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女性的教育问题-大学选修课论文

农村女性的教育问题-大学选修课论文

《女性学导论》论文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姓名雷莉

学号104050246

关于农村女性的教育问题的探究

摘要:教育是使人获得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形成一定的品德和个性,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受教育的程度常常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女性教育问题历来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近年来我国女性总体受教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女性受教育的发展却极其不平衡,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妇女受教育权状况不容乐观,要提高女性教育,一定要做到普及农村妇女的教育。

关键词:女性农村教育平等

女性受教育的现状

(一)女性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教育得到更大规模的、更全面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女性提高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全国各级普通学校在校学生,除高校女生增加略低于男生外,中专、普通中学、小学等女生增幅均大于男生。女性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比例的不断扩大,使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改善。

(二)男女童入学率的差距缩小。政府致力于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不断改善女童的受教育环境。2004年,我国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8.97%和98.93%。男女童入学率的差距由1995年的0.7个百分点下降到0.04个百分点。

(三)女文盲逐年减少。有关部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以妇女为对象的“巾帼扫盲行动”。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城镇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8.2%,比1995年下降5.7个百分点;农村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16.9%,比1995年下降10.5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对女性受教育权的保障是积极的,成效也是极其显著的,20年来我国女性总体受教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在妇女受教育权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妇女受教育权的发展不平衡,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妇女受教育权状况不容乐观。

全国妇联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与1990年相比,在18岁至64岁的女性中,2010年文盲比例已从30.1%下降到0.9%,特别是青壮年妇女的文盲率已降至4.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从30.0%上升到58.7%,其中,城镇女性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49.3%,比1990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城乡女性中

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从1.4%上升到3.5%

两性受教育年限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女性平均上学年数1990年为4.7年,2010年为7.1年,两性上学念书的差距由1.9年减少到1.5年。城镇女性上学年数的均值为8.7年,比男性少1年,随着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重视,青年男女享有教育资源的差距明显缩小,30岁以下女性的平均上学年数,城镇为10.4年,仅比男性少0.3年,农村为7.0年,与农民的差距从农村总体的1.7年降到了0.9年。

数据表明,女性享有的继续教育机会增多。在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中,有26.8%的人最高学历是通过成人教育获得的,比男性高2.2个百分点。有13.5%的女性近3年来参加了某类培训或进修,40岁以下城镇女性参加培训的比例达26.1%,城镇女性参加的培训以进修和专业职业培训为主,共占72.2%,农村女性参加的培训以实用技术为主,占61.5%,在接受过进修或培训的女性中,有31.6%是自费参加的,其中城镇女性为41.6%,比城镇男性高4.7个百分点,培训经费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农村女性为36.2%,比男性高6.7个百分点,培训费用由国际项目提供的,农村女性为1.8%,比男性高0.8个百分点。

但与此同时,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与男性相比差距较大。农村女性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上的比例是42.3%,比男性低20.8个百分点;58.8%的女性只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比男性高21.9个百分点;女性文盲率为13.6%,比男性高9.6个百分点。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女性受教育的水平还存在很大的问题。那么影响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哪些呢?

影响农村女性受教育主要原因

(1)观念上的误区。中国是一个儒学传统深厚的国家。尽管孔子曾经提出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思想,但儒家“男尊女卑”、“男女有别”、“三从四德”等一套伦理规范,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至今某些农村和偏远地区仍然存在着错误的教育观念。一是妇女“受教育”无用论。农村的婚俗是“女上男家”,有些家长认为“嫁女如泼水”,培养女儿没有什么用处,不愿意女儿上学。即便读书,农村女学生的辍学率也较高。据不完全统计,初中农村女学生辍学率为5%左右,高中农村女学生辍学率高达15-20%,其中父母不让上的占36.8%,比男性高8.9%;父母认为女孩上学没有用的达9.1%,比男性的同一比例高5.6%。二是“重男轻女”观。由于农村的农活主要依靠男性,因此农民普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在父母只能负担一个孩子上学时,他们往往会选择让男孩去上学,而不会让女孩去上学。三是“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按照这种思想,女子的社会角色只是在家相夫教子,没有必要学习,也没有必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

(2)法律保障不力。我国受教育权方面的立法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起步,许多现行教育立法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诉性。其他与妇女受教育权有关的立法,如社会教育、终身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的立法尚未出台。这些因素不利于妇女受教育权的充分实现。

(3)教育回报率较低。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家长不愿让女儿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原因是女性受教育的回报率不高。农村有“女上男家”的婚俗,女生毕业后找工作存在性别歧视的问题。家长认为把钱花在女儿身上不划算。

(4)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政府近年来为了实施义务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的义务教

