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文学论文 有关文学的论文

女性文学论文 有关文学的论文

女性文学论文有关文学的论文

对比《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中主人公的逃离倾向

摘要:在《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里,华顿以其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个新鲜又独特的老纽约社会,并揭示了美国上流社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道德危机以及他们为自己的保守和虚伪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逃离传统在美国源远流长,逃离成为美国文学的一个主要现象。《纯真年代》与《欢乐之家》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都有逃离的倾向,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纽约上流社会的背景分析他们的逃离倾向的异同。

关键词:《纯真年代》;《欢乐之家》;逃离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20世纪初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女作家。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她出生成长的“老纽约”为创作背景。伊迪丝·华顿自1905年第一部获得成功的小说《欢乐之家》后就开始引起了评论家的注意。1920 年出版《纯真年代》,华顿到达了其文学生涯的最高峰获美国“普利策奖”,也使她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畅销书作家。这两部小说的男女主人公都表现了逃离的倾向,逃离爱情,逃离社会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不同,引人深思。

一、相似之处

纽兰·阿切尔与莉莉·巴特逃离的社会背景:

《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是作者以其耳濡目染的纽约上层社

会作为创作的客体,描绘了维多利亚晚期旧有的社会秩序和结构与正在到来的现代社会文明之间的冲突给表面平静和谐的上层社会带来的影响。阿切尔与莉莉·巴特都在“老纽约”社会中长大,他是那个社会所培养出来的标准的绅士而且在这个社会里,个性和创新没有存在的空间。老纽约社会同样也培养了她高雅的品味、八面玲珑的交际手段,上天又赐给了她娇好的容貌,但却身无分文,没有人真心想娶她,“到了二十九岁仍然是巴特小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小说主人公追求个性自由与社会群体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矛盾与冲突。《纯真年代》中贵族青年阿切尔与门当户对的梅·韦兰订婚前夕,梅的表姐艾伦·奥兰斯卡为了逃避一段不幸的婚姻从欧洲回到了纽约。散发着成熟魅力和欧洲大陆自由精神的艾伦逐渐使阿切尔倾心而无法自拔,但由于旧纽约社会的腐朽和一成不变,拒绝新生事物以及对个人思想行为的控制,以传统替代领悟生活真谛的阴险倾向,“是否…合宜‟,在纽兰·阿切尔的时代的纽约,其意义就像几千年前支配了他祖先命运的不可思议的图腾恐鼠一样重要”。他自己也深知纽约上流社会的狭隘、虚伪、无知、保守,“是一个小而滑的金字塔”,塔的底部是一些体面但不引人注目的像样的家庭,“而这些家庭通过与占支配地位的家庭联姻而抬高了地位……从这一个有钱但并不引人注目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金字塔的尖顶,一个坚实紧密的统治集团”。慑于社会传统习俗的巨大威力,纽兰·阿切尔最终逃离了自己的爱情,逃离了自由,虽然他也在努力挣扎,努力摆脱社会的束缚,但最终爱情的火苗还没有燃烧

就已经熄灭,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这一切,这只手就是那不动声色的纽约上流社会。

《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中家境贫寒的年轻女子莉莉·巴特,把留在上流社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整日穿梭于“欢乐之家”的种种社交场合,却终遭无情抛弃,老纽约上流社会不但有许多陈规旧俗,财富也在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甚至婚姻都是他们改变命运,提高社会地位的手段。莉莉·巴特长得可谓是国色天香、美艳动人,“即使赶车的旅客也不禁驻足多看她几眼”,可是最终她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金钱至上的社会毁灭了莉莉的爱情。时代的造化弄人,莉莉·巴特再怎么努力,再怎么漂亮,都不可能得到她所要的结果和幸福,仍被老纽约上流社会拒之门外。恩格斯就曾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华顿也在自传中明确地表达了一个主题:“一个轻佻的社会只有通过它的害人之处才能表现出戏剧意味。这种悲剧含义就在于它使人堕落,使理想泯灭”,“我的女主人公丽莉·巴特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每当社会处于某种变革的时候,这种对旧秩序、旧传统习惯的遵循与叛逆的冲突就会浮现在人们的生活里,使人们产生内在的心灵矛盾和外在的行为冲突。纽兰·阿切尔和莉莉·巴特在这种冲突中都选择了逃离,莉莉·巴特最终在绝望中自杀了却了她短暂的一生,逃离了社会,逃离了生活,是这个无情的社会害了她。

二、不同之处

纽兰·阿切尔与莉莉·巴特逃离的影响不同。

在《纯真年代》中,纽兰是一个具有充分的女性意识的男性,要求女性在智力和经历上与男性平等,因此他不遗余力地支持艾伦逃离不幸的婚姻,正因为纽兰的理解,让艾伦在人情冷漠的社会中感受到一丝阳光的温暖,而艾伦身上自由奔放的气息是纽兰在陈腐的旧纽约中找不到的,两人不可避免地陷入爱恋之中,但纽兰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离开了旧纽约这片土壤将难以生存,纽兰最终选择逃离自己的爱情,他是一个屈从于庸俗需求的理想主义者。他既想得到理想的爱情,又不愿意反抗限制这种爱情的社会体制,既想得到婚外恋情,又想忠实地履行丈夫的职责。除了幻想的乌托邦之外,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形式能满足他这两种强烈冲突的愿望。纽兰的逃离实际上是一种放弃,他放弃了自己心中向往的生活,放弃了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没有摒弃阻碍他发展的固有的陈旧的一些社会习俗与规则,而悲剧般地选择一种与这个无情、虚伪、冷漠的社会协调的生活方式。

