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2008年9月

第18卷 第3期中国边疆史地研究China ’s Borderland History and G eography Studies Sep 12008Vol 118No 13

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

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Ξ马玉华

本文认为,20世纪30年代后,国民政府较重视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进行治理,曾组织较大规

模的边疆民族状况调查,成立若干边政机构,重视发展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与教育。其治理观念与政策既有超越前代之处,也有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关键词 国民政府 西南边疆 边疆民族 治理

作者马玉华,1965年生,法学博士,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地

址: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邮编650091。

近年学术界研究民国政府的边疆政策,取得不少成果,但以一般性叙述居多,如在对历代

民族政策与近代民族关系研究中提到民国政府的边疆民族政策,①少见概括性的研究。

②直接以民国政府边疆民族政策为研究对象的论著不多,所见者如阐述民国政府治理蒙藏和西南

边疆政策的一些成果,亦有待进一步概括与深入。

③本文收集相关资料,对国民政府治理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观念与政策,进行分析并试为总结。

南京政府对边疆地区与民族的认识和政策,一方面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另一方面与此前的Ξ①②③如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马玉华:《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之研究(1929—1948)》,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著作如林恩显:《国父民族主义与民国以来的民族政策》,“国立”编译馆1994年版;赵云田:

《中国治边机构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论文有李玉伟:《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民族政策及内蒙古的民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张双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以蒙藏问题为中心》,《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周竞红:《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十年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与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3期,等。

如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田继周等:

《中国历代民族政策研究》,青海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张有隽等:《中国民族政策通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孙宏年:《四海一家: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长春出版社2004年版。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代至民国治理云贵川桂民族地区思想及治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3BMZ007。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8年第3期

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府将其他四个特别区改设省,由于西藏军队仍不时进攻西康,形势变化莫测,西康未能及时改设。1929年,国民政府决定由24军兼管西康特别区,遂设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负责处理民政事务。1934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设西康建省委员会,筹备建省事宜。次年西康建省委员会在四川雅安成立,刘文辉为委员长,下设6位委员。以后西康建省委员会与四川省协商并经国民政府批准,将四川省雅属、宁属之14个县以及两个设治局划归西康。1939年1月西康正式建省。西康建省,在藏区与内地间建立了一个缓冲地带,打破了英帝国主义将西康地区划入“大西藏国”的阴谋,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康与云南、四川成为抗战的大后方,对抗战获得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封建帝制被推翻后,云南、四川、西康、青海、甘肃等地仍有不少土司。在推行县制的过程中,国民政府对一些残余土司进行了改土归流。南京国民政府认为土司制度“不特不合现时行

政组织,亦且违反现代潮流……对于改土归流政策,亟应力求实行”。

①1930年至1931年,国民政府多次下令仍有土司的各省须进行改流,1931年8月明确规定,以后各省若再呈报土司补官袭职,中央不再核准。内政部提出改革土司的基本原则,凡能直接改县的地方,须直接设

县管理;边远省份因情况特殊尚未置县之处,应置设治局作为改县的基础。

②随后颁布设治局暂行条例,同时还要求有土司之省拟具改革土司的意见上报。

在西南数省,以云南保存的土司最多,全省37个县或设治局约有土司、土弁100余人,难以骤然废除。云南政府的做法是改流一些土司,其余地区则设流而不改土,推行土流并治。如车里、南峤、佛海与六顺,即为改土归流后新设之县,在未达设县条件的地区则置设治局,如宁蒗、碧江、泸水、潞西、梁河、盈江、莲山、福贡、瑞丽、德钦等处。在这些地区,省政府继续发给土

司印信,并允许承袭,但须受流官节制和指挥。

③抗日战争爆发后,云南边疆的土司如傣族土司刀京版、潞江土司线光天等,自发组织民众抗日,并因抗日有功受到政府嘉奖,可见云南省保留部分土司、施行土流并治的做法是有道理的。四川省有土司30余处,主要在平武、茂县、汶川、松潘、理番、懋功与西昌等地。1931年四川省对所剩土司进行改革,先后在上鱼通置金汤设治局,在巴且夹谷地带设宁东设治局。在未立设治局之处划分乡镇,归所属县府管理,土司的名称亦或保留。西康所属诸土司,多数在清末时被赵尔丰缴印改流。1927年刘文辉进入西康,通过任命残余土司为各县之总保、保正或村长,最终完成了西康土司的改流。贵州、广西两省的改流较顺利而彻底。南京政府建立后,裁撤贵州、广西的全部土司,归并原属县管辖,或合

并后改置县治。

④国民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开发边疆经济的政策。其内容包括在边地屯垦及移民实边,发展边疆地区的生产,建立边疆经济重心,改善边疆的交通与邮政,改良边疆民众的生产技术,设立边疆金融机构并兴办实业等。

1931年召开的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在边地屯垦与移民实边。以后国民政府相继制定有关移民垦殖的法令,如1933年颁布《奖励辅助移垦原则》和《清理荒地暂行办法及督垦原则》,1938年颁布《非常时期难民移垦规则》,1939年颁布《中央补助难民移垦经费办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8年第3期

④参见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

《内政年鉴》(一),第251页。参见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内政年鉴》(一),第225页。参见《国民政府内政部民字第683号咨文》,1930年,四川省档案馆藏:民41全宗7509卷。内政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纂:《内政年鉴》(一),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51页。

