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大都实行自由恋爱。如果说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因浪漫的走婚而闻名,那么住在滇西北永胜县的他留人青年男女则有着更为神秘奇特的恋爱方式——串“青春棚”、“过七关”。

“他留”在他留人的语言中是外路人的意思,他留山原本叫红泥山,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军事要塞,马帮商队通过古驿道进出云南和四川。他留人曾经在此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历史, 1856年的大理回民起义使繁荣的他留古城堡消失在战火中,但他留人独特的恋爱方式却完好保存下来。“青春棚”内演绎了无数的罗曼蒂克史,是双系对偶婚姻制的缩影。

他留山位于六德乡,川缅公路丽攀线西北部,东经101°,北纬26°33',距永胜县城45公里,直距18.9公里。有河谷区、半山区、山区,所属双河、云山、玉水三个村委会,史称他留河流域,总面积150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至2160米,呈温带大陆性气候至寒温带气候,近年来由于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根据传说和坟林碑文记载,他留人于明初湖广调卫时迁居永胜,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麻林县或江西吉安府,有的老人甚至能清楚地说出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柳树庄大石洞三三村大水井。他留人的先民于湖广调卫时进入永胜,开始居住在南华柳树塘一带,后需迁徙,便寻找居住地,现在从六德纳咱沿他留河至双河小米田的很多地名仍保留有祖先迁徙的痕迹。

云山和其南北的玉水村、双河村是他留人主要聚居地。到1999年人口只有2000多,目前总人口有4500多,其中男性占45%。玉水村委会下属人口有1228,其中女性598人,男性630人。

“苍山佩古泉,底楼飞四合”是他留古民居的主要特征。他留古城在战火中毁灭,成片相连的院落群早已不复存在,现代的他留民居以单家独户的四合院为主。时代巨变,但他留人却依旧保持了淳朴的民风和古老的传统。

“夜各阳”就是青春棚,是他留姑娘的父母在紧挨大门的右手边(避免打扰家里的长辈)为女儿搭建的一间房子(有几个女儿建几间),面积大概有七、八平方米,门大概有1.6—1.7米高,屋顶距离地面2米左右。房顶架以横梁,上面覆以树枝。屋内较为简陋,一般一进门左侧是一张木板床床,宽约1.5—2米,挂有蚊帐。床头靠墙有一桌,桌上摆放了少女的梳妆打扮之物。墙上则贴满了当今流行的各式明星照。尽管简陋,但他留姑娘却要在这里度过自成年至婚前的六、七年时光,进行结交异性的活动。

实际上,“青春棚”一词在他留语中并不存在。他留人把“房子”称为“棚”。他留语表示“青春棚”的词有三个。一是“祖玛日喀”,意为姑娘睡觉的地方。二是“擦拉么何各”,“擦拉么”意为年轻的姑娘,“何各”意为“棚子”,合起来就为年轻姑娘的棚子;第三个词是“何各峡喀”,“峡喀”意为玩耍,合起来即为玩耍的棚子。“青春棚”一词是在1982年兰绍增、兰绍吉、陈振华几个人所起,从此才流传开来,并为外界所知。

他留人家的姑娘,初潮来过之后,或从外形上看已经长成了大人,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别的女性长辈将姑娘的全身洗得干干净净并为其梳妆打扮。但现在串棚子时所穿衣服已不像过去那样讲究,可以随

便穿着。

火绒是一种野生“火草”背面的绒棉,人们将新鲜的火草从山上采摘回来后,趁未干时将“火草”背面的绒棉撕下来,将其晒干后,再用“腰织机”将一条条火绒捻成线,与种植的麻纺成布,缝成毯、衣、挎包、裙、裤等。直到今天,他留人仍然在一年一度的火草节里,成群地上山采摘火草织土布。用火绒布做成的衣裤裙毯十分柔软保暖,但如今火草已不太容易采到。只有每年农历的6-8月才能织这种布,每套衣服一般需要花费1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一个能干的他留妇女一年只能做1-2套这样的衣服,十分不易。

打扮齐整并久已等候的女伴们为姑娘换下孩童时穿着的白裙子,穿上标志成年女子的黑裙子(两种裙子都是齐膝的短裙),边为她换装边说些赞美祝福的话。

他留人多是聚居,其中杂居有少数汉族,与汉族、傈僳族、小凉山彝族的分布呈阶梯状分布特点。他留人由王、兰、陈、海、罗、熊、段、邱、杨九姓组成,其中王、兰、陈、海是四大姓,占总人口的90%以上。“他留人”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群,虽然1954年的民族认证把他们归为彝族的一个支系,但是他留人却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汉人,他们的语言既不是汉语也不是彝语。