在《欢乐之家》中莉莉·巴特的美貌并没有给她带来富足美好的婚姻,她只是被视做上层社会一个美丽的装饰品,供男人或女人欣赏和利用。在这种环境之下,莉莉越来越感受到自己受到了束缚和压制莉莉只能选择迷离来对抗男权意识的控制和压迫,追求精神的自由。当她遇到穷律师塞尔登的时候,立刻被他所描述的“精神共和国”所吸

引。所谓的“精神共和国”是“解脱一切——从金钱,从贫困,从安逸与烦恼,从一切物质生活中得到解脱”。这些都是莉莉无意识中所向往和追求的境界。正因为塞尔登与众不同的品位气质和他所提出来的精神世界深深吸引着莉莉。所以在诱捕富家子弟铂西·格赖斯的时候,她不由自主的被塞尔登的邀请吸引,失去了嫁给铂西·格赖斯的大好机会。在金钱至上的男权社会里,莉莉为了保全道德的完整,为了追寻精神自由,只能以逃离的方式彻底地与“欢乐之家”决裂,莉莉的抗争方式只能选择逃离。她的逃离不是一种怯懦,消极的态度,而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姿态,比起“欢乐之家”中的任何一个人,莉莉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和觉醒的女性意识。她要逃离菲勒斯中心主义,逃离男权世界,逃离父权制对女性的束缚,逃离内心孤独的自我,寻找真正的自我和真正的“精神共和国”。

纽兰比起莉莉更具有反抗的条件,他出身上流社会又有很高的修养,对于纽约上流社会的虚伪、褊狭、无知、保守有很深的洞察力,但现实生活中的他却选择妥协、逃离,是一个陷入矛盾心理之中无法自拔的失败者;莉莉的逃离却是一种反抗,不愿意妥协、让步,在“老纽约“世界里,只能采取逃离的方式来获取精神的自由。

《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都有个很美的名字,却是在讲述着不怎么美的爱情,题目表面上流淌着的诗意,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间无奈与现实冲得荡然无存。对于华顿来说,旧纽约都是她一生抹不去的淡淡忧愁。华顿用盛大的物质乐园衬托出纽约这个情感荒漠。

华顿出身于美国内战时期,其成长恰逢南北内战后美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期。工业化的强大冲击力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商业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核心对作家的生活和创作无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女性作家,她选择了最擅长的爱情题材来表现美国内战引发的时代变迁与社会新旧价值观念的交替,尤其通过《欢乐之家》中莉莉·巴特的命运浮沉这一线索,《纯真年代》中主人公纽兰的爱情悲剧的主线,使看似寻常的爱情故事超越了个人命运的局限,反映了内战后整个社会的时代特征,揭示了逃离这一深刻的社会现实。正因为此,伊迪丝·华顿的小说才能历久弥新,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参考文献:

[1][美]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M].赵兴国,赵玲,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

[2][美]伊迪斯·沃顿.欢乐之家[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5:101.

[3]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21.

[4][美]伊迪丝·华顿.豪门春秋[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8:75.

[5]杨金才,王丽明.老纽约社会的婚姻——论伊迪丝·华顿的纽约小说创作[J].妇女研究论丛,2004,(5).

[6]余锦云.试论莉莉·巴特的悲剧[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2,(3).

[7]赵树勤.寻找家园的孤独之旅——论20世纪女性文学的逃离主

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1).

[8][美]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M].赵兴国,赵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9]韩俊.心有所寄,身无所托——从小说《欢乐之家》、《伊坦·弗洛美》、《天真年代》看伊迪丝·华顿的悲观主义情结[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

[10]陈洁.“金字塔”里的困顿——从纽兰·阿却尔的矛盾性格看纽约上流社会[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6,(2).

女性文学论文 有关文学的论文

女性文学论文有关文学的论文 对比《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中主人公的逃离倾向 摘要:在《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里,华顿以其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个新鲜又独特的老纽约社会,并揭示了美国上流社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的道德危机以及他们为自己的保守和虚伪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逃离传统在美国源远流长,逃离成为美国文学的一个主要现象。《纯真年代》与《欢乐之家》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公都有逃离的倾向,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老纽约上流社会的背景分析他们的逃离倾向的异同。 关键词:《纯真年代》;《欢乐之家》;逃离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20世纪初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女作家。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她出生成长的“老纽约”为创作背景。伊迪丝·华顿自1905年第一部获得成功的小说《欢乐之家》后就开始引起了评论家的注意。1920 年出版《纯真年代》,华顿到达了其文学生涯的最高峰获美国“普利策奖”,也使她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畅销书作家。这两部小说的男女主人公都表现了逃离的倾向,逃离爱情,逃离社会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不同,引人深思。 一、相似之处 纽兰·阿切尔与莉莉·巴特逃离的社会背景: 《纯真年代》和《欢乐之家》是作者以其耳濡目染的纽约上层社