育,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仍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大致徘徊在GDP 的2.5%-2.7%之间,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政府教育投入达到GDP4%的要求,低于世界各国公共教育经费/GDP的平均水平5.2%,英国的5.4%,巴西的5.2%,泰国的4.1%(1995年)。“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及城镇居民对农村贫困学生实行的“ 一帮一”活动,只是基层教育经费来源的补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外,政府对不同地区的教育投入不均衡,教育政策中长期存在“城市取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一个后果是,我国的义务教育总体水平较低、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全国有400多个县尚未“普九”,一些已经“普九”的农村地区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在少数边远地区,尤其是山区,校舍、教育配套设施以及师资力量均严重不足。由于交通不便,有的地区几个乡村连一个小学都没有,有的虽然有学校,但没有老师任职。这是导致许多儿童失学、辍学的原因之一。

政府投入不足的另一个不良后果是应当实行义务教育的学校普遍收费。90年代以来,通过国家财政这个主渠道投入的教育经费,占全社会教育经费的比重不断下降,社会力量办学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在北京或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要进入较好的幼儿园,年缴纳费用约为7000元左右。这使得许多流动入口的子女望“校”兴叹。在各地的中小学,以缴纳一定数目的金钱来顶替考分的不足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在不实行义务教育的大学,近年来学费也在节节攀升。1999年,各地重点大学学费在3000元左右,2000年至今涨到4000元到6000元。普通城镇家庭难以承受,更不用说边远贫困地区的家庭了。较高的学费与“重男轻女”观念的结合把许多女孩挡在学校的大门之外。

(5)家庭经济条件困难。这是许多女童失学、辍学的重要原因。某些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连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没有能力供养孩子上学。在农民看来,孩子不上学一可以节省经费,二可以帮着操持家务。据调查,在父母不让子女入学的原因中,“家境困难”所占份额最多,其中男性为69.8%,女性为68.1%。

(6)早婚习俗。在部分偏远农村,存在早婚现象,有的家长担心女儿因为读书把年龄“拖大”了,所以不少农村女孩在上中学的年龄就得“找婆家”,这也是农村女学生辍学的原因之一。

上述因素可归结为观念和经济两个方面,其中经济因素尤为重要。从我国城乡受教育状况的对比可以看出,同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但城市男女在受教育权方面的差异却不大。这表明,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是决定女性受教育权的关键因素。传统观念虽然强大,有时甚至根深蒂固,但却可能被现实所强化、淡化或修正。我们在改善妇女受教育权状况时必须对此予以充分的关注。

改善农村女性的教育问题

要想改善农村女性的教育问题可从以下几点来谈:

1.树立正确的社会性别观念(传统观念的改变)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在自然的性别之外,人们还有社会性别观念。后者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性别规范、性别角色及两性的行为方式。男女之间的性别角色差异并不是由生理性别决定,而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是社会化的产物。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现代社会性别理论主张,男女性别平等,女性在理性、智力、道德等方面与男性完全相同,“女人不如男人”、“重男轻女”等歧视妇女的观念缺乏科学依据。男女在社

会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她们和男子一样都享有包括受教育在内的一切权利。受教育权对于实现妇女权利具有特殊意义。受最低水平的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要求。如果不接受最低水平的教育,妇女根本无法有效地参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充分实现自己的利益。

2.修改和完善相关立法,实现男女受教育权的平等保护。

法律的健全和完善对于妇女受教育权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在制定教育立法时,应当充分关注妇女的受教育权问题。其次,应当加强妇女受教育权的地方立法。这是因为,我国妇女受教育权的主要问题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个地方,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的相关立法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育立法,明确执法主体,增强可操作性和可诉性。对于侵犯妇女受教育权的行为,应具体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并适当加大对其处罚的力度。

3.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

政府应当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逐步达到法定的GDP百分之四的水平。政府的教育投入应当首先保证义务教育所需的资金,禁止实行义务教育的学校巧立名目,收取费用。其次,政府的教育投入应当向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适当倾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校舍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力度,培训各级各类教师。第三,政府应当改变目前教育投入男女无偏好的政策,设立推动女性接受各级各类教育的奖学金、专项资金和贷款项目。最后,政府还应当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与以促进女性教育为宗旨的国际组织、个人和相关国际项目的了解,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为女性接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创造条件。

4.突出重点,解决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妇女的受教育权问题。

我国妇女受教育状况的一个特点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妇女的受教育水平偏低。在制定国家、部门和地区计划时,政府应当把妇女的受教育权问题纳入其中。首先要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妇女的受教育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实行同等条件下妇女优先的政策。其次,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这点上文已经论及,在此不再赘述。第三,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和《义务教育法》,加强执法监督,降低女童的失学率和辍学率。第四,继续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扫盲,把扫盲与扶贫、技术培训和人口、卫生、法律教育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5.积极改善影响妇女受教育权的外部环境