青春棚的墙上都会留有一个小土洞,串棚子的小伙子只要用小木棍捅一捅,听棚内姑娘发出的信号就知道自己是否会被接纳。

夜幕降临的时候,如果姑娘愿意就能进屋相会,两情相悦的关系叫“尼查马”,缔结关系的男方叫“查波”(假汉子),女方叫“查马”(假

老婆),查波越多,查马就被认为很有本事。

传说很久以前他留人的婚姻男女只能听命头人和父母,红泥山上有一棵老梅树,有情男女相约到树下徇情,老梅树变成了薄命鸳鸯的归宿。天长日久,徇情的人多了,老梅树每到黄昏就发出撕肝裂肺的尖叫。有人说老梅树集众多的情侣冤魂于一身,煞气太重,要将其砍掉,可是斧子落下,飞溅起的是鲜血,惊雷乍起,暴雨倾盆,当天夜里他留人都做了一个同样的梦,要想安居乐业,只有允许男女自由恋爱。

实际上青春棚是未婚他留人谈情说爱,寻找伴侣的地方。它的作用与西南民族普遍存在的“公房”相似,但又不同于“公房”。(公房为众多青年男女同住,而青春棚的主人却仅限一人,而且男青年是没有青春棚的。)一夜串十几个棚子,叫做“跑全场”,一夜接待十几个小伙子,叫做“飘香”。

一般来说,小伙子进到屋内后,姑娘就铺床解被,安排就寝。俩人合衣并排躺在床上(小伙躺在外侧),漫无边际而又有所侧重闲聊:你家兄弟姐妹有几个,田地有多宽,庄稼长得怎么样,牛羊猪鸡有多少,你在家里排行老几,平时干些什么活,最近去了哪些地方,街上有些什么好看好玩的……姑娘通过种种话题,了解小伙子的家境,推测他的性格,也可从中观察出他的见识与修养。当然,小伙子也由此而全面地认识姑娘。虽然同床而眠,同被而卧,却极少发生性关系。次日一早,如果小伙子神色安详,或者喜气洋洋地钻出青春棚,说明他夜里严守规矩,坐怀不乱,得到了姑娘的信任,顺利过关。

串棚子看似无规则,实际上有着严格的规矩,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

样性关系混乱。如果小伙子在青春棚内,手脚不规矩,轻则被姑娘拒之门外,传扬出去后,再也不会有姑娘接待他,那小伙子只好打一辈子光棍。这种考验少则半月,多则半年甚至一年以上。只有当两情相悦,谈婚论嫁,才有可能会发生性关系。这时双方就要交换定情物。礼物要妥善保存,如果一方反悔,则须把对方的礼物送回去,自己的则收不回来。

虽然有许多规则,但性关系还是可能发生。这反映出他留人不太重视贞操观念。聪明的女孩子如发现自己怀孕,则要把男友紧紧抓住,要求结婚。如发现怀孕时,与男友已经分手,则要赶紧另交往一个。一般说来,如要男方喜欢女方,是不会在意已经存在的小孩。困此,尽管性关系在他留人中相对较随便,但婚前生育却很少。

两情相悦,订婚后,则等于向世人宣布了两者的关系。从此,其他的小伙子不会再串姑娘的棚子,别的姑娘也不会再接待订婚的小伙子,串棚子阶段宣告结束。一般来说,只要没有订婚,他留青年都可以自由结交异性,他们认为结交的人越多越有魅力。

同床共枕过七关

“过七关”即每一女子分别与七个男人,每个男子分别与七个女人经人介绍后独自在青春棚里相处一夜之后,小伙子便可单独串棚,姑娘则可以自由接待前来光顾的小伙,最后在众多相处的男女中,各自寻找情投意合的如意伴侣,这是他留人婚恋习俗的精髓所在。他留人青年男女的那份“自由”,绝不像都市中某些标榜“现代观念”、“开放意识”的青年人那样,毫不顾忌社会影响,毫不珍惜自己和随心所欲。

他留男性多数都会回到本地娶老婆,讨回来的只有少数。基本上都

是与本族通婚,少数人与汉族、彝族和傈僳族通婚,都以外地人嫁到本地为主。上个世纪60-70年代,由于政治因素的干预,民族习俗受到破坏甚至消亡,串棚的习俗直到80年代才逐步恢复,而“过七关”如今几乎已不存在。现在很多接受过教育并已工作的他留小伙子,还是会跑回来串棚子,但如果离得太远,机会就会相应少些。

他留人承袭了数百年的自由恋爱,显示出父系与母系交错存在的社会状态,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他留人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都受到了很大冲击,生活方式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的他留女性很多都外出务工,见识一旦多了,也就不甘于回乡忍受贫穷,多数都会选择嫁给外地人(成都、上海、山东、昆明等地)。很多本地小伙子由此成了光棍,每晚只好喝酒解闷。比如,霜撇村人口有180左右,其中未婚男性有31人,而在家的未婚女性却只有4个。

或许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用火草织成的土布衣服,古老的“青春棚”也将不复存在,而他留人那一份纯洁、质朴的品性却能够一直传承延续下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