会作为创作的客体,描绘了维多利亚晚期旧有的社会秩序和结构与正在到来的现代社会文明之间的冲突给表面平静和谐的上层社会带来的影响。阿切尔与莉莉·巴特都在“老纽约”社会中长大,他是那个社会所培养出来的标准的绅士而且在这个社会里,个性和创新没有存在的空间。老纽约社会同样也培养了她高雅的品味、八面玲珑的交际手段,上天又赐给了她娇好的容貌,但却身无分文,没有人真心想娶她,“到了二十九岁仍然是巴特小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小说主人公追求个性自由与社会群体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了矛盾与冲突。《纯真年代》中贵族青年阿切尔与门当户对的梅·韦兰订婚前夕,梅的表姐艾伦·奥兰斯卡为了逃避一段不幸的婚姻从欧洲回到了纽约。散发着成熟魅力和欧洲大陆自由精神的艾伦逐渐使阿切尔倾心而无法自拔,但由于旧纽约社会的腐朽和一成不变,拒绝新生事物以及对个人思想行为的控制,以传统替代领悟生活真谛的阴险倾向,“是否…合宜‟,在纽兰·阿切尔的时代的纽约,其意义就像几千年前支配了他祖先命运的不可思议的图腾恐鼠一样重要”。他自己也深知纽约上流社会的狭隘、虚伪、无知、保守,“是一个小而滑的金字塔”,塔的底部是一些体面但不引人注目的像样的家庭,“而这些家庭通过与占支配地位的家庭联姻而抬高了地位……从这一个有钱但并不引人注目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金字塔的尖顶,一个坚实紧密的统治集团”。慑于社会传统习俗的巨大威力,纽兰·阿切尔最终逃离了自己的爱情,逃离了自由,虽然他也在努力挣扎,努力摆脱社会的束缚,但最终爱情的火苗还没有燃烧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分析-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分析-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批评学界的学者将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翻译和引进到中国。针对我国当时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十分繁荣,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学作品的批评文章数量多却因为没有理论体系支撑而发展进程缓慢的问题。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引进传播阶段和深化理解阶段。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传播阶段 引进传播阶段主要是由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就是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通过我国的国外文学研究学者的翻译进入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界。可以说,1981年朱虹在其文章《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一文中,首先将美国妇女文学引进中国。并于1983年出版《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书中系统地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和理论知识进行翻译和介绍。中国由此真正意义

上的感知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及其理论。这一时期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章和书籍也随着理论的引进传入中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玛丽伊格尔顿编辑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该文章可以说是引领了中国读者对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了解和学习,纠正了当时因为社会思想层面误导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翻译出版之后,中国批评学界通过这部极具原创性、体系性的书籍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和研究,也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入中国后的一个标志性转折。接下来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贝蒂费里丹的《女性的奥秘》、肖沃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和米利特的《性》等文章,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潮,对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的几年间,中国的文学界逐渐加快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引进和借鉴,这一时期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性文章大批量地引进至中国,如黄梅的《女人与小说》、李小江的《英国女性文学的觉醒》、王逢振的《关于女权主义批评的思索》、黎慧的《谈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和朱虹的《“女权主义”批评一瞥》等文章,将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批评范式,引进到中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和奠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深化理解阶段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女性主义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 1女性主义教学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首次出现了女性主义教学法这一概念,女性主义教学法又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女性主义教学法指的是只要与女性主义相关的知识传授与学习,都归为女性主义教学论中的一部分。女性主义教学论尽管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其在进展过程中却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即通过对社会和教育领域进行批判与改造来实现公正与平等。在课堂教学中,女性主义教学法属于狭义的层面,即该教育不仅要将知识进行传授,更重要在于让学习者能够成为知识的拥有者。女性主义教学法使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更为突显,同时也打破了教师的只是权威形象,强调了课堂教学平等与合作的理念。女性主义教学法最初只运用在妇女研究项目中,而近些年来则逐渐成为了高校的学科教学中的一部分。在女性主义教学法中主张释放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较为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其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参与、对话以及经验传授等方式进行,学生的个体学习体验是女性主义教学法的重点。同时女性教学法还是分注重多元文化,提倡教师创设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互动,通过互动来增加学生的知识,同时锻炼其制造与批判能力。教学课堂中的民主与开放氛围也是女性主义教学法的主要特色,教师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是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思维锻炼与积极反馈的良好课堂氛围,使教学能够持续进行并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的概念混淆,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也就容易出现错误的观点见解。女性主义教学法注重的是对男性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以及社会历史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并就女性形象与作用进行细致的探寻。在英美文学中,男性文学作品占据了大多数,而这些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大量的不平等观念,男作家在对女性形象进行刻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过分理想化女性形象,作家笔下的女性往往具有完美的性格,或温柔或美好,二是过于极端刻画女性形象,将女性视为社会异类,刻画成恶魔。而这两种形象显然都不是真实的女性形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理解的偏差。随着英美文坛的进展,一些女性作家开始提出了女性主义这一说法,他们以女性群体为背景来书写女性的文学,由于女作家在创作上的人物刻画、主题思想、叙事手法等方面与男作家并不相同,其在一定程度上给女性带来了解放,并且使女性主义从女性文学中被挖掘出来,并作为了一种教学方式逐渐融入了高校的外语文学专业课程中。 2女性主义教学法在英美文学课堂上的运用 2.1女性主义教学法三大核心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运用女性主义教学法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女性主义的三大核心讲解,让学生对女性主义观点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便于其进一步学习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第一核心是学生。就目前英美文学作品课堂的教学现状而言,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中心,对于文学具有较好

女性文学-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可歌可泣的知识女性——陆文婷.

女性文学-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可歌可泣的知识女性——陆文婷 本文主要研究《人到中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及其形象意义问题, 通 过对陆文婷这个知识女性的形象分析,发表论文反映出陆文婷是1位道德高尚 的知识女性,她任劳任怨、奋发向上,她坚强不屈,淡泊名利;她是1个医术 精湛的白衣天使;她是1个具有传统家庭责任感和现代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女性 职称论文发表她是1名眼科医生,无职无权也无名无位,工作超负荷而待遇低下,1家4口挤住1间陋室,家徒4壁,生活过得10分清寒。但就是在这样困 窘的生存条件下,陆文婷仍任劳任怨地辛勤工作。她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为事业牺牲了家庭和个人的利益,即使是在生命垂危之际,她仍在牵挂着自己 的病人,而且职业角色未能压倒其天赋的母性、妻性,她对孩子和丈夫深怀歉 疚之情,却唯独忘了关心自己。小说为读者刻画的是1位物质极度匮乏而精神 却无比富有、平凡而又高尚的知识女性形象 关键词:知识女性;白衣天使;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形象意义 This article mainly studies "Human to Middle age" the center knowledge feminine image and its the vivid significance question, The leading character of novel Lu Wen Ting is a moral noble knowledge female, she bears the burden of responsibility, she lives simply the fame and fortune; She is a nurse who has exquisite medical skill; She is has female who the traditional famil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modern societ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knowledge . She is a ophthalmologist, does not have the duty to have no right also the nameless not to have the position, the work load is excessive but the treatment is low, the four of family crowd a humble room, utterly destitute, lead a extremely simple live. But under such embarrassed survival requirement, Lu Wen Ting still work thanklessly industrious. She has the high social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has sacrificed the family and individual benefit for the enterprise, even if in the life critically ill time, she was still worrying own about her patient, moreover the professional role has not been crush her talent the motherhood, and wife, she was to the child deep sorry and the husband, only forgot to care about herself. The novel portray a knowledge feminine image who is extreme deficient in matter but incomparably in the spirit. Key words: The famale intellectual; the doctor with a scacred characte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raditionalism and the property of the cumulative generation; the implication of the image 摘要 ABSTRACT

