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与和谐
- 格式:pdf
- 大小:173.75 KB
- 文档页数:2
草原的呼唤解读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中的草原文化草原,是广袤无垠、风景如画的大自然之地。
它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们向往的乐土。
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中,我们所接触到的草原文化,不仅仅是对草原自然景观的描绘,更融入了民族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本文将以课文中所呈现的草原文化为主线,阐述草原的呼唤。
第一部分草原的辽阔与壮美草原,有着无垠的辽阔,延绵不尽的绿色。
在课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向往。
他描述了牛羊在草原上奔跑的快乐景象,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去。
这种宽广、壮美的草原景观,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课文中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草原的包容和力量。
第二部分草原的民族文化草原既是自然风光的表现,更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展示。
敖包是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传统的信仰场所,象征着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课文中的敖包,在草原上独揽风采,成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象征物。
通过敖包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在草原上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体会到多元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部分草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草原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地方。
课文中,作者描绘了牧民同羊驼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情景。
牧民以羊驼为伙伴,它们相互依赖、互助共生。
这种和谐的关系不仅在草原上有所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非常重要。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草原的价值与保护作为中国宝贵的自然资源,草原的保护问题备受关注。
在课文中,作者呼吁人们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倡导环保意识。
草原的保护不仅仅关乎少数民族的生活和传统文化,更是关系到我们人类的未来。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草原退化、沙漠化等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草原保护与恢复,以保持草原的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结语草原的呼唤,给我们带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
草原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乃至全球自然资源的宝贵财富。
草原文化---文化知识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有的豪迈刚健的气质和品格、丰富的内涵、独有的精神特质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草原民族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培育了草原民族的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创造出了粗犷豪放而不失深沉细腻、雄浑有力而不泛悠扬委婉的文学艺术。
在与先进民族、先进文化的交流中,草原民族产生了追赶先进的强烈愿望,并付诸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的行动。
这种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草原文化精神,支持草原文化保持自身特色并延续不辍、世代相传。
改革开放以来,草原文化在与各种人类文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与整合中,愈加凸显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
张家口坝上草原辽阔,是北方草原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地方。
在全市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弘扬草原文化,对于传承历史,光大民族文化,增强全市人民建设家乡的凝聚力意义深远而重大。
美丽草原一曲和谐大歌本报记者谢岩蓝天白云,碧浪荡漾,骏马奔驰,歌声悠扬。
广袤的草原,令人心驰神往。
在许多人的心中,那是生长爱情和诗意的地方,就像歌中唱的那样:“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但辽阔草原不仅仅为我们的诗意烘托背景,她也是培育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草原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古老的文化传统,豪放壮美、雄浑飘逸、丰富多彩,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从历史上看,坝上草原是人类先祖的栖息地,她连接着东方人类的起源地——泥河湾;她是汉民族少数民族的融合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她连接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涿鹿。
从精神层面上看,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与大自然谦和相处的自然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和描摹自然歌颂自然的文化观为草原民族所尊崇。
文化力量是精神力量。
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发掘草原文化的内涵,可以带动我市文化大市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保安管理制度(优秀15篇)保安管理制度1一、目的为加强保安内部统一管理工作及形象建设,维护公司财产和员工人身的安全,树立良好的公司形象,特制定本制度,希望大家共同遵守。
二、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保安人员三、工作职责1、服从命令、忠于职守,对上级交待的事项应全力完成,否则向爱心基金捐款10元/次。
2、保安值班执勤着装统一、佩带厂牌、精神饱满、言行举止大方得体,树立文明形象,否则向爱心基金捐款20元/次。
3、爱护公物,交接班清楚,损坏照价赔偿,否则向爱心基金捐款20元/次。
