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赣州市香港工业园南区总体规划

赣州市香港工业园南区总体规划

赣州市香港工业园南区总体规划
赣州市香港工业园南区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赣州香港产业园南区的建设发展需要通过片区开发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明确片区的功能定位、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和相关建筑,协调各项建设,组织道路交通,构筑环境景观,配置

有关市政配套设施等内容,特制订《赣州香港产业园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工程设

计,以及规划区内各地块及各类用地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和开发建设。

第二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

3、《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4、《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6、《城市规划用地分类代码》CJJ 46-91

7、《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8、《江西省城市和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

9、《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

10、《赣州都市区规划(2009-2030年)》

11、《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2、其它相关规划

第三条规划原则

1、整合原则。处理好发展规模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经济

发展和环境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2、经济原则。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

设用地和定额指标。

3、安全原则。有效防止各类自然、人为和次生灾害,强化城市规划的避灾、防灾、减灾措施,提高城市

综合防灾能力。

4、美学原则。按照美学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注重传统与现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筑

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塑造独具地方特色的魅力形象。

5、社会原则。体现以人为本,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

事业的原则,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满足市民的各种需求。

第四条规划理念

1、区域协同整合。以“赣州都市区”为区域背景,研究产业园发展趋势,协调和梳理与周边地区的发展脉

络,寻求区域整体协同发展。立足区域的视野,遵循区域综合发展的规律,根据宏观区域背景环境研究分析

规划区空间布局,合理安排用地;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各级配套服务设施,提供多层次的城市空间,保障城

市生活的多样性。

2、生态低碳发展。坚持人、城市、自然和谐,协调经济、社会、生态的相互关系,借鉴生态规划理念,

引入低碳建设模式,尊重自然肌理,注重生态基底与人文空间的优化,提升产业园区的文化和环境品位,创

建生态宜居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3、塑造城市个性。把握赣州地域历史文化和地理特点,深刻了解城市及其文化的发展脉络,研究城市整

体空间环境的质量意境,从而确定空间的艺术特色,构筑城市形象整体景观框架,形成良好的城市意象空间,展示城市的个性风格。

4、适度超前建设。扭转历史上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的局面,设施建设适度超前配套完善,把发展瓶颈制约

转变成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5、弹性动态规划。前瞻性与实施性相结合,发展战略和空间布局突出规划的前瞻性,采用灵活与具有地

方特色的指针体系进行弹性建设控制引导,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五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区位于赣州市中心城区西南,北界章江,南临和谐大道,东邻科技大道,西以章江、滨江路为界,总面积33.05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23.63平方公里。

第二章功能定位

第六条产业导向

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型产业,重点发展商贸、会展、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以及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主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

第七条发展定位

赣州都市区核心圈层南部生态新城,香港产业园和大创新区的新型产业基地和综合服务中心。

第八条职能建设

打造未来赣州中心城区南延的重要节点和新型产业空间载体,为香港产业园与创新区提供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重点建设五大职能。

城市核心延展区——充实中央金脊

产业升级动力区——打造新型产业

都市交通组织区——建设客运枢纽

生态文脉传承区——保育山水格局

都会生活引领区——培育休闲产业

第九条人口容量

根据片区功能定位和用地条件以及上层次规划的要求,规划区人口规模控制在35万人左右。

第三章总体布局

第十条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活力金脊、三轴律动、多廊楔入、八区联动”的空间形态与结构。

活力金脊:延续都市区中央金脊,由高铁商务活力区、滨水生态文化区、创智体育动力区共同构建24小时活力中心,形成商务接待、商业服务、文化展示、小企业创业、体育赛事等为主的具有复合功能的区域

动力源。

三轴律动:以赣南大道发展轴、滨水生态文化轴和新金石大道城市副轴共同展示规划区城市活力、文化内涵、生态风貌等。

多廊楔入:结合区内外水系,塑造章江滨水绿廊、文化轴滨水绿廊、城铁滨水绿廊、和谐大道防护绿廊。

八区联动:围绕发展轴线,通过生态廊道的分隔,形成高铁商务活力区、滨水生态文化区、创智体育动力区、生态旅游休闲区、新型小区试验区、滨水生态涵养区、潭口更新示范区、新型产业发展区等八个功能

片区。

第十一条用地布局

以承载城市副中心功能的中央金脊为核,居住用地沿中央金脊南北延伸,一类工业用地集中在片区东南部边缘布局。

第十二条居住用地

规划居住用地分为二类,总用地725.45公顷。一类居住用地,分布在章江沿岸、山体周围,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形灵活布局,以低层住宅为主。二类居住用地,分布在潭口更新示范区、新型小区试验区、

生态旅游休闲区,以多层住宅或多层和高层住宅混合用地为主。

第十三条公共设施用地

重点围绕高铁站场建设中央金脊,市级公共设施集中布局在赣龙大道两侧和潭东四路东侧,各生活片区集中建设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规划公共设施总用地354.78公顷。

第十四条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布局在弘腾路以北和港丰路以东的区域,总用地101.87公顷,重点发展以新能源、新技术为主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属一类工业用地,禁止安排对水体与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入驻。

第十五条仓储用地

在昌吉赣高铁站北侧安排一处为中央金脊服务的小型物流基地,总用地面积5.08公顷。

第十六条对外交通用地

昌吉赣高速铁路以及配套建设的汽车站等站场用地,总面积27.44公顷。

第十七条市政设施用地

以配套建设完善为主,主要安排变电站、公交首末站、公交保养厂、垃圾中转站、环卫所、邮政所、消防站等。

第十八条绿地

新建公共绿地20处,总用地面积710.27公顷;新建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绿地4处,用地面积223.89公顷;新建生态绿地2处,总用地面积612.33公顷。

第十九条水域及其它用地

保护区内章江水系及其支流,沿高陂河、桥兰溪、芦箕溪局部改造、拓宽,打造滨水绿廊,形成核心生态带,承担生态保育和展示功能。

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二十条中心系统

规划公共服务体系分为三级,分别为市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通过芦箕溪、赣南大道、新金石大道串联公共服务体系,形成1个市级公共设施中心--中央金脊,4个居住区级公共服务中心,13个居住小区

级公共设施服务中心。

第二十一条行政办公设施

规划市级行政办公用地位于规划区核心部位,集中在滨水生态文化区,赣南大道北侧布局;在金石大道南端安排少量行政办公用地,供潭口更新示范区与新型产业发展区使用。

第二十二条商业金融设施

规划在高铁商务活力区,安排商业、商贸、宾馆、酒店、会展、商务办公等用地。在创智体育动力区安排商务办公、交流培训等中小企业创业用地。在潭口更新示范区安排商业中心、市场等商贸用地。在生态旅

游休闲区安排宾馆、酒店以及旅游接待中心。其它商业设施安排结合居住区布局,主要配套市场、超市、小

型零售店等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第二十三条文化娱乐设施

规划在滨水生态文化区内沿芦箕溪安排市级文化娱乐设施,在潭口更新示范区安排少量区级文化娱乐设施,其它文化娱乐设施结合居住区布局,以文化站、小型活动中心等形式布局于居住区公共服务中心内。

第二十四条体育设施

规划在创智体育动力区安排市级体育中心,总用地面积35.04公顷,其它体育设施结合居住区布局。

第二十五条医疗卫生设施

规划在体育创智区安排市级综合医院一处,用地面积7.14公顷。在生态旅游休闲区、潭口更新示范区各安排片区级医院一所,总用地面积7.09公顷。其它小区级诊所结合居住区安排。在滨水生态文化区章江沿岸

