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课件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9(人教版必修2)
- 格式:ppt
- 大小:423.00 KB
- 文档页数:23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程标准】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知识梳理】1.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未改善。
(2)标志: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内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为中心。
我国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4)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2)城市改革:1984年以后,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改革进入关键期。
(2)建立过程:①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