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代对西南边疆的经营

汉代对西南边疆的经营

汉代对西南边疆的经营
汉代对西南边疆的经营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大都实行自由恋爱。如果说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因浪漫的走婚而闻名,那么住在滇西北永胜县的他留人青年男女则有着更为神秘奇特的恋爱方式——串“青春棚”、“过七关”。 “他留”在他留人的语言中是外路人的意思,他留山原本叫红泥山,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军事要塞,马帮商队通过古驿道进出云南和四川。他留人曾经在此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历史, 1856年的大理回民起义使繁荣的他留古城堡消失在战火中,但他留人独特的恋爱方式却完好保存下来。“青春棚”内演绎了无数的罗曼蒂克史,是双系对偶婚姻制的缩影。 他留山位于六德乡,川缅公路丽攀线西北部,东经101°,北纬26°33',距永胜县城45公里,直距18.9公里。有河谷区、半山区、山区,所属双河、云山、玉水三个村委会,史称他留河流域,总面积150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至2160米,呈温带大陆性气候至寒温带气候,近年来由于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根据传说和坟林碑文记载,他留人于明初湖广调卫时迁居永胜,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麻林县或江西吉安府,有的老人甚至能清楚地说出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柳树庄大石洞三三村大水井。他留人的先民于湖广调卫时进入永胜,开始居住在南华柳树塘一带,后需迁徙,便寻找居住地,现在从六德纳咱沿他留河至双河小米田的很多地名仍保留有祖先迁徙的痕迹。 云山和其南北的玉水村、双河村是他留人主要聚居地。到1999年人口只有2000多,目前总人口有4500多,其中男性占45%。玉水村委会下属人口有1228,其中女性598人,男性630人。

“苍山佩古泉,底楼飞四合”是他留古民居的主要特征。他留古城在战火中毁灭,成片相连的院落群早已不复存在,现代的他留民居以单家独户的四合院为主。时代巨变,但他留人却依旧保持了淳朴的民风和古老的传统。 “夜各阳”就是青春棚,是他留姑娘的父母在紧挨大门的右手边(避免打扰家里的长辈)为女儿搭建的一间房子(有几个女儿建几间),面积大概有七、八平方米,门大概有1.6—1.7米高,屋顶距离地面2米左右。房顶架以横梁,上面覆以树枝。屋内较为简陋,一般一进门左侧是一张木板床床,宽约1.5—2米,挂有蚊帐。床头靠墙有一桌,桌上摆放了少女的梳妆打扮之物。墙上则贴满了当今流行的各式明星照。尽管简陋,但他留姑娘却要在这里度过自成年至婚前的六、七年时光,进行结交异性的活动。 实际上,“青春棚”一词在他留语中并不存在。他留人把“房子”称为“棚”。他留语表示“青春棚”的词有三个。一是“祖玛日喀”,意为姑娘睡觉的地方。二是“擦拉么何各”,“擦拉么”意为年轻的姑娘,“何各”意为“棚子”,合起来就为年轻姑娘的棚子;第三个词是“何各峡喀”,“峡喀”意为玩耍,合起来即为玩耍的棚子。“青春棚”一词是在1982年兰绍增、兰绍吉、陈振华几个人所起,从此才流传开来,并为外界所知。 他留人家的姑娘,初潮来过之后,或从外形上看已经长成了大人,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别的女性长辈将姑娘的全身洗得干干净净并为其梳妆打扮。但现在串棚子时所穿衣服已不像过去那样讲究,可以随

