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生理学必考知识点

运动生理学必考知识点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科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

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2)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3)静息电位:指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产生的可抗布的电位变化。

5)等长收缩:指肌肉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

6)等张收缩:肌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

7)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8)自稳态:由于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理,使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

围,以保持动态平衡,称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或自稳态。

9)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碳酸氢钠),常以每100ml血浆中

碳酸氢钠的含量表示碱贮备量。

10)体液:即人体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1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12)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

14)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动脉血压)。

15)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16)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Hb(血红蛋白)与O2结合的最大量 (约19-20m1) 称为Hb的氧

容量。

17)基础代谢:在清晨、清醒、静卧、空腹、20-25℃在这种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8)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气的容积比。

19)排泄:物质经过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20)激素:指由机体某些腺体或组织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21)前庭机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22)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

23)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已完成各种动

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

24)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问答题:

1、用“离子学说”说明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答:(1)静息时,膜内【K+】>膜外【K+】,膜对K+又有一定的通透性,K+顺着浓度差向膜外扩散,使膜外正电荷↑,而A-不能通过,膜内正电荷↓,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差。(2)随着K+外流,细胞膜两侧形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会阻止细胞内K+的继续外流,当促使K+外流的由浓度差形成的向外扩散力与阻止K+外流的电场力相等时,K+的净移动量就会等于零。这时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这就是静息电位。

2、试述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答:1.运动神经冲动→肌膜产生兴奋→肌质网终池释放Ca2+→Ca2+与肌钙蛋白结合→消除原肌球蛋白的抑制作用→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ATP酶活性被激活→ATP分解放能→横桥摆动→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肌肉收缩 2.兴奋后→ Ca2+被送回终池→肌钙蛋白与Ca2+分离→原肌球蛋白又产生抑制作用→肌肉舒张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机制?

答:由于血液中有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作用的缓冲对,其中最重要的缓冲对为NaHCO3/H2CO3;

如:1.当酸进入血液:

2.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食物)进入血浆后与弱酸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

OH - + H2CO3 → HCO3 - + H2O 经过这两方面的调节,血液的酸碱度就能维持相对恒定。

4、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1.每搏输出量(SV): SV↑ CO↑(1)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余血↓,SV↑(2)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心室体积↑,心肌初长度↑,心缩力↑, SV↑

2.心率在一定范围内,HR↑,CO↑

3.静脉回流量静脉回流量↑,CO↑

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答: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的高低。即:SV↑,收缩压↑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的高低。即:心率↑,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的高低。即:外周阻力↑,舒张压↑4.大动脉管的弹性:弹性↓,收缩压↑,舒张压↓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血量↑或容量↓,血压↑

6、长期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哪些影响?

答:一、窦性心动徐缓原因: 心迷走神经作用加强心交感神经作用减弱二、运动性心脏增大 1.心肌增厚为主:投掷、摔跤和举重等力量性运动项目2.心室腔增大:游泳、长跑等耐力性运动项目三、安静时每搏输出量增加四、心血管调节机能改善主要表现在:1.定量负荷: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2.最大负荷:运动员的SV和CO均比一般人大得多

7、胸内负压是怎样形成的?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原因:胎儿在出生前和出生后胸廓的生长速度快于肺,造成胸廓经常牵引着肺,使肺始终处于扩张状态,因此,胸内负压的形成是由于肺组织具有回缩力引起的。胸内压=肺内压

(或大气压)- 肺回缩力意义:(1)使肺保持扩张状态(2)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8、何谓肺牵张反射?试述其反射过程及意义。

答:1.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2.反射过程:

(1)吸气→肺扩张→肺牵张感受器(+)→迷走N→延髓→吸气中枢(-)→产生呼气

吸气中枢(+)

(2)呼气→肺回缩→肺牵张感受器(-)→迷走N→延髓→吸气中枢(+)→产生吸气

呼气中枢(-)

其意义为:维持呼吸的节律性,使吸气不致过长过深。

9、试述排泄途径及物质?

