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定义及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1
草原文化---文化知识草原文化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有的豪迈刚健的气质和品格、丰富的内涵、独有的精神特质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草原民族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培育了草原民族的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创造出了粗犷豪放而不失深沉细腻、雄浑有力而不泛悠扬委婉的文学艺术。
在与先进民族、先进文化的交流中,草原民族产生了追赶先进的强烈愿望,并付诸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的行动。
这种不甘落后、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草原文化精神,支持草原文化保持自身特色并延续不辍、世代相传。
改革开放以来,草原文化在与各种人类文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与整合中,愈加凸显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
张家口坝上草原辽阔,是北方草原少数民族交错杂居的地方。
在全市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弘扬草原文化,对于传承历史,光大民族文化,增强全市人民建设家乡的凝聚力意义深远而重大。
美丽草原一曲和谐大歌本报记者谢岩蓝天白云,碧浪荡漾,骏马奔驰,歌声悠扬。
广袤的草原,令人心驰神往。
在许多人的心中,那是生长爱情和诗意的地方,就像歌中唱的那样:“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
但辽阔草原不仅仅为我们的诗意烘托背景,她也是培育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草原文化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古老的文化传统,豪放壮美、雄浑飘逸、丰富多彩,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从历史上看,坝上草原是人类先祖的栖息地,她连接着东方人类的起源地——泥河湾;她是汉民族少数民族的融合地、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地,她连接着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涿鹿。
从精神层面上看,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宇宙观、与大自然谦和相处的自然观、欲取先予永续利用的生态观和描摹自然歌颂自然的文化观为草原民族所尊崇。
文化力量是精神力量。
发展繁荣草原文化,发掘草原文化的内涵,可以带动我市文化大市的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草原知识点梳理草原是指以草为主要植被的地区,广义上也包括草甸和荒漠草原。
草原地区的农牧业发达,常常被称为“天然牧场”。
草原上的牧草是草原经济和动物生产的重要资源,被称为“天然饲料”。
草原上一些文化和历史遗迹也值得关注,例如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和部落历史、草原上的古战场等等。
本文将梳理一些关于草原的知识点,以加深对草原的认识。
一、草原地理草原广泛分布在地球上的森林、温带、亚热带地区。
大部分草原位于北半球,其中最重要的是欧亚大陆北部、北美洲中西部和亚洲中部。
草原属于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与森林、沙漠和海洋并列为自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草原分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例如,可以根据气候和植被类型将草原分为草原区、高原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
也可以根据植被和动物群落的组成将草原分为草原区、草甸区和苔原区。
总的来说,草原是指以草为主要植被的地方,通常与干旱、寒冷的气候和备受干扰的土壤有关。
二、草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是指生活在草原上的生物和特定的环境之间的关系。
草原生态系统中最为典型的生命形式是草。
草原上的牧草被群牛、绵羊、骆驼等大型哺乳动物食用,而这些动物又成为捕食者的猎物,形成了与自然界的良性互动。
草原生态系统的更深层次特征是草原上和土壤中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牧草分解和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草原生态系统经济价值的重要来源之一。
草原的生态系统服务很多,例如土壤保持、水资源保存、气候调节、物质循环等等。
但是,现代农业活动和人类活动的扰动也对草原生态系统带来了重大威胁。
例如,大规模养殖和过度放牧等行为导致草原植被和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给草原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活动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三、草原管理草原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和管理方法的应用,使草原保持长期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草原管理的目的是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强度和土地保持功能,并提高草原社区的生计和社区发展。
草原管理的种类较多,可以从绿色农业、土地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进行。
草原文化起源第一篇:草原文化起源辉腾锡勒草原深处牧人家度假村1草原文化起源:内蒙古早在几十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生活的足迹。
呼和浩特市东北郊地区“大窑文化”和伊克昭盟乌审旗的“河套文化”就属于旧炻器时代的古人类足迹。
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的游牧民族有凶奴,林胡,楼烦,东胡,鲜卑,乌桓,突厥。
蒙古族兴起于公元十二世纪,它的历史摇篮在呼伦贝尔大草原,额尔古纳河以东。
是古代东胡系统室韦各部的一支,在唐代的汉文史籍上写作“蒙兀”。
经过几个世纪的繁衍,发展。
蒙古各部逐渐分布在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区。
1206年铁木真称汗,经过几十年战争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游牧贵族政权“大蒙古国”。
2草原旅游前景:1:前景广阔渐渐趋向成熟化规模化。
2:发展潜力巨大旅游取向更加适应现代人生活。
3:后备资源丰富4:接待游客数量逐年增多。
5:草原旅游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
3草原现状:1:草场退化沙化严重。
但现以得到合理治理。
(每十五亩草地限养羊一只)2:植被覆盖率减少。
3:草原野生动物数量减少。
4:政府治理力度增大。
5:牧民保护意识提高。
6:降低牧业生产,大力发展旅游业。
草原概况:沧海桑田,历史变迁。
使得历史上的天堂草原和现实的相比已经大相瑾庭。
因为历史上的敕勒川就在我们脚下。
现在以成为城市农根地区。
