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闻一多诗歌

闻一多诗歌

闻一多诗歌
闻一多诗歌

1、《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2、《难民》

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

把这群人度到这座古镇上。

沉重的影子,扎根在大街两旁,

一簇一簇,像秋郊的禾堆一样,

静静的,孤寂的,

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

满染征尘的古怪的服装,

告诉了他们的来历,

一张一张兜着阴影的脸皮,

说尽了他们的情况。

螺丝的炊烟牵动着一串亲热的眼光,

在这群人心上抽出了一个不忍的想象:“这时,黄昏正徘徊在古树梢头,

从无烟火的屋顶慢慢地涨大到无边,

接着,阴森的凄凉吞了可怜的故乡。”

铁力的疲倦,

连人和想象一齐推入了朦胧,

但是,

更猛烈的饥饿立刻又把他们牵回了异乡。像一个天神从梦里落到这群人身旁,

一只灰色的影子,手里亮着一支长枪。一个小声,在他们耳中开出天大的响:“年头不对,不敢留生人在镇上。”

“唉!人到那里,灾荒到哪里!”

一阵叹息,黄昏更加了苍茫。

一步一步,这群人走下了大街,

走开了这异乡,

小孩子的哭声乱了大人的心肠,

铁门的响声截断了最后一人的脚步,

这时,黑夜爬过了古镇的围墙。

3、《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4、《烙印》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

我狡猾的说“人生是个谎”,

痛苦在我的心上打个印烙,

刻刻提醒我这是在生活

我不住抚摸这烙印,

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

火花里迸出一串歌声,

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我从不把苦难向人诉说,

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

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谜,就不该把底点破。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静夜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唼呷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发现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祈祷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霤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样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页首】【索引】

《闻一多论唐诗》读书笔记

“现在这份笔记保存了三十多年,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骤雨,幸好还未丢失。对我个人来说,这是先师的宝贵遗教,应当永久保存学习;对学术界来说,它又是值得珍惜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广大人民的财富。”(郑临川) “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闻一多先生说唐诗——郑临川笔录》)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存在于儒家所提出的对社会的义务关系之中,这关系是安定社会的基本因素。太白却不承认这种义务关系,只重自我权利之享受,尽量发展个性,像不受管束的野孩子一样。王维则取中和态度,他的理想生活是不知道生活而享受生活,他的生活态度极其自然,只求在平淡闲适生活中安然度此一生。” “自从先秦士大夫发表了他们修养超人境界的议论以后,在我国思想中便逐渐形成了理想完美人格的概念与标准,并且认为只要照着圣贤指示的理想去做人,即令无诗,也算有诗了。” “魏晋人只做到把人格表现在字中,至于把它表现在复杂的诗中则不十分成功。陶渊明在这方面的成就算是突出的,但又超出时代风气太远,不能引起当代人的重视和发生广泛影响。六朝人忽视人格之美,世风因以堕落,直到唐初,诗的艺术一直很少进步。” “拿哭来作比喻,太白之哭像婴儿,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人生痛苦,子昂倒是像成年人的哭声,他诚然是有所激而发的,也就容易感人。” “子昂的诗古今独步,几乎众口一辞,无人否认,这道理值得研究。” “似孟浩然的作品则是中晚年所作,尤其是晚年的《辋川集》,它达到了浩然那种生活即诗,淡即无诗的境界。” 《宫体诗的自赎》: “一点点艺术的失败,并不妨碍《长安古意》在思想上的成功。他是宫体诗中一个破天荒的大转变。一手挽住衰老了的颓废,教给他如何回到健全的欲望,一手又指给他欲望的幻灭。” “回返常态确乎是刘希夷的一个主要特质,孙翌编《正声集》时把刘希夷列在卷首,便已看出这一点来了。” “这是中国式的文艺批评,隽永而正确,我们在千载之下,不能,也不必改动它半点,不过我们可以用现代语替它诠释一遍,所谓泄露天机者,便是悟到宇宙意识之谓。” “如果刘希夷是卢、骆的狂风暴雨后宁静爽朗的黄昏,张若虚便是雨后更宁静更爽朗的月夜。” “在这种诗前面,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 “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杰》: “这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教历史上第一位英威的女性破胆的文士,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都是他干的。” “若没有卢、骆,那会有刘、张,那会有《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和《秦妇吟》,甚至于李、杜、高、岑呢?” 《孟浩然》: “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这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谐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