女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女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论文女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女性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论文 摘要: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中国以致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综观古代文学,基本上以男性文学创作为主,这与我国封建社会男子的主导地位有关。 但是,在男性塑造的文学形象中依然有着无数光辉的女性形象,美女、奇女子依然是文学作品的素材之源。 再加之李清照等才女的出现,更是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不容忽视的力量。 关键词:女性;古代文学;影响 我国封建社会中,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而且在文学领域。 几乎也是男性一统天下。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这样的男权社会的夹缝中,依然有女性文学的出现,者为数不多的女性文学家的点缀,使得我国古代文学的星空更加绚烂多姿。 此外,女性一直是美的代表,作为审美对象,她们成为男作家创作灵感的源泉,古代文学作品中,歌咏女性的诗文俯拾即是。 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知名度的女性,不仅名留史册,在文学史上也同样留下了她们的身影。 甚至可以说,没有女性,就没有多姿多彩的古代文学。 一、女性是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 1.说起女性题材,我们不得不想起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鲁迅先生曾说“自从有了《红楼梦》,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显然,这是对红楼梦小说创作的影响而言的,但事实是,《红楼梦》的文学价值远不止于此,而是《红楼梦》出现以后,源远流长的女性文学有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文学史出现巾帼不让须眉的盛况。 女性文学创作在后期出现繁荣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清代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集大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女性文学也可以看做是对之前女性文学的集中发展。 曾有人说过“女性的进步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清朝后期女性文学的繁荣也是因为女性地位的提高红楼梦是女性话题,是一部女性主义的小说,它虽然不是女作家的创作实践,但是它的作者曹雪芹不仅以女性命运和女性生活作为创作题材,而且在小说中,对女性的美有独特的看法,打破了传统的男权意识,对女性经验、女性意识加以肯定和探讨。 红楼梦描绘了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婚姻理想,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女性特色。 2.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经典的女性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美丽善良的刘兰芝、《窦娥冤》中不肯向恶势力低头的窦娥、《木兰诗》中代父出征的花木兰,在她们身上,表现出古代人们对女性性格理想化的追求,更是蕴涵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争取婚姻自主,追求幸福生活,坚决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顽强反抗封建家长制,这些都体现了刘兰芝性格中“刚强、刚烈”的一面。 出嫁以后,刘兰芝的勤劳善良孝顺由体现除作为女人的温柔一面。 当刘兰芝最后无路可走,她毅然选择了以死抗争。 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殉了自己的尊严和理想。 但是文中,刘兰芝和焦仲卿分手时,情意绵绵,她既要他有充分的的心理准备,又不忍心打破他破镜重圆的幻想,这段描述把刘兰芝多情、体贴和善良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花木兰则是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冲破男尊女卑的世俗偏见,驰骋疆场,像男子一样保家卫国,这些都表现出木兰性格中的“勇敢、刚毅”。 她出生入死的驰骋于沙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十多年征战岁月里,木兰在艰苦的战场上,一边打仗一边还要克服女性生理和心理的障碍。 这些都需要她具有异乎寻常的毅力和坚强的个性。 木兰虽然是个巾帼英雄,但也具备女子柔情。

女性主义论文:安徒生童话中女性观的解读-文学研究论文-文学论文

女性主义论文:安徒生童话中女性观的解读-文学研究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本文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入手,通过分析《海的女儿》和《野天鹅》中失语、被噤声的女主人公,剖析安徒生童话里处处渗透着男权文化的意识形态,传达出男权文化社会用男权价值观规约并女性,使她们按照男权社会所要求的女性标准成长。 “他者”(theother)的概念源于女权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被称为西方女性“圣经”的《第二性》。“他者”和“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男性是主体,女性因为对男性的依附而处于从属地位。“他者”不具有或失去了自我意识,没有主体性。女性与男性的不平等地位,致使女性成为了精神上或物质上对男性话语语境里的附属品,愚昧无知地完全从属于男性主体地位,是男性世界的不同境界的风景———“他者”。西方社会长期以来的男性霸权,使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得已生存,演变至今,女性于是便作为男性的“他者”出现,处于次要地位。在波伏娃看来,自我与他者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性别层面看,男性成为自我,女性则成为绝对的他者。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着一种主体和客体、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女性是根据男性而不是根据女性本身来