4、由于保安工作性质不同,应处于24小全天待命状态,以应付一切突发事件,接到命令后必须立即赶到,保安员的手机电话应24小时开机,否则视情形责向爱心基金捐款10—30元/次。
5、准时上下班,严禁迟到、早退,请假须提前一天提交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外出,否则责向爱心基会捐款30元/次。
6、无故不参加队伍训练者,责向爱心基金会捐款10元/次。
7、出入车辆、人员未按要求登记或发放来宾证、车辆乱停放,责向爱心基金捐款20元/次。
8、私自不站岗,老板及老板带客户外出不敬礼,责令向爱心基金捐献20元/次。
9、巡查到点、到位,做好“三防”工作(防火、防盗、防事故),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并处理,否则责向爱心基金捐款20元/次。
10、现场监督和维护员工上、下班刷卡情况,食堂排队打饭和公司集体活动的'公共秩序,否则向爱心基金损款10元/次。
11、私自使用公司保安室值班电话,非工作人员到值班室闲坐闲聊,责向爱心基金捐款20元/次。
四、保安员每天工作要点1、各班次必须提前5分钟到岗位接班,并清扫好值班室、厂门外的卫生,否则责向爱心基金损款10元/次。
2、站岗时间为9:00—11:00、14:00—18:00,特殊情况如下雨、天气(请勿抄袭好范文网:)太热,必须提出申请,经上级批准方可取消,否则向爱心基金捐款20元/次。
3、音乐播放时间07:15—12:30 、13:45—18:00(音量偏小)、18:00— 22:00(音量偏大),如未按规定时间播放责向爱心基金损款10元/次。
草原为题的妙处
草原的妙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 广阔无垠:草原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大地,没有山脉、森林等地形的阻挡,可以一望无际地眺望远方。
广阔的草原给人一种宽广、自由的感觉,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2. 风光秀丽:草原有着美丽的风景,碧绿的草地、飘动的白云、成群的牛羊等,构成了一幅宜人的画卷。
在草原上漫步或骑马奔驰,可欣赏到壮丽的原生态美景,远离尘嚣,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3. 物种丰富:草原上生长着众多品种的草、花以及其他植物,这些植物吸引了大量的昆虫和鸟类等生物。
同时,草原是各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如狼、狐狸、鹿、马等。
在草原上,人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到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活,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
4. 草原文化:草原是许多游牧民族的聚居地,有着丰富的草原文化。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文化习俗,如牧歌、马术、草原文化艺术等。
这些文化特色使草原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探寻。
总之,草原以其广阔无垠的景观、秀丽的风光、丰富多样的物种和独特的文化而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在这片自然的瑰宝中,人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感受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愉悦。
草原文化游了解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活草原文化游 - 了解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活草原,广袤而壮观的大地,犹如大自然的画布,展现着无尽的美景和丰富多样的文化。
草原民族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他们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并以其独特的方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将带您走进草原,了解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活。
一、草原之美草原是大自然的瑰宝,草地延伸至远方,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
在这广袤的草原上,阳光洒满大地,与一片片青草相互辉映,犹如天堂一般的美景令人陶醉。
草原上的动物也是草原之美的一部分,奔跑在原野上的骏马、婉转歌唱的羊群、草丛中优雅行走的鹿群,都在草原上谱写着与自然的和谐交响曲。
二、民族特色草原地区的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例如,蒙古族以其勇敢和顽强的精神而闻名。
他们居住在众多的蒙古包中,这是一种传统的圆顶帐篷,以其便携和适应性在草原上长期使用。
蒙古族人还以其骑马技艺和马球运动而闻名,这也是他们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一。
柯尔克孜族则以其独特的歌舞和手工艺而闻名。
他们通过歌舞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故事,使人们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柯尔克孜族的手工艺品,如编织品和银饰,也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精湛的工艺技巧。
三、传统生活在草原上,人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
他们依靠放牧和畜牧为生,过着朴素而自给自足的生活。
草原民族注重家庭和睦,尊重长辈,关爱子女。
家庭是他们生活的核心,是情感纽带的象征。
草原上的民族还保留着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传统活动,如蒙古族的套马和歌舞表演、哈萨克族的独具特色的马术比赛等。
草原民族还拥有丰富的口头传统和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向往。
通过故事的传承,他们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智慧代代相传。
四、草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独特的一环。
为了保护和传承草原文化,许多地区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和项目,包括举办草原文化节、建设传统文化村落等。
现代化进程中的草原⽂化及其价值2019-06-06现代化是⼀个综合进程、系统⼯程。
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还有政治、社会、⽂化、⼈的全⾯发展问题。
其中⽂化的现代化往往最突出地体现出变⾰的震撼性,同时也表现出传统对变化的抗拒性。
创新与保守、现代与传统,它们之间的交叉和⽭盾构成现代化进程中最富有挑战和争议的篇章。
⽬前,世界各民族都⾯临⼀场深刻的现代化⾰命,每⼀个民族都要在现代化与传统⽂化之间寻找平衡,协调处理好现代化与传统⽂化的关系。
⾯对当代社会的急剧变⾰,如何处理传统草原⽂化与现代⽂明的关系,如何挖掘传统⽂化的现代性以便适应现代⽂明的发展趋势,成为草原⽂化研究进⼀步深⼊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之⼀。
⼀、草原⽂化的现代性问题(⼀)全球化与本⼟化的⽭盾。
在全球化的今天,⽂化的多样化与本⼟化是⼀个普遍性的问题。
