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器物审美”逐渐进入美学界的视野,这正是当下美学研究重要的“转向标”之一。器物审美是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之上的审美,审美离不开实用功利性。由于器物审美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生活中实用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实用性远远超越了审美性,因此,器物审美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审美活动。

首先,器物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所需要的适用性、可用性,这是器物自身拥有的功利价值,是其存在的根由。因此它在形制样式的设计上,是实用性决定器物的形式,而不是审美的目的决定器物的形制样式。

例如,秦汉以后货币的主要形制是外圆内方,这主要是由制造铜钱的工艺决定的。铜钱采用熔铜铸钱工艺,浇铸出来后其边缘往往有毛刺,需要去刺磨光。为了大批量加工,工匠们就在铜钱模型中间开一方孔,把一串钱穿在方形棍子上以便打磨加工。另一方面,铜钱外圆内方又契合了古人“天圆地方”的空间意识、“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事之道,加之铜钱在几何形式上的对称之美、钱面上的文字艺术之美,为审美提供了可能。

其次,器物制造者在充分满足了器物的实用性之后,才去注重器物的审美品质。可以说,器物的审美特性是附着于、寄生于实用性上面的。

格罗塞说:“我们的定义曾经说过,艺术的努力是要由它的整个过程或者它的结果来引起审美感情……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定义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十分切合实际的。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欲望而已。”原始民族的所谓“艺术作品”是后人进行的命名,或者说是后人从艺术角度进行的追认。实际上它们是原始先民出于巫术(宗教)、生产、生活等目的制造的器物。直至现在,人们制造器物也是实用为先,兼顾审美。这是器物制造同艺术品创作之间,在创作目的上的根本差别。

我们谈器物之美,主要是谈器物的实用形制或者说形式上显现出来的人类创造性的智慧,它表现为工艺技术之美以及器物装饰之纹样图式之美。当然,有的器物两者

兼而有之,如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翠玉白菜”、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都在工艺技术和审美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统一。

任何器物都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品格,两者既有分别,又相互交织。起初,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而是出于宗教、礼仪、标识等要求,或者是制作者的心爱、喜欢。器物是制作者心理构思的实现、自身能力的证明,装饰过的器物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心理共鸣基础上,逐渐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美的形式”。

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的器物被废弃,或丧失实用功能,为器物从实用对象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提供了可能,凝结在器物形式上的历史的、审美的功能逐渐凸现出来,如商周的青铜礼器、战国的竹简、汉唐的铜镜等。在现代,器物的社会价值明显分化为实用和非实用两种,但这两种价值又更加呈现出相互依存、彼此彰显的态势。一方面,那些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往往通过尽力增强其审美品格,在满足实用目的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来实现它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那些非实用性的、专供收藏或审美的器物,往往又复制器物原来的历史形制,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摘编自李社教、邱紫华《论器物审美的特性》)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器物制作的工艺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炫技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的美学追求。相反,中国传统文化极为反对炫巧争奇,如果器物一味追求制作工艺的精细繁琐,就被认为是“奇技淫巧”,为文人士大夫所不齿。虽然对一些极为精湛的工艺技术有“鬼斧神工”的感慨,但这种制作工艺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是中国传统器物美学所追求的。总体而言,工艺和装饰的“适度”,才是传统器物设计中所崇尚的“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

“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传统造物“工巧适度”美学思想的来源。儒家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立而不倚”,推崇一种不偏不倚的哲学,欣赏“中庸”与“和”的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对器物的美学评价。对于器物来说,“质”和“文”分别指构成器物的材质和装饰。如果在器物的制作上过于强调材质缺乏装饰,就会显得粗野;如果太过装饰就会掩盖材质本身的美,因而显得呆板。

只有克服了“文胜质”或“质胜文”的倾向,不偏不倚、中和适度,才会达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文与质达到和谐统一、材料和装饰相得益彰的时候,器物才会体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美来。“文质彬彬”作为一种审美的尺度,表达的是适度、适当的观点。在处理材料的工艺上,就美化和装饰而言,要把握好适当和适度的尺度,以两者的和谐统一为美。

(摘编自梁梅《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美学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对象的特性决定了器物审美的独特性,如果离开器物的实用性和功利价值去谈器物审美,往往会不得其要。

B.器物的审美价值是后期才具有的。工匠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在所造器物上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

C.中国传统器物的设计与制造追求“工巧适度”的“中庸之美”,这表明中国哲学文化对器物审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D.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的“马踏飞燕”雕塑,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双重特征,也表现出了工艺技术和纹样图饰之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罗塞认为艺术品创作的主要目的是引起审美感情,从这一点来看,先民制造的各种器物,大都不是艺术品。

B.随着社会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有些器物转化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这说明审美需求在器物审美中非常重要。

C.明代的圈椅之美,不仅在于榫卯结构的工艺,还在于其功能的舒适实用、材质的本色自然和造型的圆婉典雅。

D.古人提出“白玉不雕,宝珠不饰”,强调的是自然之美,这符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器物审美主张。

3、下列材料,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古代先民制造的神器,下部大都有一个尖锐的圆锥,因为他们大多以狩猎或游牧为生,流动性强,圆锥形方便随时随地插入土壤中祭拜。

B.国家博物馆中的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两耳四足,雄伟庄严,充分体现了对称感和平衡感,从美学角度看,这是器物形象的重要表征。

C.明代的黄花梨四出头扶手椅,追求木制家具本身的美,简厚精雅,“精而便、简而

裁、巧而自然也。”将器物的审美性和实用性完美统一。

D.中国建筑与自然背景取得完美的协调,而且用高耸天际的层楼飞檐及环拱柱廊、栏杆台阶的虚实节奏,昭示出这一片山水里潜流的旋律。

4、故宫推出两大类文创产品,一类是馆藏书画瓷器的复制品,另一类是朝珠耳机、宫门箱包等生活用品。这些产品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销售火爆。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5、关于器物审美,材料一、材料二的观点有一致性。请结合材料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蒙古包

李娟

我家的狗跟着我妈一起,在葵花地边吃了小半年的素。丑丑最爱油麦菜,赛虎最爱胡萝卜。它俩共同所爱是鸡食,整天和鸡抢得鸡飞狗跳。真正是“鸡飞狗跳”!但鸡食有什么好吃的呢?无非是麦糠皮加玉米碴,再加点水和一和。

荒野生活,不但伙食从简,其它一切都只得将就。然而说起来,在这片葵花地上的所有农户里,我家还算是最不将就的。

当初决定种地时,想到此处离阿克哈拉村还有一百多公里,来回不便,又不放心托人照管,我妈便把整个家都搬进了荒野中。包括鸡和兔子,包括大狗丑丑和小狗赛虎。想到地边有水渠,出发时她还特意添置了十只鸭子两只鹅。结果失算了,那条渠八百年才通一次水。于是我们的鸭子和鹅整个夏天灰头土脸,毫无尊严。

她在葵花地边的空地上支起了蒙古包。丑丑睡帐外,赛虎睡帐内。一有动静,丑丑在外面狂吠震吓,赛虎在室内凶猛助威。那阵式,好像我家养了二十条狗。

若真有什么状况,丑丑绝对直冲上去拼命,赛虎躲门后继续助威。直到丑丑摆平了状况,赛虎才跑出去恶狠狠地看一眼。

所谓状况,一是发现了鹅喉羚,二是突然有人造访。

来人只会是附近种地的农人,前来商议今年用水的时间段。或讨论授粉时节集体雇佣蜜蜂事宜。或发现了新的病虫害,来递个消息,注意预防。

或是来借工具。附近所有的农户里,就我家各种工具最齐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锯子有锯子,要斧头有斧头。几乎可应付一切意外情况。

别人家呢,一卷铺盖一只锅。随时准备撤。

于是到访我们蒙古包的人,说正事之前总会啧啧称叹一番:“再打一圈围墙,你们这日子可以过到2020年。”

对了,还有人前来买鸡。我妈不卖。说:“就这几只鸡,卖了就没有了。”

对方奇怪地说:“那你养它干嘛?”