定义自我的。“他者”这个概念是对女性境况的一个基本描述。女性的自我超越,总被另一个意志所遮蔽。女性的戏剧源于这样一个冲突:每一个以自我为第一位的主体的基本愿望,和种种使她不得不认为自己不重要的境况的逼迫。女性有史以来一直处于附属于男性的状态,她们的“他者”地位绝对而真实。所以,波伏娃告诉我们“: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2]。在波伏娃看来,女性没有过去、没有历史、没有自己的宗教。 纵观西方文学史,经典童话一直以来都以男性经验和男性视角为主导,把女性天使化和妖魔化的男权中心思想从未消失过,作为一名杰出的童话作家,丹麦人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亦未能跳出这个思想。男权主义思想在童话世界中亦展露无疑,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是缺席的、缄默的。《海的女儿》中美丽善良的小人鱼公主渴望进入人类社会,得到王子的爱情,付出的代价是她那甜美的嗓音和动人的歌喉;而在《野天鹅》中艾丽莎为了拯救她十一个哥哥,听从仙女的告诫:“从你开始工作的那个时刻起,一直到你完成的时候止……你也不可以说一句话……他们的生命是悬在你的舌尖上的,请记住这一点”[3],差一点被当做巫婆被活活烧死。在男性社会中,为了控制女性受到惑或是避免其惑他人,的办法就是让她们变得沉默、无声,女性表达自我观点的权力被剥夺“。妇女必须学会沉默,必须完全屈从,我不允许她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 小说探析-文学研究论文-文学论文

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小说探析-文学研究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女性小说是文学中较特别的写作形式,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中女性小说,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女性主义的内涵与发展。本文从英美文学中女性小说的发展过程出发,阐述了女性主义的自我重塑,分析了女性的两个维度。旨在通过小说中的世界,让更多的女性开始意识到两性平等、共存的重要性。同时,可以为女性地位演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英美文学;女性小说;女性主义 一、女性小说的发展过程

是一个精神空间,是想象中的理想王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有着相反的生活状态。它们是对立存在的,于是创造出女性小说,给予女性追求平等意识的肯定。从16世纪托马斯莫尔创作《》开始,到18世纪,萨拉鲁滨逊司各特创作了《千年神殿》。18世纪,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工业,男性在工业中的作用更加明显。与之相比,女性在社会上呈现出没有价值的形象,女性地位不断降低。《千年神殿》为女性建立了一个井然有序、没有压迫的女性社会。让对生活绝望的女性可以到这里抚平伤痛。这也暗示了女性在被社会不公平对待后的心理状况。女性可以在一个没有男性的社会上生活,强调了女性的意识。到了19世纪,女性主义处于激进阶段,因为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开始走向经济自由化、化的道路,一些女性作家开始创作女性小说。例如《米佐拉:一个预言》,小说描写了一个根本就没有出现过男性的社会,不用靠男性来繁衍下一代。这充分体现了女性的思想解放与意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女性小说主要代表作是《她乡》。三个美国男性到了一个只有女性,且没有国家、种族、职业差异的她乡。这与美国的社会形态全然不同,三个男性与她乡的三个女性结婚生子,以养育后代的科学成就为价值标准。女性小说里,没有男性的社会是女性宣扬女权的一种方式。但到了女性小说发展的后期,女权主义不那么激进,因为20世纪初爆发了世界大战,一些军工厂开始招聘女性进厂工作,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1928年,妇女拥有了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2]。女性小说中的女性,也

简论女性文学的审美风貌【论文】

简论女性文学的审美风貌 中国新时期的女性文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尽管有些作品中作者并没有站在客观的角度积极的理性的思考,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但是更多的作品当中,却是通过女性视角的描述,反映女性试图改变长久以来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偏见以及传统的性别文化,建立一全新的男性女性的文化的意图,它对传统文学的审美标准进行了批判,反映了中国新时期女性作家作品对女性文学作品的审美风貌。 1、构建出独特的女性审美视角 在新时期女性文学未出现之前,我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从男性的视角来进行描述,而在新时期的女性文学出现之后,叙述的视角突破的了传统的束缚,作品中也较多的出现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在各种女性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从女性的视角和对自身对生活的体验来进行描述,以此来辐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极力表现母性特征。在作品中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女性作家独特气息与对生命对社会的各种感悟,体现出了一份女性为主体的独立的女性审美意识。部分作品中还出现了多样化的叙事视角,铁凝的作品《对面》就是用男叙事者的视角来贯穿全文的,但是完全站

在了女性的立场。在中国新时期的女性作品中,还有众多的作家作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比如池莉的《烦恼人生》等等。 2、对传统审美进行了解构 随着女性意识的高涨,在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女性文学中许多的作家从女性的立场对女性的独立和自由精神进行创作,这时期的作品,不但和以往的男性写作不同,是自觉的运用女性意识进行创作,而且与不同于传统的女性作品,我们用审美的视角来看,作品更多的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上,以一种无所顾忌的姿态对男权文化进行反抗,企图改写被男性书写的命运,以一种我行我素的姿态,对女性进行自我描述。其中代表人物有林白、徐坤等等。台湾文学中,甚至出现在女性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性”和“政治的关系,李昂的《迷园》颇具代表性。我们通过看作家陈染的《私人生活》可以感受到,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个人化描写的范本,叙述者就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这种双重角色,作品的叙述创造了故事情节,而且在叙述和描写作品的过程当中,通过女性独特的感受,将女性意识进行了张扬,甚至还在作品中展现出女性本体所表达出的欲望,着重表现出了女性对于自我生活体验的挖掘的审美风貌。在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中这些作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关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论文