与此同时,近⼏⼗年来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在⽂化⽅⾯的⽭盾和冲突也不断增长,对传统⽂化的认同危机感在社会不同阶层中再次出现。
关于“国学”“草原⽂化学”“蒙古学”研究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各民族有识之⼠对寻找⽂化根源和传承⽂明的焦灼⼼理。
内蒙古各族学者把丰富和发展草原⽂化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积极开展区域⽂化研究,深⼊探讨草原⽂化的历史命运、发展差距、⽂化变迁、现代转型、未来⾛向等诸多问题。
(⼆)发达与⽋发达之间的⽭盾。
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化发展⽔平的差异性,造成了⼈们对⽂化交流、发展模式的理解体悟上的差异,特别是主流⽂化与亚⽂化之间的地位落差,可能加剧不同⽂化形态之间的对⽴情绪。
我们不能漠视各种⽂化之间的碰撞及由此引起的种种极端⾏为,但也不能过分强调这⼀冲突和碰撞。
实践证明,各类⽂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只能在⽂化⾃⾝发展和交往中不断克服和缩⼩。
为此,我们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度重新审视。
⼀⽅⾯需要在总结草原⽂化现代化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更为切实合理的⽂化理论,以期对这⼀问题获得更加理性的思考。
另⼀⽅⾯,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认真思考草原⽂化现代化之路所⾯临的困境及不⾜等具体问题。
乌兰布统草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之地乌兰布统草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之地乌兰布统草原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片广袤草原地带,素有“东方阿根廷”之称。
这是一个以草原为主要生态系统的地区,不仅自然景观壮丽,还是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居住地。
在这片草原上,人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成为乌兰布统草原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之地。
一、草原的保护与恢复乌兰布统草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气候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维护草原的健康发展,当地政府和居民共同努力,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对畜牧业的管理,推行放牧轮换制度,控制放牧强度,以确保草原能够得到适当的恢复和休养。
同时,加大封山禁牧力度,保护草原上的野生动植物,提高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
二、传统生活方式与生态文明乌兰布统草原的居民主要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生活方式。
首先,他们采用了一种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例如,他们多数居住在传统的蒙古包中,这种结构简单,易于搭建,符合草原环境要求,同时对大自然的影响较小。
其次,当地居民注重资源的节约利用,如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水源,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三、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草原保护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乌兰布统草原作为旅游目的地逐渐受到游客的关注。
当地政府积极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并注重与草原保护的结合。
一方面,通过引入合理的旅游规划,提供旅游者丰富的草原体验,如骑马、观赏赛马等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
另一方面,政府还加强了对旅游业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加强垃圾处理等,以减少对草原环境的影响。
四、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乌兰布统草原不仅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独特的草原文化。
人们在与大自然的共处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如蒙古族的歌舞、达斡尔族的马术等。
当地政府和居民非常注重草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开设草原文化学校,将草原文化融入教育体系,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同和传承这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狼图腾:草原文化与人与自然的和谐一、引言《狼图腾》是中国作家姜戎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内蒙古大草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在与狼的斗争中逐渐觉悟到环保理念的故事。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展现的草原文化以及其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草原文化:骑马文化与游牧生活1.韧性与自由:草原上生活的牧民凭借骑马技能和信奉勇敢坚毅的精神,在恶劣环境下生存。
这种坚韧性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由的追求。
2.牧羊经济:牧民依靠放牧来维持生计,他们与动物共享资源,并注重维护生态平衡,使得牧业可持续发展。
3.温情与亲密关系:在草原上,人与动物之间建立了紧密而亲切的联系,例如人们常常养殖特定品种的狗来保护羊群。
三、狼图腾中的人与自然和谐1.狼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小说中通过狼与人之间的互动,展现了狼在草原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狼被视为神圣而智慧的动物,代表着勇气、智慧和忠诚。
2.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在面对狼保护区禁止打猎的规定时,主人公家族开始思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他们逐渐理解到不能以个人利益为重来伤害自然。
3.永续发展与循环利用:小说中有关牧民如何善待牛羊、使用资源并注意可持续发展等情节,揭示出草原文化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四、启示与反思1.和谐共生:小说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尊重自然,与自然共处的观念。
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依存,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
