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分析-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分析-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分析-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批评学界的学者将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翻译和引进到中国。针对我国当时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十分繁荣,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学作品的批评文章数量多却因为没有理论体系支撑而发展进程缓慢的问题。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引进传播阶段和深化理解阶段。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传播阶段

引进传播阶段主要是由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就是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通过我国的国外文学研究学者的翻译进入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界。可以说,1981年朱虹在其文章《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一文中,首先将美国妇女文学引进中国。并于1983年出版《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书中系统地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和理论知识进行翻译和介绍。中国由此真正意义

上的感知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及其理论。这一时期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章和书籍也随着理论的引进传入中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玛丽伊格尔顿编辑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该文章可以说是引领了中国读者对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了解和学习,纠正了当时因为社会思想层面误导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翻译出版之后,中国批评学界通过这部极具原创性、体系性的书籍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和研究,也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入中国后的一个标志性转折。接下来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贝蒂费里丹的《女性的奥秘》、肖沃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和米利特的《性》等文章,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潮,对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的几年间,中国的文学界逐渐加快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引进和借鉴,这一时期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性文章大批量地引进至中国,如黄梅的《女人与小说》、李小江的《英国女性文学的觉醒》、王逢振的《关于女权主义批评的思索》、黎慧的《谈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和朱虹的《“女权主义”批评一瞥》等文章,将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批评范式,引进到中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和奠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深化理解阶段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深化理解阶段的开始时间为1988年,这一时期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和学习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阶段,国内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学习侧重在了对批评理论的学科性和操作性的学习和研究。当时的一些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许多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文章的介绍和评论性的文章,主要有《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上海文论》《文艺理论研究》等,这些文章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系统的研究,充分的丰富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体系。一些学者也通过自身的理解和编译,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学术著作引进中国,如张京媛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张岩冰的《女权主义文论》、陈志红的《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罗婷等编写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林树明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翻译著作,都将国外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动态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反思,并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为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起到了推陈革新的作用。这期间,国内一些权威性学术期刊陆续刊发对此类文论的介绍和评述的文章。

二、性别诗学的萌芽以及发展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注入和引进,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

创作也随之发展深化,具有理论支撑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产生并发展。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浓厚的性色彩,而当时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深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在批评中也同样带有鲜明的性记号,“女性意识”、“性别歧视”、“男权本位观念”及“性别”等概念充斥在评论界和评论文章中。当时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采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从性的角度出发,对中国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文学和男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审视和分析。将文学中女性创作中的性别意识和男性创作中的男权话语进行分析和批判,具有非常鲜明的性别对抗意识,从性别上将男人和女人分割开来。这种批评方式将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从单一的社会生活、历史学审美中解放出来,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出现了很多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和批评文章,但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唯女权不权的批评方式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局限在了女性批评学家的学术圈内,男性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和研究寥寥无几。使得我国上世纪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呈现出内向化和私人化的特点。90年代中后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界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讨论,为了将这种情绪对抗色彩淡化,突出女性的平等意识,将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向更为理性的方向引领。我国的“性别理论”,即“性别诗学”开始产生。在中国,“性别诗学”也就是“女性主义诗学”。即不包含男性性别在内的性别诗学体系。在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性别诗学”成为一直延续到现今的思想框架。“性别诗学”是一门集人类学、社会学、学、语言学、符号学、艺术

史、教育史、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各个学科的综合的跨专业学科。在当代的文学批评流派中占有重要的理论位置,“性别诗学”一方面批判了那些将女性他者化的男性文学与文化,另一方面则主要通过发现和分析女性主义文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建立以女性主义为主体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体系。因此,“性别诗学”并未真正提出新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思路和方法,这里的性别仍具有对男性及男性文学的贬抑思想,存在很明显的性色彩,并未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文学批评上的性别平等。而“性别诗学”的存在意义,则是为了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能够更大范围地在文学批评界进行发展和传播以及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上的客观性进行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相当一部分旧式批评方法和批评理念,对男性文学的反抗意识并没有完全消除。直到2007年,这种现象才有所突破,林树明的《女性文学研究、性别诗学与社会学理论》这篇文章标志性地阐述了“性别诗学”的发展和变化。该文章强调了“性别诗学”对男性及男性文学的关注,将“性别诗学”中的性别逐步地向中立化转变,并与传统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对男性和男性文学的批判进行区别。主张通过种族、阶级、时代、经济、科技及教育等因素进行性别角色的探讨和发掘,强调关注广义的性别问题,摒弃单纯进行女性性别问题的研究方法。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点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角色和定位矛盾,转向对社会和历史所影响的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到今天,“性别诗学”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向和发展引领方向。特别是近几年“性别诗学”的发展,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

