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与内地的关系

香港与内地的关系

香港与内地的关系
香港与内地的关系

2007年12月17日會議文件編號:CSD/6/2007

策略發展委員會

香港與內地關係

目的

本文件簡述香港回歸十年來與內地建立緊密關係、增進了解和交往,以及深化合作的狀況,供委員參考和討論。香港各方面的工作對增進兩地同胞的關係有一定效用,但仍有不少工作需要推展。如何增強兩地同胞的互信和感情乃亟須探討的課題。

兩地關係發展的概況

2. 自香港回歸祖國以來,香港和內地之間的交往日趨密切。兩地關係由最初以經濟貿易合作為主,發展至今天已延伸至社會、文化及生活各個範疇。兩地關係得以享有長足發展,除了是因為香港回歸祖國外,更重要的是內地的高速經濟增長,使之在過去短短十多年間,不僅經濟總量上躍居世界前列,而且成為帶動區域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香港作為內地通往世界的窗口城市,亦把握了這個機會實現經濟轉型,加深與內地經濟的融合。國家的「十一五」規劃,將香港的功能定位和長遠發展列入國家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考慮,表明了國家對維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地位的確定,也反映出兩地經濟的融合已經到了息息相關的程度。本港不少社會人士都認為,香港未來的發展,繫於我們背靠內地的優勢,以及提升兩地良好和緊密的關係。

3. 香港在經濟上與內地融合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行政長官在今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相關策略發展方向,包括藉着強化香港與毗鄰的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在鐡路和道路交通網絡上的聯繫,加強香港與周邊區域的融合,鞏固香港作為全球城市的地位,為未來的持續發展奠下新基礎。有關跨界基建項目,包括廣深港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港深機場的接駁鐵路,及開發落馬洲河套區等。

4. 此外,兩地的人口流動日益頻繁,亦大大增加了兩地在文化、生活和社會各層面上交流和融合的機會。例如近年香港高等院校招收內地優秀學生來港入學的比例不斷上升,而在港畢業的內地學生,更可通過政府的吸引人才計劃,在港就業。在此計劃下,2006年獲批准再度來港工作的人數為405人,是2003年113人的3.5倍。同時,香港到內地工作和居住的人數也在不斷地增長,根據出入境記錄的估算,截至2004年底,有近57萬港人長期逗留內地。這些自然不包括每天數以千計的兩地居民因工作、探親、旅遊或購物之故穿梭於香港和內地之間。

兩地關係發展的原則

「一國兩制」

5.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兩國政府簽署了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並考慮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國家決定,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一條的規定,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並按照“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方針,不在香港實行社會主義的制度和政策。根據《基本法》第一條的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

6. 根據國家《憲法》和《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享有高度自治權的地方行政區域,直轄於中央人民政府。在「一國兩制」原則下,香港繼續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並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此外,《基本法》亦規定了香港不用向中央繳稅;香港可在經貿金融等領域單獨地同世界各國發展關係及簽訂協議,香港繼續是獨立的關稅區、實行自由貿易制度,及自行制定貨幣及金融政策等。內地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得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基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

7. 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香港與中央的關係有別於中央與內地各省市的關係。由於「一國兩制」是開創先河之舉,故此自回歸以來,香港和內地的關係隨著經驗實踐而漸次發展。

互惠雙贏

8. 香港以往一直是內地與國外的主要貨物轉運站,而這個角色亦造就了香港的經濟騰飛。改革開放後,香港也成為內地的主要投資來源地,帶動內地尤其是廣東省的發展(截至2006年,港商在內地的累計直接投資總值達2,798億美元,在廣東省的累計投資額達1,117億美元,即香港對內地投資的40%都集中在廣東)。回歸後不久,香港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沙士」疫情侵襲等,經濟陷於低潮。中央為了支持香港經濟迅速復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落實「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安排》)、開放「自由行」、推動泛珠三角經濟合作、推動香港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和容許大型國企來港上市等。這些措施對香港走出經濟谷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香港享受這些措施帶來的益處時,一些社會人士卻感到現時兩地關係發展趨向不平衡:中央變成了「施惠者」,香港需要倚賴內地給予的各種恩惠來生存。對於此點,行政長官今年較早前在其參選答問大會上回應

選委問題時指出:香港與內地發展良好的社會經濟關係,對本港及內地經濟發展均有裨益;中港雙方合作必須令雙方均有得益,以達致互利互惠及互補,共同創造雙贏局面。

政府與內地的合作框架

9. 回歸以來,特區政府與中央人民政府和內地其他政府部門建立和維持了良好的工作關係。政府各決策局和部門均與內地對口單位經常有接觸和溝通,透過各種官式及非官式的交流包括會議、拜訪、研討會和培訓活動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

官方合作機制

10. 香港與內地在多方面均有官方的合作機制,包括:

(a) 於2004年6月舉辦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

壇"。在論壇上,泛珠三角政府(即廣東、福建、江西、

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和海南,以及香港和澳

門特別行政區)簽訂《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根

據框架協議,泛珠三角省區政府同意在10個範疇加強

合作,分別為基礎設施、投資、商務與貿易、旅遊、農

業、勞務、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設、環境保護及衞生防

疫;

(b)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於1998年3月成立。自2003年以

來,全體會議規格提升至由行政長官和廣東省省長主

持;

(c)2004年6月,香港特區與深圳市在粵港合作聯席會議

框架下簽署加強深港合作的備忘錄和其他8份合作協

議書;

(d)滬港經貿合作會議於2003年10月成立,以促進滬港兩

地更緊密的經濟聯繫;以及

(e)京港經貿合作會議於2004年9月成立,以促進京港兩

地更緊密的經濟聯繫。雙方同意加強經貿、專業人才交

流、教育、文化、旅遊和環保的合作,並充分善用2008

年北京奧運會帶來的商機。

11. 特區政府一向積極推動與內地各省市的聯繫和合作。展望未來,特區政府除了會繼續在現有的區域合作機制下與深圳、廣東省、泛珠省區、北京和上海等地建立進一步的夥伴合作關係外,還會積極拓展與內地其他省區的聯繫,探討合作機遇,重點包括東北、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等。行政長官於今年4月參加第二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與中部六省的領導人一起探討加強香港與中部合作。行政長官也十分關注東北地區的開放和發展,希望香港可以更緊密地配合東北振興策略,透過加強雙邊合作以拓展商機。特區政府有關部門正研究如何與這些省區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發展更密切聯繫。