答:(1)肺:CO2、H2O (2)消化道:胆色素、无机盐(3)皮肤:水、尿素和盐(4)肾脏:尿素、尿酸、肌酐、水等;

10、试述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

答:生理作用 1、促进组织新陈代谢, 增加耗氧量和产热量;促进体内糖和脂肪的分解,血糖↑常量: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过量:促进蛋白质的分解2.促进生长、发育 3.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4.可使心搏加快加强,CO↑,外周血管扩张

11、胰岛素有何生理功能?

答:1.对糖代谢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血糖↓

促进糖转变成脂肪等

2.对脂肪代谢:促进体内脂肪合成与贮存,抑制脂肪水解3.对蛋白质代谢:促进氨基酸进入细胞再合成蛋白质,抑制蛋白质分解;

4. 促进机体生长(需与GH共同作用时效果才明显)

12、试述椭圆囊、球囊的适宜刺激及作用机制?

答:椭圆囊与球囊

(1)适宜刺激①耳石重力作用②直线运动的加减速度变化

(2)作用机制:

头部位置改变→耳石与毛细胞的空间位置改变→牵拉毛细胞(+)→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引起姿势反射,维持身体平衡

丘脑→皮质→产生空间位置及变速的感觉

13、状态反射的生理规律、意义及其在运动中的应用?

答:生理规律

头部后仰: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头部前倾: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性相对加强;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对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

意义:1.使身体重心不致超出支撑面,维持身体平衡 2.便于人体向着头部转动的方向进行移动举例:(如平衡木、后手翻、空翻、跳马、举重、背越式跳高、前滚翻)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人体三个功能系统的特点。 ①磷酸原系统功能特点: 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类等中间产物。 ②乳酸能系统功能特点: 供能总量比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氧气,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③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特点: 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试述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运动中糖作为能源物质为什么优于 脂肪? 答:⑴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糖在满足不同强度运动时,既可以有氧分解功能,也可以无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快、耗氧少、效率高;脂肪只能有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慢、耗氧大、效率低。 ⑵由于糖和脂肪上述不同的代 谢特点,对于长时间耐力运动主要依靠脂肪氧化供能,而短时间大强度的剧烈运动,脂肪的分解受抑制,糖成为主要供能物质,糖代谢的利用增强,血乳酸水平可显著增高。总之,运动时脂肪供能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糖的供能则相反。因此,糖作为能源物质优于脂肪。糖是肌肉活动时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比较肌肉三种收缩方式特点,指出他们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答:⑴缩短收缩的特点: ①肌肉起止点靠近 ②肌肉做正功 在体育实践中,缩短收缩是实现身体各种环节的主动运动,改变身体姿势,加速跑等原动肌活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⑵拉长收缩的特点: ①肌肉起止点远离 ②肌肉做负功 在体育实践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⑶等长收缩的特点: ①肌肉长度不变②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 多能量 在体育实践中,等长收缩对运动 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 姿势起重要作用。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 特点是什么? 答:①化学传递 ②兴奋传递是节律1对1的 ③单向传递④时间延搁 ⑤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他环 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是 什么? 答:①电传导 ②生理完整性、绝缘性 ③双向传导 ④不衰减、快速传导 ⑤相对不疲劳 兴奋性 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 奋的特征,称兴奋性。 什么是牵张反射?举例说明牵 张反射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答: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 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拉 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 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 张反射。 ①牵张反射的主要生理意义在 于维持站立姿势,增强肌肉力 量,肌肉在收缩前适当受到牵拉 亦可以增强其收缩的力量。 ②例如投掷时的引臂动作、起跳 前的膝屈动作,都是利用牵拉投 掷和跳跃动作的主动肌,刺激其 中的肌梭,使其收缩更加有力。 ③为了能更大的增加肌肉力量, 在牵拉与随后的收缩之间的延 搁时间越短越好,否则牵拉引起 的增力效应就将消失。 何谓激素,简述激素作用的共同 特征。 答: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 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 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 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 为激素。 共同特征: ①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②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③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血氧饱和度 指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 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 氧容量的百分比,其主要由氧分 压所决定。 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体量为肺活量。其为潮气 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 和。 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 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答:①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 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②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 体中,总有一部分不能进行交换 的气体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 上的呼吸道内,这一部分空腔为 解剖无效腔。 ③从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真正 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其 计算公式如下:肺泡通气量=(潮 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 分),即在运动过程中当呼吸频 率过快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解 剖无效腔,而真正进入肺泡内的 气体量却很少。所以从提高肺泡 气体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增加呼 吸的深度是运动时呼吸调节的 重点。 ④适当的呼吸深度既能节省呼 吸肌工作的能量消耗,又能提高 肺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所以说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 要好。 何谓呼吸,有那几个环节构成? 答: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 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并 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 之间的气体交换称呼吸。 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外呼 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 吸。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 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可兴奋组织有:肌肉、神经和腺体。 3、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4、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5、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排尿、分娩、凝血),负反馈(血压、体温) 肌肉 1、肌肉的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2、三联管: 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未池构成的复合体。 3、骨骼肌的收缩基本形式: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 4、肌纤维类型分类:○1按收缩特性及色泽分为快缩白、快缩红和慢缩红;○2按收缩速度分 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3按收缩及代谢特征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慢缩氧化型;○4布茹克司将肌纤维分为Ⅰ型和Ⅱ型 5、肌纤维生理特征: 6、引起组织(骨骼肌)兴奋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变化率 7、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8、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血液 1、血细胞分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内环境: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循环 1、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 2、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3、心动周期: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4、心力贮备(泵功能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5、动脉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6、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 作用、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7、血量重新分配: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 官的。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各器官的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其结果是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在运动开始时,皮肤血流也减少,但以后由于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肤散热、 8、运动时血流量重新分配的生理意义:○1通过减少对不参与活动的器官的血流量分配,保 证有较多的血流分配给运动的肌肉。○2维持一定的动脉血压。 9、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窦性心律徐缓。2运动性心脏增大.。3心血管机能改 善: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进行最大强度时,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机能潜力。 10、脉搏(心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1通过基础和安静脉搏(心率)的变化进行机能评定和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2通过无氧阈心率和最大心率推测有氧运动能力 ○3运动后脉搏(心率)恢复速度和程度