而阴山以北则仍然是传统的蒙古大草原。
敕勒川已经成为历史。
留给我们无限的回味,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草原。
东起大兴安岭,西到居延海湖畔。
草原面积达8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草原面积的三分之一。
有效利用面积达三分之二,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
(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的天然草场范围很广,从东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一直到西部的阿拉善荒漠,是内蒙古草场资源的基本部分。
由于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内蒙古的天然草原从东到西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差异也很大。
可划分为森林草原,草垫呼伦贝尔,草原,干旱草原,(典行草原),及荒漠草原,四个地带。
论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作者:辛飞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0期摘要:“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及鲜明的文化特征,草原文化的地域性;草原文化的民族性;草原文化的开放性;草原文化的多样性,凭借着这些特征,草原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显示了草原民族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关键词:草原文化;内涵;特征1 关于草原文化的内涵“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主城部分,它不同于一般学科概念的综合性人文学概念,草原文化是居住在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民族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留下来,并经过岁月长期洗礼的物质与精神世界财富的总和。
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狩猎为主的广泛流动性的生态型文化。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共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在推动中华民族的历史向前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草原就是保持着草本植被或灌木植被的半干旱地区。
”[1]例如蒙古草原,这里地处内陆,季节变化不明显,无霜期短,气候寒冷,每年五六月份长草到七八月份有枯萎。
草原文化是一种生存意识很强的斗争性文化。
历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有突厥、鞑靼、女真、匈奴、鲜卑、契丹、蒙古族等等,面对严寒和干旱,这些民族为了求得生存,无数次的风餐露宿,不停歇的颠沛奔波,造就了游牧人硬汉的性格。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从事农业、工业、商业几乎是不可能,他们采取猎牧或牧业为主以农耕为辅的复合型生产生活方式。
因此,草原文化就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过程中孕育、发展起来。
作为草原文化主角的草原民族前仆后继,世代相传。
创造了风格粗犷,魅力无穷的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一种活性的动态文化,蒙古有句谚语‘被牲畜采食过的土丘还会绿起来,牲畜的白骨不久被扔到那里’。
这句谚语表达了草原游牧民族对牧草枯荣,牲畜的生死等自然循环、物种再生的原理以深刻诠释,道出‘凡有生之物皆无常也’的万物无常并时刻处于变化、运动之中的道理。
游牧文明中这种活性因素始终以旺盛的生命力发展着,并与尊崇自然、敬畏自然、感恩自然相结合,成为草原文化典型的审美内涵。
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及其特点草原是构成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自然形态之一,广阔的亚欧草原、非洲草原、北美洲草原、南美洲草原、澳洲草原孕育了人类的草原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与组成部分之一。
构成中华文明的草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包括亚洲北方草原、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版块。
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则专指亚洲北方草原,本文的分析以亚洲北方草原的内蒙古地区为研究对象。
依据自然地理特点、历史特点、民族文化特点三条基本标准,可以将内蒙古划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区域,即:东部的大兴安岭文化圈,中部的阴山文化圈,西部的阿拉善文化圈。
大兴安岭文化圈大兴安岭文化圈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
大兴安岭文化圈的自然地理特点是:以大兴安岭为南—北中轴线,北起黑龙江右岸漠河,南抵西拉木伦河谷地及燕山山脉东段北部,全长约1400公里;大兴安岭主脉西侧为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呼伦贝尔草原,东侧为嫩江平原;中部、南部为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地区与西辽河平原,以及燕山山脉东北部山地、丘陵地区。
受草原退化、沙化的影响,近年来形成了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
这一地区北部冬季严寒、漫长,冬季气温可达-50?C,南部较为温暖;大兴安岭东部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降雨量较多,气候较为湿润,西部由于受大兴安岭阻隔,气候较为干燥。
自古以来,大兴安岭及其周边地区孕育了古代的森林民族、草原民族、农耕民族,在这片广袤、富饶的大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呼伦贝尔草原是亚洲北方草原古人类的摇篮。
20世纪20年代至80年代,在扎赉诺尔露天煤矿相继发现16个个体的人头骨化石标本,为考古界所罕见,被命名为“扎赉诺尔人”,古人类学专家认为其具有蒙古人种的原始特征。
在满洲里、海拉尔、新巴尔虎左旗、鄂温克旗、额尔古纳市等地,也发现了多处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遗址。
因而这一地区被国外考古学家认为“是北方远古民族的摇篮之一”。
考古发现证明,距今8000~4000年前,赤峰地区就有中华民族的祖先辟草莱、植稼樯,过着以农耕为主、兼营渔猎和畜牧的生活。
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内蒙古文化主要来源于草原,属于草原文化,与农耕为基础的文化有鲜明的差异。
草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博大与包容性,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
了解草原文化对于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