法》,1941年颁布《调用荣誉军人从垦暂行办法》与《战后救济归国侨胞从垦办法》,1943年颁布《垦殖法原则》等。同时国民政府成立了一些垦务机构,最初由振济委员会会同经济部、内政部、财政部负责中央垦务管理,1941年农林部成立专管此事的垦务总局。西南各省也制定相应政策并成立了垦务机构。云南省拟定《难民移垦实施方案》与《云南省承垦公私荒地暂行办法》,成立开(远)蒙(自)垦殖局和云南垦务委员会;①贵州省颁布《贵州省各县实施垦种暂行办法》和《贵州省督垦荒地办法》,成立贵州省农业改进所;②四川省公布《四川省督垦荒地大纲》与《四川边区垦荒计划大纲》,③成立四川省垦务委员会与西康宁属屯殖委员会等。移民垦殖可分为国营、省营、民营等形式。政府还组织军队、难民、内地无地农民与囚犯到边疆地区屯垦,如四川成立了荣誉军人生产事务局和东西山屯垦实验区。在抗战严峻的形势下,西南地区的移民垦殖也取得一些成绩,如1941年成立的四川东西山屯垦实验区,至1943年招收退伍军人及家属743人,开垦荒地9900亩;贵州省六龙山屯垦实验区有退伍军人237人,开垦荒地

802亩。

④另据1944年四川省建设厅报告,全省移垦者达17760人,开垦荒地769652亩;西康省有垦民547人,开垦荒地2025亩。

⑤由于提出在边远各省“须以交通建设并减免移民来往之交通费为首要”,⑥交通也得到发展。1935年提出修建从云南昆明至四川坝圩、从昆明经广西百色到广东钦县海峰、从昆明经蛮允达缅甸八莫的几条铁路,并决定从速修筑成都至广州、长沙至昆明两条铁路,作为西南地

区的交通干线。⑦铁道部还制定西南地区铁路建设计划,准备修建成渝线、黔渝线与川黔线,2

至4年内完成。在公路方面,云南先后修建了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滇黔公路、川滇公路、川黔公路与川康公路也相继建成通车。云贵川三省的邮务也有所发展,至1936年,滇康邮路总长

达1130里,西康设有局所20处,一些村镇也设置了信柜。

⑧边疆教育也有新的发展。教育部先后颁布发展西南边疆教育的若干法令,如1934年颁布《捐资兴学褒奖补充办法及待遇章程》和《补助蒙藏回学生升学内地专科以上学校办法大纲》,

1936,各省应比照蒙藏学生章程予以优待。

⑨1935年教育部拟订《推行西南边疆教育方案》,准备在云、贵两省增设苗民小学14所,其中云南8所、贵州6所,并在各省指定一二所师范学校添设边胞师资班。1941年,教育部公布《边地青年教育及人事行政实施纲要》与《各边省推进边疆教育三年计划》,四川、云南、西康三省均按要求制定了边疆教育的三年计划。1930年,中央政治学校成立蒙藏班和西康班,不久蒙藏班升格为蒙藏学校。1931年,国民政府令边疆各地选派青年到内地师范学校学习,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

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①②③④⑥⑦⑧⑨参见行政院编纂:《国民政府年鉴》第一回,1943年7月,第10章,第165—166页。

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00—601页。

参见国民党第五次全代会:《请兴筑滇省通江通海通缅铁道以应国防需要而辟经济泉源案》,浙江省

中共党史学会编印:《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汇编》(二),第200—202页。

《国民党第四次全代会决议案》,《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36页。

参见行政院编纂:《国民政府年鉴》第二回,1944年10月,第12章,第19页。

参见《四川边区垦荒计划大纲》,1938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2全宗(2)2044卷。

参见张肖梅:《贵州经济》,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39年印,第101—103页。

⑤ 参见施珍:《成长中之中国垦殖》,《中农月刊》第6卷第9期,1945年9月30日。

办法。1934年,中央政治学校计划在边疆建立8所分校,但并未实现。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于重庆附近设立了国立边疆学校,主要招收来自边疆地区的学生。教育部主办的边疆教育,包括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小学教育及社会教育等四类。教育部在西南诸省设立6所部直属的边疆师范学校,其中云南3所、贵州1所、西康2所;设立国立职业学校4所,其中四川、西康各2

所;建立的国立边疆小学,主要有四川的木里小学、凉山小学、越小学等。

①教育部在边疆地区设立的小学,属于实验和示范的性质,小学教育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兴办。社会教育主要由各校兼办,教育部酌情发给一些收音机、幻灯机等器材,并令各校组织巡回施教队与剧团,到边

疆各地巡回宣传和施教。

②地方政府兴办的边疆学校,以师范教育和初等教育类为主。1931年云南省颁布《云南省政府实施边地教育办法纲要》,1935年又公布《推广边疆教育计划及实施苗民教育计划》、《边

地简易师范及小学设学概要》、《夷民学生待遇细则》等文件。

③在推广办学方面,云南省先在省立昭通中学附办边地师资班,随后增设省立双江简易师范、宣威乡村师范、大关简易师范(1940年改为大关乡村师范)、佛海简易师范、蒙自师范、个旧简易师范、广南简易师范、鹤庆师范、永胜简易师范、景谷简易师范等学校。从1935年起,又先后在中甸、维西、兰坪、镇康、澜沧、南峤、六顺、车里、江城、金平、德钦、碧江、福贡、贡山、宁蒗、耿马、沧源、临江、泸水、梁河、盈

江、莲山等地,建立34所省立边疆小学。

④自1935年起,贵州边疆教育始受重视,成立了贵州省特殊教育委员会。贵州省颁布了《贵州省边地教育推行方案草案》与《加强边胞教育办法》。1936年成立贵州省立青岩乡村师范学校,迁至榕江后改名国立榕江师范学校。还在贵阳、黄

平、荔波等12县分设省立小学12所,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⑤四川省在雷波、马边、屏山、

