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大都实行自由恋爱。如果说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因浪漫的走婚而闻名,那么住在滇西北永胜县的他留人青年男女则有着更为神秘奇特的恋爱方式——串“青春棚”、“过七关”。

“他留”在他留人的语言中是外路人的意思,他留山原本叫红泥山,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军事要塞,马帮商队通过古驿道进出云南和四川。他留人曾经在此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历史, 1856年的大理回民起义使繁荣的他留古城堡消失在战火中,但他留人独特的恋爱方式却完好保存下来。“青春棚”内演绎了无数的罗曼蒂克史,是双系对偶婚姻制的缩影。

他留山位于六德乡,川缅公路丽攀线西北部,东经101°,北纬26°33',距永胜县城45公里,直距18.9公里。有河谷区、半山区、山区,所属双河、云山、玉水三个村委会,史称他留河流域,总面积150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至2160米,呈温带大陆性气候至寒温带气候,近年来由于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根据传说和坟林碑文记载,他留人于明初湖广调卫时迁居永胜,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麻林县或江西吉安府,有的老人甚至能清楚地说出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柳树庄大石洞三三村大水井。他留人的先民于湖广调卫时进入永胜,开始居住在南华柳树塘一带,后需迁徙,便寻找居住地,现在从六德纳咱沿他留河至双河小米田的很多地名仍保留有祖先迁徙的痕迹。

云山和其南北的玉水村、双河村是他留人主要聚居地。到1999年人口只有2000多,目前总人口有4500多,其中男性占45%。玉水村委会下属人口有1228,其中女性598人,男性630人。

“苍山佩古泉,底楼飞四合”是他留古民居的主要特征。他留古城在战火中毁灭,成片相连的院落群早已不复存在,现代的他留民居以单家独户的四合院为主。时代巨变,但他留人却依旧保持了淳朴的民风和古老的传统。

“夜各阳”就是青春棚,是他留姑娘的父母在紧挨大门的右手边(避免打扰家里的长辈)为女儿搭建的一间房子(有几个女儿建几间),面积大概有七、八平方米,门大概有1.6—1.7米高,屋顶距离地面2米左右。房顶架以横梁,上面覆以树枝。屋内较为简陋,一般一进门左侧是一张木板床床,宽约1.5—2米,挂有蚊帐。床头靠墙有一桌,桌上摆放了少女的梳妆打扮之物。墙上则贴满了当今流行的各式明星照。尽管简陋,但他留姑娘却要在这里度过自成年至婚前的六、七年时光,进行结交异性的活动。

实际上,“青春棚”一词在他留语中并不存在。他留人把“房子”称为“棚”。他留语表示“青春棚”的词有三个。一是“祖玛日喀”,意为姑娘睡觉的地方。二是“擦拉么何各”,“擦拉么”意为年轻的姑娘,“何各”意为“棚子”,合起来就为年轻姑娘的棚子;第三个词是“何各峡喀”,“峡喀”意为玩耍,合起来即为玩耍的棚子。“青春棚”一词是在1982年兰绍增、兰绍吉、陈振华几个人所起,从此才流传开来,并为外界所知。

他留人家的姑娘,初潮来过之后,或从外形上看已经长成了大人,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别的女性长辈将姑娘的全身洗得干干净净并为其梳妆打扮。但现在串棚子时所穿衣服已不像过去那样讲究,可以随

便穿着。

火绒是一种野生“火草”背面的绒棉,人们将新鲜的火草从山上采摘回来后,趁未干时将“火草”背面的绒棉撕下来,将其晒干后,再用“腰织机”将一条条火绒捻成线,与种植的麻纺成布,缝成毯、衣、挎包、裙、裤等。直到今天,他留人仍然在一年一度的火草节里,成群地上山采摘火草织土布。用火绒布做成的衣裤裙毯十分柔软保暖,但如今火草已不太容易采到。只有每年农历的6-8月才能织这种布,每套衣服一般需要花费1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一个能干的他留妇女一年只能做1-2套这样的衣服,十分不易。

打扮齐整并久已等候的女伴们为姑娘换下孩童时穿着的白裙子,穿上标志成年女子的黑裙子(两种裙子都是齐膝的短裙),边为她换装边说些赞美祝福的话。

他留人多是聚居,其中杂居有少数汉族,与汉族、傈僳族、小凉山彝族的分布呈阶梯状分布特点。他留人由王、兰、陈、海、罗、熊、段、邱、杨九姓组成,其中王、兰、陈、海是四大姓,占总人口的90%以上。“他留人”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群,虽然1954年的民族认证把他们归为彝族的一个支系,但是他留人却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汉人,他们的语言既不是汉语也不是彝语。

