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闻一多 诗歌中的三美

闻一多 诗歌中的三美

闻一多 诗歌中的三美
闻一多 诗歌中的三美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三美”诗论

《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

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

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

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得格律的缚束。这首诗在艺

术上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对“恶”的歌咏,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来尔《恶之花》的影响。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成就还在于对于新格律体诗体的创造。在闻一多加入新月社之后,

针对五四白话新诗的过分直白和散漫无羁,主张“诗应该带着镣铐跳舞”,并具体提出了“三

美”的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即音节的和谐;“绘画美”,即辞藻的美;“建筑美”,即形式

的整饬。这首《死水》就是他的诗学主张的具体的实践。《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

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

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

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全诗共

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

体。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

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

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再说绘画美。诗

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

觉效果。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

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产生张力,画面更加

活泼起来。这样的“三美”手法的运用使《死水》形成了总体的整齐凝重的风格,作者的那种

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更是跃然纸上。

新诗绘画美理论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

先贤们那里,诗与画常常相得益彰、相映生辉。苏东坡在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板桥一竿清秀的竹子入诗入画,卓尔不群。在先

生的诗作中,也经常出现红、黄、青、蓝、紫、金、黑、白等表现色彩,《死水》中,翡翠

的碧绿、桃色的艳红、罗绮的光亮、云霞的陆离,逼得我们眼花缭乱,我们也不得不惊叹于

这个五彩纷呈的绚丽世界!闻一多开着它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注入晶莹剔透的翡翠、粉嫩

灼灼的桃花、皱颉柔滑的罗绮、流丽飘荡的云霞等,“浓密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这些意象

叠在一起描绘出一幅美丽无比的图画。使该首诗错彩漏金、斑斓繁丰,另人目迷五色,从而

实现色彩对比,诗画相通。

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的特点提出来的。“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我们的文字有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如果有人要问新诗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回答他:增加了一种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诗的特点之一。”并把它与律诗具有的建筑美相比,得出“(律诗)可差得多了”的结论。因为“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上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三美”创作实践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使得他的诗大多有富于浪漫气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诗集《死水》中《发现》、《一句话》、《死水》等诗篇,写得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死水》是闻一多的杰作。诗人把黑暗腐败的旧中国现实,比喻为“一沟绝望的死水”,表达了对丑恶势力的憎恨和对祖国深沉的挚爱。诗的最后一节,表明他一方面对黑暗不存幻想,坚信丑恶产生不了美;另一方面并非心如死灰,“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是愤激之言,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说:“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在绝望中饱含着希望,在冷峻里灌注着一腔爱国主义的热情之火,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

《死水》也是闻一多先生自认“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的实验”,是先生实验他的“三美”新格律体的典型。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九个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组成2232或2322或3222音尺,最后以双音节收尾,虽然音尺的排列顺序不完全相同,但是其总数却完全一致,在变化中保持整齐,参差错落兼以抑扬顿挫,每节换韵,各节大体均押abcb型的二四脚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具有音乐般的美感。诗人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跳得如此轻松自如,节奏和谐,真令人击节赞叹!

另外,诗歌借鉴了西方现代诗的反讽方法和“以丑为美”的艺术原则。诗的中间三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极力把死水内在的丑恶东西,充分地涂饰以美丽的外形(“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白沫”),以鲜明的色彩和响亮的声音,反讽死水的肮脏、霉烂、黯淡、沉寂。美与丑的交织反差,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附录:《死水》(作者/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韵脚)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韵脚)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韵脚)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韵脚)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韵脚)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韵脚)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韵脚)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韵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韵脚)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韵脚)

“三美”对后来创研者的影响

如果说闻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者,那么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诗的推崇者和努力实践者。在徐志摩先生的许多诗歌中都流露出他对美的要求。特别是《再别康桥》,这是他的经典之作,也是他的诗歌对“三美”要求的综合艺术性所在。此诗语言清新,有着突出的通俗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极富音乐美。其中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句式是反复的,“轻轻”、“悄悄”等词也是重叠的,加强了节奏感。每句诗随着感情的变化而换韵,这点与闻一多先生的《死水》用韵可谓一脉相承;再者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一三句诗短一点,二四句诗长一点,都呈现出建筑对称美来;而“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词藻既形象又具有柔美感,无不给人以绘画美的享受;至于诗中的比喻,也都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总之,《再别康桥》这首诗音节抑扬顿挫,声调回环反复,格式呈现对称,词藻形象柔美,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此外,新格律诗创作也被其他一些诗人秉持、奉行,出现了数量虽少但影响不小的新格律体诗选本。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诞生了以“东方诗风论坛”、“中国格律体新诗网”等为代表的格律体新诗创研交流平台,明确反对与现实、与大众、与传统隔绝,强调要贴近现实、语言晓畅、注重音乐美、兼顾形式美,涌现出了齐云、刘年、宋煜姝、余小曲等一批热爱诗歌艺术、才华横溢、朝气蓬勃、信心十足的格律体新诗创作实践者。