安排一处康复中心,用地面积14.34公顷。

第二十六条教育科研设施

保留赣州柑橘科学研究所并扩大用地范围,规划在其南侧安排一处科研用地,用地面积66.21公顷。在创智体育动力区安排科研、培训、小企业孵化器用地,总用地面积25.15公顷。中学按1000米服务半径布置,

共建7所,总用地面积50.19公顷;小学按500米服务半径布置,共建12所,总用地面积23.51公顷。

第二十七条其它公共设施

规划3处福利设施用地,分别位于新型小区实验区、创智体育动力区和生态休闲旅游区内。

第二十八条城市小区

结合区位与场地特征,以5分钟步行小区为基本单元组合衍化,分为低密度开发型、低碳实验型和旧城更新型三种类型。

规划居住区一览表

第二十九条

规划现有村庄分为保留整治、改造重建、拆迁安置三类。保留整治筱坝村、岭上村、博罗村、解胜村中的部分村落,面积共计48.19公顷。对形态完整、建筑质量较好且不会对城市建设产生重大影响的村落进行

改造重建,面积共计82.04公顷。保留改造村庄按照“五新一好”要求进行整治,培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休

闲、农家乐等产业,发展成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功能的“新”典型村落。其余村庄根据城市建设开

发要求分时段进行搬迁安置,采取统一拆迁安置,原有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涉及村庄总面积为243.44

公顷。规划安置区安排在H片(高铁商务活力区)、J片(潭口更新示范区)西侧。

第六章绿化景观规划

第三十条绿地系统

以保留的果园、林地、山地为生态斑块,以水系沿线、交通干道沿线绿化带为生态廊道,构建“斑块、廊道、基质”三级生态结构体系,形成“绿野环绕、绿斑镶嵌、绿廊交织”的弹性生态网。区内园林绿化系统采用“点、

线、面” 相结合的立体混合式布局手法,主要安排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态绿地等各类绿地。

绿地分类一览表

第三十一条

结合自然地形和空间布局以营造田园风光与动感都市相结合的景观特色为主题,对区内河涌、林地等特色要素整合利用,形成“山水并续、多楔渗透、城绿交织、共书锦绣”的景观意向,组织有整体性、连续性、

多样性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和景观空间脉络,规划形成“一心、三轴、五区、多点”的绿化景观体系。

一心:城市中心区

三轴:中央金脊景观轴线、滨水文化景观轴线、新金石大道---城市景观轴

五区:滨水景观风貌区、生态旅游景观风貌区、魅力宜居景观风貌区、动感都市景观风貌区、活力产业景观风貌区

多点:城市公共中心、公园、街头绿地在内的多处景观节点

第三十二条环境保护目标

规划区内空气质量标准整体不低于二级标准。工业废气处理率要求达到100%,烟控区覆盖率达100%,汽车尾气达标率≥80%。污水收集率达100%,处理率≥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达≥80%,危险固体废物治理率达100%。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控制在55分贝,交通线两侧

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控制在70分贝,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5%。

第三十三条环境功能分区

对规划区内空气环境、水环境、声学环境进行分级、分类控制管理。

规划环境功能分区一览表

第八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三十四条道路系统

规划区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形成“六横五纵”的主干路网框架,六横为港兴路、兴国西路、创新五路、赣南大道、创新大道、和谐大道,五纵为科技大道、潭升路、潭东四路、站前路、滨

江路。

规划道路一览表

第三十五条

道路断面形式一览表

第三十六条

规划采用北京坐标、黄海高程系。竖向设计依据原有地形地势进行确定,充分结合自然地貌,减少土方,使土方填挖在本区内基本平衡。结合地势,道路纵坡一般控制在在0.2%-3%之间。

第三十七条道路绿化

根据城市道路的不同性质、功能、自然条件、城市景观,合理的预留道路绿化用地。

道路绿化一览表

第三十八条道路交通设施

1、停车场。规划区内设社会公共停车场15处,总面积7.89公顷。其它机动车停车场结合各类用地,在

地块内部布置。

2、加油站。规划在和谐大道潭口段北侧、站前路北段、潭升路中段及北段各安排大型加油站一处,共4

处,总用地面积2.54公顷,服务半径900-1200米。

3、道路交叉口规划。规划本区道路交叉口形式分为跨线桥立交、灯控平交渠化、灯控平交及右进右出四

个类别。

各级城市道路交叉口形式表

第三十九条公共交通

构筑以城市轨道交通结合“BRT”城市快速公交为主的快速公交系统,形成由快速公交系统与普通公交、出租车组成的多元化公交系统,公交站点300米服务半径达到60%,500米服务半径达到95%。规划在赣南

大道北侧设置城市轨道交通,沿赣南大道、创新大道、兴国西路、站前路、科技大道设置5条BRT线路。设

置公交首末站2处,分别位于昌吉赣城际铁路客运枢纽及创新五路与潭升路交叉口处,用地面积分别为2.71

公顷、3.14公顷。按800-1500米间距在赣南大道设置5座轨道交通-BRT枢纽站,分别位于E-3-1、E-5-2、

H-3-1、H-10-3、H-19-3五个地块内,配建相应的换乘停车场和公厕、小型商店等综合服务设施。普通BRT

及公交站点按500-600米距离设置。

第九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四十条给水工程

规划区最高日用水量为12万立方米/日,供水水源引自赣州市第二水厂和赣州市第三水厂。三水厂输水干管沿赣南大道、和谐大道敷设,管径分别为2×DN1000、DN1200,二水厂输水干管沿港兴路敷设,管径为

DN1000,通过和谐大道干管与南康水厂管网进行联网。规划沿港盛路、港庆路、新金石大道、创新五路、港

兴路、兴国西路、科技大道、站前路、创新大道布置配水主干管,管径为DN400-DN600,沿区内其它道路布

置配水次干管,管径DN200-DN300。DN300以内给水管采用PVC塑料管,DN400及以上采用球墨铸铁管。第四十一条污水工程

规划区污水排放量为8万立方米/日。以赣南大道、昌吉赣高铁、潭东四路为界分五个排水分区,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污水集中统一送至沙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干管管径一般D400-D1200,管材主要采

用砼管。

第四十二条

雨水排水分区同污水分区。规划保持区内自然水系的贯通,并保留足够的排水调蓄水体,各分区雨水就近汇入区内自然水系。干管布置沿道路以重力流就近排放为原则,道路宽度大于40米,雨水管双侧敷设,道

路宽度小于40米,雨水管单侧敷设。为减小埋深排水干管坡度一般等同道路坡度,雨水管管径一般

D600-D1500,管材主要采用砼管。

第四十三条燃气工程

规划区内居民耗热定额为2300兆焦/人·年(54.7万千卡/人·年),居民气化率达100%,其中天然气为80%,液化石油气为20%。规划区内含公建等年用气总量分别为2191万立方米、4227吨。管网采用次高压-中压二