駐內地辦事處

12. 為了更有效地統籌推動香港與內地聯繫的工作,及加強協調與各省區在各個範疇的交流合作,政府於2006年4月在當時的政制事務局內設立了「內地事務聯絡辦公室」,負責制訂香港特區與內地合作的整體策略和方向,並統籌香港駐內地辦事處的工作。現時特區政府一共設立了四個駐內地辦事處,分別是駐北京辦事處,以及分駐廣東、上海和成都的經濟貿易辦事處。內地事務聯絡辦公室及四個駐內地辦事處,主要負責協調和推動香港特區政府與中央人民政府及其他內地省市及部門之間的聯繫和溝通,以及加強香港特區與內地不同地區的經貿聯繫。為了更明確地顯示內地事務工作的重要性,政制事務局由2007年7月1日起易名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藉此進一步促進香港與內地密切的聯繫和合作。

政府促進兩地關係的措施

民間交流

13. 政府一直致力協助兩地民間關係的發展。特區政府透過四個駐內地辦事處先後與廣東(包括深圳)、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各省區、北京及上海建立了多個合作框架,進一步加強香港與內地有關省區和直轄市的關係,促進合作。這些合作框架涵蓋多個不同範疇,包括貿易與投資、科技、過境安排和基礎設施、環境保護,以及專業、文化和教育層面的交流,有助推動內地與香港之間的民間交流和合作。例如在教育方面,香港與北京、廣東(包括深圳)和上海等地的學校、學生、教師和校長,多年來一直透過專業培訓、人才交流、經驗分享及考察訪問等活動,保持緊密交流。

14. 除了在內地進行的工作外,特區政府亦鼓勵本港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多與內地人民進行交流和認識祖國。民政事務局轄下設立了「青年內地考察團資助計劃」,透過資助社區團體舉辦青年往內地的考察活動,促進香港青年人認識和了解中國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藝術、人民生活、社會制度等,以及與內地人民的交流,提高他們對國民身份認同感。該計劃每年的資助額約為1,000萬元,資助的計劃約為200項,參加考察團的青少年年齡介乎12至29歲,每年約7 000名青年人受惠。參加者須在活動完成後與香港社會人士,尤其是年青人分享及推廣他們到內地交流的經驗和感受。

15. 此外,香港駐內地四個辦事處也向內地居民介紹香港特區的最新發展和落實「一國兩制」的情況,在加強香港與內地民間交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7年,適逢香港特區成立十周年,駐內地辦事處趁機推出一系列推廣宣傳活動,展示香港的優勢,促進互惠互利的合作。駐北京辦事處又在6月和7月期間,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辦名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十周年成就展」的大型展覽,介紹香港在經濟、基建、文化及體育發展各方面的成

就。此外,還有其他定期活動,包括在內地定期播放的電台節目,以促進內地居民對香港最新發展情況的了解。

商貿發展

(i)兩地經貿合作

16. 如前文所述,香港與內地的經貿合作是兩地關係最重要的其中一環。2003年中,中央和特區政府簽訂《安排》,提供一個新經濟平台,讓香港長遠發展與內地的經貿關係。在經濟互利方面,《安排》進一步讓香港在內地市場開拓眾多新商機,長遠加強香港作為內地服務提供者、在區域及國際市場的合作伙伴、以及投資中介人等重要角色。兩地加強經濟合作與融合,對內地來說,香港不僅是將外資「引進來」的平台,亦是對有志成為跨國公司的內地企業「走出去」的跳板。

17.特區政府與中央人民政府於6月29日就《安排》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開放和經濟合作,達成協議,並與國家商務部簽署《安排》補充協議四,內地將會在28個服務領域推行40項開放措施。當中包括容許港資旅行社在內地指定的省市為內地居民開辦港澳遊旅行團。透過與內地省份進行區域合作,我們可以與內地取得更大的協調,更有效地展開經貿合作,實施開放措施,聯合舉辦推廣活動,以及推行其他互補措施,為香港企業締造更佳的營商環境。

18. 在國家「十一五」規劃的推動下,內地的經濟及進出口貿易將會持續穩步增長。因此,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國際航運中心、物流中心和樞紐地位,不單可以推動本港的經濟增長,亦能配合國家的經濟發展。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加強與內地交通網絡的聯繫,方便人流、貨流,縮短距離和往返時間,提升效率,擴大經濟效益。

(ii)鼓勵投資

19. 自2002年以來,投資推廣署一直與不同的內地省市合作,在主要海外市場舉辦一系列投資推介會,旨在宣傳香港和內地融合後的綜合優勢,鼓勵外國投資者在香港設立辦事處以拓展內地的市場。截至2007年10月,投資推廣署與內地省市一共舉行了逾四十場投資推介會,共吸引了超過一萬五千名準海外投資者參與。近年投資推廣署更與珠三角以外的省市,如上海市和福建省等,合辦投資推介會,並會在未來繼續舉辦聯合推介活動。

科技合作

20. 內地是香港重要的科技伙伴,我們在2004年與國家科學技術部成立了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委員會,負責制定和協調香港與內地的科技合作和交流計劃,委員會同意在8個範疇加強合作,包括:汽車零部件、集成電路設計、無線射頻識別技術、中醫藥、納米科技、節能與環保技術、科研基地建設及鼓勵香港科技人員參與國家級科技專案。2003年,我們在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的框架下成立了粵港高新技術合作專責小組,並自2004年起推行「粵港科技合作資助計劃」,推動兩地的科研機構和企業合作進行研發項目,過去三年已撥款10.5億元支持400多個項目。我們亦參與泛珠三角區域科技合作聯席會議,協助推動泛珠三角的科技合作和交流。今年五月,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簽訂「深港創新圈」合作協議,並成立深港創新及科技合作督導會議,進一步加強兩地的科技資源共享和科技人員交流。

