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商业克格勃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9
间谍基地:世界九大情报机构的秘密总部美国中央情报局建筑是一种语言,读懂它你就可以对落户其中的机构有所了解。
全世界的间谍机构有一个通行的基本原则。
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大楼保护自己的秘密,其中一些设计完全是从实用角度出发,还有一些甚至让人觉得可怕和诡异。
尽管这个原则是一致的,但他们也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有的是树木掩映的独立楼群,所在位置从未被正式披露过。
有的则是知名建筑师建造的宏伟大楼,地处首都中心地区的显著位置。
从弗吉尼亚到柏林,再到莫斯科,在本文中我们来谈谈这其中的九座建筑。
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图片:中央情报局约翰·布伦南很有可能是下一任中央情报局局长。
如果他出任局长一职,他会在一片普通楼群里工作,这片楼群普通到可以融入美国任何地方的商业园区。
但是,这个商圈里有美国涉外情报机构的总部。
这片楼群坐落在华盛顿特区西北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郊区,有一条树木带阻挡住窥视的眼睛。
楼群实际上是由两套不同时期修建的建筑组成,两组建筑连接到一个核心的建筑上。
第一组建筑可以追溯到1963年,是由纽约的“哈里森—阿布拉莫维茨”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这家公司曾参与设计了联合国总部。
在那个时代,这座建筑是标志性的。
尽管它是由普通的预制混凝土建造的,但CIA总部礼堂(从上面看去)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战后的未来主义思想,这座礼堂也被称作“泡泡堂”。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情报局的工作空间就不够用了。
今天的这片楼群要比当年大得多,西侧增加了两座玻璃办公塔楼。
这两座塔楼是由底特律的“史密斯-欣奇曼-格里尔斯”建筑事务所在20世纪80年代设计的。
CIA还爱好艺术品和各种小玩意儿。
情报局在园区内展出了柏林墙的一部分残骸和一架A-12牛车间谍飞机。
大楼内部还有一所博物馆,收藏了各种奇怪的纪念品,其中包括机器鱼和一架冷战时期的小型潜艇(见上图)。
在总部落成最晚的建筑群中,一座“克里普托斯”的铜雕伫立在食堂外的广场上。
这座雕塑由四块铜板组成,包含869个加密字符。
克格勃大解密克格勃(俄文: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简称КГБ,克格勃是此三个俄文字母的音译),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
前身为捷尔任斯基创立的“契卡(Cheka 是全俄肃反特别委员会的俄文简称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
全名为全俄肃清反Revolution和消除怠工特别委员会: 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 to Combat Counter-Revolution and Sabotage (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чрезвыча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 борьбе с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ей и саботажем), 在1918 年改名为: 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 to Combat Counter-Revolution, Profiteering and Power Abuse (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чрезвыча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 борьбе с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ей, спекуляцией и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м по должности).)”。
克格勃的职权领域大致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反间谍部门相当。
在1930年代,由亚戈达和叶若夫领导的内务人民委员部成为“大清洗”的工具。
冷战期间,“克格勃”的职能过大,涉及国内所有领域,凌驾于苏联党和**之上,在国际上也成为红色恐怖的代名词。
苏联KGB徽章贝利亚安德罗波夫克格勃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是安德罗波夫和贝利亚,安德罗波夫最后担任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而贝利亚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赫鲁晓夫以叛国的罪名处死。