在农村,政府应当通过提倡晚婚晚育、“男到女家”、女儿养老等新风俗,保障女性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平等权利和机会;采取措施减少并逐步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相同教育水平的男女就业、晋升机会不平等和收入差异,提高女性教育的回报率,缩小教育回报方面的男女差异,消除“重男轻女”的现实基础。

6.设立女学生助学金资助机构

国内应该多设立一些如“移山基金会”“柠檬助学基金会”等专门为贫困女学生提供助学金的资助机构,这样可以更有效的保证更多的女性能够接受教育。虽然目前我国实行了免

费九年义务教学,但很多的农村家庭在孩子考上高中之后,仍然不能够承担孩子的生活费及学费,这时候助学机构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女性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在得到外界的帮助下,最重要还是女性自身。农村女性要有自信,应向广大女性一样克服遇难而退的软弱心理,摒弃头脑中固有的女性是“弱者”的心理,从传统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不要再“有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思想。要明白教育的重要性,要勇敢的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不再只是听天由命;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从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以“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来认识和确立人生的自我价值,积极主动参与各类教育、培训活动,靠自己的实力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理论水平,参与市场平等竞争,成为市场需要的有用人才。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经济转型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特别是在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商业、服务、饮食业和金融保险等适宜妇女生理条件的部门、行业,干出不凡的成绩。不要因为是生长在农村,便以条件差为由,而理所当然的放弃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农村女性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乔素玲著:《教育与女性》,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雷良波等著:《中国女子教育史》,武汉出版社,1993。

.韦钰主编:《中国妇女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黄新宪:《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罗慧兰:《女性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女性健康教育

女性健康教育选修课结课论文 女性的身体是人类视觉世界中一个最常见的形象,也是一个经典的美学议题。在大众文化极度发达的消费时代,身体文化开始形成,人们对身体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然而,当代女性在健康审美上存在一定的偏颇,而这种偏颇又进一步导致其健身行为使其运动行为更加科学合理,是当代体育科学应当密切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 1 当代女性健康审美偏颇的表现 所谓女性健康审美偏颇是指对女性健康和审美的价值判断走向了一个极端,这种偏颇会对女性体育与健身行为产生误导。女性健康审美的偏颇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例如三寸金莲与缠足行为在古代中国曾经是一种审美标准和合理化的行为,当今时代美白与瘦身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女性健康审美标准,使得减肥、化妆与整容之风盛行。目前女性健康审美偏颇的具体表现有: 第一,过度追求“以瘦为美”,忽视健康目标。目前女性健康审美偏颇的表现之一就是过度追求“以瘦为美”,忽视健康目标。现代女性对瘦的追求是不遗余力的,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如服用减肥药物,节食,做吸脂手术等来实现瘦身的目标。在求瘦的同时,往往忽视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成份,是人体生理机能正常运转和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的基础,人体的脂肪拥有量不得低于某个限度。运动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方式,而许多现代女性由于缺少锻炼的意志,转而认为科学的健身不如针灸、药物、节食等减肥措施来得轻松,因而陷入了一个误区,导致健康目标难以实现。 第二,崇尚纤弱之美,忽视肌肉的机能。提到健身锻炼,部分现代女性就会产生一种误解,认为锻炼会长肌肉,会造成体型健壮,从而失去女性纤弱与妖娆的特征。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她们对肌肉的机能缺乏了解。在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活动中都需要肌肉的参与,人的各种器官也时时刻刻需要肌肉的支撑和维护。很多女性正因为忽视对肌肉的锻炼,导致肌肉的作用与功能减弱,因而使自己的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度、柔韧性和协调感等素质一并下降。当纤弱成为一种流行的女性审美标准的时候,那些体型结实,强健有力、健康活泼的女性则避免不了被边缘化的命运。崇尚纤弱之美,忽视肌肉的机能是现代女性健康审美的另一个误区。 第三,重视形体美的塑造,忽视内在精神的涵养。女性的美应当是一种内外结合的美,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如果摒弃内在美而一味追求外表美,这种美是不完整的,也是很脆弱的。女性在塑造和展示外在的形体美的同时,应当特别

乡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措施-学前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乡村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措施-学前教育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在我国的整体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阶段(3 -6 岁)是儿童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曾指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也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在国家未来的教育发展规划中,将会把普及学前教育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因此,重视学前教育,关注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对策对国家的教育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政府和领导重视力度不够。乡镇政府和领导由

