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晓明:怎样认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

张晓明:怎样认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

张晓明:怎样认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
张晓明:怎样认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

怎样认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香港代表团讨论时的发言

(2015年3月7日)

张晓明

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份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报告,我完全赞同。

今年的报告关于港澳部分的表述,提到要?加强内地与港澳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发挥香港、澳门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这句话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反映出中央政府始终是把港澳的发展放在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中来谋划和布局的;反映出中央政府不仅高度肯定港澳对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而且高度重视港澳未来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还反映出中央重视加强内地与港澳的交流合作,着力支持港澳提升自身竞争力。这几天张德江委员长在参加政协港澳委员联组会议和人大香港、澳门代表团座谈时,也多次表示希望港澳聚焦发展,借助国家发展大势积极谋划长远发展,强调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靠法治、靠同舟共济?。这些都表明,从中央政府来说,对港澳仍然是高看一眼、厚爱有加的。中央政府支持港澳繁荣发展的积极态度和政策取向没有变,也不会变。

我今天想重点谈谈的问题是,应当怎样看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这也是正确认识香港与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去年?占中?事件的发生,还是近期出现的针对内地居民?个人游?的激进活动,都促使我们不仅要从政治层面而且要从经济层面深入思考香港与国家主体也就是内地的关系问题。把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问题看清楚、想明白了,才能更好地把握香港发展的大方向大战略,也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借力而为,从而提升香港自身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像《红楼梦》里所描述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我想谈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三个看清?或?三个最?。

第一个应该看清的是,香港发展的最大优势就是有内地作为靠山。

大家知道,这句话是李嘉诚先生10天前刚讲出来的。他在公司业绩报告会上面对记者关于限制?个人游?等问题的提问时,回应说:?香港是一个好地方,因本港最大的‘着数’就是有内地作为靠山。?我想,李先生作为一位阅历丰富、

具有国际视野的商界翘楚,不应该有人怀疑他的这句话是发自内心的实在话。?靠山?这个词很通俗,把它放在形容两地经济关系的特定语境里,可以至少演绎出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内地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强大依托。香港地域狭小,自然资源稀缺,从百多年前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靠的是什么?有人会说,靠的是高度自由开放的经济制度,靠的是优良的法治环境,靠的是先进的管理理念,靠的是广泛的国际联系,等等。这些点得都没有错。香港是一个国际性城市,赚的是全世界的钱。但是,除了这些因素,客观理性地分析,对香港经济繁荣发展起根本性支撑作用的是内地因素,内地庞大的实体经济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最大依托。

从下一组数字就可以看出这一点。香港是国际贸易中心。2014年香港与内地货物贸易总额达39660亿港元,占香港对外贸易总额的50.3%,其中香港出口和转口内地货物总额达19790亿港元,占香港整体货物出口总额的53.9%。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截至2013年,内地在香港直接投资存量达33416亿港元,占香港外来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31.9%。2014年内地在香港上市企业共有876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0%,占香港股市全部集资额的74%。香港还是国际旅游中心之一。2014年,内地访港旅客达4725万人次,占全部访港旅客的77.7%,为香港带来数以千亿港元的经济收益。香港的服务业占到GDP的93%,如果没有内地蓬勃发展的生产制造业和广阔的市场作为根基,香港的服务业怎么可能枝繁叶茂、花开不败?

内地对香港经济的支撑作用还体现在长期以来中央政府和有关地方对香港食品、农副产品、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物资的供应上,从而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香港市场95%的活猪、100%的活牛、33%的活鸡、100%的河鲜产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面粉都由内地供应。在座的代表可能大多数都还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香港流行一个词,叫?制水?,意思就是?限时供水?。这已成为一代人的苦涩记忆。1960年,香港遭遇大旱,一年间?河塘干、田园裂?,水塘库存水仅够供全港350万市民饮用43天。建筑进度减低40%,工业损失过亿,20多万人逃离家园。我听一些香港老朋友讲,当时由于缺水,每天供水4小时,甚至有一段时间每四天才供水一次。喝水、洗澡、

洗衣都成了问题。在街头常常能看到全家人提着水桶轮流排队取水的场景。因为轮候争水,街坊反目,甚至闹上法庭的事情都有。当时香港中华总商会、港九工会联合会等香港各界的信函如雪花般涌向北京求援。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特批,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引东江水济香港同胞?,后来用了11个月建成东深供水工程,从1965年3月1日起开始向香港供水,从此改变了香港长期缺水的历史。但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当时这个工程是凿山劈岭、架管搭桥将位于东莞水源地的水位提高了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而进入深圳水库,再经过3.5公里长的输水涵管输入香港的。后来又进行了3次扩建和一次大规模改造。50多年来,这项工程已成为香港的生命线,每年输水占香港所耗淡水近八成,累计对香港供水223.48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半洞庭湖的水量。有人说,正是因为有了东深供水工程,才使香港经济获得快速腾飞的最重要补给,并得以跻身亚洲?四小龙?之列。

也有的人说,东江水是香港花钱买的。但这里不只是一个可以用钱算账的问题。在长达50多年时间里,东江水沿途有深圳、东莞等城市工业突飞猛进,有河源、惠州等地渴望发展,但大家都千方百计保护着一江清水向港流。沿江当地政府沿着水库修筑十几公里的防护林,对库区实行全封闭管理,武警边防官兵组建30多年来一天两次巡逻,有关部门每天对供港水质进行检测。50多年来,这条生命之水的水质一直稳定保持在优于国家二级水源标准以上。可以说,东深供水见证了祖国人民与香港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是祖国内地与香港经济脐带般连接关系的生动例证。

第二层意思,内地是香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大家知道,香港经济的两次历史性转型,都是内地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禁运和封锁,使得香港经济原先赖以支撑的转口贸易出现大幅下跌,航运、金融、保险、仓储、港口等行业和企业纷纷倒闭,迫使香港商人从转口贸易之外另寻出路;另一方面,内地接连发生政治运动,又使得大量的人才、资金和技术不断流入香港。正是依托内地大量流入的廉价劳动力、资金和技术,香港才在50年代到70年代近20年的时间里,面向西方市场发展起了以纺织、成衣、电子、玩具等轻工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从以转口贸易为主向以工业化为主的第一次

