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与内地电影的发展关系探讨论文

香港与内地电影的发展关系探讨论文

香港与内地电影的发展关系探讨论文
香港与内地电影的发展关系探讨论文

香港与内地电影的发展关系探讨论文

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的融合与发展,共同构成中国电影的存在。两地电影的血脉会通,成为打造中国电影文化及电影品牌、解决当下以至未来电影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和根据。两地电影的对话与融合,是构成中国电影合作与发展的一种可行的普遍有效方式。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在审美趣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体现在语言、地域、趣味与价值选择中。但是,香港电影包含着对电影活动及规律的独特理解及视角,更包含着中国人对自身审美趣味和文化意识的概括、把握和思考。

无论是相同还是相异。香港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地电影是互补的。因此,近十年来香港电影进入内地,与内地电影融合、互渗与发展,既有两地电影血脉会通相印证的一面,又有对中国内地电影进行补充的一面,更有对中国电影的启示、推动发展的一面。通过这样的交流、融合,香港电影能够鼓励中国内地电影人进一步把电影作为职业,使电影有一个好的成长空间和发展环境。同时,对香港电影在当下发展存在的困顿、困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香港电影和中国内地电影,都源于一条深邃的河流,这便是同祖、同源的文化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共生与同源性,成为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对话与杂糅的基础。我们都知道,严格意义上说,在50年代之前,香港电影不叫香港电影,而称之为“粤语片”“粤电影”或“华南电影”。那么,第一部有声粤语电影是哪一部呢?是1933年在上海拍摄的《白金龙》,由粤剧名家薛觉先编剧,汤晓丹导演,薛觉先和唐雪卿主演,由于集中两地三方的资源和人才,影片才能出奇制胜,取得了包括上海、香港、广州、东南亚等地的票房佳绩。

另外,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星驰的电影,可能会发现他其实是在重拍过去的影片,可能是重拍四五十年代马师曾的电影。而马师曾的影片,又可能是从他的粤剧舞台剧改编而来的,而他们的粤剧,又源于京剧!再比如香港以文艺片着称的前辈导演李晨风,就曾改编拍摄过《春》、《憩园》和《寒夜》,也改编过曹禺的《日出》,还改编过茅盾的《虹》、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和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现代中国文学、通俗文学、通俗文化传统,成为香港电影不能割断的历史文化脐带。由此看来,电影也是一种文物,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考古学意义上的跟踪辨析,进行还原研究,这样才能贯通历史的理解融合以期创新。香港电影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有过最为辉煌的时期。

但是到9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的发展陷入困顿。香港的一些电影人对内地电影审查制度也有不少担心,香港电影出现萎缩。香港电影过去出现繁荣,与其特定的民间性、娱乐性的追求,迎合一般市井大众的趣味有很密切的关系。那种富于民间色彩、注重娱乐性的喜剧、闹剧电影,注重斗勇、斗狠、宣扬民族主义气节的功夫电影,成为一种传奇和文化符号,成为一种民间意识形态,贯穿其中的是一种主流的意识、一种主流的心态。但是,到了回归之后,交流、互融的大门打开,这种主流心态、主流意识边缘化了。在经过一段迷茫期之后,香港电影人努力在两地对话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些香港影片到内地取景,一些香港影片靠内地市场获取票房。两地电影开始了新的飞跃性的合作。CEPA协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把电影也纳入帮助香港经济复苏、实现两地共同发展的举措当中。由此,香港电影可以与国产电影享受同等待遇,原来很严格的一比一合拍片比例开始放宽,允许有香港内地两个电影版本,纯港产电影不占进口片配额,不再作为

进口片进入内地电影市场,同时,香港电影可以到内地投资、拍摄,港资可以成立公司,可以在内地建电影院等。经过这几年的发展,香港在经济上对内地依赖加深,香港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微妙变化。香港电影业者意识到,香港与内地,电影的关系最为密切,控源溯流,在电影文化中,在电影这个行业中我们有着共同的基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利益。可以讲,正是香港电影把较为成熟的工业化拍摄模式带入内地。两地的资源和人力,两地文化的同祖、同源性,为合拍片带来了新的生机,合拍片的票房取得了创纪录的成功,是不无缘由的。

萨义德说:“指定出‘开始’是为了指出、澄清或定义一个后来的时间、地方或行动。简言之,指定出‘开始’通常也包括了指定一个后来的意图。……我们看见‘开始’是一个完成或过程(在时间、空间或行动上)的第一点,而这个完成或过程具有延续及意义。因此,‘开始’是意图产生意义的第一步。”(P7)电影的融合与发展代表信息、思想、技术的交流,更是文化选择与经典品质的创造性遇合,这已经渐渐变成人们的一种潜意识,变成电影的矿苗或元素,变成电影人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了解、对话、会通与融合,对于中国电影的丰富与探索,肯定具有充分的推动作用。

