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2023.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达尔文设想,人类和猿猴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的,这一观点曾使他的许多同代人怒不可遏,尤其让那些一直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人们出离愤怒。当达尔文于1833年首次草草写下他的遗传思想时,还没有发现任何与智人不同的骨骼。达尔文预言,如果发现此类化石,它们一定会介于猿猴和人类之间。第一个“遗失的环节”发现于达尔文的理论正式发表前两年,即1857年。新发现的智人亚种尼安德特人看上去确实有点像猿猴。当其头骨和部分骨骼首次在波昂的一次德国科学会议上展出时,有人怀疑它不属于真正的人类,也有人认为不过是一种反常现象。然而,地质学家莱伊尔发现,“新观察到的猿人骨骼与正常标准人类结构的差别,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或随机的畸形。如果变异法则正合乎进化论者(如达尔文)的要求,那么这种差别是意料中事。”

从发现尼安德特人至今,在欧、美、亚各洲都有过许多对人类和前人类化石“露西”的发现,这些无一例外地都是一种实验。总之,达尔文的预言已经充分被证实了。因为从解剖学的角度而言,每发现一个较老的化石,都愈来愈接近于猿猴。但最近几十年来,已可利用更精密的技术来检验共同祖先的遗传原理。进化透过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实现,而脱氧核糖核酸又显示了不同种之间在生物化学和形态学方面的区别。

达尔文对基因或DNA还一无所知,所以他的想法十分不同凡响。直到克里克和沃森在50年代破解了DNA分子的共同语言,重新发现了19世纪后期孟德尔关于基因的研究之后,达尔文在百余年前提出的生命皆有共同祖先的预言,才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实。

这样看来,灭绝现象没有达尔文想得那么简单。以恐龙为例,如果达尔文关于生物为生存环境而竞争的设想是正确的,那么物种形成的速率将如他所料,与物种的灭绝达到完全的平衡。但是恐龙却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了;迄今为止,从未在比马斯特里奇白垩新的地层中发现过恐龙化石。是哺乳动物杀死了恐龙?几乎没有人真的这样想过。当时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它们的生活环境与霸王龙或角龙之类并不相扰,当然也无力挫败那些庞然大物。

所以我们该探究的是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化石纪录和动物的选择性繁殖,达尔文深知生物的演化是非常缓慢的。生物个体在生命期限内不能发生大的变化。比如说,一种生物无法因为气候日趋干旱而变成骆驼,只有在经历了许多代的干旱之后,生物才能忍受缺水的环境生存下来,或者形成某种防止失水的功能,并且无法办到的物种拥有某种繁殖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有某些生物个体灭绝。

但是,依事实看来,地质纪录也反映出两种相当不同的演化速率。有一段时间是平静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物种保持不变,演化形成的新物种与灭绝的物种数量大致达到平衡。但是也有一些时期,物种形成速度极快,或者生物的灭绝更快。

首先,历史上存在着诸如恐龙灭绝那样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然后是一个间歇期。这时期生物按照马尔萨斯的说法,像兔子一样成倍地增长。然后分化形成新的物种。有时演化速度之快,谓之“爆炸”实非夸大其词。

如果我们注意到环境可能与上述生物演化形式有关的变化,那就会发现一种显而易见的有趣联系。快速的环境变化,必将加速生物灭绝的速率,使后者超过物种的形成速度。因为任何生物通过演化而适应环境变化的速度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旧种属的灭绝与新种属形成所引起的竞争风马牛不相及,达尔文却反过来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鉴于此,环境变化速率理应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环境变化速率愈快,生物灭绝的速率也愈快。沿着这条线索思考,近一个世纪来,古生物学家四处挖掘所发现的奇珍异兽大规模灭绝,很可能是由环境的剧烈变化引起的。如果有一种灾变能够证明对这种或那种生物灭绝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达尔文的“规律”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如果我们不能透过鉴定古生物遗骸和现代物种的研究,预言何种生物将幸存,何种生物将灭绝,那么适者生存又有什么意义呢?

预测结果是对适者生存说的最后检验。我们或许可以说,适应能力是判断幸存者的标准,适应能力决定生物个体适应环境的程度。从这个看法,我们甚至可以预言哪一种农作物具备从一场为时短暂的旱灾中幸存下来的能力。但是如果环境发生灾难性变化,我们能不能预言哪一种具备最快的适应能力?即使我们能够猜度未来灾变的情况,又能否预言即将产生的环境情况呢?现在没有食草蛇类的小动物,因为根本不存在食草的蛇类。如果假设有一场灾变使啮齿动物和昆虫急剧减少,我们根据蛇的适应能力,仍难以预言它们能否靠藻类幸存下去,也无法预言经过几代的演化,它们能否有机会创造出一种环境而不致灭绝。

(摘编自许靖华《达尔文的错误》)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达尔文于1833年写下的遗传思想认为人猿有共同祖先,该理论虽饱受质疑,终由一系列的实验证实。

B.莱伊尔认为,猿人骨骼与人类结构的差别,是合乎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可用作共同祖先理论的支撑。

C.地质记录显示,平静期内物种数量相对平衡,另一时期中物种的形成和灭绝会先后快速成倍地增长。

D.环境变化速率处于生物灭绝公式的核心地位,且二者成正比关系,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达尔文的共同祖先理论使他的同代人怒不可遏,是因为他的共同祖先理论触犯了人作为高等动物的尊严。

B.“草草”一词,看似批评达尔文在提出共同祖先理论时草率而没有依据,实则体现了大胆预言的科学精神。

C.“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有某些生物个体灭绝”,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已超出了该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

D.从最后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在不可知的环境中,我们难以预言生物是否具有能适应环境生存下来的能力。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全球因大陆板块的运动快速变冷,进入了“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平面因此大幅度下降,突然的环境变化造成了大量物种集群性灭绝。

B.泥盆纪晚期,地核熔岩泄露,西伯利亚地区熔岩喷涌而出,瞬间杀死大量海洋生物,熔岩中大量有毒物质融入海洋,海洋动物大量死亡。

C.在环境几乎没有变化的短时间内,外来物种比当地物种更能适应环境,取而代之成为优势物种,那些原来的生物反而数量锐减甚至灭绝。

D.二叠纪时期,因多个陨石撞击地球导致火山喷发,海洋中大量甲烷水合物汽化,造成全球温室效应,导致了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重新洗牌。

4.在作者看来,达尔文的进化论有哪些错误?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5.文章在指出达尔文的疑点、错误的同时,为什么竭力证明达尔文进化论中“共同祖先”理论的正确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富裕的肥皂