这个问题好难。我妈吱唔不能答。

总之,以上种种来客,一个星期顶多只有一拨。

这片耕地约一万多亩,被十几户人家分片承包。大家守着各自的土地,彼此间散居很远。住处大都在地底下——在地上挖个坑,盖个顶,是所谓“地窝子”。于是,在葵花还没有出芽的时节里,站在我家蒙古包前张望,天空如盖,大地四面舒展,空无一物。我家的蒙古包是这大地上唯一坚定的隆起。

随着葵花一天天抽枝发叶,日渐旺壮,我们的蒙古包便在绿色作物的海洋中随波荡漾。直到葵花长得越发浓茂喧嚣,花盘金光四射,我们的蒙古包才深深沉入海底。

其实我家头一年种地也住的是地窝子。我妈嫌它不方便,今年便斥巨资两千块钱买了这顶蒙古包。唉,我家地种得最少,灾遭得最惨,日子还过得最体面。

鸡窝紧挨着蒙古包,是我家第二体面的建筑——一只半人多高的蒙有铁丝网的木头笼子。兔舍次之,它们的笼子仅木条钉成,不过同样又大又宽敞。鸭和鹅没有笼,我妈用破烂家什围了一小块空地,它们就直接卧在地上过夜。它们穿着羽绒衣,不怕冷。

每天清晨,鲜艳的朝阳从地平线拱起,公鸡站在鸡笼顶上,庄严地打鸣。迷路的兔子便循着鸡鸣声从荒野深处往家赶。很快,鸭子们心有所感,也跟着大呼小叫嘎嘎不止。家的气息越来越清晰,兔子的脚步便越来越急切。被吵醒的我妈打着哈欠跨出家门,看到兔子们安静地卧在笼里,一个也不少,眼睛更红了。

兔子为什么会迷路呢?我妈说,因为它个儿矮,走着走着,回头就看不到家了。

若是赛虎的话,看不清远处的东西,便前肢离地站起来看,高瞻远瞩。而且还能站很久。我渴望有一天它能学会直立行走。

丑丑不会站。不过也不用站,它是条威猛高大的哈萨克牧羊犬,本来就具有身高优势。远方地平线上一点点小动静都逃不过它的眼睛。

鸡虽然也矮,但人家从来不迷路,荒野中闲庭信步,悠哉游哉。太阳西斜,光线微微有点变化,便准时回家。我觉得鸡认路才不靠什么标志,也不靠记性,人家靠的是灵感。我从来没见哪只鸡回家之前先东张西望一番。

鸭子要么一起回家,要么一起走丢。整天大惊小怪的,走到哪儿嚷嚷到哪儿,你呼我应,声势浩大。

黄昏时分,大家差不多都回家了。我妈结束了地里的活,开始忙家里的活。她端起鸡食盆走出蒙古包,鸡们欢呼着哄抢上前,在她脚下挤作一团。她放稳了鸡食盆,扣上沉重的锥形铁条罩(鲁迅所谓“狗气煞”①),一边自言自语:“养鸡干什么?哼,老子不干什么,老子就为了看着高兴!”

于是鸡们便努力下蛋,以报不杀之恩。蛋煮熟了给狗们打牙祭。狗们干起保安工作来更加尽职尽责。

(节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注:①狗气煞,浙江方言,狗气死。

文本二:

李娟笔下的世界建立在她独特的边疆生活体验之上,那些广阔的空间、原始的生态、古老的传统,充满了生机与诗意。如果在写作中将“远方”的生活加以异域情调化的处理,或是寄诸对原始山水、风物之画面的描绘,很容易满足读者浪漫化想象,但也可能助长读者对“远方”的猎奇与消费。但李娟的文字是亲切的,即便书写着从未被描绘、被述说的地方和生活,她始终以不加掩饰的真诚,记录着自然律动与生活点滴。在讲述“远方”的时候,李娟既是一个观察记录哈萨克文化的汉族人,也是一个融入游牧生活的居住者。她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他者”,也用行旅的经历去探究“自我”。文学的审美追求与民族志叙事的伦理考量,构成了李娟作品独特的张力。

(摘编自王岫庐《“真实性”的重构:从李娟的非虚构写作及其英译谈起》)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我”虽然身处母亲的生活中,却一直是以旁观者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叙写,这使得艺术描写更显客观和真实。

B.文章通过自家齐全多样的工具和附近其他农户“一卷铺盖一只锅”的鲜明对比,体现出母亲攀比和追求体面的心理。

C.“我们的蒙古包便在绿色作物的海洋中随波荡漾”,描写了边疆生活的现实情景,展现了边地物质生活条件的恶劣。

D.“我家”之所以把鸡窝修得比兔舍体面,是因为母亲更加喜爱喂养的鸡。兔子个子矮会迷路,但鸡靠灵感就可以记路。

7、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用细腻而明亮的笔调,描写了农场劳作的画面,表现了边地人民的坚韧以及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活体验。

B.文本一母亲给“鸡食盆”扣上“锥形铁条罩”的细节描写,既体现我家设施的多样,又照应了开头狗偷食的内容。

C.文本二赞扬李娟作品对山水、风物之画面的描绘,满足了读者浪漫化的想象,助长了读者对“远方”的好奇与消费。

D.文本二认为李娟既是汉族人也是融入游牧生活的居住者,这与文本一中作者的生活与当地人有异有同的情况相合。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本一第二段画横线句“我家还算是最不将就的”的原因。

9、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增强作品的文学张力的。

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书曰:“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有删改)【注】①西台,在浙江省桐庐县富春山,与东台对峙,相传为汉朝隐士严光(字子陵)钓鱼之所,亦称钓台。本文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②谢翱,南宋爱国诗人。③张睢(suī)阳,即张巡。安史之乱时,起兵雍丘拒叛军,守睢阳达数月,终因粮绝城破遇害。④颜杲卿,颜真卿从兄。安史之乱时,与其子守常山,设计擒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等,受唐玄宗嘉许。后城破遇害。⑤甃(zhòu):井。⑥睠(juàn):眷恋。⑦渰(yǎn)浥(yì)浡(bó)郁:云气湿润蒸腾的样子。⑧咮(zhòu):鸟嘴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B.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C.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D.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后也可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B.先君:先,表示对死去的人的尊称。文中“先君”指已故的父亲,“先考”“先严”亦有此义。

C.太史公: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文中指司马迁。

D.季汉:汉朝的末段,指蜀汉政权。文中作者欲作《季汉月表》,其目的是表达对蜀汉的怀念。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作内容隐晦曲折。作者并未明示祭者是谁,而是托言唐宰相鲁公;同登西台者为谁,也仅以“甲乙丙”称代。

B.文章以“哭”字贯穿全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三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心中的悲恸由来已久,难以抑制。

C.文章对整个拜祭过程述说得较为细致,如哭悼分祭前、祭中、祭后三个层次。细致的述说有助于表现庄重与悲伤之情。

D.文章情感层次鲜明,富于变化。作者及同登西台者在祭拜结束后,“举酒相属”,表明他们已经从悲恸走向释然。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移榜中流,及风浪稍平,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2)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

14、第三段中,“榜人”为何“惊余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陆胜宅秋暮雨中探韵同作

[唐]张南史

同人①永日自相将,深竹闲园偶辟疆②。

已被秋风教忆鲙③,更闻寒雨劝飞觞。

归心莫问三江水,旅服徒沾九日霜。

醉里欲寻骑马路,萧条几处有垂杨。

【注】①同人:志同道合之人。②辟疆:“辟疆园”的略称。晋人顾辟疆的名园,内多竹树。③忆鲙:晋人张翰洛阳为官时,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而弃官回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秋日与好友相伴于竹树幽深的陆胜宅院内,此地与辟疆园相似。