青春棚的墙上都会留有一个小土洞,串棚子的小伙子只要用小木棍捅一捅,听棚内姑娘发出的信号就知道自己是否会被接纳。

夜幕降临的时候,如果姑娘愿意就能进屋相会,两情相悦的关系叫“尼查马”,缔结关系的男方叫“查波”(假汉子),女方叫“查马”(假

老婆),查波越多,查马就被认为很有本事。

传说很久以前他留人的婚姻男女只能听命头人和父母,红泥山上有一棵老梅树,有情男女相约到树下徇情,老梅树变成了薄命鸳鸯的归宿。天长日久,徇情的人多了,老梅树每到黄昏就发出撕肝裂肺的尖叫。有人说老梅树集众多的情侣冤魂于一身,煞气太重,要将其砍掉,可是斧子落下,飞溅起的是鲜血,惊雷乍起,暴雨倾盆,当天夜里他留人都做了一个同样的梦,要想安居乐业,只有允许男女自由恋爱。

实际上青春棚是未婚他留人谈情说爱,寻找伴侣的地方。它的作用与西南民族普遍存在的“公房”相似,但又不同于“公房”。(公房为众多青年男女同住,而青春棚的主人却仅限一人,而且男青年是没有青春棚的。)一夜串十几个棚子,叫做“跑全场”,一夜接待十几个小伙子,叫做“飘香”。

一般来说,小伙子进到屋内后,姑娘就铺床解被,安排就寝。俩人合衣并排躺在床上(小伙躺在外侧),漫无边际而又有所侧重闲聊:你家兄弟姐妹有几个,田地有多宽,庄稼长得怎么样,牛羊猪鸡有多少,你在家里排行老几,平时干些什么活,最近去了哪些地方,街上有些什么好看好玩的……姑娘通过种种话题,了解小伙子的家境,推测他的性格,也可从中观察出他的见识与修养。当然,小伙子也由此而全面地认识姑娘。虽然同床而眠,同被而卧,却极少发生性关系。次日一早,如果小伙子神色安详,或者喜气洋洋地钻出青春棚,说明他夜里严守规矩,坐怀不乱,得到了姑娘的信任,顺利过关。

串棚子看似无规则,实际上有着严格的规矩,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

样性关系混乱。如果小伙子在青春棚内,手脚不规矩,轻则被姑娘拒之门外,传扬出去后,再也不会有姑娘接待他,那小伙子只好打一辈子光棍。这种考验少则半月,多则半年甚至一年以上。只有当两情相悦,谈婚论嫁,才有可能会发生性关系。这时双方就要交换定情物。礼物要妥善保存,如果一方反悔,则须把对方的礼物送回去,自己的则收不回来。

虽然有许多规则,但性关系还是可能发生。这反映出他留人不太重视贞操观念。聪明的女孩子如发现自己怀孕,则要把男友紧紧抓住,要求结婚。如发现怀孕时,与男友已经分手,则要赶紧另交往一个。一般说来,如要男方喜欢女方,是不会在意已经存在的小孩。困此,尽管性关系在他留人中相对较随便,但婚前生育却很少。

两情相悦,订婚后,则等于向世人宣布了两者的关系。从此,其他的小伙子不会再串姑娘的棚子,别的姑娘也不会再接待订婚的小伙子,串棚子阶段宣告结束。一般来说,只要没有订婚,他留青年都可以自由结交异性,他们认为结交的人越多越有魅力。

同床共枕过七关

“过七关”即每一女子分别与七个男人,每个男子分别与七个女人经人介绍后独自在青春棚里相处一夜之后,小伙子便可单独串棚,姑娘则可以自由接待前来光顾的小伙,最后在众多相处的男女中,各自寻找情投意合的如意伴侣,这是他留人婚恋习俗的精髓所在。他留人青年男女的那份“自由”,绝不像都市中某些标榜“现代观念”、“开放意识”的青年人那样,毫不顾忌社会影响,毫不珍惜自己和随心所欲。

他留男性多数都会回到本地娶老婆,讨回来的只有少数。基本上都

是与本族通婚,少数人与汉族、彝族和傈僳族通婚,都以外地人嫁到本地为主。上个世纪60-70年代,由于政治因素的干预,民族习俗受到破坏甚至消亡,串棚的习俗直到80年代才逐步恢复,而“过七关”如今几乎已不存在。现在很多接受过教育并已工作的他留小伙子,还是会跑回来串棚子,但如果离得太远,机会就会相应少些。

他留人承袭了数百年的自由恋爱,显示出父系与母系交错存在的社会状态,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他留人的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都受到了很大冲击,生活方式也因此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的他留女性很多都外出务工,见识一旦多了,也就不甘于回乡忍受贫穷,多数都会选择嫁给外地人(成都、上海、山东、昆明等地)。很多本地小伙子由此成了光棍,每晚只好喝酒解闷。比如,霜撇村人口有180左右,其中未婚男性有31人,而在家的未婚女性却只有4个。

或许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到用火草织成的土布衣服,古老的“青春棚”也将不复存在,而他留人那一份纯洁、质朴的品性却能够一直传承延续下去。