角充分打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狭义的两性批评,转化为更为广阔的对女性文学与阶级、时代、种族等相关内容的评价与研究,并与当下的男性文学和男性本身作为评价的内容之一,扩大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范围和发展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进步,另一种文学评论思想在性别诗学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这就是“文化诗学”。“文化诗学”在“性别诗学”发展的基础上,将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单一的对女性问题的探讨转变为对广义上性别问题的探讨,同时,对文章或书籍本身的文本美学和精神内涵进行更为立体和系统的研究,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点从性别转向了文化,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对性别的误读彻底的摒弃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范围之外,并通过对文本自身对社会、宗教等文化的描写的评价和研究扩大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范围,从根本上改变了性别诗学通过采用换词策略淡化女性主义后所产生的理论性的冲突和词义上的争论,从内涵上丰富了性别诗学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批评理论和实践基础。不仅从审美视角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诗意化,也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现实化,真正的促进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第一部分阅读与写作:在《作为妇女的阅读》中,乔纳森·卡勒援引《卡斯特桥市长》说明作家在写作时呼唤的理想读者是有性别的。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经验将使她们评价作品时表现出与男性同行不同的选择,男性同行把妇女遇到的独特问题只当做一种有限的兴趣。以《黄色糊墙纸》与《陷坑与钟摆》的对比为例,女性批评家试图证明重新挖掘出的女作家作品在文学价值上也不输于男作家,而不仅仅只是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妇女经验是她们作为读者对作品进行权威性评价的一种渊源——重新估价被忽视作品。卡勒总结的女性主义批评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主要关注妇女经验与其读者经验的连续性,于是批评兴趣在于对女性人物的处境和心理的研究上,放在了一个作家、一种哦能够流派以及一个时期的作品中对妇女或女性形象的态度的研究上。——有力的对控制文学作品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批评。比如波伏娃《第二性》以及凯特米利特《性别政治》,第二时期重心转向拷问妇女为什么总不能作为女人去阅读?女性主体与经验的分 离性问题。“作为女性的阅读”的基础或者判断的经验在哪儿?问题恰恰在于,女人们一直没有作为女人去阅读。女人被引导去认同男性人物,去反对她们自己作为女性的利益。比如小说《永别了,武器》女主角的死免去了男主角的负担,而男人的生命才是最珍贵的,我们的眼泪为男主角而流,并体验这种理想女性形象的寓意——唯一的一个好女人只是一个死去的人。读者必须接受作者的男性视角才能欣赏结尾时的那种悲怆之情。于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行为就是:从一

个赞同型读者变成一个反抗型读者,通过这种拒绝赞同的行为,开始把根植于我们心中的男性意识去除掉。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对“菲勒斯批评”的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对男性批评的批评越令人信服,它就愈能提供一种更宽泛和更综合的洞见,以分析和确定男性批评家有限和带偏见的阐释。第二个阶段的女性主义批评力图证明自身比省略与歪曲的男性阅读更理性、更严肃、更具反省意识。第三时期女性主义批评不再去争论男性和理性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而是竭力考察把我们理性的诸种概念和男性权益联系在一起的方式,考察我们的理性是怎样成为男性权益的同谋的。露丝伊利格瑞采用柏拉图的洞喻比较了母性子宫和神圣的父权逻各斯之间的关系,证明哲学的范畴把女人们驱逐到从属或服从的地位并且把女人的他者性降到了一种镜子的 关系:女人要么被忽视,要么被视作男人的对立面。父权制与理性、抽象以及知识的特权之间的联系。父权的建立伴随着一系列强有力的意识形态控制,因为在肉体上父亲远不如母亲与孩子亲近。(联系最近流行的一个笑话:十年后男人知道自己孩子姓什么,但女人却能保证自己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这个笑话在讽刺的背后其实还是表现出一种男性的恐惧。)第三个时期的女性主义批评布什一个拒绝理性、赞成非理性的问题,也不是讨论能指所指的问题,而是发展批评方法的问题。但是,女性主义批评的困境恰恰在于其建设性远不如破坏性。通过这三个时期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时期女性经验被当做坚固的基础;第二个时期讨论怎样使作为女性的阅读成为可能,第三个时期对经验的要求仍然存在,只是被隐匿起来,作为参照系存在。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 英美派是与法国派相对应的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要学派。它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研究女性作品的特殊性,批判传统文学标准中的男性中心主义,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努力发掘和寻找女性文学的自身特点,强调女性本身的文化内涵,鼓励当代妇女加强团结和联合,摆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和,对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具有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概念与特点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视觉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的批评模式。自从1985年挪威学者陶丽莫依(TorilMoi)在其出版的《性与文本的》(Sexual/TextuaiPolitics:FeministLiteraryTheory)一书中提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和“法国派”的概念之后,对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与法国派的“视写作为,以语言的构合组织来抗拒和颠覆旧有男性社会秩序”不同,英美