教育

21. 過去10年,香港與內地在教育方面的合作顯著增加。2004年7月,香港與內地簽訂關於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的備忘錄。過去數年,在教資會資助院校就讀的非本地學生中,逾90%為內地學生。

環境管理

22. 在環保方面,粵港雙方在2000年6月成立粵港持續發展與環保合作小組。該小組屬高層組織,成立要旨是促進雙方在一系列環保及持續發展的事宜上經常合作。小組組長由香港環境局局長與廣東省環境保護局局長共同擔任。小組目前的首要任務是處理區域空氣污染問題,並同時處理其他事宜,例如對付水污染、保護東江水質、倡導工業機構提高能源效益和採用潔淨的生產程序,以及重點加強技術交流、研究及培訓。在泛珠三角洲合作框架下,各有關環保當局同意加強9省及港澳特區在環保方面的合作,而目前的重點工作是控制沿珠江各地的污染情況。

非政府機構與內地的聯繫

23. 除透過官方渠道增強與內地的交流外,本地亦有不同的非政府機構,一直致力協助內地較偏遠及貧困地區的居民改善生活。這些非政府機構,為內地居民提供不同的援助或服務,例如安排義工前往偏遠山區辦學,協助內地兒童接受教育;協助經常發生天災地區提高抗災能力;以及為住在偏遠貧困地區的病患者提供免費醫療服務。這些非官方層面的接觸,大大加強香港和內地同胞的聯繫,通過交流使兩地居民更緊密地連在一起,發揚互助互愛的精神。

進一步研究工作

24. 一直以來,香港憑著它各項獨有的條件,包括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法律制度、高度開放和自由,以及高質素的勞動人口等,成為亞洲的國際金融中心及世界城市。但面對全球化帶來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地少人多,而且人口不斷老化,很難單靠一己之力令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如上文所述,香港必須着實貫徹「一國兩制」,同時立足國家發展之大前提下,背靠內地,面向世界,並要與內地建構良好的互惠關係,才可以長期保持繁榮。

25. 另一方面,兩地畢竟經歷了一百多年不同的歷史變遷,在政治和經濟制度、社會文化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確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而內地人民和香港市民亦因其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等差異而產生不少矛盾。此外,各方面資料顯示,內地同胞對香港和港人有着一些成見和誤解,部分人更對港人抱有負面印象。這對兩地關係在民間層面的發展和進程造成一定的障礙。

26. 增進內地同胞對香港的認識、信任、感情和支持對成功實踐「一國兩制」至為重要,也是香港與內地開展各方面的進一步合作的基本條件。政府有關部門正在考慮和準備開展兩項研究,藉此作為進一步推動兩地交往合作政策制定的準備。第一是政府準備委託研究機構在內地的三個大城市,即北京、上海和廣州,進行每年兩次的民意調查,了解內地居民對港人,港事和兩地融合的看法。第二是政府也準備委託展開一項基線研究(baseline study),了解香港民間組織、非政府組織、商會和院校在與內地交往合作上的基本情況,特別是了解交往合作渠道、目標、地區、領域、遇到的問題等方面的現狀,希望以此了解民間組織與內地交往的強項和需要補足的地方,促成官商民三方的共同努力。

27. 在開展上述兩項研究前,政府希望請委員就下列問題提供意見—

(i)在「一國兩制」原則下,特區政府在推動港人與內地同

胞的關係上有否需要加強的地方?如何可以進一步增

進相互理解和感情?

(ii)如何增進內地同胞對香港的認識和信任,特別是香港在推動國家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上所能擔當的積極角

色?

(iii)如何為民間組織與內地合作和交往提供更佳的支援?

策略發展委員會秘書處

2007年11月

香港税法与大陆税法的不同特点分析解析

香港回归祖国后,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持财政独立,中央人民政府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征税,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独立的税收制度,自行立法规定税种、税率、税收宽免及其它税收事务。因此,1997年7月1日后,我国形成了两种相对独立的税收法律制度并存的现状。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及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香港税法与大陆税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各自具有独特的税收地位。对香港税法和大陆税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不同特点,以求两种税法的相互协调,这对发展香港及大陆经济,加强和完善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香港税法与大陆税法的不同特点分析 (一香港与大陆行使不同的税收管辖权 税收管辖权是一国政府行使的征税权力,它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基于这种权力,一国政府可以决定对哪些人和对象征税,征何种税以及征多少税。在实践中,各国都是以纳税人或征税对象与国家主权存在的属人联系或属地联系作为行使税收管辖权的前提或依据,或者根据属人原则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境内境外的收入行使征税权;或者根据属地原则对来源于本国境内的收入行使管辖权。目前,大多数国家则同时行使双重税收管辖权,即对来源于本国境内的收入行使征税权,同时,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境内和境外的收入行使征税权。 我国大陆借鉴各国的实践经验也是同时采用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收入来源管辖权。按照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构成我国税收居民的纳税人,无论其收入是来源于中国境内还是境外,都需要按照中国的所得税法缴纳所得税;而我国的非居民纳税人也需要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收入缴纳所得税。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特点,香港始终以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促进本地经济贸易发展为出发点,因此,香港税法体现出税制简单、征税面窄的特点。在税收管辖权的确立方面,香港与大多数国家不同,选择单一行使收入来源管辖权,即各种税收的征收仅限于来自香港地区的财产和收入,凡是来源于香港之外的财产和收入一概不征税。这样,投资者在香港进行投资经营将承担比其它国家和地区低的税收负担,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到香港进行投资或经营。