边疆少数名族认同的挑战、对策与意义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 对策 杨玲 摘要: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从而保持国家认同在认同序列上的优先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进行国家认同建设面临着诸如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基础教育薄弱、现代化冲击、民族政策负面效应、境外势力渗透等重重挑战,急需从培育普适性公民文化、转变边疆治理思路、调整民族政策取向、拓展利益表达渠道、强化国族认同等方面强化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认同性危机;国家认同建设 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边疆的少数民族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身份资格等的评价和情感。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在边疆———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版图的边缘区域,更是政治主权和文化意识形态相对薄弱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边疆长期聚居的少数民族因其成长于特殊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与生俱来的族群认同,同时又由于共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共同政治屋顶之下,也保持着对国家的认同———它是人为建构起来的,是我国在边疆地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和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与持续性的重要保障。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状况尤其是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格局,对国家的政治稳定、边疆安全和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大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一、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的意义 作为一种心理状态,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总是处于动态的变迁之中。但在现实中常常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在边疆少数民族的认同关系中,呈现出国家认同增强而族群认同弱化的趋势和现象;二是出现边疆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增强而国家认同弱化的征兆和趋势,即出现国家认同的危机。前一种情况为进一步巩固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即在边疆那些族群认同高于国家认同的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意义、挑战与对策少数民族中,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或发生直接冲突的时候,民族利益就可能被少数民族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如果少数民族的民族利益不能得到及时回应或满足时,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从消极意义而言,这就凸显了我们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必要性。从另一方面来看,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利于国家法律和政策在边疆地区的贯彻执行

论西南多少数民族的原因

西南地区多少数民族原因 关键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5个少数民族。从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且以西南 地区的少数民族分布最为典型。西南地区不仅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 民族种类也多,在这片面积不大的国土上集中分布了30多个少数民族。 若从单位面积上分布的少数民族密度来看,西南地区的民族密度之高不 仅是在我国是受屈一指的,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西南地区之所以形成如此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其形成原因,首先是气候的影响: 西南地区的气候主要分为三类: 一、四川盆地湿润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比较柔和,湿度较大,多云雾,地势较为平缓,是农业集中发展的区域,优越的气候条件为人口的分布提供了条件。所以西南地区人口较为集中。还有许多大城市分布。 二、云贵高原低纬高原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我们知道低纬高原是生产四季如春气候的绝佳温床,所以这里山地适合发展林牧业,坝区适宜发展农业、花卉、烟草等产业。这些产业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交易导致人口的集中分布。 三、高山寒带气候与立体气候分布区。这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场之一。

此外,西南区南端还分布有少部分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干湿季分明。橡胶,热带水果的产量也颇为可观。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农业,林业,牧业,所以吸引了许多的人口分布,人口的分布是民族聚居的前提。 其次是地形:西南地区分布有如此众多的民族种类,与西南地区错综复杂的地形是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包括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地势起伏非常大,使得西南地区地形较为复杂崎岖。 其中:第一,民族共同地域的形成。崎岖险峻的地形不利于交通的发展,同时阻挡了外部民族和西南地区名族的兼并与融合,西南地区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加之石灰岩分布广,气候暖湿,流水侵蚀、溶蚀作用显著,因而地表极为崎岖破碎,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险峻的地区之一。这里高山环峙,地势高差悬殊,峡谷深切曲折,河水湍急。自古以来四川就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著称,而云贵高原上更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如此险要复杂的地形,对西南地区及当地居民来说,犹如一道坚固的天然屏障,既隔绝了该地区内的人们与外界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同时,它也有力地阻挡了一切外部民族对该地区的兼并与对区内民族的同化与融合。为该地区的居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得以自由地各自向前发展,并形成各具特征的众多兄弟民族提供了一个免受外界干扰的外部环境条件。

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民俗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课题: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 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少数民族民俗的一些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实际生活入手,利用图标讲解各环节的涉及知识;对较为陌生的知识,从理论知识的讲解入手,使学生有较为初步的理解,再联系案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中的一些小问题。 教学重点:苗族、藏族主要的风俗 教学难点:苗族、藏族主要的风俗 授课方法:讲授法。通过形象的图标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对较难的问题形象化理解。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本、多媒体、练习册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教学内容备注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见到这张图片吗?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呀他们是哪个少 数民族? 新课讲授 一、苗族的概述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贵州)、湘 (湖南)、云南、广西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 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 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 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 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苗族的宗 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 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一)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好五 色衣裳”。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 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 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 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 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 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 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大都实行自由恋爱。如果说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因浪漫的走婚而闻名,那么住在滇西北永胜县的他留人青年男女则有着更为神秘奇特的恋爱方式——串“青春棚”、“过七关”。 “他留”在他留人的语言中是外路人的意思,他留山原本叫红泥山,是昔日茶马古道上的军事要塞,马帮商队通过古驿道进出云南和四川。他留人曾经在此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历史, 1856年的大理回民起义使繁荣的他留古城堡消失在战火中,但他留人独特的恋爱方式却完好保存下来。“青春棚”内演绎了无数的罗曼蒂克史,是双系对偶婚姻制的缩影。 他留山位于六德乡,川缅公路丽攀线西北部,东经101°,北纬26°33',距永胜县城45公里,直距18.9公里。有河谷区、半山区、山区,所属双河、云山、玉水三个村委会,史称他留河流域,总面积150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至2160米,呈温带大陆性气候至寒温带气候,近年来由于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根据传说和坟林碑文记载,他留人于明初湖广调卫时迁居永胜,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麻林县或江西吉安府,有的老人甚至能清楚地说出祖籍为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柳树庄大石洞三三村大水井。他留人的先民于湖广调卫时进入永胜,开始居住在南华柳树塘一带,后需迁徙,便寻找居住地,现在从六德纳咱沿他留河至双河小米田的很多地名仍保留有祖先迁徙的痕迹。 云山和其南北的玉水村、双河村是他留人主要聚居地。到1999年人口只有2000多,目前总人口有4500多,其中男性占45%。玉水村委会下属人口有1228,其中女性598人,男性630人。