李娟

对哈萨人来说,熬肥皂是极郑重的事情,忌讳有品行不端的人插手,否则会制作失败。

虽然一向觉得自己为人还不错,对个人品德还算有信心,但到了这会儿……就没信心了……万一肥皂真没做好……才开始有些想不通,不过是几块肥皂嘛,为什么看成如此严重的大事?现在才知道,肥皂最重要的原料之一是羊油脂肪。如果做失败了,便大大地浪费了食物,是罪过的。

除了羊油,还有炼制羊油后的肉渣以及……以及我不认得的一样东西。我看其质地雪白细腻,大约是工业用碱或食用碱。但到了今天,恐怕再也不会用到那样的土法子了。

把所有材料放进大锅里加水慢熬,黏稠的水中涌起丰富细腻的泡沫。

这一大锅汤液中,能够去掉污垢的粒子还在沸腾中沉睡……渐渐地,水中凝结出了块状物,将它们捞起放进盆里冷却,肥皂便出现在这世上了。

虽然是土法子,但凑近大锅闻了一下,肥皂味还真相当地道。虽然有些刺鼻,却是来自温柔和熟悉的事物的释放。

过不了几天,我们自己也要做肥皂了。

因为气味太呛人,妈妈把锅支得离毡房很远。这一回熬出来的汁水却非常黑,而且一点也不黏稠,清汤寡水的。

妈妈不但放了好几大块羊油,还倒进去了两碗炼油脂后剩下的肉渣一起熬着。怪不得,我用这种肥皂洗衣服时,总是一会儿洗出一块肉来,一会儿又洗出一块肉。

妈妈在外面熬肥皂汤,卡西在毡房里炸油饼。炸完后,她把一大锅沸腾的羊油端到屋外冷却。妈妈又顺手从滚烫的羊油锅里舀了一大勺油浇进肥皂汤里。想不到竟得用这么多羊油!以后洗衣服得珍惜使用肥皂了。

再想一想又觉得不可思议,用油制作的事物,我们却用它来消除种种油渍。这一次熬好肥皂汤后,却并不像沙里帕罕妈妈家那样倒入锅中凝固,而是像沥干酪素一样倒进编织袋悬挂了起来。倒完后,锅底上还粘了厚厚的一层黑糊糊。妈妈用水冲洗了一遍,然后开始直接用冲洗后的水洗衣服。卡西和斯马胡力赶紧将身上的脏衣服脱下来扔进肥皂水盆里,又翻出几双鞋子扔了进去。妈妈也回房间拆开被套,一口气洗了一大堆。小山顶上四处弥漫着肥皂的味道。

只是让人心悬的是,我家做的这锅肥皂,静放两天了还凝固不起来,跟糨糊似的。难道真的与我插手帮忙有关……妈妈只好掏出来重新煮,又加了很多羊油和其他什么东西。然后一块一块捏成团晾在门前。

肥皂是珍贵的,可仔细想想,生活中能用到肥皂的地方,也并不是很多。

鞋子穿脏以后,只要继续再穿它两天,还会再穿干净。

背柴下山时不提防一脚踩进沼泽,陷到小腿。回家后一时忙碌,没顾得上换掉泥鞋湿裤子。一直穿到晚上,硬是又把鞋和裤子给穿干了。

干后,把附在外面那层泥巴壳剥掉,用手搓一搓,仍旧是干干净净的布鞋和裤子。

①生活中会有什么脏东西呢?我们每天打扫出来的垃圾里几乎全是泥土和碎石块,偶尔会有几张糖纸。用过的塑料袋和塑料包装纸从不会扔掉,反复派用在各种地方。一直用到实在不能再用了才簇成一堆烧了。而十年前在沙依横布拉克,塑料袋之类的东西更少,偶尔在河边捡到一个从上游漂来的塑料瓶都会心花怒放,将其大派用场。

有一天我和扎克拜妈妈单独喝中午茶时,妈妈对我说,强蓬买了一种药回来,给牲畜吃的,非常“厉害”。为了强调那种东西的确是一种药,她还专门把家里的药包取下来冲我晃了晃。

但我不明白“厉害”意味着什么。接着,妈妈很厌恶地说道:“骆驼牛羊吃了会变胖。”我吓了一大跳,心想,她指的大约是催长素之类的激素吧?我听说有些复合饲料里会掺有那些东西。不可能吧,那种东西怎么会进入到深山里呢?是不是妈妈弄错了?

不管传言是否属实,这个消息都是可怕的。

如果有朝一日,牛羊不再依靠青草维持缓慢踏实的生长,而借助黑暗粗暴的力量去走捷径---②难以想象,那种东西才是最肮脏的东西。

我洗衣服时很怕洗到斯马胡力的东西,无论是秋裤或袜子,都又黑又硬,不如直接扔掉算了。况且斯马胡力这小子体味极大,洗完后,铁盆里里外外都缭绕着那股味道。等下一次再使这个盆洗我的衣服时,总觉得那味道会完全苏醒过来,并全面入侵我的衣服纤维,挥之不去。

只好努力地涂肥皂,搓得衣服上都是肥皂里的肉末儿,却几乎没什么泡沫。

家里也有一小袋洗衣粉,但一般情况下大家谁都舍不得取出来使用。明明土肥皂比洗衣粉可靠多了,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后者更好更珍贵呢?大约因为它是雪白的,而

且闻起来香喷喷的。然而又怎能说这是“无知”?世人谁不为着取悦了自己眼睛的事物所欢喜?

③洗衣粉也是肮脏的东西。我们大量地使用它,又使之大量从衣服上清除,只留得自身的干净与体面,却弄脏了我们之外的事物---水、泥土和植物。我们不顾一切地从世界中抽身而出,无底限地追求着生活的舒适与欢悦。说起来,又似乎没什么不对。

黄昏独自出去散步,站在山顶,总是忍不住为世界的“大”和“静”而深深激动。总是深爱着门前石山上那棵夕阳里的树。我洗过的牛仔裤寂静地晾挂在树枝上,它背后是低处的森林,苍茫的远山。④我的牛仔裤又幸福,又孤独。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熬肥皂需要将材料慢熬、沸腾、凝结、冷却,今天不再运用这种方法,是因为生活中用到肥皂的地方不多。

B.妈妈熬肥皂汤,卡西炸油饼,“我”在一边旁观整个熬制过程,由此可见,“我”对熬肥皂充满了好奇与憧憬。

C.“我家做的这锅肥皂,静放两天了还凝固不起来”,许是因为妈妈为了增加肥皂的利用率,更改了制作程序。

D.强蓬买回来的药很“厉害”,却惹得妈妈“很厌恶”,可见哈萨人对现代文明的一些粗暴力量是比较排斥的。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运用设问,突出生活中的“脏东西”无非是泥土、碎石,其实不脏。