经济转型。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走上工业化道路比台湾提早了6、7年,比韩国和新加坡提早了近10年。另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内地结束?文革?,实行改革开放新国策。这一时期的香港经济,本来受70年代国际石油危机的冲击,已陷入萧条,是内地改革开放的春风,又使其重新焕发出生机。内地廉价的土地、充裕的劳动力、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大批港商将制造业转移到内地。香港制造业北上迁移,既提升了香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又为服务业发展腾出了空间。此后,服务业占香港GDP的比重逐年提升,促成了香港经济从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二次转型。可以说,当内地处于封闭状态的时候,香港作为内地经济连接外部世界的最主要通道,坐收漏斗之利;当内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香港又充分发挥其窗口和桥梁作用,左右逢源,近水楼台先得月。

第三层意思,内地是香港经济抵御外来风险的坚强后盾。远的不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大家都经历过,这三次危机给香港经济带来的冲击烈度在香港历史上是少有的。香港为什么能在不长的时间内转危为安,其中原因我想大家都不难找到答案,在此无需多说。

所以,讲香港最大的优势是有祖国内地作为?靠山?,讲的是一个事实。也无怪乎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在谈到新加坡与香港的情况比较时曾笑称:羡慕香港紧靠中国内地的地理位置,时刻都想新加坡和香港能调换位置。

第二个应当看清的是,香港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方向是与内地加强合作。

这是我上个月在中联办新春酒会上致辞时讲的。这句话讲的是一个基本判断,就是香港与内地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是大势所趋、必然选择。香港经济发展战略说一千、道一万,都应当把与内地的经济合作摆在优先位置。

第一,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内地正成为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增长极。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有关讲话都对国际和中国经济形势作了深刻分析。我注意到英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马丁·雅克最近的有关评论。他说:?现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达到这样一种阶段,即以购买力平价来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而且

还在不断增长,尽管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然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3到4倍。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目前也许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体,而这也是我们谈论‘中国世纪’的原因。有预测表明中国的发展趋势仍将持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甚至预测,到2019年前后,中国经济规模将比美国经济高出20%。?他还说:?总体上说,西方人更倾向于谈论中国存在的各种问题;然而,西方也时不时地意识到,中国正在迅速发展,变得越来越强大。??在金融危机之前,西方的基本看法是,中国的发展早晚会走向终结,因为中国的体制不可持续,在政治脆弱的情况下,中国的政治精英将无法守住局面。我认为这种看法也是错的。现在世界上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真实存在的,中国的热度、中国的转型仍将持续。?马丁·雅克先生的这番话值得我们玩味。

最近,我在网上还看到一篇《福布斯》杂志刊登的介绍内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文章。文章说,一直以来,世界上很多人只知道中国以?世界工厂?闻名于世,知道中国制造了世界上90%的个人电脑、80%的空调、74%的太阳能电池以及70%的手机,却不知道中国有八大产业在推动创新方面领先于世界同行。这八大产业分别是指微支付、电子商务、物流、在线理财产品、智能手机、高铁、水力发电以及DNA基因测序。大家可能也都关注到与香港毗邻的深圳这些年来在高新科技和产业创新方面突飞猛进、成就斐然、举世瞩目。现在名列全球前三位的通讯设备供应商为华为、爱立信、中兴,深圳占了两家。深圳的腾讯公司也是世界顶尖级的互联网企业。华大基因公司作为近几年快速崛起的生物科学公司,也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前50强企业之一。这些例子让我们对国家的发展形势增强信心。建议将来全国人大办公厅组织港区全国人大代表视察,或安排立法会议员到内地考察时,重点去看看深圳的一些创新企业。

第二,当前香港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突破瓶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还是在内地。近年来经常有朋友向我谈到当前香港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认为香港经济发展缓慢,与以前和周边地区比都不如;二是外部需求疲弱,欧美的生意难做了,而新兴市场国家的市场需求也起伏不定;三是要素成本上升,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商铺成本、资金成本都在上升;四是产业结构单一,金融、贸易物流、旅游和工商专业服务四大支柱产业占比过高,创新科技、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新的增长动力没有形成;

五是创业很难。换一句话说,当前香港经济发展遇到了仅靠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

在找准问题后,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感到香港克服困难、突破瓶颈的主要出路还是在内地。一是内地可为香港提供广阔的内销市场。13亿人口的庞大消费需求,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巨大投资需求,发展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带来的产业发展需求等等,都为香港产品研发、设计和内销提供了巨大空间。二是内地可为香港提供成本相对较低的经济要素。虽然近年来内地要素成本有所上升,但与香港比、与发达国家比,内地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成本仍然较低。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各种要素成本还相对便宜,对香港投资仍具有吸引力。三是内地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出巨大的制度红利。香港目前已是内地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成为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今后随着内地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随着内地国企改革、财税体制、市场体系以及其他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香港投资者还可以更多地分享改革红利。四是内地可为香港年轻人提供创新、创业、发展的机遇和平台。目前香港已有不少年轻人到内地求学工作,创业发展,他们中的佼佼者甚至已功成名就。

这里我给大家讲讲深圳大疆公司的故事。大疆公司是一家了不起的企业。第一个了不起,是这家不起眼的企业竟能生产无人机,而且产品远销欧美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球顶尖无人机飞行平台制造商;第二个了不起,是这家企业的老总竟是一个30岁刚出头的年轻人,而且是靠自力更生、白手创业起家。后来我还知道,这家企业的老总名字叫汪滔,是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生。由于大疆公司成长极快,尚未上市,金融界人士估计其市值将超过1000亿。我在想,大疆公司的故事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年轻人创业成功的故事,它也是一个对香港经济发展方向、对香港年轻人发展出路具有启示意义的故事。

第三个应该看清的是,香港将会在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长期发挥最特殊的补益作用。