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理论的积淀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有了这种文化素质的积淀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艺术创作。
因此我们需要特别重视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尤其是我们的草原文化。
标签:草原文化地域蒙古族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草原文化到底是什么?在内蒙古地区,许多画家,艺术家,设计人经常把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等挂在嘴边,所以现在听起来似乎人人都是草原文化的研究者,那么真实的情况如何;草原文化的现状又是如何值得我们去深思。
从地域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草原文化这个概念的来源是地域角度的分析。
就如艺术理论所分析的一样,民族,地域,时间是影响艺术之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国的地形地貌大略可以分为三大类别;西藏是高原,内蒙古是草原(也有高原),南方是山。
比较它们的文化各有其地方特点,从而在艺术传统中留下自己特有的密码。
内蒙古歌曲内容几乎都是以苍天,大地,母亲为主题。
少有歌颂爱情,有的也是体现一种执着的态度,却不是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
例如经典歌曲:敖包相会等,苦苦的等着,唱蓝天大地。
蒙古歌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南方却几乎正好相反,人口密集,地域环境不同,歌颂的内容也是不一样。
这是环境条件造就的,因此地域环境和艺术是有直接联系的。
内蒙古没有规定本土的画家们必须要以草原为题。
但是大部分画家却都是不约而同的以草原为主要表现的题材。
地域文化的影响非常广泛深远,不仅仅是在艺术领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
它也是影响艺术的重要因素。
我们经常谈草原文化,但并不代表表现一个辽阔的草原就是草原文化,而是草原人的内心跟草原一样包容,包容着所有的喜怒哀乐。
蒙古民俗文化简介
蒙古民俗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其特点包括:
1. 游牧传统:蒙古族人民继承了古代东胡、鲜卑、室韦等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形成了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文化特征。
2. 草原文化:作为草原文化的主体,蒙古文化在历史上融合了狩猎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综合型文化形态。
3. 语言和历史:蒙古族使用蒙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元朝时期曾统一中国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
4. 传统节日:蒙古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那达慕大会,这是一项集体育比赛、民族文化展示和社交活动于一体的盛会。
5. 服饰和饮食: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蒙古袍为主,饮食方面以肉类和乳制品为主,如手扒肉、酥油茶等。
6. 艺术和舞蹈:蒙古族的舞蹈充满活力,以马头琴演奏和长调歌曲为代表,体现了蒙古族豪迈的性格和对自然的热爱。
7. 家庭和社会习俗:蒙古族社会强调尊老爱幼,有着严格的祝寿习俗和葬礼习俗,以及对待客人的特定礼节。
8. 禁忌和忌讳: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禁忌和忌讳,如做客时的忌讳,以及对某些数字的特殊看法。
蒙古民俗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内在气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中
国当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文化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现代元素,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草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草原文化的根基所在。
草原文化源
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特点,深深地影响着草原地区的人们。
首先,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之一是以牧畜为主要生活方式。
草原地区的人们依
靠牧业生活,他们骑着骏马,驱着牛羊在广袤的草原上放牧,享受着自然的恩赐。
他们的生活方式简朴而自由,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牧民们在草原上搭起蒙古包,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其次,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
草原地区的人们
有着独特的服饰、美食、音乐和舞蹈,这些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草原风情。
在草原上,可以欣赏到激情澎湃的马术表演,感受到悠扬动人的蒙古族长调,品尝到美味可口的奶酪和烤羊肉,这些都是草原文化生活特点的具体体现。
此外,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还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中。
草原地区
的人们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家园,他们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
他们相信自然是神圣的,是生命的源泉,是他们生活的根基。
因此,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贯穿于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了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是多样而丰富的,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草原地区的人们以牧畜为生,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乐,以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为荣,这些都是草原文化生活特点的具体体现。
希望草原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草原生态文化的概念与特征作者:王关区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第4期草原生态文化是崇尚自然的文化,是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师法自然、顺应自然、维护自然的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与其他生物及人与人共存共荣,生态文明与其他文明相得益彰,草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文化。