克格勃名称变更史1917年12月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Cheka ( 俄语为ЧК ))1922年2 月国家政治保卫局1923年7 月国家政治保卫总局1934年7 月国家安全总局1941年2 月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1941年7 月国家安全总局1943年4 月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1946年3 月国家安全部1947年1O月至1951年11月国家安全部(对外情报机构归情报委员会管辖)1953年3 月内务部1954年3 月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苏联情报部门精通暗杀三大暗杀事件轰动世界苏联情报部门的创始人——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资料]近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新的反恐法修正案,批准总统普京动用特工人员到境外从事反恐行动,为在伊拉克受害的4名俄外交官复仇。
1月11日清晨,德黑兰。
一辆银色“标致405”汽车行至城北卡塔比广场附近。
一辆摩托车悄然驶近,车后座戴头盔的人敏捷地将磁性炸弹吸附在标致车上。
几秒钟后,爆炸声响起,32岁的核科学家罗尚当场死亡。
这是自2007年以来,伊朗发生的第6起针对核科学家的袭击事件。
在霍尔木兹海峡还未兵戎相见之时,传说中的三大间谍组织――以色列“摩萨德”、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俄罗斯“克格勃”已经开始浮现身影。
摩萨德暗杀“以国家的名义”国家:以色列简介:mossad,全名是“以色列情报和特殊使命局”,成立于1951年初,专门负责收集境外情报以及在境外执行特殊任务,以暗杀闻名人员构成:候选者必须是有在以色列国防军服役经历的犹太人,特种部队老兵和军官是首选。
由于犹太人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很多大特工出生和长大于欧美地区,通晓英语和多种欧洲语言且发音纯正,一部分人还精通阿拉伯语。
所以摩萨德特工被认为是最难识别的特工组织架构:总部工作人员2000人,下设8个处资金支持:经费完全由以色列内阁负责,直接受命于以色列总理。
摩萨德在三大间谍机构中人员最少代表作:全球追杀“黑九月”1972年9月5日,在联邦德国慕尼黑奥运会举办期间,巴勒斯坦极端恐怖组织“黑色九月”的8名恐怖分子闯入奥运村以色列选手驻地,当场击毙了两名以色列举重教练和运动员,绑架了另外9名运动员。
“黑色九月”发表声明,要求释放被以色列关押的234名巴勒斯坦政治犯。
以色列政府拒绝了释放政治犯的要求。
随后,联邦德国试图营救人质的阻击战失败,由此引发枪战,导致9名人质全部丧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慕尼黑惨案”。
外界普遍认为,时任以色列总理格尔达?梅厄随即下令摩萨德特工追杀凶手,展开血腥报复,这就是所谓的“上帝之怒行动”。
1979年,3名巴勒斯坦人在贝鲁特被暗杀;“黑色九月”头目尤赛夫被汽车炸弹炸死。
最终,参与暗杀人员无一幸免。
克格勃实力超群的巨无霸国家:俄罗斯简介:кгб,建立于1954年,其情报能力有口皆碑,以实力和高明著称人员构成:总部机关1万人,间谍、反间谍和技术保障等部门20万人,边防军30万人。
世界八大情报机构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情报机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犹如暗处的眼睛,默默地收集、分析和传递着各种信息,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保驾护航。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世界上著名的八大情报机构。
1、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美国中央情报局是美国最大的情报机构,成立于 1947 年。
其主要职责包括收集和分析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情报,为美国政府制定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战略提供支持。
CIA 在世界各地都设有情报站和特工网络,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情报,包括间谍活动、卫星侦察、电子监听等。
CIA 的特工们接受严格的训练,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战斗技能和情报分析能力。
他们在执行任务时常常面临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在冷战期间,CIA 与苏联的情报机构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近年来,CIA 在反恐、打击国际犯罪等领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前身是苏联时期的克格勃。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其情报机构进行了重组和改革,成立了联邦安全局。
FSB 负责维护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打击恐怖主义、间谍活动、有组织犯罪等。
FSB 拥有强大的情报收集和反间谍能力。