松潘、汶县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酌设边疆小学若干所。西康正式建省后,边疆教育也有较大的发展,西康建有省立西陲五明学院,为当地研究佛法的唯一机构。西康还设有康定中学与4所小学。上世纪40年代人们如此评价:“川、滇、康三省,因为经费、人才较充裕,边疆教育成绩较好。”⑥

由上所述可知,1927年至1949年,国民政府治理西南边疆和边疆民族,在观念和做法方面,大体超越了之前的清朝和北洋政府,亦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就,对以后西南边疆的变革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给人们留下了值得总结和回味之处。同时也应指出,国民政府在西南边疆治理方面的观念和所为,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国民政府曾以书面文件的形式,提出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并在法律上予以确认,但确凿的事实却并非如此,由此反映了国民政府相关宣言和法律的虚伪性与欺骗性。蒋介石上台以后,认为中国的少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8年第3期

①②③

⑤⑥凌纯声:《边疆教育工作报告》,《边铎月刊》第9期,1946年11月。

参见《贵州省边疆教育》,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5全宗12456卷。参见《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10月,第884页。参见《云南省政府实施边地教育办法纲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5全宗12391卷。参见凌纯声在边疆教育会议上讲的《边疆教育工作报告》(《边铎月刊》第9期,1946年11月)和李祥

金的《西南的边疆教育》(《边铎月刊》第7、8期合刊,1946年10月)。

参见《各级国立边疆学校呈报概况调查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5全宗12378、12379卷。

论国民政府对西南边疆及边疆民族的治理 

数民族不过是汉族的宗支,“四海之内,各地的宗族,若非同源于一个始祖,即是相结以累世的婚姻。《诗经》上说‘文王孙子,本之百世’就是说同一血统的大小宗支”。①他否定中国各民族的客观存在,而代之以宗族一家的概念,实际上否定了国民政府关于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宣言,对少数民族应有权利的尊重更无从谈起。

国民政府虽然提出团结中国各民族成为一个大中华民族,但仍主张对少数民族采取同化的政策,以形成一个汉化的中华民族,这是赤裸裸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国民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如提倡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奖励内地人民移住边疆或边疆人民移住内地、推行“国语”运动以逐渐统一边疆地区语文,②均为达到建立汉化之中华民族的目的。倡导同化往往成为政府的强迫行为,如贵州省主席杨森在贵州大力推行统一语言文字、汉苗通婚、统一服装等三大运动,要求民众统一使用汉语,强迫苗族姑娘嫁给汉人,派人到苗寨剪去苗族妇女的头发与花裙。

在治理政策的设计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缺陷。如国民政府建立西南诸省的边政机构,其原因是中央边政机构蒙藏委员会的职责主要关注蒙藏地区,并不了解西南诸省的情形,其指挥必然是削足适履,或浑然不得要领;中央边政机构事权分散,不能有效的对中国边疆进行管理,因此决定成立西南各省边政机构。然而西南诸省组建的边政机构五花八门,在名称和职责等方面差异甚大,如云南的机构称“边疆行政设计委员会”,贵州的机构名为“边胞文化研究会”,川康的机构则谓“川康滇三省边区边务设计委员会”。这些边政机构在行动上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规划,政令也难以贯通,致使施行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因受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及内外战争频繁的影响,国民政府政策的施行亦远非一帆风顺,治理西南边疆和边疆民族总的趋势,为由最初的忽视到抗日战争时期较为重视,至解放战争开始前后,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日趋腐败,统治摇摇欲坠,更谈不上积极治理西南边疆了。

〔本文责任编辑 孙宏年〕①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正中书局1943年版,第2页。

②参见国民政府内政部:《民族政策初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2全宗(2)1431卷。

CONTENTS

RESEARCHS ON BORDERLAND ADM IN ISTRA TION

The Jin Jiehao (金界壕)and the G reat W all Li H ongbin(1)

…………………………………According to Jin history ,this paper held that “Jin JieHao ”have two kinds of style :One was above ground ,and another was underground.Above ground was wall ,underground was moat.Now ,combining new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ing ,We should consider “JieHao ”is a part of Chinese Great wall.“JieHao ”has been identified as moat before ;it ’s due to Wang Guowei ’s researching ,which overlooked the ground wall.

K ey Words :Jin Jiehao Great wall “Wang Guowei ”

(王国维)Hinterland Immigrants in Western Yunnan(云南)and Their Impact on Sino -Myanmar R e 2

lation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G u Yongji(10)…………………………………………In Ming Dynasty ,Yunnan society changed rapidly.It was an important stage for the devel 2opment of Sino -Myanmar relationship.In this time ,large number of hinterland peoples immi 2grated to Yunnan.So ,Y ongchang (永昌)and Tengyue (腾越)became an important immigrants place.This paper analysed military immigration and commercial immigration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Sino -Myanmar relations.

K ey Words :Ming Dynasty Western Yunnan Immigrants Sino -Myanmar Relations The Pow er G ame in the Process of Xikang(西康)Province ’s Foundation W ang H aibing(19)………………………………………………………………………………………………This paper reviewed Xikang province ’s foundation during the GM T time ,analysed Xikang people ’s viewpoints ,Kangba elite ’s movement ,and Liu Wenhui (刘文辉)’s policy to the con 2structing of Xikang province ,and hoped to discover interests and power competing in different fields.