研究草原生态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弘扬草原生态文化的品格与精神,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草原生态文化的内涵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与草原生态文化相关的研究开始多了起来,众多专家就生态文化、游牧文化、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蒙古族传统生态保护法等等,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有专家提出:蒙古族生态文化是由牧民、家畜、自然三要素构成的生产方式及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生态化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
从物质层面来看,蒙古族生态文化是以游牧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作为客观前提的;从精神层面上看,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是古代蒙古人创造精神层面生态文化(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从制度层面看,历经数千年形成的游牧人的生态观念已经被加以制度化并形成特定的价值取向,从而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监督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制度,如法律制度、分封制度、军事制度等。
近年来,有多篇学术论文如《论草原生态文化》对草原生态文化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进行了探究;《论蒙古族的传统生态文化》论述了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特征、来源和组成等;《诚信伦理与生态伦理》分析了生态伦理是草原文化的思想精髓;《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则提出了“崇尚自然”是草原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草原生态文化的重要研究内容;《论草原文化的价值系统》提出了草原民族“天人相偕的自然观”;《论草原文化的基本价值体系》提出了“以自然为主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草原地区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的价值观。
还有学者在专著《草原文化的生态魂》中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方式是以蒙古族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几千年来遵守的生存、生产、发展的方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生态文化对草原地区少数民族来说并不是新的生存方式;蒙古族生态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体现,主要是指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物质生产、生活技能与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生命的认识、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等;可以概括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感念自然,知恩图报。
《游牧是草原民族[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建构特征]》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中,历代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
它是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著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涵着草原人们的智慧结晶,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
可以说,草原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形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而所谓的游牧文化,就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的人们,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
它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游牧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游牧人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等,无不都是游牧生产方式和游牧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和写照。
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构成游牧文化的具体要素。
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在建构特征上有明显不同。
首先,草原文化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统一。
作为地域文化,草原文化首先是指孕育、成长于某一草原地域的文化,包括原生文化、次生文化和共生文化在内。
这就是说,从远古至今,生发在特定草原这一地理范围内的文化,都分属于我们指称的范围内。
需要指出的是,生发在这里的文化,虽然形态各异,但都是以草原为共同载体的,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与统一性,形成为统一的草原文化。
这里,草原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历史地理概念,又是重要的文化地理概念,蕴涵着特有的普遍意义。
草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相对于两河流域文化、黄河流域文化这些大的地域文化而言,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它是一种多民族文化,是由部落联盟、民族族群共同创造开发的文化,而不是单一的或单一民族主导的民族文化。
由于这些民族在文化上拥有各自的特性,又作为草原文化的民族主体相继跃活于不同历史时期,因而使草原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民族形态和族群文化样式。
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一、引言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分支。
在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草原文化则是在这些游牧民族中培育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与中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的一面。
二、游牧民族的历史游牧民族是指以游牧为生的民族,他们依靠不断地迁徙来寻找更好的牧场和水源。