西南地区常用植物

西南地区常用植物列表 (适用于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 常绿乔木:香樟、小叶榕、广玉兰、白兰花、乐昌含笑、云南含笑、四川含笑、滇朴、栾树、香椿、桂花、合欢、黄连木、蓝花楹、红花木莲、雪松、云南含笑、垂叶榕、橡胶榕、大叶榕、山茶、旱冬瓜、红千层、大花曼陀罗、火焰木、滇丁香、杜英、罗汉松、龙柏、塔柏、侧柏、昆明柏、云片柏、圆柏、拟单性木兰、山玉兰、木莲、榉树、小叶朴、垂叶榕、铁刀木、缅茄、中国无忧花、苏木、 云南油杉、云南铁杉、云杉、银杉、高山榕、槲栎、金丝李、铁力木、山杜英、水石榕、银桦、大叶桉、赤楠、蝴蝶果、桃花心木、刺通草、火焰木 落叶乔木:冬樱花、日本樱花、毛果含笑、白玉兰、紫玉兰、二乔玉兰、银杏、枫香、五角枫、鸡爪槭、国槐、元宝枫、紫薇、垂丝海棠、龙爪柳、法国梧桐、金钱松、红杉、水松、落羽杉、水杉、鹅掌楸、北美鹅掌楸、构树、黄葛树、枫杨、栓皮栎、枹栎、桤木、梧桐、怪柳、滇杨、大叶杨、滇柳、紫叶李、红叶李、黄槐、云南皂荚、翅荚木、小花香槐、鹦哥花、杏、樱桃、梅、喜树、珙桐、四照花、乌桕、油桐、栾树、无患子、苦木、LIE树、麻LIE、幌伞枫、厚壳树、流苏树、泡桐 半落叶乔木:扶桑、楠木、君迁子、木瓜红 常绿灌木:红叶石楠、火棘、枸骨、枸骨冬青、法国冬青、非洲茉莉、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大叶女贞、小叶女贞、海桐、杜鹃、红花檵木、鄂苣花、海桐、光叶海桐、含笑、八角金盘、春羽、三角梅、南天竹、云南山茶、西南红山茶、厚皮香、侧柏、雀舌黄杨、小蜡、金叶女贞、鹅掌柴、桃叶珊瑚、栀子花、狭叶十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云南黄馨、胡颓子、山茶、夹竹桃、金丝桃、七里香、九里香、大白杜鹃、满天星、桃金娘、米子兰、盆架树、迎春、小蜡 落叶灌木:猫儿屎、滇牡丹、紫荆、八仙花、迎春、贴梗海棠、榆叶梅、蜡梅、白玉兰、紫玉兰、麻叶绣线菊、野蔷薇、月季、玫瑰、郁李、平枝栒子、花椒、木槿、结香、卫矛、海州常山、连翘、金叶连翘、假连翘、金缕梅、一品红、紫叶小檗、太平花、云南山梅花、蔓性八仙花、棣棠、百花悬钩子、 云实、锦鸡儿、黄花木、指甲花、结香、山茱萸、大花卫矛、一叶萩、臭牡丹、云南丁香、荚蒾、接骨木、春鹃、马缨丹、假连翘、金银花、比利时杜鹃、 常绿藤本:薛荔、常春藤、爬山虎、油麻藤、紫藤、鸡血藤、葛藤(除西藏)、白蔹、蓬莱葛、球兰、素馨花、络石、玉叶金花、花叶蔓常春藤、 落叶藤本:迎春花、扁带藤、杠柳、紫藤、凌霄、美国凌霄、悬钩子,猕猴桃,五叶地锦、爬山虎、叶子花、葫芦、牵牛、打碗花、茑萝、藤本月季、金银花、木香、凌霄、覆盆子、紫藤 水生植物:荷花、睡莲、香蒲、菖蒲、唐菖蒲、鸢尾、水生鸢尾、千屈菜、凤眼莲、再力花、慈姑、旱伞草、荸荠、水芹、芦苇、浮萍、满江红、水生美人蕉、金鱼藻、眼子菜、鱼腥草、梭鱼草、泽泻、纸莎草、 竹类:黄金间碧玉、孝顺竹、车筒竹(车角竹)、人面竹、紫竹、方竹 棕榈类:蒲葵、细叶棕竹、海枣、刺葵、油棕、董棕 草本植物:丝兰、麦冬、沿阶草、鸢尾、葱兰、凤尾兰、吊兰、红花酢酱草、白三叶、六月雪、葱兰、铺地柏、鸢尾、萱草、地肤、鸡冠花、羽衣甘蓝、凤仙花、矮牵牛、三色堇、百日草、向日葵、万寿菊、孔雀草、蜀葵、天竺葵、菊花、万寿菊、非洲菊、鼠尾草、紫茉莉、半枝莲、石竹、虞美人、紫罗兰、彩叶草、一串红、金鱼草、草莓、含羞草、倒挂金钟、薄荷、车前草、蒲公英、吊竹梅、玉簪、鸭跖草、风信子、美人蕉、朱顶红、马蹄莲、仙客来、魔芋、白芨、文殊兰、蜘蛛抱蛋、秋海棠、罂粟花、孔雀草、血苋、肾蕨、桔梗、鸢尾、绣球花、露草、 地被:马尼拉、铜钱草、狗牙根、麦冬、沿阶草、银纹沿阶草、结缕草、蓝羊茅、黑麦草、