级管网系统,由创新大道布置DN300次高压管进入规划区,经创新区次高压-中压调压站和南康次高压-中压

调压站后,布设创新大道和赣南大道DN250中压管,其它主要道路布置DN200-DN150的燃气中压支管,分

支管线经用户调压站装置至用户。液化石油气分别由潭口金塘液化气站和赣州中油节能石油液化气有限公司

潭东气站供应,储存容量分别为100立方米、700立方米。

第四十四条电力工程

规划区内总用电负荷为349.1MW,由220KV潭东变电站(3X120MVA)和规划新增的220KV横岭变电站(3X180MVA)提供电源。新建110KV变电站五座,分别为横岭变(与220KV横岭变合设)、芦箕变、潭口

变、岭上变与武陵变,设计容量均为3X50MVA,总容量600MV A。新建10kV开关站18座,独立配电所273

个。区内一次送电电压为220KV,二次送电电压为110KV,高压配电线路110KV,中压配电线路为10KV,

变压配电网架采用双回环网,开环通行,中压配电网划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供电区域。规划对现状高压走廊

进行梳理。

第四十五条

根据预测,固定电话约需20万门。设置电信局1处,位于创新五路与港源路交汇处,占地3.41公顷,电信支局4处,分别位于玲珑、港干、赣龙、玉潭居住区公共服务中心,每处占地面积0.5-0.6公顷。按每1

座/万人设置模块局35处,与其它非独立占地的公共设施组合设置。规划移动电话普及率50部/百人,需17.5

万门,采用小区制移动电话网,设置移动通信营业大厅3处和移动通信营业厅35处。通讯线路穿管埋地敷设,

基站设置半径为400-500米,其它为1-2公里。设置邮政局1处,位于创新五路与港源路交汇处,占地3.1公

顷,邮政支局4处,分别位于港盛、赣龙、玉潭居住区内,每处占地面积0.5-0.6公顷。

第四十六条管线综合

1、水平布置

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管、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它们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需满足规范要求。

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为:电信电缆、电力电缆、燃气管道、给水管、雨水管、污水管。工程管线交叉时,它们之间的最小垂直间距需满足规范要求。

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米)

3、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

电力电缆直埋时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人行道下0.5米,车行道下0.7米;电信电缆直埋时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人行道下0.7米,车行道下0.8米;给水管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人行道下0.6米,车行道下0.7米;雨水

管、污水管控制在以上管线下方,交叉时局部调整。

4、工程管线交叉时的避让原则

压力管让重力自流管线;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临

时管线让永久管线。

第四十七条环卫设施

规划区生活垃圾产生量为日均350吨,经垃圾收集点至垃圾转运站,运往沙河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

设置环卫所2处,分别位于站前路和景泰路的交叉口、创新大道东段汽车站旁,占地面积0.66公顷、0.84公

顷。规划设置7座小型垃圾转运站,每座服务面积2-4平方公里,转运能力60吨/座·日。按70米半径设置垃

圾收集点,市场、交通客运枢纽及其它产生生活垃圾量较大的设施以及医疗垃圾等固体危险废弃物,应单独

设置垃圾收集点。工业垃圾要求进行回收,不可回收普通工业垃圾转运至石铺村工业垃圾处置场综合处理。

有毒有害工业垃圾不得混入生活垃圾,需集中送到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理。规划区内共布置公共

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第四十八条消防规划

规划设置5个消防站。消防给水管道与市政给水管道合用,采用低压给水系统。室外消防栓沿道路设置,并靠近十字路口,间距不应超过120米,保护半径不超过150米,与给水管同时敷设。居住区、商业区规划

应符合国家防火技术规范,充分考虑消防信道,并确保消防信道畅通。大型建筑按规范设内部消防系统。

规划消防站一览表

第四十九条防震规划

新建工业和民用建筑按抗6度地震烈度标准设防,重要工程、生命工程按8度设防,重大工程需做建筑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评价结论进行设防。疏散半径为0.3-0.5公里,人均疏散占地面积2-3平方米,规

划区东北部主题公园为本区的紧急避难区域。避难场所布局应充分利用规划的停车场、广场和各类绿地,并

保障紧急疏散时大街小巷畅通无阻。

第五十条防洪排涝规划

规划区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至不淹重要建筑物。区内沿江地段采用防洪堤与沿江路路堤结合建设。对区内生态水系进行保留,局部改道、拓宽和加深,结合汇水点布

局片状水系,做为自然蓄洪用地。区内保留山体预留10米的保护距离,设置截洪沟与水系连通,加砌生态驳

岸,增加雨水调蓄容量和行洪、泄洪能力。

第五十一条人防规划

以商贸服务区、居住区,以人员掩蔽为主重点布局。重要防护目标为区内行政管理机构、加油站、学校、变电所等。规划在中央公园东侧的行政中心内设置人防指挥部,港源路与创新五路交汇处的医疗用地为战时

医疗救护中心,规划区内各片区中心设医疗救护站。紧急避难区域面积按照人均有效避难面积不小于2平方

米控制。规划区域性主干道创新大道、兴国西路、科技大道、潭东四路、赣南大道为疏散干道,南康市龙回

镇、三益镇、龙岭镇和朱坊乡为疏散安置地域。新建民用建筑应10层(含)以上或者基础埋深3米(含)以上的,

按照地面首层建筑面积修建6级(含)以上防空地下室;其它总建筑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新建民用建筑,

按照地面建筑面积的4%修建6级(含)以上防空地下室。

第十一章规划管理单元控制

第五十二条规划管理单元划分

以简要控制为基准,明确管理区块的主导功能、用地面积、开发强度、设施配套、公共空间的总体建设要求,以保障公共利益为核心,实现规划公平性,通过分级分类控制,增强规划可控性。依据用地功能,依

托行政界线和天然的地理界限,结合道路将规划区划分为十个管理单元,用字母A-J顺序表示。

第五十三条A片(滨水生态涵养区)管理单元

第五十四条B片(滨水生态涵养区)管理单元

第五十五条C

C片(生态旅游休闲区)管理单元控制导则

第五十六条D

第五十七条E

E片(创智体育动力区)管理单元控制导则

第五十八条F

第五十九条G片(新型小区实验区)管理单元

第六十条H

H片(高铁商务活力区)管理单元控制导则

第六十一条I

I片(新型产业发展区)管理单元控制导则

第六十二条J

第十二章五线控制

第六十三条红线

指各种用地的边界线,包括道路红线、建设用地红线和建筑红线,即道路用地的边界线、各类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和建筑物的边界外沿界线。规划道路红线采用实线控制,开发建设不得侵占。建设

第六十五条蓝线

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包括章江水系、规划区内四条章江支流水系以及块状水域的用地界线。规划章江岸线采用实线控制,具体由水利部门划定,

距水系驳岸线150米内禁止开发建设,150-300米范围内限制开发建设。桥兰溪、芦箕溪、玉带溪、高陂河等

支流水系和块状水域蓝线采用虚线控制,其边界可根据地块开发建设需要进行适当调整,距水系驳岸线20

米内禁止开发建设,20-50米范围内限制开发建设。

第六十六条黄线

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包括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城市供电设施、城市通信设施、城市消防设施、城市抗震防灾设施及其它

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变电站、消防站、环卫所、公交保养场、汽车站、道路绿化带

内高压走廊等黄线采用实线控制。电信所、邮政所、城市广场、加油站、块状绿化内高压走廊等黄线采用虚

线控制。停车场黄线采用指针控制,在规模不变前提下可在临近地块结合开发建设进行选址。

第六十七条公共服务设施线

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设备,按照具体的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与保障、行政管理与小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

