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战时期(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的中国国民党特务活动
- 格式:pdf
- 大小:122.09 KB
- 文档页数:3
国共合作时期的抗日战争研究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最壮丽的民族解放斗争。
中华民族经历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不仅检验了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也成为国共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国共合作时期的抗日战争研究,对于我们认识抗日战争和国共合作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共合作时期的抗日战争背景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攻占了沈阳,并在全东北建立傀儡政权。
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的卢沟桥事变导致全面战争爆发。
在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努力下,全国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与日寇展开了一场长达八年的抗战,取得了伟大胜利。
二、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国共合作指的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时期联合进行的抗日战争。
1927年8月1日,国共两党发生分歧。
但当日军入侵中国后,双方认识到共同反日是当前最紧要的任务,于是展开了长达十年的合作。
这次合作是任何一党无法完成的,两党合作,才有可能打败日本侵略者,保卫民族安危。
三、国共合作的意义1.维护国家统一。
抗战中,中国肩负着保卫亚洲和平及世界和平的重任,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只有国共合作才能实现集中力量抗战,维护国家统一,共同迎击日本侵略者。
2.促进政治发展。
国共合作使得党为民族大义而放下前嫌,国内各方力量得以联合在抗日大局下,打破了中国政治上长期的势力分裂和地域割据局面。
3.壮大社会力量。
在抗日战争中,全国各阶层爱国人士加入抗战,充分发扬了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精神,建立起了有着强大人民基础的抗日统一战线,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国共合作时期的抗日战争研究1.战争策略。
从抗战初期的“游击战争”到“运动战”,再到深入内地的“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着全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抗战战略,对于日军实行“致虚一击”、“打不烂、抢不走、守不住”等战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政治影响。
国共合作对于中国当今现实和未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抗战中爆发的革命和民主思想,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影响到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论国共两党与抗日战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级:08级管理二班姓名:梅安察学号:00817064本文关键字: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的三个阶段、正面和敌后战场本文大纲:1、阐述抗日战争的定义2、阐述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3、中国抗战的三个阶段4、在抗战形成的正面和敌后战场国共两党扮演的角色及不同政策5、综上总结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的战略角色本文参考文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百度名词解释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抗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而实际上,从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地区冲突,日本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上海市,以及热河、察哈尔两省,至1937年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
对于最早失陷的东北三省来说,抗日是从1931年到1945年,长达14年之久。
就针对这旷日持久的抗日战争来讲,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对中国的一系列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独立自主的、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
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进行了长期英勇不屈的斗争。
但是,这些英勇的革命斗争最后都在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抗战。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就此同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作为领导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根本方针。
国共合作血洗日本特务1940年,日本侵华特务机关重要人物、“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吉川贞佐少将和数名日军头目,于5月17日被人刺杀于该特务机关驻处--山陕甘会馆。
敌寇陷入泥潭强化特务活动自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军总计动用了近30个精锐师团、86万的兵力相继攻占了北平、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华北、华南、华东战略要地,力图以武力打击和歼灭中国军队主力,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
全面抗战仅两年时间,日军在华北地区被八路军毙伤就达13万人,迫使其在占领广州、武汉后不得不停止正面战略进攻,转而抽调大部兵力巩固后方,以对付其视为心腹大患的敌后战场和游击战争。
1938年12月,日军参谋总长载仁亲王奉天皇赦令发布《大陆命令第241号》,决定将侵华日军的58%和近乎全部伪军用于敌后战场,以“确保占领区,扑灭抗日势力”。