K ey Words :Xikang Province G esang Zeren Liu Wenhui GM T

Border Security Thoughts of Cen Yuying(岑毓英)before Sino -French W ar Li Ying(27)………………

……………………………………………………………………………………After 1870s ,France Liberal capitalism changed into imperialism ,through colonial war ,France occupied Cambodia and South Vietnam ,and extended to North Vietnam ,this threatened Chinese border security.Cen Yuying ,Yunnan and Guizhou ’s governor ,in order to safeguard na 2tional security ,rapidly took some measures.This paper affirmed his achievements ,and analyzed his thoughts of borderland security.

K ey Words :Sino -French War Cen Yuying Security thoughts

G MT G overnment ’s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s Southw est Borderland and Ethnic Minorities

Ma Yuhua(33)………………………………………………………………………………After 1930s ,GM T G overnment paid more attention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s south 2west borderland and ethnic minorities than before ,Organizing large -scale ethnic minority survey in this region ,establishing several Agencies for this affairs ,GM T G overnment attached impor 2tance to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education in this area.It has gone beyond the previous central power ’s achievements ,but there still have the limitations for times and class factor.

K ey Words :GM T China ’s Southwest Border Ethnic Minority

PEOPL ES OF THE FRON TIER

On the Sogdian Zhai People(翟氏)in the Western R egion and Dunhuang(敦煌)Area and the

Concerning Q uestions Chen Juxia(40)………………………………………………………The scholars have noticed from the writing materials found in Dunhuang and Tulufan that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大都实行自由恋爱。如果说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因浪漫的走婚而闻名,那么住在滇西北永胜县的他留人青年男女则有着更为神秘奇特的恋爱方式——串“青春棚”、“过七关”。 “他留”在他留人的语言中是外路人的意思,他留山原本叫红泥山,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军事要塞,马帮商队通过古驿道进出云南和四川。他留人曾经在此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历史, 1856年的大理回民起义使繁荣的他留古城堡消失在战火中,但他留人独特的恋爱方式却完好保存下来。“青春棚”内演绎了无数的罗曼蒂克史,是双系对偶婚姻制的缩影。 他留山位于六德乡,川缅公路丽攀线西北部,东经101°,北纬26°33',距永胜县城45公里,直距18.9公里。有河谷区、半山区、山区,所属双河、云山、玉水三个村委会,史称他留河流域,总面积150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至2160米,呈温带大陆性气候至寒温带气候,近年来由于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根据传说和坟林碑文记载,他留人于明初湖广调卫时迁居永胜,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麻林县或江西吉安府,有的老人甚至能清楚地说出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柳树庄大石洞三三村大水井。他留人的先民于湖广调卫时进入永胜,开始居住在南华柳树塘一带,后需迁徙,便寻找居住地,现在从六德纳咱沿他留河至双河小米田的很多地名仍保留有祖先迁徙的痕迹。 云山和其南北的玉水村、双河村是他留人主要聚居地。到1999年人口只有2000多,目前总人口有4500多,其中男性占45%。玉水村委会下属人口有1228,其中女性598人,男性630人。

“苍山佩古泉,底楼飞四合”是他留古民居的主要特征。他留古城在战火中毁灭,成片相连的院落群早已不复存在,现代的他留民居以单家独户的四合院为主。时代巨变,但他留人却依旧保持了淳朴的民风和古老的传统。 “夜各阳”就是青春棚,是他留姑娘的父母在紧挨大门的右手边(避免打扰家里的长辈)为女儿搭建的一间房子(有几个女儿建几间),面积大概有七、八平方米,门大概有1.6—1.7米高,屋顶距离地面2米左右。房顶架以横梁,上面覆以树枝。屋内较为简陋,一般一进门左侧是一张木板床床,宽约1.5—2米,挂有蚊帐。床头靠墙有一桌,桌上摆放了少女的梳妆打扮之物。墙上则贴满了当今流行的各式明星照。尽管简陋,但他留姑娘却要在这里度过自成年至婚前的六、七年时光,进行结交异性的活动。 实际上,“青春棚”一词在他留语中并不存在。他留人把“房子”称为“棚”。他留语表示“青春棚”的词有三个。一是“祖玛日喀”,意为姑娘睡觉的地方。二是“擦拉么何各”,“擦拉么”意为年轻的姑娘,“何各”意为“棚子”,合起来就为年轻姑娘的棚子;第三个词是“何各峡喀”,“峡喀”意为玩耍,合起来即为玩耍的棚子。“青春棚”一词是在1982年兰绍增、兰绍吉、陈振华几个人所起,从此才流传开来,并为外界所知。 他留人家的姑娘,初潮来过之后,或从外形上看已经长成了大人,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别的女性长辈将姑娘的全身洗得干干净净并为其梳妆打扮。但现在串棚子时所穿衣服已不像过去那样讲究,可以随

边疆少数名族认同的挑战、对策与意义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 对策 杨玲 摘要: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从而保持国家认同在认同序列上的优先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面临着诸如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教育薄弱、现代化冲击、民族政策负面效应、境外势力渗透等重重挑战,急需从培育普适性公民文化、转变边疆治理思路、调整民族政策取向、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强化国族认同等方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同性危机;国家认同建设 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等的评价和情感。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在边疆———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版图的边缘区域,更是政治主权和文化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边疆长期聚居的少数民族因其成长于特殊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与生俱来的族群认同,同时又由于共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共同政治屋顶之下,也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它是人为建构起来的,是我国在边疆地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和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与持续性的重要保障。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状况尤其是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格局,对国家的政治稳定、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一、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的意义 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总是处于动态的变迁之中。但在现实中常常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在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关系中,呈现出国家认同增强而族群认同弱化的趋势和现象;二是出现边疆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增强而国家认同弱化的征兆和趋势,即出现国家认同的危机。前一种情况为进一步巩固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即在边疆那些族群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少数民族中,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或发生直接冲突的时候,民族利益就可能被少数民族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如果少数民族的民族利益不能得到及时回应或满足时,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从消极意义而言,这就凸显了我们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必要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国家法律和政策在边疆地区的贯彻执行