融服务等。规划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福利院、市级商业中心和研发中心等采用实线控制。市级体育中心、

批发市场、行政办公设施、居住区级文化娱乐设施、小区服务中心、医疗卫生设施、商业设施等采用虚线控

制。居住区级的行政办公设施采用指标控制。

第十三章地块控制

第六十八条地块编码

道路两侧用地编号形式为三级编码体制

一级分区:根据规划管理单元划分十大区,用字母(A-J)开头。

二级分区:以道路为界,将大区分为多个小区,用数字(1、2、3)顺序表示。

三级分区:依据自北向南、自东向西的原则,对小区中的各个地块编号,用数字(1、2、3)顺序表示。第六十九条用地性质控制

本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按国家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划分至小类。地块主要用地性质原则上不得改变,在特殊情况或建设需要时,可考虑在中类以内范围进行变动,符合

土地兼容性要求,其变动必须经规划部门严格审批。

第七十条

依据《江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导则》和国土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针》综合确定控制指标,具体包括: 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配建停车泊位等。

第七十一条建筑高度控制

居住建筑:在生态休闲区一类居住建筑位于山下及江边不超过12米;二类居住建筑不超过60米,如用

公共建筑:沿赣龙大道两侧布置的中高层的公共建筑不超过80米,局部点缀100米及以上建筑。

工业建筑:工业建筑不超过40米,如有工艺要求超过40米的需报主管规划部门审批。

第七十二条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控制

规划建筑退让快速路、主干道道路红线10米,建筑退让次干道道路红线6米,建筑退让支路道路红线4米,另建筑退让赣龙大道道路红线为20米。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交叉口禁开口长度为80米,支路交叉

口禁开口长度为50米。道路交叉口四周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同时必须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

第七十三条建筑退让用地红线控制

1、多层建筑后退用地红线距离,主要朝向控制在建筑高度的0.5倍,次要朝向控制在居建筑高度的0.3

倍,在满足消防间距的基础上,最小不得少于5米。

2、高层建筑后退用地红线距离,主要朝向控制在建筑高度的0.3倍,最小12米,居住建筑不小于17米;

次要朝向控制在建筑高度的0.15倍,最小9米。

3、界外为绿地时,后退用地红线距离不少于4米。

4、建筑后退高压走廊不小于5米。

第七十四条建筑间距控制

建筑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卫生、消防及建筑保护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确定的,同时还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住宅建筑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朝向、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尽可能争取较好朝向(南偏东

15°-南偏西15°),避免东西向布置,其间距必须满足大寒日满窗日照不小于3小时的标准。

2、南北向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其间距不小于南侧多层建筑高度的1.1倍,最小不得少于10米;南侧

高层建筑的0.6倍,最小不得少于24米。东西向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其间距不小于东(西)侧多层建筑高

度的0.8倍,最小不得少于6米;其间距不小于东(西)侧高层建筑高度的0.25倍,最小不的少于13米。

3、多层住宅建筑侧间距不宜小于6米,两侧有高层建筑时,侧间距不宜小于13米。

4、非住宅建筑建筑间距按同型布置方式的居住建筑间距要求折减20%控制,主朝向不得少于10米,侧

间距不少于6米,同时须满足消防和各专业规范要求。

5、工业建筑间距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基础上控制,同时须满足消防和各专业规范要求。

第七十五条建筑风貌控制

1、原生态村落。以赣南客家传统文化为底蕴,巩固加强客家围屋形制的圈层布局模式,严格控制村落发

展规模,建筑限高10米,色彩以白墙灰顶为主,整体大方简洁,与周边山体树林融合一体。

2、滨水生态涵养区和生态旅游休闲区。区内的度假休闲区域以低层为主,建筑风格与周边村落相协调注

重与环境的融合。

3、新型小区试验区和创智体育动力区。区内的居住建筑应以多层为主,其间点缀小高层,建筑风貌以中

式风格为主,建筑色彩采用白墙灰顶,以减少对生态村落的影响;体育公园内的大型体育场馆以现代化的大

体量建筑为主,色彩简洁明快,通过具有创意的外观轮廓设计使其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群。

4、潭口更新示范区。以多层建筑为主,为减少铁路干线对城市的影响在其北部设置高层建筑对其视觉和

噪音进行遮挡,南部环境优美景观视线通透区域设置低层花园洋房区,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5、高铁商务活力区和滨水生态文化区。以多层建筑结合小高层、高层建筑布设,建筑风貌以现代风格为

主,简洁、整齐,局部略有退台、挑空;建筑色调整体以白色为主,局部点缀灰、黄、红等颜色,体现现代

生态新城风貌。

第七十六条配套设施控制

1、幼儿园、托儿所。按服务半径300米设置,园内活动场所应有不小于一半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日照阴

影之外,容积率为1.0以内,建筑密度控制在30%以内,绿地率大于45%,建筑层数不大于4层。

2、文体设施。除市级的文体设施外,在各小区中心地带安排小型的文体设施,可结合小区绿地、小区商

业服务设施集中安排。

3、商业服务设施。商业服务网点按300-4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可与其它配套公共设施组合为小区服务

中心,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4、金融邮政设施。按5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靠近同级道路,以储蓄所和邮政所为主。

5、卫生所。住宅区内按300-4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卫生所,可附设于小区管理中心内,建筑面积为30

平方米。

6、配电所。根据用电负荷半径不应大于250米的要求布置,尽可能附设于其它建筑内。

7、垃圾中转站。垃圾收集站按服务半径不宜超过800米设置,建筑面积不小于80平方米;小型垃圾中

转站按2-3平方公里建成区设一处,每处用地面积不小于800平方米,应采用封闭式设施,力求垃圾存放和

转运不外露。

8、公共厕所。住宅区内按每1000-1500户设一处,人流集中处按300-5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用地面积

9、停车场。片区中心公共停车场设置服务半径为300米,一般地区为500米,以小型分散布置为主。各

地块按标准配建停车位。

第七十七条城市小品设计导引

城市小品位置、色彩、风格和形式应具有统一的特征和格调。

1、交通设施。包括路灯、信号灯、路牌及交通标志牌等。设施的尺寸和形式均应规格化和标准化。路灯

杆的形式和高度应根据道路级别来确定。交通标志牌则尽可能集中设置从而减少立杆数目。所有立杆都应采

用简明的形式,以深灰色为宜。

2、公共汽车候车亭。应设顶盖和座椅,其形式应简洁,

3、垃圾筒。应简洁朴素,并避免使用鲜艳色彩。在人行道的主要步行空间距步行空间外缘1米内独立设

置。休闲步行空间内可选择人流集中区设立。

4、邮政信箱。形式应统一,采用邮政标志色,设置在人行道距外缘1米的区域内。

5、其它。建议设置供行人休息的坐凳等,并使规划范围内所有的城市小品在形式、配置和色彩等方面有

统一的格调,避免各自为政相互排斥的设计,并保证能与总体环境相协调。

第十四章非建设用地规划控制

第七十八条山体林地

结合现状山体和林缘线,通过规划道路明确山体与开发建设用地的界限,主要包括生态旅游休闲区与新型小区试验区内的山体,其内严格禁止城市建设。恢复治理遭到耕地侵蚀和采石破坏的山体和生态植被,提

高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形成区域的“绿色斑块”。重点加强对山体林缘线和山脊线的保护,严禁破坏山体和乱