对新格律体诗的研究也一直没有断绝。从林庚先生的“典型诗行”、“半逗律”,到解放后何其芳先生提倡有规律地押韵及注重“顿”在新格律诗中的中心地位、卞之琳先生对吟调和诵调节奏的区分,再到八十年代后万龙生先生提出新格律诗“无限可操作性”、孙逐明先生推出《汉语新诗格律概论》、吕进先生推出《新诗:诗体重建》、诗酒自娱先生推出《格律体新诗论纲》、晓曲先生推出《简论中国格律体新诗的先锋性》等等,新格律诗理论正不断丰富、深入、发展。

新格律诗理论与创作的发展,反映了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吸收及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顽强回归,相信伴随着民族信心的重新拾回以及新诗的螺旋发展轨迹,未来格律体新诗创作会繁荣起来,理论会进一步得到发展、推广并逐渐固定下来。一个以传统诗词、现代新诗、格律体新诗三足鼎立的局面终将形成。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怒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是对死水的总体印象,用“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来象征军阀统治的黑暗。第二节至第四节分别描写了死水的丑恶状况。第二节诗人用“铜”、“铁罐”、“油腻”、“霉菌”来修饰“翡翠”、“桃花”、“罗绮”、“云霞”这些美好的形象,正是对现存社会“金玉其外,败絮之中”的丑恶本质的反讽。这种表面繁华的外表只不过是“破铜烂铁”生出了锈渍,“剩菜残羹”发生了霉变。第三节对死水进行了本质的揭露,所谓的“绿酒”、“白沫”、“小珠”、“大珠”、“花蚊”只是死水腐烂发酵结出的恶果,让人不得不对这个恶水横流、花蚊猖獗、行将毁灭的“死水”产生厌恶和绝望之情。第四节诗人让青蛙在死水中“叫出了歌声”,可谓是绝妙的嘲弄。“一沟死水”本该死气沉沉,而由死水养活的青蛙唱起了“鲜明”的赞歌,反动派的厚颜无耻的嘴脸跃然纸上。第五节诗人提出了对“死水”的毅然决绝的态度,“死水不是美的所在”,“让丑恶去开垦它”。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让“这沟死水”尽情狂欢去吧,所谓“恶贯满盈”,只会死路一条。其中隐含了诗人对未来朦胧的期望。正如朱自清曾指出的:“闻一多真是一团火。就在《死水》那首诗里他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去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朱自清《闻一多全集·序》)黑暗中隐藏着光明,绝望中蕴蓄着希望。这就是闻一多爱国主义思想的辩证法,也是其爱国诗的力量之所在。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 摘要: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更是如此。本文拟就诗歌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进行了一些探讨,旨在揭示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文化意境 诗歌翻译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艺术内涵和方法技巧,它要求译者克服源语和译语在音,形,义等美学特征方面的差异,准备把握译作和原文的和谐关系,力求再现原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整体。 诗歌一系列自身的独特性都构成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困难。因为翻译旨在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读诗的他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就是翻译要使得阅读译文的读者得到与原文的读者同样的感受。因此,一篇好的译文也应该将原文中的修辞特色忠实的反映出来,以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各自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在修辞的具体表达上存在着差异,有时甚至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方法。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Arthur C ooper所译: Before my bed 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 So that it seems Like frost on the ground. Lift my head,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Lowering my head, I dream that I’m home. 应该说Arthur Cooper的译文基本上做到了对原诗内容的忠实,或者说达到了“意美”的传递,但却未能做到形式上和音韵上的和谐统一,即形美和音美。他把原诗四句拆成八句,而且原诗固有的由平仄和尾韵构成的很强的音乐感完全荡然无存了。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阅读答案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