B.“归心”和“旅服”两句上承“秋风”“寒雨”的景象,下启诗人的情感表达。

C.尾联中,实写诗人醉里寻路,在萧条中看到仍有几处垂杨,以景结情,富有韵味。

D.此诗前四句主写宴聚的缘由与情景,后四句宕开一笔主写醉中的个人情愿。

16、该诗颔联对情感的表达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陈涉等人的武器与秦军的相比,差距极大。

(2)《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自己不慕世俗荣华,只想沉于美酒,既有狂放,又含愤慨。

(3)陆游《书愤》中以列锦的手法,追忆当年浩气如天的战斗生活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翻译句子

1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A.一旦注视中心转移到其他区域,视野周围区所造成的信息辨别模糊便仿佛让嘴角“笑了起来”。

B.而当注视中心转移到其他区域时,视野周围区所造成的信息辨别模糊便仿佛让嘴角“笑了起来”。

C.注视中心转移到其他区域,使得视野周围区所造成的信息辨别模糊便仿佛让嘴角“笑了起来”。

D.注视中心转移到其他区域,视野周围区所造成的信息辨别模糊便仿佛让嘴角“笑了起来”。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生活中,我们渴望完美和追求更好。但有一些人,却似乎陷入了完美的“陷阱”,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越走越远,筋疲力尽。这些人被称为完美主义者。

他们的自我价值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是否实现了某些严苛的标准。

①_______________,便会感到无力、自卑和自我否定。对完美主义者而言,最好从来都不够好——孩子考了班级第一名,觉得还不够好,需要继续努力考到全校第一名;工作上取得好的成绩也不足够,还需要更上一个台阶。他们要的是零错误、零瑕疵。

②_______________,比如衣服鞋子上有一点污渍,就不能穿着出门;一句话理解不了,就感觉学得不够好,便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自己外表稍有不满,便一项一项地整容,以期“完美”……这些表现不可谓不极端。

如果你的完美主义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生活,那么无需改变;③_______________,达不到某个标准就不断自责的话,就需要给自己“无条件的爱”和关照,尊重自己的内心和节奏,不要被焦虑追赶着前行。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月23日,四川省2022年高考成绩公布,今年参加了自己第26次高考的梁实查询到了自己的分数——428分,依然与梦想的高校失之交臂。“我读书的时候,听到某人考上大学,整个人头皮都会发麻。”55岁的梁实提到“考大学”,言语间仍激情澎湃。

对这位参加了26次高考的大龄“高考钉子户”,网友们也是众说纷纭。一部分网

友认为,梁实的行为是坚持梦想的见证,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另一些网友则认为,梁实现在家庭生活美满,“苦日子”也结束了,这不就是梦想完成的见证吗?没必要再考了;更有言辞激烈的网友,认为梁实是在“作秀”,认为通过高考完成梦想只是个人的事情,不必年年接受采访,到网上吸引流量。

面对上述争论,你怎么看?

要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明你的主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器物的审美价值是后期才具有的”错。由材料一中“起初,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而是出于宗教、礼仪、标识等要求,或者是制作者的心爱、喜欢”可见,原文说先民基于在所造器物上附加装饰元素“主要”不是为了审美,不能排除审美因素。故选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D.“符合‘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的器物审美主张”错。根据材料二说的“只有文与质达到和谐统一、材料和装饰相得益彰的时候,器物才会体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美来……在处理材料的工艺上,就美化和装饰而言,要把握好适当和适度的尺度,以两者的和谐统一为美”可知,古人提出“白玉不雕,宝珠不饰”,强调的是“质”不能胜“文”,“文”也不能胜“质”,“文”和“质”两者要和谐统一。故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观点是工艺和装饰的“适度”,才是传统器物设计中所崇尚的“文质彬彬”的美学思想。A.“古代先民制造的神器,下部大都有一个尖锐的圆锥”,注重器物的实用功能,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B.“国家博物馆中的商后母戊鼎”只是说明了器物具有的表征美,并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C.明代的黄花梨四出头扶手椅,“木制家具本身的美,简厚精雅”就是工艺和装饰的“适度”,故该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D.“中国建筑能与自然背景取得最完美的协调,而且用高耸天际的层楼飞檐及环拱柱廊、栏杆台阶的虚实节奏”这只是说其构造美,并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故选C。

4、答案:①耳机、箱包等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与故宫文物结合,在满足实用目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能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②故宫馆藏的书画瓷器属非实用性器物,通过复制其历史形制,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那些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往往通过尽力增强其审美品格,在满足实用目的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来实现它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分析,故宫推出的朝珠耳机、宫门箱包等生活用品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器物与故宫文物结合,在满足实用目的同时

也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能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根据材料一中“那些非实用性的、专供收藏或审美的器物,往往又复制器物原来的历史形制,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分析,故宫推出的馆藏书画瓷器的复制品属非实用性器物,通过复制其历史形制,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5、答案:①两则材料都强调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契合与平衡。②两则材料都指出器物之美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渊源。③两则材料都承认器物制造的工艺技术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从材料一“任何器物都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两重品格,两者既有分别,又相互交织”和材料二“在处理材料的工艺上,就美化和装饰而言,要把握好适当和适度的尺度,以两者的和谐统一为美”可知:两则材料都强调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契合与平衡。从材料一“原始民族的所谓“艺术作品”是后人进行的命名,或者说是后人从艺术角度进行的追认。实际上它们是原始先民出于巫术(宗教)、生产、生活等目的制造的器物”和材料二中“‘中庸’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传统造物‘工巧适度’美学思想的来源。儒家强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立而不倚’,推崇一种不偏不倚的哲学,欣赏‘中庸’与‘和’的美”可知:两则材料都指出器物之美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渊源。从材料一“我们谈器物之美,主要是谈器物的实用形制或者说形式上显现出来的人类创造性的智慧,它表现为工艺技术之美以及器物装饰之纹样图式之美。当然,有的器物两者兼而有之”和材料二中“只有文与质达到和谐统一、材料和装饰相得益彰的时候,器物才会体现出一种非常协调的美来”可知:两则材料都承认器物制造的工艺技术有着重要的审美价值。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体现出母亲攀比和追求体面的心理”错,母亲备的工具齐全体现出的是她对生活的热爱,无论条件如何都认真生活。C.“展现了边地物质生活条件的恶劣”错,这句话富有浪漫色彩,表达的是不惧艰苦的乐观态度。D.“是因为母亲更加喜爱喂养的鸡。兔子个子矮会迷路,但鸡靠灵感就可以记路”错,母亲对鸡和兔子“一视同仁”,都很喜欢;“兔子个子矮会迷路,但鸡靠灵感就可以记路”只是母亲和我的说法,原文表述是“我妈说,因为它个儿矮,走着走着,回头就看不到家了”“我觉得鸡认路才不靠什么标志,也不靠记性,人家靠的是灵感”。故选A。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赞扬李娟……满足了读者浪漫化的想象,助长了读者对‘远方’的好奇与消费”错,原文“如果在写作中将‘远方’的生活加以异域情调化的处理,或是寄诸对原始山水、风物之画面的描绘,很容易满足读者浪漫化想象,但也可能助长读者对‘远方’的猎奇与消费。但李娟的文字……”,可见“但也可能助长读者对‘远方’的猎奇与消费”是作者否定的,而且由“但”可知,这不是李娟的文章特点,也就谈不上“赞扬”。故选C。