这是这次《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的一个重要信息。这句话讲的是香港对于内地经济的反作用力。这里的反作用力与作用力虽然不是一个等量级,但胜在有其特殊性。可以预见,即使深圳、广州以及更多的内地城市将来的经济总量会赶超香港,但香港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特殊地位、对国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的特殊作用,仍将是内地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取代的。这首先是因为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将长期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社会制度,包括经济政策和制度的差异性将长期存在。二是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地位是长期形成的,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仍在起作用。三是香港在营商环境方面仍具有许多优势,包括法治成熟、经济高度自由开放、基础设施完善、金融体系稳健、专业服务发达、政府廉洁高效、社会管理先进、低税制等。四是国际化程度高,跨国公司总部云集,国际商业网络发达,语言交流上也有优势。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另一方面也要自信自强。香港的优势仍然很多,软实力不小,这是内地城市短期内难以超越的。

现在,香港特区政府和各界人士都比较关注香港参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编制的问题。怎么做好香港参与?十三五?规划这篇大文章,大家还可以深入思考、献计献策。我觉得在以下6个方面都可以找到香港现有优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一是两地金融服务业深度合作,将香港金融发展纳入国家金融发展整体战略,面向全球巩固香港作为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全球集资筹资中心地位。李引泉代表昨天的发言中提出了用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离岸人民币中心为国家有关战略实施服务的4点建议,很有见地。二是香港贸易航运业创新发展,根据内地进出口结构性变化适时转变角色,深化两地贸易航运业分工合作,大力发展高增值航运服务业。三是香港发挥好市场经济制度优势,依靠市场力量选择和发展产业,不断巩固传统优势,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香港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支持香港在国家?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利用好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三大合作平台,在构建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香港发展和与内地互联互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香港联结内地的高速铁路、港珠澳大桥、第三条跑道扩建、信息网络设施等建设的支持力度,夯实香港发展基础。六是香港与珠三角城市共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加大两地在城市基建、城市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合作力度,共同建设珠三角一小时优质生活圈。

总之,香港同胞只要找准香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好,特别是与内地结合好,就一定能够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进步。

正确认识和处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还需要两地民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保持良好的心态。随着两地各领域、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难免出现一些偶发的、个体性的摩擦,两地居民都应该理性对待和处理,避免说气话、做伤感情的事。比如,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的政策,大家都知道是怎么来的。本来这是在2003年?非典?肆虐后香港经济出现比较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中央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和有关业界的请求作为?挺港?措施推出来的。十多年来,这个政策对提振香港经济、扩大就业以及两地交流的贡献度很大。?个人游?政策实施的情况总体也是好的。目前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水货客?问题,特别是岁末年初这段时间内地旅客集中赴港采购年货与?水货客?活跃交织,导致新界北区一些市镇居民的生活环境受到影响。我也曾经到上水、元朗、屯门等地作过实地观察,看到提着大包小包的?水货客?占据了一些马路和公共空间,甚至进入一些公共屋邨内,造成干扰,也导致交通拥堵。对这方面的问题确实要予以重视,并积极回应居民的诉求,妥善加以处理。但是,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不应把问题夸大化。据我们了解,?水货客?中有近6成是香港居民,深圳户籍居民持?一签多行?证件的?水货客?只占4成左右。而且情况也在变化,今年春节黄金周内地访港旅客总人数和消费首次出现双降,不能因为?水货客?的问题而质疑或否定整个?个人游?政策。二是不应把问题政治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肆渲染有关问题,意在挑拨两地矛盾,助长本土意识,并影响将来的选情。三是更不应任由有关活动激进化、暴力化。极少数激进分子借口反?水货客?,围攻、辱骂内地游客,蓄意制造事端,挑战了法律底线,应当依法予以惩处。对?水货客?的管控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两地政府协商,包括采取对部分政策作出适当调整来解决。张德江委员长日前在与港澳政协委员座谈时明确表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现在,梁振英特首已向中央提出了有关调整建议,国务院港澳办正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研究落实有关具体方案。也有人提出在边境地区建设面向内地居民的商贸城等建议,值得研究。从长远来说,香港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不然,影响了内地居民访港意欲,与世界各地对中国游客都大开方便之门的情况反差太大,对香港也可能是得不偿失。

总之,我今天讲的中心意思是,要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香港

与内地的经济关系。要看到香港是国家的一部分,香港的经济与内地紧密相连、密不可分,香港的发展离不开内地,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复如此。这是其一。还要看到香港经济之于内地,不是单一的依赖关系,而是有其特殊地位、功能和作用,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有互补性。香港不仅在过去能够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今后仍然可以发挥特殊作用。这是其二。更要看清,香港要在激烈的国际和地区经济竞争中不甘落后,在巩固原有地位的同时增创新优势,必须?北望神州?,顺应大势,善借东风。当全世界都看好中国,都期待搭乘中国这趟快车,都在热情地加强与中国在有关领域的交流合作的时候,香港没有理由变成旁观者或落伍者。

以上看法和考虑不是很成熟,有讲得不对或不当的地方,希望大家不吝指正。

香港税法与大陆税法的不同特点分析解析

香港回归祖国后,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持财政独立,中央人民政府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征税,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自行立法规定税种、税率、税收宽免及其它税收事务。因此,1997年7月1日后,我国形成了两种相对独立的税收法律制度并存的现状。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及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香港税法与大陆税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各自具有独特的税收地位。对香港税法和大陆税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特点,以求两种税法的相互协调,这对发展香港及大陆经济,加强和完善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香港税法与大陆税法的不同特点分析 (一香港与大陆行使不同的税收管辖权 税收管辖权是一国政府行使的征税权力,它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基于这种权力,一国政府可以决定对哪些人和对象征税,征何种税以及征多少税。在实践中,各国都是以纳税人或征税对象与国家主权存在的属人联系或属地联系作为行使税收管辖权的前提或依据,或者根据属人原则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境内境外的收入行使征税权;或者根据属地原则对来源于本国境内的收入行使管辖权。目前,大多数国家则同时行使双重税收管辖权,即对来源于本国境内的收入行使征税权,同时,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境内和境外的收入行使征税权。 我国大陆借鉴各国的实践经验也是同时采用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入来源管辖权。按照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构成我国税收居民的纳税人,无论其收入是来源于中国境内还是境外,都需要按照中国的所得税法缴纳所得税;而我国的非居民纳税人也需要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收入缴纳所得税。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特点,香港始终以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促进本地经济贸易发展为出发点,因此,香港税法体现出税制简单、征税面窄的特点。在税收管辖权的确立方面,香港与大多数国家不同,选择单一行使收入来源管辖权,即各种税收的征收仅限于来自香港地区的财产和收入,凡是来源于香港之外的财产和收入一概不征税。这样,投资者在香港进行投资经营将承担比其它国家和地区低的税收负担,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香港进行投资或经营。