在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是许多政权的创造者和参与者,如东周的战国七雄中的赵国和齐国、秦朝的秦国、汉朝的匈奴和羌族、唐朝的吐蕃和回纥等。
游牧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他们曾经是一个强大的、高度移动的部族联盟。
在古代的中国,游牧民族在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向中原地区扩张。
在战秦时期,游牧民族曾经对中国中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但最终由秦朝的统一和西域各国的相继归附所结束。
三、草原文化的特点草原文化是指在游牧民族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它以“飞天”、“骏马”、“牧歌”、“乐器”等为代表。
草原文化的主要特点有:1、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草原属于一种特殊的自然环境,草原民族的生活也有着独特的方式。
他们以畜牧为生,活动范围广,骑马、射箭是他们最重要的日常活动。
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经常出现与草原和动物相关的意象,如牛、马、羊、鹰、狼等。
2、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草原文化有着多样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如马术、歌舞、器乐、文学、民间艺术等。
其中,“牧歌”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草原民族传统的歌颂自然和生命的方式。
3、复杂而又纯真的信仰体系草原民族有着复杂而又纯真的信仰体系,他们崇拜自然、祖先和动物。
他们相信,草原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灵魂和心灵,所有草原上的动植物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呵护。
四、草原文化的影响草原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和艺术表现上,更是对中国文化和全球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草原文化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一、草原文化的概念(一)草原文化内涵的界定文化,国家的根脉,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三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吸收、融合共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其中,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的草原文化即使中华文化的主要源流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
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力之一。
迄今为止,国内专家学者关于“草原文化”内涵的理解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根据学术界对草原文化的普遍理解,草原文化可以界定为: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内蒙古族为主要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与草原生态环境和谐依存,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与其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信仰、心理特征的融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发展的,并不断以异质文化的精粹为养料的动态文化。
(二)草原文化的主体及区域分布构成中华文明的草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包括亚洲杯芳草苑、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板块。
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则专指亚洲北方草原。
就关于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草原文化研究员吴团英在《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草原文化分部的地域范围,主要是在中国的北方草原地区,历史上包括整个蒙古高原。
”具体地区,有匈奴、丁零、突厥、回纥、东胡、鲜卑、乌桓、柔然、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共同构成草原文化的主体。
(三) 草原文化的特征1崇尚自然的生态特征草原文化是古老的生态文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让人类妥协于自然力量,顺应自然选择。
蒙古民族作为北方草原文化的承诺,在其身上凝聚着古代游牧民族生态观。
游牧生产方式将自然当做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
牧人们不会因为个人利益或生活方便而破坏自然,从生态角度看,蒙古包是人类长久性居住建筑中用材最少,建筑方式对自然破坏最小的建筑;牧人取暖用的材料,是牛羊粪和枯树枝,禁止砍伐树林;严禁在河水、湖水中洗涤污物。
什么是草原?草原是地球上最为广袤的自然地貌类型之一,因其辽阔、开阔、平坦的特性被人们广泛喜爱。
那么,到底什么是草原呢?以下这篇科普文章,将会为您详细介绍草原的定义、类型、特征、生态系统以及保护现状。
一、草原的定义草原是一种位于深夜带的自然生态系统,它几乎不含树木,由较低而密的草地组成。
草原一般是一片较为平缓、广阔的地区,既有草地,也有散布树木。
草原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地区,特别是在大陆性气候区。
二、草原的类型草原可分为温带草原、寒温带草原、热带草原三种类型。
其中,温带草原一般保存了相对完整的植被,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以草系为主,树木分布较少;寒温带草原则气候逐渐恶化,生物多样性较低;热带草原则多分布在季风区,气候湿润炎热,组成植被因季节及降雨量不同而变化。
三、草原的特征1、气候异常干燥,温差较大;2、土壤肥力差,水分供应不足;3、降水稀少、集中性大,加上蒸发强烈,导致极为干旱的大气条件;4、草原区域内的生物通常适应绝对干旱的条件,有着较高的竞争和适应能力;5、生物物种数量广泛,包括狼、狐狸、草地狮子、猎豹、野马、鹿和保护性物种如鹳等。
四、草原的生态系统草原环境较为简单,生态系统相对保守,各类动物相互依存着,形成一个复杂的食物链系统。
草原食物链顶端是大肉食动物,如狼和豹子等。
草原上有很多草食动物,它们的数量会在按季节变化。
草层性植物是草原地区的主体,因缺乏生长势所以大都矮小,但根系则较为发达。
五、草原的保护现状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草原生境的破坏和草原生物的减少不容忽视。
在保护草原方面,需要从源头上入手,减少环境破坏和消耗,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确保草原生态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草原是人们共同赖以生存的大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们必须共同保护、呵护草原,保持生态平衡,让其成为美丽的原野,为人类留存一笔佳话,也为未来的世代带来希望。