8、答案:①“我家”设施讲究、工具齐全;尽管同样长期住在地窝子里,却拥有蒙古包;鸡舍兔舍建造体面。②“我妈”性格坚韧、积极乐观:尽管条件恶劣生活艰苦,仍然注重生活的品质,追求尊严和快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我家还算是最不将就的”的原因,由“附近所有的农户里,就我家各种工具最齐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锯子有锯子,要斧头有斧头。几乎可应付一切意外情况”“其实我家头一年种地也住的是地窝子。我妈嫌它不方便,今年便斥巨资两千块钱买了这顶蒙古包”“鸡窝紧挨着蒙古包,是我家第二体面的建筑——一只半人多高的蒙有铁丝网的木头笼子。兔舍次之,它们的笼子仅木条钉成,不过同样又大又宽敞。鸭和鹅没有笼,我妈用破烂家什围了一小块空地,它们就直接卧在地上过夜”可知,“我家”设施讲究、工具齐全;尽管同样长期住在地窝子里,却拥有蒙古包;鸡舍兔舍建造体面。再探讨深层原因,“别人家呢,一卷铺盖一只锅。随时准备撤”,但“我”家却如此“奢侈”,“我家的蒙古包是这大地上唯一坚定的隆起”,“我家地种得最少,灾遭得最惨,日子还过得最体面”,“我”妈还自言自语“养鸡干什么?哼,老子不干什么,老子就为了看着高兴!”,这些都展现出“我妈”性格坚韧、积极乐观:尽管条件恶劣生活艰苦,仍然注重生活的品质,追求尊严和快乐。

9、答案:(1)审美追求:对生活状态的细致体察,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饱满热情;对家禽家畜的人格化描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2)民族志叙事的伦理考量:对新疆地域生活的真实再现,体现出强烈的民族风味;同时有效地呈现出民族生活的融洽感。

(3)二者有机融合,使作品别具特色,既有边地异域风情,同时符合传统的文学审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审美意蕴和写作技巧的能力。文本二说“文学的审美

追求与民族志叙事的伦理考量,构成了李娟作品独特的张力”。(1)审美追求:文本一展现了对生活状态的细致体察,如对“我”妈如何安排生活的观察很细致,“她在葵花地边的空地上支起了蒙古包”“附近所有的农户里,就我家各种工具最齐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锯子有锯子,要斧头有斧头”“其实我家头一年种地也住的是地窝子。我妈嫌它不方便,今年便斥巨资两千块钱买了这顶蒙古包。唉,我家地种得最少,灾遭得最惨,日子还过得最体面”等,写“我”妈也是展现作者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饱满热情;对家禽家畜的人格化描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如写两只狗“丑丑最爱油麦菜,赛虎最爱胡萝卜。它俩共同所爱是鸡食,整天和鸡抢得鸡飞狗跳。真正是‘鸡飞狗跳’!”“每天清晨,鲜艳的朝阳从地平线拱起,公鸡站在鸡笼顶上,庄严地打鸣。迷路的兔子便循着鸡鸣声从荒野深处往家赶。很快,鸭子们心有所感,也跟着大呼小叫嘎嘎不止。家的气息越来越清晰,兔子的脚步便越来越急切。被吵醒的我妈打着哈欠跨出家门,看到兔子们安静地卧在笼里,一个也不少,眼睛更红了”。(2)民族志叙事的伦理考量:对新疆地域生活的真实再现,体现出强烈的民族风味,如“当初决定种地时,想到此处离阿克哈拉村还有一百多公里,来回不便,又不放心托人照管,我妈便把整个家都搬进了荒野中”“以上种种来客,一个星期顶多只有一拨”“于是,在葵花还没有出芽的时节里,站在我家蒙古包前张望,天空如盖,大地四面舒展,空无一物”;同时有效地呈现出民族生活的融洽感,如“来人只会是附近种地的农人,前来商议今年用水的时间段。或讨论授粉时节集体雇佣蜜蜂事宜。或发现了新的病虫害,来递个消息,注意预防”。(3)二者有机融合,使作品别具特色,景物描写如“随着葵花一天天抽枝发叶,日渐旺壮,我们的蒙古包便在绿色作物的海洋中随波荡漾。直到葵花长得越发浓茂喧嚣,花盘金光四射,我们的蒙古包才深深沉入海底”展现出边地异域风情,同时符合传统的文学审美,如写人与自然到和谐相处,写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等。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手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所别之处及其时”是并列结构,做“与”的宾语,“与所别之处及其时”整个做“相类”的状语,不要断开,排除AD;“徘徊顾盼”是两个连续动作,做句子的谓语,而“悲”是下一个句子的谓语,应在“顾盼”后断开,排除C。故选B。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中作者欲作《季汉月表》,其目的是表达对蜀汉的怀念”错,《季汉月表》作者是南宋谢翱,他在《登西台恸哭记》中提到自己欲著《季汉月表》,实际指代《季宋月表》,因当时是在元人统治下,因而只能借“季汉”而表达。文章通过详细记述宋末史事,表达以宋为正统的不忘故朝之心,以及兴汉灭夷、扶宋抗元之志,而并非“表达对蜀汉的怀念”。故选D。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表明他们已经从悲恸走向释然”错,由原文“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可知,举酒相属之后又各自写诗寄托哀思,可见并未从悲恸走向释然。故选D。

13、答案:(1)(我们)于是移船到河中心,等风浪稍微平静(后),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2)这天,船只行驶得很快,(但)过了很久才渡过河。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移榜”,移船;“属”,劝酒;“寄所思”,寄托自己的哀思。(2)“风帆怒驶”,船只行驶得很快;“济”,渡河;“阴相”,暗中相助;“著”,显示。

参考译文:

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剑州地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军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手。又过了一年,鲁郡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驻军处常山一带,慷慨悲歌,终于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

我遗憾一死之后只能空着两手见鲁郡公于地下,幸而还偏偏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我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手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三年之后,我经过吴县。吴县是鲁郡公早年办公的府治所在地,对着姑苏台第一次为鲁郡公痛哭。又四年之后,我在越王台再次为他痛哭。又过了五年即到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设祭大哭。

昨天,我与友人甲、乙、丙相约好第二天聚会。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边僧房内休息。但见坏墙枯井,好

像进入坟墓当中。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过了一会,雨停下,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礼。祝诵完毕后,又大哭三声,然后再下拜,起立。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起初来的时候,是跟随先父一起来的。如今我也快要老了,面对山河大地,风云人物,依恋不舍,如有所失。于是又对着东方哭拜不止。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阴湿郁结,云气罩住了树林,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我用竹如意敲着石块,演奏楚歌来招他的魂,歌词是:“魂灵啊,你早上要飞往何方?晚上不要归来,因为关塞一片昏黑。你化为朱鸟虽然有了嘴,却能吃到什么?”歌毕,竹如意与石块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互感叹。我们又登上东台,抚摸青石,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过而感到惊奇,说:“刚才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因此移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再次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我就与甲在江边分手,仅与丙两人一同归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

这以后,甲寄来书信与赋别的诗歌,信中说:“这天,船只行驶得很快,(但)过了很久才渡过河。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我说:“唉!自从阮籍死后,空山之中已有千余年没有哭声了。这事是否有神灵相助当然不能确知,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经想模仿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现在也许没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会了解我的用心。这里我应当把此事记下来,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将来把它附在记载季汉事迹之后。

今天是先父登严子陵钓台后的第二十六年。先父名某字某,他登台那年是乙丑年。

14、答案:①“我”的哭祭情真意切,实在是过于悲恸。②“我”哭之时,有巡逻船经过,形势恶劣。③“榜人”为“我”在压抑和紧张的社会环境中恸哭而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复东望,泣拜不已”“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⑧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喟”可知,“我”的哭祭情真意切,实在是过于悲恸。由“榜人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可知,“我”哭之时,有巡逻船经过,形势恶劣。《登西台恸哭记》是宋代文学家谢翱创作的一篇古文。南宋丞

相文天祥抗元失败被杀后八年,即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谢翱与其友人登西台祭之,并作此文以记其事。当时正是在元人统治之下,哭悼一个反元的宋国将士,这既需要一定的勇气,而且还冒着杀头的危险。“榜人”为“我”在压抑和紧张的社会环境中恸哭而惊。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在萧条中看到仍有几处垂杨,以景结情,富有韵味”错。尾联写作者醉酒后骑马出行,却只发现路上垂杨稀疏,满目萧条,以萧条之景写悲苦之情。故选C。