B.句子②直指现代文明的产物才是真正“最脏的东西”,也是最应该摒弃的。

C.句子③中的“也”,再一次强调、抨击了现代人为一己私利而罔顾自然的行为。

D.句子④中的“幸福”“孤独”,既有对传统仍在的欣慰,又有因传统渐失的伤感。

8.为什么说肥皂是“富裕”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家李娟曾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所谓“在场”,就是“直接面向事物的本身”,强调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龙图燕公肃雅多巧思,任梓潼日尝作莲花漏献于阙下。后作藩青社,出守东颍,悉按其法而为之。其制为四分之壶,参差置水器于上刻木为四方之箭箭四觚面二十五刻,刻六十四面,百刻总六千分,以效日。其行漏之始,又依《周官》水地置泉法,考二交之景,得午时四刻一十分,午为正南。以梓潼在南,其法昼增一刻,夜损一刻,青社稍北,昼增三刻,颍处梓、青之间,昼增二刻,夜损亦如之。兹亦张平子①之流也。

本朝之制诰待制②,止系皂鞓③犀带,迁龙图阁直学士,始赐金带。燕公为待制,十年不迁,乃作《陈情诗》上时宰,诗曰:“鬓边今日白,腰下几时黄④?”于是时宰怜其老,未几迁直学士。燕公登科最晚,年四十六始用寇莱公⑤荐转京官,晚作直学士时已六十余矣。

(节选自(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九,有删改)

[注]①张平子:张衡,字平子。东汉天文学家、发明家。②待制:官名。③皂鞓(tīng):黑色皮腰带。④腰下几时黄:古时系黄腰带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⑤寇莱公:寇准,北宋政治家,被封莱国公。

材料二:

故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燕公肃①,作莲花漏②,世服其精。今州郡往往而在,虽有巧者,莫敢损益。而徐州独用瞽③人卫朴所造,废法而任意,有壶而无箭。自以无目而废天下之视,使守者伺其满,则决之更注,人莫不笑之。国子博士傅君裼,公之外曾孙,得其法为详。其通守是邦也,实始改做,而请铭于轼。铭曰:人之所信者,手足耳目也,目识多寡,手知重轻。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计者,必付之于度量与权衡④。岂不自信而信物,盖以为无意无我,然后得万物之情。故天地之寒暑,日月之晦明,昆仑旁薄于三十八万七千里之外,而不能逃于三尺之箭、五斗之瓶。使凡为吏者,如瓶之受水不过其量,如水之浮箭⑤不失其平,如箭之升降也,视时之上下,降不为辱,升不为荣。则民将靡然而心服,而寄我以死生矣。

(节选自《苏轼文集·徐州莲华漏铭》,有删改)

[注]①燕公肃:燕肃,北宋著名科学家、画家、诗人。②莲花漏:古代一种计时器。③瞽(gǔ):失去视力。④权衡:称量物体轻重的器具。权,秤锤;衡,秤杆。

⑤箭:古代置于计时器漏壶下用以指示时刻之物。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参差A置水器B于C刻木D为四方之箭E箭四觚F面G二十五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指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与文中“寇莱公”中的“公”词义不同。

B.流,指类,与《师说》“士大夫之族”中的“族”词义相同。

C.日月:指太阳和月亮,与“日月忽其不淹兮”中的“日月”词义不同。

D.旁薄,指绵延,和现在所说的“气势磅礴”的“磅礴”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肃用莲花漏计时,因地理位置不同,梓潼、青社、东颍三地的昼夜长短有所不同。

B.燕肃因为长期得不到升迁,所以心生怨气,写诗给当朝宰相,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C.燕肃制作了莲花漏,世人都非常佩服,但是徐州那个盲人没有按照他的方法来制作。

D.燕肃的外曾孙叫傅君裼,傅君裼在详细学会制作莲花漏之法后,请苏轼为此写了铭文。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任梓潼日尝作莲花漏献于阙下。后作藩青社,出守东颍,悉按其法而为之。

(2)自以无目而废天下之视,使守者伺其满,则决之更注,人莫不笑之。

14.两则材料都涉及莲花漏的制作方法,但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山中咏古木

卢纶①

高木已萧索,夜雨复秋风。

坠叶鸣丛竹,斜根拥断蓬。

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

此地何人到,云门②去亦通。

[注]①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后因友获罪。著有《卢户部诗集》。②云门:周六乐舞之一,相传为黄帝时所作。一说为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雨复秋风”,既渲染了古木所处的环境,又照应了前一句的“萧索”。

B.第四句中“断蓬”与王维的“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都是诗人自喻。

C.五六两句视觉和听觉结合,古木和山中景色融为一体,给人以幽深之感。

D.“此地何人到”表明此地人迹罕至,意即古木生长在深山之中,无人欣赏。

16.林庚在《说“木叶”》中对“高木”和“高树”进行比较,极言各自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诗,谈谈首联中“高木”一词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两句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理。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写出了周瑜在谈笑之间大破曹军,以弱胜强,足见其从容镇定。

(3)《师说》中,韩愈借“,”说明士大夫们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世界名医都①的癌症,靠喝一瓶90毫升990元的量子磁化后的“微量元素水”就有望治好?这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曾出现在福建福州。事实证明,一个月就将癌细胞“活活饿死”,这是反科学,是②的欺骗。

其实,这类诈骗公司都善于凭借“炒概念”获利。所谓的量子原塑和量子磁化技术,都是拿量子说事,都是借助新兴的热门术语兜售私货。炒这种概念,对一些有辨

别力的人来说无济于事,但这些人不是骗子公司的目标客户,他们瞄准的是老年人,或者是缺乏基本科学素养的人,这正是他们的可怕和可恶之处。

我国量子科技领军人物、被誉为“量子之父”的潘建伟院士多次公开表示,一些厂家利用量子的概念来推荐量子包装的保健品,“这些几乎都是假的,不要受骗上当”。严格意义上讲,利用量子的概念来推荐量子包装的保健品,百分百都是假的。究其因,曾带领团队填补我国量子光学领域空白的中科院院士郭光灿说得很清楚,到目前为止,量子学还在研究阶段,还没有一个量子产品到社会上去卖,所以,能买到的“量子”都不是量子。

简言之,一切打着量子旗号卖产品(更遑论保健品)的人,都是如假包换的骗子。明乎此,所谓的量子原塑、量子磁化技术,不就是造假吗?至于经过量子磁化后的“微量元素水”可治癌症,更是③。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3分)

20.文中加点的“几乎”和“百分百”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常年干旱的黄土高原,水果最为难得,耐旱的柿子树,无疑是自然慷慨的馈赠。充足的光照,秋冬十多度的昼夜温差,使这里生长的尖柿格外甜。