近代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阅读

近代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阅读 【篇一】近代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祈祷》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溜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篇二】近代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 “咱们的中国!” 【篇三】近代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色彩》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 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情热,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篇四】近代诗人闻一多的现代诗:《印象》一望无涯的绿茸茸的 是青苔?是蔓草?是禾稼?是病眼发花? 只在火车窗口象走马灯样旋着。 仿佛死在痛苦底海里泅泳 他的披毛散发的脑袋 在禁哑无声的绿波上漂着 是簇簇的杨树林钻出禾面。 绿杨遮着作工的──神圣的工作! 骍红的赤膊摇着枯涩的辘轳, 向地母哀求世界底一线命脉。 白杨守着休息的──无上的代价! 孤零零的一座秃头的黄土堆, 拥着一个安闲,快乐,了无智识的灵魂,长眠,美睡,禁止百梦底纷扰。

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主题

1、闻一多诗歌的爱国主义主题? 闻一多表现这一主题的诗有两类,一是在国外创作的,主要表现思念祖国的游子之情,这类作品收入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主要有《忆菊》、《太阳吟》、《孤雁》等,也包括回国后写的《洗移歌》;二是回国后创作的,由于看不惯黑暗现状而产生的由失望而愤慨的情绪,这类作品多收入他的第二部(也是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诗集《死水》,主要有《发现》、《一句话》、《静夜》、《荒村》、《死水》等。 2、《潘先生在难中》作为叶绍钧小说代表作有何特点、潘先生的形象? 《潘先生在难中》作为叶绍钧小说代表作的特点是:从创作题材上看,写教育界是作者的特长,《潘先生在难中》写的就是小学的一位校长;从反映人生的角度上看,作者擅长写灰色人生的,《潘先生在难中》写得就是一个人卑微的灰蒙蒙的人生的,;从创作风格上看,《潘先生在难中》体现了作者批判旧事物时的特点,即采取“讽它一下”的态度;从创作方法上看,作者坚持冷静、客观的态度,用人物言行表现其思想。这些特点是《潘先生在难中》这篇作品的特点,也是叶绍钧小说的一般特点。 形象:潘先生是小学校长,为了保住饭碗,不得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观,个人利益和一个小家庭占据了他全部的心灵,平时苟且偷安,战乱中又能随遇而安,整个生命是灰蒙蒙的。 3、鲁迅的散文创作? 在30年代的散文中,杂文的成绩最为显著,其中,鲁迅是杂文写作的佼佼者,1927年后,被他赞为“匕首”、“投枪”(因为它迅速、及时、锋利的特点)的杂文,成了他创作的主项。主要的作品集有:《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前期) 《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 这些杂文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成就,第一,是一部生动形象的近现代中国社会史,从《热风》到《且介亭杂文末编》涉及了许多具体的事实,是认识旧中国的一部百科全书;第二,与他的小说一样画出了中国国民的灵魂,而且比小说的批判更尖锐,更直接;第三,在杂文中直接表示出对现实和历史的见解,包含着他丰富的社会经验,是他留给后人的极宝贵的精神财富;第四,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极鲜明的议论主人公形象,体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性格。 鲁迅杂文更多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先秦诸子的雄辩力量;二、魏晋散文的泼辣锋芒;三、六朝笔记的简约精练;四、韩愈政论的谨严明晰;五、柳宗元寓言的精当比喻;六、唐末小品的愤激;七、明末小品的讽刺攻击。 4、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及其划分的理由? 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 从1917年到1920年为新文学的发生期,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B.从1921年到1927年为新文学的发展第一期,1921年,新文学初期最重要的三部作品:现代第一部小说集、郁达夫的《沉沦》、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为现代文学进入了发展期;C.从1928年到1937年7月为新文学的发展第二期,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民党实行文化专制,“五四”时期开创的自由局面宣告结束,而1928年到出现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期的开始;D.从1937年7月到1949年为新文学的发展第三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文艺界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出现了一个统一的抗日文艺运动。 5、《沉沦》主人公形象和作品意义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作品意义: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反封建意义,是对封建禁欲主义的反叛,对封建文学禁区的突破,对个性解放要求的

闻一多先生名作(诗歌)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在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红烛 红烛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色彩 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 红给了我情热, 黄教我以忠义, 蓝教我以高洁, 粉红赐我以希望,

灰白赠我以悲哀; 再完成这帧彩图, 黑还要加我以死。 从此以后, 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 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口供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著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著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红烛颂诗歌 闻一多诗歌作品赏析

红烛颂诗歌闻一多诗歌作品赏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红烛颂诗歌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