于意识淡薄,认为学前教育不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因此经常采取回避和置之不理的态度,将学前教育推向社会和市场,并未担负起对学前教育该有的统筹和管理职责,农村学前教育因为缺少了政府的有效监管和宏观调控,而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致使幼儿教师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幼儿的受教育权利受到了威胁,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一度陷入了困境和低谷。 (二)缺乏经济保障,办园水平参差不齐。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学前教育并未列在政府考核指标中,很多地方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很少,甚至为零。因此,在广大农村地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园为了生存和发展,付给教师很少的工资,教师质量令人堪忧。同时,幼儿园硬件水平也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很多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简陋,甚至不能保证最基本的卫生条件,更不必奢谈有足够的教学设备和图书;有的甚至是危房,更不用说活动室、卫生间、音乐活动室等相关配套活动室了。 (三)农村幼儿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幼儿园的办学水平,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幼儿教师并未达到应有的标准,素质较低,有的甚至只是初高中毕业生,没有参加过相关的资格考试,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另一方面,

农村女性的教育问题-大学选修课论文

《女性学导论》论文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教育 姓名雷莉 学号104050246

关于农村女性的教育问题的探究 摘要:教育是使人获得知识、技能,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形成一定的品德和个性,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受教育的程度常常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女性教育问题历来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近年来我国女性总体受教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女性受教育的发展却极其不平衡,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妇女受教育权状况不容乐观,要提高女性教育,一定要做到普及农村妇女的教育。 关键词:女性农村教育平等 女性受教育的现状 (一)女性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教育得到更大规模的、更全面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女性提高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全国各级普通学校在校学生,除高校女生增加略低于男生外,中专、普通中学、小学等女生增幅均大于男生。女性接受各级各类教育比例的不断扩大,使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改善。 (二)男女童入学率的差距缩小。政府致力于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不断改善女童的受教育环境。2004年,我国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8.97%和98.93%。男女童入学率的差距由1995年的0.7个百分点下降到0.04个百分点。 (三)女文盲逐年减少。有关部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以妇女为对象的“巾帼扫盲行动”。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城镇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8.2%,比1995年下降5.7个百分点;农村地区15岁及以上女性文盲率为16.9%,比1995年下降10.5个百分点。 中国政府对女性受教育权的保障是积极的,成效也是极其显著的,20年来我国女性总体受教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在妇女受教育权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妇女受教育权的发展不平衡,农村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妇女受教育权状况不容乐观。 全国妇联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与1990年相比,在18岁至64岁的女性中,2010年文盲比例已从30.1%下降到0.9%,特别是青壮年妇女的文盲率已降至4.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从30.0%上升到58.7%,其中,城镇女性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49.3%,比1990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城乡女性中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教育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然而,农村教育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阻碍了农村教育发展的进程。该文将探讨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能够推动农村教育的进展。 1.教师资源匮乏 农村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问题。由于经济和地理环境等原因,农村地区对于教育人才的吸引力较小。这导致了农村教育教师的数量极为匮乏且总体素质较低。与此同时,学科教学能力、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根本性问题也存在。 对策: 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有教育经验的教师到农村地区工作,例如加大津贴政策,在生活和职业发展方面给他们提供优惠待遇。此外,对农村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 2.校舍条件落后 农村地区的大多数学校设施都非常简陋,且校舍经常出现漏雨、墙体龟裂和门窗损坏等情况。这些不适宜的学习条件会

对学生的健康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此外,缺乏足够的教室和学习设备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策: 政府可增加农村学校的投资建设,建立与大城市相类似的优秀学校,为农村教育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同时也可借助市场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对农村学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时也可采取募捐等方式,为农村学校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3.课程内容要更多元化 农村学校通常重视文化传承和科学技术教育,但对于其他方面的教育,如学生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课程的内容较少。这种教育的单一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策: 为了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农村学校应该以更为多元化和创新性的方式传授知识。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始终团队合作和个人探究的方式来增强探索和创新性。 4.缺乏师生互动和家庭参与 在许多农村学校中,师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时间很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家庭对孩子学习的参与率也比较低。这样的环境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发展潜力。 对策:

关于农村家庭教育的论文

关于农村家庭教育的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推进,农村家庭未来的继承人必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因此,我国农村家庭教育观念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转变。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家庭教育的论文,欢迎浏览! 农村家庭教育的论文篇一: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和对策 摘要: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特别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脱节,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问题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对策 家庭教育是人们受教育的起点,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有学者曾经说过,“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全部教育的最为核心的部分”。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尽管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却依旧存在不少问题。随着农村考入高校学子数量的增加,农村家庭教育的严重滞后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1.当前我国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严重的重智轻德的现象。很多农村家庭家长过于重视分数的高低,单纯认为孩子的进步在于考试分数的提高,忽略德育方面的教育。有调查显示,有62%的农村家长持有“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的态度对孩子进行教育,因而除了成绩,很少过问其他的表现。 1.2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法。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家庭采用物质刺激或直接打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或许在一次性的教育中能起到一定效果,但这却是家长忽略精神关心教育的表现,特别是缺少了与孩子进行公平有效沟通的过程,严重的还会伤及孩子自尊。总之,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普遍存在于我国农村家长身上。 1.3优劣悬殊的家庭教育差距。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农村地区存在了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包括经济水平、教育水平以及