香港文化现状及其走向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香港文化现状及其走向分析 吴仲柱 内容提要本文从文化的本义切入,力图透过香港文化纷繁杂呈的表现形态及其独特的成长历程,尝试着从香港文化载体)))港九人群特性及行为方向的影响力的综合分析中,验证今日香港文化实质上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西式工商文明为主流的边缘性极强的次生文化,而随着九七回归,香港文化潜在的内倾态势将越来越强。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含物质、观念思维以及行为等三个层面的表现形态。 透析文化概念和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一、文化赖以生长的载体是人类。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有什么样的人群,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文化类型。人群的内在特质对文化的形成及其走势具有不可替换的重要作用。因此,进行文化分析首先必须立足于诠释与之相应的人群内在特质。二、文化是人类实践的创造物。文化直接导源于人类的行为。人类行为的方向及其变更都会对文化的发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人类行为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其外部导因的。故解析人群行为发生的外部导因,是揭示文化内在机理及生成发展趋向的重要途径。 由上述文化本义及其涵概的相关阐释切入,透过香港文化纷繁杂呈的表现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今日香港文化实质上是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西式工商文明为主流的次生性边缘文化。这种混合多元文化随着九七回归,在客观上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内倾态势。 香港文化是专指港九地区被英国殖民后逐步形就的区域性次文化。该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港九居住民。 港九地区位于我国南部珠江口东侧,行政原属广东新安(即今深圳市)。从该地区大量的文物遗址及考古发现,可以清晰地看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该地域的传承与影响。时至1842年夏秋香港开埠之际,中国文化的传统理念还牢牢地占据着当时港九居住民的观念中心,并指导着他们的思维与行动。他们对港英殖民当局所推崇的西式文明的内涵还不能理解,也无法把握,甚至出现排斥与拒绝。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使刚刚被迫与母体文化断裂的香港文化的起步陷入了困惑和迷惘。文化的停滞和倒退是当时香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深刻危机。直到本世纪初叶,中国大陆的辛亥革命和/五四0新文化运动才从根本上打破香港/文化沙漠0的困局,为香港文化结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徘徊指明了开拓的方向。 辛亥革命与/五四0新文化运动是中国 ) 1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3课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师: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歌词作者是谁? 生:《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 师:“七子”指的是哪些地区?它们现在情况如何? 教师总结:“七子”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到目前为止,除了台湾外,都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香港和澳门是如何回归祖国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史料展示: 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的方式,一种是和平的方式。非和平的方式,或者说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怎样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呢?这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 ——1984年邓小平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的对话 2.教师提问:邓小平所说的和平方式是什么? 提示:“一国两制”。 3.教师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什么是“一国两制”? 提示:“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

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教师过渡:“一国两制”是一种非凡的构想。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统一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 提示:香港和澳门长期被英国和葡萄牙控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地人民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大陆有不少差异,强行在香港和澳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会影响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5.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一国两制”构想的益处。 提示:第一,“一国两制”尊重了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有利于保证它们的繁荣与稳定,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二,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统一。 第三,在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既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主导地位,又维护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港、澳、台回归祖国起了促进作用。总之,“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目标导学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一)港澳回归的基本情况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分组讨论驻军对主权拥有的意义。 3.提出问题:香港在何时回到祖国的怀抱?澳门呢? 提示: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回顾历史,以时间为线索理清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和回归祖国的主要经过。 提示:以香港为例。 香港问题的由来:英国通过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通过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通过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到期。 香港回归祖国的主要经过: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国正式提出以“一国两制”方案收回香港;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

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的差异

香港与内地会计准则比较 (2010-12-05 23:17:21) 转载▼ 标签: 分类: PRC_GAAP 转载 原文地址:香港与内地会计准则比较作者:留有余味 香港会计准则强调公允价值的使用,而内地会计准则更加偏重历史成本,即强调账面价值。同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香港会计准则在涉及资产计价,特别是资产交易的情况下,强调了资产公允价值的运用,而内地修改后的《企业会计制度》基本上以账面价值为资产计价的基础,这种差别突出表现在对投资的核算和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上。 在资产减值的计提方面,同内地会计准则相比,香港会计准则更为强调专业判断和个别认定。尽管两地的会计准则均规定了应当根据资产的实际状况计提减值准备,但具体的规定上有所不同。总体上看,内地的规定更为具体,例如对于应收账款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的情况都进行了具体规定,而香港会计准则就此规定得较为原则,资产减值中个别认定法应用的较为普遍,反映出准则本身更加强调公司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 都将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处理作为重点,但各有侧重。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是会计准则的重点内容之一。相比之下,内地会计准则为防止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利润,对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交易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规定,而香港会计准则似乎更为强调关联方及其交易的充分披露。 应收款项 -------------------------------------------------------------------------------- 香港准则规定坏账计提范围比内地广,包括一切债权,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债券等。内地准则规定四类应收款项不能计提全额准

香港与内地文化比较-语言,政治,娱乐

香港与内地文化的比较-----语言,政治与娱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特制意识形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香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边陲地带,文化基础极为薄弱,与当时中国内地风起云涌,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形势形成很大反差。自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香港的法律、统治模式及体制与内地更为不同。而文化在香港也成为了奢侈品,为此,香港一度被称作文化的沙漠。 20世纪上半叶,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和香港本土文化的崛起,随着内地文化的南下,香港文化终于引起了世人注意。 好景不长,1950年罗湖设立关卡,香港与大陆隔断,两地互不往来长达47年。这个时期,两地文化各自独立发展。此时香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际大都市和世界著名的自由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繁荣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独特的言论环境再次刺激了香港文化产业。 而此时的内地,内地正经历文化的闭塞,几乎和世界上其他优秀文明成果完全割裂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在这里遇到了上锁的大门。改革开放之后,这扇尘封的大门才终于被打开,一切禁锢人类文明的枷锁被打碎,香港和内地的文化迎来了从未有过的对撞与交锋。1997香港回归以后,内地人对香港文化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比较香港和内地文化的异同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这里,笔者将主要从语言文化,政治文化和娱乐文化三个方面对香港和内地的文化进行比较。 1语言文化 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同时语言也可看作文化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一个社会的语言观察到该社会的文化特征。 香港通行多种语言。广东话是华南地区的方言,也是香港最普遍的口语,香港有百分之九十七人口能听懂广东话。不少人也能听、讲英语,而本港的政府部门及法庭亦使用英语。本港有部分人能操普通话,而一般人能听懂普通语,但随着中国大陆日渐改革开放,多了国内商人及举家南移,所以普通话亦日益普及。 香港的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英文,所有官方标志均以双语标识,大部分商店和餐馆的招牌都兼有英文显示。 相比之下,内地语言文化则更为复杂,官方语言为中文,正式的口语为普通话,但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 虽说中文同是香港和内地的官方语言,但是使用的范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内地所有正式的文件或法律条例都是用中文签署的,但在香港,政府使用的书面语言多为英语,法律条例也都是由英语签署。就我2010年寒假去香港旅游的经历来看,香港人现在大多能听懂普通话,但说的并不流利。由于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香港至今保留着英文交流的习惯,说起英文来通常比普通话流利的多。旅游期间有一次去茶餐厅吃早茶,和邻座的一位大概50岁左右的香港妇人聊天,刚开始的时候用的是普通话,障碍非常明显,她听不太懂我的普通话,我更听不懂她的普通话,后来改用英语聊天才顺利了多。可见普通话的普及在香港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语言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文化之一,要让香港接受并融入中华文化,就必须从语言抓起。有句话说:母语是最好的教育,的确,共同的语言可以激发出共同的民族感,可以促进民族的融合度。。如今,香港与内地的民间交流也日益增多,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趋紧密,但语言和文字使用上的不统一,给交流合作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和麻烦。因此无论从自身的利益和是全中国的利益来看,香港都应加强母语教育,至少要把普通话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到和英语同样的高度,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被更多的港人接受。