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

论闻一多的诗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闻一多的诗》 学生罗小玉 学号 0920450323022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层次专升本 通讯地址福建省建阳市小湖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 354211 指导教师蓝露怡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论闻一多的诗 摘要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诗坛、尤其是“新月派”的一名主将,也是新格律诗最重 要的理论奠定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在文学领域既以诗的创作蜚声文坛,也以对新诗的批评和新诗的理论探讨引人注目。 特别是对诗歌的看法中形成自己的一些原则。五四时期,中国曾经出现全盘西化的论调,新诗创作受到欧美诗歌的影响,表现出过于“欧化”和“散文化”倾向,闻一多旗帜鲜明地作了批评。他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根本关系上,论证了 诗要有格律。 他说:“格律可以从两方面讲:1、属于视觉方面的,2、属于听觉方面的。关键词:民族情感,三美,诗与史,神秘美的探求

目录 摘要 (3) 绪论 (5) 本论 (5) 一、有着深沉的民族情感 (5) 二、对诗歌独特的理解——“三美” (6) (一)、说“音乐美”。 (二)、说“绘画美”。 (三)、说“建筑美”。 三、诗歌创作中神秘美的探求 (7) (一)、在梦与幻中探求。 (二)、在意象和象征中探求。 (三)、在死亡的意象中探求。 四、诗与史的结合 (9) (一)、诗人从“诗”读“史” (二)、诗人读“诗”论“史” (三)、“诗”、“史”融合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1)

绪论: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诗坛、尤其是“新月派”的一名主将,也是新格律诗最重要的理论奠定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我在分析了闻一多的诗之后,觉得他的诗有这些方面的特色:在文学领域既以诗的创作蜚声文坛,也以对新诗的批评和新诗的理论探讨引人注目。特别是对诗歌的看法中形成自己的一些原则。认为格律化新诗创作的美学原则就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者的结合。同是对“神秘美”也有着不断地探求。除此之外他闻一多的诗人气质带来了其文学史研究中浓于情绪,富于幻想,敢于创新的特点。现在我进行详细阐述以下几点拙见。 本论: 一、有着深沉的民族情感 闻一多是新格律诗派的代表诗人,在文学领域既以诗的创作蜚声文坛,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的开篇直抒胸臆: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诗人作《凯风》以愍之。吾国自《尼布楚条约》迄旅大之租让,先后丧失之土地,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臆其悲哀之情,盖有甚于《凯风》之七子,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斗云尔。国疆崩丧,积日既久,国人视之漠然,不见夫法兰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诚所至,金石能开。”诚如斯,中华“七子”之归来其在旦夕乎! 如今,“七子”中只有台湾尚未回归祖国。当年闻一多先生在《七子之歌——台湾》中写道: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诗坛、尤其是“新月派”的一名主将,也是新格律诗最重要的理论 奠定者。他发展了自己一以贯之的对诗歌形式美的思考和探索,总结提出诗要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对现代新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音乐美”和“绘画美”的原则得到普遍认可,其影响至今不可小觑。但闻一多诗歌理论 的独创——建筑美,虽有完满的理论论述,却像完美主义者的“乌托邦”,只是一个美好 的愿景,或者说只是他一个人的舞台,在诗歌界的实践中则难以得到广泛发展。本文欲就 闻一多诗歌的“建筑美”原则——理论的实质、理论提出的背景和意义及其局限性做一探讨。 一、对闻一多诗歌“建筑美”理论的分析 闻一多在 1926年5月13日第7号《诗镌》上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奠定了新格律诗的理论基矗他以下棋作比喻,指出“棋不能废除规矩,诗 也就不能废除格律。”1在他的诗歌理论中,所谓的格律,也就是节奏,是从两方面来说的,一是属于视觉方面的,有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二是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音尺、平仄、韵脚。2他认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 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3这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的“三美”理论。而听觉方 面的“音乐美”,视觉方面的“绘画美”、“建筑美”,这“三美”又共同构成了他诗歌 理论的“格律”观。 关于“音乐美”和“绘画美”,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并没做详细论述,但对“建 筑美”则做了细致讨论。“建筑美”实质是对新诗形式作出的要求,必须有“节的匀称, 句的均齐”,就是说,诗节、格式要整齐,诗行音尺比例要一致。以如下两句诗为例: 孩子们|惊望着|他的|脸色 他也|惊望着|炭火的|红光 每行诗不仅字数、格式整齐,且都有四个音尺,由两个“三字尺”和两个“二字尺” 构成。音尺排列次序不尽相同,但只要诗行音尺总数以及“三字尺”、“二字尺”的比例 一致,音节就会达到和-谐,因而铿锵有力,也就形成了视觉上的“建筑美”。针对闻一 多的这种理论,有不少人认为是一种复古的象征,且束缚了情感的抒发。为此,他提出三 个观点作为反驳。首先,“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这 是新诗之于律诗不同的第一点。其次,“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 据内容的精神制造的”。第三,“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 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4说到底,新诗的格式可根据诗人情感的抒发自由构造,而不 必拘泥于律诗的五言、七言、平仄相间、八句完篇等规则,仅是从形式上借鉴了律诗的整 齐和节奏感。