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的差异

香港与内地会计准则比较 (2010-12-05 23:17:21) 转载▼ 标签: 分类: PRC_GAAP 转载 原文地址:香港与内地会计准则比较作者:留有余味 香港会计准则强调公允价值的使用,而内地会计准则更加偏重历史成本,即强调账面价值。同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香港会计准则在涉及资产计价,特别是资产交易的情况下,强调了资产公允价值的运用,而内地修改后的《企业会计制度》基本上以账面价值为资产计价的基础,这种差别突出表现在对投资的核算和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上。 在资产减值的计提方面,同内地会计准则相比,香港会计准则更为强调专业判断和个别认定。尽管两地的会计准则均规定了应当根据资产的实际状况计提减值准备,但具体的规定上有所不同。总体上看,内地的规定更为具体,例如对于应收账款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情况都进行了具体规定,而香港会计准则就此规定得较为原则,资产减值中个别认定法应用的较为普遍,反映出准则本身更加强调公司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 都将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处理作为重点,但各有侧重。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是会计准则的重点内容之一。相比之下,内地会计准则为防止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对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交易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规定,而香港会计准则似乎更为强调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充分披露。 应收款项 -------------------------------------------------------------------------------- 香港准则规定坏账计提范围比内地广,包括一切债权,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债券等。内地准则规定四类应收款项不能计提全额准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正式版_1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正 式版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XX-2020)实施方案》(粤教师[XX]21号)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我们一行几十人于XX年4月中旬赴香港开展基础教育考察学习活动。 在香港职业训练局高峰进修学院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分别聆听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专业顾问、崇真书院前校长张文彪博士的讲座《香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和专业发展》,香港前教育局副秘书长、前教育署副署长郑文耀

先生的讲座《香港中小学教育制度、校本管理及课程改革》,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拔萃女书院、崇真书院、邓肇坚维多利亚官立中学,并就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培养范畴涉及的问题与郑文耀先生进行了对话交流,随学生参观了香港立法会和香港展城馆,从而对香港的基础教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一、香港教育的基本情况 1.办学形式和管理架构。 香港的中小学共1085所,其中90%为津贴、直资学校,5%为官立学校,5%为私立学校。香港没有内地的“中职”类学校。我们参加的三所学校中,拔萃女书院为基督教学校,是直接资助学校办学模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全文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全文前言 为促进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双方”)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加强双方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双方决定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安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标 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香港”)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一、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二、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 三、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第二条原则 《安排》的达成、实施以及修正应遵照以下原则: 一、遵循“一国两制”的方针; 二、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 三、顺应双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促进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五、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第三条建立与发展 一、双方自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安排》下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具体承诺。 二、双方将通过不断扩大相互之间的开放,增加和充实《安排》的内容。

第四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中 特定条款的不适用 双方认识到,内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内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已经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双方同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和第16条,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的内容不再适用于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贸易。 第二章货物贸易 第五条关税 一、香港将继续对原产内地的所有进口货物实行零关税。 二、自2004年1月1日起,内地将对附件1中表1列明的有所准备香港的进口货物实行零关税。 三、不迟于2006年1月1日,内地将对附件1中表1以外的有所准备香港的进口货物实行零关税。具体实施步骤载于附件1。 四、任何根据本条第三款取消进口关税的货物应补充列入附件1中。 第六条关税配额和非关税措施 一、一方将不对原产于另一方的进口货物采取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符的非关税措施。 二、内地将不对原产香港的进口货物实行关税配额。 第七条反倾销措施 双方承诺一方将不对原产于另一方的进口货物采取反倾销措施。 第八条补贴与反补贴措施 双方重申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及《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议》第16条的规定,并承诺一方将不对原产于另一方的进口货物采取反补贴措施。 第九条保障措施 如因《安排》的实施造成一方对列入附件1中的原产于另一方的某项产品的进口激增,并对该方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分析

中英香港问题谈判分析 在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中英双方强弱态势不断转换,展现在双方对香港问题的较量上,谈判进行了整整两年,谈判的强弱趋势也在不断的变动,双方都进了最大的努力,最终中国从英国手中收回了香港。作为乙组成员,下面我将站在英方的角度来分析在英方在谈判中所运用的谈判理论与谈判思维以及英方在谈判中的强弱态势转变。 在1979年3月,英国派了当时的港督来北京摸底,说明英国在谈判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想延长对新界的租期,就必须在谈判前试探一下中方的态度与香港的情况。同时在中英方正式谈判之前,英方也做了一番准备,并研究制定了与中国立场截然相反的对策,不打无准备的仗,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谈判奠定一个基础。 在第一轮谈判中,英方运用了谈判实力理论,从一开始就让中方适应英方的大目标,建立并加强自己的谈判实力。在这轮谈判中英方处于强势,因为香港在前期由英国统治。撒切尔夫人一上来就要求在1997年后继续维持英国对香港地区的管辖不变,并以威胁的口气说:“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就必须由英国来管制”。同时英方运用谈判需求理论,英方认识到中方的需求:收回香港。这属于国与国之间的谈判,因此,英方选择不同的方法去改变中方的动机,使中方服从自身的需要。撒切尔夫人开始并不想把香港交还,便用香港经济的繁荣为要挟,要求掌握香港主权,体现了获取实力为主的思维方式,给中方心里压力。 在第二轮谈判中,英方运用了谈判实力理论的逻辑循环谈判法则