其特工们在俄罗斯国内和国际上开展工作,保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
在应对国内外的安全威胁方面,FSB 表现出了高效和果断。
3、英国军情六处(MI6)英国军情六处是英国的秘密情报机构,成立于 1909 年。
它主要负责在国外收集情报,以支持英国政府的决策和行动。
MI6 的工作重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等领域。
军情六处的特工们以其神秘和高效而闻名。
他们在世界各地执行秘密任务,与其他国家的情报机构合作与竞争。
在二战期间,MI6 为英国的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4、以色列摩萨德以色列摩萨德是以色列的情报机构,以其大胆和高效的行动而闻名于世。
成立于 1951 年,摩萨德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国外情报、保卫以色列国家安全、执行特殊行动等。
摩萨德在多次行动中展现出了其非凡的能力和勇气。
克格勃“预防警告”工作机制及其影响在斯大林高度极权主义政体下,各种类型的“三人小组”大行其道,它们拥有无须经过法庭审判就可以对其认定的惩处对象实施逮捕、入狱、流放直至枪决等镇压措施的权力。
随着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特别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预防警告”工作机制开始出现。
曾多年担任克格勃五局局长的菲利普?博布科夫的回忆也证实了这一点:“以前,我们也曾采取过预防性措施,1957年,我们了解到有人打算建立一个地下组织,他们的纲领中写进了推翻现存政权的内容……我们决定采取措施让他悬崖勒马。
我们跟他进行了谈话。
”俄罗斯解密档案文件《1959—1974年间被追究刑事责任者和受到国家安全委员会机关预防警告者的人数资料》表明,克格勃主要对以下几类人采取“预防警告”措施:“与外国人保持可疑联系有叛国动机者”;“政治有害行为者”;“在公众参与下(在会议、同志审判庭、公众代表参加的谈话中)受到警告者”;“被正式宣布警告者”。
这份档案文件也证明:在20世纪50年代下半叶克格勃“预防警告”工作机制就已经存在,并且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受到克格勃“预防警告”处置的苏联公民的人数一下子猛增了许多,仅1967年至1970年就有58298人受到克格勃“预防警告”处置,1971—1974年有63108人受到“预防警告”处置。
1967年6月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呈交给苏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揭示了受到“预防警告”处置的苏联公民人数猛增的原因:“由于受与我们格格不入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一部分政治上不成熟的苏联公民中,尤其是知识分子和青年中间出现了不问政治和虚无主义的倾向,不仅显而易见的反苏分子,还有爱说政治大话和推崇民主的人都有可能利用这一点,唆使这些人去从事政治上有害的活动。
”1967年7月克格勃专门成立了重点打击意识形态颠覆破坏活动的第五局。
1967年5月安德罗波夫曾指出组建该局的目的和动机:“该局是基于目前局势而建立的。
克格勃金唇行动世界间谍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世界间谍史上,有一个行动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充满神秘与阴谋的历史长河中,那便是克格勃的金唇行动。
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对抗激烈而持久,情报战成为了双方暗中较量的重要战场。
克格勃,这个苏联的情报机构,精心策划并实施了金唇行动,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智慧和胆略。
金唇行动的目标极为重要,旨在获取美国的核心机密情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克格勃进行了长时间的筹备和策划。
行动的核心是一个被称为“金唇”的窃听装置。
这个装置的设计堪称精妙绝伦,它的体积非常小,却具备了强大的窃听功能。
为了将“金唇”成功安置在美国的关键场所,克格勃可谓是绞尽脑汁。
他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巧妙的计划和策略。
最初,他们试图通过外交渠道,将装有“金唇”的礼物送给美国官员,但这一计划很快就被美方识破。
然而,克格勃并没有放弃,他们继续寻找着合适的机会。
终于,一次看似平常的外交活动成为了金唇行动的突破口。
克格勃巧妙地利用了这次活动,将精心伪装的“金唇”成功地安置在了美国驻苏联大使馆内。
这个“金唇”被巧妙地隐藏在一件看似普通的礼物中,外表毫无破绽,让人难以察觉。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金唇”源源不断地将美国大使馆内的重要情报传递给了苏联。
这个小小的装置,成为了苏联获取情报的重要来源,为苏联在与美国的对抗中提供了极大的优势。
金唇行动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之作,不仅仅在于其成功地实现了窃听目标,更在于整个行动的策划和执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高超技巧和精密安排。
首先,克格勃在行动前进行了详尽的情报收集和分析。