论西南多少数民族的原因

西南地区多少数民族原因 关键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5个少数民族。从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且以西南 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最为典型。西南地区不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 民族种类也多,在这片面积不大的国土上集中分布了30多个少数民族。 若从单位面积上分布的少数民族密度来看,西南地区的民族密度之高不 仅是在我国是受屈一指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西南地区之所以形成如此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其形成原因,首先是气候的影响: 西南地区的气候主要分为三类: 一、四川盆地湿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比较柔和,湿度较大,多云雾,地势较为平缓,是农业集中发展的区域,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人口的分布提供了条件。所以西南地区人口较为集中。还有许多大城市分布。 二、云贵高原低纬高原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知道低纬高原是生产四季如春气候的绝佳温床,所以这里山地适合发展林牧业,坝区适宜发展农业、花卉、烟草等产业。这些产业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交易导致人口的集中分布。 三、高山寒带气候与立体气候分布区。这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场之一。

此外,西南区南端还分布有少部分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干湿季分明。橡胶,热带水果的产量也颇为可观。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所以吸引了许多的人口分布,人口的分布是民族聚居的前提。 其次是地形:西南地区分布有如此众多的民族种类,与西南地区错综复杂的地形是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包括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非常大,使得西南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崎岖。 其中:第一,民族共同地域的形成。崎岖险峻的地形不利于交通的发展,同时阻挡了外部民族和西南地区名族的兼并与融合,西南地区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加之石灰岩分布广,气候暖湿,流水侵蚀、溶蚀作用显著,因而地表极为崎岖破碎,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险峻的地区之一。这里高山环峙,地势高差悬殊,峡谷深切曲折,河水湍急。自古以来四川就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著称,而云贵高原上更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如此险要复杂的地形,对西南地区及当地居民来说,犹如一道坚固的天然屏障,既隔绝了该地区内的人们与外界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同时,它也有力地阻挡了一切外部民族对该地区的兼并与对区内民族的同化与融合。为该地区的居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得以自由地各自向前发展,并形成各具特征的众多兄弟民族提供了一个免受外界干扰的外部环境条件。

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民俗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课题: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 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民俗的一些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实际生活入手,利用图标讲解各环节的涉及知识;对较为陌生的知识,从理论知识的讲解入手,使学生有较为初步的理解,再联系案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中的一些小问题。 教学重点:苗族、藏族主要的风俗 教学难点:苗族、藏族主要的风俗 授课方法:讲授法。通过形象的图标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较难的问题形象化理解。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本、多媒体、练习册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教学内容备注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见到这张图片吗?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呀他们是哪个少 数民族? 新课讲授 一、苗族的概述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贵州)、湘 (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 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 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 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 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的宗 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 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一)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好五 色衣裳”。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 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 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 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 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 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 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

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更应关注边疆少数民族民俗保护状况,了解它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标签: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中华民族是由56个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多民族色彩斑烂的民俗文化,汇集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谱写的世界文明宝库中的华美篇章。 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历史。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刚刚通过决议,赫哲族“伊玛堪”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29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黑龙江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少数民族,多数地处祖国边疆,为保卫祖国边疆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上曾为祖国的统一和建立巩固边疆建功立业。并为中华民族的融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确立了直到今天中国的版图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少数民族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在民族大融合中促进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共同发展。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在学习先进文化中,逐渐融合到汉族和其它民族当中去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们演出过生动的历史剧。也创造过中国历史上的“升平盛世”。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从八百五十多年前的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海陵王从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迁都燕京,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开始的。从金、元、明、清以来,北京的发展和故宫的建设,并不是由单一的民族来完成,是依靠民族融合来完成的。 北方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曾经是游牧民族。马背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有着开放的思维。很少保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研究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俗文化,不能不研究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并从中发现“根”和“源流”的蛛丝马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还保留着祖先的遗迹,还带着大自然的和谐信息的记忆。在发展中、进步中,还存留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的印记。有史书中漏记的历史和往事。 边疆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应该重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少数民族故事 中国共56个民族其中除了汉族其他55个都是少数民族 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分别是: 1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2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 3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5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6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7 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 8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 9 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

10 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 11 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 12 独龙族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独龙河两岸 13 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 14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 15 鄂温克族世居于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广阔地区 16 高山族生活在中国的台湾、福建、湖北等地 17 仡佬族多数居住在贵州西部 18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 19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 20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一般全国都有 21 赫哲族世居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沿岸 22 回族是中国信仰回教的民族之

一,人口较多,分布在全国几乎三分之二的县23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的基诺山一带 24 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从事渔业为主 25 景颇族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亚热带山区 26 柯尔克孜族聚居于新疆西部,是个传统的畜牧民族 27 拉祜族聚居于云南 28 黎族生活在中国的海南岛 29 僳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山区,多居于半山以上 30 珞巴族居住在甘肃东南部 31 满族努尔哈赤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 32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山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 33 门巴族居住在CZ的门隅地区和墨脱县,由于山河阻隔,外人难涉,历史上曾将门巴族的居住地称为“隐藏地”,至今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

中国民族民俗知识要点21题及答案

中国民族民俗知识要点21题 1.什么是民族? A.狭义概念:指人们在一事实上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如汉族。 B、广义概念: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2、中华民族; 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总称。 3、什么是民俗?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传达室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4、民俗的四大特性; A、社会性和集体性 B、类型性和模式性 C、稳定性和变异性 D、传承性和播布性 这四者之间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5、民俗的范围; 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