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交易保证金处置办法

第一条为了维护产权交易市场规范有序、诚信和谐的交易秩序,保障交易安全,防范交易风险,保护交易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产权交易主体在本所场内进行产权交易的过程中涉及交易保证金的相关行为。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交易保证金,是指在产权交易过程中,产权交易主体承诺遵守市场规则和交易约定,在发生违规违约行为时作为赔偿相关主体的经济保证。 第四条转让方可以依据本办法在产权转让信息发布申请时向本所提出设置交易保证金,并公开发布保证金交纳的时点、具体金额、交纳方式、保证事项和处置方法等内容,明确相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承诺在自身发生违规违约行为时,以设定保证金的同等数额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五条本所应当对《产权转让公告》中设置的交易保证金条款进行审核,对保证金进行保管,提供保证金结算等相关服务,并依据本办法及相关约定对保证金进行处置。 第六条交易保证金的设置、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及合理、适当的原则。 第七条转让方设定的交易保证金金额,一般不超过转让标的挂牌价的30%。 第八条意向受让方、竞买人应当在产权转让信息发布公告期内,按照公告要求将交易保证金交纳至本所指定的保证金专用账户。 意向受让方、竞买人未在约定期限内交纳保证金的,不具备参与受让和竞买的资格。 第九条交易保证金来源的合法性由交纳主体负责。 第十条转让方与受让方签订《产权交易合同》,受让方交纳的保证金在扣除受让方应当支付的交易服务费后,剩余部分按照合同约定该保证金转为履约保证金或者转让价款。 第十一条采取网络竞价交易方式的,意向受让方、竞买人的意向受让资格一经确认,其交纳的交易保证金自动转为竞价保证金。 第十二条采取动态报价交易方式的,意向受让方、竞买人的意向受让资格一经确认,其交纳的交易保证金自动转为竞价保证金。 1

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的五个阶段

(一)论文题目 中国近代边疆问题的四个阶段(二)论文提纲 1.选题依据(100字) 2.框架设计:(150字) 3.指导教师指导意见:

论文等级评定 (三)论文正文 摘要: 本篇论文记录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的边疆问题,并将其分为四大部分,分别为起始阶段(1949-1965年)、挫折阶段(1966-1976年)、初步发展阶段(1977-1987年)、深入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我们所经历的边疆问题以及我们所采取的自卫行动或者是解决措施。并对边疆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 边疆、近代、侵略、少数民族 内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其发展到清朝前期的时候,我国辽阔的疆域基本上已经确定下来了。据资料显示,我国疆域东面到库页岛和鄂霍次克海领海,西到葱岭,北到外兴安岭,南到南沙群岛。在我国广袤的疆域内,既有中原内陆,也有边疆地区。我国的边疆包括陆疆与海疆。陆疆是指沿国界内侧一定宽度的地区,其要求一是要有与邻国相接的国界线,二具有自然、历史、人文诸多方面的自身特点。 我国的边疆地区十分的辽阔,居住着汉族和众多的少数民族,气候和地貌与中原内陆也有很大的不同。从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后,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开始压在中国身上,中国大片边疆的领土被割占。随着边疆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以此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而关于近代边疆问题的讨论反映了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下,中国近代士林风气的变化和爱国知识分子要求发愤图强的强烈愿望。这些讨论激发了当代人们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是存是亡的关心, 使人们更加关注边疆,更加迫切的去了解我国所经历的历史和现在的现状,去找寻富国强兵、维护国家统一的方式。 无论是历史还是今天,幅员辽阔的边疆地区在中国政治外交、经济以及民族团结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解决好边疆地区的问题是从古到今国民所面对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至今60多年来,受国内外政治形势以及学术发展的影响,中国近代边疆史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起始阶段(1949-1965年)、挫折阶段(1966-1976年)、初步发展阶段(1977-1987年)、深入发展阶段(1988至今)。[1] 一、起始阶段(1949-1965年)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一直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而边疆地