他们对美国大使馆的布局、人员结构以及安保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行动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行动的执行过程中,克格勃的特工们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他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冷静,巧妙地应对,确保了行动的顺利进行。
再者,“金唇”窃听装置本身的技术水平也是令人赞叹的。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制造出如此小巧而强大的窃听设备,充分展示了苏联在科技领域的实力。
世界三大情报组织的前世今生作者:黄立志来源:《百科知识》2018年第13期近两年,独狼式恐怖袭击频频出现,恐怖活动呈现越来越扁平化的发展趋势。
为应对愈加艰难的反恐局势,冷战时期曾活跃于东西方阵营情报获取、敌对势力暗杀等行动中的国家级情报机构,纷纷调整任务重心,将反恐及其信息获取作为主要的战略阵地。
基于此,摩萨德、中情局、俄罗斯国家安全部等过去如雷贯耳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众所周知,摩萨德、克格勃、中情局是大名鼎鼎的世界三大情报组织。
摩萨德成立于1951年,总部位于以色列特拉维夫,以其“一千次行动仅会有一次失手”的高效率著称。
克格勃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简称,成立于1954年,鼎盛时期曾有150万间谍及25万国外线人。
中情局1947年因杜魯门总统签署《国家安全法》而成立,在冷战时期曾搜捕叛逃苏联人员、搜集反战人士资料、开展针对民众的密切行动以及窃听等,威名赫赫。
对世界三大情报组织进行追踪,既可清晰地照见由它们所实施的暗杀行动的手法及经验,了解这些“绝非仅仅是茶杯里风波”的黑暗行径背后的战略意图、取向,也能从历史的侧面审视这些国家级“恐怖主义行径”的过去,对现实与未来有更为冷峻清醒的道德预判。
2010年,负责向加沙地区走私伊朗武器的哈马斯高级指挥官马巴胡赫在迪拜酒店被暗杀。
由于以色列怀疑马巴胡赫与1989年两名以色列士兵被绑相关,他一直受到以色列政府的追缉。
事发后,阿联酋警方涉入调查,“99%确定是以色列摩萨德所为”。
以色列政府外长拒绝对“暗杀门”事件做出表态,坚持一贯的“不承认不否认”态度,认为事情会很快过去。
随后,阿联酋警方曝光了更多暗杀者的信息,11名以色列人员均持假的欧盟护照。
“假冒欧洲国家护照”,一石激起千层浪,英国、法国、德国等受牵连国家纷纷对此表示谴责。
以色列希望缄默处理的“暗杀事件”最后演变成了一场“外交风波”。
采取冒进行径的摩萨德时任首脑梅厄·达甘只好站出来引咎辞职。
营销公司要有自己的“克格勃”营销公司要有自己的“克格勃”营销公司作为一家为客户提供营销服务的企业,需要具备实时监测市场动态、关注竞争对手和提高广告效果等能力。
这些要求公司拥有一支强大的市场调研团队和运作团队,更需要具备一种能够在市场上把握主动权的能力,这就需要一支专业的监察和调查队伍,即营销公司自己的“克格勃”。
1. 什么是“克格勃”“克格勃”(КГБ,全称为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是苏联时期的情报机构和秘密警察。
其作用并不仅仅是反间谍、打击敌对势力和保卫国家安全,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为苏联政府提供情报和保卫国家的政治利益,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苏联的外交工具。
2. 营销公司为什么需要自己的“克格勃”就像国家需要情报机构一样,营销公司也需要一支“克格勃”式的队伍。
为什么呢?(1)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市场是变化无常的,唯有时刻关注市场动态,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而只有一支专业的监察或调查队伍,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2)关注竞争对手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数字媒体,都必须关注竞争对手,了解他们的动态和策略,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竞争优势。
而这种了解需要专业的情报分析人员的支持。
(3)提高广告效果营销公司需要提供有效的广告方案,而这些方案通常需要创造性的思维,但是更需要扎实的数据支撑和市场调研,这就需要一支专业的市场调研和分析团队。
3. 自己的“克格勃”要具有哪些能力自己的“克格勃”要具备的能力并不是单纯的从竞争对手那里获取信息,还需要能够协调整个团队,发掘潜在的机会,改进产品和服务等等。
所以,自己的“克格勃”需要具备以下能力:(1)市场调研和分析能力了解市场并不仅仅是从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更需要领会背后的市场规律,把握趋势。
(2)情报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情报收集旨在获取各类信息,而分析能力则是将这些信息分析归纳,并最终得出决策的结论。
(3)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自己的“克格勃”需要具备策略制定、资源调配和组织协调的能力。