和获取谈判实力为主的思维方式。英方针对中国提出的先承认主权然后再磋商其他问题的谈判原则,采取了与之不同的方针。英方提出谈判不应有任何先决条件,恰当的暗示自己的谈判实力。中英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经过五六轮的商谈,一直在绕圈子。绕圈子的谈判体现了谈判实力理论的逻辑循环谈判法则。 第三轮谈判中,英方运用了谈判策略理论。要想取得谈判的成功,应不惜一切手段,甚至不道德的手段,同时选择不同的手段去改变对方的动机。英方根据形式提出“以华制华”拿香港来否定中国。在中方立场坚定的情况下,制造民意,并通过报纸等媒体宣传推波助澜,策动由两局议员单独组织的代表团到伦敦向英国政府“请愿”,要求英国政府“不要对中国作太多让步”等等。另外英方还打“经济牌”,有意地制造恐慌,和经济的混乱来威胁中方。 第五轮谈判中,英方运用了谈判策略理论和以退为进的思维方式。基于中方强硬的态度和施加的压力,英方的谈判态势由强势转为弱势。英方开始改变态度,并讲“只谋求与香港保持某种密切联系”,以退为进。在此次谈判中,英方根据谈判态势改变策略,给予中方心理上更多的满足感来增强谈判的吸引力。 在第八轮及以后的谈判中,英方运用了谈判实力理论的逻辑循环谈判法则和谈判是实力论。针对中方提出的12条方针,英方则采取“迂回战术”。对于中方每谈论的一个问题,英方都会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说明自己的理解与中方相差很大。后来在香港驻军问题上,英方借助媒体的说法,企图让中国空有架子,实行军事上的对抗。在最

国两制 香港与大陆的关系

一国两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为了完成祖国统一的历史任务提出的科学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二)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香港,澳门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三)高度自治。不同於中国其他一般省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实行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除了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之外,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的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是中国这个整体一个组成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关系&区别 政治 香港实施和三权分立的模式,并制定由行政长官和行政会议领导的管治体制和架构。 行政主导是指以行政长官为首长的政府应该拥有较大的权力,行政机关在制定公共政策、立法议程和政府日常工作上起积极的主导作用。 代议政制是指机关的成员是由以选举形式选出,并代表其在议会中行使权力(代议),与之相反的是直接民主制。除了在选举中外,选民和被选者并无约束关系,即被选者在议会中的行为并无需要遵从选民的意愿 从中可以看到香港政治与大陆的的联系和区别。香港的代议政治其实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着相同之处。公民选出代表,代表在会议中行使权力。但是又有不同之处,全国人大代表必须代表选民的意愿,但香港则对这一点毫无要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是,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根据《基本法》选举、并经委任产生。行政长官负责执行《基本法》、签署法案和财政预算案、颁布法例、决定政府政策以及发布行政命令,并由行政会议协助制定政策。 从这一段可以发现其中的关联在于行政长官在选举出后,要经由中央人民政府委任。这就体现出来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在拥有高度自治的同时,也是有所制约的。 经济 1、国际贸易收支: 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两地的贸易关系十分密切,且中国对香港的收支是逆差,香港为顺差。香港地区保持中国最大服务贸易伙伴地位。香港是中国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双边服务进出口总额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 两岸的贸易对彼此的经济都有贡献,但相对于中国大陆,对香港的经济和金融推动更加明显。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精

香港基础教育考察报告-精 2020-12-12 【关键字】方案、情况、方法、成绩、领域、模式、计划、问题、机制、自主、充分、整体、均衡、良好、执行、发展、制定、了解、特点、基础、素质、政策、工程、体系、制度、办法、规模、水平、设置、开展、管理、保证、教育、保障、改革、实现、实施、核心 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xx-2020)实施方案》(粤教师[xx]21号)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 我们一行几十人于20xx年4月中旬赴香港开展基础教育考察学习活动。 在香港职业训练局高峰进修学院的精心安排下, 我们分别聆听了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专业顾问、崇真书院前校长张文彪博士的讲座《香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养和专业发展》, 香港前教育局副秘书长、前教育署副署长郑文耀先生的讲座《香港中小学教育制度、校本管理及课程改革》, 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拔萃女书院、崇真书院、邓肇坚维多利亚官立中学, 并就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培养范畴涉及的问题与郑文耀先生进行了对话交流, 随学生参观了香港立法会和香港展城馆, 从而对香港的基础教育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一、香港教育的基本情况 1.办学形式和管理架构。 香港的中小学共1085所, 其中90%为津贴、直资学校, 5%为官立学校, 5%为私立学校。香港没有内地的“中职”类学校。我们参加的三所学校中, 拔萃女书院为基督教学校, 是直接资助学校办学模式, 在政府每年按学生人数资助经费之外, 学生每月还需交纳一定的学费给学校;崇真书院也是基督教学校, 为津贴学校办学模式, 跟官立学校一样学生均不用交纳学费。 香港基础教育的主管部门是香港教育局, 负责研制教育政策, 监管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各所学校的具体管理架构不尽相同, 在校长之上普遍设立有校董会或学校管理委员会(由教育局或校董、学校、家长、校友等方面的代表组成)。 2.学制和规模。 香港的国民教育体系为:1-2岁为学前教育(家长陪同参加), 3-5岁为幼儿园教育, 6-11岁为小学教育, 12-17岁为中学教育, 18-21岁为大学教育。每所中学均设置中一至中六年级, 小学、中学的十二年已全面实行免费教育(即内地的义务教育)。 xx-xx学年的基础教育在校生总数为797976人。每所学校的在校生总数一般为600-1000人, 每班人数为27-33人。拔萃女书院为小学、中学一贯制女校, 社会声誉极佳, 在校生也只有1120人。 3.入学办法。 小学、中学(初中、高中)均实行免试入学, 分别按照《小一入学办法(poa)》《中学学位分配办法(sspa)》《初中评核办法(jsea)》就读小学、初中(中一)、高中(中四);大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交往