16、答案:①颔联借张翰“纯鲈之思”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归愿望。②颔联中的“教”和“劝”字运用拟人,不说自己想家,也不说自己想饮酒,而是“被风教”“被雨劝”,以含蓄而深沉地方式表达诗人不得归的无奈。③首联本有闲适之心,而颔联以“秋风”“寒雨”入思归之情,上下内容转换不突兀,情感生成合情合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已被秋风教忆鲙”,言我被秋风所迫,忽有故乡鲈之想,是秋风教之也。借张翰想到家乡美食然后辞官“纯鲈之思”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归愿望。颔联中的“教”和“劝”字运用拟人,不说自己想家,也不说自己想饮酒,而是借张翰想到家乡美食然后辞官“纯鲈之思”的典故,和“被风教”“被雨劝”,作者滞留异乡,秋风起更加思念家乡,秋雨寒凉中以酒浇愁,以含蓄而深沉地方式表达诗人羁旅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由本诗歌的首联可知,作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种满竹子的园子里,本有闲适之心,作者与友人以诗唱和,游览陆胜宅院,深竹闲园,顿觉适意,体现了作者此时的惬意心情。而颔联由张翰想到家乡美食然后辞官这一典故和作者在秋雨寒凉中以酒浇愁,以“秋风”“寒雨”入思归之情。诗人围绕诗题,先写友朋相聚、分韵作诗情景,次写秋风暮雨引起的思归之念,在纵心行乐中蕴含羁旅行役之悲。情景交融,物我为一。上下内容转换不突兀,情感生成合情合理。

17、答案:

(1)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2)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

“櫌”“矜”“铦”“戟”“馔”“洲”等。

18、答案:

(1)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则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

(2)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疾”,痛心;“聪”,明察;“邪曲”,品行不正、邪恶的小人;“方正”,端方正直的人;“不容”,被动句。(2)“岂”,难道;“抑”,或者,还是;“本”,推究,探究。

1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根据文中的语意关系可知,所填语句是要回答“盯着不同的位置看,体会到的情绪是不一样的”的原因,从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看,“肖像的某个特征距离注视点越远”出现的结果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特征就会越模糊”,看到的模糊,那么辨别信息也就会变困难。符合这一逻辑的只有C。故选C。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一旦……,使得……”造成句子成分残缺,缺少主语;由该句前的分号可知,前后句子为并列关系,所以前后句的句子结构应该保持一致,根据“当观画者眼睛注视在蒙娜丽莎的嘴角时,会……”的结构来看,该句应修改为“而当注视中心转移到其他区域时,视野周围区……”,符合该修改方法的只有B选项。故选B。

21、答案:①如果难以达到这些标准;

②更有甚者则发展出了极端的表现;

③但如果它让你裹足不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前文提到“严苛的标准”,根据后文“便会感到无力、自卑和自我否定”可知,这是假设完美主义者达不到自我价值评判标准而出现的结果,故此空可填“如果难以达到这些标准”。②处,此空在段落开头,根据空后“比如”可知后边是具体例子,根据段后最后一句“这些表现不可谓不极端”可知,这些例子都是一些完美主义者极端的表现,故此空可填“更有甚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器物审美”逐渐进入美学界的视野,这正是当下美学研究重要的“转向标”之一。器物审美是建立在实用性基础之上的审美,审美离不开实用功利性。由于器物审美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生活中实用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实用性远远超越了审美性,因此,器物审美有别于其他类型的审美活动。 首先,器物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所需要的适用性、可用性,这是器物自身拥有的功利价值,是其存在的根由。因此它在形制样式的设计上,是实用性决定器物的形式,而不是审美的目的决定器物的形制样式。 例如,秦汉以后货币的主要形制是外圆内方,这主要是由制造铜钱的工艺决定的。铜钱采用熔铜铸钱工艺,浇铸出来后其边缘往往有毛刺,需要去刺磨光。为了大批量加工,工匠们就在铜钱模型中间开一方孔,把一串钱穿在方形棍子上以便打磨加工。另一方面,铜钱外圆内方又契合了古人“天圆地方”的空间意识、“外圆内方”的为人处事之道,加之铜钱在几何形式上的对称之美、钱面上的文字艺术之美,为审美提供了可能。 其次,器物制造者在充分满足了器物的实用性之后,才去注重器物的审美品质。可以说,器物的审美特性是附着于、寄生于实用性上面的。 格罗塞说:“我们的定义曾经说过,艺术的努力是要由它的整个过程或者它的结果来引起审美感情……我们必须承认这个定义在严格意义上并不是十分切合实际的。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动机出发,而是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动机,审美的要求只是满足次要欲望而已。”原始民族的所谓“艺术作品”是后人进行的命名,或者说是后人从艺术角度进行的追认。实际上它们是原始先民出于巫术(宗教)、生产、生活等目的制造的器物。直至现在,人们制造器物也是实用为先,兼顾审美。这是器物制造同艺术品创作之间,在创作目的上的根本差别。 我们谈器物之美,主要是谈器物的实用形制或者说形式上显现出来的人类创造性的智慧,它表现为工艺技术之美以及器物装饰之纹样图式之美。当然,有的器物两者

重庆市垫江第八中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重庆市垫江八中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 析版)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30分) 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镰.刀(1ián)狗吠.(fèi)面面厮觑.(qù) B.阔绰.(chuò)谷穗.(huì)心无旁骛.(wù) C.摇曳.(yì)宿.营(sù)不省.人事(xǐng) D.瞥.见(piē)佝.偻(gōu)求神拜佛.(fú) 2.(3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呢喃赃物松松爽爽不有分说 B.诓骗停滞郑重其事置之不理 C.芦荡辨论轻而易举彬彬有礼 D.潮讯宿营一代天骄不足为居 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 ..的一项是() A.前挡风玻璃突然爆裂,仪表盘失灵,在这间不容发 ....之际,机长沉着处理,飞机终于转危为安。 B.在语文的浩瀚天地里,我们附庸风雅 ....,一路采撷,一路收获,让心灵走向远方。 C.“最强大脑2019脑王”郑林楷并未因第二场国际比赛输给剑桥队就自惭形秽 ....。 D.亮丽的平面色块和挥洒的用笔相得益彰 ....,使这幅画呈现出和谐之美。 4.(3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南极洲最大冰川:思韦茨冰川正在逐渐融化,其加速融化趋势可能导致该冰架在未来三年内完全崩塌。 B.“直播作为新兴产业,容易成为避税温床,其中隐瞒收入、虚增成本都是常见的避税手段。”一位律师曾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C.这世上能有多少一路顾迷、完美无缺的人生?有了残缺就妄自菲薄,这可不是内心完满的标志。 D.中国有一句谚语说:“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5.(3分)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补写一个句子。

重庆市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重庆市新高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的装饰效果。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二: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徽派民居等,都是这一技艺的代表作。 ①_______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

重庆市永川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重庆市永川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 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读《回忆我的母亲》体会到“母亲”对为富不□者的强烈反感;读《藤野先生》感受到鲁迅对“正人君子”之流的深恶痛疾;读《白杨礼赞》领悟到抗日军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民族精神。在《苏州园林》中寻访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妙手偶得的杰作,在《梦回繁华》中探寻当年汴京“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的繁华。 1.填入文中□处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人B.认C.仁D.忍 2.加点字“血”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xuèB.xiě 3.文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恶痛疾B.因地制宜C.妙手偶得D.摩肩接踵 二、选择题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科学研究结果证明:孩子每天在室外自然光线下活动(如散步、游戏、读书□ 闲聊)至少1个小时,是较好的预防近视的方式□中国学校广泛采用了这样的方式。2018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综合防控 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一部分,明确要求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 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因而促进了青少年的近视率下降。 A.、。《》。B.,,“”, C.、,“”,D.、。《》,