柿子红不过一季,人们必须想办法留住它的甜美。在长久的实践中,一种美味应运而生。柿子去皮,挂晒,西北风带走水分,揉捏果肉,使柿子软化,脱涩。一个月后,柿子彻底糖化,拥有了金红的颜色和柔软的身体。这时,距离最终的美味只有一步之遥。将压成对儿的合饼,放入大陶缸内,一层柿皮一层饼,层层隔开,接下来,柿子将要暂时告别阳光和空气,进入黑暗,开始一场漫长而甜蜜的梦。随着剩余水分的蒸发,果肉里所含的葡萄糖和果糖,也渗透到表皮上来。①,形成一层糖浆,不吸水的葡萄糖,则会形成一层白色糖霜,包裹着果糖糖浆。

十二月,进入深冬季节,柿饼也染上了冬天的颜色。

当柿饼日益甜蜜,树上的柿子继续积累着糖分,每年,人们都会留下一些柿子在树上,在漫长的冬日里,这些柿子将会成为鸟儿们的美食。自古以来,水果滋养万物,毫不偏袒,②,人们接受自然的馈赠,也回馈自然。

③,是人们对抗时间的一次胜利,这是一场漫长的升华。水果摆脱了水分的束缚,获得更为轻盈的肉身,更为长久的生命。它们浓缩了糖分,尽可能保留纤维和维生素,让人们跨越时间和距离,仍然能品尝到水果的美味。

21.上文是某网站关于柿饼制作的科普简介,请从文中提炼出柿饼制作的四个核心步骤,每个步骤不超过6个字。(4分)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大树,稚嫩的雏鹰终能翱翔天空······向梦想进发的路上,只有不给未来设限,才可以拥有无限可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 分)D

2.(3 分)A

3.(3 分)C

4.(4 分)①达尔文对灭绝现象的解释是错误的。②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理论无法预测结果,因而没有意义。(每点 2 分)

5.(6 分)①体现了对科学理论严谨性的坚守。文章在指出达尔文的错误的同时,也肯定了“共同理论”的正确性。②为下文论证达尔文的错误做铺垫。通过捕捉适者生存论断的漏洞,引申分析出达尔文结论的错误。③从达尔文的正确理论出发,运用反证法论证达尔文的错误,以矛攻盾,使自己的观点更科学鲜明,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每点 2 分)

6.(3 分)A

7.(3 分)B

8.(4 分)①肥皂的制造需要大量的羊油脂肪,肥皂从原料上来说是富裕的。

②肥皂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敬重与追求的态度,被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核。③肥皂见证着游牧民族的历史和现实,肥皂中蕴含着游牧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每点 2 分,答出任两点即可)

9.(6 分)①以“我”的介入写出了“我”对熬肥皂生活的真实体验。②不加修饰地真实表现了哈萨人真实的生活处境。③语言富有口语化、地域化特点,质朴真实(去除口号式的、制度化、意识形态化的语言),给人强烈的在场感。(每点 2 分)

10.(3 分)CEF 11.(3 分)D 12.(3 分)B

13.(8 分)(1)任职梓潼时曾经制作了莲花漏献给朝廷。后来在青社做官,出京做东颍太守,都按照这种方法制作莲花漏。

(2)因为自己没有视力就忽略天下人的视力,让看守的人等待水注满,就放掉水,再一次加水,人们没有不嘲笑他的。

14.(3 分)材料一详细说明了莲花漏的制作,重在表现燕肃的技艺精湛;材料二简略叙述了莲花漏的制作,重在借此来说明苏轼自己的为官之道。

15.B

16. ①“高木”点题,照应“古木”二字。②“高木”点名季节,引出下文的“秋风”。③“高木”更显得疏朗、空阔,与“萧索”相映衬。凸显出古木在艰难处境中所表现出的顺应环境的顽强生命力。④“高木”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这个词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孤独、落寞之感。同时诗人借此托物言志,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8.①束手无策②明目张胆③无稽之谈(每答对一处给 1 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诈骗公司能获利,是因为他们善于瞄准没有辨别能力的人,借助量子“炒概念”。(概括段落大意 2分,因果关系 1 分,如果段落大意概括错误此题不得分)

20. 不矛盾。“几乎”是以院士的口吻说的,体现了专业人士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百分百”是从作者的角度说的,表明普通大众的鲜明态度,后文又补充强调“量子学还在研究阶段”,所以作者的语气很肯定。(每点 2 分,其中角度 1 分,效果 1 分)

21. ①柿子去皮;②挂晒柿子;③揉捏果肉;④封存合饼。(每点 1 分)

22. ①吸水的果糖②这是人与自然的平衡③果干(柿饼)的发明(每

处 2 分)

23. 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摸底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一(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 歌德说:“如果有人不相信莎士比亚的伟大多半要归功于他那个伟大而雄强的时代,他最好想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这样令人惊奇的现象在1824年的英国,在今天报刊纷纷闹批评,闹分裂的这种日子里,能否出现呢? 产生伟大作品所必不可少的那种不受干扰的、天真无瑕的梦游症似的创作活动,今天已不复可能了。今天我们的作家们都要面对群众,每天在五十个不同地方所出现的评长论短,以及在群众中所掀起的那些流言蜚语,都不容许健康的作品出现。通过各种报刊的那种低劣的,大半是消极的挑剔性的美学评论,一种“半瓶醋”的文化渗透到广大群众之中。对于进行创作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妖氛,一种毒液,会把创造力这棵树从绿叶到树心的每条纤维都彻底毁灭掉……” 歌德说:“《维特》这本书直到现在还和当初一样对一定年龄的青年人产生影响。我自己也没有必要把自己青年时代的阴郁心情归咎于当时世界的一般影响以及我阅读过的几部英国作家的著作。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毋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至于人们谈得最多的“维特时代',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它当然与一般世界文化过程无关,它只涉及每个个别的人,个人生来就有本能,却处在陈腐世界的窄狭圈套里,要学会适应它。幸运遭到阻扰,活动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某个特殊时代的,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维特》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很可惜了。” 材料二: 文学活动从总体上说是三大活动,即文学的创造活动、文学的传播活动、文学的接受活动。从作为文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来看,文学批评属于接受范畴,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理性评价活动;从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来讲,它又超越了接受范畴,它对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甚至包括自身在内都要加以分析和评价。 首先,以文学作品为中心进行评价,意味着文学批评的主要对象是文学作品,