“苍山佩古泉,底楼飞四合”是他留古民居的主要特征。他留古城在战火中毁灭,成片相连的院落群早已不复存在,现代的他留民居以单家独户的四合院为主。时代巨变,但他留人却依旧保持了淳朴的民风和古老的传统。 “夜各阳”就是青春棚,是他留姑娘的父母在紧挨大门的右手边(避免打扰家里的长辈)为女儿搭建的一间房子(有几个女儿建几间),面积大概有七、八平方米,门大概有1.6—1.7米高,屋顶距离地面2米左右。房顶架以横梁,上面覆以树枝。屋内较为简陋,一般一进门左侧是一张木板床床,宽约1.5—2米,挂有蚊帐。床头靠墙有一桌,桌上摆放了少女的梳妆打扮之物。墙上则贴满了当今流行的各式明星照。尽管简陋,但他留姑娘却要在这里度过自成年至婚前的六、七年时光,进行结交异性的活动。 实际上,“青春棚”一词在他留语中并不存在。他留人把“房子”称为“棚”。他留语表示“青春棚”的词有三个。一是“祖玛日喀”,意为姑娘睡觉的地方。二是“擦拉么何各”,“擦拉么”意为年轻的姑娘,“何各”意为“棚子”,合起来就为年轻姑娘的棚子;第三个词是“何各峡喀”,“峡喀”意为玩耍,合起来即为玩耍的棚子。“青春棚”一词是在1982年兰绍增、兰绍吉、陈振华几个人所起,从此才流传开来,并为外界所知。 他留人家的姑娘,初潮来过之后,或从外形上看已经长成了大人,便要接受成人洗礼。母亲和别的女性长辈将姑娘的全身洗得干干净净并为其梳妆打扮。但现在串棚子时所穿衣服已不像过去那样讲究,可以随

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更应关注边疆少数民族民俗保护状况,了解它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标签: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传承 民俗文化是与民族共同存在和发展的。是民族特征和个性内涵的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体现。中华民族是由56个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多民族色彩斑烂的民俗文化,汇集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谱写的世界文明宝库中的华美篇章。 中华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和共同的历史。56个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刚刚通过决议,赫哲族“伊玛堪”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29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黑龙江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边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少数民族,多数地处祖国边疆,为保卫祖国边疆和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上曾为祖国的统一和建立巩固边疆建功立业。并为中华民族的融合、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确立了直到今天中国的版图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些少数民族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在民族大融合中促进了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共同发展。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在学习先进文化中,逐渐融合到汉族和其它民族当中去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他们演出过生动的历史剧。也创造过中国历史上的“升平盛世”。 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从八百五十多年前的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三月,海陵王从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迁都燕京,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开始的。从金、元、明、清以来,北京的发展和故宫的建设,并不是由单一的民族来完成,是依靠民族融合来完成的。 北方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曾经是游牧民族。马背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有着开放的思维。很少保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 研究中华民族的民族民俗文化,不能不研究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并从中发现“根”和“源流”的蛛丝马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还保留着祖先的遗迹,还带着大自然的和谐信息的记忆。在发展中、进步中,还存留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的印记。有史书中漏记的历史和往事。 边疆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应该重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少数民族故事 中国共56个民族其中除了汉族其他55个都是少数民族 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分别是: 1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 2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 3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 5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 6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 7 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 8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 9 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

10 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 11 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 12 独龙族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独龙河两岸 13 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 14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 15 鄂温克族世居于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广阔地区 16 高山族生活在中国的台湾、福建、湖北等地 17 仡佬族多数居住在贵州西部 18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 19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 20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一般全国都有 21 赫哲族世居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沿岸 22 回族是中国信仰回教的民族之

一,人口较多,分布在全国几乎三分之二的县23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的基诺山一带 24 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从事渔业为主 25 景颇族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亚热带山区 26 柯尔克孜族聚居于新疆西部,是个传统的畜牧民族 27 拉祜族聚居于云南 28 黎族生活在中国的海南岛 29 僳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山区,多居于半山以上 30 珞巴族居住在甘肃东南部 31 满族努尔哈赤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 32 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山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 33 门巴族居住在CZ的门隅地区和墨脱县,由于山河阻隔,外人难涉,历史上曾将门巴族的居住地称为“隐藏地”,至今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