然而日军在经历一系列惨败后发现,与其“叫板”的“共产军”比国民党军更难对付,他们非常规“出牌”的战略战术让其大吃苦头。
日军经过一番认真检讨后认为,其诸多失败在于对“共产军”的了解大大少于国民党军,必须加强“必要的情报作战”。
1939,年下旬,日军将著名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的得力干将、在华从事多年特务活动的“有功之臣”吉川贞佐正式调到华北五省任特务机关长,重点搜集华北中共军队及各根据地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情报华北五省特务机关是日本在华诸多特务机构中重要的特务指挥机关。
富有“干才”的吉川贞佐作为副手与喜多诚一共同策划了扶植汉奸王克敏在北平成立所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使日寇通过伪政权控制了几乎整个华北。
为便于强化统治,1938年2月,吉川又亲自运作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并入“临时政府”。
1939年3月,喜多诚一升任华北联络部中将长官,原特务部次官森冈作了短期代理,随后吉川很快接替森冈成为华北特务机构的“首席执行官”。
国共联手锄奸敌酋疯狂报复吉川掌管特务机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大特务组织。
抗日战争历史故事抗日战争虽然已经过去,虽然已经成为历史。
但是这样重大的历史我们时刻铭记。
而那些在抗日战争中出现的英雄人物的抗战故事也时刻鼓舞着我们。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抗日战争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抗日战争历史故事篇1:八女投江的故事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
冷云,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
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等地从事秘密抗日活动。
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俩人结为革命伴侣,共同进行抗日斗争。
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
她运用在师范学校所学的知识,编写识字课本,给抗联战士们上课。
还利用自己在文艺方面的特长,经常给同志们唱歌跳舞,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深受大家欢迎。
后调到第5军妇女团,历任小队长、政治指导员。
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第5军第1师部队西征。
在西征队伍中,妇女团的战士们和男战士一样跋山涉水,英勇作战。
7月12日参加了攻打楼山镇的战斗。
八九月间,西征部队在苇河、五常境内与日伪军连续作战,遭受重大损失,遂决定返回牡丹江下游刁翎地区寻找军部。
10月上旬,部队经过长途行军抵达牡丹江下游支流乌斯浑河西岸,日伪军千余人乘夜来袭。
次日拂晓,师首长命令8名女同志先行渡河。
当她们正要下河时,突然枪声大作,日伪军发起了进攻。
大部队边打边撤。
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已行至河边准备渡河的8名女战士,毅然放弃渡河,在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一齐向日伪军开火。
正在追赶抗联主力部队的日伪军突然遭到来自侧后方的打击,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向河边压来。
中国抗战时期历史知识点中国抗战时期,即抗日战争时期,是指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的这段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阶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一、抗日战争的背景抗日战争的爆发有着深刻的国内外背景。
国际上,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野心不断膨胀,企图通过侵略中国来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
国内,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的紧张状态,但面对外敌的入侵,国共两党开始寻求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二、抗日战争的主要阶段1. 全面抗战阶段(1937-1941):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中国全面抗战爆发。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全面阶段。
2. 相持阶段(1941-1943):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将更多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进入相持阶段。
3. 反攻阶段(1943-1945):随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中国抗战得到国际支持,开始转入反攻阶段。
三、重大战役与事件1.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在淞沪地区与日军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激战,虽最终撤退,但展现了中国军民的坚强意志。
2.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平民和战俘进行了大规模屠杀,造成数十万人死亡。
3. 百团大战: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大规模游击战,对日军造成了重大打击。
4. 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在长沙地区多次成功抵御日军的进攻,保卫了华中地区。
四、抗战中的国际支持1. 飞虎队:美国志愿者组成的飞行队,为中国抗战提供了空中支援。
2. 滇缅公路:连接中国云南与缅甸的公路,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
3. 租借法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为中国提供了大量军事物资和经济援助。
五、抗战胜利的意义1. 民族解放: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百年来的民族屈辱。
2. 国际地位提升:中国抗战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如何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在祖国存亡危机的时刻,中华儿女表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经过八年硝烟和悲戚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那么,我们如可来客观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呢。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渐渐客观了,追求理性,公平还有真实。