江苏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初调研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①中国的“工匠”由“工”与“匠”合成,指有手艺的匠人,决定了匠人“工”的身份,在民间尊称为“师傅”。从文化层面看,“工”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职业地位靠后。传统“工匠”是一种职业身份,“工匠精神”则源自于工匠时代工匠们在其所在行业或职业通过“师徒制”训练的成长中以及职业生涯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理念与工作态度。 ②工匠精神是对工匠主体的价值取向解读,难免会受解读者价值取向左右。在实用主义倾向的美国,工匠更多的是一种创业者的概念。亚力克·福奇在其《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中认为,“工匠的本质就在于他们认为通过在已有事物上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由此认为,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③工匠精神在中国,谓之中华工匠精神,主要通过工匠行为的物态化形式体现。工匠时代历时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考工记》对齐国的“百工体系与造物体系”进行整理,涵盖官营手工业的六大行业结构与30个造物工种,其中,“技术体系”包含工匠技术的职责、程序、规范、标准、配料、检验等要素,“制度体系”包含工匠的管理、评价、奖惩、考核等要素,“精神体系”包含工匠的宇宙精神、创物精神(法象、工巧、美饰、善合)、致用精神等要素。“精神”实质上是自然规律与行为的理性,很明显,这里的工匠精神是对工匠技艺与管理规范化的理念,折射出工匠的生活态度、生存方式与价值信仰。 ④传统工匠通过确定师徒关系,传授经验与技艺并承袭职业,需要突出自我管理的职责,应对社会评价,对内加强制度规范,实行程式化操作,减少差错发生率,避免前功尽弃,对外保守技能,并维护门户品牌,内化为德,成为职业道德。工匠是掌握特殊技能的职业,工匠“精神”是一种简化了的规范,有其合理性,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涵盖着对生活追求的价值取向、技术的管理方式,体现为科学精神、艺术追求与道德情操。 ⑤我们感知的工匠时代是一个极其浓缩的历史,其实工艺的进步与创新历经了多代人不断的经验发现与积淀,同时包含个体层面的重复发现。在当代,我们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凭借工匠时代留给我们的一种“印象”,事实上,工匠表现出来的“精神”与工匠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与成长环境不可分割。因而工匠精神必然反映在与教育、与技术、与生活、与美学乃至与道德的关系等各个层面上。工匠作为一种职业形态的存在,工匠精神则是其存在状态的反映,如黑格尔谓之“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进而言之,它遵循了存在的理性逻辑。在古代,工匠“精神”所反映的工匠行为并非均出自工匠本人的自我愿望,受制于职业形态与依附关系,匠人对所生产的器具形式美的追求服从于雇主或客户需要。实际上,工匠精神也只能是被“我们”反思并赋予的文化信仰,充斥着我们的理解,即工匠们对自己的手工作品所追求的“独立”“专注”“完整”的价值信条,若是这样,这便与消费者“群体”“喜新”“分工”价值理念构成严重挑战。如克劳福德所言:“工匠惯有的偏差不是偏向新事物,而是偏向他的客观工艺标准。”工匠因层次的差异,在一些特殊层次上,它超越了劳动的“谋生性”和“功利性”局限,以兴趣爱好或者精神追求为起点,发挥个人的创新力禀赋,单纯地追求唯美、高品位、高质量的产品。进而在工匠精神层面,我们就会抽象掉“名”与“利”,衍生出“奉献”精神来。 ⑥总而言之,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时代要求,即时代精神。工匠们物质生产的劳动过程,是工匠“精神”的“对象化过程”和“物化结采”,既受自然条件和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关系的束缚,还要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因而,工匠们在特定时代精神的约束下就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管理工匠群体。欧洲中世纪的工匠均是基督徒,他们的匠艺活动是在“人—神—物”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起笔裹锋,没有裹锋,平平地写,那就太露;落笔回锋,没有回锋,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书法无往不复的道理,是《周易》

2023-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艺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 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教育。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定律,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层次的高低。 实际上,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许多文艺家以为表现什么,就把什么表现好就行了,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文化是所有成功文艺作品的光辉。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因为文化无处不在。人类有人类的文化,国家有国家的文化,民族有民族的文化,地域有地域的文化,行业有行业的文化。同时,文化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在变迁,在激荡,在淘汰,在创造,在积累,不同的时代与社会有不同时代与社会的文化。 材料二:

江苏省六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0月联合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六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0月联合调研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普高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测评语文试题(含答案)