砍滥乱伐树木。加强植树绿化,扩大山体郁闭度,改善大气环境,保持水土,逐步退耕还林。对山体周边建

筑应严格按照本规划高度控制规定,充分考虑建筑高度与山脊线高度的关系。

第七十九条生态绿化隔离带

章江右岸150-500米宽度的地带划为滨江生态绿化隔离带,含区内土地利用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主要承担滨江生态保育功能。站前路、潭东五路之间的区域划为高陂河和高铁生态绿化隔离带。限制开发建设侵

占隔离带,其中的基本农田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进行严格控制。保留湿地、林地、园地等自然地貌;可引入苗

圃、花圃和树木种植,进行绿道等城市慢性系统建设建设,为市民提控开放空间;强化滨水节点设计,形成

特色各异的景观,构建区域重要的“生态绿化走廊”,形成中心城区的“绿肺”。

第八十条水域

包括章江水域蓝线以内的区域和片区内部划定的水系,严禁向水域中排放不经处理、不符合环保标准的废水,不得向水系两侧倾倒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等固体废物;鼓励在河道两侧植树造林、种花种草、绿化、

美化河道环境,处理好沿河流域城市的排水口与防洪等设施之间的协调;严禁在河流水域内取土挖沙。

第十五章建设开发时序

第八十一条建设分期

分为启动期、发展期和完善期,各实施阶段并非独立分开,在开发条件和市场需求成熟时可交叉或同时

第十六章附则

第八十二条强制性条文

规划管理单元中规定的用地主导属性、总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绿地与广场,以及各地块管理规定的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停车泊位、

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及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规定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

第八十三条解释权

本次规划涉及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行的相关标准、规范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江西省和赣州市的有关法规、标准确定。本规划由赣州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八十四条规划生效日期

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第八十五条名词解释

1、直接兼容:两种不同的用地性质间须经规划主管部门核准后即可进行转换。

2、条件相容:两种不同的用地性质间必须经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方可进行转换。

3、不可相容:两种不同的用地性质间必须编制调整规划,征得赣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

查同意,经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进行转换。

4、地块编号:按照地块划分原则和地块所在区域、街坊而给定地块的统一编号。

5、地块性质:根据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按中小类区分的用地性质。

6、地块面积:道路红线与地块划分线所包围的土地投影面积。

7、容积率:地块中所有建筑面积除以地块用地面积的商,作为控制指标的容积率值为地块开发允许的最

大值。

8、建筑密度:地块中所有建筑基底面积之和占地块用地面积的百分比,作为控制指针的建筑密度为地块

开发允许的最大值。

9、绿地率:地块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地块用地面积的百分比,作为控制指标的绿地率为地块开发允许的

最小值。

10、建筑限高:地块内新建建筑物的室外明沟面或散水坡面至建筑物主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作为控制

指标的建筑限高为地块开发允许的最大值。

11、机动车出入口方位:按控制图则所标方位控制的地块机动车出入口位置。

12、机动车停车位:各类用地需按其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应当设置的停车位。

13、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按控制图则所标位置与尺寸控制。

14、平均容积率:在规划管理单元内,总建筑面积与各类用地地块面积(不含道路面积)的商。

15、实线控制:对地块的位置、边界形状、建设规模、设施要求原则上不予更改、若特殊情况必须更改

的,必须经过相应调整、论证及审查程序,报原审批机关审批。

16、虚线控制:对地块的位置、规模及设施要求不得作出更改,但其边界形状可跟据具体方案略作调整。

17、指标控制:实施指标控制的规划内容,其控制指标不得改变,其用地位置和范围可以通过下位规划

落实。

18、规划管理单元建筑总量:规划管理单元内允许建设的最大建筑量。

(完整版)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设计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所以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此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1.5%),但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

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14年,建城的地点就在目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苏州市以西,靠近著名的太湖边的

xxxx工业园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书

xxxx工业园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说明书 目录 一、规划背景 (2) 二、现状概况与分析 (2) 三《潼南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局部修编》(2005年)解读 (4) 四、规划依据 (4) 五、规指导思想划与原则 (5) 六、规划目标 (6) 七、产业定位与规模 (6) 八、用地布局 (7) 九、土地使用规划 (9) 十、地块指标控制规划 (9) 十一、“四线”规划 (13) 十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3) 十三、道路交通规划 (14) 十四、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5) 十五、城市设计导则 (19) 十六、绿化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0) 十七、防灾规划 (22) 十八、规划实施 (26)

一、规划背景 1、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发展形势和我国加入WTO的举措,既拓展了我国各级城市的发展空间,又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其直接后果就是各地方如何因地制宜,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宏观发展背景,加大发展力度,推动地方经济的“起飞”。 2、重庆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等国家宏观战略的启动与实施,潼南面临着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一机遇,潼南县可以从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层面争取到国家实实在在的投入;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分工的发展,区域产业的转换和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潼南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发展优势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分工,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潼南位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北部城镇产业拓展带上和西北经济发展区中,根据重庆市提出“一圈两翼”的空间发展战略构想,进一步明确了潼南是以发展商贸、旅游、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中等城市的定位。 4、建设特色工业园是市委、市政府加速推进我市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工业经济跨跃式发展,尽快把我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大举措。 5、xxxx工业园区位于潼南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梓潼镇,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总体建设规模15平方公里,首期启动2平方公里,园区分为南、北两区,重点发展机械加工、绿色食品加工和化工纸业。 6、随着特色工业园区在潼南建设的确定,给潼南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随着工业用地规模的扩大,规划需要进行潼南产业及相关基础设施用地空间布局的调整。为进一步拓展深化潼南工业园区(北区)建设,特编制《潼南工业园区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现状概况与分析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区位于潼南江北新城东北部,东至规划北区工业大道以西自然山体,西北接火车站片区,西南区部分位于现状万利来化工厂区域,南临涪江。规划区面积836.86公顷。 (二)自然环境 1、区位关系 规划区与江北新城行政中心相距3.5公里,至涪江南岸旧城区距离5.5公里,距xxxx工业园区南区5.5公里,到双江古镇约12公里。 2、交通区位 规划区沿涪江展开,离潼南火车站仅2公里,离奋进大道仅1公里。 3、地形地貌 根据地形分析,规划区地形主要为缓坡地,标高集中在305.0米至325.0米。在坡度上,主要集中在0-10%坡用地。从潼南整个城市规划区来看,本次规划区应该是较为难得的一块平地,比较适合大规模集中建设。 4、水文气象 规划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冬温夏热、热量丰富、降水充沛、季节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防城港市六大重点工业园区概况