派“侧重的是对社会和,着力揭示潜藏在文本内部的两性对立和女性被压迫的真实状况。”可以说,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主力军,尽管没有形成什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纲领,但其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经典作品以及发掘女作家及其作品,建立女性主义文学宫殿的特色鲜明的批评方法,依然能够让我们获得清晰而深刻的感触。本文试就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上述两大特点展开研究。 一、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 在长期的父权制文化中,文学传统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中心。西方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女性,如夏娃、安德洛美达、潘多拉和象牙女郎,都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她们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由内到外都渗透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面对这种情况,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女性意识不容忽视,文学批评首先要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开始,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学,通过考察和分析,重新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赋予其新的内涵。一大批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用他们的作品诠释着女性意识的美学原则。英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Woolf)在她的作品《一间自己的屋子》(ARoomofOne/sRoom)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肖瓦尔特创作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 弗恩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不同于埃伦莫尔斯等女权主义批评人士的观点,她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源源持续的,不是由仅有的几位著名作家 实现的,这其中还包括名贯古今的作家和被历史遗忘的普通作家。与 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历史上某些女性作家走红一时、转瞬即逝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事实被人们遗忘,造成历代女作家无法搜寻到属 于她们自己的成长历史,因此不得不重新翻看过去,反复地提醒和告 诫自己,女性应当充分增强自己的女性意识。透过维多利亚时代到现 在的英国小说来挖掘女性文学的历史特点,补充几位女性主义代表作 家之间的差距与不同。该书影响深刻,被赋予“时代杰作”之称,其 根本原因在于作品将长期被人们遗忘的英国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重读,在继承前人女性作家的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重新剖析,符 合时代潮流,并且手法独到。与此同时,该书将女性文学传统视为一 种“亚文化群体文学”,并指出,女性作家创作受亚文化影响深刻, 具有一定意义。总体而言,可将女性作家的作品划分为三个阶段。其 中最受关注的是女性阶段的创作,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史实方面, 都对女性文学史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女性批评要求通过女性自身的 努力重新建立女性文学传统,重新书写女性历史。女性作家们的友好 情谊由此显现,她们呼吁当代妇女增强沟通和联系,携手摆脱父权中 心文化的捆绑与束缚。“女性文学被称之为亚文学,仅仅一个‘亚’ 字就决定了女性在创作时必须顺从、依附于男性的知识、智慧和力量。肖瓦尔特提出了女性的理想化境界,即女性拥有很多金钱,并根据男 性的工作量付给他们酬劳。当然这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想法,所以肖瓦 尔特也提到了双性同体,即沃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中提出的男女 双性同体论。” 肖瓦尔特认为,女性批评重点在身为作者的妇女,对妇女创作的文学 的发展变化和结构分类进行分析。女性的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问题 都在女性批评课题中进行了解释说明,少数女性作家或女性团体创作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 引言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门研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实践的 学科领域。本文旨在对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行浅析,介绍 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发展历程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女性解放运动。在这个背景下,女性主义理论开始关注女性在文学中的定位和表达。在早期,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通过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 象和女性化语言来探索文学对女性的表达和塑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的 内容也逐渐扩展到性别、权力、身份等方面。 核心观点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反抗传统的男性中心视角: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批判 传统文学中男性中心的视角,呼吁重视女性的审美经验和视角,以 女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反抗传统的男性中心视角:德 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批判传统文学中男性中心的视角,呼吁重 视女性的审美经验和视角,以女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2. 揭示性别霸权的存在: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 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霸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权力结构和语 言表达的分析,揭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揭示性别霸权的 存在: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霸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权力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社会 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3. 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文学: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视 女性的创作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动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审美的独特性。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文学:德 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视女性的创作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动 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审美的独特性。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分析-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分析-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的一些批评学界的学者将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翻译和引进到中国。针对我国当时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十分繁荣,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学作品的批评文章数量多却因为没有理论体系支撑而发展进程缓慢的问题。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引进传播阶段和深化理解阶段。 (一)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进传播阶段 引进传播阶段主要是由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就是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通过我国的国外文学研究学者的翻译进入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界。可以说,1981年朱虹在其文章《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序》一文中,首先将美国妇女文学引进中国。并于1983年出版《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书中系统地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和理论知识进行翻译和介绍。中国由此真正意义