2.生态保护:我们应该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推动可持续发展。
3.文化传承:草原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宝藏,我们应该努力保存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结论《狼图腾》通过描绘草原文化和狼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读者能从这本书中领悟到草原民族对环境资源的尊重、坚韧不拔以及与自然共同成长的理念。
通过对这些价值观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
内蒙古之美领略大草原与蓝天的和谐共生内蒙古之美:领略大草原与蓝天的和谐共生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辽阔的大地上,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草原文化而闻名于世。
这片土地拥有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和湛蓝如洗的天空,是大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生之地。
让我们一同踏足内蒙古,领略这片土地独特的美丽。
广袤的大草原是内蒙古最迷人的风景之一。
无论是最为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还是其它各具特色的草原景区,都给人一种壮美而宁静的感受。
站在大草原上,远处的羊群在绿色的汪洋中缓慢移动,仿佛与大地融为一体。
这里没有拥堵的城市人群,只有风吹过草原时的微风沙沙作响。
身处其中,仿佛能够找到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宁静。
内蒙古天空也是它独特之处。
蓝得几乎没有瑕疵的天空,是内蒙古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线。
站在草原上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无边无际,宛如一幅撒满棉絮的画卷。
在这里,阳光灿烂,星空灿烂,自然给予人们最美好的礼物。
内蒙古的美丽不仅仅体现在大草原和蓝天上,还体现在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上。
这里有辽阔的草原牧民,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这片土地上,您可以体验到真正的游牧风情。
与牧民们一起放牧,品尝正宗的蒙古族美食,聆听着马头琴的美妙琴声,感受着这片土地的人文魅力。
内蒙古还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如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服饰、音乐和舞蹈。
这里的文化多样性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除了大草原和文化之美,内蒙古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自然景观。
例如,阿尔山风景区的原始森林与秀美的湖泊,正在成为旅游者们的新宠。
还有大兴安岭的雪山、大漠中的奇特沙丘等,都能让您看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内蒙古之美并不仅仅局限于夏季。
在冬季,大草原上的一片雪白犹如银装素裹的世界,雪地里奔驰的驯鹿、雪橇和滑雪胜地,给您带来全新的体验和快乐。
踏足内蒙古,你会被这片土地的壮丽所征服。
大草原与蓝天的和谐共生,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与人类的智慧。
无论是追逐奔放的白云,还是与羊群一同奔赴草原的平静,内蒙古都将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草原之歌》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草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是追求和谐共生的理想乐园。
而《草原之歌》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则以其充满情感和独特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相处。
首先,草原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它是羊群自由安放的地方,横亘着广袤的草原,又被碧蓝的天空包围。
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力得到了完美体现。
《草原之歌》以独特的旋律和抒情的歌词,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使人们在心灵深处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
其次,在《草原之歌》中,人文与自然和谐相融。
歌曲提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蒙古族是草原上的民族,他们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受到草原的影响。
《草原之歌》中的歌词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环境的赞美,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契合。
在草原上,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这种文化传承至今,成为了蒙古族人民的瑰宝。
《草原之歌》以其美妙的音乐和感人的歌词,将这种文化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中融入了蒙古族传统的民族乐器和歌唱方式,充分展现了蒙古族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最后,草原也是人们心灵休憩的地方。
《草原之歌》以其简单、优美的旋律和歌词,使人们在嘈杂和繁忙的现实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与安宁。
它让我们暂时摆脱城市喧嚣,回归自然的怀抱,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总之,《草原之歌》以其独有的魅力,让人们更加理解和欣赏自然界与人文之间的和谐相处。
它不仅成为了传承草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给予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在繁忙而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需要时刻记住草原的美好,感受大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之道。
让我们共同保护好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让《草原之歌》回荡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让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歌永远传唱下去。