运动生理学必看知识点

名词解释 1、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2、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3、需氧量: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量。 4、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5、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 6、乳酸阈:在递增运动负荷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 7、吸氧量: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人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称为吸氧量。吸氧量也称耗氧量。 8、通气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肺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 9、持续训练法: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的不间歇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10、间歇训练法:指在两次训练之间有间歇方式的组合训练。 1、免疫: 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一种生理功能。 2、特异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 3、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即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的,称为先天性免疫,因其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故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4、“流动脑”:是免疫的随时感知非感知性刺激,并通过细胞因子等免疫递质发动免疫应答。 5、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一些共同的介导物质(共同的生物信息语言),对他们自身的功能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形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6、运动性免疫抑制: 长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的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降低,对感染疾病的易感率上升,这种由于运动而诱发的免疫功能现象称为运动免疫抑制。 7、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8、黏膜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清除通过黏膜表面入侵的微生物,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组成。 9、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0、细胞免疫: 指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导致靶细胞破裂死亡的免疫反应。 11、体液免疫:指B细胞在T细胞辅助下,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具有专一性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完成的免疫反应。 12、免疫应答:抗原性物质进去机体后所激发的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 13、免疫稳定:是机体免疫系统内部的自控调节机制,以清除体内出现的变性、衰老、死亡细胞等,从而维持机体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14、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机体可抵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陷可发生免疫缺陷病。7、靶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着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运动生理学,常考的57个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常考的57个名词 解释 我们专门花了些时间,重新梳理了运动生理学的名词解释。推荐正在体育考研、考编、专升本的体育生!感觉有用就收藏本文吧! 1.激素 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2.第一信使 生物体内结合并激活受体的细胞外配体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淋巴因子、生长因子和化学诱导剂等物质,通常统称为第一信使。 3.第二信使 它是指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刺激大脑浆中产生的信息分子,获得的信息经过增强、分化、整合、放大后传递给效应器产生效应,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 4.应激反应 当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感染、惊恐和剧烈运动等不同刺激时,均可出现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的急剧增高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将这种非特异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5.体液免疫