上的感知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及其理论。这一时期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章和书籍也随着理论的引进传入中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玛丽伊格尔顿编辑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该文章可以说是引领了中国读者对西方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了解和学习,纠正了当时因为社会思想层面误导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翻译出版之后,中国批评学界通过这部极具原创性、体系性的书籍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和研究,也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入中国后的一个标志性转折。接下来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贝蒂费里丹的《女性的奥秘》、肖沃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和米利特的《性》等文章,为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潮,对我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的几年间,中国的文学界逐渐加快了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引进和借鉴,这一时期的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性文章大批量地引进至中国,如黄梅的《女人与小说》、李小江的《英国女性文学的觉醒》、王逢振的《关于女权主义批评的思索》、黎慧的《谈西方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和朱虹的《“女权主义”批评一瞥》等文章,将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一种批评范式,引进到中国,对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和奠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深化理解阶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形成和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形成和发展 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传人中国。 在历经20多年的理论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 历了“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在 此期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持续地被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源引、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现当 代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 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西比较;吸纳;新变 20世纪80年代初,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传人中国。相对其他西方 批评流派与方法,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进和传播到中国的时间相 对滞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国人对“Feiminsm”一词的中译 文“女权主义”的普遍误读。“当时的人们对女权主义这个字眼有着 某种反感,或惧怕,甚至厌恶。因为从字面上理解,女权主义仅仅关 乎权力之争,因而可能是一种极端的女性的自我张扬、甚至恶性膨胀。如果说,很多词都有自己的形象,那么,这时候,作为一种大众想象,女权主义一词的形象是一些既丑陋不堪又张牙舞爪的女人。”所以, 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传人中国时,人们对它之的态度是谨慎的。 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到“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际关 涉到的是一个文化过滤的过程,即接受者根据自身文化积淀和文化传统,对一种文学理论或文学现象实行有意识的选择、分析、借鉴与重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同样经过了这种“过滤”的过程。在中 国20多年的理论实践中,它持续地被中国的批评家们所借用、改造, 最终被“有效地”植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文学批 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阐述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阐述 以“妇女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观,实际上最早是由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自己的一间屋》(1929)中提出来的。从伍尔芙到波伏娃再到米利特,她们的基本思想是反抗父权制文化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反对妇女的屈从地位,要求妇女解放。这也是女性意识的要义和中心所在,“女性意识”由此成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在我国女性文学批评和研究中,女性意识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汇,它成为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是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标准和尺度,甚至有人认为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是界定女性主义文学最重要依据。“躯体写作”一词,是在八九十年代之交,随着欧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陆续被介绍到中国大陆时渐为人们所知。 “躯体写作”说到底,还是在男性中心的文化传统中女性如何表述自身,如何突破传统限制,保持女性写作的想象自由。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一文中,从性别角度揭示女性写作的特殊涵义,并阐述了“躯体写作”的概念。她认为,以往文学史由于缺乏女性观点,女性的生命状态没有得到出自女性自我的真实表达。因此,西苏在这篇文章中对女作家说;“写吧!写作是属于你的,你是属于你的,你的躯体是属于你的,接受它吧。”接着她通过揭示女性写作在男性中心社会和文化传统中遇到的阻力,进一步说明“妇女必

须写妇女”的意义。从而说明“躯体写作”真实的内涵决非一种纯粹生理上躯体感受,而是强调女性写作在历史中的无可替代性,和其中潜在的错综复杂,被以往历史和文化遮蔽的那些历史和文化内涵。她呼吁:“妇女必须参与写作,必须写自己,必须写妇女。就如同被驱离她们自己的躯体那样,妇女一直被暴虐地驱逐出写作领域,这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依据同样的法律,出于同样的目的。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本文—就象通过自己的奋斗嵌人世界和历史一样。”川对“躯体写作”观念的认同,使中国女性写作真正回到了女性自身。如王安忆、张洁、铁凝、刘索拉、徐小斌、蒋子丹、徐坤等大批女作家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对男性中心话语的挑战,通过“身体书写”,在“性”的描写上表现得大胆泼辣无所顾忌,无所不至,以女性话语,以“女性独语”书写生命体验,女性经验,赤裸裸地祖露女性的性觉醒、性期待、恋父恋母情结、性恐惧、自慰、同性恋等女性的一切神秘话题。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摆脱男权文化传统的批评标准,对这些书写女性经验的文本持褒扬的态度,以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观念、态度和立场,与女性写作一起分享知识禁果,感受文化和历史的压抑,参与他们的反抗,主动疏离主流意识形态,促进女性写作的特殊价值的实现,在批评界发出异样的声音—女性主义批评的独特的或女性的规范,那种对自己的性别更具自我意识,具有女性主义思想,对妇女利益更关心的女性主义批评之声。