草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草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草原文化强调生态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倡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这种观念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相契合,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为目标。
其次,草原文化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
在草原地区,人们依赖草原生态系统进行养殖和渔猎,必须保持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确保草原的长期持续发展。
这对生态文明建设提醒我们,要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此外,草原文化强调生态平衡和生态恢复。
在草原上,人们注重草地的生长和修复,以保持草地的良好状态。
这种注重生态平衡的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要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生态平衡,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后,草原文化弘扬了勤劳节约和简朴生活的精神。
人们在草原上过着丰富而简单的生活,注重自给自足和资源的节约利用,避免浪费。
这对生态文明建设提醒我们,要倡导节约资源、绿色消费的理念,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追求简约而有质量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草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主要包括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资源、强调生态平衡和生态恢复、以及倡导勤劳节约和简朴生活的精神。
这些启
示为我们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路径,对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草原额吉核心价值观
草原额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地区的一种价值观念,它以草原文化、草原精神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和谐、个体和谐的统一。
草原额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价值观:强调保护和珍视草原生态环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推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2. 文化价值观:重视传承和弘扬草原独特的文化传统,包括牧民文化、马文化、草原音乐等,保护和传承草原文化遗产。
3. 和谐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倡导互助与团结,尊重他人、包容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 民族团结价值观:倡导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和相互尊重,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5. 美德价值观:崇尚正直、勇敢、坚毅、忍耐等草原精神,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倡导诚实守信、勤劳致富、乐于奉献。
草原额吉核心价值观旨在推动草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草原地区发展与保护的平衡,同时也传承和弘扬草原地区的独特文化和精神。
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论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近几年来,草原文化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异军突起,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十分需要进一步挖掘和阐述草原文化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建构草原文化的观念与范畴体系。
提出和探讨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就是这种有益的探索,就是草原文化研究深化的标志之一。
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草原文化的核心观念在价值取向上的集中体现,是对草原文化的基本内容、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的本质概括,是草原文化形成、发展及对外扩大影响的内在动力。
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作为一种认识形态,是草原民族对自然、社会及其发展基本态度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性与区域性认同的统一、历史与现实认同的统一,在草原文化体系中居于统领的地位,体现了草原文化地域、民族和时代的特色。
草原文化在长期积淀中,孕育出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观念和思想,诸如开拓进取、包容并蓄、自由开放、崇信重义、英雄乐观、天人相谐等,形成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观念体系。
最近,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乌兰在我区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暨第三届红山文化国际高峰论坛的讲话中,提出并阐述了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把草原文化核心理念概括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这样三句话。
这是草原文化研究取得的又一个新的成果。
对此,我们应当做深入的研究。
一、崇尚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人类来说与生俱来,恒久永在。
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们认识的起点,也是永恒的认识主题。
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传统的猎、牧生产对于自然环境有更大的依赖性。
生存、发展的实践,让草原民族形成了依恋、爱护、珍视自然的情感和思想,从万物有灵的信仰,从朴素的生态意识,到自觉地以习惯法、成文法和行政制度的约定,实现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调节,求得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和谐两旺。
我们可以把草原民族长期蓄积、为世代人们所信奉的这一生态理念称之为崇尚自然。
崇尚自然,就是草原民族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以及由此衍生的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思想的概括,体现了草原民族与自然环境的息息相通、和谐共荣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