也打破了以往的许多历史禁区。
客观看待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很有必要。
在这里,我不学课本大纲方式来表示,选择从时间上来梳理两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也参考了网络的数据和书本。
阶段一:1931年9月-1937年6月在这个阶段里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之事。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
紧接着,1932年2月,东北三省沦陷。
之后又有华北事变。
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的大举侵华,一再退让。
国民政府并不愿意向日本开战,采取的是外交调解的“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早在1931年7月,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这个不得人心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发出了抗战的最强音,广泛的唤醒民众,倡导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旗帜,号召中国人民动员和组织起来,投入保卫祖国的战争。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即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中,愤怒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显明的目的显然是掠夺中国,压迫中国工农革命,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
之后,中共中央在一系列的文告中,号召“工农武装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同日本帝国主义举行民族的革命战争,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
尽管当时中共中央受到“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一度提出过“武装保卫苏联”、“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的错误口号,但是中国共产党主张武装抗日,则是坚定明确、始终一贯的。
这与当时国民党政府采取的“不抵抗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浅谈抗日战争中的军统局作者:肖勇来源:《人间》2016年第24期摘要:军统局,国民政府的情报特务机关。
抗日战争期间军统局在收集情报、反谍工作、锄奸活动发挥了其特有的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军统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97-01军统局,国民政府的情报特务机关。
军统局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更多是其所从事的暗杀活动,也是因为暗杀活动更增添了其神秘性与恐怖性。
抗日战争期间军统局在收集情报、反谍工作、锄奸活动中奉献了“一己之力”,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军统的来历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和蒋介石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以加强国家统一,为日后全面抗战做准备,效仿墨索里尼的“黑衫党”,在黄埔军人贺衷寒、戴笠、郑介民、康泽等“十三太保”的策划下,组织了一个以军人为主体的复兴社(有人称兰衣社),1932年又在复兴社内设核心组织力行社。
一九三七年底,力行社特务处,与特工总部(1927年成立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密查组”)合并,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军统局就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简称,下辖二处,第一处负责党务,第二处则负责情报,并直接向委员长蒋中正负责。
力行社特务处编为该局第二处。
军统早期的领导人为戴笠,1946年,由毛人凤继任。
二、抗日战争中关于军统的事例(一)苏浙别动队。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摆出了咄咄逼人的侵华态势。
戴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组建了特务部队:“苏浙别动队”。
这支由特工、黑帮等组成的杂牌军,在淞沪战场上成了一条看不见的战线。
苏浙别动队在谍报工作和掩护主力部队撤离中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上海是中国经济的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拥有发展军工生产的巨大潜力,同时也是远东的国际经济中心之一。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中国志在必保,日本是志在必得。
中日之间高层次的间谍斗争,在戴笠与日方一流特工高手南本实隆少将之间展开了。
浅析抗战时期国民党特务活动南京国民政府执政的二十余年,是中国情报特工组织急速发展的时期,特务组织因其在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在中国内政外交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国民党特务机构的形成第一阶段:组建时期,1927.4一1932.3。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分反革命政变。
1928年初,他又授意陈立夫、陈果夫,把浙江革命同志会改组为中央俱乐部。
1932年初,又在南京设立‘特工总部。
这样,蒋介石集团的特务组织就颇具规模了。
第二阶段:复兴社时期,1932.3一1938.4。
1932年5月,蒋介石成立所谓中华民族复兴社,简称复兴社。
复兴社的主要任务,一是搜集情报;二是策反政敌,三是镇压进步势力。
第三阶段:军统时期,1938.4一1946.10。
军统时期,是蒋介石特务政治的鼎盛时期,其组织机构格外庞杂。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为了适应战时所需,“军统局”与“中统局”不断扩大,在坚持反共的同时,它们开始投入到反抗侵略者的情报特工战中。
第四阶段:保密局时期,1946.10一1949.9。
抗战时期国民党特务工作抗日战争开始后,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蒋介石对政府内部的组织与机构实行改革。
因战争和政治的因素,大力强化了他的统治机器以增强其统治机能,对于情报特务机构也进行了重点发展扩充势力。
1938年3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在武汉召开。