张敬轩,一个大陆歌手在香港的故事

2007年,张敬轩因为粤语大碟《酷爱》的好评,积累上以前的优秀作品,得以在2008年红馆举办他的第一个红馆个人演唱会。 香港乐坛新人王侧田只用了一年时间,便可在这个充满传奇、梦幻和辉煌历史的红馆开演唱会,红过又过气,过气气了又红回香港的古巨基等了11年。陈奕迅1999年第一次在红馆举办了他的个人演唱会,那年他在红馆连开四场。 而1999年,18岁的张敬轩被几个香港骗子要去3万快,他们告诉他可以带他去香港当明星,然后他们就消失了。 那以后的许多年,张敬轩写了很多歌,唱了很多歌。 他从xx走向红馆,走了9年时间。 xx——追风筝的人 2007年,夏秋时分,香港环球唱片公司旗下歌手张敬轩发新唱片,粤语专辑《酷爱》甫一上市便在香港好评如潮。于是舆论纷纷颂扬,新上位的张敬轩人气飚升,真正走红云云。 其实追本溯源,张敬轩哪里是新上位,多少年前《断点》在内地也红过,些许粤语歌也从广东卖过海,引起过关注。再推算去,他可以算唱了有八年,从少年唱到青年,广东唱到香港,从小公司唱到环球片。大概惟独这一年,算是很圆满。然而掐指算算,这一年他也不过26岁。 张敬轩1981年生人。父籍北京,生长于广州。自小身体不好,有哮喘痼疾年年发作。从小爱音乐,便发明星梦。17岁那年受香港皮包公司骗,拿了家中三万元,说是要当明星。很快公司不知所踪,钱自然打了水漂。香港第一次向他这个大陆仔招手,却成镜花水月。 其年,香港乐坛最有分量的颁奖礼,叱咤乐坛流行榜,男歌手金奖是许志安。 因为学习不好,只得去念职业学校,家中担忧他前途,命令他学习会计专业,也都顺利拿到会计证书。后来时有访问,会自豪的说,我到现在数钱还是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全文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全文前言 为促进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双方”)经济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加强双方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双方决定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安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标 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以下简称“香港”)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一、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二、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 三、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第二条原则 《安排》的达成、实施以及修正应遵照以下原则: 一、遵循“一国两制”的方针; 二、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 三、顺应双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促进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五、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第三条建立与发展 一、双方自2004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安排》下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具体承诺。 二、双方将通过不断扩大相互之间的开放,增加和充实《安排》的内容。

第四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中 特定条款的不适用 双方认识到,内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内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已经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双方同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和第16条,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的内容不再适用于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贸易。 第二章货物贸易 第五条关税 一、香港将继续对原产内地的所有进口货物实行零关税。 二、自2004年1月1日起,内地将对附件1中表1列明的有所准备香港的进口货物实行零关税。 三、不迟于2006年1月1日,内地将对附件1中表1以外的有所准备香港的进口货物实行零关税。具体实施步骤载于附件1。 四、任何根据本条第三款取消进口关税的货物应补充列入附件1中。 第六条关税配额和非关税措施 一、一方将不对原产于另一方的进口货物采取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符的非关税措施。 二、内地将不对原产香港的进口货物实行关税配额。 第七条反倾销措施 双方承诺一方将不对原产于另一方的进口货物采取反倾销措施。 第八条补贴与反补贴措施 双方重申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及《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议》第16条的规定,并承诺一方将不对原产于另一方的进口货物采取反补贴措施。 第九条保障措施 如因《安排》的实施造成一方对列入附件1中的原产于另一方的某项产品的进口激增,并对该方生产同类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

国两制 香港与大陆的关系

一国两制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为了完成祖国统一的历史任务提出的科学构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二)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香港,澳门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三)高度自治。不同於中国其他一般省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实行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除了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之外,拥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台湾各界的代表人士还可以出任国家政权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全国事务的管理。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是中国这个整体一个组成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关系&区别 政治 香港实施和三权分立的模式,并制定由行政长官和行政会议领导的管治体制和架构。 行政主导是指以行政长官为首长的政府应该拥有较大的权力,行政机关在制定公共政策、立法议程和政府日常工作上起积极的主导作用。 代议政制是指机关的成员是由以选举形式选出,并代表其在议会中行使权力(代议),与之相反的是直接民主制。除了在选举中外,选民和被选者并无约束关系,即被选者在议会中的行为并无需要遵从选民的意愿 从中可以看到香港政治与大陆的的联系和区别。香港的代议政治其实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着相同之处。公民选出代表,代表在会议中行使权力。但是又有不同之处,全国人大代表必须代表选民的意愿,但香港则对这一点毫无要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长是,由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选举委员会根据《基本法》选举、并经委任产生。行政长官负责执行《基本法》、签署法案和财政预算案、颁布法例、决定政府政策以及发布行政命令,并由行政会议协助制定政策。 从这一段可以发现其中的关联在于行政长官在选举出后,要经由中央人民政府委任。这就体现出来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在拥有高度自治的同时,也是有所制约的。 经济 1、国际贸易收支: 中国大陆地区和香港两地的贸易关系十分密切,且中国对香港的收支是逆差,香港为顺差。香港地区保持中国最大服务贸易伙伴地位。香港是中国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双边服务进出口总额占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 两岸的贸易对彼此的经济都有贡献,但相对于中国大陆,对香港的经济和金融推动更加明显。