1936年,南京政府的中央电影检查会提出,中央政府为配合国语运动的推行,要废除方言电影,包括粤语片、潮语片、厦语片等,都不允许拍摄和发行。这是大中华的一统观念在发酵、产生作用。在反对拍粤语片这样的方言片的同时又以正统的观念格式去想象一种与文化同构的思想与“主义”。禁拍令后虽因抗战情势有了缓解与管制的松弛,但国族主义的文化讯息与意识,还是在香港影人思想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到抗战时期,左右阵营的电影人都来香港拍摄国防影片,香港电影界所拍摄的标为国防影片的达60余部!在战争中,人们超越了意识形态,去

自由地表现与思考自己的角色与文化。早期香港电影人的思想状态,在这种非常的时期,显现出国族主义倾向与根性。虽然香港电影中表现了对祖国及中国传统文化有敬意,但是,香港人的本位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亦十分强烈。这是需要承认的。

相对于中国内地电影,香港电影一方面是“文化的局外人”,另一方面又是国族主义的共同想象者、参与者,是中国电影的国际性知名符号;香港电影的成形,最重要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华民族的情怀。相对于香港电影,内地电影一方面有一种疏离感,将其完全抛在脑后,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觉察到要以不同的方式来组织。电影生产的存在问题,并没有特定意识与自觉。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纵横纠葛,香港电影“很中国式的结构”,意义非比寻常,对于整个中国电影来说不是抽象,而是特殊的经验和生命的形式,具有同源感、具体感和形塑感。香港电影的叙事,源于早期中国电影经验,然而却是一种特别的叙事与想象,是世俗的、探索自己的外在处境及内心世界的人为的写真与检验。

中国的电影水平要提高。十年前,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不高,一直到现在,我们中国电影人仍总觉得自己的电影不如外国电影。我们要把这种心理改过来。我们往往会说每年拍二百多、三百多部,甚至四百部电影,但其中绝大多数上不了院线,进不了观众市场,几乎是不赚钱的。但是,大家是否知道,“好莱坞拍摄的每10部电影中,其实只有1部能够在电影院上映后收回投资。即使通过家庭录影带或电视播放,也只有4部能做到收支平衡。”(P6)我们的电影作品可以做得有自己的民族特点,甚至可以做得和外国电影一样好,有的时候,也可以比他们还要好。我们处在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融合、混杂、对话、共处,中国电影是完全可以出一批人才、出一批电影精品、电影经典的。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中国电影发展简史 早期中国电影(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张石川与郑正秋、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与此同时,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中外电影史电影发展历程

中外尅影史色影发畏易 程 PIeaSUre GroUP OffiCe [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彳外电影史 申国电影艺求农展史 上篇 一、绪论 中国电影史与世界电影史有某些共同的发展规律,但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其一,中国电影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斗争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它比外国电影史显得更加突出。 其二,中国电影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影响,它与传统的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国电影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外来技术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其三,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电影,各个艺术部门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与中国工业技术落后和电影家的电影观念不同有关。 开创期的中国电影(1896——1931) 一、早期电彩安晨 1、1896年,上海徐园“乂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2、1905年,任景丰请谭鑫培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我国最早的戏曲片 《定军山》 3、张石川“处处为兴是尚” 《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掷果缘》是中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他的一部分片子是宣传改良的社会片,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有一定暴露意义;而相当一部分则是以迎合小市民口味,投机牟利为□的的言情、滑稽故事片,如《滑稽大王游华记》等;他还编导了《火烧红莲寺》连集片,点燃了20年代后期武侠神怪片之火。 郑正秋主张戏剧是改革社会,教化观众的工具 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1913年应张石川之邀编导了《难夫难妻》,因主张教化社会,编写了《孤儿救祖记》, 获得成功。 九一八事变后,认识到“电影是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希望电影界叫出“反帝、反封、反资”的口号来。这时期他编导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自曲之花》、 《春水秋波》、《姊妹花》等片,其中1933年摄制的〈姊妹花〉成绩最佳,标志了他思想、艺术发展的高峰,成为他后期代表作。 二、左窶电彩运幼 (-)1930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此后,乂提出了领导电影工作的纲领〈最近行动纲领一一在现阶段对于白区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有关电影的条款。 《最近行动纲领》规划了左翼运动的方向,是党领导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准备向电影节进军的号角。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史发展历程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及之后出现的皮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放映成功之后,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卢米埃尔(1864~1948)法国电影发明家,导演。1864年10月5日生于贝桑松,1948年6月6日卒于邦多勒。1895年,他与其兄获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专利。1895年12月28日,他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第一次在公众场合放映了自己拍摄的影片《工厂大门》、《火车到站》等,这一天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日。从1896年起,他培训了大批放映员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电影迅速流传全世界。他的影片是早期电影的经典之作,他的影片运用了特写(《婴儿午餐》)和景深镜头(《火车到站》);他还拍摄了最早的喜剧片(《水浇园丁》)。1897年,卢米埃尔兄弟把原先独立反映的四部影片《火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遇难者》将其连成一部来放映。得到观众欣赏,由此形成最初的剪辑。他是电影的创始人。 既然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那中国电影发展就由电影放映开始。1896年,卢米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由1896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