农村教师论文-农村教师心理问题探索与对策

农村教学论文 农村教师心理问题探索与对策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教师心理失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由于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在享受政策、经济、福利待遇方面,城乡差异突出,教师既得利益严重受损,社会、家庭、学校内外压力大,学校管理评聘、考评机制缺乏科学性和人性化,引发了一系列心理失衡。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措施。 关键词农村;教师;心理;探索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教育事业不断改革深化和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期,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教师对一些社会现象缺乏正确理解认识,逐渐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并制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书育人的信念发生动摇,引起了社会和人们的广泛关注。 农村教师的基本现状 一、工作生活环境艰苦 贫困地区群山峻岭,交通不便,村寨分散,信息闭塞,经济贫困,文化思想观念落后。有的教师长年累月生活在这里,从未“跨越”城乡分界线,不知都市模样和外面精彩的世界。他们早观日晚赏月,枯燥乏味,思想观念得不到更新,环境艰苦,生活质量差,逐渐形成内心忧伤、自卑、孤独、自闭。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他们人际交往活动范围狭小,个人问题就遇到一系列困难,经济状况和宜居环境成为人们选择对象的参考条件之一,城市人不愿意生活在农村,农村人也向往城市生活,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随着青年教师年龄的增长,慢慢跨入大龄青年行列,他们逐渐对职业产生误解,认为“家有三斗粮,莫当孩子王”,懊悔、忧思、幻想的心理逐渐产生。 二、福利待遇严重不公 任何人都有基本生存欲望与需求,农村教师是受过知识熏陶的理性思维群体,虽然职业比较稳定,却属于低收入群体。待遇偏低、工作繁重、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与城市教师在各种待遇方面相比,差异突出,政策、经济待遇呈“梯级”式,优越者更优越,艰苦者更艰苦,农村教师在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每当调资晋级时,却往往被“打折”,拖欠工资现象也时有发生,待遇公平严重失衡,这些都导致他们产生自卑感、抱怨、沮丧等情绪。 三、内外压力难以承受 教师评价机制,管理规章制度缺乏科学性和人性化,片面追求书面化和数据化,长期以来及格、达标、升学率,作为评优选先评职晋级的主要依据,教师一方面还要应付各种检查、考评、验收,以及花样繁多的考试,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加班,长此以往,很难有宽松平稳的心态。假期里,教师还要参加各种学习,严重超越了身心承受能力,时刻处于心理紧张压力之中的教师难免会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烦躁等不良心理。 矫正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城乡和谐发展,落实保障 邓小平曾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各级各部门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不能一味地等、要、

乡村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文

乡村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文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发展也让人们重视起来。然而,在乡村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将探讨乡村教育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乡村教育现状 1.基础设施不完善 乡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资金等原因,基础设施相对较差。许多学校只能提供最基本的教育场所,没有足够的教学设备和环境。 2.师资力量不足 许多教师认为乡村的薪资待遇和资源相对城市要差,这使得许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来到乡村从事教育事业。 3.教材和课程设置不适应实际需求 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与城市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当前课程设置和教材却大多以城市为主要考虑对象,与乡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匹配。 4.教育接受率低 由于生活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一些贫困地区的乡村学生很难接受完整的教育,这导致了教育接受率的低下。

二、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优质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 乡村地区拥有很大的优势,如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等。然而,这些优质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以便吸引更多的教育者来到乡村工作。 2.现有课程设置和教育资源不足以满足实际需求 乡村学生的实际需求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育计划和教学方式。长远来看,应该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开发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以便认真研究目前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3.缺乏校外拓展活动的支持 课外和业余活动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乡村地区校外资源匮乏等原因,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机会。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1.增加资金投入 乡村教育的承载力比城市低,因此,资金投入应该更加重视。政府应该向乡村投入更多的资金,以便解决当地教育设施的落后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2.加强师资培训 政府还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加丰富的培训机会,以便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继续提高教育水平,服务于学生。 3.优化教材和课程设置