论闻一多的生命诗学观(一)

论闻一多的生命诗学观(一) 【内容提要】 闻一多的诗学思想,是基于他个人生命体验的生命诗学。闻一多所理解的生命,是自由的,又是自觉承担了使命的。基于生命的自由本性,他肯定“真诗人都是神秘家”,强调艺术的才能是天赋的,追求诗的幻象和激情。从生命所承担的使命出发,他又认为艺术需要某种规范,不是一任激情的自然宣泄就能实现诗美的。闻一多曾把诗美的最高理想界定为“纯形”,但其前提是感情的炽热,目的又只是为了使诗情更加强烈,因而他所追求的形式美不是本体的,而是工具性的。一 如果仅有《红烛》而没有新格律诗的提倡和出版《死水》,闻一多不可能在新诗史上有现在这样的突出地位。他的“三美”诗论和那段“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带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的名言,在诗学界尽人皆知,其中所包含的以理节情的倾向使研究者常常把它与新古典主义美学或形式主义美学联系在一起。但是必须清楚,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观点是他针对当时新诗创作忽视了形式的意义、过于散文化的倾向提出来的,是他为了使诗情更为纯厚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性对策,不能代表他对诗本体的理解。 闻一多所理解的诗本体是形式吗?不是。他说:“艺术比较的不重在所以发表的方法或形式,而在所内涵的思想和精神”,他把这种“内涵的思想和精神”称作“艺术底灵魂”①。这是他1920年12月写的文章中的观点,说明闻一多的诗学思想一开始就不是建立在形式主义诗学基础上的。即使到1926年他大力提倡格律诗时,他仍然明确地指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格律是“表现的利器”②,也即是工具层面上的“器”,比“器”更重要的当然是内在的“艺术底灵魂”,灵魂才可称得上是诗歌的本体。 闻一多并不认为“内涵的思想和精神”可以通过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得到,他强调的是要作家借助“提示”和“象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理想”,这无疑使他的诗学思想包含了现代主义的因素。现代主义的诗学倾向使闻一多对当时刚面世不久的无声电影采取了基本否定的态度,认为它的缺陷是过于的写实和客观,而现代艺术的趋势则是“渐就象征而避写实”③。在上一世纪20年代初所谓新浪漫派艺术被普遍地认为代表了中国新文学发展方向的背景中,闻一多接受现代派思潮的影响,使自己的诗学思想偏于主观,是很自然的事。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闻一多所看重的“提示”和“象征”,事实上是必须基于诗人自身的生命体验的,诗中“内涵的思想和精神”是从生命体验中升华出来的结晶,而不是现成的思想和学说。认识到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正在小诗风靡于中国的时候,闻一多与众不同地对泰戈尔的哲理诗提出了批评,他说:“诗家底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他认为,泰戈尔虽然“摘录了些人生的现象,但没有表现出人生中的戏剧;他不会从人生中看出宗教,只用宗教来训释人生”④。泰戈尔的问题主要是他用诗歌来表现宗教的观念——一种现成的思想学说,闻一多可以接受的则是在诗歌中表现基于自己的人生体验而升华出来的宗教精神。“从人生中看出宗教”与“用宗教来训释人生”的差异,就在于后者的宗教思想是外在的,与诗的关系并不密切,当这样的宗教思想成为诗歌的内容时,诗歌必然会成为对宗教思想的阐释,这时即使包含了感情,感情也是被思想所调理过的,因而失去了它本来所具有的纯粹感性的形式,变成了受压抑的缺乏感染力的理性化的感情。相反,如果感情是以纯粹感性的形式出现,其中又包含了感情自身所蒸发出来的人生哲理,包含了这样的人生哲理的感情才具有真挚动人的魅力。且不计较闻一多对泰戈尔的评价是否中肯,可以明确的是,闻一多不满意当时在中国诗坛流行的哲理小诗,这些小诗的哲理大多都是游离于深刻的人生体验,是一些偶然的小感触所引发的一点感想,常常失之于肤浅。由于这些小诗接受了泰戈尔的影响,闻一多才对泰戈尔做出了过于苛刻的评价。 在同一时期的另一篇诗论中,闻一多又把感情分成二等。他认为一等的感情是“白热”的,具有“对于人类的深挚的同情”;二等的感情是“同思想相连属的,由观念而发生的情感之上,

