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第26讲2009
- 格式:ppt
- 大小:936.50 KB
- 文档页数:34
弹力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弹力》的第13课。
本节课主要学习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以及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作弹力。
2.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测量物体受到的弹力。
3. 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弹簧门、弹簧座椅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说出弹力的概念,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弹力的产生和作用,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弹力的产生和作用、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簧、钩码、绳子、塑料尺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套件、记录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讨论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如弹簧门、弹簧座椅等,引导学生关注弹力。
2. 探究弹力的产生和作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弹簧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变化,探讨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 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师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学生跟随操作,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技巧。
4. 应用弹力知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弹力,并记录数据。
5.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门、弹簧座椅等。
六、板书设计弹力的概念物体发生形变产生的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生活中的弹力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概括弹力的概念。
答案: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2. 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答案:确定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将被测物体挂在测力计的挂钩上,读取指针指向的刻度值,即为物体受到的弹力。
3. 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弹簧门、弹簧座椅、弹力鞋垫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对弹力的概念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有了初步了解,但在联系生活实际方面还需加强。
物理《弹力》课件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弹力》这一主题,内容涉及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弹力的定义与计算》。
详细内容包括: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影响因素、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弹力的概念,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了解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弹力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弹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弹性绳、小球。
学具:弹簧测力计、弹性绳、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的形变与力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用手拉弹性绳,观察弹性绳的形变与力之间的关系。
2. 弹力的定义与产生条件(1)教师讲解弹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
(2)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弹力的产生,加深对弹力的理解。
3. 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1)教师演示:改变弹簧的拉伸长度,观察弹力大小的变化。
(2)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性绳的弹力与形变程度、材料种类的关系。
4. 弹力的计算方法(1)教师讲解弹力的计算公式。
(2)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弹力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弹力的实际应用教师举例说明弹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垫、弹弓等。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影响因素。
2. 弹力的计算公式。
3. 实际应用案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弹力的概念及其产生条件。
(2)计算题:一根弹性绳的弹性系数为k,当拉伸长度为x时,弹力为F。
若拉伸长度变为2x,弹力是多少?2. 答案:(1)见课堂笔记。
(2)弹力为2F。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影响因素掌握较好,但在计算题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初中物理《弹力》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四章《力与运动》中的第三节《弹力》。
内容包括: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以及弹性形变和弹性极限。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掌握弹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弹力的影响因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重点:弹力的定义,弹力的产生条件,弹性形变和弹性极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弹性物体(如弹簧、橡皮筋等)。
学具:弹簧测力计,弹性物体,记录用的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弹簧拉伸和压缩的实物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弹簧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2. 弹力的定义与产生条件解释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恢复原状时产生弹力。
3. 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有关。
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讲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原理,演示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弹力的计算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弹力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弹力的定义2. 弹力的产生条件3. 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4.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5. 例题及解题思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一道关于弹力的题目。
答案:根据题目要求,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和最终答案。
2.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弹力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给出弹力现象的描述和解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弹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掌握较好,但在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弹簧床、橡皮筋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