苏联克格勃“预防警告”工作机制及其影响内容摘要我们以俄罗斯解密档案为根据,对克格勃“预防警告”工作机制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剖析,揭示出这一机制客观上在使苏联社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者”总数大幅度减少的同时,压抑、禁锢和摧残着人们的自主思想、独立见解和创新精神;掩盖并隐藏了苏联社会日渐加剧的社会矛盾、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营造了政治开明、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形势一片大好的假象,从而使苏联领导人一再错失从根本和实质上解决日渐加剧的社会矛盾、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契机,直至最终亡党亡国悲剧的发生。
关键词克格勃预防警告机制影响作者徐元宫,中共中央编译局副研究员。
(北京100032)提起克格勃,世人并不陌生,但是,有关克格勃内部组成机构及其工作机制,想必知之者不会很多,特别是本文所要介绍的克格勃“预防警告”工作机制,知之者更是寥寥。
克格勃,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俄文缩写词“КГБ”的中文音译。
既然是国家安全委员会,那么,其业务活动及工作对象就不仅关涉境外各国的相关机构和人员,而且关涉苏联国内一切可能危及苏联政权和人民的安全的各色人等、机构及其活动。
本文所要阐述的克格勃“预防警告”工作机制主要是针对后者,即苏联国内一切可能危及苏联政权和人民的安全的人员、机构及其活动而构建的。
曾经多年担任克格勃第五局局长、后来担任克格勃第一副主席的菲利普·博布科夫在其回忆录中叙述的内容证实了这一点:“曾经设想大大缩小国内反间谍机关的工作范围,它的主要任务是弄清国外间谍组织派往境内的间谍,监控外国人在苏联境内的活动。
至于苏联人,首先是进行预防——采取预警性的措施,制止少数公民的违法行为。
”[1 ]这里非常清楚地揭示了克格勃“预防警告”工作机制的对象是苏联人,目的在于对“少数公民”的违法行为进行预防,采取预警性措施,以便制止其违法行为。
克格勃“预防警告”工作机制的建立及其目的在斯大林高度极权主义政体下,各种类型的“三人小组”大行其道,它们拥有无须经过法庭审判就可以对其认定的惩处对象实施逮捕、入狱、流放直至枪决等镇压措施的权力,也就是集公、检、法三种职权于一身的特殊机构。
克格勃的暗杀风云导语:想保住苏维埃政权就必须对于所有反革命力量采取“革命的恐怖”,列宁下令捷尔任斯基成立了一个专门“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特设委员会”来保卫苏维埃政权免受阴谋颠覆和镇压犯罪。
这个委员会简称“契卡”,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苏联最大的安全情报组织――克格勃。
1917年当时俄国的形势错综复杂,在外部有德军不断的向彼得格勒逼近,沙皇军队的高级军官也不断的纠合自己的余部试图快速扑灭这场革命。
在这场明争暗斗之中,推到了角落里反对苏维埃政权的一方,为了急于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就不免重拾在俄罗斯政治斗争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最阴暗手段――暗杀。
从1918年布尔什维克党的核心领导成员就有三人遇刺。
1918年6月20日,苏维埃政权的重要刊物《红色报》的负责人米哈伊尔.沃洛达尔斯基在彼得格勒街头遇刺身亡。
两个月后的8月,革命领袖列宁在莫斯科一家工厂向群众讲演时候,无政府主义分子卡普兰向他开枪将其打成重伤几乎危及生命,也就在同日“十月革命”重要领导者之一、时任彼得格勒契卡主席的乌里茨基也遇刺身亡。
革命领袖们尚且遭到如此高频率的刺杀,其他各地革命骨干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甚至许多到乡村执行“征集余粮”任务的工作队成员经常晚上外出时候会遭到冷枪袭击。
这种斗争形势中,作为苏维埃的“盾与剑”契卡组织当仁不让的继续冲在了第一线。
原本在“十月革命”后一个月,列宁根据形势就作出判断,未来如果想保住苏维埃政权就必须对于所有反革命力量采取“革命的恐怖”,他下令捷尔任斯基成立了一个专门“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特设委员会”来保卫苏维埃政权免受阴谋颠覆和镇压犯罪。
这个委员会简称“契卡”,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苏联最大的安全情报组织――克格勃。
俄罗斯莫斯科,“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总部。
契卡在这场斗争中充分发挥积极主动精神,除了依靠工人群众的支持四处追捕反革命势力之外,还通过渗透等手段把美英等国外交官员参与的暗杀叛乱组织一网打尽。
对于那些逃亡国外继续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势力,契卡也没有忽略放过他们,借着大量的“白俄”(反对布尔什维克政权者)纷纷逃往他国的浪潮,契卡也顺势派遣了大量的情报人员前往,将红色政权警惕的眼光向世界各地延伸。
克格勃文化危险!--企业如何封杀危险文化(之一)
景素奇
【期刊名称】《中外管理》
【年(卷),期】2002(000)010
【摘要】@@ 套用托尔斯泰的一句名言:成功企业的经验都很相似,但失败企业的教训却各不相同.遗憾的是许多老板(这里主要是指那些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老板,两权合一的现象在目前中国占绝对多数)并不知道企业为什么失败.归结了许多原因,但有一种原因却往往总结不到位,那就是:企业老板纵容危险的企业文化.危险的企业文化必将企业带入危险境地.