关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论文 从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性别的差别和对女性的歧视, 从先秦两汉就已经存在,尤其是在汉朝独尊儒术开始,女性更是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束缚和捆绑。因此当五四送来解放的曙光之后,这些女性便以飞蛾扑火的决绝,来换取生命的自由和尊严。但社会对女性的宽容并未达到其所宣称的那样,女性在出走之后,依旧面临着十分尴尬的性别困境,从而也就谱写出了现代文学史上多姿多彩,但又饱含血泪的女性生命抗争之歌。 一、家庭中的逃离 在古代封建大家庭中,女性是没有其独立的地位的。她们在为出嫁之前,要听从父母的安排,而在出嫁之后,要遵从夫家的礼仪规范。因此,在个性解放的号角吹响之后,这些女子上演了一幕幕的家庭逃离剧。作为五四时期女性逃离的代表,萧红、卢隐她们自身及其作品都是值得探究的。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另类存在,在这些叛逆的女儿中,她最勇敢,最富才情也最让人心疼。她以逃离家庭来获取自由,并走向了自我流浪和放逐的道路。这种逃离和行走的,在她的作品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以自己为素材,描写行走在人生中的孤独与凄凉,从而使得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着独特的色彩与意味。例如当时的独幕剧《终身大事》中,描写出了一个走出家庭,不顾父母反对的追求自由恋爱的女性形象,并影响了中国文学史上一批娜拉的出现,但同时也要看到,虽然在对这些家庭逃离中女性的书写作品增多,但对女性在家庭逃离后如何生存却未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因此在现代文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逃出去的女性形象,但其命运多是颠沛流离。 二、夹缝中的生存

女性的生存困境,一直是作家笔下所描写的主要内容,这在现当代文学史中也是如此。从现代文学中的作品来看,很多女性作家都表达了其与男性话语平等的渴望。舒婷在其《致橡树》中写道“:肩并肩”站在同一水平线上。但在大多数的作家笔下, 女性却是作为夹缝中生存在状态而出现的。在鲁迅的《祝福》中, 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成为了至今说不尽的话题。她是一个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女性,曾经的祥林嫂有幸福的家庭,但当丈夫死亡之后,家里的顶梁柱到下了,祥林嫂被迫改嫁,并在其额头上留下了被人称之为“耻辱”的伤疤,与此同时,唯一的儿子也死于意外,至此祥林嫂所有的寄托全都破灭,她为了获取心灵的安宁,在夹缝中挣扎生存,并将内心的所有痛苦寄托于神灵,以此来赎罪。但这仅有的生存余地都未被允许,她在现世的消磨中耗尽了自己的生命。纵观现代文学作品的长廊,那些在夹缝中生存的女性,并未获得其应有的生命尊重,反而在人世的消磨中逐渐耗损掉生命。她们的生命轨迹值得同情,也值得深思,女性的尴尬生存困境也因此成为了作家所寻求的书写命题。 三、婚姻围城中的困惑与挣扎 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女性的生存空间除了父母所给予的家庭,其生存的全部便都寄托在了丈夫身上。但正如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女性耗尽所有精力所追寻的幸福,却往往是那么不可触及。在鲁迅的笔下,他描写了一个出走的娜拉,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受到过良好的,是一个追求进步和自由恋爱的进步青年。她最终和涓生结合,也获取了一段时间的幸福。但当生活进入正轨之后,子君却未像之前一样继续追求进步,反而变得多疑,浅薄,并最终走向了传统女性所走的道路。尤其是在涓生离开她之后,子君又回到了封建的父亲家族,并在最后郁郁而终。子君是一个典型的生长于封建家族,在接受了先进思想之后走出来的典

汉语言文学论文 从女性文学作品中窥探女性的生存困境

从女性文学作品中窥探女性的生存困境 人格的建立根源于哲学和文化。什么样的哲学和文化造就什么样的民族人格特点。古老的中国哲学和文化造就的中国女性独特的特点。从性别的视角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建构了中国女性的人格,也带给了女性不可摆脱的生存困境,其影响深远而深刻。 一、心灵情感的困境 中国女性寻求自身解放的意识顽强而坚韧却又有很多的限制和不得已。女性作为一个性别往往被置于主导意识形态的边缘,被社会所“排斥”。在反思人性的同时,还有对女性自身的反思。 作品反映了女性角色人格的错位、没有爱情的两性关系、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从属地位等,开始关注女性自身的命运,并试图寻找女性建立自我人格的真正途径。 (一)强烈的政治意识造成舍家的个人困境 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女性带来了与男性在政治、经济与法律地位上的平等,然而这种平等却是以消除差异为代价的,尤其是消除性别差异。《人到中年》中陆文婷是一位知识女性,为了事业舍弃了家庭和生活的许多乐趣和幸福,她的生存状态在生活和工作的重压下发生断裂,这是政治时代带给知识女性双重角色的生命的创伤。女人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承载者。陆文婷作为为事业献身的女性固然值得敬佩,但她身上天然的母性和妻性这一精神性别被弱化了。那么在她心灵深处,被压抑的来自自然的母性和妻性依然存在,并在心灵底部引发社会职责与家庭职责的冲突。当濒于死亡时,她对于家庭有一丝抹不去的歉疚。这一部分被压抑了的母性和妻性才浮现出来,成为她的主导意识。 恩格斯说过:“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事业中去。”新的时代的到来给女性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