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论文

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是教育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西格莉夫人曾这样说过:“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一种人、你就得在自己的言行中争当那种人。”因此,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往往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家庭教育的失误往往发生在不知不觉中,任何一点点的错误或疏忽,都有可能使孩子受到伤害,造成追悔莫及的后果。然而在农村,家庭教育常常被忽视。 一、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1、过分依赖学校。确实,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程度较低者居多,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课程不断修改,作为老师都还需要终生学习,大多数家长无法辅导自己的孩子,特别在书本知识方面的学习,这原本属于正常的事,但不正常的是:家长们把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教授书本知识。所以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已成为多数农村家长所持观点,从而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心理上的要求。许多家长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不同步,家庭内部教育意见也不统一,使孩子无所适从。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懂事,只需要生养,不需要教育。 2、溺爱型教育方式。对子女过于溺爱,事无巨细家长一概包办,不让子女做一点家务事,唯恐孩子遭受挫折、委屈,致使孩子成了

“温室里的花朵”,缺乏体验生活、锻炼意志的机会,也缺乏生存能力,无形中给子女埋下了只会享受的种子,等到将来步入社会,他们就只会索取而不愿奉献。 二、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 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特别是那些老年人,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法担当起家庭教育的重任。在孩子学习方面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再说,这一代老人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都比较落后,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有些父母把孩子托给亲戚朋友来监护,尽管亲戚朋友对孩子非常关心,但他们的关心也主要体现在物质上,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较少关注。这样极易形成孩子的我行我素和任性的心理行为特征;还有一些父母因受各种因素的限制,把孩子留在家里让孩子自我监护。因未成年人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均不强,这就等于没有监护。 三、分数教育,轻素质教育。 我们的很多农村家长,往往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教育变成学生的“第二课堂”。许多家长把考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能力锻炼和全面发展。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孩子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特别是家长忽视孩子早期品德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促使孩子早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

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教育现状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c19217473.html, 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教育现状研究 作者:任晓霞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1期 摘要:随着社会平权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农村女性受教育权的重要 性。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特殊的国情使得农村女性总体受教育水平低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为此,如何有效的提升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教育基础是当前人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文章从当前我国农村女性受教育现状出发,论述了当前农村女性在接受教育时所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村女性受教育现状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为农村女性就业学习提供有利的环境。 关键词:农村女性;性别视角;教育现状 一、当前我国农村女性受教育现状 (一)农村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与城镇女性受教育水平难以齐平。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 年所公布的统计年鉴,全国6岁及以上的人口合计1063758人,其中女性占比为49%。与此同时,未上过学的人数为56152,其中女性占比为71%,主要以农村女性为主,可以说,农村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与城镇女性受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在义务教育以及精准扶贫等相关政策的帮助下,两者之间的差距呈现逐年不断的缩小的特点,但是仍然有少部分的农村女性未享受应有的受教育权,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男女之间受教育权利不均衡的现象尤为明显。 (二)农村女性儿童辍学比例较高,整体入学率低于农村男性儿童。与农村男性儿童以及城市女性儿童的入学率相比,农村女性儿童整体入学率低于上述两方,特别是在边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女性儿童的失学率远高于其他地区。这是因为一部分的农村女性儿童由于家庭问题、重男轻女的偏见思想以及所在区域办学资源不足等,她们出于非个人自愿而被迫离开学校。与此同时,还有少部分的农村女性儿童由于长期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从而产生辍学行为。 (三)农村女性缺乏持续性的受教育权利。一方面,为了落实义务教育普及工作,部分地区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为了片面追求高的毛入学率而想尽各种办法来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例如,个别贫困县甚至会发动帮扶责任人与教师一起做通家长以及学生的思想工作,从而鼓励学生入学就读。虽然有大部分的女童因此走进了校园,但是由于缺乏持续性的受教育措施的支持,她们不得不面临辍学的命运,这种“管前不管后”的行为难以有效提升农村女性在校比例。 (四)农村女性难以获得与城镇女性同样的教育资源。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再加上交通便捷性远不如城镇,农村女性所享受的教育资源与城镇女性所享受的教育

课题研究论文: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城乡教育差距

67779 教育理论论文 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城乡教育差距 社会公平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永恒价值理想,而教育公平乃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检验尺度。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城乡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因此,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一、教育公平的含义 要理解教育公平首先应该先了解“公平”一词。公为公正、合理,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平指平等、平均。教育公平既有平等的含义,又有公道和正义的内涵。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享有同等的教育对待,享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教育公平包括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 二、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现状