防城港市六大重点工业园区情况介绍 时间:2011-07-12 16:18来源:未知作者:lj 点击: 574 次 防城港市重点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 94.99 平方公里,其中防城港钢铁产业园区规划面积 37.80 平方公里、大西南装备制造业产业园规划面积 21.39 平方公里、防城港市粮油食品产业园规划面 防城港市重点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94.99平方公里,其中防城港钢铁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7.80平方公里、大西南装备制造业产业园规划面积21.39平方公里、防城港市粮油食品产业园规划面积3.49平方公里、东兴国际贸易物流产业园规划面积5.41平方公里、防城港市茅岭东盟特色资源开发加工产业园规划面积14.06平方公里、上思县钢铁辅助产业园规划面积12.84平方公里。 (一)防城港市粮油食品产业园 防城港市粮油食品产业园位于防城港市港口区渔万岛南部,北至中华路,南至港区9号路,西至铁路1号调车场,东至港区1号路。规划总面积3.49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08-2025年,主要布局粮油精深加工、生物饲料加工、仓储物流及粮油加工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园区规划期末产值1000亿元左右。目前已建成面积1平方公里,剩余面积2.49平方公里。园区进驻主要企业总计15家,包括大海粮油、嘉里粮油、岳泰饲料、惠禹饲料蛋白、益海大豆蛋白、新宏光仓储、中外运仓储、自治区储备粮防城港直属库、防城港中储粮仓储有限公司粮食中转库等项目。企业项目总投资23.22亿元,年产值180亿元。 产业园功能定位及目标:立足于大港口,集粮油糖生产加工、产品进出口、大宗商品交易、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亚州最大的粮油糖产业综合体。2012年产值达350亿元;2015年产值达500亿元。 (二)防城港钢铁产业园 防城港钢铁产业园是企沙工业区的核心区,规划面积37.80平方公里,已开工建设用地面积(含道路、安置点等)8.8平方公里,剩余面积29平方公里。 产业园功能定位:依托优良的深水岸线资源,以发展临港重化工业为主要方向,以钢铁产业为龙头,主要发展钢铁、重型机械、能源、修造船、有色金属加工及其它配套或关联产业,成为以工业港为主导的多功能的现代化国际工业园区。 目前,防城港钢铁产业园已入园和正在洽谈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20个,总投资1086亿元。其中:①已建成投产项目1个,即防城港火电厂,规划建设规模为装机容量4×60万千瓦机组,一期2×60万千瓦机组已投产,2008年产值16亿元,二期工程正在加快推进;②已签订合同确定入园项目主要是钢铁项目;③招商洽谈项目16个,主要是钢铁项目上下游配套。该20个产业项目建设正常投产后,估算年产值999亿元,利税161亿元。

沙湾县工业园区总体规划.doc

1.概述 1.1项目特点 沙湾县为了带动经济增长、串联提升现有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区域交通优势、实现本地资源转换、带动城乡发展、促进人民收入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设立沙湾县工业园区,结合沙湾县县委、县政府对园区建设新的定位要求及园区发展需要,园区管委会于2007年编制了《沙湾县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07-2020)》以导控园区的建设发展,2011年又对园区总规进行了修编,经过多年的开发,园区内部已入驻了多家企业,路网骨架逐渐展开,园区发展形势良好。 工业固体废物是在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污泥、收集的粉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如果没有严格按环保标准要求安全处理处置,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目前园区未配置工业废物处置场所,企业在投产后所产生的工业废物无法得到有效合理地处置,如若工业废物无序堆放,对园区的环境将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考虑到园区环境保护及其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需配套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对相关企业的工业固废进行科学的处置,否则会存在对环境的威胁。 目前各工厂所产生固体废弃物没有统一的管理,由各工厂公司自行各处堆放,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污染,园区内固废种类比较单一,基本上为干燥性固体废物,含水量极少,不含有毒物质,亦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有害气体,但在其暂时无法综合利用的情况下,必须采用安全填埋法进行处理,因此,沙湾工业园哈拉干德区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填埋场)项目的建设迫在眉睫。 本项目近期设计期限为2019-2028年,本项目服务期初处理固废量为600吨/年,至服务期末达到6.12万吨/年,本期渣场的总库容为12万m3,本期服务年限约为10年。远期预留场地约为15000 m2,总库容为24万m3。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的讨论(一) (2009-03-23 22:00:24) 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新一轮经济组织形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和漫长的过程,逐步将影响到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中国,尤其是 对以产业聚集为手段、产业成本为竞争力的园区化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产业园区的发展将更多的符合经济活动的核心规律,也将从一般性的成本竞争 转向为效率的竞争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将从一个规模化园区时代逐步走向“功能化 园区”的时代。 一、对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式分析 所谓产业园区,实际上是由于生产行为和交易行为带来的一种空间聚集模式,初期的聚集所带来的相关功能需求和衍生经济行为,造成了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集方式和空间特征,也成为我们定义发展阶段特征的主要依据; 我们在这里把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义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生产要素聚集

第二个阶段,产业主导特征 第三个阶段,创新突破阶段 第四个阶段,现代科技都市

二、产业园区发展(尤其是高新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随着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的转型,也必然使园区的发展内容和特征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也是未来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趋势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从未来高新技术园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 趋势二、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未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技术园区。 趋势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

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八大案例解读

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八大案例解读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doczj.com/doc/fd12750343.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德新区(一期)产业发展规划项目背景 长德新区的发展发展环境优越,秉承了长春市、国家战略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以及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的交通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区域品牌优势、科技与人力资源优势,以及政策环境优势等。因此,长德新区将继承和发扬现有区域优势,加速地区

山东鲁南高科技化工基地园区规划 山东鲁南高科技化工基地位于滕州市木石镇,包含官桥镇部分区域。基地地处我国规划的七大煤化工基地的苏鲁豫皖煤化工基地,在发展煤化工方面具有政策优势。山东省是我国化工产品消费大省,而且山东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背靠人口稠密的中部,区位优势明显。加上滕州具有较好的资源条件,特别是煤炭地质储量达到12.93亿吨,具有发展煤基化工产品的天然优势。2000年经山东省批准,在滕州市木石镇成立煤化工高科技工业园。 此规划目标是在2015年之前,建成以甲醇、醋酸、煤基烯烃、合成氨/尿素、生物法环氧乙烷为龙头,涵盖煤基燃料、甲醇深加工、醋酸深加工等产业链,产品涉及煤基燃料、化肥、塑料原料及制品、表面活性剂、胶粘剂、饲料添加剂、电子化学品等,具有鲜明循环经济特征的高科技化工基地。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 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 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因此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另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

1.5%),可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它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 ,建城的地点就在当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

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要点

附件 一、适用范围 本技术审核要点规定了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的重点和基本要求,适用于环境保护部召集审查的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的技术审核。 本技术审核要点所称工业园区,包括国务院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开发区,以及各类产业集聚区等。 其他部门和单位委托的同类型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技术审核或咨询,可参照执行。 二、总体要求 (一)技术审核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目标,以有效缓解工业园区发展对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技术审核应按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相关导则、标准的要求,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和质量进行全面、客观、公