三、语言表达 3. 请从备选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示例,写一句话。要求:用上修辞,句式基本一致。 示例:春天宛如一个安静腼腆的孩子,动作轻盈,那悄然绽放的桃花是朵朵动 人的红晕。 备选词语:秋天冬天 四、未知 4. 小咏同学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梳理了埃德加·斯诺对毛泽东的评价,以 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和率真,富有幽默感,时常露出质朴的笑容。 B.不屈不挠,冷静理智,极具个人魅力——这些特质使他成为“红色中国外交第 一人”。 C.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博览群书,在哲学和理事方面造诣很深。 D.有着无穷的精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五、名著阅读 5.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称法布尔为“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请结合 下面《昆虫记》选段的具体内容,说说法布尔是怎样“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的秘密”的? ①它(萤火虫)的光白色、平静,而且看起来很柔和,令人想象到月光里掉下 来的小火花,虽然十分灿烂,然而很微弱。假使在黑暗中,我们将萤火虫的光向一行印的字上照过去,我们很容易辨出一个个的字母,甚至不很长的字;不过光仅及这个狭小的范围,以外就看不见了。这样的灯,不久就会令读书的人疲倦的。 ②我曾于显微镜下观察过发光带。皮上有一种白色涂料,形成很细的粒形物质,这就是光的发源地。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重庆八中高2024级高二(下)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面对当下社会文化,媒介批评应该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甚至经济学的一些范畴,其中对文化市场化运作的关注,是媒介批评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的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是物质与精神的绝然二分。而传统的文化批评只是善于揭示艺术背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动因,勾勒各种文化思潮的多副面孔,往往有意无意掩盖了艺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美可以无功利,但批评必须保持清醒认识。面对当下的社会文化完全不同于在闲暇时间里面对一朵玫瑰花,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不能用简单的批评模式来应对。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改变了传统语境,各种新媒介和新手段的崛起,已拓展了艺术与欲望之间的表现领域,使得资本有了呼风唤雨的空间。同时,新媒介和新手段的崛起也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格局,让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倍感失落。在当代艺术领域,特别是影视领域,大资金的介入和运作有时是赤裸裸的,更多的时候是模拟或再造文化和艺术评价体系,如专家评论、学术研讨会、权威媒体的采访和专访等等,通过艺术评价体系来改变媒介环境楔入社会的心理。 在当代文艺界,经常的情形不是先有创作,后有批评,而常常是艺术行为和艺术评价互相影响同时出现,有时艺术评价甚至前置。这里不仅仅是指广告,也指大资本精心谋划下的大型文化活动和文化事件,即便对文化资本的运作需要保持警惕,但当今社会文化也离不开媒介批评。 媒介批评不是包罗万象的批评,它对当下社会文化的阐释,更多从新兴媒体功能和路径分析着手,并不取代以往的一切批评,只是提醒人们,在观念的艺术向技术的艺术演变过程中必须开拓新的批评范畴。 (摘编自蒋原伦《媒介批评与当代文 ) 化》 材料二: 非遗文化是一定地域内的民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包括习惯、信仰和情感等。经过漫长的演变,非遗文化形成了独特且完整的文化系统。随着环境与民众生

重庆市长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模拟试卷(二) Word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卷(二)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脱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莫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满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因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这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长篇大作,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利于诗人才力的发挥,所以韩愈诗歌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字。 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熟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在散文中极力贯彻这种主张。《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议论,将自己对世事的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义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 (摘编自袁书会、闫振华《简论韩愈的“以文为诗”》)材料二: 韩愈是一个诗人,但作为一个文章大家似乎名气更盛。有时宁可回避其诗,也必谈其文。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 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竟不是诗,因为文所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所以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

重庆市九龙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育质量全面监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