新的挑战。具有了经济独立能力的女性在生活中依然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她们在家庭与单位之间疲于奔命。自我价值的实现及社会价值的实现的需要,使女性不可能放弃现在的工作机遇。同时这些知识女性就无法像她们的母亲或祖母那样的传统妇女全心全意的相夫教子。女人以前一直被历史遮盖在其帷幕之后,新中国的成立给了普通女人活跃在前台的权利,这种强烈的政治意识以及难得的历史机遇带给了女人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就是这个被压抑了上千年的应有权利即刻回到女性手中时女人的手足无措或无法适应给女性的生存造成了家庭和事业的两条铁轨在陆文婷这里无法汇合的生命遗憾。 (二)柏拉图式的情感带来的两难困境 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中主人公钟雨生活在一个遗忘爱情的年代。她既不爱她的丈夫,他的丈夫也不爱她。但她的婚外恋情却是那么的沉重有刻骨铭心。她没有与所爱的人结合,表面看是爱人因为道义、责任报恩而娶了其他的女人。而她则以一种恋物的方式深爱着那个“他”,但真正双方见了面又有所回避,这是很矛盾的现象。我们不禁要问她为什么要给自己制造这种两难的处境。原因是那个年代过于强大的政治理想凌驾于个人意识之上,使自己的情感愿望受到压抑。于是钟雨在自己的心灵家园找到了一片纯净的处女地。人生理想与精神之父——《契柯夫小说集》终于和而为一,幻化出一种无性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这样看来“欲”无条件地服从于社会意识形态,但是压制反而强化了爱的存在。 (三)女性的“雄化”带来的婚恋的尴尬处境 张辛欣《我在哪儿错过了你》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主体意识强烈的女性,但这种主体意识并非性别主体,而是无性化的主体。在倡导无性的社会价值实现的环境中养成了男人般的行为方式和处世原则,当理想中的爱情降临,心目中男子汉的出现唤醒了她沉睡的女性意识,可长期养成的行为惯性使她仍然延续着男性气质过多的倾向,促使了他的远离。在她对错过爱情的追悔、失望和痛苦中,我们看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女性情感。至使“我”终于错过了“你”的原因是社会造就出“雄化”的女性,并使她们陷入情感与意志陷入不能协调的尴尬处境。主人公实

女性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重要性-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女性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重要性-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世纪》”年代欧美兴起的新女权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它的形成不仅有当时现实的社会和背景,而且有其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来源。肖瓦尔特在《新女性主义批评》中指出:“如果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运动的一个女儿,那么它的另一个父母则是古老的父权制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成果。”它在发展过程中汲取和改造了各家文艺理论的精华来完善自己。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文艺世界最有力、最令人振奋和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理论,不仅是因为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引入了女性阅读的视角,重新组织人们对历来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传统的实践进行审视和思考。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男人总是被认为代表着整个人类,而女主人公在文学作品中一般都是男性作者想象的投射。从前的人硬把女子看作两面,或是礼拜,或是诅咒。正如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西蒙#德#波伏娃在其所著《第二性》中指出的:“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她把女性放到漫长的两性关系的历史中来看,指出了父权制社会的性别统治、性别压抑和它的一整套意识形态是怎样铸造了历史性的女人,使女人

朝着男人的价值标准来要求自己、塑造自己,从而变成了所谓的“女人”,即人类的“第二性”、“次性”;也就是说,男人对于妇女的狂荡之攻击与圣洁之要求是男性父权制文化传统中由来已久的对女性形象的歪曲表现。 美国著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她们合作的《上的疯女人》一书中研究了西方19世纪以前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旨在揭露这些作品中包含的男性家长制的思想意识以及它给文学传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她们发现,在历来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文化传统中,无论是经典作品还是通俗作品,几乎所有的男性作家都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地把妇女理想化为两个极端的形象。一种是美丽、顺从忠实的理想女性或“天使”。她们都回避着她们自己,或她们自己的舒适,或自我愿望。男权社会规定女性的力量和才智不是为了统治和战争,也不是为了发明和创造,而是向男性奉献或牺牲。父权制要求“天使”的存在只是为了铺垫男人们的故事和作为低下的参照物来证明男人的高尚,却不允许她们有的人格和自我价值,而这种没有自我的生活是“真正的的生活,是生活在中”。相对于“天使”的反面形象是风骚凶狠、自私自利的“妖女”或“恶魔”。她们不择手段地惑男人,吸取他们的能量直至置之于死地。在创作“妖女”的过程中,男性作家明显地流露出了对不肯顺从、不肯放弃自私的女性的厌恶和恐慌。她们的才能和智慧以及自主的意识被视作是不健康的、的和危险的,就连女性的生理性本能也一致被男性作家同、疾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的体现论文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的体现论文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的体现全文如下: 摘要: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受西方近代女权运动的影响,涌现了一批女性 主义色彩鲜明的时代作品。本文以著名作家李凖先生的经典代表作《李双双小传》为例,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女性思想变化。 关键词:《李双双小传》;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 在二十世纪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影响下,中国文学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先进思想在 现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其中,女权思想是摆脱封建礼教枷锁的标志,更是社会 风气转变的典型表现。女性思想的变化在她们对待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态度上都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反映了新时代女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变。争取男女平等的思想更是渗透到了她 们日常言谈和行为举止中。下面将从新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出发,以《李双双小传》为例,分析女权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简述: 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妇女受压迫并不是个人蓄意行为的结果,而是个人生 活于其中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产物。换个角度来说,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经典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阐释,即受父权制影响,妇女只能留在家中 料理家务,男人负责外出劳动,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没有收入的妇女们在经济上处于 劣势,也就导致了她们在家庭中没有话语权和决定权,处于受压迫的地位。 女权主义者应该建立一种新的劳动概念,在重建劳动的过程中必须避免千篇一律的、 几乎没有什么创造性的工作,而是要在工作环境中发展自我的同时也改造着外部世界。 二、《李双双小传》中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 新中国建立以来,妇女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她们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 国的伟大劳动中。《李双双小传》就是反映这一时期妇女思想意识发生转变的典型文学作品。创作当时正处于我国建设发展的大跃进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 部作品在时代特色的渲染下鲜明地向读者传达了女性主义的思想。 作品一开始便交代了女主人公李双双的丈夫喜旺对她几个称呼,“俺家做饭的”、 “俺那个屋里人”、“俺小菊她妈”,街坊邻居则称呼李双双为“喜旺家的”、“喜旺媳妇”、“喜旺嫂子”。可以看到,不管何种称呼,都是依附在丈夫和孩子的名下,李双双 依然是夫权社会的一个附庸,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女子称呼的某某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以说双双在没有走出家庭之前是一个被符号化了的人物形象,完全没有李双双的个人 色彩,毫无独立性,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论里所提到的“异化”――劳动者与自身的疏离,是完全没有自我的表现。妇女们所体验的不是自己的意愿,妇女们劳动的成果和妇女 本身都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男人,这个在男权主义家庭中的掌权者。