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文化对比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0 — 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论文论文题目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对比 课程代码及课序号 HUM237 课程名称香港发展史 学号 200838006 姓名衡凯鸿 学院保险学院 专业员工福利与社会保障 考试时间 2010年11月

香港电影和大陆电影文化对比 凡事都要辨证地去看待,我认为在香港和大陆的电影对比上这个问题更是这样。 首先在电影的内涵方面,香港电影可以上升到文化的高度的几乎没有,文化品位、层次大多不高,在这方面大陆电影胜于香港电影。这主要是普遍的香港电影从业者与大陆电影从业者在文化教育修养上的差异而形成的。从细微上讲,香港演员与美国及西方的演员在电影中的言行举止气质上都明显的层次不如欧美演员,这是文化教育的修养形成的,教育层次的差距,在人的精神气质言行上都会有明显的差距,这是怎么表演都无法达到的,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他的言行都会透发着他的文化思想、精神气质,即使他一言不发,其精神气质面貌也不是没有那个文化教育底蕴熏陶的人能够透发出来的。梁朝伟、葛优,之所以能够比较成功,是因为他们在电影里及在媒体面前都沉默少言(沉默少言就会显得高深,浅薄、错误就会少,不过仍然能看出他们的思想文化底子、层次与西方演员还是有明显差距)。 香港电影与平民百姓观影的情感心理期待,距离不如大陆的电影靠的近,与平民百姓的生活靠的也不够近。对情感的细腻表现、真挚的情感表现、人们向往的真善美,表现的少、不足、不深、不够,假、恶、丑的东西则表现太多——这点是香港电影失去观众的最重要、主要的原因。 任何外在的、感官的新鲜刺激都会产生人们感官上的疲倦,只有真善美、真挚的情感、美好的心里向往这些是电影永远不会让人疲倦、厌恶的永恒。表现情感人性的艺术都如此。 当然大陆电影与香港电影一样,几千年的封建糟粕思想还在电影里大行其道(老少配、老少淫乐、女性基本上还是个玩物等等),此些文化甚至成为三地电影人文化共通的认同点。新一代的真正殖入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文化的电影人还没有机会成为独立的电影行业的主宰者、创作者,所以现在几乎还看不到真正意义的代表新中国最优秀人群气质及思想精神文化品质的电影出现,现在还只有看垃圾人群主宰创作的众多的垃圾毒品。 当然大陆的电影也存在自己的问题,很多不仅仅是文化层面上的,更是其实质和体制上的。 中国大陆的电影总是在痛苦的挣扎。只有两千多万人口的韩国和七百多万人口的香港,电影业蓬勃发展,而对中国大陆的影迷来说最熟悉的国产导演也不过张艺谋、冯小刚几个屈指可数的老导演和每年最多一部出自他们之手的影片。新出的导演也只有陆川、贾樟柯几个人,姜文这个才华横溢的导演一直没有找到感觉。而象陈凯歌、田壮壮这样的老导演也在大部分的时间上保持沉寂。最近总见到媒体报道对中国大陆电影洋溢之词,但事实是我们根本看不到多少我们喜爱和为之感动的电影。《天下无贼》就像一部童话剧;《十面埋伏》《英雄》和正在拍摄的《千里走单骑》都是躲在历史的角落跳舞;《窒息》终于可以拿恐怖说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人很陌生;《世界》慢的叫人着急;《可可西里》虽好但是太少;《功夫》充满了奇思妙想,却是人家香港的;《理发师》一波三者倒能引起人们好奇(也许会因为好奇而走进电影院)。还有多少?我想不起来了,数量太少。还有什么?我也想不起来了,质量太差。 虽然大陆的部分电影确实在文化素养和内容层次上比香港的电影更好。但是从现在能看到的是更多的大陆影片,好像人家香港三流导演的拍摄水平。香港一

香港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8年第1期香港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祝宗泰X 1997年7月1日,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实现了香港回归和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0的伟大构想。这必将影响香港今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必然会影响到香港的高等教育。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以利于今后内地高等学校与香港高等学校的合作。 一、香港高等教育的历史 高等教育的外部规律表明:高等教育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同样受到政治和经济这两方面的驱动。一是受港英政府政治利益的驱动。1911年,英国政府在香港建立了香港大学,这是香港高等教育历史的开端。当时英国政府就规定香港大学应负起/改进中英邦交以及使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重要使命0。至60年代,港英政府为解决香港学生求学的压力,并缓解内地来港的知识分子的失业问题,以求社会之安定,于1963年建立了香港中文大学。进入90年代,香港回归在即,英国政府从维护其在香港的长远利益和延续其影响力出发,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并提高办学层次(学院升格为大学,办研究生院,大量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企图培养一大批亲英的高层知识分子。二是受香港经济发展的驱动。香港最初为转口贸易型经济,50年代初期,遭到美国等国家对华禁运政策的严重打击后,开始发展以纺织业、制衣业等出口加工工业为主的轻工业。随之,引起了建筑、五金、商业、银行金融业的发展,进而又推动了公路、海港、电力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香港建成工业化城市后,需要高等学校提供各个专业的专门技术人员和工商企业的管理人员,从而推动了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专业和系科的扩展及规模的扩大,由此还新成立了8所工业学院、两所理工学院。80年代,邻近香港的韩国、新加坡、台湾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冲击了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深圳、汕头和广东沿海城市经济特区的建立也吸引相当多的加工工业迁入内地。为此,香港转向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1988年建立的香港科技大学肩负着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任。由于香港经济的快速发展,从80年代末开始,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 二、香港高等教育的现状 下面从学校、学生、教师和经费四个方面来说明香港高等教育的现状。 11学校。如今在香港这一弹丸之地,高等学校已有30多所。其中政府资助的有8所主要的高校,即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岭南学院和香港教育学院。香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实行分层、分类管理。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负责管理7所主要的高校;教育署管理政府认可的若干所学院,如香港公开进修学院、香港树仁学院、香港演艺学院等;职业训练局管理科技学院和工业学院,如香港柴湾科技学院、青衣科技学院等。 香港主要高校的办学规模已相当大。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规模均已达 # 16 # X工作单位: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邮政编码:210009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交往