论西南多少数民族的原因

西南地区多少数民族原因 关键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5个少数民族。从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且以西南 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最为典型。西南地区不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 民族种类也多,在这片面积不大的国土上集中分布了30多个少数民族。 若从单位面积上分布的少数民族密度来看,西南地区的民族密度之高不 仅是在我国是受屈一指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西南地区之所以形成如此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其形成原因,首先是气候的影响: 西南地区的气候主要分为三类: 一、四川盆地湿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比较柔和,湿度较大,多云雾,地势较为平缓,是农业集中发展的区域,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人口的分布提供了条件。所以西南地区人口较为集中。还有许多大城市分布。 二、云贵高原低纬高原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知道低纬高原是生产四季如春气候的绝佳温床,所以这里山地适合发展林牧业,坝区适宜发展农业、花卉、烟草等产业。这些产业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交易导致人口的集中分布。 三、高山寒带气候与立体气候分布区。这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场之一。

此外,西南区南端还分布有少部分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干湿季分明。橡胶,热带水果的产量也颇为可观。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所以吸引了许多的人口分布,人口的分布是民族聚居的前提。 其次是地形:西南地区分布有如此众多的民族种类,与西南地区错综复杂的地形是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包括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非常大,使得西南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崎岖。 其中:第一,民族共同地域的形成。崎岖险峻的地形不利于交通的发展,同时阻挡了外部民族和西南地区名族的兼并与融合,西南地区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加之石灰岩分布广,气候暖湿,流水侵蚀、溶蚀作用显著,因而地表极为崎岖破碎,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险峻的地区之一。这里高山环峙,地势高差悬殊,峡谷深切曲折,河水湍急。自古以来四川就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著称,而云贵高原上更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如此险要复杂的地形,对西南地区及当地居民来说,犹如一道坚固的天然屏障,既隔绝了该地区内的人们与外界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同时,它也有力地阻挡了一切外部民族对该地区的兼并与对区内民族的同化与融合。为该地区的居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得以自由地各自向前发展,并形成各具特征的众多兄弟民族提供了一个免受外界干扰的外部环境条件。

2020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考研经验分享

2020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考研经验分享 我是刚刚上岸社科院边疆历史系的,研究方向是新疆历史与现状研究。现在想在这里分享我的备考经验,希望帮助到学弟学妹们,也算是回馈热心帮助过我的学长学姐。 接下来就主要说说专业课的复习经验,因为专业课是非常重要的,决定着考研的成功与否。 边疆学基础 1.用书:马大正《中国边疆史丛书》;朱绍侯《中国古代史》;长孙博《名词解释》;边疆所老师们发的各种论文。 2.复习:我从8月底正式开始复习,到考试前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月底—9月底。《边疆经略史》和《中国古代史》通读一遍,掌握大概内容。我是跨考的,中国史掌握的还不够,所以两本书一块读。我当时报名了爱考宝典的在线专业课辅导班,有专门的学长给我安排适合我的复习计划以及参考书目推荐,还送给我他自己的复习笔记,很有用。 第二阶段:10月初—11月中旬。 ①《边疆经略史》做笔记。笔记不仅能提炼重点,方便记忆,更重要的是搞清楚每一章的框架和思路,以免看完一遍后脑子里一团浆糊。同时总结书中涉及的名词解释,不仅是服事制、驻藏大臣、理藩院这种明显的名词解释,还有六镇、九边军镇、反入城斗争、亚罗号事件这类隐藏在大段论述中的名词解释,也是有可能考的。 ②长孙博的《名词解释》要开始看了,主要看中国的,史前文明略看,夏商周看一看,从春秋战国开始背。 ③看老师们发的论文,不需要记忆,主要了解一下老师们的研究方向和主要观点。 第三阶段:11月中旬—考试前。 ①背《边疆经略史》,每个朝代的边疆政策、政策影响及评议、边疆管理机构等等,参照上面提到的“政治语气”和“条件反射”,这里就是“历史语气”和“条件反射”:提到“西汉”,立刻想到张骞、西域都护、河西四郡等等。 ②琢磨历年真题,也能找到一些规律,比如最爱考的是汉唐元明清这几个大一统时期的题,而有些题换汤不换药地考了好几次。我针对每一道论述,都查了大量文献,形成了一套答案。例如,2014年考的“麦克马洪线”这个东西,我查了吕昭义先生写的《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书中对麦克马洪线的形成、《艾奇逊文集》造假等等一系列相关的史实,都有详细的论述,我总结提炼了一下,就有了这道论述题的答案。其他题也是如此。此外,每年的题目和招生老师的研究方向也有一些关系,大家查一查每年的专业目录就明白了。这三个阶段,虽然复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边疆经略史》基本是每天都要翻看或背诵的,我的感觉是复习的面不一定要铺得很广,能把一本书吃透就很不错了。 3.复试部分 一.准备 1.英语:照常背单词;准备自我介绍。 2.专业课:大量阅读边疆史的相关论著,我看的有《中国边疆治理丛书》《卫拉特蒙古史纲》《勘定新疆记》等;关注时政,了解一些专有名词。爱考宝典的学长给我讲了很多注意的点,老师可能会问到的问题, 二.考试 1.笔试 英语:一篇英译汉,一篇汉译英,应该都是四六级里的。 专业课:跟初试的差不多,难度不大,没有选择题,只要初始基础够扎实,复试也没问题。 2.面试