女性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重要性-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女性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重要性-传统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世纪》”年代欧美兴起的新女权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它的形成不仅有当时现实的社会和背景,而且有其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来源。肖瓦尔特在《新女性主义批评》中指出:“如果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运动的一个女儿,那么它的另一个父母则是古老的父权制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成果。”它在发展过程中汲取和改造了各家文艺理论的精华来完善自己。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今文艺世界最有力、最令人振奋和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理论,不仅是因为它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引入了女性阅读的视角,重新组织人们对历来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传统的实践进行审视和思考。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男人总是被认为代表着整个人类,而女主人公在文学作品中一般都是男性作者想象的投射。从前的人硬把女子看作两面,或是礼拜,或是诅咒。正如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西蒙#德#波伏娃在其所著《第二性》中指出的:“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她把女性放到漫长的两性关系的历史中来看,指出了父权制社会的性别统治、性别压抑和它的一整套意识形态是怎样铸造了历史性的女人,使女人

朝着男人的价值标准来要求自己、塑造自己,从而变成了所谓的“女人”,即人类的“第二性”、“次性”;也就是说,男人对于妇女的狂荡之攻击与圣洁之要求是男性父权制文化传统中由来已久的对女性形象的歪曲表现。 美国著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她们合作的《上的疯女人》一书中研究了西方19世纪以前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旨在揭露这些作品中包含的男性家长制的思想意识以及它给文学传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她们发现,在历来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文化传统中,无论是经典作品还是通俗作品,几乎所有的男性作家都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地把妇女理想化为两个极端的形象。一种是美丽、顺从忠实的理想女性或“天使”。她们都回避着她们自己,或她们自己的舒适,或自我愿望。男权社会规定女性的力量和才智不是为了统治和战争,也不是为了发明和创造,而是向男性奉献或牺牲。父权制要求“天使”的存在只是为了铺垫男人们的故事和作为低下的参照物来证明男人的高尚,却不允许她们有的人格和自我价值,而这种没有自我的生活是“真正的的生活,是生活在中”。相对于“天使”的反面形象是风骚凶狠、自私自利的“妖女”或“恶魔”。她们不择手段地惑男人,吸取他们的能量直至置之于死地。在创作“妖女”的过程中,男性作家明显地流露出了对不肯顺从、不肯放弃自私的女性的厌恶和恐慌。她们的才能和智慧以及自主的意识被视作是不健康的、的和危险的,就连女性的生理性本能也一致被男性作家同、疾

文学批评课题研究论文(五篇):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分析…

文学批评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分析 3、文学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 4、自然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5、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批评论文 全文总字数:15003 字 篇一: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1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贡献 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最终目的,即寻求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以及产生性别歧视的社会制度,批判人类社会政治秩序的不合理存在,追求全人类的解放。性别政治的批评实践和深厚的现实关怀原则始终贯穿在他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而这些恰恰体现出了伊格尔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贡献。 1.1独特的性别视角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是特里•伊格尔顿研习和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重要著作。他从不轻易放弃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和独立思考问题的努力,以一种哲学思辨的精神深入到具体的文学现象中,指出“一切批评都是政治的”,充当人文批判的探路先锋。

在其写作过程,他始终坚持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批评实践的方法。特里•伊格尔顿认为从价值观和信念观来讲,西方社会上有很多的妇女,或者说大多数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都是女性主义者,而他的太太玛丽•伊格尔顿也是一位女性主义者。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西方很多妇女比较激进、比较关心政治,而现在妇女不怎么关心政治或者说不怎么激进,伊格尔顿声称或许是基于以下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她们的要求有些已经得到满足,这是积极方面的原因;另一个是我们这个时代不是一个激进和关心政治的时代。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说,女性主义者对政治、阶级等因素的关注,都不及作为男性学者的伊格尔顿。他再次对文学中的惯例和价值进行考察和界定,更加注重弘扬和发展批评的实际社会效用和道德价值,向传统的男权中心社会发起颠覆性的挑战,流露出了更加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他所关注和思考过的关于女性的问题,以及独特的性别视角,为后人研究女性主义提供了更多的观点。性别视角与阶级意识形态的巧妙结合,这是一种非常成功而富有特色的女性主义批评实践,更是一种独特的批评实践的视角,它对未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伊格尔顿成熟的批评实践,使我们研究者更加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是再优秀的理论,而文中所论述的性别问题也不例外,最后都要回归实际生活,贴近人类的生活,才能体现出更深刻的现实意义,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1.2性别视角与阶级意识融合

文学批评中的女性文学

文学批评中的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作为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研究和探讨女性作家的作品以及女性主题的文学作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女性文学批评旨在关注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女性作家的创作动机和表达方式,以及女性主题在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对文学理论的贡献。 一、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 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女权主义运动。在这一时期,女性开始反思自己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形象,并开始关注女性作家的作品。女性文学批评的先驱者们开始探讨女性作家的创作动机和表达方式,以及女性主题在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她们通过对女性作家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女性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文学批评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在20世纪后半叶,女性文学批评开始关注女性主题在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以及女性作家的创作动机和表达方式。女性文学批评家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如“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批评”、“女性文学史”等,为女性文学批评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女性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 女性文学批评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旨在深入探讨女性作家的作品和女性主题的文学作品。其中,对女性作家作品的文本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女性作家作品的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揭示女性作家的创作动机和表达方式,以及女性主题在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此外,女性文学批评还采用了历史文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女性作家的生活背景和时代背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作家的创作动机和表达方式。同时,通