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QUN WEN TIAN DI 自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以后,分居在全国各地的一些少数民族,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他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残存无几,加之落后观念造成文化素质不高,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在强大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危及到民族的生存。民族生存问题本质上就是简单文化与急剧变化了的环境关系问题,再者周边环境以及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影响更显得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为了使分居在青海各地而相对集中的民族地区振兴经济继续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经济,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党民族工作的根本宗旨。早在1952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接见西藏致敬团代表时就指出:“如果共产党不能帮助你们发展人口,发展经济和文化,那共产党就没有什么用处。”(《接见西藏代表谈话的要点》,《人民日报》1952年11月22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满腔热情、诚心诚意地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5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吴仕民同志在民族地区经济分析会上认为,在“十五”时期,民族地区自己和自己相比发展很快,但与全国或东部相比,经济发展不论在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落后很多。“十五”与“九五”相比,民族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从89%下降为85%;人均GDP相当于东部地区的比重从39.2%下降到2004年的36.7%。西部少数民族占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绝大多数,可以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全国、东部地区的差距是很大的。那么我们青海的民族地区的经济与东部相比差距更大。 影响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恶劣。自然条件恶劣表现为居住环境差、干旱、自然资源贫乏等。加之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影响,致使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2、社会条件较差。由于历史性的原因,民族地区的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发育程度低,使得其文化素质差、文盲现象严重。如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总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占的比重很高,其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总人口的23.4%。由于受传统文化“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女性文盲率更高。在育龄妇女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94.4%;由于农牧民的观念陈旧造成劳动技能差,相当一部分农业区的少数民族的现状是“大钱挣不上、小钱不愿挣、推日下山”。如此造成恶性循环特别是近几年赌博成风,有钱的大赌,没钱的小赌,直到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由于受文化水平的影响,他们的择业观是“做生意不稳、办工业没个准、搞饲养太危险、种庄稼最保险”。对生活的态度是“糊汤菜面不断、大家能吃饱饭、不求两转一响、只求瓦房一间”。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上。通讯线路少,质量差,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交通设施相比之下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少数民族自身的原因如居住分散无法使道路处处通,故此很多发展的机遇受到交通的 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之我见 ■郭殿雄 文化纵横谈 109 群文天地·2012年第12期

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如何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的思考我们这次的社会调查到了云南的边陲——德宏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全州总人口105.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68万人,占总人口的19.53%;少数民族人口54.6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少数民族人口中,傣族、景颇族12.89万人占叫较多数,同时又是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民族杂居的状态。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在这个地区新闻传播的效用是大打折扣的,民族语言和多民族杂居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信息的发布、沟通、接受和反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对于民族团结、共同进步也有很大的影响。如何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提高新闻的有效传播是我们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新闻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文化传承、社会关系协调、教育等社会功能。新闻传播所独有的社会功能和广泛的、强力的渗透性。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新闻事业。 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语言和文化环境对新闻传播制约较大,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硬件设施不足、传播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均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寻找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新传播方式,以充分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 对于如何强新闻传播的效果做入下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沟通障碍