中国电影史简答题总结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影戏”——中国电影的奠基(1896年~1932年) 1、投机性的电影生产对中国电影初期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答:中国最早的一些电影企业大部分都是为了商业投机的目的而兴办的,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低级趣味,粗制滥造,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生活。 但也有一批有志之士对中国电影事业和艺术基础的奠定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如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片部,坚持严肃的制片方针,可以说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认认真真地把电影作为一种事业来办的开端。 还有一些人虽然开始也是以投机为目的涉足电影,但最终致力于电影事业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明星”电影公司等一些影片公司,形成了一批比较稳定的电影生产队伍,成为左右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力量。这些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功罪各有不同,但它们的出现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了这种事业的基础,中国电影才有可能在艺术上逐渐进步。 2、郑正秋在中国电影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答: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郑正秋坚持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的方针,把他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1923年由他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艺术形式上,《孤》没有像当时大多数中国电影那样盲目模仿西方电影,而是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剧学习了许多表现方法运用到影片拍摄之中。《孤》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这部影片的成功在使“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电影编导,郑正秋在艺术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郑正秋作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其主要的功绩并不是把某种电影语言的具体表现手段介绍到中国来了,除了在电影事业的开拓方面的功绩之外,最主要在于他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的创 作养料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3、如何看待田汉等人早期的电影主张? 答:在知识分子加入到电影行列之中,田汉早期的电影主张提得最明确,也最有代表性。田汉1926年组织了“南国电影社”,筹拍了《到民间去》和《断笛余音》两部带有明显民粹派色彩的影片。田汉把电影看作是

世界电影发展史

世界电影发展史 奠基人: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斯·卢米埃尔(法国) 2、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他们的第一部影片《工厂的大门》(《工人离开卢米埃尔工厂大门》)。 4、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开放映了《拆墙》《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2部电影,世界电影诞生。 “电影魔术大师”乔治·梅里爱(法国) 1909年,35毫米胶片成为国际影片的标准。 1914 1、故事片开始成为电影工业的标准产品。 1915美国人大卫·格里菲斯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美国) 这部纪念碑式的、同时引起激烈争论的影片长达近3个小时,它使用了许多以前影片所没有使用过的方法。 电影艺术的奠基人,获得“现代电影之父”的称号 在1927年之前,电影都是无声电影(默片),1927年10月6日华纳兄弟公司出品了第一步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被视作电影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 1936年,卓别林出品了他的最后一部无声片《摩登时代》,标志着无声片的结束。 1927年 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第一次推出了奥斯卡奖。 美国人威廉·威尔曼拍出了《翼》。这部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壮观的空战场面的影片荣获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1932年 后期配音技术开始应用。 威尼斯电影节开始举办。这是这一类型的国际电影节中的第一个。 1935年,世界上第一步彩色电影《浮华世界》在美国首映。从黑白片到彩色片,被视作电影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 1977年 卢卡斯拍摄了《星球大战》(美国)。这部塑造英雄人物的太空幻想片取得了好莱坞票房史上最大的成功,全球票房7.754亿美元,并使科幻片得到了复兴。 1988年 张艺谋导演的《红高梁》在西柏林电影节获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这一级别的电影节上获得大奖。 1993年 斯皮尔伯格拍摄了《侏罗纪公园》(美国)。这部超级科幻恐怖片创造出惊人的史前动物恐龙的形象,并创下超过8亿美元的有史以来最高票房纪录。 1994年 世界第一家通过光缆从发行公司直接向影院传输影像的新型电影放映方式开始在美国投入使用。这一方式标志着“多媒体时代电影”的到来。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2)

中外电影史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上篇 一、绪论 中国电影史与世界电影史有某些共同的发展规律,但更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 其一,中国电影史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斗争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它比外国电影史显得更加突出。 其二,中国电影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习惯的影响,它与传统的戏剧、文学、绘画等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国电影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外来技术手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其三,作为综合艺术的中国电影,各个艺术部门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与中国工业技术落后和电影家的电影观念不同有关。 开创期的中国电影(1896——1931) 一、早期电影发展 1、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2、1905年,任景丰请谭鑫培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无声影片,我国最早的戏曲片《定军山》 3、张石川“处处为兴是尚” 《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掷果缘》是中国现存最早较完整的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他的一部分片子是宣传改良的社会片,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等,有一定暴露意义;而相当一部分则是以迎合小市民口味,投机牟利为目的的言情、滑稽故事片,如《滑稽大王游华记》等;他还编导了《火烧红莲寺》连集片,点燃了20年代后期武侠神怪片之火。 郑正秋主张戏剧是改革社会,教化观众的工具 是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是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1913年应张石川之邀编导了《难夫难妻》,因主张教化社会,编写了《孤儿救祖记》,获得