过对女性主题的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的变化和演变的研究,可以揭示女性主题在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和意义的变化和演变。 三、女性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的贡献 女性文学批评对文学理论的贡献不可忽视。首先,女性文学批评扩展了传统文 学批评的研究领域。传统文学批评主要关注男性作家和男性主题的文学作品,而女性文学批评则关注女性作家和女性主题的文学作品,为文学批评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对象。 其次,女性文学批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概念和方法,为文学理论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概念和方法,如“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批评”、“女性文学史”等,为研究和分析女性作家的作品以及女性主题的文学作品提 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最后,女性文学批评通过对女性作家作品和女性主题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女性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女性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为女性作家的创作和女性主题的文学作品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之,女性文学批评作为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研究和探讨女性作 家的作品以及女性主题的文学作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对文学理论的贡献,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女性作家的作品以及女性主题的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通过对女性文学批评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女性作家的创作动机和表达方式。

【文学批评论文】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批评论文

【文学批评论文】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文学批评论文 一、蕴含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中的两性战略伙伴关系 古往今来,社会都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的,缺少任何一方的努力和奉献,都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飞速发展。“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人类文化的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和无性中的所谓‘女性’。”“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这一中国家庭的普遍观点,不也正说明了男性和女性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孰重孰轻之分吗?如果男性和女性不能和谐共存,如何推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生态女性主义者普鲁姆德(ValPlumood)看来,“对二元论的划分既不是中性的,也不是随性的,而是由具有鲜明对比的两组概念构成的————统治的概念和屈从的概念,即相互之间形成了相互对立和排斥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正是立足于对文学研究的多角度结合,着眼于女性的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统一,不仅把女性和大自然的联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对男权思想的“二元制”社会给予了批判,同时为女性争取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要求而尝试探寻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构建。而在生态学中,环境主义者认为人类奴役自然、破坏环境,自然环境成为被男权社会统治的人类社会压迫的对象;而在人类社会内部,女性主义者则持女性思想被男权奴役,女性生活被男性世界操纵掌控,成为“失语者”,也成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奉献者的观点。由此可看出,“环境”和“女性”两者之间的确有着很多共通之处,同为男权社会被统治和被奴役的对象,这样就使得“同病相怜”的两者惺惺相惜,仿佛两个亲密无间的“闺蜜”。而大自然往往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被比喻成母亲,也常常被用第三人称“她”来指代,这更使得生态女性主义者情不自禁地把两者纳入到共性范围内进行研究,把女性争取自由的权利和自然获取救赎的渴望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生态女性主义是站在女性的立场来分析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刻不容缓的环境问题,因此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相对于生态主义学说而言,更具有女性敏感、细腻的独特研究角度和审视点。如果说生态主义理论者们是主张以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环境的种种危机进行展开研究,那么生态女性主义者则主张从两性和谐的前提下,从女性细腻、敏感的眼光透视男权社会解构“二元式思维模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指出生态社会的种种自然危机后的罪魁祸首就是男权思想的独霸地位。“生态女权主义把道德观建立在关心、爱护和信任上,把人(包括男人和女性)在私人、家庭和政治上的关系视为平等,也把人类与非人类的自然视为平等伙伴,而不是控制和统治的关系。”生态女性主义并不是主张用女权思想代替男权,而是用一种更理性的方式,反对男权思想的压迫和束缚,争取妇女话语权和地位的平等,不再以二元式的思想模式和世界观来统治世界,让男性和女性之间形成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因为这一点也正是体现了对和女性有着密切相似性的自然世界的解放和拯救,众生本应平等,让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合作共赢。可以看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立足于男权社会里男性与女性的相互关系,但却从另一个角度洞察了深深藏于人类统治主义理论中的人与环境之间也存在隐形的相似关系。以此为着眼点,生态女性主义可以说有了在生态环境学理论上的合理性。 二、沐浴在清洁理论思想下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的春天不应该是寂静无声的,死气沉沉的;她的春天应该是万物复苏的,生机盎然的。美国海洋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早在其《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1963)一书中,通过描写一个绿色美丽的小镇由于生态环境遭受人类社会严重污染而沦为一个黑色死亡之镇的生态事件,揭示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正在被人类的生产和生存活动而破坏的现象,因为杀虫剂DDT等农药的滥用使得地球环境受到了长期的危害,使得人类生存也受到了相应的威胁,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春天不再像春天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无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一、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 作为一种新兴批评流派,生态女性主义批评要求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让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它打破了传统的陈旧的文学批评模式,为西方文学批评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充盈着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女性主体意识,在这种自然和女性的眼光下,传统的文化、文艺观、价值观以及批评尺度等受到质疑,文学作品将面临重新定位和评价。 二、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 (一)理论渊源与现实基础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生态思潮和女性思潮的组成部分,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之上的。其理论基础在于生态女性主义是环境主义与女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生态理论的进步及女性主体意识是其发展的理论源泉。生态女性主义在继承传统的理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为文学批评及其他文化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女性主义者投身生态环保运动并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是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而现实基础。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森发表了作品《寂静的春天》,这部作品毫无保留地揭示了农药的广泛使用引发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从而唤醒了美国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在美国引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保护运动。在文学界,作家们特别是女性作家也不甘示弱,他们将女性和自然作为主题写进文学作品中去,将“自然歧视”和“女性歧视”赤裸裸地展示给广大读者,引发读者深思。如朱晓光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渊源与流变》一文中提到,1978年,美国著名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格雷芬的《妇女与自然:她内心的吼叫》一书出版;1979年,卡洛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学与科学革命》发表。这两部专著的发表为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的结晶 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是在借鉴生态批评与女性批评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融合,其理论意义看似等于其实大于二者的结合。生态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