我认为新闻传播的主要障碍在于教育。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低下就决定了一般的新闻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当地的教育水平本身就不高,再加上我们国家是从1949年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1951年9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并规定“以新民主主义为内容,并采取适合于各民族人民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还规定了“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中的语文问题,凡有现代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和中学各科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文进行教学”。1958年后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其它地区都取消了民族教育文字教学方式。1972年后民族地区全部照搬汉族地区的教育模式,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大受影响。1978年三中全会后,民族地区的教育制度逐渐得到纠正,双语双文教育逐步得到实施我们可以看出我搞的少数民族教育是一个几经波折的过程,所以当地的上了年纪的人的不仅汉语水平不太高连本族的语言水平也不太高。这给当地的新闻传播带来很大的困难。 我们了解到虽然现在是实行的双语教育,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还是以本民族教育为主,我们问到一个初二的学生,他说“我们学汉语就跟你们学我们的语言一样困难”我想想也是啊。毕竟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除了课堂基本不使用。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汉语就好似一门外语,掌握程度并不高。这也使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基本听不懂我们的语言,能够认识汉字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们不得不找仪的当地的同学来帮助我们。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 【摘要】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从古流传至今,其沉淀的意蕴在漫长历史中意味深长。人们长期对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的研究,使其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视觉符号,这种组合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构成规律。本文将从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应用、特色及西南少数民族纹样的分类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 一、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应用 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图案纹样种类繁多,色彩不一,在不同的场合,也会有不同的盛装打扮。像日常服饰和节日盛装相比,颜色差别就较大,其图案纹样也会有所不同。再如婚庆礼服,更是以吉祥、美满、幸福为依托,描绘不同的纹样。下面就以苗族的革家的蜡梁为例。 革家是苗族的里独特的一个分支,而革家的蜡梁工艺更是苗族的一绝。在革家,妇女们都有蜡梁的传统,尽管现今轻纺科技进步,但他们仍钟情于蜡梁工艺织品。白天男人们耕作、射猎时,他们就坐在厅堂、瓜藤或树荫下,专心致志地俯身在蜡梁布板上做蜡梁。蜡梁的制作,一般都是用铜片制作的刀,从温在炉灰中的瓷碗里沾蜡液,再描绘到画布上。技术出众的革家女子都不用打草稿,就凭借自己的想象描画。蜡液滴落到画布就干了,然后再将蜡布放在蓝靛缸浸梁,用蜡覆盖的地方不用上色,所以煮沸脱蜡和漂洗晒干后,各种各样蓝底白花的图案就呈现在眼前了。 蜡梁纹样的花纹图案多取自于大自然的鸟兽虫鱼和花草树木,还有山水风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苗族人民的礼俗中,蜡梁作为爱情信物的手帕、雨伞袋和腰带被广泛应用。同时,作为蜡梁之乡的贵州,全省蜡梁能手竟有七八十万之众,足以证明蜡梁在改地区的传承和喜爱程度。 二、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特色 (一)纹样色彩绚丽 西南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自身的文化和审美意识造成了各民族在色彩选择上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和禁忌。各民族服饰图案纹样的色彩繁简不一,有的色彩单一,各色彩间对比鲜明;有的色彩繁复,层次感强,色彩繁多而不杂乱,给人瑰丽之感。在西南少数民族中,以壮族和瑶族服饰显得富贵艳丽,绚丽多姿,其色彩多采用红黄橙等对比强烈的暖色调;而苗族、水族、侗族等则偏爱于黑蓝白等高雅素净、色调明快的冷色调。 再如织锦图案纹样,壮锦多用仲裁,主要运用红绿两色明显的色彩对比烘托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我国的西南地区,居住着众多民族,如藏、纳西、羌、彝、白、哈尼、苗、布依、拉祜、土家、景颇等民族, 他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人类共同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又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一个族群,在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和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舞蹈无疑是最佳的方式。在我国的民族文化体系里,舞蹈无疑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少数民族舞的种类和样式最为多样,内涵、风格也最为丰富,形式和姿态最具风采,从而使民族舞蹈在整个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舞蹈是人们用来传情达意的意识形态,人类的出生、劳动、宗教活动、生产活动等它无处不在,舞蹈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这种现象至今任遗留在各民族人民的生活中。舞蹈是从原始祭祀演化而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舞蹈可以被视为这一民族的“标记物”,是民族文化的遗存。 一、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我国民族舞蹈的支系繁多而分布广阔,形成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歌舞品种,各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体现着本民族地域、习俗、信仰的独特色彩。民族舞蹈大都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展示。在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主要分布着如藏、羌、彝、白、纳西、哈尼、苗族、布依族、土家族、拉祜、景颇等民族,他们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舞蹈。我们就以苗族、土家族、彝族、布依族等的民族舞蹈为代表来阐述一下我国西南地区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㈠苗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是“芦笙舞”、“反排木鼓舞”、“锦鸡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⑴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反排木鼓舞”,是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打造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祭祖节跳,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健身的民族性舞蹈。 “反排木鼓舞”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节奏,由踏步、腾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山区苗族人民顽强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 ⑵锦鸡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的婚庆、迎客礼仪和青年男女的“跳月”的过程中也常常表演锦鸡舞。锦鸡舞以芦笙伴奏,表演时女性个个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穿绣花超短百褶裙,戴全套银项圈手镯,脚穿翘尖绣花鞋,打扮得像美丽的锦鸡一样。 锦鸡舞是在苗族小伙的芦笙伴奏下,身着锦鸡服饰的苗族姑娘双脚按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二、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担负着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双重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上、国防上、经济上和对外关系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们说少数民族主要聚居边疆地区,并把那里称为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的居民并非全是少数民族,还杂居着很多汉族人口。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大都是与汉族杂居或交错聚居。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在内蒙古、广西、宁夏3个自治区,汉族人口都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汉族人口虽未超过少数民族人口,但也接近全区人口的40%。而且,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也不是当地主要少数民族仅与汉族杂居,还与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杂居。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维吾尔族和汉族外,还有十几个少数民族杂居其中。云南省更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全省共有20多个民族。西藏自治区民族成份较少,但仍有汉、回、门巴、珞巴等族与藏族杂居。同样,在汉族集中地区也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人口,例如上海市虽以汉族为主,但是也有37个少数民族的居民。就全国而言,我国几乎没有一个市或县的居民是单一民族的。所以,我国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简表 我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6.6%,分布在我国总面积50—60% 的土地上。 民族名称主要分布地区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陕西省。 藏族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维吾尔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苗族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彝族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布依族贵州省。 朝鲜族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满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侗族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白族云南省,贵州省。

10个少数民族地域分布

10个少数民族地域分布 1、藏族 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中国境内有人口约640万余人(2013年)。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 2、蒙古族 中国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河北、甘肃等8省、自治区的巴音郭楞、博尔塔拉、海西等三个蒙古族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肃北、河南、阜新、喀喇沁左旗、前郭尔罗斯、杜尔伯特等七个蒙古族自治县,其余则聚居或散居在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22个省、市、自治区地。 3、傣族 我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