以 B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体液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包括感应、增殖和分化、效应三个阶段。 6.血细胞比容 血液中血细胞的比例称为血细胞比容。 7.运动性贫血 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8.碱储备 由于血浆中的 NaHCO3 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惯上将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储备,通常以每 100ml 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9.肺容积 肺气体的总体积称为肺容积,包括潮气量、吸气量、呼气量和残气量。 10.功能余气量 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功能余气量等于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11.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12.解剖无效腔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内部功能调节 的学科。它研究了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 统等多个系统的影响,并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以下将对运动生 理学的几个关键知识点进行讨论。 1.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调节心脏的收缩和 舒张、调节血压以及供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确保运动时身体有足够的 能量供给。运动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提高心肌代谢和心肌耐力。此外,运动还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呼吸系统 运动时,呼吸系统起到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作用。运动可以增 加肺活量和呼吸肌肉的耐力,提高呼吸效率。长期锻炼还可以减少肺 部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身体的氧气利用率。 3. 肌肉系统 肌肉系统是人体进行运动的动力来源。运动生理学研究了肌肉的 结构、功能和代谢过程。运动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肌肉 收缩效率。通过力量训练,肌肉纤维可以增加交叉桥的数量和肌纤维 的截面积,从而增加力量输出。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肌肉的灵活性 和协调性。 4.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在运动中扮演着指挥和控制的角色。运动能够改善神经 系统的功能,提高神经传递速度和反应能力。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 神经节细胞的生成和保护,对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积极作用。 5. 代谢调节 运动对人体的代谢有着显著的影响。运动能够增加能量消耗,促 进脂肪分解和糖原储存。长期锻炼还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使身体更 加高效地利用营养物质。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血糖控制,降低患糖 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总体而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为我们了解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运动,我们可以提高心血管、呼吸、肌肉和神 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代谢调节,改善整体健康。让我们积极参与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种种益处。

运动生理学重点简要总结

绪论 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当运动生理的几个研究热点:【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在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运动与免疫机能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肌管系统P20 (1)肌管系统是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状结构。 (2)肌浆网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他们也相互沟通但不与细胞外液沟通 (3)肌浆网和终池的作用:通过钙离子的储存释放和再聚焦,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4)横管系统的作用:当肌细胞膜兴奋时出现的电位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 2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组成 3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一种是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另一种是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 4肌丝滑行学说: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行,结果相邻的各Z线相互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致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5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6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 弹性: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 粘滞性: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所产生的。 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 8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的重量成为该人的绝对力量 9相对力量:某人的绝对力量被他的体重除。 10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1肌肉类型的划分:【1】根据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2】根据收缩和代谢特征,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和慢缩、氧化型。【3】根据收缩特性和色泽:分为快缩白、快缩红和慢缩红三种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将肌纤维进行分类及其对应关系如表: 快肌白肌ⅡⅡb 快缩白FG Ⅱa 快缩红FOG 慢肌红肌Ⅰ慢缩白SO 12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例如耐力、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 酶活性改变:肌纤维对训练的适应还表现为肌肉中有关酶活性的有选择性增强。 第二章血液 1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容,男子约为:百分之40~50,女子约为百分之37~48.