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2008年9月 第18卷 第3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hina ’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 eography Studies Sep 12008Vol 118No 13 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 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Ξ马玉华 本文认为,20世纪30年代后,国民政府较重视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进行治理,曾组织较大规 模的边疆民族状况调查,成立若干边政机构,重视发展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与教育。其治理观念与政策既有超越前代之处,也有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关键词 国民政府 西南边疆 边疆民族 治理 作者马玉华,1965年生,法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地 址: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邮编650091。 近年学术界研究民国政府的边疆政策,取得不少成果,但以一般性叙述居多,如在对历代 民族政策与近代民族关系研究中提到民国政府的边疆民族政策,①少见概括性的研究。 ②直接以民国政府边疆民族政策为研究对象的论著不多,所见者如阐述民国政府治理蒙藏和西南 边疆政策的一些成果,亦有待进一步概括与深入。 ③本文收集相关资料,对国民政府治理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观念与政策,进行分析并试为总结。 一 南京政府对边疆地区与民族的认识和政策,一方面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另一方面与此前的Ξ①②③如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马玉华:《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之研究(1929—1948)》,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著作如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赵云田: 《中国治边机构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论文有李玉伟:《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内蒙古的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张双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以蒙藏问题为中心》,《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周竞红:《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十年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与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等。 如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田继周等: 《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青海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张有隽等:《中国民族政策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孙宏年:《四海一家: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代至民国治理云贵川桂民族地区思想及治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3BMZ007。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公元2008年,时值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成立70周年校庆。为缅怀联大精神,纪念70校庆,兹翻译62年前冯友兰先生所撰联大纪念碑碑文,与师大校友并所有缅怀西南联大及关心中国高等教育者共勉。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 文冯友兰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干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略论元明清时期中央与西南边疆政治关系的整合

浅析元明清时期中央与西南边疆政治关系的整合措施 西藏与云南等地处于中国的西南边陲,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所以历届政府格外注意中央与西南边疆地区的政治关系,元明清也不例外。综合各种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元明清时期中央与西南边疆政治关系的整合措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内地化的地方行政体制,一是加强对地方民族上层势力的管控。 1、实行内地化的地方行政体制 元明清的内地化的地方行政体制共分为三部分,一是元代在云南建立行省体制,使西南边疆内地化推进了一大步。二是,在元代经营的基础上,明代进一步加强对贵州地区的控制,并于永乐年间建立了省级行政建制,使西南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关系进一步加强。三是清朝在西南山区和边疆地区的设治明显加密,政治统治进一步加强。 1.1、实行内地化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条件 先进的文明总是会同化落后的文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优势是在西南边疆实施内地化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根本保障。政治上,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势力不断向西南边疆地区渗透,自汉以来中央一般采取郡县属国并行的双轨制统治方式,这种统治方式使得西南边疆的人民了解了中央的基本的统治方式,了解了中央的官吏配备情况以及他们各自的职责,为元明清实行内地化的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扎实的政治根基。经济上,在特定的节日或者是西南边疆发生重大亟待救援事件的时候,中央往往会拨付一部分钱财物品。西南边疆人民的很多生活用品也多来自中原。文化上,由于元明清时代人口增长的速度极快,中央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向西南边疆移民,这样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得以交流,各民族居住在同一地域,民族关系也更加地融洽。这些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是内地化的地方行政体制得以实施的现实条件。1.2、实行内地化的地方行政体制的意义 内地化的地方行政体制实质上是“以夷制夷”,但是实行后,中央对西南各省的统治更为深入,设治更加严密,尤其是经过改土归流,元明清王朝对西南山区和边疆地区的统治力度较之以前更进一步。在这种体制下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得以加快,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得以增强。 站在发展的角度看,内地化的地方行政体制体现出中国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多元一体化进程中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它虽然是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但是更是最终使少数民族纳入统一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体系的一种过渡和准备。只要条件具备,中央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势力与影响扩展到一切可以达到的民族与地区,进而实现统一。清朝的行政区划就是最好的明证。 2、加强对地方民族上层势力的管控 2.1掌控途径 元明清对地方民族上层势力的管控主要通过土官土司实现的。早在元代就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土司、土官任命管理制度,这套制度包括诰敕、印章、虎符、承袭和升迁惩处。土官土司工作的重心是维护中央在当地的统治,保证中央的各项政令在当地的推行。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维护当地的统治和管理秩序,配合朝廷对反叛者进行镇压;负责在当地征收租赋;按时向朝廷贡献方物;听从朝廷调遣,派兵从征;修筑道路,设立驿站,屯田垦殖等。 2.2掌控的意义 通过这一套具体而微的制度,朝廷的各项法令得以切实有效地推行,西南边疆的社会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出现叛乱事件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平息,中原经济文化的同化作用得以更快地显现。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土司土官制度的建立,使中央能有效地将西南边疆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均纳入中央的具体的掌控轨道。宏观上,西南边疆对于中央的维护和服从满足了皇权中央“君临天下”的一统愿望;微观上,“中央允许西南边