成功。 九一八事变后,认识到“电影是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希望电影界叫出“反帝、反封、反资”的口号来。这时期他编导了具有进步意义的《自由之花》、《春水秋波》、《姊妹花》等片,其中1933年摄制的〈姊妹花〉成绩最佳,标志了他思想、艺术发展的高峰,成为他后期代表作。 二、左翼电影运动 (一)1930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此后,又提出了领导电影工作的纲领〈最近行动纲领——在现阶段对于白区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有关电影的条款。 《最近行动纲领》规划了左翼运动的方向,是党领导的左翼文艺工作者准备向电影节进军的号角。 (二)左翼电影运动的艺术成就 1、拓展了电影的社会性主题。 2、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从一系列优秀影片的创作看,可归纳几个特点: 题材现实 人物鲜明 讲究细节的运用和描写的真实 善于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 重视电影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3、探索了民族化的表现形式 4、加深了对电影本性的认识,增强了电影观念,突破了戏剧束缚。认识到电影和戏剧的区别: 1)运用蒙太奇思维方法。 2)“闪回”、“叠印”等手法的运用,表现“幻觉”、“梦境”、“回忆”等。 3)重视影像造型。 4)探索与发展了电影语言,特别是长镜头的运用,达到了相当高水平。

中国电影史纲要(近代)

1897年5月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在上海礼查饭店进行。 雷玛斯建立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控制半个中国放映网的大型企业一一?雷玛斯游艺公司。初创期中国电影(1905-1922年) 早期中国电彫(1922-1930年) 发展期中国电影(1930-1937年) 战时中国电影(1937~1945年) 高峰期中国电影(1945-1949年) 一、初创期 1.1905年,中国人首次拍摄电影,同时也是中国电影认左的起始原点一一《左军山》 (任庆泰) 2.丰泰现象一一1905年北京,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主持,丰泰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师,所拍摄 的一系列,以京剧名角、名戏为主题的影片,包括《左军山》、《艳阳楼》、《白水滩》等。 3.民族影业的生成,中心由北京转为上海,经历了“贴附”带“附设”两个阶段。 4.1909年,中国(上海)最早的外资制片公司一一亚细亚公司成立。 5.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新民公司拍摄)。 6.“形制”是指影片的本数,四本以下为短故事片,四本以上为长故事片。 7.张石川、管海11金创立幻仙彫片公司,将文明戏《黑籍冤魂》改编为电影: 《黑籍冤魂》中已经有了实景、景别、剪辑意识的体现。 &新民公司:上海,张石川、郑正秋、杜俊初、经营三等组建,《难夫难妻》:华美公司:香港,黎北海、黎民伟、本杰明?布拉斯基组建,《庄子试妻》。 (“黎式兄弟”黎民伟、黎北海) 新民和华美为中国制片业迈出的第一步,形制均为贴附于外资运作的企业。幻仙公司同样也是贴附性企业. 9?商务印书馆活动影片部,形制已经是附设性机构,区别于新民、华美、幻仙之处在于,已是民族真正的、有一定规模的自资企业。代表作:京剧艺术片《天女散花》《春香闹学》,中国最早的三部长故事片中的《阎瑞生》《红粉骷髅》,长故事片《荒山得金》《莲花落》。代表人:任彭年、陈春生、廖思寿、杨小仲。 10.1926年,商务活动电影部脱离附设性质,改组为"国光影片公司”。 二、早期中国电影 1.早期中国电影是民族影业最具活力的自主发展阶段。 2.“体现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大繁荣”,标志: 1)制片公司的出现; 2)影片数疑增加,短片向长片转化: 3)行业开始形成并走向细分; 4)美学风格开始形成; 5)原初类型开始岀现(古装片、武侠片、武侠神怪片)。 3.早期影业格局"三大四小”一一制片业形成了以明星、大中华百合(1925合并)、天一为首,长 城、神州、上海影戏、民新为辅的格局(此格局为自由市场性质的)。同时电影业完成短故事片到长故事片的转化。 4.明星影片公司:1921年,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洪深: 代表作《孤儿救祖记》《劳工之爱情》《玉梨魂》《空谷兰》;以“家庭人伦苦 情”见长 天一影片公司:1925年,邵醉翁、高梨痕; 代表作:《忠孝节义》《女侠李飞飞》《立地成佛》:

中国电影史

名词解释: 1.《孤儿救祖记》:1923年明星公司摄制,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其主题是“善恶有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和主张平民教育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混合体。它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它的成功不仅在经济上拯救了“明星”公司和初兴的中国电影事业,促进了对电影的投资,而且在艺术上奠定了郑正秋在当时电影创作界的领导地位,推动了他的艺术主张的传播。对“影戏”风格在中国电影发展中占据主流地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郑正秋:是中国第一代导演的象征。中国早期电影事业的奠基者。其导演代表作是《姊妹花》,其编剧代表有《难夫难妻》、《劳工之爱情》、《火烧红莲寺》、《女儿经》。他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可以概括为创立社会伦理片模式,奠定教化电影传统。 3.费穆:费穆将电影形象和生活形象叠加起来,呈现出来鲜明的个人色彩,可被概括为“感时忧国”的士大夫精神,标志着中国文人电影的存在和特征。他的主要作品有《城市之夜》、《香海雪》、《孔夫子》、《世界儿女》等,其代表作《小城之春》被公认为民族电影的典范。 4.孤岛电影:1937年11月12日,上海被日军占领,只有租界区尚未被占领。这样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时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入租界止,上海便形成了一个被人们习惯称为“孤岛”的时期。 特点:除了少数反映社会现实与影射抗日的影片之外,绝大多数的创作都是以迎合市民观众为主要目的的商业电影。代表作品:《木兰从军》、《花溅泪》、《孔夫子》等。 5.革命的抒情正剧:“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革命正剧。它的基本特点是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这类影片要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在塑造人物方面强调典型化。它多吸收和借鉴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传统,多是以戏剧冲突为基础的戏剧式电影。革命的抒情正剧在十七年有很大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那个时代的要求和反映。 6.“三突出”创作原则:“三突出”是对“四人帮”一伙制造的所谓样板戏的经验总结,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它强制规定一切文艺创作都要按“三突出”的框框办,这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政治上是为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服务的。 7.样板戏电影: 样板戏电影的拍摄是在京剧“样板戏”的基础上反复演出并总结出“三突出”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从1969年开始到1972年为止,8个样板戏全部拍摄成样板戏电影。包括《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海港》。它以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任务为主要任务,并形成了一套电影语言,总结出四句话的“经验”,即“敌远我近,敌明我暗,敌小我大,敌俯我仰。” 评价:样板戏电影是中国文革时期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在非正常呃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电影样式。 8.第六代: “第六代”在电影业内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习惯上把第五代导演之后的中青年导演统称为“第六代”。既有学院派的第六代—即1989年从电影学院入学,1993年左右登上影坛的那批中青年导演,如张元、王小帅、路学长、娄烨等,也有同期出现的其他导演,如“中戏三杰”的张扬、施润玖、金琛。还有后来的贾樟柯以及以演员身份入行做导演的姜文等。甚至包括了一批拍摄纪录片的导演,如吴文光等。第六代的称谓不像第五代导演一样,有众人都比较认可的、十分清晰的划分标准。如今人们称呼的第六代,只单单是因为时间上的分别,也被叫做“新生代”。代表作品有《小武》、《三峡好人》、《昨天》等等。

(完整版)中外电影发展史重点梳理

中外电影史 外国电影 一、电影的诞生 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提出了“视觉滞留”的原理。 1878年,英国摄影师爱德华·穆布里奇拍出表现物体连续运动的一组照片。 1894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机械师协助下制作出了“电影视镜”。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用他们发明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们的电影。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二、电影艺术的形成与发展 继卢米埃尔之后,法国人乔治·梅里爱把魔术表演剧院改造成摄影棚,进行魔术电影实验。 1903年,美国导演埃德温·鲍特拍摄了《火车大劫案》,由此,电影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体。1915年,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初步形成。 1927年10月6日公映的美国电影《爵士歌手》是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1935年美国电影《浮华世家》是第一部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彩色电影。 20世纪70年代以后,高科技开始影响和改变着电影的面貌。 第一章法国电影 第一节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 一、印象派电影 代表作:路易·德吕克、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 印象派电影的特点:不注重影片的外在故事情节,而善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着重创造气氛,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追求造型美,追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二、先锋派电影 先锋派电影的特点: 1、在反对商业电影的口号下,力图否定电影的大众化性质,使电影成为只能供少数人观赏的、无功利目的的艺术品。 2、借用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主张: 1、反对叙事,主张非情节化、非戏剧化,要求以抽象的图形、唯美的形式、孤立的形象和空洞的抒情作为影片的全部内容。 2、倡导通过联想的绝对自由来达到“电影诗”的境界,排斥任何真实、任何理性的含义,需要的只是纯粹的运动、节奏和情绪。 3、描写充满潜意识活动的非理性世界。 4、把表现物放在比表现人更重要的地位或者至少是平等的地位。 三、达达主义电影 达达主义电影的特点:没有主题和情节,追求奇异怪诞的视觉效果。代表作: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四、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形象化的表现梦境、潜意识活动和变态心理,真实的场景与非理性行为交织在一起,借以表现主观世界的混乱、幽暗、痛苦和失落感。 代表作: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路易斯·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 第二节法国“新浪潮”电影 一、“新浪潮”电影的理论基础 1、电影的记录本性理论 2、场面调度理论 3、作者电影观念 二、“新浪潮”电影的创作特征 (1)、打破传统的叙事形式,情节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2)、拒绝沿袭传统的剪辑原则,采用跳切的手法。 (3)、在摄影方面,追求纪实风格,画面朴素、自然。