【总页数】2页(P58-59)
【作者】景素奇
【作者单位】北京金色世纪网络公司常务总经理、书记、董事长助理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克格勃”危险的企业文化 [J], 景素奇
2.老板"洞察秋毫"的健康攻略--企业如何封杀危险文化(之二) [J], 景素奇
3.危险化学品企业创建安全文化的实施方法 [J], 周希
4.浅析企业如何建设危险化学品安全文化 [J], 王忠剑;李文有;洪志军;刘代才
5.浅析企业如何建设危险化学品安全文化 [J], 王忠剑;李文有;洪志军;刘代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网站文章属《中外管理》杂志社版权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中外管理》字样当心商业“克格勃”■引言:克格勃,一个神秘、恐怖的间谍组织。
因为它的神出鬼没和防不胜防,曾令无数人为之不寒而栗。
其实何止是国家之间,又何止限于军事、政治……我们的企业,你可曾注意过一种潜伏在自己周围甚至是内部的商业“克格勃”?它又何尝不是一个足以摧毁一个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重大隐患?!在刚刚入世之际,我们重提“商业间谍”,并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想哗众取宠。
看看吧,几十年来,甚至百年以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在无意识中丧失了多少商业机密?!恐怕谁也说不清。
想想百年前,一筹莫展的英吉利人是如何轻而易举地窃取了我们用几千年才炼就的独一无二的制茶技术;再看看刚过去的20世纪,我们又是如何向那个扶桑小国慷慨地“赠予”了堪称我们灿烂文化根基的景德镇陶瓷技术、中药技术、宣纸技术……够了!但我们必须直面现实!随着高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极度激烈竞争,全球范围内的商业间谍行为只会更为“猖獗”,更为普遍。
有人预估每年由于机密泄露所造成的损失会超过1000亿美元。
而根据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名列《财富》1000大的公司每年因商业机密被偷窃的损失已高达450亿美元,每家平均每年发生2.45次、损失超过50万美元的案例。
这绝不能用“世风日下”这样的陈词滥调来自我安慰,更不能用“商业道德”这样的乌托邦来自欺欺人!正如法国一位情报专家所说:不要天真地认为有什么职业道德。
这种道德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特别是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后冷战时期。
那么,借你一双慧眼吧!时刻警惕那些商业“克格勃”正在利用现代和非现代的手段,接近你、侵蚀你、掠夺你……让我们不再慷慨,不再“好客”,不再震惊,不再痛心疾首,也来个有备而迎,密不透风。
正文1:日本人摸大庆,魔鬼出自细节杨沛霆60年代,日本出于战略上的需要,非常重视中国石油的发展,于是把摸大庆油田的情况,作为情报工作的主攻方向。
大庆油田在什么地方?日本人对大庆油田早有所闻,但始终得不到准确的情报。
后来,在1964年4月20日的《人民日报》上看到“大庆精神大庆人”的字句。
于是日本人判断“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
但是,大庆油田究竟在什么地方,日本还没有材料作出判断。
在1966年7月的一期《中国画报》上,日本人看到一张照片。
他们根据这张照片上人的服装衣着判定:“大庆油田是在冬季为零下30度的北满,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
”后来,到中国来的日本人坐火车时发现,从东北来往的油罐车上有很厚的一层土,从土的颜色和厚度,证实了“大庆油田在北满”的论断是对的,但大庆油田的具体地点还是不清楚。
在1966年10月,日本又从《人民中国》杂志的第76页上看到了石油工人王进喜的事迹。
分析中得知,最早的钻井是在安达东北的北安附近。
并且离火车站不会太远。
在英雄事迹宣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王进喜一到马家窑看到大片荒野说:“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丢到太平洋去”。