闻一多的优秀现代诗三首

【篇一】闻一多的优秀现代诗:《红烛》作者: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成果, 创造光明你的原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篇二】闻一多的优秀现代诗:《死水》作者: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篇三】闻一多的优秀现代诗:《诗人》作者:闻一多 人们说我有些象一颗星儿, 无论怎样光明,只好作月儿的伴, 总不若灯烛那样有用 还要照着世界作工,不徒是好看。 人们说春风把我吹燃,是火样的薇花,再吹一口,便变成了一堆死灰; 剩下的叶儿象铁甲,刺儿象蜂针, 谁敢抱他的赤裸的胸怀? 又有些人比我作一座遥山: 他们但愿远远望见我的颜色, 却不相信那白云深处里, 还别有一个世界,一个天国。 其余的人或说这样,或说那样,

论闻一多诗歌创作与翻译实践的互动

【摘要】本文从翻译与创作互动的视角,探究闻一多诗论与译论的互文性,他的译诗思想与他的诗论一脉相承、互为发明,认为同诗作一样,译作也要讲究格律;闻一多诗歌创作与翻译实践互推互动。 【关键词】闻一多;翻译与创作;诗的格律;“建筑美” 作为现代中国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斗士,闻一多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大家。闻一多在诗歌创作、文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人所共知。除此之外,他在诗歌翻译实践和理论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近年来也有这方面的研究,但专门探讨其诗人身份和译者身份的相互关联的研究成果,似乎并不多见。因此,本文拟从翻译与创作互动的视角,探究闻一多诗论与译论的互文性,及其诗歌创作与翻译实践的互推互动。 一、20世纪初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图景 20世纪初期,尤其是“五四”以后的30 年,正是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转型期,翻译与创作活动十分活跃,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正是“著述如云,翻译如雾”。[1]这一时期文学翻译与创作之间的互动图景,比中国历史上以往任何时代都来得生动鲜明,成为一大景观。大多数作家,在从事创作的同时也把翻译作为副业,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一大批作家,包括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林语堂、梁实秋等,他们又都是翻译家(者),译家兼作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对翻译与创作的关联有着独到的看法与见解。这些看法与见解,自然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与翻译实践中,同时还大量出现在各种翻译话语中,如序、跋、说明、题记,以及他们对译者或译作的评论文章。 在这一大变动的时期,翻译往往被赋予了思想启蒙、文学革命的使命。对此,许多作家兼译家都有自己的表述。郑振铎说,“翻译者在一国的文学史变化最急骤的时代,当是一个最需要的人”,为“幽暗的中国文学的陋室”打开了“几扇明窗”。卞之琳将自己的译文集起名为《西窗集》。关于创作与翻译的关系,郭沫若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原作”。[2]朱自清曾谈到诗歌翻译:“译诗对于原作是翻译,但对于译成的语言,它既然可以增富意境,就算得一种创作”。[3]这一时期,翻译与创作之间呈现出良性互动的关系。一方面,译事的繁荣,为新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的资源,模仿的样本;另一方面,新文学创作对翻译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四新诗创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胡适、郭沫若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作家,积极译介英美意象派诗歌,以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受此影响,新诗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但在走向“自由化、散体化、白话化与平民化”的过程中,新诗又面临着诗性丧失的危险。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起而纠正,积极倡导译诗的格律并身体力行,使新诗的发展走上正轨。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翻译批评登堂入室,构成文艺批评的重要部分。这些翻译批评有的独立成篇,有的糅合于其他文艺批评文章,目的是为了规范翻译活动,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本土文学创作。翻译与创作并举,对于翻译价值的认可,以及翻译批评与文艺批评的交融,体现了文学转型时期翻译与创作的相互融合,反映了新文学作家对外国文学的模仿与借鉴。 二、闻一多诗论与译论的互为发明 在其著名诗论《诗的格律》一文中,闻一多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拿下棋来比作诗,如果说“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没有了规矩就没有了棋的趣味,同样,废除了格律也就没有了诗的趣味。因为“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诗人必须“戴着脚镣跳舞,并且要戴别个诗人的脚镣。”“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作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束缚”。[4]这些话通俗形象地说明了格律之于诗的重要性。诗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没有节奏的诗是不存在的。并且尖锐指出,相信诗可以废除格律,完全是出于好时髦、偷懒、甚至是藏拙的心理。