普高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测评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麻醉技术是人类医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手术能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依赖于麻醉的保驾护航,麻醉能使患者无痛、舒适。麻醉实施可以快速安全地减轻疼痛、消除焦虑以及充分松弛肌肉,以便实施外科手术和其他介入操作。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最重要的是维持患者各项指标处于一个相对稳态。 很多人比喻,麻醉就像开飞机,因为麻醉全程需保障患者安全,不容有一丝差错。参与麻醉诊疗的团队包括麻醉医生、麻醉护士等,麻醉医护团队可在手术室内和手术室外提供服务,如无痛内镜检查、介入诊断治疗等。麻醉服务包括术前评估、麻醉实施、麻醉管理、麻醉苏醒以及围手术期急慢性疼痛的管理。那么麻醉医护团队作为飞行员如何平稳地驾驶飞机起飞和落地? 通常,以下因素会影响患者麻醉方法的选择:手术要求、预计手术时间、患者的情况和偏好、麻醉人员的经验等。任何一种麻醉方法都有利有弊,关键是麻醉人员能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并发症。 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局部麻醉等。全身麻醉是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并抑制其功能,使患者无痛,从而配合手术或检查。由于全麻可以快速安全地控制疼痛、消除焦虑情绪,其适用于大多数手术。在计划接受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麻醉的评估,结合患者的情况评估麻醉风险并制订计划。存在禁忌证或麻醉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能需要完善检查和术前准备工作,这部分工作可以理解为机场的安检工作。只有完善细致的安检,才能保障飞机运行过程中的安全。 实施全身麻醉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诱导、维持和苏醒。全麻的目的是实现患者意识的丧失、遗忘;适度镇痛;达到手术需要的适宜肌肉松弛状态;阻断机体对伤害性手术刺激的反应。 麻醉诱导阶段相当于飞机起飞阶段,全身麻醉的诱导可采用镇痛、镇静、肌松三类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配合手术。麻醉诱导时需严密监测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以免突发意外情况。很多患者在接受全麻入睡前最深的印象是一个面罩罩住自己的口鼻,然后自己很快就失去意识,所以他们认为全身麻醉是靠吸入麻醉药实现的。其实不然,全身麻醉可以使用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实现,大部分成人患者常优选静脉诱导。 药物使用剂量需要视个体情况而定,影响用法用量的因素包括体重和其他患者因素以及是否同时使用其他药物等。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判断给药剂量,既保证麻醉效果又不至于因药物副作用对患者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随后手术开始,麻醉进入维持期,此阶段相当于飞机在空中的飞行阶段,此时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友兰先生的《新原人》从追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一问题开始,指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而为人者,在于人有“觉解”;而“人之所以能有觉解,因为人是有心的”。由此可见,“心”在冯友兰的境界论中占据首要地位。 概括起来,冯友兰一般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心。他讲到心有四种功能:感觉、思议、了解、自觉。其中,了解和自觉又合称“觉解”。冯友兰论述人生境界的依据是心的觉解程度的高低,而觉解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过程:第一,运用心的思议功能得到事物之理及其知识形态的概念(思);第二,站在事物之理的高度“以理观物”(观),并在实践过程中用经验、知觉去印证名言的概念知识(悟)。观与悟合称“了解”(解);第三,将心的“了解”的活动作为意识对象进行反观,使心处于明觉状态(觉)。第四,觉解其觉解。因此,思、观、悟、觉等概念所表达的都是心的不同功能或不同状态,冯友兰将其合称为“觉解”。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明诚”“转识成智”的意思是一致的,其根本底蕴在于如何通过认识、知识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以增进知识的方法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冯友兰所关注的正是由理论上的知识转化为切身体验,由常人的心理转化为圣人的心理。而所有这一切之所以可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有“心”。他将人心的觉解比喻为一盏“宇宙灯”。 宇宙间有觉解,与宇宙间有水有云,是同样不可否认的事。不过宇宙间有水有云,不过是有水有云而已。而宇宙间有觉解,则可使其他别的事物被了解。如一室内有桌椅,有灯光。就存在方面说,灯光与桌椅的地位,是相等的。但有桌椅不过是有桌椅而已。有灯光则室内一切,皆为灯光所照。宇宙间之有觉解,亦正如是。宇宙间的事物,本是无意义的,但有了觉解,则即有意义了。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极写山的高峻,上下着笔:“______,_______”,顶天立地的山峰似乎伫立在我们眼前。 (2)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_____”,而写自己回乡后以琴书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 (3)爱国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在《离骚》节选中能分别体现这一传统的诗句是“______”和“________”。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 ”两句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犹豫不决的矛盾心理。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写出了周瑜在谈笑之间大破曹军,以弱胜强,足见其从容镇定。 (3)《师说》中,韩愈借“,”说明士大夫们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 江苏省基地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谈到了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考,认为如果从变的角度看世间万物,那么“_________”,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世间万物,那么“_________”。 (2)在《诗经·邶风·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说约会的男子很喜爱静女送给他的礼物,感情直白而热烈。 (3)小刚在背诵古代诗歌时发现,诗人对秋天的月亮情有独钟,比如“____________ ,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 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力学是关于物质相互作用与运动的科学,研究介质运动、变形、流动的宏观与微观过程,揭示上述过程及其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过程的相互作用规律与机理。力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众多自然科学的基石和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工程科学的基础,是科学与工程结合的桥梁,特别是以路德维希·普朗特和西奥多·冯·卡门等为代表的应用力学学派,把力学与航空航天等新兴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近代力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航空航天发展与力学基础研究紧密相关,力学基础理论突破引领了航空航天技术的革新,而航空航天的发展也不断为力学提出新的基础科学问题,二者螺旋上升发展。 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与航空航天密不可分。1956年钱学森筹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提出要坚持工程科学思想,解决火箭、导弹发展需求中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科学问题。同年我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首次确定了力学是一级学科,指出“近代的

航空、火箭技术的发展中,力学研究是先导”,并确定了发展空气动力学等学科以助推航空工业的思想,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围绕航空航天领域设立了力学专业/系。进入21世纪以来,为适应航空航天快速发展对综合学科的迫切需要,30余所高校以力学学科为主体先后成立了航空航天院系,为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与优秀人才队伍。 近年来飞行器已从亚声速、超声速飞行进入高超声速飞行时代,并且出现空天一体化的趋势,而我国也正由航空航天大国向航空航天强国迈进,这对力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一方面跨域极限飞行对力学学科提出了新的基础科学问题,例如:近空间稀薄气体效应导致连续介质假设失效等;另一方面未来空天融合、气动推进一体化、气动结构控制一体化的飞行器高效紧凑构型设计取决于力学分支学科乃至与其它相关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例如:高超声速飞行环境下热-力-结构一体化需要气动力、气动热以及结构变形的强耦合研究等。这些核心基础科学问题是制约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也为力学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而原有的“动力学与控制”、“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级代码重点关注单一分支学科的基础科学问题,与现代航空航天发展态势对力学学科深度融合交叉的要求不符合。为适应航空航天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强化目标导向的力学基础研究,有必要将原分散在各代码下的航空航天力学研究方向集中起来,形成新的一级申请代码,促进基础研究交叉融通并支撑航空航天的发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9分)(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中晚唐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此时,一种理性的态度正在酝酿成型。比如柳宗元“疑《国语》”“辩《论语》”。历史上一般都讲《论语》是孔子弟子所作,柳宗元对此就提出了明确的怀疑:《论语》里面清楚记录:了曾参临终前的遗言,而曾子在孔子晚期弟子中也算比较年轻的,既然记录了曾子的临终遗言,怎么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所作呢?这样的话当然是曾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如这与我们今天的观点就非常接近了。 柳宗元他们对所有问题都抱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怀疑精神,与之相伴随的是一种理性探索的态度。这种理性的态度,在一组有趣的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组文章源自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他们几个围绕天人问题的一场思想对话。韩愈先写了一篇文章叫《天说》,柳宗元在韩愈《天说》的基础上又写了一篇《天说》,这篇文章在完整引用了韩愈的《天说》之后,对《天说》里面的思想做了全面的反驳。而刘禹锡读到柳宗元的《天说》以后,觉得柳宗元说得也不好,就又写了一篇《天论》。这组文章都收在《柳宗元集》里。 韩愈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文章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人们一般都质问,老天为什么不保佑善人呢?为什么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呢?为什么一个个坏人都活得那么好,而正直的人却活得那么委屈?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特别有趣的论辩,他说你看,人与元气(天地就是元气)的关系就像虫子跟树的关系。树坏了就生虫,虫对树是一种伤害;元气坏了就生人,人对元气也是一种伤害。那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上天总是保佑恶人了。因为恶人帮天地元气杀灭人,相当于我们人为树杀灭害虫。所以凡是能够为树杀灭害虫的,树会感谢他;凡为天地杀灭人的,正如恶人所做的,天地也会感谢他。 我很想知道韩愈到底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柳宗元读到这篇文章后,就说:“子诚有激而为是耶?”你韩愈大概是受了什么刺激才故意这么说的吧,这跟你平时倡导的东西可不太一样。虽然你讲得非常巧妙,但这个讲法跟历来人们主张上天福善祸淫的方向正相反。汉代儒者强调福善祸淫之说,强调天人有感应关系,人做得对,上天会给好的征兆,人做得不对,上天会给惩罚,这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中体现得非常充分。韩愈的讲法和董仲舒的讲法就不一