运动生理学详细资料 必考

1、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是分析比较不同个体心脏功能的常用评定指标。中等身材的成年人心指数约为3.0-3.5 L/min.m2。 2、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心力贮备的大小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也反映心脏的训练水平。 3、窦性心动徐缓:安静时心率低于60次/分。长期训练和健身的人群,由于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控制占据优势,心率下降,可出现窦性心动徐缓。这心血管机能对训练的一种良好生理性适应。 4、运动员心脏:长期从事运动训练和健身的人群,心脏的体积和重量增大,心率降低,每搏输出量增大,心力储备增加。这是机体对运动所产生的一种良好性生理性肥大适应,可分为向心性肥大和离心性肥大。 5、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为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成年男子为3500 ml,成年女子为2500ml,优秀运动员可达7000ml。肺活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但由于测定时不限制呼气的时间,所以不能充分的反映肺通气功能。 6、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前3秒末依次呼出的气体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其中第一秒的时间肺活量意义最大。正常值:第1秒末为83%、第2秒末为96%、第3秒末为99%。意义:反映肺容量的大小、呼吸所遇阻力的变化,即肺通气的速度和呼吸道畅通的程度,是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动态指标。 7、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它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也是衡量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8、无氧阈:机体从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过度到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时的临界点。可以用乳酸无氧阈、通气量无氧阈和心率无氧阈来表示。无氧阈是评价机体有氧工作能力和心肺机能的重要指标。 9、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生理过程。 10、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量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而且还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各个系统的变化与适应的学科。它涵盖了运动与身体的机能关系、运动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运动的效应与调控等多方面内容。本文将从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具体的知识点,对运动生理学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基本概念 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各个系统的变化与适应的学科。 2. 运动生理学的重要性:了解运动生理学有助于促进运动训练的效果、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等。 3.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系统等多个系统。 4.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综述等方法。 二、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 心率的变化:运动时,心率会显著增加,这是为了满足运动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 2. 血压的变化:运动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会增加,这是由于运动引起的心肌收缩力的增加和外周阻力的增加。

3. 心脏结构的适应:长期运动可使心脏的室壁增厚,心脏容量增大,从而提高心肌的收缩力和耐力。 4. 循环系统的适应:长期运动能使血管壁变得更加强壮,提高血管弹性和扩张能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 肺活量的增加:运动能够促进呼吸肌肉的发展和改善肺功能,从而增加肺活量。 2. 肺泡通气量的增加:运动能够提高肺泡通气量,增加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3. 肺血流量的增加:运动能够增加肺血流量,提高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4. 呼吸频率的变化: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以满足运动时所需的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四、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 1. 肌肉力量的增加:力量训练能够增加肌肉的横截面积和神经肌肉反应,从而提高肌肉力量。 2. 肌肉耐力的提高:耐力训练能够提高肌肉的抗疲劳能力和氧气利用能力,增强肌肉的耐力。 3. 肌肉收缩速度的改善:力量训练能够改善肌肉纤维的肌肉收缩速度,提高爆发力和反应速度。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 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二、“反应”的定义: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 三、“兴奋”的定义: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 为 兴奋。 四、“兴奋性”的定义: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五、“内环境”的定义: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 六、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生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 一、“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 差。

“动作电位”的定义: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 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 的电位波动。 三、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一)张力--速度关系:当前负荷不变,改变后负荷时,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关系 (二)长度--张力关系:初长度过长和过短都会使张力减小,只有达到最适初长度, 张力才最大。 五、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及比较:

统原系磷 性质代谢 代谢无氧 速率 g/s 56kj 快 代谢无氧 •(中 中 g/ 29.3 代谢有氧 g/s ( 15kj 力爆发 小 大 耐力 好 差 代谢有氧 高 低 代谢无氧 低 高 度疲劳 不易 易 度管密微血 多 少 直径维的肌纤 细 粗 度体密线粒 多 少 性酶活ATP 低 高 蛋白肌红 高 低 颜色 红 白 第二章:能量代谢 一、合成ATP 的三种途径及比较:

二、“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晨极其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三、“基础代谢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前庭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及空间位置感知 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起重要作用。 “前庭反应”的定义: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 肌紧张性的改变以及自主功能的反应,这些反应称为前 庭反应。 三、“前庭稳定性”的定义: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称为前庭稳定性。 四、“牵张反射”的定义: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 伸长时,引起受牵拉肌肉反射性缩短,该反射称为牵张 反射。(包括:腱反射、肌紧张)