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现状述评毕业论文

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现状述评 内容摘要:创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和法国,而后又在西方乃至全世界得到长足发展的女性文学批评给传统的文化和文学批评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动摇了文学研究领域中由男性文化为中心的思想观。同时,它的出现给世界文坛带来新的生机和力量,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和传播,自然而然地波及我国新时期文坛,成为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实践的有力参照。论文试图从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现状着眼,解析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力图在西方女性文学批评和近现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参照下,从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文本批评的视角揭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独特性和互补性,并思索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找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女性文学研究;兴起;批评方法;反思 Abstract:Founded in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1960s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and then in the West and the whole world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to the culture and tradi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concept hitherto unknown Some of the impact will shake the area of literary study by the male culture of the ideological center. Meanwhile, it has the appearance to the world literary bring new vigor and strength in the world and the practice spread, naturally affected China in the new era literary circles, as Chinese women practice of literary criticism powerful light. Papers from the Chinese women trying to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status quo - oriented, analytical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status, Western women in an attempt to literary criticism and near the modern Chinese woman in the light of literary criticism, social history from criticism Psychology criticism, the criticism of text reveals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of women's unique and complementary. and ponder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 efforts to fi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trend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 Women’s literature research,rise,cirticsm ,relection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文学价值的论文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文学价值 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浅谈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女性文学价值 在中国当代思想史的脉络里,女性文学最为突出的是五四运动之后,涌现出一大批女性作家,比如舒婷和林子等,接受五四文学彻底反叛精神,从此,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被打破,妇女解放问题一开始就受到五四先驱者的青睐。女作家本身就是一种新型人格的探索者,他们大多置身于男作家“寻根”的集体意识之外,这也是女性文学一直表现的特点,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更直接细腻地表达极为新奇特异的感触和思想。 一、“十七年”与“文革”时期女性创作 “十七年”与“文革”时期女性创作具体的时间是指1949年至1966年期间的女性创作,涌现第一批有独特色彩的女作家,对于整个现当代的文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主要表达的思想就是“男女都一样”。打破传统观念,通过作品的描述,表达女人从此要站起来的希望,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十七年”女性创作,从整体

上呈现出性别意识淡漠与消解的特点。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赋予“女性”新的历史地位,女性同男性一样具有选举权、工作权、教育权、参政权等,现实中反映女权主义的诞生。“男女平等”的思想得到推广,通过一些作品彰显女人的魅力。 在这个时期的作家有茹志鹃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杨沫的《青春之歌》。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都是英姿飒爽的豪杰,与唯唯诺诺的柔性女子形成鲜明对比。主人公的命运很多坎坷,女子不再逆来顺受,开始反抗各种压迫,对于封建家庭的思想更是强烈反感。张爱玲《半生缘》有新时代女性的特征,反抗社会不公平的对待,与各种黑暗势力做斗争。通过这些女性文学作品,突出的反映了“十七年”中普遍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观念。这些思想在整个文学界中,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认识,开辟女性文学另一条道路。 由于女性敏捷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觉,不再只注重于小家碧女情怀,更多现象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女性也是社会一员,开始抨击政治现象。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这些作品曾被指为表现小资产阶级意识并遭受批评与批判。但这恰恰证明了“十七年”当代文学叙事话语当中性别意识在夹缝中的存在。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独具艺术个性和探索勇气的作品,

论析我国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的论文

论析我国90年代的女性文学创作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关链词:多元化;精神空间;母亲神话;两性对话 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丈学创作呈现出了“百花竟艳”的多元化格局,女作家们以细腻的笔触对女性的日常生活、情感、欲望进行描写,使文学时人关注的中心点产生了根本性的位移,实现了片男性翁权的一种期及。随着女性文学的发展、繁荣,女性文学未来的走向应尽早过渡到两性对话阶段,这也许是女性文学创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女性文学创作的多元化格局及女性精神空间的探求与建构 较之于08年代,90年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复杂多变将女性推到了更为严峻、更具有挑战性的生存境地:一方面生存空间的拓展为女性的自由发展和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她们似乎已从种种禁锢和规范中走了出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但另一方面,女性在向生活的丰富深邃处挺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更多的困惑,依然占中心地位的男权价

值体系和市场化的现实物质关系则使女性的精神追求变得更为尴尬和暖昧川,使女性的精神空间变得相对比较狭隘。这从当代女性作家写作思潮的变迁中即可略见一斑,她们不仅经历了以残雪为代表的“梦魔写作”、以王安忆为代表的“生活超验写作,和以方方为代表的“超性别写作”,还经历了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躯体写作”、“房间写作”和以徐坤为代表的“话语写作”,更有以“新新人类”“宝贝”们性味十足的“身体播滚写作”等。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到当代女性正在走向精神空间的探求和重构。 (一)“个人化,,写作的繁荣。市场经济大潮以其不可阻遏之势改变了和改变着现有的社会结构,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人自身的又一次解放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使人与生命能够重新以更单纯的形式成为社会时代的中心和文学的中心。女性作为这一变化的受益者之一,不但进一步发掘出了自身应有的价值,而且从女性自身的特点出发,把个体生命价值的发现、实施、受阻等诉诸笔端,以细腻的笔触对女性的日常生活、情感、欲望进行描写及对女性所特有的种种复杂、微妙、细腻的心态进行深人勘察,使文学对人关注的中心点产生了根本性的位移,把对人的存在的一种更根本更普泛更深人的探问转向了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