国内外电影发展史

电影发展史 2. 《视觉滞留》:比利时科学家普拉托提出,人的视觉印象不是在外界物体从眼前移开后消失了,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会继续短暂的滞留一段时间。 3. 1895年12月28日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做了第一次售票公映. 4. 世界电影史上把1927年的由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拍摄的《爵士歌王》作为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5.”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大多是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青年评论家。 6.法国的新浪潮运动:1958-1962年由巴赞等人产生的一场电影运动,是20世纪产生的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被称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7.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法国1930年代以后至二战前出现的一种创作倾向,它并无明确的理论,在创作中遵循人道主义和人性主义,是1920年代中期的先锋派运动及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8.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从1919-1924在德国经历的一场电影运动,代表人物;罗伯特,佛里茨.朗,佛莱德力希,保罗等,认为艺术应该反对对现实的描摹,艺术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实质的揭露.中心在于穿越具体可感表象,获得对抽象的永恒内质的把握。 9.布赖顿学派: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学派,在英国20世纪最初十年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斯密士和威廉逊,因为这个流派的某些人出生在英国布赖顿的地方,故称为布赖顿学派,主张电影反映真实生活的片段,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也允许进行艺术加工。 10.布赖顿学派的特点:A 拍摄影片较为流畅 B 注意到摄影机的基本功能C 注意到影片的节奏 11.蒙太奇:为了达到思想传播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形式美学手段 .A 选取有感染力的素材 B 强调剪辑的重要性。 12.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做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库里肖夫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召理性和心理基础,得出结论,造成电影反映情绪反应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并列。 13.电影眼睛:苏联记录电影导演齐加.维尔托夫于20世纪初提出并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他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像机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强调对现实即兴观察,并不是单纯的记录现实,强调将电影观察素材加以组织,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理论。 14.联想蒙太奇:普多夫金认为蒙太奇的定义:蒙太奇就是揭示初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辩证思维的过程,表达一定思想意图而组织电影动作手段之一,把没有物质联系但具一定密切联系主题视像并且是用于影片中局部使用。 15.理性蒙太奇:爱森斯坦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巴普洛夫刺激反应心理学为依据,把自己的蒙太奇概括为: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冲击产生新的物质,新的含义。表现思想激情概念构成爱森斯坦蒙太奇体系的意识形态性。 16.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在戏剧与电影的创作实践中并在理论上提出的一种结构演出的方法,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影响观众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思想结论。 17.198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中国电影史复习重点

中国电影史历史分期: 拓荒期(1896-1932)中国电影的传入以及第一个黄金时代 探索期(1932-1949)中国点一个的初步成熟 发展期(1949-1966)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创作 停滞期(1966-1976)文革十年的中国电影 复苏期(1976-1984)新中国电影的恢复 繁荣期(1984至今)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 1:社会历史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变革 2: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 3:中国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特殊联系,尤其是戏剧的影响更加明显 4:与世界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相对来说一直比较落后 5:各个创作部门的发展不平衡 中国第一座专业影院: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建起—虹口大戏院 电影创作: 1913年《难夫难妻》(郑正秋导演编剧)中国故事片开端 1913年《庄子试妻》(黎民伟)“香港电影之父” 20年代《阎瑞生》(任彭年导演)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中国电影探索期结束《车中盗》(任彭年导演)中国最早类型片,确立了娱乐观众的方向 商业投机性:决定中国工业从一开始就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一味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粗制滥造模仿外国商业影片 1920年商务印书馆为梅兰芳拍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 郑正秋电影成就: 1922年与张石川等组成明星电影公司,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 ?艺术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把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电影创作: 《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片) 《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艺术特色,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种开端) 《玉梨观》 《劳工之爱情》(滑稽短片) 《自由之花》 《姊妹花》(最早有声故事片) 1923年明星电影公司《孤儿救祖记》(郑正秋编导)是我国第一部艺术片,打破了外国影片独占我国电影市场的局面,掀起了国产电影创作的阵阵高潮。中国电影创作正式进入长片创作阶段。 郑正秋的制片思想:主张有一选定的教育作用的通俗的大众化的商业电影制片思想。 主要贡献:电影事业的开创者,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戏剧舞台方面吸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综述: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诞生于1905年,仅比世界电影诞生晚十年,本应风光无限,但却历经沧桑。 1896-1909:起步发展阶段 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 1903年,德国留学生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租借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京剧老旦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部份场面。这标志这中国电影的真正诞生。 1922-1926:尝试探索阶段 1923年,由于 1922-1926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开办的电影公司有175家,单上海一地就有145家。这些公司当中,虽然许多都是 1927-1931:危机阶段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1927年发生的4.12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国共合作破裂。时局骤变的情况之下,中国电影界的方向亦发生改变, 陷入危机。为了抵制外片的控制,统治国内市场,沟通海外贸易。上海六间规模较大的电影机构,包括 1928年明星公司摄制《火烧红莲寺》在商业上获得成功。 1928-1931年,上海约五十多家公司,共拍摄了近四百部电影,当中的神怪武侠片就占了二百五十部左右。 1930年,几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包括 当时的 1932-1937:左翼电影运动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延伸和发展。 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之后,包括以鲁迅、郭沫若、茅盾为首的大批进步文化工作者汇集到上海。1930年,这批文艺工作者成立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9月