正的评价,确保审核结论的科学性。 (三)技术审核应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及工业园区产业特点,重点审核报告书的评价内容、评价深度与规划内容、规划环境影响性质、范围和程度,以及相关管理要求的一致性。审核报告书是否综合考虑了规划近、远期方案内容详细程度的差异,既深入评价了规划近期工业园区规划布局、结构、规模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途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又分析了规划远期工业园区规划实施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趋势。 (四)技术审核应从报告书所用资料、数据的有效性,图件的规范性,规划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的全面性,规划协调性分析的完整性,评价方法选择的适当性,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分析的合理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总量控制分析的可信性,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对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的合理性和环境目标的可达性,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可信性等方面给出明确的审核结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修改和完善报告书内容的技术审核意见。 (五)规划方案本身有下列情形之一时,技术审核应明确提出放弃或调整规划方案的建议: 1.规划内容与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与上层位相关规划(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园区涉及行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等)不符。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举措,对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生态文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为科学合理、扎实有效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限为2011—2020年,其中以“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重点。 一、发展背景与现实基础 (一)发展背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国家不断深化区域发展战略,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国家战略功能、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载体。 1.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新空间。当前,我省已进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000美元以上的发展阶段,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既要破解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等老问题,更要深入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等新领域。同时,按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省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济功能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载体作用,充分发挥产业、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优化区域开发格局需要新抓手。新型城市化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重要动力。在深入实施三大产业带规划的基础上,增强杭、甬、温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进中心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深水岸线、交通区位等组合优势,加强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规模较大开发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互联互动,进一步推动都市圈建设,优化区域开发格局。3.培育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需要新平台。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相对偏少,急需通过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产业、新材料、物联网、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区,推进有序、高效、集约开发,为我省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供空间载体。 (二)发展基础。全省三大产业带规划实施以来,形成了一批重点开发区块,为产业集聚区选址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这些重点开发区块主要位于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等我省生产力布局的三大主轴线上,接近中心城市或现有经济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在全省经济发展与城乡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是我省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与重点区。

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范本31-109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二章产业发展目标和产业定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三章用地规划布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四章工业用地布局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五章地块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第六章市政工程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引导XX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落实、 深化XX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建设要求,促进XX工业 园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一步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 和XX城乡规划法》(XX08年)特此编制《XX工业园 区总体规划(XX1XX-XXXX)》(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编制内容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则)和规划说明书 组成,其中规划文本和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 力,两者应同时使用,不可分割。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XX城乡规划法》 2

产业园区的规划理念

产业园区规划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统一 1、广州科学城概况 广州科学城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规划用地面积为37km2,是以高科技制造业为基础,以形成科学研究综合体为目标,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高效率投资服务软环境的多功能现代新型产业区(图1)。 广州科学城的地形主要分为丘陵台地和河涌冲积谷地。其中大部分丘陵台地高程在50m~120m,北部最高的迁岗大山为288m,其地质构成以花岗岩、混合岩为主;河涌谷地则地势平缓,高程一般为15m~20m,其地质主要为第四纪松散堆积浅覆盖区,基岩地基和硬塑粘土地基的强度和埋藏条件相对稳定。科学城中的丘陵山地生态绿化环境良好,树木茂密,枝繁叶茂,以荔枝、橄榄等果树为主,谷地以农田为主。 2、广州科学城用地布局 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布局都是核心内容之一,是关系着全局性的工作。用地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或园区的环境、开发成本、效率,决定着一个地区的风格和魅力,也决定着其与城市或园区其他组成元素的和谐。总体上说,广州科学城在用地布局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图2)。 2.1 与自然和谐统一 为了充分利用科学城现状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规划项目组与重庆建筑大学黄光宇教授合作进行了以“广州科学城生态规划与建设研究”为课题的研究。根据研究成果,科学城总体规划对用地进行了适宜性分析,并以现状山体和河涌为生态系统骨架,充分尊重和利用现状山脉和谷地的走向,把建设用地安排在平坦的谷地上,并按谷地走向进行拓展形成纵向发展轴,横向拓展形成功能组团,各功能组团相对集中且有机疏散。这样的布局结构能充分利用自然山体资源形成较好的城市景观,真正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图3)。 2.2 开发的经济性 在园区开发建设中,对大部分地区或城市的政府来讲,资金缺乏是制约园区开发和建设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产业园区规划要把降低投资、提高资金的效益作为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并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加以体现。 广州科学城用地规划充分尊重现状山体和生态环境,利用谷地进行开发建设,避免了对山体的大开大挖,大大降低了土石方量,减少了投资,充分体现了开发的经济性(图4)。 2.3 充分利用现有河涌,注重对景观的塑造 科学城的山体较多,但水资源相对缺乏。有山无水,似乎少了一点灵性。在科学城中心区的南部有一条常年流量仅为十几个立方米的小河涌,用土将其填平是最简单的处理方式,但这样一来中心区就会少了生机。在科学城的规划中不仅保留了小河涌,还结合道路和用地对小河涌进行了景观设计,并采用叠水的方式保证了中心区河涌能常年有水。如此一来,科学城内鱼儿戏水,游人散步,科学城中心区因此成为了不少广州市民周末的休闲地。规划从生态角度着手,河涌的底部采用自然河床处理,这样既使地下水能得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计划情况,存在问答及其对策建议

全市工业园区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 (2015年5月) 一、我市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一)总体发展概况。我市工业园区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十一五”期间开始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进入发展黄金期。截止2014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近90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超过800家,规上企业454户,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以上,利税总额20亿元,工业集中度已达到75%,基本形成以南充经济开发区、市区共建的南充清洁能源汽车产业园和9县(市、区)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2+9”工业园区发展格局。南充经济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区被纳入全省“51025”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其中:南充经济开发区被纳入全省千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并正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充航空港工业集中区、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四川蓬安工业园被纳入全省500亿产业园区发展计划。南充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与嘉陵工业集中区正在联合申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西充县工业集中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阆中市工业集中区成功创建为全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园区。 表一全市“2+9”产业园区基本情况

注:数据截止期为2014年。 (二)产业发展概况。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紧紧围绕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四大传统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推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园区产业发展格局。顺庆集中发展机械汽配、新材料产业,高坪重点发展丝纺服装、电子信息产业,嘉陵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轻工食品产业,南部大力发展板材建材、机械机电、食品饮料产业,阆中围绕旅游休闲产业,加快发展食品药品、清洁能源产业,仪陇、营山、蓬安、西充作为农产品主产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兼顾发展1—2个特色产业,其中西充的有机食品、仪陇的制鞋产业已初具规模。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临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目录 1.现状概况与分析 (1) 1.1 区域位置 (1) 1.1.1 临安市区位 (1) 1.1.2 高新园区位 (1) 1.2 规划范围 (1) 1.3 基地周边条件 (1) 1.3.1 环境条件 (1) 1.3.2 交通条件 (2) 1.4 基地自然条件 (2) 1.4.1地形地貌 (2) 1.4.2 气候条件 (2) 1.5 基地建设现状 (2) 1.5.1 建筑现状 (2) 1.5.2 道路交通现状 (2) 1.5.3 土地使用现状 (3) 1.6 用地适宜性分析 (3) 1.7 发展条件分析 (4) 1.8 现状概况总结 (4) 2. 规划总则 (5) 2.1 规划依据与原则 (5) 2.1.1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5) 2.1.2规划原则 (5) 2.2 规划目标、定位与规模 (5) 2.2.1规划目标 (5) 2.2.2规划定位 (6) 2.2.3规划规模 (6) 2.3 规划理念 (6) 3. 规划方案说明 (6) 3.1 策划体系 (6) 3.1.1 产业策划 (6) 3.1.2 功能策划 (6) 3.2 规划结构 (7) 3.3 土地使用规划 (7) 3.3.1 工业用地 (7) 3.3.2 居住用地 (8) 3.3.3 公共设施用地 (8) 3.3.4 道路广场用地 (8) 3.3.5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8) 3.3.6 绿地 (8) 3.3.7 水域和其它用地 (8) 3.4 道路交通系统及竖向规划 (10) 3.4.1 对外交通组织 (10) 3.4.2 内部交通组织 (10) 3.4.3 道路等级 (10) 3.4.4 交通设施 (11) 3.4.5 步行系统 (11) 3.4.6 竖向规划 (12) 3.5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12) 3.5.1教育设施 (12) 3.5.2医疗卫生设施 (12) 3.5.3文化娱乐设施 (12) 3.5.4体育设施 (12) 3.5.5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 (13) 3.5.6商业设施 (13) 3.5.7市政公用设施 (13) 3.5.8其它设施 (13) 3.6 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13) 3.6.1 规划原则 (13) 3.6.2 绿化系统规划 (14) 3.6.3 景观系统规划 (14) 3.7城市设计导引 (14) 3.7.1 风貌分区 (14) 3.7.2 界面控制 (14) 3.7.3 建筑要素控制 (15) 3.7.4 环境要素控制 (15) 3.7.5 岸线处理形式 (15) 3.8土地开发控制 (15) 3.8.1 地块划分 (15) 3.8.2 控制指标 (15) 3.8.3 开发强度 (15) 3.8.4 高度控制 (16) 3.8.5 建筑退线 (16) 3.8.6 建筑间距 (17) 3.9分期实施建议 (17) 4. 市政工程规划 (17) 4.1 给水工程规划 (17) 4.2 污水工程规划 (19) 4.3 雨水工程规划 (19) 4.4 电力工程规划 (20) 4.5 通信工程规划 (20) 4.6 燃气工程规划 (22) 4.7 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23)