香港与内地的经济交往 重要的贸易伙伴 内地与香港互为十分重要的贸易伙伴。目前内地是香港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2001年第一次超过美国),而香港则为大陆最大的转口基地、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场。在香港的转口贸易中,有百分之九十六是与内地有关的。 香港一直是内地最大的投资来源,占内地外资投资总额的47%,金额达一千八百七十亿美元。内地驻港中资企业在两地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01年年底,驻港中资企业超过二千家。这些企业在香港一些主要经济行业(如银行、保险、航运、旅游等)业务量及市场占有率,仍保持在25%左右。中资控股的上市公司超过100家,约占香港股市总市值的15%;在港承建的各类工程约占香港工程总量的12%至14%;贸易额约占香港贸易总额5%。到2003年7月,在香港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内地企业有二百四十二家,约占总市值百分之二十八。自一九九三年起,内地企业透过香港证券市场成功筹集了约一千亿美元资金。作为我国最大的境外企业群体,驻港中资企业对内地的经济建设及香港的繁荣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香港作为世界都会,在配合国家鼓励内地有实力的企业外向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尤其重要。 香港与内地经济在过去五年中加速融合 香港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的物流、资金流动与人员往来更加密切,规模庞大。 内地与香港贸易发展迅速,形成庞大的物流。据香港海关统计,内地与香港贸易额由1997年的780亿美元上升到2001年的1575亿美元,增长一倍多。为应对中国入世后的新形势,大陆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并获得突破性进展,大陆方面已给予以香港为原产地的货物零关税优惠,这促进了内地与香港贸易的进一步扩张。 香港与大陆的相互投资不断增加,形成一股资本流动。中国改革开放后,香港资本进入内地投资发展,很快在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之间形成“前店后厂”式的经济分工发展体系,成为带动两地经济发展与香港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这一分工合作进而由珠江三角洲向内地大部分地区推动,合作范围与层次也不断提高,从而使香港与内地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到香港回归前的1996年,香港对

从电影文化方面比较香港与内地文化

香港与内地文化之比较 ——从电影文化方面谈起 电影文化是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影诞生于西方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时代,它本身就是一项机械发明,是城市工业发展的产物。可以说,城市是电影生存的土壤,同时它也是电影注视的对象。城市与电影,一个层次丰富、色彩斑斓的空间,一个捕捉光影、具有穿透力的视听媒介,在一个多世纪中,彼此依靠,互为镜像。在光影流动之中,电影犹如镜子,映照出想像之城,讲述着城内的故事。同时,电影构成的文化之域又成为都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都市文化的风貌与进程。 香港和内地尽管政治经济境况差异巨大,但由于同处于中国灿烂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背景下,都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同之处,文化上相互交织,难分彼此。但由于历史因素,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在某些方面又各具特色,差异巨大。这种差异在电影文化方面变现得尤为明显。 下面分别详谈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的特色。 内地电影 内地早期的电影大都通过影片故事对作者人生态度的主观表现和对社会的教化作用。郑正秋的“戏剧者,社会教育之实验场,优伶者,社会教育之良师”的主张,洪深的要求影戏“以普及教育表示国风为主旨”的声明,在当时是最有代表性的。其次,影戏理论注重对电影情节──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的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人们在这一前提下,对电影剧作的选材、结构、冲突、高潮、语言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理论探索,要求剧情曲折有趣、耐人寻味,要求保证叙事的“调和”、“流畅”。代表影片是1923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该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到了中国近代,内地电影从革命的功利目的出发,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舆论工具。这时的内地电影超越了抽象的“为人生”和“教化社会”,而进入到更广阔、更严峻的社会现实中,奠定了中国电影理论进步的现实主义思想传统的基础。代表影片是《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 1949年后,内地电影贯彻了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总方针。在这中间,曾产生过不重视艺术规律、过分强调电影直接为当时政治运动服务的偏向。代表影片是《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 60年代初,内地电影开始向民族传统学习,主要是向传统的姐妹艺术学习,如传统的叙事艺术(特别是说唱艺术)、传统美术和画论。代表影片是《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内地电影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 “文化大革命”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内地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完整版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 漂泊英国八年的人告诉你,英国人眼中的香港人 2016-04-15 商政参考 先自我介绍下:我是广东人,由细喺深圳大,中学去左香港,大学嚟左英国一路到宜家,目前生活在英国Oxford。后生嗰时比较唔生性,到处流浪,去过L.A.去过温哥华,一路以来睇到不少人和事,都算有返少少经历。在这个版见大家讨论很热烈,希望我的经历可以share俾大家提供下参考。 可能不一点全面但想以我的经历想说几个热点话题:1.香港人怎麽看大陆人2.香港人怎麽看广东人3.英国人怎麽看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4.英国人怎麽看英属香港5.美国人怎麽看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 其他欢迎大家提意见,thx1.香港人怎麽看大陆人: 香港人对大陆北方人的印象说实话真的就只有那两个: (1)暴发24镀金厕所那种(2)在香港街上做某些事情经常上头条 这都是很客观暂时没办法改变的印象。 2.香港人怎麽看广东人: 也是两个:(1)老表(positiveornegative)(2)能够融入香港社会的人,或许因为文化与语言接近,文化认同感较北方人强。3.英国人怎麽看中国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我想强调一下,以我的经历来说,英国人听说你来自香港第一反应真的就是 "Oh,reallyItscool!Andalotofhigh-risebuildingsthere"十个有九个是