1932年5月, 1933年底,艺华公司遭 1935年,12.9运动在北平爆发,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高潮。上海电影界救国会成 立并发表声明声援12.9运动。在全国爱国情绪高涨下,以明星为首的各大电影公司又重新 邀请左翼人士进行创作,制作出一批中国电影的经典佳作。整个左翼电影运动的时期的电影,是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鼓励了 抗日运动,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延续。 1937-1945:抗战电影阶段 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爆发,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1938年,首先由张善琨主持新华公司投石问路开拍 1941年,太平洋战争和 1937至1941年间, 1939年延安成立放映队。1945年,新四军和华中根据地也开始有电影活动,主要是拍 摄一些新闻和记录片。 1946-1949:战后的中国电影 1945年8月15日,虽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八年抗日战争,但是国共两党的内战旋即展开,社会依然动荡不安。国民政府接收了原来由日本控制的电影企业。 1944年,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委派阳翰笙与工商界民主人士章乃器、夏云瑚、任宗德等商讨,获得他们在资金上的支持。战后,阳翰笙、蔡楚生、史东山、郑君里、孟君谋等战前 联华影业公司且的名义,成立联华影艺社。1947年6月,正式改名为昆仑影业公司。昆仑的作品之中,以宏大气魄的电影史诗和忠于现实主义的影片最为着名。前者的代表作有《一 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样的叙事史诗;后者有 1949-1956: 新中国电影的创建阶段 解放前夕,上海的私营电影公司多达20多家。 1951年改造成公私合营企业,1952年初组成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变为国营,第二年正 式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1951年春,解放军总政治部成立了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筹委会。 同年8月,成立解放军电影制片厂。后至1956年改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陈播任厂长。1953年7月7日,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成立,高戈任厂长兼总编辑。 1956-1965:新中国电影持续发展时期

电影技术发展史修订稿

电影技术发展史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电影技术发展史 一.早期电影技术奠基时期 1.电影技术发展的奠基 先是大约公元前400年左右针孔成像原理被发现,后有1800年英国科学家ThomasWedgwood首次尝试通过化学的方式对图像进行记录,再到光刻摄影法、达盖尔式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的诞生,到湿板火棉摄影法与定影胶体的探究、彩色摄影的实现等。这些摄影技术和载体的发现与发明,在很大程度上为电影技术的诞生做出了铺垫。 2.电影技术的诞生 1872年,美国参议院Leland Stanford与好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摄影师Eadweard Muybridge用24架照相机,拍下了24张照片。这些照片被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 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了一匹运动的马。这就是最早的电影技术的诞生! 二.电影技术快速发展时期 1.电影放映方式与胶片的变化 在一开始,由于电尚未出现,氢氧燃烧的“灰光”灯用来放映高度易燃的赛璐珞胶片。碳弧灯很快取代了灰光灯,安全性提高了一些。直到1915年电动马达出现之前,电影一直是手摇以每秒16格放映的。此后,更长的故事片生产出来。到1920年,电影成了全世界主要的娱乐形式。 在1891年, William Kennedy Dickson向柯达公司创始人Geroge Eastman 订购了35mm宽的赛璐珞硝酸胶片,并在Thomas Edison原始的Kinetograph摄像机上运行时开始的。5年之后,35mm胶片再次用于美国的首次电影放映中。 2.有声电影的出现 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拍出《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浇水园丁》等短片,标志着电影诞生。1927 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上映标志着在电影技术史上从无声到有声的大变革。 到1930年为止,只有5%的好莱坞的影片还是默片,华纳兄弟采用了更方便的由Western Electric开发的胶片携载声音的技术,这一技术需要采用每秒24格的放映速度,从而诞生了这一今天仍然采用的标准。这一变化彻底改变了电影胶片的形态。 3.彩色电影的出现 30 年代的第一部彩色电影《名利场》的出现,是电影史上第二次技术飞跃。双色处理技术,结合红、绿两层颜色来模拟全色。这一技术首次应用于1922年电影《The Toll of the Sea》。 50年代初,柯达公司的单带伊斯曼彩色胶片处理技术——将三层染色集中在一卷胶片上——结束了特艺色在色彩处理方面的垄断,在短短几年中,伊斯曼彩色胶片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安全的醋酸片基取代了易燃的硝酸片基。 三.现代电影技术发展 1.立体电影 用于区分影院与小的电视屏幕,并将观众重新吸引回到影院的技术之一就是三维(3-

中国电影史1

中国电影史(一) 第一章早期中国电影( 1905—1931) 一、草创 1、开端 ⑴国产电影开端 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 1905年春夏之交;任庆泰(字景丰) 拍摄;谭鑫培主演。 ⑵故事片开端 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1913 年;导演:张石川、郑正秋;编剧:郑正秋;新民公司拍摄。 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1921 年;导演:任彭年;编剧:杨小仲。 【注:短片≤ 6 本;长片≥ 7 本】 ⑶其他开端 香港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 1913 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主演:黎北海、严珊珊(中国第一位女演员、非职业) 2、终结 《劳工之爱情》—— 1922 年;中国短故事片创作基本终结的标志 3、滑稽短片 《劳工之爱情》—— 1922 年;导演:张石川;编剧:郑正秋 地位:中国喜剧电影的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国电影。 成就:制作过程规范、镜头语言成熟、喜剧元素丰富。 4、“商务”之短片 商务印书馆影戏部 任彭年 5、1919—1922 年间的三大公司 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中国影片制造公司、明星影片公 司二、初盛景观 1、《孤儿救祖记》 1923 年年底;明星公司推出 导演:张石川;编剧:郑正秋 主演:王汉伦——中国第一位女职业电影演员,曾有“悲剧明星”之誉