重庆市九龙坡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育质量全面监测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 2022-2023学年教育质量全面监测(中学) 高二(上)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语文 统编版高二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及 答案语文统编版高二 重庆八中2022—2023学年度(下)第一次月考高二年级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宋代诗人的艰辛探索没有白费,后世的人们都看到了他们的成就,看出了他们区别于唐诗的独特风格。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诗歌的唐宋之分。但是,区分唐诗和宋诗的标准是什么呢?仅仅在于唐朝人写的诗就是唐诗,宋朝人写的诗就是宋诗吗?写作时间的区分只是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要在诗歌内部寻找。钱钟书就对“诗分唐宋”做出了独到而科学的理解。 钱钟书认为,唐诗宋诗的区别不在朝代而在风格,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情。有的人性格开朗,充满激情,有的人沉稳老成,行事理智。前者像唐诗,后者像宋诗,它们完全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而同时存在。 唐诗注重意境创造,追求一种无法用理性思维解释的空灵美。唐代有个擅长作诗的和尚皎然曾说,如果诗人没有找到作诗的天机,只是一味学习古人,就会神思阻塞,因此灵活变通比模仿古人更重要,个人的感悟和创造力比模仿古人更重要。与唐诗相比,宋诗长于议论,作诗也要讲究学问。宋代诗人姜夔说过,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虽然不是刻意地模仿古人,但仍然在无意之中与古人相合,这是诗的最高境界。宋代人作诗不是从自然中而是从古人的作品里寻求作诗的灵感和榜样。再通过议论、说理、典故的形式把前人的成果化用进自己的诗歌。唐诗读起来像珠子一样圆润流利,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宋诗读起来却让人费一番脑筋。从总体上看,唐诗宋诗的确是有差别的,但对唐诗宋诗的理解却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唐朝的诗歌或宋朝的诗歌。在钱钟书的心目中,唐诗是一切崇尚意境的诗歌的统称,宋诗是一切注重说理的诗歌的统称。并不是每一个唐代的诗人都像李白那样激情澎湃,也不是所有宋代的诗人都像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重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服饰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同步。经过千年的发展与积累,每个要 素都有特别的含义。从服装的款式、配饰到色彩,再到制作工艺,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这种服饰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传统文化精神附着于服装这种物质载体之上,使得服装成为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 李泽厚曾提出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实用理性的特点。他指出实用理性“是经验合 理性的概括或提升”,并阐释了中国文化精神中富含实用主义的特征,而实用主义 这一文化精神也贯穿于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过程之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为适应与以骑射为主的少数民族的作战需要,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场服饰改革运动。“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废弃汉族传统裙式下裳而穿裤,变舄履而着靴,史称“胡服骑射”。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魏晋玄学的影响,追求自由飘逸、潇洒脱俗的境界。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对魏晋时期人物的绘画作品中,人物多赤足散发,袒胸露乳,这种服饰潮流张扬虚无、有意仿古,体现对礼法的轻蔑。到了唐朝,政治清明,南北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中外贸易频繁,交通发达,异国的礼俗、服装等不断引入中原,服装的整体趋势从简单变得复杂,服装风格高贵奢华。另一个服饰发生明显人为变更的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的“满汉交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人入关,采取“断发易服”的强制手段,使中国流传千年的传统服制被有限终止。纵向看传统服饰的变化可以看出,传统服饰的变化,是受一个时代的军事需求、政治需求、民族融合等现实需求影响的。不论是”胡服骑射”“轻蔑礼法”还是对龙图腾的保存,都体现了传统服饰在变化过程中重 视实际功效,讲究变通的实用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服饰的含蓄婉约与儒家“中庸”之“中”皆强调“不过分而和谐”,这在中 国传统服饰文化中有明显体现,且主要体现在传统服饰的款式、裁剪之中。中国传统服饰强调对身体的遮蔽覆盖,刻意以衣裳障碍替代人体的自然曲线。服饰款式设计中含蓄婉约的特点是与中国人和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的。最为典型的中国古代服饰深衣,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深衣属于汉服,“深”即取其“衣裳相连,被体深邃” 之意,其长无曳地,短无露肤。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极好地保护了身体的私密性。同时,中国传统服饰追求儒家倡导的“中和”“中正”之美,所以以深衣为代表的传统服饰多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十一中高2024届高二上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总页数10页;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存待评讲。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强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区域发展实际来看,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经济发达地区会形成由一个中心城市或多个中心城市构成的城市群,成为承载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人口的主要空间形式,是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如美国以纽约为中心城市的东海岸城市群,以占美国1.5%的土地承载了美国约20%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日本以东京为中心城市的首都圈,以占日本6%的土地承载了日本60%的人口和更高比例的经济总量;我国以上海为中心城市的长三角城市群以及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城市的粤港澳大湾区等亦是如此。在庞大的经济体里,可以有多个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如欧盟地区的伦敦、巴黎城市群,美国东海岸、五大湖和西海岸的三大城市群。与此同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某些区域可能在一些力量冲击下出现中心城市减弱、城市群衰退等问题。但是,从这些城市群流出的要素可以助推另一个区域蓬勃兴起,旧的中心城市衰退,新的中心城市兴起,进而形成新的城市群。 我国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理论上,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并不必然同时出现,城市群可以有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并不一定都有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的关系通常有两种:一是发达地区拥有成熟的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二是欠发达地区出现了作为增长极推动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但城市群尚未成型。从我国实际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心城市与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也存在明显分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已逐步形成,中心城市正在通过产业外溢、人口外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逐步外延,与外围中小城市形成协同发展力量,推动区域进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群还未形成,中心城市依靠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但对外围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 (摘编自邓智团《有效发挥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材料二: 事实上,自2020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次提出、10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重庆八中2022-2023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 语文试题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政治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的概念是广义的,既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指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既需相互依靠,又有利害冲突。协调诸如此类的问题,便是政治的任务。既然中国文化不相信神而只相信人,那么在中国文化中头等重要的大事,便自然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天人之际的人神关系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文化更重视政治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产生并盛行儒家思想的原因。 中国文化这种重视政治、薄于宗教的特征,当然会给中国文学以很大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中,诗歌是最早被要求与政治发生密切关系的文体。根据传统的文学观点,诗歌虽然就其本质而言是抒发个人感情的,但因为个人是生活于群体之中的,而政治的作用也无非就是协调群体之中的人际关系,因而诗歌与政治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毛诗大序》之所以一下子从诗歌的抒情功用谈到政治功用,便是因为作者的意识深处存在着上述思路之故。 类似中国诗歌与政治的这种密切关系,在其他诗歌传统中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正如松浦友久指出的:“在比较诗学上,一般认为,‘诗与政治’的课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始于近代。但在中国诗史上,这却是自古以来诗学上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并且其中表现的‘诗与政治’的关联,综合包括理念与实践两个层次,而其传统又一直延续到今天——这都是无与类比的特殊情况。” (摘编自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材料二: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重庆八中2020—2021学年度(上)半期考试高二年级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文学悠久的传统中,一直隐隐相传着十分重要的江南意象。持久、含蓄的相思,以及永续的乡愁,是江南不变的芬芳。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以男女、友朋寄托的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江南意象的深层含义。因此,江南意象是江南认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含蓄而动人地揭示了江南认同的底蕴:家国之爱。 ②江南意识其实并不一定产生于江南本身,而是产生于北方中原文化南移的过程中。江南意识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南方认同北方、学习北方的过程。 ③中国最早的地域认同是中原认同。《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中国即中原,这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自觉。由政治认同再进一步,即为文化认同。《诗经》中的雅音,即华夏中原之正声,就是最早的中原意识表现之一。秦汉一统天下,更加强了中原意识。而且大汉帝国的空前强大,高度形塑了中国人的中原正统意识。这时还几乎谈不上什么江南文化与江南意识。一直到三国时代,江南地域才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南移,士人大批南渡,政治合法性的权威在江南地域渐趋稳固。但彼时江南心灵是崇尚北方中原文化的,几乎完全没有自己文化的自觉。陈寅恪认为当时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正统观念:洛阳为东汉、魏、晋故都,谁能定鼎嵩洛,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其实南朝人也如此。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也大多以恢复中原为志,从南朝大量北伐的诗歌来看,表面上他们似乎是文化的正统,其实他们是被赶出了家园的异乡人,他们的文化与政治认同端在中原。 ④从中国历史的大趋势上来看,淝水之战也是江南意识产生的一大关键。江南文化中心与文化认同的产生,实为北方政治军事压力不断侵迫的历史过程。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苻坚,实为南中国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战略时间。北方中原文化南移,得以从容浸润于南方文化土壤,从而使新文化的成果生根开花。

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2—2023学年(上)期末考试 高2024届语文试题 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试题总分150分 3.试卷页数12页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可以反映出某个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能够表现出一个地区特定的历史和意识形态。从乡土文化的组成来看,乡土文化具体包括生活方式、村规民约、民族族谱、历史传统等等,具体可以将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不论是哪个方面的内容,在进行乡镇建设时我们都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做好相关的传承和创新工作。 优秀的乡土文化可以对经济起到助推作用,很多的古建筑、名人故居、自然景观等等都可以被用作商品开发,同时乡土文化产品的开发也可以帮助带动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帮助促进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文化是上千年来中华民族赖以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直接动力。优秀的乡土文化又可以有效提升农民恋家的情结,激励农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乡镇建设中来。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也来源于乡土自信,这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源泉。乡土文化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基因,可以鲜活地呈现出一个地区的地方特色,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土文化是在长期农耕社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特定条件下人民和群众的共同精神财富,是村规民约的集中体现。优秀乡土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帮助激发村民的荣誉感、自豪感、群体认同感和集体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对人们的各项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乡土文化的传承也应当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原本乡土文化中存在

重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年秋高二(上)期末联合检测试卷 语文 语文测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科技是Being,艺术是Should,科幻就是把想象和现实的碎片连接在一起,休谟说过,很多因果关系是习惯和风俗造成的,而不是真正的推理,逻辑造成的。休谟之问,即所谓从“是”(being)能否推出“应该”(should)亦即“事实”命题能否推导出“价值”命题,这就是智能的起源。 Being与Should的结合就是休谟之问的融合,是科幻的完美体现,《星球大战》就是很好的例子,解决了Being与Should的问题,强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就会打通,就会出现科幻电影中那种匪夷所思的机器人。我们一直在研究人机交互和人机融合智能。它们的区分