(一)城乡教育起点不公平。我国自义务教育实施以来,虽然国家和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义务教育的城乡差别依然存在,与城市义务教育相比,低入学率、低升学率、高辍学率依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显著特点。在一些偏远地区,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的人口基数比较大,这就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少年儿童错过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教育起点而过早的走入社会成为“劳动力”。 (二)城乡教育过程的不公平。(1)教育投入的城乡差距。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农村的教育经费要远远低于城市。(2)教师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教师资源的差异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差异。(3)办学条件的城乡差距。在教学设施上,相比于城市学校优越的环境,一些农村学校却连最基本的教育设施。 (三)城乡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教育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是结果公平的前提和基础。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或决定结果的不公平。以大学阶段为例,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争取大学入学机会竞争力相对不足,所以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一般高等院校和地方院校,而城市学生则主要集中在重点院校。 三、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几点思考 " 师范院校女大学生性别教育 科学的性别教育对未来社会男女两性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师范院校尤其应密切联系女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性别教育在中国高教领域的普及与推广。 性别包括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先天的、自然的,社会性别是后天的、社会的。性别教育是关于男女两性如何学做“男人”和“女人”的教育。科学的性别教育是在承认男女两性差异的前提下的性别公平教育,即没有性别偏见与歧视、没有传统性别定型、符合男女身心发展的性别意识教育和教学模式。科学的性别教育对未来社会男女两性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是宣传现代性别意识、系统传播科学性别观念、造就社会性别平等的主要渠道。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不仅关系到她们自身的发展,而且通过未来教师职业及母亲角色还将影响到成千上万的未成年人的发展和未来家庭的质量。因此,师范院校应密切联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性别教育在中国高教领域的普及与推广。 一、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必要性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两性关系是社会中影响最为普遍的社会关系之一,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制约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工农、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进程。只要男女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只要妇女发展仍然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就必然会导致社会发展整体不协调。只有男性发展而没有女性发展的社会是不完整的社会,也是不和谐的社会。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着诸如就业歧视、家庭暴力等两性不平等现象。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两性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将其消除于初始和萌芽状态,对社会失调防患于未然,才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社会,激发社会活力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要使社会充满活力,就必须提高人的主体意识,特别是女性的主体意识。相对男性而言,女性人力资源的潜能还没有充分开发,参与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还亟待拓展。只有不断提高女性地位,调动女性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男女两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和谐共进,才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女大学生作为中国女性的优秀分子,代表着中国女性新生代的整体形象和水平,她们的性别意识将引导中国女性的发展方向,预示着未来中国女性的新型品质。因此,加强女大学生的性别教育,对未来社会男女两性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具有重要作用。 2·妇女研究和妇女教育的需要。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将妇女研究、女性学、女性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和教育领域。90年代,美国68%的大学都开设女性学方面的课程, 700多所高校开办了女性学专业和研究中心,其中一些高校还设立了硕士、博士点。亚洲的韩国和日本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已经有了现代意义的女性研究,而且发展较快。我国台湾地区也十分重视性别教育,从中学开始就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性别教育。 目前在我国已有多所大学成立了有关妇女与社会性别问题的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学院等多所学校开设了性别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强了女性学的学科建设,使女性学发展成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门独立学科,也因此结束并超越了过去几十年无性别意识的男女平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但是,在一些高校,性别教育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学校的领导说不清性别教育是什么,认为女性的地位已经很高了,无需再强调此类问题。即使存在性别不平等现象也是社会问题,与学校无关,学校也无法解决。在所谓男女平等的无性别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强调无须对学生进行特殊的性别意识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育环节“不自觉”地表现出性别歧视。如在接受高

女性学论文

女性学论文 Young people should work hard and live a good life.

女性学课程中的收获与思考 在本学期的女性学课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了和女性有关的知识: 1.生理健康 2.权利保护 3.就业指导 4.饮食与营养 5.社交礼仪 6.心理健康 7.历史中具有启发性的故事 8.大学应当怎么过 9.马克思主义女性学; 当代社会,女性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吉林大学开设的女性学选修课非常受欢迎;我有幸在女性学的课堂中听了以上九场内容丰富的讲座,收获颇丰; 老师们深知现在的大学生很需要这方面的学习,他们想让我们通过了解两性地位、两性平等和两性的特殊性,来提高对女性学的认识和了解;这门课可以帮助女生发现自身的优势,摆脱自卑,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并让男生真正学会尊重女性; 我们的课程内容几乎涵盖了和女性有关的各个方面;首先,我们从生理上了解了女性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经历的变化;饮食、礼仪、就业和我们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加细致地了解了哪些东西有益于我们的发展;而讲授权利的课程则教育我们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 其实在这些课程中,包含了很多公共知识,比如饮食与营养,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同样让男生受益;而学习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交往方法可以帮助男生更好地和女生相处; 在这些讲座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于天罡老师的第八、第九节课;这两堂课中,他采用口头讲授的方式,带领同学们回到过去,用他独特的诙谐幽默的方式讲述历史上和女性有关的故事,让同学们在大笑的同时,体会了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虽然形式简单,但是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令同学们颇为受益; 于老师还教我们大学应当怎么过;这让在座的男生和女生都有很大的收获;他告诉我们,一定要有理想,才有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个理想不一定很大,但是一定要具体;学习上,要主动,并且充满创造性;生活上,发展自己的个性,并要学会和老师沟通; 通过学习女性学,我对女性的各方面都有了更深的思考; 就业问题通常是谈论女性问题时首先被提到的;社会上,种族、性别歧视依然存在,而女性的体力问题、健康问题和照顾家庭等问题更是女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有时候,一个高