清朝与西南民族地区的边疆政策

清朝与西南民族地区的边疆政策 关键词:西南地区,土司制度,改土归流,边疆政策 摘要:中国封建王朝的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清诸多大统一王朝边疆经略实践的充实、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没有发生带根本性的转变,因而清王朝采取了一些适应地方民族情况的特殊措施。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都面临着边疆问题,统治者也都为巩固统治而制定边疆政策,展开边疆经略。边疆经略是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营。边疆政策是实施边疆经略的指导方针与具体措施,而治边思想则是制定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 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与内地汉族地区仍然不一样,总的说来是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没有发生带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清朝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切措施l、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建立政权机构,并在明代的基础上对政区进行了局部的调整。2、在部分少数民族中继续执行元、明以来行之有效的土司制度。3、继续进行改土归流。 一、四川、云南、贵州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清朝在明朝设治的基础上,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建立政权机构对各族人民进行统治,并在明代的基础上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四川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公元一六四五年清朝军队进驻四川之后,沿袭明朝时期设四川省及其下属的府、州、县各级政权机构,并对政区先后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康熙四年,把乌撒军民府划归贵州。至嘉庆末年,四川省共有府十二,直隶州八,直隶厅五,屯务厅一。而边缘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则就近分隶各府、州、厅。 贵州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公元一六五八年,清朝军队进驻贵州之后,亦沿袭明代设贵州省,初领贵阳、安顺、平越、都匀、镇远、思南、石肝、思州、铜仁、黎平十府。并从四川划归贵州。至嘉庆末年,贵州省共有府十二,直隶州一、直隶厅三山。仍存的各土司则依旧分隶于各府、州、厅。 云南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公元一六五九年,清朝军队进驻云南之后,亦沿袭明朝设云南省及其下属之府、州、厅、县各级政权机构,并先后对政区进行了调整。康熙六年,置开化府。八年,降寻甸府为州,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 【摘要】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从古流传至今,其沉淀的意蕴在漫长历史中意味深长。人们长期对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的研究,使其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视觉符号,这种组合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构成规律。本文将从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应用、特色及西南少数民族纹样的分类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 一、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应用 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纹样种类繁多,色彩不一,在不同的场合,也会有不同的盛装打扮。像日常服饰和节日盛装相比,颜色差别就较大,其图案纹样也会有所不同。再如婚庆礼服,更是以吉祥、美满、幸福为依托,描绘不同的纹样。下面就以苗族的革家的蜡梁为例。 革家是苗族的里独特的一个分支,而革家的蜡梁工艺更是苗族的一绝。在革家,妇女们都有蜡梁的传统,尽管现今轻纺科技进步,但他们仍钟情于蜡梁工艺织品。白天男人们耕作、射猎时,他们就坐在厅堂、瓜藤或树荫下,专心致志地俯身在蜡梁布板上做蜡梁。蜡梁的制作,一般都是用铜片制作的刀,从温在炉灰中的瓷碗里沾蜡液,再描绘到画布上。技术出众的革家女子都不用打草稿,就凭借自己的想象描画。蜡液滴落到画布就干了,然后再将蜡布放在蓝靛缸浸梁,用蜡覆盖的地方不用上色,所以煮沸脱蜡和漂洗晒干后,各种各样蓝底白花的图案就呈现在眼前了。 蜡梁纹样的花纹图案多取自于大自然的鸟兽虫鱼和花草树木,还有山水风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苗族人民的礼俗中,蜡梁作为爱情信物的手帕、雨伞袋和腰带被广泛应用。同时,作为蜡梁之乡的贵州,全省蜡梁能手竟有七八十万之众,足以证明蜡梁在改地区的传承和喜爱程度。 二、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特色 (一)纹样色彩绚丽 西南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自身的文化和审美意识造成了各民族在色彩选择上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和禁忌。各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色彩繁简不一,有的色彩单一,各色彩间对比鲜明;有的色彩繁复,层次感强,色彩繁多而不杂乱,给人瑰丽之感。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以壮族和瑶族服饰显得富贵艳丽,绚丽多姿,其色彩多采用红黄橙等对比强烈的暖色调;而苗族、水族、侗族等则偏爱于黑蓝白等高雅素净、色调明快的冷色调。 再如织锦图案纹样,壮锦多用仲裁,主要运用红绿两色明显的色彩对比烘托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云南师范学院留昆旧址独立建校,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旧址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校训刚毅坚卓 校歌1939年,西南联大常委会核定《满江红》(冯友兰作词,张清常作曲)为联大校歌。歌词中的“仇寇”二字原为“倭虏”。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阀。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祯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便一城三户,壮怀难折。 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著名教师 叶企孙,陈寅恪,赵元任,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 朱自清,冯友兰,王竹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钱端升、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林徽因,吴晗,吴宓,张奚若,潘光旦,卞之琳,李宪之,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杨武之,冯景兰,袁复礼,冯至,刘文典,穆旦,赵以炳等。 知名校友