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调研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情调研高三语文试 题及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23大题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清人赵翼赞誉崔颢的《黄鹤楼》“楼真千尺迥,地以一诗传”,这一看法已见于南宋林希逸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评论“凤凰台著名,以李翰林一诗也”。凤凰台和黄鹤楼各自凭借李白和崔颢的一首诗而名传后世,这就是宇文所安所说的好文章创造一个地点的现象。这个地点可以大到名山和城市,小至一处胜迹,从一座楼台亭阁到一块墓碑。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有关金陵凤凰台的记载始见于唐代,如《法苑珠林》记述东晋升平年间,“有凤凰集此地,因名其处为凤凰台”,南宋马光祖的《重建凤凰台》以淳熙时期保宁寺的壁记为据,也得出了“晋升平已有台”的结论。将金陵凤凰台当作名胜来题写是自李白开始的。不过,从唐诗可知,金陵凤凰台此时即便存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处名胜地标。李白以《登金陵凤凰台》向崔颢的《黄鹤楼》致敬并与之竞争,对他来说,凤凰台不过是一个方便的借口或话题而已。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至宋代影响渐著,题写凤凰台自此蔚为风气。但入宋之后,凤凰台屡遭破坏,长期处于荒废状态。建炎中遭兵火荼毒,1170年陆游所见凤凰台已“废为大军甲仗库”。两宋时期地方官曾多次重建凤凰台:祥符年间“尝

著亭于斯,斯楼斯亭,威以凤字”;淳熙八年,“留守范成大重建,更榜曰凤凰台”。历史上的重建重修往往意味着改弦更张,另起炉灶,因为遗迹所剩无几,不足为凭。 既然如此,为什么反而是在入宋之后,出现了题写凤凰台的盛况并绵延不绝呢?在胜迹业已消逝或难以确认之际如何继续书写胜迹?书写胜迹又意味着什么?周宝供的《亭台类序》或许道出了其中奥秘: 凡山川佳丽处,须起亭台楼阁乃足供游人之玩赏。然古迹多堙,倾颓殆半。其间可登览者固在所必纪,即有空名而无遗址可问者,亦必存焉,以俟考古者之穷探,更以期后贤之重建云尔。 这再次证实,题写名胜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写作。后世的诗人来到此地,不只是为了看到凤凰台当下的模样,更是为了将它从记忆中召唤回来。在所写的胜迹消逝或失去了确定遗址之后,书写本身变成了对它的补偿与替代。消失的胜迹转化为文本,形成文本化的胜迹,在文本中得以存活。题写胜迹既是关于胜迹的书写,又最终化作胜迹的一部分,甚至取胜迹而代之,或以其他的方式介入后世的胜迹修建与景观重构。在胜迹毁坏和消失后,正是题写胜迹的诗文继续维系着,也不断更新着关于它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商伟《“地以一诗传”:题写胜地的“迹”与“文”》) 材料二就广义的书写而言,胜迹所关联的历史、文学、宗教甚至神话、民俗都至关重要,但最终既体现“文”而又显现为“迹”的,无疑是具有物质性的题刻,尤其是摩崖石刻。对于胜迹而言,题刻不仅具有指认的作用,对其塑造也有一定的意义,比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四山摩崖与云峰山刻石。泰山上有2500多处题刻,在巫鸿先生看来,它如同一座历史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山脚的碑铭年代相对较晚,越往上年代则越为久远,沿着这些题铭攀登而上,游客们感到自己正在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达尔文设想,人类和猿猴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遗传下来的,这一观点曾使他的许多同代人怒不可遏,尤其让那些一直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人们出离愤怒。当达尔文于1833年首次草草写下他的遗传思想时,还没有发现任何与智人不同的骨骼。达尔文预言,如果发现此类化石,它们一定会介于猿猴和人类之间。第一个“遗失的环节”发现于达尔文的理论正式发表前两年,即1857年。新发现的智人亚种尼安德特人看上去确实有点像猿猴。当其头骨和部分骨骼首次在波昂的一次德国科学会议上展出时,有人怀疑它不属于真正的人类,也有人认为不过是一种反常现象。然而,地质学家莱伊尔发现,“新观察到的猿人骨骼与正常标准人类结构的差别,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或随机的畸形。如果变异法则正合乎进化论者(如达尔文)的要求,那么这种差别是意料中事。” 从发现尼安德特人至今,在欧、美、亚各洲都有过许多对人类和前人类化石“露西”的发现,这些无一例外地都是一种实验。总之,达尔文的预言已经充分被证实了。因为从解剖学的角度而言,每发现一个较老的化石,都愈来愈接近于猿猴。但最近几十年来,已可利用更精密的技

术来检验共同祖先的遗传原理。进化透过脱氧核糖核酸的变化而实现,而脱氧核糖核酸又显示了不同种之间在生物化学和形态学方面的区别。 达尔文对基因或DNA还一无所知,所以他的想法十分不同凡响。直到克里克和沃森在50年代破解了DNA分子的共同语言,重新发现了19世纪后期孟德尔关于基因的研究之后,达尔文在百余年前提出的生命皆有共同祖先的预言,才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实。 这样看来,灭绝现象没有达尔文想得那么简单。以恐龙为例,如果达尔文关于生物为生存环境而竞争的设想是正确的,那么物种形成的速率将如他所料,与物种的灭绝达到完全的平衡。但是恐龙却在短时间内突然消失了;迄今为止,从未在比马斯特里奇白垩新的地层中发现过恐龙化石。是哺乳动物杀死了恐龙?几乎没有人真的这样想过。当时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它们的生活环境与霸王龙或角龙之类并不相扰,当然也无力挫败那些庞然大物。 所以我们该探究的是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化石纪录和动物的选择性繁殖,达尔文深知生物的演化是非常缓慢的。生物个体在生命期限内不能发生大的变化。比如说,一种生物无法因为气候日趋干旱而变成骆驼,只有在经历了许多代的干旱之后,生物才能忍受缺水的环境生存下来,或者形成某种防止失水的功能,并且无法办到的物种拥有某种繁殖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无疑会有某些生物个体灭绝。 但是,依事实看来,地质纪录也反映出两种相当不同的演化速率。有一段时间是平静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大多数物种保持不变,演化形