生态女性主义及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发展-精选文档

生态女性主义及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发展 二十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环境保护运动和女性争取民主权利斗争的开展,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和生态女性理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无论在社会运动、生态保护、意识形态还是学术研究领域,生态女性主义都有了一席之地。本文将针对生态女性主义及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发展进行梳理。 、生态女性主义的起源和背景 从二十世纪60 年代以来,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席卷全球,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了各种各样的灾难:全球变暖,空气污染,动植物的消亡和日渐减少的环境资源。面临严重的环境灾难,越来越多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开始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运动中,同时有些学者结合女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和环境保护运动也开始思考人类与环境、男人与女人、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早在1962 年,美国著名的作家、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雷切 尔•卡尔逊就发表了名为《沉寂的春天》(Sile nt Spring )的著作, 这本书主要关注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同时要求人类要学会尊重自然和欣赏自然。这本书的发表揭开了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序幕,卡尔逊也因此被认为是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者。 生态女性主义概念的提出首先来源于法国女性主义者。1974

年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德奥波妮在《女性和死亡》( Feminism or Death)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概念。德奥波妮在书 中强调了女性在生态革命方面所具有的潜力,号召妇女起来领导 一场生态革命;更重要的是她开始期望在人类、自然、男人和女人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而且认为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也应该为人口的过度膨胀和资源的枯竭负责任。 二、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包括了社会运动和生态运动,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和80 年代初期达到了顶峰。这个时候的社 会运动包括了女性运动、反暴力运动、反武器运动和反军国主义 运动等运动和示威游行。1980 年3 月,美国著名的生态女性主 义者伊内斯特拉•金在美国阿默斯特市组织了“女性与地球生命:80 年代的生态女权主义大会”,对女权主义、军事化、生 态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这次会议的召开不仅催生了一批生 态女性主义组织建立,促进了女性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宣告了生 态女性主义作为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正式诞生。 从二十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生态女性主义运动和研究进入 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生态女性组织和会议相继成立和召开,1981年第一届美国西海岸生态女性主义会议召开,1987 年全美生态女性主义会议召开,1989 年环境与发展妇女组织成立。 随着生态女性主义组织的发展和会议的不断举行,世界上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也开始兴起,从二十世纪70 年代到80年代,越来越多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学者开始发表各种论文和书籍来阐述对生态女性主义的认知和分析,代表人物和作品主要有:丝玛莉•路瑟的《新女性,新地球一性别意识和人类解放》,苏珊•格里芬的《女性和自然一内心的呼唤》,卡罗琳•麦茜特的 《自然之死:妇女、生态与科学革命》,凡达娜•希瓦的《为了活命:女人、生态学和发展》和凯琳•沃伦的《生态女权主义》。