诗的格律 闻一多

诗的格律 闻一多 假定“游戏本能说”能够充分的解释艺术的起源,我们尽可以拿下棋来比作诗;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格律在这里 “格律”两个字最近含着一点坏的意思;但是直译form 是form的意思。 为形体或格式也不妥当。并且我们若是想起form和节奏是一种东西, 便觉得form译作格律是没有什么不妥的了)。假如你拿起棋子来乱摆 布一气,完全不依据下棋的规矩进行,看你能不能得到什么趣味?游 戏的趣味是要在一种规定的格律之内出奇制胜。作诗的趣味也是一样 的。假如诗可以不要格律,做诗岂不比下棋、打球、打麻将还容易些 吗?难怪这年头儿的新诗“比雨后的春笋多些”。我知道这些话准有 人不愿意听。但是Bliss Perry教授的话来得更古板。他说“差不多没 有诗人承认他们真正给格律缚束住了。他们乐意戴着脚镣跳舞,并且 要戴别个诗人的脚镣。” 这一段话传出来,我又断定许多人会跳起来,喊着“就算它是诗,我不做了行不行?”老实说,我个人的意思以为这种人就不作诗也可以,反正他不打算来戴脚镣,他的诗也就做不到怎样高明的地方。杜工部有一句经验语很值得我们揣摩的,“老去渐于诗律细”。 诗国里的革命家喊道“皈返自然”!其实我们要知道自然界的格律,虽然有些像蛛丝马迹,但是依然可以找得出来。不过自然界的格律不圆满的时候多,所以必须艺术来补充它。这样讲来,绝对的写实主义便是艺术的破产。“自然的终点便是艺术的起点”,王尔德说得很

对。自然并不尽是美的。自然中有美的时候,是自然类似艺术的时候。最好拿造型艺术来证明这一点。我们常常称赞美的山水,讲它可以入画。的确中国人认为美的山水,是以像不像中国的山水画做标准的。欧洲文艺复兴以前所认为女性的美,从当时的绘画里可以证明,同现代女性美的观念完全不合;但是现代的观念不同希腊的雕像所表现的女性美相符了。这是因为希腊雕像的出土,促成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以来,艺术描写美人,都拿希腊的雕像做蓝本,因此便改造了欧洲人的女性美的观念。我在赵瓯北的一首诗里发现了同类的见解。 绝似盆池聚碧孱,嵌空石笋满江湾。 化工也爱翻新样,反把真山学假山。 这径直是讲自然在模仿艺术了。自然界当然不是绝对没有美的。自然界里面也可以发现出美来,不过那是偶然的事。偶然在言语里发现一点类似诗的节奏,便说言语就是诗,便要打破诗的音节,要它变得和言语一样——这真是诗的自杀政策了(注意我并不反对用土白作诗,我并且相信土白是我们新诗的领域里,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壤,理由等将来再仔细的讨论。我们现在要注意的只是土白可以“做”诗;这“做”字便说明了土白须要一番锻炼选择的工作然后才能成诗)。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莎士比亚的诗剧里往往遇见情绪紧张到万分的时候,便用韵语来描写。歌德作《浮士德》也曾用同类的手段,在他致席勒的信里并且提到了这一层。韩昌黎“得窄韵则不复傍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这样看来,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

闻一多诗歌论文爱国主义论文:谈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闻一多诗歌论文爱国主义论文:谈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闻一多论文:谈闻一多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摘要]闻一多不仅是一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和英勇无畏的斗士。本文通过对闻一多诗歌的解读,谈谈其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关键词]闻一多诗歌爱国主义思想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他出身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幼年即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进北京清华学校,在“五四”时期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1922年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和文学。异国生活的艰难遭遇,由民族歧视带来饥饿郁愤,对祖国的思念和向往,都凝聚在1923年出版的《红烛》中。1925年,闻一多回国,先后在武汉、青岛、北京等地的大学任教,1928年,出版了第二本诗集《死水》。这是他在回国后面对“死水”般的旧中国社会现实发出的诅咒和抗议,是他从梦幻回到现实之后的痛苦心声。 早期闻一多诗歌创作,流露出诗人童年的纯白心灵,初绽青春理想;留学美国时期“思乡”成为创作主题,他的爱国主义倾向于此产生;留学归国后,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变,表现为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愤慨,同时激赏民族的伟大,充满对祖国命运、前途新生的坚定信念。这一爱国特征的产生由于对祖国理想化的色彩和现实的强烈反差,内心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矛盾与冲突,铸就了其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以至于