这次会议除了议决有关抗战政治军事大计外,还作出了大力扩充特务组织的决定。
这次大会决议将原挂在陈立夫名下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扩编为“国民党中央调查统计局”;将原军统局第二处独立出来,扩充升格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完全以戴笠系统的人马为基础,使其完全公开化、正规化,并将其职能侧重于对外抗战。
国民党的两大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由此组建形成完毕。
(1)投入抗日作战3.1.1“两统”与汪伪政权的情报战。
1940年3月,汪伪政权于南京成立,妄图奴役统治中国,在对付汪伪政权的特工战方面,戴笠的军统局采取了“派进去”与“拉出来”的两手方针。
「说谍」军统在抗战时期的总体情况,其发展、架构和业绩概述1938年,国民政府为了适应对日作战,对内维持统治的需要,在国民政府内进行了机构整编。
其中,后世名气最大,也是臭名昭著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英文代称BIS)正式成立。
其前身为复兴社特务处和第一次成立军统时期(称之为大军统)的二处。
关于它的历史,至今扑朔迷离,但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
当然,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资料宣传中,包括影视作品的主流意识中,它是一个极其黑暗的组织。
戴笠与他的培训班女特工如果我们抛开所有的意识形态,政治成见。
看看其作为一个组织存在,其规模和在抗战中对敌伪工作如何。
也算是一种历史阅读吧。
当然,对于军统,各类书籍资料如汗牛充栋。
也不能过于展开,就做个粗略的叙述而已。
军统吸收新成员,在早期特务处时期,主要是由军统人员介绍其亲属朋友加入。
新成员无论通过哪种渠道,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考察,才能被吸收为军统正式成员。
特务处和军统时期一直以黄埔学生为其骨干,这些学生大多出身于地主或工商地主家庭,参加过北伐战争,对国民党新右派的政治主张极为赞同,对共产党的理论主张甚为反感,他们大多是黄埔军校中“孙文主义学会”等反动组织的骨干分子。
因此,这些都决定了他们本人及军统这个组织的强烈反共性。
而在抗战伊始,军统便以抗战的名义,开始大肆公开办训练班。
在办班招收学员时,除由国民党政府各部门或个人保送介绍外,一般采取在报纸上登广告。
当时为掩人耳目,广告招聘不用军统名义,而是采用改头换面方式,以“某某机关招收工作人员”字样。
如1939年夏,军统以外交部名义,招收了“梦想当外交官的大学生七、八十名,而且大部分是北大、清华和许多教会大学外交系的毕业生,还有一名德国经济学博士”。
再有就是抗战爆发后,由于急需人员,使得各种人员诸如:自学者、专家、银行职员、僧侣、江湖豪强、地痞流氓等鱼龙混杂。
就总体而言,军统由如下四类人员构成:( 1) 中坚干部:在内外勤中担任领导工作,十分之六、七为黄埔学生,以黄埔第四、五、六三期为多,其余则为大专毕业生与留学生;( 2) 基层干部:1938 年前,大部分为特务处训练班学员、警校毕业生、社会知识青年。
作者: 宋琦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训练部
出版物刊名: 情报杂志
页码: 15-1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S2期
主题词: 抗战时期;功绩与过失;国民党特务活动
摘要: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时期发挥了很大作用,为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那么作为隐蔽战线的国民党特务机构在抗战期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从抗战的不同阶段入手,结合国民党特务机构的变迁,客观地分析国民党特务活动在抗战中的功绩和过失,总结国民党在开展隐蔽战线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地位和作用【内容摘要】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重要的,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抵抗日寇疯狂的军事进攻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从抗战的三个阶段深入、客观剖析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关键词】国民党正面战场政治军事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取得彻底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中,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实际上,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整个战争过程来说,国民党始终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党、执政党,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它在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一、战略防御阶段(1937.7一1938.10)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处于抗战的主要地位,对抗日战争起了重大的作用。
首先,国民党的抗战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其次,它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议,形成了比较团结的抗日统一战线;再次,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及其在正面战场的积极作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伉日积极性,掀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潮。
但是,尽管国民党政府坚持了对口作战的方针,对日寇进行了抵抗,却出现了“丧师失地”、“一淡千里”的局面。
此外,如初战战场选择的错误、国民党内唯武器论思想盛行、单纯依赖外援等也都是造成国民党军队大演败的主观原因。
以“得地就是胜利、失地就是失败”笼统地看待这一时期的国民党战场失地否定国民党战场这一阶段对整个抗日战争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进步作用是不公正的。
因为,第一,它大量消耗了敌人。
第二,它破坏了日寇的战略计划,迫使日寇不断增兵,并陷人中国持久抗战的泥沼中。
第三,它为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此外,国民党军队中一部分爱国官兵,前赴后继、英勇抵抗、为国捐躯,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也是可歌可泣的。
二、战略相持阶段(1938.10一1943)这一阶段国民党对全国杭战的作用基本上可以说得失相当,利害兼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