6、导游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风俗习惯应持的正确态度: 应持尊重其“保护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态度,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7、识记中国民族的名称: 汉族 其他55个民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8、中国民族的人口结构及少数民族的含义: 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汇总资料,截至1990年7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人口为1***68万余人,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因为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小,所以称为少数民族。人数最多,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珞巴族。 9、中国大陆人口超过千万和不足一万的民族: 人中超过千万的民族:汉族、壮族; 人口在一万以下的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珞巴等7个民族。 10、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特点: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清朝与西南民族地区的边疆政策

清朝与西南民族地区的边疆政策 关键词:西南地区,土司制度,改土归流,边疆政策 摘要:中国封建王朝的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清诸多大统一王朝边疆经略实践的充实、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没有发生带根本性的转变,因而清王朝采取了一些适应地方民族情况的特殊措施。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一朝哪一代,都面临着边疆问题,统治者也都为巩固统治而制定边疆政策,展开边疆经略。边疆经略是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经营。边疆政策是实施边疆经略的指导方针与具体措施,而治边思想则是制定边疆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 清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与内地汉族地区仍然不一样,总的说来是各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没有发生带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清朝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切措施l、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建立政权机构,并在明代的基础上对政区进行了局部的调整。2、在部分少数民族中继续执行元、明以来行之有效的土司制度。3、继续进行改土归流。 一、四川、云南、贵州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清朝在明朝设治的基础上,先后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建立政权机构对各族人民进行统治,并在明代的基础上对行政区划进行了局部的调整。 四川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公元一六四五年清朝军队进驻四川之后,沿袭明朝时期设四川省及其下属的府、州、县各级政权机构,并对政区先后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康熙四年,把乌撒军民府划归贵州。至嘉庆末年,四川省共有府十二,直隶州八,直隶厅五,屯务厅一。而边缘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则就近分隶各府、州、厅。 贵州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公元一六五八年,清朝军队进驻贵州之后,亦沿袭明代设贵州省,初领贵阳、安顺、平越、都匀、镇远、思南、石肝、思州、铜仁、黎平十府。并从四川划归贵州。至嘉庆末年,贵州省共有府十二,直隶州一、直隶厅三山。仍存的各土司则依旧分隶于各府、州、厅。 云南省各级政权机构的建立和政区的调整: 公元一六五九年,清朝军队进驻云南之后,亦沿袭明朝设云南省及其下属之府、州、厅、县各级政权机构,并先后对政区进行了调整。康熙六年,置开化府。八年,降寻甸府为州,

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如何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的思考我们这次的社会调查到了云南的边陲——德宏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全州总人口105.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68万人,占总人口的19.53%;少数民族人口54.6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少数民族人口中,傣族、景颇族12.89万人占叫较多数,同时又是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民族杂居的状态。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在这个地区新闻传播的效用是大打折扣的,民族语言和多民族杂居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信息的发布、沟通、接受和反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对于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是我们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新闻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文化传承、社会关系协调、教育等社会功能。新闻传播所独有的社会功能和广泛的、强力的渗透性。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新闻事业。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对新闻传播制约较大,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硬件设施不足、传播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均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寻找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新传播方式,以充分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 对于如何强新闻传播的效果做入下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沟通障碍

我认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障碍在于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低下就决定了一般的新闻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当地的教育水平本身就不高,再加上我们国家是从1949年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1951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并规定“以新民主主义为内容,并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还规定了“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中的语文问题,凡有现代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和中学各科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文进行教学”。1958年后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其它地区都取消了民族教育文字教学方式。1972年后民族地区全部照搬汉族地区的教育模式,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大受影响。1978年三中全会后,民族地区的教育制度逐渐得到纠正,双语双文教育逐步得到实施我们可以看出我搞的少数民族教育是一个几经波折的过程,所以当地的上了年纪的人的不仅汉语水平不太高连本族的语言水平也不太高。这给当地的新闻传播带来很大的困难。 我们了解到虽然现在是实行的双语教育,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以本民族教育为主,我们问到一个初二的学生,他说“我们学汉语就跟你们学我们的语言一样困难”我想想也是啊。毕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除了课堂基本不使用。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汉语就好似一门外语,掌握程度并不高。这也使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基本听不懂我们的语言,能够认识汉字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不得不找仪的当地的同学来帮助我们。