最新-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探索 精品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探索 论文摘要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妇女形象批评、妇女中心批评、身份批评。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应超越其单一的性别立场走向全方位的性别诗学,在保持多元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流派理论,建立自己的批评和理论体系。 论文关键词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黑人女权主义;女性批评20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新女权运动在美国展开,既而迅速波及欧洲并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一从性别角度出发的思潮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颠覆了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观念。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正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新女权运动在文学和批评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 总体而言,英、美、法三国的女权批评在世界范围影响较大。 尽管这三派女权批评都吸收了玛丽·沃斯顿克莱夫特、弗吉尼亚·伍尔夫、西蒙·波伏瓦等早期女权主义者的思想,都将女性在文学创作及批评领域所受到的歧视作为批评的出发点,但因各派侧重的方法和理论不同,各国社会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三派女权批评又都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法国的女权批评深受精神分析学、语言学、解构主义哲学的影响,强调女性受压抑的状况并致力于在语言领域寻求突破。 英国的女权批评更多地受到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影响,在后期又吸收了法国精神分析学的某些观点。 他们重视批评实践的政治意义,主张参与历史进程,以促进深刻的社会变革。 而美国的女权批评则从人道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注重文本分析,揭露在创作和批评领域的性别歧视,并致力于挖掘女性文学传统,建立自已的批评原则。 本文着重探讨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历程、代表思想及其理论走向。 一、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阶段美国的女权主义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妇女形象批评,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妇女中心批评-,70年代中后期、身份批评,80年代至今。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 2014级史晨霞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兴起,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英美派和法国派两个流派,共同经历了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要了解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女权主义有所认识.追溯女权主义的源头,不能忽略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本是由男性女性共同形成,男女性理应处于平等地位。但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无论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女性的身份始终是处于边缘化的被压抑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压抑与沉默之后,女性意识觉醒,妇女起而反抗,女权运动随之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文艺复兴倡导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对中产阶级妇女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了妇女争取平等的愿望。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开始。在这一历时约70年的女权运动中,妇女高喊男女平权的口号,强烈要求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平等,最终以妇女获得选举权而胜利告终。进入20 世纪,西方女权运动又掀起了两次浪潮,分别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经历了从主张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和性别的差异性到要求多元化的差异取代男女对 立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推进到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治话语。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作者:杜芳琴 在谈到女性主义的时候,我们必须分清运动和学术两个不同的层面。本文侧重于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在文学、文化批评中的运用和历史变化。 一、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一)女性主义理论的特点 从20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女权运动兴起以来,女性主义已经蓬勃发展了四十年,它从 来不是铁板一块,而是流派众多,理论繁杂,多彩纷呈且变动不居的复合构成。就理论层面而言,女性主义可以概括为如下特点: 1.多元并存、时空重叠。 在第二次女权运动蓬勃兴起的60—70年代,也就是我们惯常了解的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最为活跃的时期;到了90年代,第 三世界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女性主义与前度活跃的流派多元并立,互相辩驳论争,成为女性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女性主义已从早期纯粹以女性抗争为旨归的理论探索,进展到以两性权力互动、改变不合理的性别文化为目标的性别研究,再发展到当下结合心理分析、政治理论、哲学、生态环境研究、种族研究、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学科、跨学科的范畴,并且已经渗透到社会人文科学以至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当代西方社会文化领域最具批判力的跨学科的学术思想体系。 女性主义的各个派别不是泾渭分明、判然有别的,而是在时间的延续和代表人物上呈时空重叠和纠结难分之势。比如,最有悠久历史的自由女性主义至今仍有广阔的市场。黑人女性主义不只是到80—90年代才活跃起来,而是早在60年代就不乏中坚分子,如有名的安吉拉·戴维斯,她现在依然是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而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研究的论文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研究的 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流派研究 一、引言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同时蕴含着生态思想和女性主义批评视野。西方现代生态主义思想渊源已久,从卢梭(jearl jacques rousseau)、梭罗(henry davidthoreau)到利奥波德(aldo leopold)等,具有理性良知和自然爱心的知识分子,已经清醒地意识到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即将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其中,卢梭是现代自然主义发起人,主张简朴自然的生活,以在丛林中居住的实际行动宣告回归自然;梭罗是生态中心主义创始人,拒绝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主义,赞美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生活,作品《瓦尔登湖》(walden)以诗意的语言描写了他在瓦尔登湖融入大自然的恬美;利奥波德提倡建立生态保护区,作品《像山一样思考》(thinmnglike a mountain)和《土地伦理》(the land ethic)认为土地不应该仅仅被视为人类的财产,土地的使用也不仅仅是社会经济问题,

要在人和土地之间建立和谐的伦理关系。 这些人积聚起来的反工业文明的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传统发展到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rachelcarson),终于开启了一场世界范围的生态保护运动。1962年,卡森发表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以大量无可辩驳的数据和事实,揭露了自然生态遭受人类严重破坏的恶果,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引起震动,现代生态主义运动大规模兴起。此时,正直欧美大陆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在人类社会中的遭遇正如自然母亲在人类社会中的遭遇一样,充满了父权文化的压迫和暴虐,于是很快把自然生态问题自觉地纳入自己的批评范围。西方的生态运动和女权运动共同催生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二、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 1.社会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致力于改变人类传统看待女性和自然的方式以及文学书写方式,由此影响人们的思维观念,并进一步改变人类生存的世界。持社会生态观点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大多批判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理论,把自然活动和女性生育同样看成是一种人类的社会生产。美国的克里斯汀·维瑟(christian )和西德尼·多布林(sidney )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