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 目前对留守儿童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留守儿童呈现出来的各类问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所产生的各类问题的解决途径等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采用实地研究的方式结合社会化理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做出分析。 一、家庭教育与社会化 社会化指的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 家庭教育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一书中认为家庭教育包括父母教育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的教育,其中主要方面是父母教育子女。 家庭在社会结构中是一个独持的社会化场所。在少年儿童的社会化关键时期担负着主要责任。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父母的言传身教,从语言、情感、角色、技能、经验、规范等各方面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本文采用了自填式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云南省楚雄州鹿城镇A村的6―16岁的10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的情况、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通过调查真实的反应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所出现的问题。 鹿城镇位于云南省楚雄州,近几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农民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增加收入,因此选择了外出打工,由于诸多原因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只有将孩子留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