昌东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概述

2.0项目规划概况 2.1项目名称、建设性质和建设地点 2.1.1建设项目名称:南昌昌东工业园区。 2.1.2建设性质:新建。 2.1.3建设地点:本工业区位于南昌市东郊南部,四至范围如下:东至昌东大道、包佛路、昌东五路;西至昌东二路、幸福渠水系、昌东路、李巷村;南至朱桥东路;北至解放东路。 详见附图一(建设项目地理位置)。 2.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1-2010年。 2.3规划定位、规模及规划原则 2.3.1规划定位 南昌昌东工业区主要以服装、医药等为主,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区,既可以承接境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又可以成为等以及大中型企业配套产品加工基地,还可以为省内外民营企业、加工工业提供发展空间。 2.3.2建设规模 总规划用地面积为5km2。 2.3.3规划原则 (1)土地利用规划应有利于南昌昌东工业区在用地上的划分。 (2)功能布局必须依托工业用地进行规划,正确引导昌东工业区的发展。合理集中的配套居住和公共设施,避免工业区的“空城”现象。 (3)综观全局确定园区规划,通过产业集聚、综合配套产生效益,同时规划有利于建设时序的安排,有利于分片、分块实施。为提高土地集约效应,地块划分不得太小,产业用地最小规模一般不低于10亩,小于此规模的用地项目应集中设置于标准厂房内。 (4)道路规划应与城市道路系统有机融合,保证规划的延续性,同时又体现现代工业的特征。控制道路宽度,节约用地。 (5)整个工业区的建设与发展要体现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瞻前性,因此土地利用规划要有弹性、兼容性。

(6)排水规划采用雨污分流制,竖向设计即标高的确定在满足排水的前提下,尽量有利于土石方的平衡。 (7)规划指标结合昌东工业园性质及参造周边省、市工业园区资料予以确定,为了提高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容积率不仅控制上限,同时明确下限的要求。 (8)境外建设投资项目在南昌昌东工业园区内选址需先向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审确定后方可进行立项。 2.4规划目标及功能定位 建设一个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加工工业区。其主要功能表现在: 1、筑巢引凤,为南昌市和青山湖区招商引资创造更好的硬件设施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给民营企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舞台,促进青山湖区经济持续发展。 2、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扩大城市规模、改善昌东工业区附近居民的居住条件,并拉动内需的增长。 3、扩大就业渠道,增加青山湖区财税收入。 4、促进当地工业企业的改造和发展。 2.5工业区规划依据 根据省委、省政府“三个基地和一个后花园”以及市委、市政府“建设七个基地”的战略布置,为做好“两篇文章”,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南昌经济发展要求,青山湖区政府在城东片区建立昌东工业区,规划面积为5km2。 2.6工业区规划布局 2.6.1用地职能分析 在发展经济、创建工业区的同时,兼顾用地农村居民点的安置及工厂职工吃、住、行等日常生活之需,确定南、北两个配套服务设施中心。工业用地除临解放东路规划一类工业用地外,其它都为二类工业用地。而经贸区主要以市场与工业相结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市场用地。 2.6.2总体布局 (1)解放东路作为昌东工业区与外界联系的纽带,抓住其与城市相连接关系,合理布置路网,同时通过规划建设的昌东大道,形成工业区主要出入口,创造工业区入口形象,结合幸福水渠及其支渠和排灌渠的整治,完善区内水系,形成以水为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1997年-2000年产业规划) (送审稿)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规划组 一九九七年三月 前言 发展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办好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把深圳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需要,是实现深圳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9月,深圳市政府根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决定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高新区)扩大到平方公里,实行“一区多园”的管 理体制,并得到国家科委的批准。高新区的建立和发展迫切要求进行新的统一规划。根据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的要求,在高新区规划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产业规划组从1996年10月开始编制《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1997年~2000年产业规划)》。本规划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次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力争做到高新区产业规划与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相吻合,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吻合;做到规划是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对高新区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高新区产业规划是高新区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照本规划,从现在起到2000年,高新区将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为2000年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出现在深圳湾畔。

第一部分目的和依据 一、规划的目的 本规划是在《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和《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的,其目的在于: (一)确立高新区的发展目标 高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 (二)确立高新区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高新区应成为我市大规模、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企业运行机制的试验区;科技成果的转化区;国内、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教育区。 (三)确立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 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区的重点支柱产业。 二、高新区的现状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西部,北起广深高速公路,南到滨海大道,西临麒麟路、南油大道,东至沙河西路,面积平方公里。北 环大道和深南大道横贯其中,将高新区自然分割为南、中、北三个区域。 (一)北区 北区位于广深高速公路和北环大道之间,包括第五工业区和松坪山生活区。总面积平方公里。 1.第五工业区

2021年产业园区规划要点

2021年产业园区规划要点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它的类型十分丰富,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金融后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以及各地陆陆续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产业园区规划是比较全面的产业园区长远发展计划。园区的建设经营规划涵盖五大方面:产业规划、建设与建筑规划、招商规划、运营规划及经济指标规划。 产业定位:明白园区是干什么的 产业定位是指某一区域根据自身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产业的运行特点,合理地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某一经济发展阶段中,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较强的带动作用以及广泛、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产业部门,它能迅速有效地利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处于生产联系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新兴工业园区急于发展经济,在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中,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科学规划,仍没有摆脱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招商引资之初,为吸引企业入驻,无论企业优劣、规模大小,来者不拒,导致园区企业良莠不齐,并致使园区产业过多,产业定位不明确。此外没有统一的布局规划,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园区的区位特点,选择适于自己发展的区域进行布局,造成了企业布局杂乱无章,各种产业混杂,为工业园区以后的良性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园区规划首先要找准定位。 建设与建筑规划:知晓为客户提供给什么样的空间载体 园区建设与建筑规划主要涉及三方面:园区建设规划、园区建筑规划和园区工程规划。建设与建筑规划,虽然主要由专业的规划设计院和建筑设计公司来进行规划,但从产业运营的角度,为设计机构提供一些创新型、前瞻性的建议,十分必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