第7章 《运动生理学》考点

第六章运动生理学考点 一、名词考点 1.应激:当机体受到感染、中毒、创伤、缺氧、高温、冷冻以及进行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一些非特异性的全身综合反应,以增加机体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减轻对机体的损害,称应激。它包括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 2.应急:当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交感-肾上腺系统即被调动起来,通过调整身体各种机能,抵抗环境的变化或暂时渡过紧急时刻,称为应急。 3.物质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称为物质代谢。它包括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转运和物质在细胞内的中间代谢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 4.能量代谢: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内部进行着复杂的生理活动和连锁性的生物化学变化。体内的物质不断地分解合成,进行着物质代谢。物质代谢产生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5.无氧代谢:剧烈运动时,体内处于暂时缺氧状态,在缺氧状态下体内能源物质的代谢过程,称为无氧代谢。包括非乳酸能(ATP—CP)系统和乳酸能系统。 6.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运动开始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的过程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这两部分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人体负氧债的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10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15—20升。 7.有氧代谢:是在氧充足的条件下,肌糖元或脂肪彻底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分解代谢,称为有氧氧化系统。 8.最大吸氧量:最大吸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群参加的力竭性运动中,当氧运输系统中心泵功能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人体单位时间(每分钟)所能摄取的能量。 9.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10.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11.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12.第二次呼吸:是指在“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稍减慢运动速度继续运动下去,这些不适感觉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心率趋于平稳,这种现象称为“第二次呼吸”。 13.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 14.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动脉血压)。高中生一般在14/9.5千帕左右。 15.肺活量:在最大吸气后,竭尽全力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三者之和或深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高中生女生是2600毫升,男生是3700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 名词: 1,人体生理学: 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生殖稳态4、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7、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8、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9、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 填空: 1.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适应性、生殖)五方面的基本特征. 2.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3.(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活动也将结束. 4.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性) 5.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分别是(兴奋和抑制) 6.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_(应激性) 7.生物节律分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 判断: 1.人进入高原长期居住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着增多。是人体对环境变化适应的结果。(对) 2.生殖是通过两性的交配实现的。(错) 3.细胞外液是人体生存的外环境(错) 4.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对) 5.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准确,体液调节的特点一般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对) 思考题: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名词: 肌小节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 填空: 1.人体内的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2.肌细胞(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3.人体的运动是以(骨骼)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来实现的。 4.每一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末池构成复合体,称_(三联管结构)。 5.一切活组织的细胞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生物电)

体育生大一运动生理学知识点

体育生大一运动生理学知识点体育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运动生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了解身体在运动中的反应和适应,对于体育生的训练和竞技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一体育生应该掌握的运动生理学知识点。 一、能量代谢 在运动过程中,身体需要消耗能量来完成各种生物学功能。了解能量代谢对于体育生的体能训练和饮食调控至关重要。 1. 糖原和脂肪酸代谢:运动时,身体所需能量可以通过糖原和脂肪酸代谢获得。短时间高强度运动主要依赖糖原代谢,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则更多依赖脂肪酸代谢。 2. 有氧和无氧代谢:有氧运动是指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无氧运动则是指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高强度运动,如举重、短跑等。 二、心肺功能

心肺功能是衡量一个人体能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体育生训练 和竞技表现的关键。 1. 最大摄氧量(VO2max):反映人体最大的氧耗能力,也是 评估心肺功能的重要指标。 2. 静息心率和最大心率:静息心率是指身体在静息状态下的心率,最大心率是指在最大运动强度下达到的最高心率。 三、肌肉力量和耐力 体育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才能在竞技中保持较 高的表现水平。 1. 肌肉收缩类型:肌肉的收缩分为快速肌肉纤维(白色肌纤维)和慢速肌肉纤维(红色肌纤维),两者在不同类型的运动中发挥 不同的作用。

2. 延迟性肌肉酸痛:运动过程中,肌肉会产生乳酸并导致酸痛感。了解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原因和缓解方法对于体育生的训练和竞技表现具有重要意义。 四、运动损伤 运动过程中,身体可能会受到各种程度的损伤,了解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对于体育生的训练和竞技表现至关重要。 1. 过度训练综合症:长期过度训练会导致许多身体问题,如疲劳、心理问题和免疫功能下降等。 2. 过敏性运动性哮喘:运动性哮喘是一种由剧烈运动引起的气道痉挛和呼吸困难。 五、饮食和补充 良好的饮食计划和适当的补充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促进身体的恢复和提高运动表现。