这种反应,绝对不是某些大陆人YY的什麽「二等公民」「英国人的狗」啊,但是,英国人比较有文化,他们不仅知道香港怎麽样,还知道自己所有的以前的殖民地怎麽样,他们知道美国的很多事,知道大陆的很多事,知道泰国的很多事,甚至是Burma(maybe),还知道香港的Dimsum,知道香港说Cantonese而大陆说Mandarin。但是他们也知道现在香港是中国的,虽然有时候会把你特别对待,比如班上有几个香港来的,几个日本,韩国,大陆的。他们有时候会把香港的分在一个Team说HongKongteam。但是大多数时候把你当做Chinese是真的。尤其是英国受教育不高的人,根本不知道有什麽区别。但是他们却能知道台湾是不一样的。他们知道台湾不是中国,几乎人人都知道,这是最让我惊讶的。伦敦是个很colourful的城市,这里什麽人都有,最显眼的人群,是中东人。尤其是Saudi和Kuwait他们也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但是现在他们很富,媒体永远关注的都是他们,他们永远在伦敦城开豪车、买豪宅,而中国人(包括香港人)就不那麽显眼了。不会有太多人关注whereruactuallyfrom但是在美国,即便你是ABC,人家也一定会问清楚你这个问题。不过最近,大陆首富王健林在Ksnsington(伦敦一个富人区和大使馆区)买了个豪宅7000万英镑上了头条,英国人开始关注中国大陆人。 4.英国人怎麽看英属香港 说真的,就像我上面说,伦敦是个很大的城市,比纽约大两倍。伦敦的人除了英国人本身还有欧洲人(欧洲人可以自由来英国工作生活,无需签证,如果你入境英国,你会发现英国custom只有两个方向, UK/EUpassports,Allotherpassports,不管是香港人,中国人,台湾人,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精品教学设计

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概况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含义、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澳门》 师: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歌词作者是谁? 生:《七子之歌—澳门》。闻一多。 师:“七子”指的是哪些地区?它们现在情况如何? 教师总结:“七子”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和大连。到目前为止,除了台湾外,都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香港和澳门是如何回归祖国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史料展示: 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的方式,一种是和平的方式。非和平的方式,或者说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怎样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呢?这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 ——1984年邓小平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的对话 2.教师提问:邓小平所说的和平方式是什么? 提示:“一国两制”。 3.教师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什么是“一国两制”? 提示:“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教师过渡:“一国两制”是一种非凡的构想。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统一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

提示:香港和澳门长期被英国和葡萄牙控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地人民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大陆有不少差异,强行在香港和澳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会影响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5.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一国两制”构想的益处。 提示:第一,“一国两制”尊重了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有利于保证它们的繁荣与稳定,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二,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统一。 第三,在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既维护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主导地位,又维护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港澳台回归祖国起了促进作用。总之,“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目标导学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一)港澳回归的基本情况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分组讨论驻军对主权拥有的意义。 3.提出问题:香港在何时回到祖国的怀抱?澳门呢? 提示: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澳门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回顾历史,以时间为线索理清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和回归祖国的主要经过。 提示:以香港为例。 香港问题的由来:英国通过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通过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通过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到期。 香港回归祖国的主要经过: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国正式提出以“一国两制”方案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正式签署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5.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6.教师提问:港澳区旗的象征意义。 提示:A.香港区旗含义:红旗代表祖国,紫荆花代表香港,寓意着香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祖国的怀抱中兴旺发达。红、白两色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

香港文化与内地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产业、电影、文学、城市文化 摘要本文将通过论述香港文化产业的发展演变以及同内地的比较,阐述香港文化和内地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论点涉及电影事业、文学艺术以及民俗文化。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文化产业 ●内地文化产业 在电影文化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因素,内地电影的起源和发展还是没能赶上香港电影的进程,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国内地电影起步于二十世纪初,《定军山》应为中国人自主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早期的内地电影多与外国电影公司或导演合作,多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叙事型影片,尚处于稚嫩的萌芽时期。 抗战胜利后,内地电影事业迎来了一个发展小高潮,《松花江上》、《小城之春》等耳熟能详的电影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电影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虽不是积极向上为主,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逐渐打开了思路,为之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林则徐》、《林家铺子》、《五朵金花》等一批思想上高度统一的影片接连面世,与那个时代的主流宣传思想相符,但在体裁上没有太大的进步。文化大革命是文化的黑洞,期间严重限制了内地电影事业的发展,致使内地电影界万马齐喑,停滞不前。政治环境逐渐好转后,电影界也开始复苏,除了红色电影之外,一批青年导演也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也颇有收获。 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到达了一定的高度,但从特定角度来看也陷入了一个窘境,主流导演张艺谋、冯小刚等人对电影的诠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出现“叫好不叫座”和“叫座不叫好”的两种极端。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导演们过于注重情节的表现,而忽视了电影的灵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核心思想的电影只能是空壳,视觉效果永远比不上思想冲击恒久。想要走出这种尴尬境地,可以参考欧美等国以及香港电影的成功经验,走出禁锢思想的怪圈。 ●香港文化产业 东方有个好莱坞,她的名字叫香港。由于长期的殖民原因,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香港的文化产业也存在很多的特殊性,不仅仅收到外来文化、中西文化的影响,还和内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娱乐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电影,流行曲、时装、广告、粤剧等等均是商品。近百年来,这个城市的文化标签,注定与娱乐如影随行。凡有华人处,必有港片迷,香港电影的兴衰是香港文化产业回归十年的最好注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块仅仅几百万人的弹丸之地,却坐拥全球数一数二的娱乐王国。在亚洲,商业电影一度只有唯一的标签:香港制造;粤语歌曲在东南亚华人地区处处一呼百应,红馆朝朝爆满;无线剧集成为华人观众最大的娱乐……“不管你是否是影迷,你都会为港片的基本吸引力打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香港文化普及的重要转折点,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下香港电影朝着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飞速前进,并随着电视的普及化扩大了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当时最具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