朱自清先生称赞他差不多是抗战以前“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多数都是收在《红烛》和《死水》这两个集子里,出版于1923年的《红烛》,除了《孤雁篇》和《红豆篇》这两部分是在美国所写的,其余大多数是1920年至1922年初诗人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所写。从这些早期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青年时代已经对现实表现出不满,军阀混战的局面无限痛恨。在他看来,黑暗现实就像是“苦雾”笼罩下“死睡”的“一条大河”,“没有真,没有美,更哪里去找光明”(西岸)因此,诗人于1922年怀着满腔热情和追求西方文化的幻想去美国学习。在美其间,他不仅目睹,而且切身体察到中国留学生所受到的歧视和侮辱,于是,他就把满腔愤懑写进了诗篇。这就是《红烛》中的《孤雁》,《太阳吟》和《忆菊》诗篇等。这也被称为诗人的爱国思乡诗。 出版于1928年的《死水》,是闻一多1925年6月归国后的作品。当时,诗人怀抱着热烈饥饿的情绪,回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如花的祖国”。但是,让他遇到的却是“五洲”之后的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局面。于是,他愕然,失望,并且满腔愤懑。这时候,诗人的眼睛从过去的“唯美’追求转向了现实,看到了人民伤心惨目的情景。对人民的关注,对祖国的同情,促使闻一多开拓

闻一多诗及赏析

死水 闻一多一九二五年四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赏析】 《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的最重要作品,闻一多是新月派诗词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有人认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他们所说的不无道理,然而我认为,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 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确实有绝望的情绪,如果深入体会,就有可能发现在讽刺、诅咒的后面,是希望“死水”早日死亡,“春水”早日诞生。诗人那些冷嘲热讽的文字充满了疾恶如仇的破坏欲,有一股摧枯拉朽,扫荡旧世界的如火激情;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后面实际上是一种热切的呼唤,呼唤一种光明美好的新生活,呼唤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希望正义的新世界!

太阳吟 闻一多一九二二年九月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吧?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像无家可归似的呢。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闻一多的诗——苏雪林

闻一多的诗 苏雪林 “天才是一分神来,九十九分汗下。”爱迪生这句话用在文艺上也极确当。我们熟闻“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等语;我们知道薛道衡登吟榻构思,闻人声便怒。陈后山作诗,家人为逐去猫犬,婴儿都寄别家的故事;还有秃尽眉毛的,踏翻醋瓮的,钻入深草和爬上树杪的种种笑话。这无怪他们的诗句是那样精金似的光泽,水晶似的透明呀!无怪乎他们的技巧是那样“美人细意熨贴平,裁缝灭尽针线迹”的浑然天成呀!哪有高深精美的创作,不由惨淡经营而就呢。 在文学革命的过渡时代,旧的声调格律完全打破了,新的还没有建设起来,于是什么卤莽灭裂的现象都出来了。我们只见新诗坛年年月月出青年诗人,我们只见新诗一集一集粗制滥造出来,比雨后春笋还要茂盛。许多读者对新诗失望,这原是不足为奇的事。 有一位抱着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和“颇学阴和苦用心”作新诗的诗人,使读者改变了轻视新诗的看法,那便是闻一多。 徐志摩初期的作品,有时为过于繁富的辞藻所累,使诗的形式缺少一种“明净”的风光,有时也为作者那抑制不住的热情——所谓初期汹涌性——所累,使诗的内容略欠一种严肃的气氛,但闻一多的作品,便没有这些毛病。徐氏诗的体裁极为繁复,作风也多变化,清丽如《问谁》、《乡村里的音籁》;凄艳如《朝雾里的小草花》、《在山道旁》;秀媚如《她是睡着了》;腴润如《沙扬那拉》;瑰奇如《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五老峰》;豪放如《这是个懦怯的世界》、《破庙》;粗犷如《灰色的人生》……但除此之外,他还有一种朴素的,淡远的,刚劲的,崇高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假修饰,全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必做作,全是元气的自在流行;不讲章句法,全似流水的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像《为要寻一颗明星》、《落叶小唱》、《卡尔佛里》、《一条金色的光痕》……至于后来的《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十分之七都是。也可以说徐志摩初期作品尚有蹊径可寻,后来则高不可攀了。前期虽然蜕脱了旧诗词的声色和形体,我们到底还同它们有些面熟,好像在儿子脸上依稀认出祖父的声音笑貌一般,后期作品则完全以另一面目出现了。 闻一多的作品便和徐志摩后期有些相近,我们对于它们是陌生的,读到它们时,有乍遇着素昧平生的客人,不知不觉将放肆姿态敛起,而生出肃然起敬的感觉。 闻一多第一本诗集《红烛》便表现了“精练”的作风,他的气魄雄浑似郭沫若,却不似他的直率显露;意趣幽深似俞平伯,却不似他的暧昧拖沓;风致秀媚似冰心,却不似她的腼腆温柔。他的每首诗都看出是用异常的气力做成的。这种用气力做诗,成为新诗的趋向。后来他的《死水》更朝着这趋向走,诗刊派和新月派的同人,也都朝着这趋向走。论到他诗的特色,我以为有以下几项: 一、完全是本色的 新诗初起时以模仿西洋诗为能事,郭沫若的作品,不但运用西洋典故,竟致行行嵌用西洋文字,末流所至,使新文学成为中西合璧之怪物,闻一多于此事非常反对。在他批评郭沫若诗的文章《女神之地方色彩》中,先论当时新诗人迷信西洋诗之害,最后他说:“但是我从头到今,对于新诗的意义似乎有些不同。我以为新诗径直是新的,不但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洋固有的诗;换言之,它不要做纯粹的本地诗,但还要保存本地