大学毕业论文: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 摘要: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建设小康社会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关系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在全国已普遍开展很多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较大成效,但是,在农村的一些学校里,仍然存在着一些政策落实难的多重问题以及落实后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源于农村的素质教育受师资、教学设施、教学经费、教育观念、农村经济的收入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全面实施,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剖析,对策 Abstract:rural compulsory primary education is rela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quality,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people, is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link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armers,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plays a basic, guiding, overall func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ural economy 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Elementary schoo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has been widely carried out throughout the country for many years,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has great effect, but in some schools in the rural areas, still there are some policy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multiple problems and difficult to implement. These problem stems from the quality of rural education by the teachers,teaching facilities,teaching funds, education idea, the income of the rural economy and the influence of such factors is difficult to fully implement, seriously affect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略探论文.doc

高校女生社会性别教育略探论文 性别教育,对女生个体、对社会的安康和谐开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我国中学和大学教育阶段,生理性别教育特别是女性生理教育已经建立了初步的学科体系,取得了相当的成果。社会性别教育却较被无视。因此,高校应在进展女大学生生理性别教育的同时,推进社会性别教育,将社会性别教育纳入公共课程,使女大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对社会性别的相关内容有一个理性而明晰的认识。 就目前的人类社会状况来看,性别分层仍然是人类主要的分化形式之一。[1]在绝大局部社会和文化中,两性在价值、地位、等级上处于不平等的状况,男权始终处于支配地位。性别是“作为一种等级差异而存在”[2]。社会性别矛盾“固然不是一种剧烈冲突的、但却是一种持久的社会矛盾,它往往比任何种族隔离更加稳固,比阶级的壁垒更加森严,更加普遍,当然也更为持久”[3]。女性较之男性,始终更突出地面临着社会性别这一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我国当前女性开展状况和妇女权力在世界上处于较前的位置[4],但是我国社会漫长的父权传统和目前相对的经济开展状况,特别是当下的社会转型时期,使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别问题更加复杂。此外,社会性别问题在许多方面往往是隐蔽性的存在,同时社会性别作为一种文化与社会标准往往通过社会化直接作用于个体意识,如果不加提示,个体往往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因此,有必要对承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以课程的形式进展社会性别教育,否那么,绝大多数女生对社会性别问题将终身停留在社会经历感知阶段,从而对社会性别问题缺乏相应的分析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不合理的社会性别文化与社会性别标准的培养,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使得女性在社会规那么、文化习俗和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意识不断提升,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这个进步的背后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问题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探讨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一、历史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在清朝末年,中国的新式教育起步,尽管女性教育受到了传统观念和国家政策的限制,但一些女性学校相继成立,为中国的女性教育打下了基础。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重视并推动妇女 教育。1920年代至1950年代,中国女子大学逐渐崛起,为女 性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发展,女性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1952年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妇女的解放》,明确提出要“发展妇女教育,提高妇女文化水平”,这为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高等教 育得到了更为迅猛的增长,女性留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二、现状 当前,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女性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攀升,已经超过了男性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在中国大学校园中,女生的比例逐年增加。女性学生人数正逐渐超过男性,尤其是在文科、社会科学、文学等领域。

此外,中国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表现也越来越优秀。女学生在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方面不断取得突出的表现,并且在科学研究和学术领域也有着重要的贡献。越来越多的女性担任教授、研究员和学院院长等职位,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创新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三、问题 虽然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性别不平等仍然存在。一方面,一些传统观念对女性的高等教育持保留态度,认为女性的家庭责任和婚嫁更重要,这限制了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女性由于社会压力和家庭原因,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导致辍学或不能持续追求更高学历。 其次,就业和职业发展仍然存在性别差距。女性在就业市场上面临更多的挑战,往往很难得到与自己教育背景相符的工作岗位,而且薪酬和晋升机会也不如男性。这种性别差距在学术研究领域尤为明显,女性在科研经费和项目申请等方面面临限制。 此外,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地域差异也比较明显。一些地区的女性高等教育机会仍然相对较少,这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有关。 综上所述,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为了进一步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高等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强性别教育,打破性别定势,提升妇女参与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并采取措施减少性别差距,确保女性在高等教育中发挥更大的潜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