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交往 重要的贸易伙伴 内地与香港互为十分重要的贸易伙伴。目前内地是香港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2001年第一次超过美国),而香港则为大陆最大的转口基地、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在香港的转口贸易中,有百分之九十六是与内地有关的。 香港一直是内地最大的投资来源,占内地外资投资总额的47%,金额达一千八百七十亿美元。内地驻港中资企业在两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01年年底,驻港中资企业超过二千家。这些企业在香港一些主要经济行业(如银行、保险、航运、旅游等)业务量及市场占有率,仍保持在25%左右。中资控股的上市公司超过100家,约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15%;在港承建的各类工程约占香港工程总量的12%至14%;贸易额约占香港贸易总额5%。到2003年7月,在香港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内地企业有二百四十二家,约占总市值百分之二十八。自一九九三年起,内地企业透过香港证券市场成功筹集了约一千亿美元资金。作为我国最大的境外企业群体,驻港中资企业对内地的经济建设及香港的繁荣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香港作为世界都会,在配合国家鼓励内地有实力的企业外向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 香港与内地经济在过去五年中加速融合 香港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物流、资金流动与人员往来更加密切,规模庞大。 内地与香港贸易发展迅速,形成庞大的物流。据香港海关统计,内地与香港贸易额由1997年的780亿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1575亿美元,增长一倍多。为应对中国入世后的新形势,大陆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并获得突破性进展,大陆方面已给予以香港为原产地的货物零关税优惠,这促进了内地与香港贸易的进一步扩张。 香港与大陆的相互投资不断增加,形成一股资本流动。中国改革开放后,香港资本进入内地投资发展,很快在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之间形成“前店后厂”式的经济分工发展体系,成为带动两地经济发展与香港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这一分工合作进而由珠江三角洲向内地大部分地区推动,合作范围与层次也不断提高,从而使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到香港回归前的1996年,香港对

关于香港问题的一些思考_共7页

关于香港问题的一些思考 文/贾学斌 最近两个月,香港问题上升到了全民的高度。毋庸置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这一刻又将迸发出空前的民族情怀和爱国主义,中国人民是有这样的基础的,也是绝对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展现团结的。诚然,对于一个从小到大生活在中国的大陆人,我们对于爱国爱党这样的信念是坚定的,也是发自肺腑的。 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从小到大,香港是印象中大片的感觉,是诸多大碗明星的诞生地,是金融繁荣的港湾,是充满蓬勃活力的一方热土,当然更是中华民族固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公民,一名党员,更作为一名平凡的培训讲师,我们在用自己的思想和声音传递着属于自己的思想。于大众而言,关于香港问题,需要解答的是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中国政府和中央政府为啥还不出手?第二,香港问题就不能立刻停止吗? 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或缺的一方领土,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是需要在内部解决的,这叫内政,别人无需指手画脚。由于香港的历史背景和特殊情况,加之一些没有判断能力的别有用心的人,一定程度上催化和加速了香港问题。毫无质疑,中央政府若要干预香港问题,那么香港当下的动乱和无秩序状态会立即消失。我们有必要这样去做,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在国际舞台上处理香港问题需要把握合适的时间节点和妥善的方式。中央政府给予香港特区政府充分的信任和支持,鼓励香港特区政府在自

己的管理权限内解决香港问题,这是对香港问题的正确态度,也是对香港自治的高度认可,更是对香港700多万民众的尊重,诚然也是对自治法的高度认可。如若特区政府解决不了或者不能很好的解决香港问题,我们要永远明白香港的后面有祖国,有14亿的中国同胞。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主权不可侵犯,挑衅中国人民将是没有好下场的。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爱国热情去指责和评判中央政府对于香港问题的态度和做法。做事需要去做,更需要做好。不给别有用心之人留下制造问题的借口,不给香港特区政府增加麻烦,将一个中国公民的爱国热情和理性结合起来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无论如何,我们看到了正义的力量,看到了绝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明白的,更看到了爱国的热情是高涨的。我们坚信正义不会空缺。我们坚信香港问题一定会解决好。 我爱中国,我爱香港,我是中国人。

内地与香港教育制度的比较

内地与香港教育制度的比较 1.学制及升学途径 大陆香港 中学学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共六年中学五年,预科两年,共七年学费由小学至初中三都是免费的实行小学至中三的九年免费教育 学校等级学校分各级的重点中学(省级、县级及 巿级) 学校分三等级(band),第一级的学习 能力最高,第三纸的最低 小学升中学的方法以往小学生是依照成绩来分中学的, 近年来则按住处的区域分配。 小学生可透过自行收生计划报考中 学,或依照教统局的中央派位分配 初中升高中的方法完成初中后要通过考试才可以升高 中。 中三课程完成后,根据成绩升读中 四或修读其他学校。 高中升大学的方法完成高中后要通过「高考」,按得分高 低进入大学。(省重点中学入读大学的 机会率可达百份之九十) 中五要通过会考才可升读预科;预 科后要参加高级程度会考,按成绩 进入大学。 近年开始有学生透过完成副学士课 程及专业教育学院课程升读大学 海外升学的机会经济能力好的家庭会选择让学生到海 外留学。 学生也会选择海外留学 近日开始兴起到内地升学的潮流 2.上课情况 根据我们在上海巿建青实验学校的访问,得知他们上课时会很安静留心,总会在适当时候主动举手回答。总的来说,学生在很专心地听老师讲解,上课气氛十分积极。 至于本校的上课情况,我校的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情况较少,尤其是高年级的同学,反而多是老师主动发问,同学才会回答。 至于老师讲解方面,上海巿建青实验学校的学生认为,上课的气氛较严肃,形式没大变化,比较沉闷。虽然如此,但同学依然保持安静。由于建青同学一般认为学习是应该由学生自主自发的,故此纵使课堂比较沉闷,我们并没有发现同学与「周公」约会。本校学生则认为,在香港上课时,有些老师会和学生打成一片,但有些老师亦会很严肃。老师会因应不同的教学需要,在课堂上加入活动,例如分组讨论、辩论比赛、游戏等,教学方法较为灵活。有些低年级的同学感到上课沉闷时,有时也会有限度地谈话。 至于近年流行的信息科技教学,我们一致认为沪港两地的学校均充分的应用。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掌握文章谨严的结构特点。 3.理解并积累“回旋、坦率、下野、磋商、管辖”等词语;辨析四组近义词“管辖、管理”,“商讨、磋商”,“保留、保持”,“决策、政策”的意义,并学会运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根据语境表达得体语言的能力。 德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树立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谈话思路,掌握严密的逻辑顺序。 2.揣摩文中准确而严密的词句,学习文章的语言技巧,领会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及高超的谈话技巧。 ●教学难点 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料,帮助学生清楚会谈的背景及意义,明白国家的强大才是会谈成功的关键因素。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理解感受文章谨严的结构特点)——讨论分析(与结构内容有关的问题,如:三个问题针对英国的什么错误观点而言)——揣摩赏析(探讨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迁移运用(课堂练习语言的严密性和得体性) ●教具准备