闻一多和徐志摩诗歌比较

闻一多与徐志摩同属新月派,而且都为新月派前期的代表人物.他们与其他新月诗人共同努力,使新诗逐渐走向了”规范化”,两个人的前期创作风格都差不多,讲求诗歌的"三美",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但是二者的不同应该是在表达的内容上,闻一多更多时候是以一个爱国诗人的身份参与创作的,他的《红烛》就是追求光明的一次探索.而徐志摩很多时候是以爱情的迷茫者或是自然的歌颂者出现的,在他的笔下,现实的因素很少,浪漫唯美十足。今天我们记住徐志摩,大半是由于他诗歌的音乐性。 闻一多慷慨激昂,徐志摩缠绵悱恻。这正好反映出闻一多的志士情怀与徐志摩的才子风流。闻一多以诗歌为讽刺现实、追求理想的手段,而徐志摩是在以生命为诗。在他们的诗歌创作前期,都受到了英国诗歌的影响.。而闻一多在创作的后期,诗歌受到法语诗歌的影响,尤其是象征主义的影响。同为新格律诗派代表人物的徐志摩和闻一多,诗体风格不同。读闻一多的诗歌,我们常听到的是行进的节奏,是格式的匀整和均齐;读徐志摩的诗歌,我们常感到的是荡漾的旋律,是音节的整齐和变化。 闻一多,徐志摩诗歌的不同风格,根源于他们独特的审美性格和观念。徐志摩爱“动”的性格烙印诗中,我们读徐志摩的诗,既感到奔跃的情思在弹拨我们的心弦,又感到跳溅的律动在叩敲我们的听觉。而闻一多则推崇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均齐”。在探讨和实践

新格律时,注意从律绝体和词曲中吸取营养,让诗行排列贯穿“均齐”的传统审美意识。 闻一多强调的是整齐的节奏,他通过大体等时的音尺,有规律的排列成诗行,再用大体相同数的音尺的诗行排列诗节、诗篇,从而形成新格律诗节拍式的整齐而和谐的节奏美。而徐志摩注重流动的旋律,他通过诗行有规律的组织排列,从而形成全节或全篇新格律诗回环的匀整而流动的旋律美。

《红烛》闻一多

闻一多《红烛》 红烛(序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解读《红烛》,也就为我们破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心理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须知,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模式中,诗人的抒情达志通常都不是无所顾忌的自我喷发,它大多需要假托一定的物象形式,而且这一物象形式又还不是诗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而是千百年来中国诗人的历史遗产。这些诗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诗歌长河的波涛里浮动闪熠,赋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以激情、以灵感。 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当他为自己第一个诗集题名作结时,“红烛”也就首先清晰地浮现了出来,这就是《红烛》诗集的取名及《红烛》序诗的缘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诗人闻一多在其创作的第一个阶段的心理特征:他不是单纯的自我表现、自我刻画(尽管他对自我表现的《女神》颇为欣赏)。自我表现、自我刻画的西方浪漫主义诗学并没有在他的心灵世界居统治地位;诗人的自我抒写有意识地附着在一定的“模式”当中,他对“模式”的体认与他对自身的体认在同时进行,这些创作心理都显然与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有关,所以说,《红烛》意识结构的表层洋溢着传统诗学的余香。 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绞结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有申发,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 而这又是现代诗区别于古典诗歌的动人之处。 中国古典诗歌的以物明志,是在物我间融洽无隙的境界中进行的,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里并没有刻意强调说“春蚕”、“蜡炬”仅仅是外物,也没有在与这些外物相对应的地位上再寻找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无所用心地叙述着外物的状态,其实也就是在叙述着诗人自己。李商隐诗歌素以绵密富丽的意象著称,这一特征就更引人注目了。但接受了“蜡炬”原型的闻一多在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却有悖此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