《再别康桥》讲课

教案 课题:再别康桥 学院:汉语言文学 班级:文新学院2009级3班 姓名:叶蓓菁 学号: 20090141057 指导老师:戴前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和意境,感知本诗的三美。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掌握诵读技巧,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联想法:锻炼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 探究法: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本诗感情与景物在诗歌中的融合,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习诗人一生对爱,对美,对自由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难点: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需用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淹《别赋》有語: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在古代无数的诗文华章中,文人对于离别之情的描述,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介绍作者、文章背景 1、阅读注释①康桥是什么,地处何方,以及与诗人又有什么的关系?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诗人对康桥有很深的感情。 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代表诗

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写下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拓展: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闻一多在1926年发表的《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并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得到了徐志摩、朱湘等人的应和,新月派就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因此此文,我们也将从闻一多的三美来剖析。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欣赏名家的配乐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体会、找差距 4、学生默读、体会感情 5、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教学流程 (一)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赏析诗歌 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寻找出本诗的七个画面,来看看诗人构建出的本诗的绘画之美。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案教学提纲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 案)(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案)(2)文章 来自: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 一1.概括短文的大意。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2.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用文中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文中“目不窥园,兀兀穷年,足不下楼,沥尽心血”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 运用四个四字词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刻苦,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4理解“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细节描写,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字写得多而工整,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5肖像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目不窥园。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6“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及谦逊态度。 7作为学者,这部分写了闻一多的那三件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二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内容) 2、文中“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贴切,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 我是做了再说(向别人告白自己做了什么)“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吹嘘,自诩实干精神谦虚美德) 4、加点的“精神食粮”指代什么?(用原文)

《再别康桥》的三美主张

分析《再别康桥》的三美主张 一、绘画的美。 所谓绘画的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词藻”的选择和使用,能充分体现我国象形文字在状形绘色上的特点,富于色彩感。 《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二、音乐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指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那种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赞同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 《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再别康桥》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 该诗韵律自然和谐,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另外,声调的回环也是该诗具有音乐的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三、建筑的美。 “建筑的美”也属于视觉形象,它主要指的是诗的形体结构,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造成有规律的匀整或参差。 《再别康桥》在节式、章法、句法上匀整而又有变化。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成有规律的参差错落的序列,保持了诗形的均衡、对称和多样统一,但又避免了诗形过于方整而产生的那种板滞、单调的缺点,而给人以清新的感受;同时首尾回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许渊冲诗歌翻译的三美

中文摘要 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这些美感在其英译中不但不能丧失,而且还要尽量体现。翻译难,译文学作品尤难,译诗更是难上加难。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尤其是在再现原文“三美”这方面,其困境早已是译界的共识,尽管如此,译界依然不乏具有研究价值的古典诗词英译的上乘作品。本文就精选一些出自大家手笔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作,并联系一些理论,从多个角度分析原作的意美、音美、形美是如何在其英译中体现的,并结合自己的启迪,将北朝民歌《木兰辞》在原译者的基础上改译,以求进一步体现原作的美感。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美感;英译;体现 Abstract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a kind of art, which contains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emperament and form. When the Chinese classic poetry i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 beauty of the poetry is not only to be reserved, but also to be embodied. In term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e reappearance of the “three beauties” is esp ecially a difficult work, and there are, however, still a lot of valuable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This paper displays some excellent English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y famous translators, and expounds how the “three beauties” are embodied in English translation through deep analysis. And this paper also contains a revised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lassic poem “Mu Lan Ci” to further reappear the beauty. Key words: Chinese classic poetry; beauty; English translation; reappearance 一、引言 诗歌美学认为,诗歌美是由三维组成的复合艺术系统,三维是指意象美、音乐美、绘画美[1](P65)。中国古典诗词更是如此,它形象生动,音调和谐,节奏鲜明,含蓄婉约,耐人寻味,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宝库的精品。而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一文中,除了提出翻译的忠实标准和通顺标准外,还着重强调了美的标准。他认为翻译家应当将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必须兼顾到美感这一方面。笔者十分认同林先生的观点,因为诗的首要条件就是美感。所谓“美感”,就是原文所体现的意境之美、音韵之美和形式之美。也就是许渊冲先生所说的诗词“三美”——意美、音美、形美[2](P68)。而从文艺美学和诗美艺术的角度来看,诗词翻译就是原文审美特质和艺术魅力的再现。本文分别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分析和阐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如何在英译中体现。 二、“三美”在英译中的体现 (一)、意美:内容的再现 何谓“意美”?对于诗歌之意,中国古典文论中有精辟论述:“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 [3](P77)诗词翻译中“意美”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意义美”,而且还包