何泽慧,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彭佩云,汪曾祺,邹承鲁 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 何兆武,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叶笃正 谢玮,黄昆,王浩杨,凤林景,查良钊等。 联大师生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49年)2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54人(学生8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全是学生),其中有杨振宁、李政道2人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赵九章、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征镒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宋平、彭佩云、王汉斌等人成为国家领导人。

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到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每年的泼水节于4月中旬举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参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

西邻玉溪,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北回归线横贯东西;红河是云南省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和部分社会经济指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全州国土面积3.293万平方公里,下辖3市10县,总人口450.1万人;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蒙自,有世界锡都个旧,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有闻名遐迩的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红河是云南经济社会和人文自然的缩影,是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走向东盟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 峨山彝族自治县: 峨山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距省会昆明市110公里。自治县近15万人口中,彝族占54.03%,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彝族自治县。自治县重视发展旅游业,以“彝族旅游”为核心,又地处峨山,环境秀丽,是观光旅游的圣地。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东经99度29分~100度35分、北纬22度01分~23度16分之间。全县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县境与景谷、思茅、勐海、孟连、西盟、沧源、双江7县(市)相邻,西部和西南部有两段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县城勐朗坝,海拔1054米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东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183公里,中越段67公里,中老段116公里),西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毗邻,西北与翠云区、普洱县相连,北与墨江县隔江相望。东西横距112公里,南北纵距64公里,全县总面积3544平方公里。县城勐烈镇海拔1119米,距省会昆明520公里,距思茅市145公里。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中国云南省思茅市下属的一个县。面积1957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11万人。县政府驻娜允镇。目前下辖:娜允镇、孟连镇和勐马镇;景信乡、富岩乡、公信乡和腊垒乡。地理位置为东经99°39´,北纬22°23'。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临沧地区西南部。跨东经98°48′~99°54′,北纬23°20′~24°02′之间。东与临沧、双江两县接壤,南与沧源县毗邻,北与镇康、永德县隔南汀河相望,西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47.35公里。县城耿马镇居县境中部,东北距云南省会昆明最大横距11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6公里,总面积3720.3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占92.4%,坝区约占7.6%。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有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于当年11月1日上课。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1月20日,临大正式宣布迁云南。数百名师生徒步3000余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设理工学院于昆明,设文法学院于蒙自,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回昆明。直到1946年“五四”,联大结束,三校分别迁回平津,历时整整8年。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