于是,日本人从伪满旧地图上查到“马家窑是位于黑龙江海伦县东南的一个小村,在北安铁路上一个小车站东边十多公里处”。
就这样,日本终于把大庆油田的地理位臵搞清楚了。
大庆油田有多大规模?日本人对王进喜事迹的报道作出了如下分析:王进喜是玉门油矿的工人,是1959年9月到北京参加国庆之后志愿去大庆的。
大庆油田肯定是1959年以前就开钻了。
马家窑是大庆油田的北端,即北起海伦的庆安,西南穿过哈尔滨市与齐齐哈尔市铁路的安达附近,包括公主峰西面的大赍,南北四百公里的范围。
估计从北满到松辽油田统称为大庆。
中国炼油能力如何?到1966年7月,日本人把注意焦点转到炼油设备上,“有心人”终于在《中国画报》上发现一张炼油厂反应塔的照片,日本人就从这张照片推算出了大庆炼油厂的规模和能力。
其推算方法也很简单:首先找到反应塔上的扶手栏杆,扶手栏杆一般是1米多点,以扶手栏杆和反应塔的直径相比,得知反应塔内径是5米。
因此,日本人推断,大庆炼油厂的加工能力为每日900千升。
如以残留油为原油的30%计算,原油加工能力为每日3000千升,一年以330天计算,年产量为100万千升。
而中国当时在大庆已有820口井出油,年产是360万吨,估计到1971年大庆油田的年产量将有1200万吨。
大庆给日本带来了什么机遇?根据大庆油田出油能力与炼油厂有限的炼油能力,日本人推论:中国将在最近几年必然因为炼油设备不足,会考虑买日本的轻油裂解设备。
中国要买的设备规模和数量多大?根据情报分析,要满足日炼油1万千升的需要。
这是日本在1966年根据公开报刊点滴信息作出的判断和决策。
似已尘封的事件,如今读来依然令人毛骨悚然。
要知道,日本人还没有动用商业间谍!而仅仅对我们公开的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我们就泄露了这么多!而这是我们当初进行好大喜功、口无遮拦的宣传时,决然没有想到的。
可怕啊!警钟已然敲响了30年,我们真的警醒了吗?答案不论肯否,外界形势都已更加严峻。
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在信息披露上要谨小慎微,以防再尝“被分析”之尴尬,更要在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谨防那些别有用心、无孔不入的商业间谍!□责任编辑:邓羊格正文2:间谍可能就在你身边!本刊记者邓羊格全球谍战,如火如荼千万不要以为,商业间谍只是好莱坞电影中招揽票房的噱头。
我们只需历数几件近年发生的国际间谍大事,你就可以知道,世界范围的间谍战已如火如荼!它是全球企业都在面临的现实威胁。
1996年8月,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发现有人在公司戒备森严的车辆试验区一土丘下,埋了一架十分先进的现代化红外线照相机,偷拍公司正在研制的两种新车型,并将照片通过卫星传送到外地,给公司造成了巨大损失。
1999年5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名前主管被起诉,原因是他在1996年偷窃了通用的重要文件,包括新车型计划、供应价格以及被通用寄予厚望的一条新车型流水线,并把它们带到了德国大众公司。
最后,大众不得不向通用补偿了1亿美元。
2000年6月底,欧洲传出惊人的消息:欧洲的长期盟友美国利用其在冷战时期所建立的间谍网对欧洲进行了长期的商业间谍活动。
专家们在欧洲议会委员会一个特别听证会上,向来自欧盟各国的代表提交了一份令他们大惊失色的报告。
报告指出,多年以来,美国国家安全局一直在使用一套覆盖全球的电子监控系统窃取各国情报,包括欧盟国家的商业机密,从而使欧盟各国遭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迄今为止,这个间谍网至少已经两次向美国公司提供关键情报,帮助它们打败与其竞争的欧洲企业。
将这一阴谋曝光的是曾任新闻记者的英国电视制作人坎贝尔。
他在接受《纽约邮报》电话采访时表示,这一情报作业等于是“信息高速公路公海上的海盗行为”。
谍战“人”争,近在咫尺万变同宗,“人”最要紧在国外商业间谍肆无忌惮地使用各种另人眩晕的高科技手段时,我国著名情报专家包昌火先生对本刊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商业间谍最善于的,还是利用人际关系,拿“人”开刀。
无独有偶,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了20年之久的詹姆·赫灵也说:来自人的情报胜于机器情报。