再别康桥逐字稿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导入: 《再别康桥》如一首清新优美的小夜曲,诗人自由的天性,飘逸洒脱的性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合成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中国当代文坛上最出色的离别诗。说到离别,自古便有“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诗句。那么,诗人是怎样在诗中抒发自己的离别之情的呢?在这节课,让我们通过灵动的文字,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要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二要探究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同学们,在听过夏青艺术家的朗诵录音,并整体感知作品后,让我们共同探究这样三个问题: 一、《再别康桥》在送别对象上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共同分析一下,比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通过这些诗,我们发现传统的离别诗送别的对象多事人物,而《再别康桥》中则是与康桥告别,与西天的云彩告别。本诗中,告别对象由人物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捶胸顿足的模式。 那么同学们,不禁会问,诗人为什么会与康桥告别,与西天的云

彩告别呢? 这个问题与本诗的创作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诗人曾游学于剑桥大学。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中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对是个的兴趣远不如他对相对论、民约论的兴趣。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灵性,唤醒了久蛰于心中的诗人的天命。正如诗人在《吸烟与文化》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的眼是康桥的水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帮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帮我胚胎的。”作者阔别六年,重游故地,与康桥告别,就如同与自己难得的自己告别,如与自己的生命源泉,精神依恋的故乡告别。 同学们,再想本诗的营造的离别氛围有什么特点? 正如同学们所言,“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时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于绘景而不摹声,却以轻轻,悄悄,沉默营造出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意境中少了许多沉重,多了几分飘逸。 接下来,同学们创设一种情景,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结束了,同学们即将奔赴异国他乡,为了表达对母校的留恋,做一个vcr视频,拿着摄像机,你会选择哪些景物?同学会拍摄师生告别的画面,以及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物等等。而这首诗歌中却选取了云彩、金柳、柔波、青、等看似与告别并无关系的自然景物,并赋予这些景物以全新的审美感受,从而营造出了新颖独特的诗歌意境。总体而言,这首诗歌在离别对象、离别氛围、离别意象三个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仅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多思考,运用真觉得智慧写出更好的答案!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再别康桥文档

高一语文YW—2012—01—002 《再别康桥》导学案 编写人:李翠荷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2012—7—25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把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2、体会意象的特点并分析意象在表现情感中的作用。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中所蕴藏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思想与情感。 2、指导学生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让学生贴切地感悟诗歌朦胧意境中所传达的细腻情感。 【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大意,了解诗歌的文脉。做到鉴赏“四部 曲”:朗诵品味——把握意象——融入意境——领悟情感。 2、认真、限时、规范、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阅读知识链接部分,加深对人物的了解。 3、用红黑双色笔标记式预习课文。在独学基础上进行对学或群学。 【知识链接】 1、知人: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最具代表性诗人。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推动了新诗艺术的发展。1928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坠机身亡。 他虽英年早逝,却留下不朽名作,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 他的诗大都是抒情诗,善于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语言自然、纯熟,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艺术形式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成就可与诗歌相比,由于较少有形式上的束缚,更容易表现其奔放不羁的情感。

再别康桥朗诵分析

《再别康桥》朗诵分析 【总体分析】 此诗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这首诗艺术特色鲜明,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人善于从生活中捕捉鲜活、富有个性特征的景物形象,糅合诗人的情感与想象,构成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营造了优美、明丽的意境。那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河中的波光艳影,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各种物象相映成趣,无不浸透着诗人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尤其诗人的比喻独特而又贴切,手法巧妙,使情与景水乳交融,丰富了诗歌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本诗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诗歌语言清莹流丽,音节抑扬合度,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可以说是“三美”俱备,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堪称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情感基调】 初读后,感知内容,描写别愁,此愁又并非伤感,充满眷恋,包含淡淡地喜悦。采用舒缓语速。重音基本都在意象上。 【题目】 再别康桥(普通语速,略慢)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喜悦中带一丝忧伤,第一个“轻”字重音处理时略带虚化,第二个“轻”弱处理,两字之间似断非断) 正如我/轻轻的来(喜悦赞美之情,“正如我”三个字重音处理,吐字饱满的,“轻轻的”弱音处理,似断。“来”字重读饱满延长有回旋之感) 我/轻轻的招手,(充满留恋,朗诵时仿佛眼前出现美丽的画面。“我”短促渐弱,“轻轻的”弱强化,“招手”重音落实) 作别/西天的云彩。(充满喜爱幸福,流露飘逸之美,“作别”较招手弱,“别”字拉长,稍顿,“西天”重音,“的”弱音带过,“云彩”,“云”重音拉长,“采”字短而虚)【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喜悦,由衷地爱这片美丽的土地,“那”虚化,“河畔”重读,“的”字带过,“金柳”中“金”着重,“柳”字拉长,为下句相连蓄势赞美,)