运动生理学第七章呼吸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第七章呼吸与运动知识点总结 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运动则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呼吸与运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本文将从呼吸和运动的角度出发,总结运动生理学第七章呼吸与运动的知识点。 一、呼吸与运动的关系 呼吸与运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运动过程中,肌肉需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提供能量,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乳酸等代谢产物。呼吸系统通过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为肌肉提供充足的氧气和清除代谢产物,从而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和运动能力。 二、呼吸与运动的生理变化 1. 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 在运动过程中,呼吸频率和深度会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肌肉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提供能量,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清除代谢产物。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增加可以提高肺部的通气量和氧气摄取量,从而满足肌肉的需要。 2. 肺活量和肺顶容量的变化

在长期的有氧运动训练中,肺活量和肺顶容量会逐渐增加。这是因为有氧运动可以提高肺部的弹性和肌肉的耐力,从而增加肺部的容量和肌肉的氧气利用效率。肺活量和肺顶容量的增加可以提高肺部的通气量和氧气摄取量,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和耐力。 3. 呼吸肌肉的变化 在长期的有氧运动训练中,呼吸肌肉会逐渐增强。这是因为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呼吸肌肉的耐力和力量,从而增加呼吸肌肉的收缩力和肺部的通气量。呼吸肌肉的增强可以提高肺部的通气量和氧气摄取量,从而提高运动能力和耐力。 三、呼吸与运动的注意事项 1. 呼吸要均匀有节奏 在运动过程中,呼吸要均匀有节奏,不要过于急促或过于缓慢。过于急促的呼吸会导致肺部通气不足,过于缓慢的呼吸会导致肺部通气过度,从而影响运动效果和健康。 2. 呼吸要深入肺部 在运动过程中,呼吸要深入肺部,使氧气充分进入肺泡,从而提高氧气摄取量。同时,深入肺部的呼吸也可以帮助清除代谢产物,减轻肌肉疲劳。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骨骼肌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由神经传到肌肉的结构装置; 3.运动单位:一个X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最 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二、简答题 1.简述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 答: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 之间的中介过程: 1肌膜产生AP动作电位,由横管传到三联管; 2肌浆网中Ca2+的释放,使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3肌质网对Ca2+的再回收,肌肉舒张; 2.简述骨骼肌收缩舒展的分子结构 答: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骨骼肌舒张机制; 3.简述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相互间的区别 答:收缩形式: 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2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长度变长的收缩; 4超等长收缩——骨骼肌工作时光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 区别: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的肌力;

缩短收缩对机体主要起加速作用,拉长起减速作用,等长收缩起、、固定姿势作用; 4.简述肌纤维的分类及特点 答:1按收缩速度分类:快肌纤维、慢肌纤维 2按肌纤维的颜色:白肌纤维、红肌纤维 如果结合收缩速度来分:快缩白、快缩红、慢缩红 3按肌肉收缩及代谢特点: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慢缩氧化型 形态特点:快肌纤维直径较粗,含较多收缩蛋白,肌浆网也较发达; 快肌纤维有较大的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且传导速度较快; 慢肌纤维的毛细血管网较丰富; 慢肌纤维有较多的肌红蛋白,所以颜色呈红色; 慢肌纤维有较多的线粒体,且体积较大; 代谢特征:慢肌纤维中氧化酶活性高,有氧代谢能力强; 快肌纤维中无氧代谢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 生理特征: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但易疲劳,不能持久; 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力量小,能持久,抗疲劳能力强; 第二章呼吸 一、名词解释 1.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力与血液进行气体交 换的有效通气量; 2.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3.肺容量:肺在最大吸气之末所容纳的气体量;