2007-07-28 18:15:19| 分类:民族文化,蒙古文|举报|字号订阅草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时代特点,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草原文化不断发展、不断演变,至今仍保留着生机与活力,充满多姿多彩、神奇瑰丽的魅力。
1、奋发进取、自强不息是草原文化昂扬激越的主旋律。
蒙古草原地处亚洲北部腹心地带,气候干旱,春季多风,冬季漫长、严寒,气候条件要比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严峻得多。
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草原民族,形成了刻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征和文化传统。
在草原民族历史演替的过程中,往往形成弱小的、落后的民族历经艰难、发展壮大、追赶先进文明的进程。
例如,拓跋鲜卑原来居住于大鲜卑山,即呼伦贝尔的大兴安岭地区,现今鄂伦春自治旗的嗄仙洞即为著名的“鲜卑石室”,即拓跋鲜卑的祖庙所在之地。
到推寅担任首领时,决议走出山林,向南迁徙。
历经艰难险阻,先迁居于大泽即呼伦湖地区。
呼伦贝尔草原水草丰美,较之大兴安岭的自然环境显然改善了许多。
于是部众繁衍,牲畜蕃息。
为了争取更为广阔、优越的发展空间,到邻担任首领时,决议再次南迁,因邻年迈体衰,传位于其子诘訜,率部众启行。
史称,拓跋鲜卑的南迁历经九难八阻,经数代人不懈追求,迁徙到阴山河套一带。
到力微担任首领时,诸部来归,实力大增,东进土默川,建立代国,定都盛乐。
此后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北魏,成为塞北的强大政权。
后来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洛阳,统一中国北方,为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再如,原为东胡苗裔的蒙古族,祖先也是居住在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后迁徙到鄂嫩河上游、肯特山一带。
成吉思汗崛起之时,蒙古民族积贫积弱,世代受到金朝的压迫欺凌,也受到周边强大草原部落的侵凌。
成吉思汗审时度势,内聚人心,外击强敌,不断吸取先进民族(即使是敌人)的优秀文化,使蒙古民族迅速地壮大强盛起来。
40余年时间使弱小、贫困、落后的蒙古族成为纵横欧亚大陆、屡败强敌的强大力量,并且为中华民族的第三次历史性统一拉开了帷幕,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扫除了障碍。
以下是一份关于草原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
草原的定义和特点:
草原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温带地区。
草原是由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通常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草原的特点包括:草本植物高度中等,覆盖率较高,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草原的分布和形成:
草原分布在世界各地,主要集中在北美洲、欧亚大陆和澳大利亚的某些地区。
草原的形成通常与气候条件有关,如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等。
此外,草原的形成还受到地形、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草原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
草原生态系统由草本植物、灌木、藤本植物、地被植物、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生物组成。
其中,草本植物是主要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较为简单,通常以草本植物为起点,经过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中间环节,最终到达猛禽等顶级捕食者。
草原的保育和管理:
由于草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保育和管理。
保育和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保护草原植被,防止过度放牧和滥砍滥伐;保护草原上的物种多样性,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合理安排放牧时间和数量,避免对草原造成过度压力;推广草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技术,提高草原管理水平。
课堂回顾与总结:
本节课介绍了草原的定义、分布、形成、生态系统和保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草原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态特点和价值。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草原要背诵的部分
摘要:
1.草原的定义和特点
2.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3.草原的生物多样性
4.草原的文化价值
5.草原的保护与利用
正文:
一、草原的定义和特点
草原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一种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温带和寒带地区。
草原是由草本植物、灌木和少量的乔木组成的植被,以及与之相关的动物、微生物和土壤等环境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
草原的特点是地势平坦、植被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功能强大。
二、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草原生态系统在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草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草原的生物多样性
草原的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其中,草本植物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针茅、羊茅、翦股颖等。
草原的动物种类繁多,包括黄羊、狼、狐狸、草原鼠等。
四、草原的文化价值
草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草原文化包括草原民族文化、草原游牧文化、草原农耕文化等。
草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草原的保护与利用
草原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止草原退化和沙化。
.'草原文化是推动内蒙古巨型企业成长的人文密码。
草原文化深远地影响和熏陶着内蒙古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企业文化。
内蒙古企业的成长壮大是草原文化在经济领域的积极体现,是草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现代文明合乎中国国情的、部分实现一次次完美对接。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正是因为草原文化多元、开放、包容、发展的特质,才使内蒙古巨型企业在传统产业获得现代性方面成为可能。