江苏省基地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基地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多次在不同国际场合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战略上阐明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主张“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倡导“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描绘了美好蓝图、指明了方向路径,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也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主张,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致力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近年来,中国在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中,秉持“授人以渔”理念,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的节能改造项目让奇姆肯特炼油厂焕发新生;在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中国绿色化肥试验区促成小麦等农作物最高增产400%;在中非共和国、斐济、老挝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菌草种植技术为当地创造了许多绿色就业机会……从技术交流到项目开发,从人员培训到基础设施改善,中国以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的合作成果,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 (摘编自《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材料二: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治愈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首先要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给大自然休养生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依靠自然的力量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三年。两年多来,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人上岸,换来的是逐步恢复的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长江江豚数量实现历史性回升,胭脂鱼、长吻鮠、子陵吻虾虎鱼等珍稀濒危鱼种屡次现身,运用精密仪器首次监测到长江鲟等鱼种……面对自然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万里长江焕发生机活力。 但自然恢复还是有局限性的,这也对人工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人类留下了积极作为的广阔天地。塞罕坝机械林场曾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林场的建设者们用几代人的接续努力和执着坚守,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开创中国高寒地区栽植落叶松的成功先例,开辟中国使用机械成功栽植针叶树的先河,利用“深坑”“大穴”“客土”“覆膜”等技术实现石质阳坡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一系列种植技术创新,成就了今天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人工生态修复的奇迹。实践充分证明,对生态受损严重、依靠自身难以恢复的区域,要主动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加快生态系统恢复进程。

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 2024 届高三上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 2024 届高三上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在中国戏曲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新的表现手段丰富到戏曲艺术中来。戏曲守正创新,关键是要想清楚怎样守正,在哪里创新。 正在巡演的新编现代京剧《李大钊》的题材,适用于广阔宏大的史诗性叙事方式,具有“史诗京剧”的艺术特质。我们把《国际歌》的旋律嫁接、融合到京剧唱腔中。《国际歌》的灵活运用,赋予整出戏精神气质,使戏的音乐格调崇高起来。戏的结尾,不在同一情境的李大钊和赵纫兰夫妻,在舞台上同时出现,隔空对唱,以“二黄原板”为基础,在唱腔后半段巧妙运用了昆曲,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和京剧“二黄”声腔形成强烈对比,充分展现出二人心心相印的深厚感情和伟大信仰的精神力量。这些地方都是大胆创新,但都谨慎保持在剧种范式中。唱腔设计要分层次和比重,要旧里有新,破立显章法。《国际歌》的旋律与传统唱腔,共同营造熟悉的陌生感,很好地配合了观众的情绪变化。 剧种的发展,包含着唱腔的不断完善。现在的京剧,包含着汉调、徽调、梆子、昆曲等多种声腔,经过长期融合才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艺术风格。对于戏剧作曲,声腔布局是第一前提,如同建筑的“四梁八柱”,音乐节奏则给整出戏勾画出情绪和感情外化的轮廓。1994年,我在创作京剧《夏王悲歌》时,就采用了一曲贯穿全剧的手法,借鉴分节歌,换词不换曲,曲调在剧中反复出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电视剧的主题歌为什么能够流传?原因之一就是反复。比如《好汉歌》,因为电视剧《水浒传》流行起来,几十集的剧看完,歌也听了几十遍,旋律自然就走进心里了。 戏曲音乐必须创新,简单套用旧有程式是行不通的。作曲者的修养和审美非常关键。于音乐创新可以引进多种音乐元素,作曲者必须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审美不仅包含着对艺术的认知,还包括对社会发展、时代精神的判断。创新首先得分清楚哪些是先进的、哪些是落后的,哪些是观众喜欢的、哪些是观众反感的。 我国有300多个戏曲剧种,其区别首先在于唱腔。任何一个剧种,没有脍炙人口的唱腔,本子再好、做工再好,也不可能吸引人。戏曲音乐来自民歌、说唱,因而直接搬用了“宫调”“套数”等,板腔体的出现,打破了曲牌联套框架,建立了新的戏剧性音乐体系,“以歌舞演故事”,进一步戏剧化。今天的戏曲音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曲家正主动将更多作曲技法移植运用到戏曲音乐之中。独唱、对唱、重唱、伴唱等传统戏曲中鲜见的演唱形式,为戏曲人物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更多路径。主题曲贯穿、一曲多用等音乐发展手法,让剧目音乐的整体性得到加强。尤其是乐队的组合使用,使戏曲音乐中的器乐部分具有了营造环境、推动剧情、烘托气氛等表现功能。但这些都还是初步的努力,还在继续发展和探索中。我们既要坚定地发展,又要审慎地克服盲目性;既要“一板一眼”,也要“南腔北调”。 (摘编自戏曲音乐家朱绍玉《赋予戏曲更丰富的音乐语言》)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材料二: 自从天宝晚期以后,杜甫十几年内写了大量的时事诗和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和残暴,或是比喻和寓意,或是对于穷苦的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也都是个人的情感和实事相结合的。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有的叙述地方变乱,有的回忆往事,更是像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 杜甫个人不幸的遭遇与种种感触和国家的危机与人民的痛苦永远是胶漆般

江苏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含答案)

江苏省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 阅读(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江苏省镇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涛 朱庆馀 木落霜飞天地清,空江百里见潮生。鲜飙①出海鱼龙气,晴雪喷山雷鼓声。 云日半阴川渐满,客帆皆过浪难平。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 【注】①鲜飙:少见的狂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木落霜飞"“丹叶黄花”以及“晴雪",点明观涛正是秋末初冬时节。 B. “鱼龙气”“雷鼓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涨潮时的磅礴气势。 C. “川渐满”写出潮势之大,“浪难平"则突出浪潮之多,一浪接着一浪。 D. 尾联诗人的视角由观涛转向城郭,目之所及,秋意无限,生出无限遐思。 16.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云:“朱庆馀诗,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字意清远。”请结合刘克庄的评价赏析这首诗。 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山中咏古木 卢纶① 高木已萧索,夜雨复秋风。

坠叶鸣丛竹,斜根拥断蓬。 半侵山色里,长在水声中。 此地何人到,云门②去亦通。 [注]①卢纶: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后因友获罪。著有《卢户部诗集》。②云门:周六乐舞之一,相传为黄帝时所作。一说为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雨复秋风",既渲染了古木所处的环境,又照应了前一句的“萧索”。 B.第四句中“断蓬"与王维的“征蓬出汉塞”中的“征蓬"都是诗人自喻。 C.五六两句视觉和听觉结合,古木和山中景色融为一体,给人以幽深之感。 D.“此地何人到”表明此地人迹罕至,意即古木生长在深山之中,无人欣赏。 16.林庚在《说“木叶"》中对“高木”和“高树"进行比较,极言各自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诗,谈谈首联中“高木”一词的妙处。(6分) 江苏省基地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上谣 林希逸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野鸡伏卵似养丹①,睡鸭栖芦如入定②。 人生何必学臞仙③,我行自乐如散圣④。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注]①养丹:道人养气炼丹。②入定:佛教徒坐禅进入安静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