体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

体育运动生理学(知识点) 体育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生理变化及其影 响的学科。它涉及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等多个学科 领域,有助于了解运动对人体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以提高运动表现和 健康状况。在本文中,将介绍一些体育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知识点。 一、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包括心血管系统、 呼吸系统、神经肌肉系统等方面。其中,心血管系统是运动过程中最 重要的生理系统之一。体育运动可以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心肌的供血 能力,提高心肌对氧的利用效率,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此外,运动 还能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肺活量和呼吸肌肉的强度和耐力。 二、运动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人们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的心理变化,包括情绪、动机、注意力等方面。体育运动可以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如快乐、满 足和自信等,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此外,运动能够增强个体的动机 水平,促使其坚持锻炼并取得更好的运动成绩。另外,体育运动还能 提高个体的注意力水平,改善大脑的认知和执行功能。 三、运动营养学 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对营养的需求和影响,提供科学的营养建议以 支持运动表现和身体健康。体育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适当的饮食结构和摄入量可以提供

足够的能源和营养物质,以支持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此外,运动对身体的影响还可以改善新陈代谢水平,提高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 四、运动训练学 运动训练学涉及运动员的训练计划、训练方法和训练效果评估等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方法,可以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水平,以取得优异的运动表现。在运动训练中,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并根据训练效果进行适时的调整和评估。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生理变化及其影响的学科。了解体育运动生理学的知识点,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并改善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合理的运动训练、科学的营养摄入,以及积极的运动心态,可以获得更好的运动效果和健康收益。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体育运动生理学的深层次问题,以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和进步。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必背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必背研究必备欢迎下载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必背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新陈代谢: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 3、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受其支配的肌肉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4、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5、兴奋:是指活组织在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可传播的,同时有电活动变化的生理过程。 6、膜电位(跨膜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膜电位,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7、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能产生可传播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8、体液:是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60~70%。9、人体内环境:人体的细胞是浸泡在细胞外液之中的,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所以把细胞外液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10、红细胞的比容:人体内血细胞与血浆的容积比例称为比容,由于血细胞中红 细胞占绝大多数故称红细胞比容。 11、渗透压: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溶液向浓度高的溶液一方扩散,这种 扩散的压力称渗透压,即渗透吸水力。 12、碱贮备:血浆中重要的缓冲物质是碳酸氢钠,它能缓冲酸性物质,所以用碳酸氢钠来表示体内缓冲酸的碱性物质贮备量叫碱贮备。 13、运动性贫血:由于激烈的运动训练,引起体内血液中红细胞数值和血红蛋白含量临时性明显下降,出现贫血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14、自动节律性:心肌具有自动地,按一定节律产生兴奋的能力。 15、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LT

答:○1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2遗传因素○3年龄、性别因素○4训练的影响 13.生理应激的三个阶段是? 答:警戒反应阶段、抵抗阶段和疲惫阶段。 14.运动对血浆和血细胞的影响? 答:○1运动对血浆的影响○2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3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15.第二次呼吸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此外,由于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的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减少,这样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16.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答: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训练水平,准备活动、赛前状态及呼吸方式等。 17.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答: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它具有运输、维持内环境稳态、保护和防御份等功能。 18.肌肉的物理特性? 答:伸张性、弹性和黏滞性 19.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答:来源: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去路:是一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给细胞内各种反应提供能量,其它的能量不能储存在ATP中就以热能的形式散发,维持体温。 20.比较分析三个能量系统的特点。 答:磷酸原供能系统:功能总量小,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氧不产生乳酸的中间产物 糖酵解供能系统:功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要氧,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有氧氧化供能系统:ATP生产总量很大,但功率很低。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副产物。 论述题 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答:○1搏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每搏输出量增大,动脉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 ○2心率:当心率加快时,心舒期明显缩短,在心舒期内流向外周的血量减少,心舒末期存留于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加,使舒张压升高. ○3外周阻力:在每搏输出量和心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外周阻力增加,阻止动脉血流流向外周,在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幅度大于收缩压升高幅度,脉压减小。 ○4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可使脉压减小。当大动脉弹性减弱时,其可扩张性减小,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使收缩压升高,脉压加大。 ○5循环血量: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是相适应的,也是相对稳定的.只有在人体失血过多或者严重脱水时,循环血量大幅减少,此时动脉血压迅速降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