上课。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

论西南少数民族环境惯

论西南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的 生态法治实践价值 内容提要:西南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对护佑西南民族地区的“绿水青山”与和谐生态环境千百年来发挥着最重要的基础作用,是优良的本土生态法治“富矿”。它本身及其内蕴的“生态法治实践价值”无疑是“中华多元法律文化精华”,关乎其“生态法治实践价值”的深入研究无疑对促进生态法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体制改革具有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生态法治实践价值 土著居民及其社区和其他地方社区由于他们的知识和传统习惯,在环境管理和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各国应承认和适当支持他们的特点、文化和利益,并使他们能有效地参加实现持久的发展。[1] 西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成份最多、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国56个民族几乎都有成员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世居民族有苗、侗、藏、壮、仡佬、哈尼等三十多个。[2]含藏、滇、黔、桂、川、渝西南六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50.1%,其中桂、滇、黔少数民族人口数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位。[3]千百年来,西南各少数民族由于生存发展需要,在与繁复多样的生境进行非遍历性[4]博弈或冲突融合中形成并积淀了大量深厚的保护环境资源、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习惯法。譬如苗族榔规规定:“村寨公有山林、田土不准村内外私人侵占,违者令其退出,风景树被砍,令其补栽,以上处罚不服,另罚一只鹅或鸭”;[5]侗族刊刻于1773年有“中华环保第一碑”之称的《文斗六禁碑》规定:“不俱远近杉木,吾等所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艮十两”;[6]藏族以藏传佛教“十善法”为基础的习惯法规定:“要相信因果报应,杜绝杀生;严禁猎取禽兽,保护草场水源;禁止乱挖药材,乱伐树木”[7],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其他如傣族的“祖训与勐规”、布依族的“榔团盟约”、瑶族的“石牌律”、哈尼族的“惹罗古规”、景颇族的“通德拉”、 [1]摘自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陈金全主编:《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3]依据2001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数据。 [4]非遍历性是制度经济学中的范畴,指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中,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次序无法以百分之百的概率实现同一市场结果。这里引申指环境习惯法的演变过程除有共性规律外,往往还表现出各异的个体性演变特征。 [5]侯天江:《中国的千户苗寨--西江》,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6]吴大华等:《侗族习惯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页。 [7]古开弼:《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保护自然生态与资源的民间规约述略》,载《古今农业》2004年第4期,第91页

西南地区的开发方向和对策

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与地理环境特征的关系及旅游 开发方向与策略 -以西南地区为例摘要:西南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一个区域,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如此丰富与它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主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论述了旅游资源的地方特色与地理环境特征的关系, 并根据这些对西南地区提出了旅游开发的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开发方向对策 一、西南地区旅游资源概述 西南区地处我国的西南部,包括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除汉族外,有彝、白、傣、壮、苗、瑶、水、布依、纳西等5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1/3,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集中居住区之一。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均颇为丰富,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对中外游客有着很高的吸引力,是我国一个很重要的旅游区域。 二、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西南地区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质环境。西南地区靠近中南亚,位于我国的内陆, 喀斯特地貌发育充分,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桂林山水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 (2)地貌环境。这决定了西南地区是独特而典型的内陆山区省份, 高原与盆地交相辉映,高原旅游资源丰富,山地景观也常见。但是, 地表的崎岖妨碍了旅游资源的可接近性,必须修许多山路才能开发。 (3)气候环境。西南旅游资源区地处北纬21°30′~29°20′之间,除滇西南和滇南为热带气候外,其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皆适于旅游。(4)生物地理环境 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十分利于生物的生长繁殖,加之地貌条件复杂,垂直高差大,为多种生物生长提供了适宜环境。这里终年常绿,郁郁葱葱,有着无数奇花异木、珍禽异兽。 2、西南地区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历史环境。西南地区有着中国最早的人类起源“元谋人”,并且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如遵义会议遗址。可以开展历史文化游和红色旅游。 (2)文化环境。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风情浓郁,是傣族、壮族、白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我们可以开展少数民族风情游。 (3)社会经济环境。改革开放之后,西南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开通了滇藏公路,还建设了大型机场。近几年旅游业更是飞速发展,土特产和民族工艺品也成为西南地区的独特标志。 三、西南地区的旅游开发方向 1、抓住机遇加强协作,形成大西南旅游圈。 一是建议由国家旅游局牵头,或三省区共同协商,共同构建有特色的西南旅游圈。二是精心策划,联合向海内外推销旅游精品。三是建立和健全西南三省区旅游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