为:人机交互是“人的生理+机”的物理;人机融合智能是“人的智慧+机”的智能。人机融合智能,就是把事实与价值统一起来,形成安全、高效、敏捷的信息处理机制。 机,处理事实;人,负责价值。所以,人机融合智能可以破解休谟之问——事实与价值的统一问题。人机融合智能,主要研究如何在人、机器及系统之间实现最优智能匹配,这涉及人机协同系统的整体设计及其优化,其研究目的是使整个人机环境系统更可靠、更高效、更敏捷。 所有的科幻如果不接地气,不与科学结合,那么这种科幻将是虚无缥缈的,没有根基的,科幻不是文学,而是科学+艺术,美国属移民文化,它继承了欧洲的科学精神(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融入了印度和中东的神学(人和神之间的关系),也部分地融入了中华文明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的作用思想。所以,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比较厉害,科幻也离不开态势感知所包含的三个层次——感知、理解和预测——感知需解决物理数据和主观知识的融合,理解需解决公理和非公理推理的融合,预测需解决直觉和逻辑决策的融合,这三个融合是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所表达的内容。 科幻的创作过程,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理性很难创造,感性很难精确。运用理性创造一个新的颠覆性的事物非常困难,而感性很容易做到。感性能够把表面上无关的事物关联起来,但理性很难做到这一点。人机融合的未来,非常值得期待。 (摘编自刘伟《从火星着陆与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看人机融合未来》,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2022-2023学年(上)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因而十分强调客观真实性,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的“体验理论”,其实质就是强调逼真,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如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是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的:“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在空心的橹里灌上一半水,摇橹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显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让观众接受一个“客观真实的”、不容怀疑的情节。 那么,西方观众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观赏戏剧的呢?观众通常会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因而,在剧场里,观众的内心即使被触动,也不会即席发声或者与他人交流,就像在现实中不敢打扰旁人的生活一样。走出剧场,他们感受的焦点在于,评判演员和情节“像”还是“不像”,反思自己“知”还是“不知”。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中国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对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显然,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威尼斯小船相比,梅兰芳表现的摇船少女在细节上与客观真实相去甚远,但在逼真度上却各有千秋,因为观众衡量他们的尺度是不同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力图证明这就是真实,所以从真实的角度来看,它还有种种不真;梅兰芳努力去表演得像真实,所以从表现的角度看,它已经很像真实了。这就是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不同的立足点产生的不同结果。 由于中国戏曲重心在演员的表现力,因而观众到剧场里去看戏,与其说看戏曲故事,不如说看演员能力。最老练的观众常常不以戏曲故事作为看戏的选择,而以某一个演员的不同角色、不同演技作为看戏的选择,所以中国戏曲剧场中,名演员的折子戏(在名剧目中最能表现其演技的片段)专场往往比完整的戏曲故事演出更能吸引人。在演员方面,重演技的结果锻炼出了演员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如青年演员能扮演老头子、老太婆,老年演员能扮演小姑娘、小伙子;男演员能扮演女人,女演员能扮演男人。

重庆市北碚区2022-2023 学年度 (上) 期末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重庆市北碚区2022-2023 学年度(上) 期末学生学业质量调研抽测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Ⅰ卷阅读(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材料一:“似乎说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一种废话式吐槽,已经成为最近这届年轻人之间最流行的梗。微博上,“废话文学大赛”达到了1.1亿的阅读量;豆瓣上也开展了废话文学、豆瓣废话学小组;B 站上相关视频播放量轻松上百……轻松幽默无厘头,“抛开内容不谈,这话还蛮有内容的”,这就是“废话文学”的魅力,它是一场全民狂欢的“不好好讲话”。“废话文学”最典型的特征是说了和没说一样。但光废话还达不到“文学”的标准,只有带上点自嘲、讽刺、幽默,才能算一句合格的“废话文学”。“废话文学”考古群发现其渊源似乎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看着康熙大帝、尔康、甄嬛们一本正经地讲废话,观众老爷们属实是乐疯了。而视频的弹幕以及评论,也迅速成为了网友们交流“废话文学”的场地。“当康熙在怒斥群臣的时候,他在怒斥群臣。”“还好这个视频只有两分半钟,让我浪费了两分半钟的时间。”随着网友们对“废话文学”写作的得心应手,“废话文学”也衍生出各大流派。单位换算流,如“七日不见,如隔一周”,“十年生死两茫茫,五年生死一茫茫”,数学真好,你考虑过苏轼的感受吗?重复表述流,“我曾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非常生气”,“不能说毫无关系,只能说完全无关”;实事求是流,“股票的规律找到了,不是涨了就是跌了”,大师,全世界欠你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啊!如果你以为“废话文学”只有搞笑一个目的,那还是格局太小了。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废话社交教学”正风起云涌,“废话文学”无疑已成为年轻人十分热衷的社交表达方式。“我这么穿还行吧?”“除了上衣、裤子、鞋子不太行以外,其他都还行。”这是陪老妈、女朋友等一切女性生物逛街时的标配语录。“高考考了多少分啊?”“不到750吧。”“有600分没有啊?”“肯定有考600分的学生,考600分以上的学生,那都有600多分。”此文应出自学渣自救手册。“什么时候结婚啊?”“领证之后就结婚。”此类废话套路同样适用于“你什么时候工作、生娃”等七大姑八大姨逄见必问的尴尬问题。“说得挺好的,下次别说了”,既委婉又讽刺,含蓄中夹着杀伤力,堪称反击对方讲话的教科书。随着互联网发展,资讯高度发达,到处充斥着废话连篇、毫无营养的营销文、八股文、套皮文,人们常常面对的不是信息的海洋,而是废话的海洋。出于对低信息量内容的不满和抗议,这届年轻人开始用“躺平”的方式予以反击。消解无用信息的方法,就是用同样的“无意义”进行对冲。于是“废话”式警句便被改造出来,形成明褒暗贬、饱含戏谑的阴阳怪气的、“你说的是废话,我说的也是废话”的狂欢。废话文学是火出圈了,但在互联网时代,一个梗火得有多快,它销声匿迹的速度就有多快。“废话文学”恐怕难以避免走上互联网文学先热后凉的老路,但并不代表其会完全淡出我们的生活。相比于消极躺平的亚文化和充满大道理的“鸡汤文学”,位于两者之间的“废话文学”更能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在不断搬砖拼搏中与生活和解的态度。我们并不会在正常的工作秩序中玩梗,但生活中说点废话,至少是打开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节选自《废话文学: “不好好讲话”的全民狂欢》,真知网,李旋、宁珊)材料二:“废话文学”能迅速发酵流行,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它是新晋的社交催化剂。虽然无厘头甚至很无聊,但它构筑了一个“共通意义空间”。成长于网络空间的年轻人是分众时代的孤独患者,充满着对建立连接与归属感的渴望。梗文化无疑是一种“最大公约数”和“社交货币”,在“废话文学”的字里行间,情感交流的有效信息其实也在悄然跃动。只要场合、时机运用得当,“废话文学”能创造诙谐、缓解尷尬,成为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三人行,必有三人,那咱仨就是一路人”,有人抛梗,有人接梗,一传一回,年轻人的社交关系很快就能拉近。从快餐、快递到短视频、实时通信,“快”弥漫于现代社会的时空之中。而在人际交流与信息传播领域,“废话文学”提供了一种延缓交流节奏的可能性。信息的爆炸式增长、高强度输入,会给人带来较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使人的习得效率不增反降。在紧张的工作间歇,或与挚友小聚时,为轻松交流气氛,打趣上几句“废话文学”,让思维合理张弛,有助于情绪的调整与积极状态的保持。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娱乐精神还得有,让“废话”红一下也无妨,无需大惊小怪,但我们不能陷入波兹曼所揭示的困境——“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我们的互联网文化更不能成为波兹曼所警示的文化——“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节选自《废话文学:一种可玩的网络“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康熙大帝》等历史题材改编的电视剧,有不少废话台词,非常符合“废话文学”的标准。B.学不会废话套路的年轻人,再遇到诸如考学和结婚之类的盘问,就会显得很尴尬,不易应对。C. “股票的规律找到了,不是涨了就是跌了”这样的“废话”充满了自嘲式的幽默和无力感。 D.成长于互联网环境的年轻人,以创作和分享“废话文学”,来表达对海量信息的不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废话文学”绕口令般通俗,年轻人一说出口,就能传达情感交流的清晰信号,达到社交目的。B.“废话文学”透露出玩世不恭的气质,折射出当代年轻人在工作压力中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 C.在多变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插入点“废话文学”,让思维合理张弛,情绪得以调整,是值得一试的办法。 D.“废话文学”是柄双刃剑,可能使互联网文化陷入娱乐主义困局,冲淡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A.我买了辆黑色劳斯莱斯轿车去讨老婆欢心,谁知老婆瞧不起,说它黑不溜秋的。 B.我长话短说,但是说来话长。C.朱自清:得有点废话,我们才活得有意思。D.我上一次遇到这么无语的事情还是上一次。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 分)5.不久前,一位大叔凭借一首形同废话的“诗”《对白云的赞美》,一夜之间火遍全网。请你结合材料,分析其走红的原因。(6分)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别白特白/贼白/极其白/ 简直白死了/啊……(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娃的心娃的胆陈忠实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悬崖上,全都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 岁至18 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 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