中国民族民俗优秀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教学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课时:8个课时 知识点: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业中的作用。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文化。 从民俗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从民俗与时代的关系来看,民俗虽然源于传统,但也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发挥着特定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民俗与文化的有关系来看,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间文化。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的概念有不同的狭义理解,大致有四种:文化遗留物说、精神文化说、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现在我们讲的民俗是广义的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体,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渗透与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因而很难进行泾渭分明的分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研究和便于作为一种知识的传播,又必须进行分类,使之成为相对有独立性的子系统。根据我们课本,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等四个类别。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社会民俗:也叫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涉及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所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 【摘要】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从古流传至今,其沉淀的意蕴在漫长历史中意味深长。人们长期对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的研究,使其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视觉符号,这种组合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构成规律。本文将从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应用、特色及西南少数民族纹样的分类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 一、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应用 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纹样种类繁多,色彩不一,在不同的场合,也会有不同的盛装打扮。像日常服饰和节日盛装相比,颜色差别就较大,其图案纹样也会有所不同。再如婚庆礼服,更是以吉祥、美满、幸福为依托,描绘不同的纹样。下面就以苗族的革家的蜡梁为例。 革家是苗族的里独特的一个分支,而革家的蜡梁工艺更是苗族的一绝。在革家,妇女们都有蜡梁的传统,尽管现今轻纺科技进步,但他们仍钟情于蜡梁工艺织品。白天男人们耕作、射猎时,他们就坐在厅堂、瓜藤或树荫下,专心致志地俯身在蜡梁布板上做蜡梁。蜡梁的制作,一般都是用铜片制作的刀,从温在炉灰中的瓷碗里沾蜡液,再描绘到画布上。技术出众的革家女子都不用打草稿,就凭借自己的想象描画。蜡液滴落到画布就干了,然后再将蜡布放在蓝靛缸浸梁,用蜡覆盖的地方不用上色,所以煮沸脱蜡和漂洗晒干后,各种各样蓝底白花的图案就呈现在眼前了。 蜡梁纹样的花纹图案多取自于大自然的鸟兽虫鱼和花草树木,还有山水风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苗族人民的礼俗中,蜡梁作为爱情信物的手帕、雨伞袋和腰带被广泛应用。同时,作为蜡梁之乡的贵州,全省蜡梁能手竟有七八十万之众,足以证明蜡梁在改地区的传承和喜爱程度。 二、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特色 (一)纹样色彩绚丽 西南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自身的文化和审美意识造成了各民族在色彩选择上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和禁忌。各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色彩繁简不一,有的色彩单一,各色彩间对比鲜明;有的色彩繁复,层次感强,色彩繁多而不杂乱,给人瑰丽之感。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以壮族和瑶族服饰显得富贵艳丽,绚丽多姿,其色彩多采用红黄橙等对比强烈的暖色调;而苗族、水族、侗族等则偏爱于黑蓝白等高雅素净、色调明快的冷色调。 再如织锦图案纹样,壮锦多用仲裁,主要运用红绿两色明显的色彩对比烘托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如藏、纳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颇等民族, 他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在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里,舞蹈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少数民族舞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多样,内涵、风格也最为丰富,形式和姿态最具风采,从而使民族舞蹈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舞蹈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意识形态,人类的出生、劳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等它无处不在,舞蹈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种现象至今任遗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从原始祭祀演化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舞蹈可以被视为这一民族的“标记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 一、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我国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各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主要分布着如藏、羌、彝、白、纳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颇等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我们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为代表来阐述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反排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⑵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锦鸡舞是在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

第三章中国民族民俗答案

第三章中国民族民俗 一、判断题(正确答案“A”标注,错误答案用“B”标注) 1.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起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A ) 2.大襟右衽是汉族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 A ) 3.那达慕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盛会,多在每年春夏季节举行。( B ) 4.到藏族人家做客,喝酒时要遵循“三杯一口”的规矩。( B ) 5.傣族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吊脚楼。(B) 6.鼻箫是土家族独特的乐器。( B ) 7.客人进人蒙古包后,忌讳坐在蒙古包的东北角。( B ) 8.壮族早年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A) 9.火塘是藏族家庭起居活动的中心。(B) 10.长期以来,对汉族民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水术”定下的范式。( A ) 二、单项选择题(40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 1.中国的人口分布呈现( A )的特点。 A.东南密西北疏 B.东南疏西北密 c.东西密南北疏 D.东西疏南北密2.下列传统节日中,未作为全国性法定节日的是( A )。 A.元宵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3.被称为“口袋房,曼子炕”的是( B )的民居形式。 A.朝鲜族 B.满族 c.维吾尔族 D.纳西族 4.婴儿周岁、回甲节、回婚节是( C )特有的民俗节日。 A.苗族B.壮族c.朝鲜族D.满族 5.蒙古族的文化遗产中,蒙古长调和( B )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名录》。 A.祭敖包 B.呼麦 c.马头琴音乐 D.那达慕

6.达瓦孜是(D)喜闻乐见的娱乐表演项目。 A.回族 B.蒙古族 c.土家族 D.维吾尔族 7.藏族在( B )被称为“吐蕃”。 A.汉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8.《格萨尔王传》《江格尔》和( C )并称中国“三大史诗”。 A.《高皇歌》 B.《阿诗玛》 c.《玛纳斯》 D.《创世记》 9.彝族的原始宗教中,祭司称为(D)。 A.三朵B.萨满c.赞哈D.毕摩 10.苗族的祖先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C)部落。 A.荆蛮B.百越c.蚩尤D.东夷 11.“分鸡心”是( C )的交友礼节。 A.彝族B.黎族c.苗族D.土家族12.(B)是古代纳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A.《创世记》 B.《东巴经》 c.《东巴画谱》 D.《白沙细乐》 13.白族的宗教信仰中,主要崇拜( D )。 A.先祖 B.鬼神 C.自然 D.本主 14.白族菜最负盛名的是( C )。 A.坨坨肉 8.琵琶猪 C.砂锅弓鱼 D.酸辣江鱼 15.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 B )崇拜物。 A.自然 B.图腾 C.动物 D.鬼神 16.黎族妇女曾有文面文身的习俗,称为( C )。 A.刺绣 B.刻画 C.雕题 D.美体 17.三道茶是( B )传统的品茶艺术和待客礼仪。 A.彝族 B.白族 C.苗族 D.傣族 18.以青苔人菜,是( D )特有的风味菜。 A.白族 B.彝族 C.黎族 D.傣族

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到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每年的泼水节于4月中旬举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参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