1.多媒体投影。 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 3.香港回归盛典的录像带或VCD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播放1997年7月1日,中英政府关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电视实况录像。 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香港回归盛典的情景吧!1997年7月1日,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那一天,香港上空飘扬了一百年的“米”字旗终于降落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从此冉冉升起。漂泊百年的“小龙”回到了龙的故乡。从那天起,“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永远被洗刷干净,百年别愁离恨化成醉人的欢笑和激动的泪水。然而回顾香港风风雨雨的回归历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一位老人——邓小平,香港回归这一千秋功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不是吗?“1997年,收不回香港,中国领导人就是李鸿章!”那玉振金声如今还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耳旁回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香港回归的重要文献——《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板书课题) 二、解题 本文是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9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英国女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第一次访华,拉开了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序幕。开始中国领导人就正式通知英方,中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收回整个香港地区。同时阐明对香港采取的特殊政策,包括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由香港当地人管理,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等等。本次谈话,表达了中国政府应对一切局面的决心和力量,旨在挫败英国政府可能采取的阴谋,争取英国政府的合作,为保证十五年平稳过渡扫清了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是一篇经典性的讲话,对香港的回归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研习课文 1.学生听课文录音,发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读音。

香港问题之我见

团结统一促长远 ------香港问题之我见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是香港的呼唤,这是孩子对母亲的呼唤!1925年3月闻一多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中,香港,作为七子之一,通过歌曲的传唱将回归的心声洒向神州大地。 香港,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1840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闭关锁国的“天朝上国”遭到迎头棒喝,战争失败,英国政府通过武力的方式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1856年,英国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南部割让出去,1898年,英国又与晚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它一系列租约,将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租借出去,租期99年。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又开始了内战,中华民国政府无力向英国政府取回公道。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新界租约问题,英国政府曾多次要求续约,但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因为中国的立场是,香港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等时机成熟时,通过和平协商,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步骤,收回香港。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发展,中国已经有足够的国力收回香港,于是,关于香港问题的和平谈判提上了日程,经过中英双方两年二十二轮慎重和耐心的谈判,终于解决了这个历史问题,中英两国政府首脑在分别在《中英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按照《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到那时,中国将执行一国两制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香港历经坎坷,冲破重重阻碍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起的那一刻,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刻,全国人民都在欢呼,激烈跳动的心脏宣扬着心中的无限喜悦。是的,领土问题决不妥协,孩子终将回到母亲的怀抱。 之后的香港,沐浴在“一国两制”和煦春风之下,迎来一个有一个的机遇,得到不断的发展。充足的自治权利,宽裕的社会环境,丰富的历史经验成为香港繁荣富裕的雄厚资本。然而,就是这样的令世人所看好的香港,竟然因为“抗议示威”的“占中”世间而再一次和世人见面。 “占中”即“占领中环”,全称“让爱与和平占领中环”,简称“和平占中”或“占中”。“占中”于2013年3月27日发起,至2014年9月28日正式启动。 近年来,“占领”运动在各国都有出现,已经成为一种街头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会部分公众尤其是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表达政治诉求的主要手段,表现出更强的对抗性。这类“占领”活动在社会对抗情绪严重的国家经常会导致流血冲突和社会动荡,而这种通过激烈对抗表达诉求的行为,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非法的,警方都有权依法处置。 香港,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而存在,在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动荡事件。纵观历史,香港在每次民主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动荡。香港民主三波带来了动荡三波。第一波动荡就是1967年反英抗议运动转为要求结束殖民统治,引发了香港社会的动荡。第二波动荡是在90年代,1992年以后,香港在回归之前彭定康采取比较激进政治改革,这个改革是违背了联合声明、基本法和中英两国达成的协议,所以这样就引起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之间激烈的对抗,香港社会出现了一个大分裂,大动荡。 不过,这一波动荡和以往两次不同,这一次的动荡里,我对香港的伤害会更大一些。因为从香港第二波民主运动以来大约30多年的历史中,香港社会的主要争论都在政治问题,涉及到香港回归、基本法制度,政改争议、政权交接等,中国政府和港英政府的主要精力也都在政治问题上,然而这一次的问题却有所不同。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香港文化普及的重要转折点,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香港电影朝着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飞速前进,并随着电视的普及化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当时最具代

香港与内地教育区别

(二)当前香港中小学学制与学校分类情况 香港的学制包括2~3年的幼儿教育、6年小学教育、3年初中教育、2年高中教育、2年中六教育(大学预科,前一年称中六,后一年称中七)和3年大专教育(大学个别学系为4~5年)。香港中学为5年一贯制。 香港中小学校按举办者划分,可分为三大类:官立学校、资助学校和私立学校。官立学校是完全由政府举办和管理的学校;资助学校是由各类志愿团体如教会、社会团体、同乡会等主办和政府拨款资助的学校;私立学校为私人按有关规定举办,资金基本自筹。但私立中学还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私立不牟利中学。它们在向港府教育署备案后,可获得政府以象征性的地价批给的土地建筑校舍,也还可以获得少许间接资助;第二类为直接资助学校。它们是按政府规定的较低学费额收取学生并获得政府津贴的私立学校;第三类为独立私立学校。这类学校一般都是外国人为本国在港人员子女举办的教学机构,如英童学校、德瑞国际学校、日本人学校等,这类学校完全自筹经费,人事及办学方针由校方自行确定。1993年,官立、资助和私立小学分别为47所、 511所和75所,中学则分别为39所、323所和127所。另设有受政府资助的特殊教育学校62所。 由于地价原因,香港中小学的校舍比较紧张,学校场地比较小。按香港教育署有关规定,香港小学生每人须有0.9平方米以上课室面积,学校附近要有篮球场和礼堂,大多数小学达到了这个标准,各小学都有图书馆和音乐教室,电教设备也比较先进和齐全。按规定,中学每生要有1.1平方米课室面积,每班不超过40人,每校应有24个课室,但达此标准的中学仅有80%。 香港的高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上学要交少量学费。1994~1995年度,中四和中五的学生要交学费35 00港元/年,中六和中七的预科生则要交5500港元/年,分别占资助中学平均教育成本的15%和18.3%。 (三)当前香港中小学的管理模式 以法治教和依法治教,是香港教育管理的重要特点。所有类型的学校都有法可循。因为从50年代以后,香港每建一类新型学校甚至新建一所大专学校,都要先订法规,然后建校。香港中小学除官立学校以外,都要受到《教育条例》的制约。香港教育法规的特点是具体而不空泛,所作规定很详细,明白,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让实际工作者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例如《香港教育条例》对新办校获准注册与取得资格的手续、条件以及教育署长可拒绝学校注册的条件详尽无遗地加以说明,甚至规定,校监在取得证明书后,“须将该证明书或其副本在该证明书所指明的每一座校舍显眼地方陈列或张贴”,以便向公众申明合法性及便于检查。 香港的资助学校及私立学校,必须由董事会管理,保证学校完善运营。董事会要推举一人为校监,负责与教育署及其它政府部门保持联系。校长和教员要由校董会及校监聘任,并通过教育署办理注册