4、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共有2个土家族自治州,24个土家族自治县,现有人口802万人,在民族人口总数中排名第七。 5、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重庆三省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此外,陕西、甘肃、西藏等省区也有零星的彝族人世居,人口大约800万。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 6、苗族 苗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七个省区。其中,贵州占多。在贵州占48,1%,其次是湖南占21,49%和云南占11,67%,但亦有分布於重庆占5,62%、广西占5,18%、湖北占2,4%、四川占1,65%、海南占0,69%等省市内。 7、回族 回族是我国的一个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

浅谈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浅谈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社会学院103班李荣强(哈尼族)58号 一、关于山歌 山歌,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原、内地、山乡、渔村及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极广,蕴藏极丰富。山歌是中国民歌的基本体裁之一,凡是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人们在行路、砍柴、放牧、割草或民间歌会上为了自慰自娱而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再认为,草原上牧民传唱的牧歌、赞歌、宴歌,江河湖海上渔民唱的渔歌、船歌,南方一些地方婚仪上唱的“哭嫁歌”,也都应归属于山歌。 中国山歌的流传分布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高原、西北黄土高原、青海高原、新疆高原、西南云贵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武夷山区、西藏高原一带。其中最有代表山歌对唱的传播区及其品种有:内蒙占草原的各种“长调”歌曲,晋、陕、内蒙古西部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宁、甘、青地区汉、回等族的“花儿”,新疆各民族的“牧歌”,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背二哥”,大别山区的“慢赶牛”,江、浙一带的“吴山歌”,赣、闽、粤交汇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地带的“晨歌”(又名“神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及各少数民族山歌,各藏族聚居区的“藏族山歌”及广两的各少数民族山歌等。 山歌可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一般山歌在中国汉族地区分布甚广,如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青海地区的“花儿”、安徽的“赶慢牛”等。田秧山歌主要常用于插秧、车水等劳动中,是为了鼓舞劳动者的情绪,提高功效,由专门的“秧歌帮子”在田间地头演唱的一种山歌。放牧山歌是放牧者为吆喝牲畜或互相问答逗趣所唱的山歌,多为少年儿童所唱,曲调活泼,唱词生动,富有情趣,常带有吆喝性的衬词。 云贵高原与西藏高原是中国山歌的一大宝库,如四川南部的神歌、贵州山歌、云南风庆调子、弥渡山歌、藏族山歌、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布依族小歌。音乐特性一方面保存自由、舒展的山野气息,又蕴藏清纯、明亮之风,更有“多声部民歌”的特色。多声部民间歌曲,指一对或一组歌手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民歌,有人称其为“二声部民歌”“复音民歌”。民间则有“双音”“双声”“公母声”等俗称。很久以来,人们以为中国的民间声乐作品中没有“复音”现象存在。直到本世纪40年代末,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家在采录民间音乐的过程中陆续发见了大量的这类民歌,才扭转了世人的看法。事实上,某些历史文献早有记载,如广西《三江县志》云: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高而独低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类似的文字描述还有不少,说明以“多”声形态唱歌,一向是这一地带的一种传统。 二、关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山歌 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即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台湾等省的壮、侗、苗、瑶、布依、毛南、么老、佤、傈僳、纳西、景颇、彝、高山各族以及北方的蒙古族等。汉族地区的某些劳动号子由于领、合声部的交错而构成的多声现象,也可以划归于此类。少数民族地区的多声部民歌常常在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中传唱,如侗族的“大歌”“拦路歌”“耶”“喉路”“嘎哨”,布依族的“大歌”“小歌”,

少数民族地区列表

附件 1 少数民族地区列表 少数民族自治区(5个):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少数民族自治州(30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少数民族自治县(117个): 河北省(6个)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 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8个) 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 吉林省(3个) 吉林省白山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吉林省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黑龙江省(1个) 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浙江省(1个)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

浅论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浅论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历史学2010级本科201016031211 许谋 摘要: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作为我国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生产、生活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产生和发展都与地理环境的紧密相连。它的材料、结构、色彩、图案等文化内容,反映了西南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蕴含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风尚。是对传统服饰文化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服饰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发挥创造力的结晶。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中,“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但作为防寒保暖和美化生活所必须的日常用品,也一度成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的产物,值得深究。 一、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紧 密联系 服饰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式,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性。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聚居于西南边陲山区水乡的壮、彝、苗、瑶、普米、傈僳、怒、独龙等三十多个民族因为居住于亚热带地区,以稻作农耕为主,穿着短装型衣裙、衣裤显然比袍式服装更适宜水田劳作,其服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是轻巧、利落、短衣、短褂、短裤和薄裙、裸露部位多。[1]以稻作农耕为主的西南各少数民族,其服饰以布、麻为主要材料,辅以披羊皮毡或皮褂子,为的是适应晴雨无常的自然环境。如苗族服装材料用家织机棉布或织锦,多为蓝、青、白三色。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结构清晰,多表现为上衣下裙,如苗族女子一般上着短衣,下着短裙或长裙,佤族女子上着无袖或连袖短上衣,下身着筒裙。这些结构注重服饰合身、突出人的形体,轻巧灵活。