西邻玉溪,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北回归线横贯东西;红河是云南省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和部分社会经济指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全州国土面积3.293万平方公里,下辖3市10县,总人口450.1万人;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蒙自,有世界锡都个旧,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有闻名遐迩的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红河是云南经济社会和人文自然的缩影,是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走向东盟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 峨山彝族自治县: 峨山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距省会昆明市110公里。自治县近15万人口中,彝族占54.03%,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彝族自治县。自治县重视发展旅游业,以“彝族旅游”为核心,又地处峨山,环境秀丽,是观光旅游的圣地。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东经99度29分~100度35分、北纬22度01分~23度16分之间。全县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县境与景谷、思茅、勐海、孟连、西盟、沧源、双江7县(市)相邻,西部和西南部有两段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县城勐朗坝,海拔1054米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东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183公里,中越段67公里,中老段116公里),西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毗邻,西北与翠云区、普洱县相连,北与墨江县隔江相望。东西横距112公里,南北纵距64公里,全县总面积3544平方公里。县城勐烈镇海拔1119米,距省会昆明520公里,距思茅市145公里。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中国云南省思茅市下属的一个县。面积1957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11万人。县政府驻娜允镇。目前下辖:娜允镇、孟连镇和勐马镇;景信乡、富岩乡、公信乡和腊垒乡。地理位置为东经99°39´,北纬22°23'。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临沧地区西南部。跨东经98°48′~99°54′,北纬23°20′~24°02′之间。东与临沧、双江两县接壤,南与沧源县毗邻,北与镇康、永德县隔南汀河相望,西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47.35公里。县城耿马镇居县境中部,东北距云南省会昆明最大横距11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6公里,总面积3720.3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占92.4%,坝区约占7.6%。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33931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一、传统节日 ◇1.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2.三月街 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3.火把节 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到了火把节之夜,村

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5.目脑纵歌节 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典礼开始,鼓乐齐鸣,景颇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赠鸡蛋、米酒等礼物,向来宾敬献用芭蕉叶包的紫糯包,接着由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头戴美丽的孔雀羽帽领舞,各族同胞也跟着一起翩翩起舞,人们兴高彩烈,喜气洋洋,队伍中不时发出

论西南少数民族环境惯

论西南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的 生态法治实践价值 内容提要:西南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对护佑西南民族地区的“绿水青山”与和谐生态环境千百年来发挥着最重要的基础作用,是优良的本土生态法治“富矿”。它本身及其内蕴的“生态法治实践价值”无疑是“中华多元法律文化精华”,关乎其“生态法治实践价值”的深入研究无疑对促进生态法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体制改革具有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生态法治实践价值 土著居民及其社区和其他地方社区由于他们的知识和传统习惯,在环境管理和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各国应承认和适当支持他们的特点、文化和利益,并使他们能有效地参加实现持久的发展。[1] 西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成份最多、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国56个民族几乎都有成员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世居民族有苗、侗、藏、壮、仡佬、哈尼等三十多个。[2]含藏、滇、黔、桂、川、渝西南六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50.1%,其中桂、滇、黔少数民族人口数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位。[3]千百年来,西南各少数民族由于生存发展需要,在与繁复多样的生境进行非遍历性[4]博弈或冲突融合中形成并积淀了大量深厚的保护环境资源、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习惯法。譬如苗族榔规规定:“村寨公有山林、田土不准村内外私人侵占,违者令其退出,风景树被砍,令其补栽,以上处罚不服,另罚一只鹅或鸭”;[5]侗族刊刻于1773年有“中华环保第一碑”之称的《文斗六禁碑》规定:“不俱远近杉木,吾等所靠,不许大人小孩砍削,如违罚艮十两”;[6]藏族以藏传佛教“十善法”为基础的习惯法规定:“要相信因果报应,杜绝杀生;严禁猎取禽兽,保护草场水源;禁止乱挖药材,乱伐树木”[7],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其他如傣族的“祖训与勐规”、布依族的“榔团盟约”、瑶族的“石牌律”、哈尼族的“惹罗古规”、景颇族的“通德拉”、 [1]摘自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陈金全主编:《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3]依据2001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数据。 [4]非遍历性是制度经济学中的范畴,指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中,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次序无法以百分之百的概率实现同一市场结果。这里引申指环境习惯法的演变过程除有共性规律外,往往还表现出各异的个体性演变特征。 [5]侯天江:《中国的千户苗寨--西江》,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6]吴大华等:《侗族习惯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页。 [7]古开弼:《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保护自然生态与资源的民间规约述略》,载《古今农业》2004年第4期,第91页

浅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社会学院103班李荣强(哈尼族)58号 一、关于山歌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再认为,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西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其中最有代表山歌对唱的传播区及其品种有:内蒙占草原的各种“长调”歌曲,晋、陕、内蒙古西部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宁、甘、青地区汉、回等族的“花儿”,新疆各民族的“牧歌”,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别山区的“慢赶牛”,江、浙一带的“吴山歌”,赣、闽、粤交汇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地带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及各少数民族山歌,各藏族聚居区的“藏族山歌”及广两的各少数民族山歌等。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云贵高原与西藏高原是中国山歌的一大宝库,如四川南部的神歌、贵州山歌、云南风庆调子、弥渡山歌、藏族山歌、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小歌。音乐特性一方面保存自由、舒展的山野气息,又蕴藏清纯、明亮之风,更有“多声部民歌”的特色。多声部民间歌曲,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民间则有“双音”“双声”“公母声”等俗称。很久以来,人们以为中国的民间声乐作品中没有“复音”现象存在。直到本世纪40年代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家在采录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陆续发见了大量的这类民歌,才扭转了世人的看法。事实上,某些历史文献早有记载,如广西《三江县志》云: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高而独低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类似的文字描述还有不少,说明以“多”声形态唱歌,一向是这一地带的一种传统。 二、关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么老、佤、傈僳、纳西、景颇、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等。汉族地区的某些劳动号子由于领、合声部的交错而构成的多声现象,也可以划归于此类。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声部民歌常常在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中传唱,如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喉路”“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