香港问题的看法论文

香港问题的看法论文 利用一个地域,作为参考,实现某一种政治追求,不切实际。不是没有失败过,第一个案例,孙中山照搬美国的政党模式,来中国,然后,这帮人就被打的找不到北,最后跑台湾去了,要么就是成左派,本土化;第二个案例,就是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也是本土化,包括列宁,也是将马克思主义和沙俄历来的扩张思想相结合,“扩张”一直就是罗斯这个民族长期的精神,深入他们民族骨髓的一个精神。 香港,能不能作为内地的“参考”?参考,也得“本土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是不同的。 很多人觉得,尤其是公知觉得,香港是理想的桥梁,架起中西的交流,是中国西方化,或者西方中国化的“试验田”,这是一个设想。但是,这是理想主义。第一是不现实,第二是危害性很大。 “不现实”的原因是什么?任何一个地域,它都它独特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特征,是独一无二的,决定了它的文化、思想。它的地域、它的文化,决定了它的命运,没有哪两个地域是相同的命运。所以,以香港为“试验田”,看中国如何实现西方化,或者,看西方如何实现中国化,这都是不现实的。大陆人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什么?是“公理”,是“贪生怕死”,或不要命的胡来,香港人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是什么?是“利”,为了钱可以出卖一切,没有祖国这种观念。思想,没有三代人进行“重塑”,不可能改变。以为可以从地域融合,这也是痴心妄想,河南河北,河北北京,北京天津,四川重庆。。。这都是很近的,思想一样吗?绝对不一样。带点北京的口音去河北,吃个肉夹

馍,都有人反感你,这就是地域差异,这就是文化差异,数千年来有改变吗?没有!期望地域来融合一些东西,很难,他在法律上做“面子”文章,内心里是一万个不认同。因为人的认同感,决定了一切,爱家,爱家乡,就会排斥其他地方。不爱家,能爱国吗?这不可能,那就是消灭私有化。举国一个“集团”化,即便按今天这样的思想和科技发展的潮流趋势,这没有一百五十年,也不可能实现,何况人类的思想和科技发展的潮流趋势,是反反复复的。 危害性很大的原因是什么?当你觉得,“香港是理想的桥梁,架起中西的交流,是中国西方化,或者西方中国化的‘试验田’”,这个时候,往往存在“理想主义”下的盲区。敌对势力,就是希望你这么想,然后,它们会进行分裂,他们会促进这个试验田“高你一等”的地位,然后促成你其他的地区,也都争取这样的优待,这也没什么不好,你其他的地区越好,越突出你的成果,但是,接下去就不对了,因为可以闹了。一可以闹,就完了,闹就意味着要分家,分家了就终结了。当然,闹,分家,这都是早晚的事,历史总是在重复,你永远管不了你孙子的儿子,他们不会在意你的想法,甚至是名姓。 你又想像他那样开放,又不想像他那样闹,这就要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了,闹的原因是什么。缺钱,想表达个性,还是不想当棋子?防止了闹,外部更大的危机来了怎么办?把一帮百姓治理的很善良,外部强敌了来了,没有任何防护能力,这也是问题。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梁文道:有一次在北大演讲,有读者问我台湾、香港和大陆在文化上的差别。当时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很详细地回答他。今天我想具体谈谈这个问题。 台湾是温情脉脉的 我(梁文道)觉得台湾给人的感觉是温情脉脉,不管是那里的人也好,还是那里出的唱片、CD也好。以前台湾的CD封套里面会有写着歌词的小册子,很奇怪的是那个小册子你可以拿出来,但却塞不回去。为什么呢?因为歌手会把他录制这首歌时的心情写下来,连同歌词一起印在小册子上,所以就会比较厚,拿出来以后很难再塞进去。 大陆人有信心、热情 而大陆给我的感觉是,年轻人都器宇轩昂,充满大志,让你联想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些话。我曾经接到过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京城五大才子之一”。当时我就特别想问他,另外那四大才子是谁,当然最后我没有问。 我常常在大陆的论坛里看到很多人随便什么事都能写首诗,我每个星期都收到很多很厚的书,有一些我不知道的作者寄来书稿让我看,看完之后让我写评语或者在节目里进行推荐,甚至告诉我说这是百年难得一遇的结构,不看后悔。这种信心、这种热情是台湾和香港都没有的。 香港文人没有圈子 至于香港,相比较起来,它给人的感觉比较冷。香港的作家多数很低调,甚至可以说是自卑。他们不会把自己称为作家,而是说文字工作者,艺术家就自称为艺术工作者。把自己放到这样的位置以后,他们会感到安然、舒适。大陆的评论家在评论作品的时候经常会用到这样的字眼,比如某某某的作品达到了怎样的精神高度。这些话是我们不太敢讲的。 在大陆,作家和艺术家会有自己的圈子,大家在一起交流,但是香港没有。这些人是混迹在三教九流之中的。香港有一些没落的老工业区,比如大角咀,那里有一些茶餐厅,环境很脏、很吵,很市井的样子,里面有人围在电视机前看赌马的节目,有人低头吃一份盖浇饭,有人大声喧哗。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有一些人在写稿或者读书,丝毫不受打扰。 西西在马桶上写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到大陆的一些作家朋友家里去做客。去之前人家跟我说,我家里地方很小。我去了之后一看,哇,简直是豪宅啊!因为在香港,我们居住的地方很局促。局促到了什么地步呢?像香港最好的作家西西,她当年写《我城》的时候还在学校教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