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自由、崇拜英雄、倡导刚健有为,这些积极因素是巨型企业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随着内蒙古现代企业的崛起,草原文化必将以其独特的风格,为我国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一种重要形式。
而伊利、蒙牛、永业等企业深受开放包容的草原文化影响,最终创造了品牌效应,实现了国际接轨,完成了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接。
在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作为内蒙古企业的杰出代表,伊利开放,实现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对接;蒙牛进取,实现了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对接;永业创造,实现了与科技、管理和组织创新的对接。
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仅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征,而且具有独特的精神禀赋。
它是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
草原文化的这种基本精神,从大的方面讲,可以概括以下四点:1、开拓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易经·易传》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这种精神的经典表述。
3、自由开放精神。
向往自由,追求开放,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
对于草原民族来说,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开放的环境,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因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他们来说,自由开放早已不再是纯粹的精神王国的至上原则,而是人们在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中践行的对象。
由于草原民族把践行自由开放的精神融入其民族性格和气质之中,因而在他们那里,自由是那样自然而然的事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完全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
草原文化是推动内蒙古巨型企业成长的人文密码。
草原文化深远地影响和熏陶着内蒙古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企业文化。
内蒙古企业的成长壮大是草原文化在经济领域的积极体现,是草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现代文明合乎中国国情的、部分实现一次次完美对接。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正是因为草原文化多元、开放、包容、发展的特质,才使内蒙古巨型企业在传统产业获得现代性方面成为可能。
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自由、崇拜英雄、倡导刚健有为,这些积极因素是巨型企业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随着内蒙古现代企业的崛起,草原文化必将以其独特的风格,为我国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一种重要形式。
而伊利、蒙牛、永业等企业深受开放包容的草原文化影响,最终创造了品牌效应,实现了国际接轨,完成了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对接。
在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作为内蒙古企业的杰出代表,伊利开放,实现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对接;蒙牛进取,实现了与现代企业文化的对接;永业创造,实现了与科技、管理和组织创新的对接。
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不仅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征,而且具有独特的精神禀赋。
它是草原民族维系的纽带,生存发展的动力,自立于民族之林的支柱。
草原文化的这种基本精神,从大的方面讲,可以概括以下四点:
1、开拓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易经·易传》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这种精神的经典表述。
3、自由开放精神。
向往自由,追求开放,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
对于草原民族来说,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开放的环境,因而在民族性格和文化形成过程中,自由开放的因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体现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于他们来说,自由开放早已不再是纯粹的精神王国的至上原则,而是人们在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中践行的对象。
由于草原民族把践行自由开放的精神融入其民族性格和气质之中,因而在他们那里,自由是那样自然而然的事情,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完全熔铸于其民族性格之中。
这是草原文化同其他文化相比最具个性的地方之一。
4、崇信重义精神。
崇信重义既是草原民族的行为准则,也是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
草原民族以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为荣,以轻诺寡信、背信弃义为耻,为追求这一崇尚的价值目标,他们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因此,守信讲义历来被认为是草原民族最优秀的民族禀性之一,也是草原文化始终高扬的精神旗帜。
2、英雄乐观精神。
崇尚英雄,倡导英雄乐观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价值取向之一。
这一点,在草原民族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草原民族中,人们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乐观精神,把效法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
很多史籍描写草原民族“贵壮尚勇”、“重兵死、耻病终”,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写照。
因此不难看出,草原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是英雄辈出的文化;英雄乐观精神是草原文化最具意义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