大多数信息从未写下来——只是悬浮于人们的头脑中。
取得这类信息的唯一途径是与之“交谈”。
这就是为何“最有价值的网络是人际网络”的原因。
那么,看看我们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是否做好了“人”的工作?如果不是我的一次偶遇,可能我们对国内企业的反间谍意识及措施还抱有幻想。
然而,有些事实令人震惊,令人焦虑,令人不可思议!她到底是谁?日前我路遇老同学阿婧,顺带问起她为什么不在老爸主持的公司工作,却跑到另一家同行、SY公司“与亲为敌”时,她神秘地将黑眼珠转了几圈,定住神后盯了我足足有5秒钟,然后才痛下决心地说:“看在多年老友的份上,我告诉你,我在SY公司做到公关部部长了。
”原来,SY公司的总经理非常信任她,每有客户谈判都要她参加。
阿婧说,她的“任务”就是要将SY公司的资源笼在自己的手里,三年后,重新回归家族企业去。
“那你不就是间谍吗?”我脱口而出。
阿婧则心照不宣地一笑。
继而,我们双双无语。
商业间谍竟然离我们这么近!可冷静一想,其实这也并不奇怪,从古至今,间谍从来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走着走着,就到了一条繁华的街道上,她仰起头指着我们的左上方说:“看,这座大厦的副总裁,就是那一幢大厦总裁的夫人。
她已经在那里工作两年了,居然没人知道她的身份。
”阿婧的纤纤玉指在我们的头上方划了一条笔直的线,线的两端耸立着两幢贵气十足的大厦。
也许,阿婧只想告诉我,这个竞争激烈的商战时代,这样的事不足为奇。
但是职业的责任感仍令我大惊,令我不得其解:面对如此重大隐患,我们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都干什么去了?!兵临城下,土筑高墙造访奥克斯的不速之客当然,我们部分企业却能够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令人振奋的经验。
2001年2月,浙江宁波奥克斯空调就有效地挫败了一起商业间谍行动案。
一天,奥克斯空调专卖店里进来一位特殊的假扮“顾客”,他的特殊就在于他并不买空调,却以月“工资”600元的条件,希望店员小陈实时提供奥克斯的如下信息:一、股东变动情况;二、高层变动情况;三、营销政策的政策调整;四、重大促销政策;五、广告策略及推广调整情况;六、新技术的使用情况;七、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情况;八、上月主要产品的产量和销量;九、新分支机构及经销商的拓展情况;十、其他突发性重大事件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出乎“顾客”意料的是,小陈竟然迅速地向总公司领导汇报了情况。
一场阴谋就此宣告破产。
觉悟之外的“防盗门”这是一次“政治觉悟”起了作用的偶然事件吗?不。
举报的虽是小陈,殊不知其根源在于奥克斯严密的预防制度。
为了做好保密工作,奥克斯公司与全体业务员签订了《保密承诺协议》,一旦泄秘,将按协议赔偿公司20万元的损失费,同时还要接受法律制裁。
有此制度,哪个员工会轻易倒戈叛变?不是“逗你玩儿”而今,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都雇用专业的安全公司,而这些安全公司的基本任务就是间谍与反间谍。
他们的职责无所不包,从黑客行为到贿赂,从收买对方高层人士到散布流言蜚语,可以说,不择手段。
而中国的企业大部分还“天真幼稚”,对于机密涉及人员的真实身份知之甚少的有之,对员工毫无保密教育的有之,对国外“友人”考察时全面开放的有之,对接受媒体采访时海口大开者有之……别说防止高科技,就是提防无科技的“一颗心”、“一张嘴”,都未必得力。
试想这样下去,结果会如何?“逗你玩儿”难道不会由幽默的相声变成惨烈的悲剧吗?□责任编辑:孔龙正文3:间谍伎俩伎俩一:卧底英国从16世纪机器革命后,编织工业在世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对编织技术和工艺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
日本人很想学到这种技术。
经过精心策划后,日本派了几个人,在英国一家技术先进的编织厂附近开了一家餐馆。
编织厂的员工经常到那就餐,越混越熟。
不久,这些日本人面露愁容,向他们倾述他们经营亏损,无脸回乡,使员工们倍感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