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是中国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双重成功的国产片。 其成功不仅从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公司,并使其从此成为中国早期举足轻重的制片结构,而且标志着民族电影业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 来。作为一个电影“事件”,它所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促成了一 个前所未有的“国产电影运动”。 2、“国产电影运动” 特征: ⑴制片机构的勃兴【最为显著的特征】 著名的流派有“明星”、“长城”、“神州”、“上海”、“大中华 百合”、“天一”这几个群体。 【补充:“长城画片”——1921年5月,由旅美华侨青年梅雪俦、刘兆明、程沛霖、李 文光、李泽源等人成立于美国纽约,以冀通过制作爱国影片,端正海外视听,维护祖国尊严。 初期声明不为利益而拍摄对社会危害的电影,并主张在每部影片中提出一个中心问题,以“移风易俗、针砭社会”。由万氏兄弟绘制出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 “民新”——民新影片公司是中国早期私营电影企业。前身是1921年由黎民伟、黎海山、黎北海筹组的民新制造影画片有限公司,1923年在香港正式成立民新影片公司,由 黎海山任经理,黎民伟任副经理,以拍摄新闻片为主,《天涯歌女》(1927 )。】 ⑵影片年产量扶摇上升 ⑶国产电影在一段时间内大受市场欢迎 3、著名人物 谭鑫培( 1847.4.23 ~1917.5.10 ):本名金福,字望重。因堂号英秀,人又以英秀称之。演员,工老生,曾演武生。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 —谭派创始人。代表性的剧目为:《空城计》、《当锏卖马》、《四郎探 母》、《武家坡》、《汾河湾》、《定军山》等。 郑正秋( 1888~1935):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广东潮阳人,集编、导、演于一身。郑正秋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早期最主要的 电影艺术家。他早年以“药风”为笔名从事戏剧评论,主张戏剧应是 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对提倡新剧、改良旧剧做了不少工作。 因其思想较为进步,且具革命性,后世对其评价较高。代表作品:主

中国电影发展史

武汉学院 学生课程论文 题目:中国电影发展史 课程名称:中国艺术简谈老师姓名:唐明文 学生姓名:王盛开学号: 09010014 院系:财会系班级: 0901班 成绩:

中国电影发展史 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在成功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地吸取着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摄影等各种艺术的成就与经验。电影又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高度的综合性和生产上的高度技术要求,规定着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许多特点。 电影是一种最年轻的艺术,也是一种成长得最迅速的艺术。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期里,它不仅巩固地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艺术的地位,而且正如列宁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成为了一切艺术中“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一种艺术。 电影的历史发展,虽然有它自己的特殊规律,但是归根结底,它也仍然是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特殊反映,所以它也不能脱离这个一般的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电影的历史发展和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都不断地证明着毛泽东同志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断的正确。 回顾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发展,不由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具有全球意义的历史性事件。一百多年前,1895年电影在西方发明。这不仅是世界电影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而且也是清朝政府在战败之后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的一年。自从1895年以来,世界范围内视觉技术的发展与中国这个正在形成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内政治事件的联系日趋紧密。1896年8月,西洋影戏在上海的徐园上演。在此后的百年间,引进的西方电影技术在中国本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已成为中华民族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民族电影与现代民族国家 电影作为一种发端于西方的新技术和艺术形式,最早出现在1895年;电影发明一年以后,传入上海。可能是卢米埃尔兄弟的一名摄影师兼放映员,在徐园的游艺会上放映了电影短剧。 接着来到上海的放映人是美国的利卡尔顿,1897年他带来爱迪生公司的电影在茶馆和游乐场所放映.此后直到1949年,中国放映的大多片子为外国电影,放映场所先是在茶馆后是在影戏院。外国影片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90%,居于主导地位。人们不难料想,好莱坞电影是风头十足。 1905年,任景丰在他的北京的照相馆里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他拍摄的是著名演员谭鑫培所表演的京剧。郑正秋于1913年拍摄的家庭短剧《难夫难妻》,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故事片。不过,它是由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中国的制片厂、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的。 同年,黎民伟与布拉斯基拍摄了香港的第一部电影《庄子试妻》。布拉斯基后来又把这部片子带到美国,因此它成为最早在国外放映的中国电影。由此可见,中国电影从诞生之初便是跨国资本的产物。 在以后的岁月里,中国的民族电影是在引进的西方的电影技术、意识形态、艺术手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程季华等人在1960年代初所写的《中国电影发展史》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在这本代表官方观点的著作中,中国的左翼进步电影的发展是在与外国电影、特别是美国电影霸权的斗争中成长的。中国民族电影工业所作的生死搏斗与作为20世纪民族国家的中国的困境息息相关。现代性、民族建构、民族主义、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以及新的性别认同都是此类民族电影的中心主题。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