少数民族地区列表

精心整理附件1 少数民族地区列表 少数民族自治区(5个):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少数民族自治州(30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 河北省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8个) 辽宁省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 浙江省(1个) 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 湖北省(2个) 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湖南省(7个) 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 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 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 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 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 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 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 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 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 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四川省(4个)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 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 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贵州省(11个) 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 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云南省思茅市西盟佤族自治县

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综述

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综述 服设11001韦桢颖1001031064 中华各民族是世界民族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汉族以外的 55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我国共有五十 六个民族,它们是: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 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畲、高山、拉祜、水、 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 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 春、赫哲、门巴、 的人们共同体。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数,在 55 外有回、维吾尔、彝、苗、满、藏、蒙古、土家、布依、 万以上;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仅1476人。不到总人口 7%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占我国总面积约 50 ―― 60% 的广大地区,尤其是辽阔的西南、西北、东北边疆地区。 造了自己的文化。 瑶族景颇族藏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普米族 怒族基诺族水族独龙族珞巴族门巴族。此外还有 其中位于我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有彝族 白族 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 一些未识别民族,如夏尔巴人 克木人等。 虔信喇嘛教的藏族 藏族源起于古代游牧民族羌人,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有本民族语言文 字,藏文是一种拼音文字,由公元7世纪的吐米桑布扎参照梵文字体创制。 藏语对不同地区的居民有不同的 称谓,后藏地区的人自称为“藏巴”,前藏地区的人自称为“卫巴”,居住在西藏东部和四川西部的人自称 为“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人自称为“安多娃” 藏族人居住的帐房一般用牛毛织成,帐房结构简单,轻巧方便,正中供奉佛像及经典,两侧是住宿地方, 一般是男右女左。他们习惯穿右开襟长袍,长袍结构肥大,袖口宽敞,白天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夜 间可解带和衣而眠。农区气候温和湿润,人们穿着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农区和城镇妇女均系有围裙。 以前藏族男女一律蓄发留辫,男子梳一条辫子盘在头顶;妇女发式从额际正中分开,梳成左右两条辫,在 牧区,则流成数十条小辫披在背上,均匀整齐。现在,除边远的农牧区仍蓄发外,一般城镇男子都改留短 发。藏族妇女喜欢在头上装饰珍珠、珊瑚、琥珀、松耳石、猫眼石等各种宝石。藏族的主食主要是糌粑, 喝酥油茶和青稞酒,牧区还有肉食和奶制品。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等都 有献哈达的习惯,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 与藏族关系密切的门巴族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部分也 自称“竹巴”,因为他们最早居住的地方叫“竹隅”。门巴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 823年,唐朝与吐蕃在拉 萨大昭寺前设立“甥舅和盟碑”中就有“南者门巴”的记载。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藏文。 主要信仰 藏传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原始宗教。 门巴族人的家庭手工业享誉四方,他们编织的竹藤器,门隅地区的门巴人,男女都穿氆氇长袍, 戴褐顶桔 黄边小帽或黑牦毡帽,脚穿牛皮软底筒靴。妇女腰束白围裙,喜戴手镯、红白绿色串珠、耳环、 戒指等装 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 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 珞巴和基诺。此外,还有一些尚待进行民族识别 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 1338万人,此 朝鲜、侗、瑶、白、哈尼等十四个民族人口在百 他们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作出了项献,同时也创

破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难题的思考与路径

破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就业难题的思考与路径———以新疆为例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问题关乎国家、地区的安定、协调发展。近年来,新疆的就业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由就业所引发的社会问题阻碍了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大量非自愿失业现象的存在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各阶层利益分层化、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地位沉降与边缘化等社会问题极大制约了新疆和国家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就业问题甚至成为被境内外“三股势力”利用危害国家统一的工具和借口。就业问题不仅是新疆乃至国家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当前国际国内严峻纷杂时局之下的新疆就业问题更加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追求、实现充分就业目标是新疆长治久安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前提和题中应有之意。这里就新疆就业问题的几个重要方面展开分析,提出一些思考、路径选择和解决之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新疆农村人口的递增,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十分庞大,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转移渠道受限: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农民非农创业能力非常有限;进城务工只能从事低端行业;劳务输出面临传统观念制约,等等。南疆作为新疆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加突出: 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农业水平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依附于农业领域,加重了生态环境负荷,农业效率只能呈现低效率,加剧了城乡发展差别和居民收入差别,也进一步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困扰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笔者认为: 解决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须重视如下方面: (一)依托特色产业的发展。 新疆区域特色明显,资源富集,各地应当准确定位自身优势资源,充分发掘和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如民族风情游、特色农业旅游、特色农业产业化、特色资源开发等,依托特色产业的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新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