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试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赫.然(hè)仰之弥.高(ní)群蚁排衙.(yá) B.典籍.(jí)目不窥.园(kūi)一反既.往(jì) C.卓.越(zhuó)气冲斗.牛(dǒu)潜.心贯注(qián) D.衰.微(shuāi)沥.尽心血(lì)漂.白四壁(piāo) 2.根据解释填写出恰当的成语。 (1)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__________(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声震天地!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____________(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3)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一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____________(很不一样),而且一反既往了。 (4)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____________(辛辛苦苦一年到头这样做),沥尽心血。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说”字的不同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和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的结构非常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____________”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5~8题。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66198450.html, 翻译诗词的三美原则 作者:梁宁宁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1年第04期 摘要:严复曾提出译事三原则“信、达、雅”。“信”是最基本的要求,“达”和“雅”则是更高的要求。“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假如说“信”的基本要求是要立足于西方思想的“本义”,那么“达”和“雅”则不限于此,而是包涵了“有助于中文读者理解”的考虑在内。许渊冲在翻译诗词方面提出了翻译诗词是要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关键词:意美;音美;形美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50-001 文学翻译家傅雷说:“唯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完整性的条件之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的文化才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翻译也如此,中国翻译者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区,使世界文化越来越光辉灿烂。我想翻译界是不是也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呢?在翻譯诗词方面许渊冲提出了,翻译诗词是要尽可能地传达原诗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三美的基础是三似:意似、音似、形似。意似就是要传达原诗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而意美指的是深层结构,意似指的却是表层结构。所以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翻译唐诗的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传达原诗的音美的问题。许老师提出唐诗的音美首先是押韵,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除了押韵外,还有翻译出诗词的重复和诗的节奏问题。翻译唐诗的第三个问题是传达原诗的形美。他把七言诗译成每行十二个音节的亚历山大体;五言诗有的译成每行八个音节,有的译成每行十个音节。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得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兼得,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许老师提出译文三美的灵感来自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在《自文字至文章》中说:“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许老师提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并且毛主席说过:“新诗

《闻一多先生上课》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

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关,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练习题 及答案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geming 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题:

1.给上面的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②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3.文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4.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5.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6.最后几段,几乎是一句话一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

浅析再别康桥的语言特色

浅析《再别康桥》的文本语言特色 摘要: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在其诗歌创作中遵循音乐美、建筑美、形象美的三美理论,《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三美理论成功体现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再别康桥》的文本语言进行简要分析,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分析评论再别康桥的语言之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再别康桥语言特色 《再别康桥》的语言分析 《再别康桥》作为徐志摩的代表作,典型的体现了徐志摩的为文风格,诗的语言清新华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随情而动。外在形式之美与内在感情之美和谐统一,让读者的心弦随之波动。诗歌语言从语音和语义两方面成功全面的体现了诗歌音乐美、建筑美、和形象美。 从语音方面看,《再别康桥》极具音乐之美。这首诗在长短、高低、轻重上都有规律的起伏,有节奏感。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各句长短不一,整散结合,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也体现出诗歌一种建筑的结构之美。全诗十分讲究押韵,且用韵细密精巧,产生了和谐回环之美。全诗的韵,是双线交织或勾连的。节内双行各自都押韵,基本上每节换一韵。如第一节两句”来”和“彩”押“ai”韵,第二节换韵,押”ang”韵。诗的单行比较灵活,有的只在节内押韵,而单行间不押韵,如第6节单行的“放歌”同“沉默”,与双行的“笙”同“康桥”交错编排;有的节与节之间前后勾连,如第1节的“招手”,与第2节的“金柳”,第2节的“艳影”与第3节的“青荇”。双行与单行之间有时也前后承接相联,如第4节末行的“梦”与第5节的开头的“寻梦”,第5节末行与第6节首行的“放歌”,第6节两个“沉默”的顶真,第1节与第7节首尾的反复和照应,都构成了音乐的美感。而叠字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也使离别的愁绪愈浓。同时,文学作品的语音渗透着情感,传达着意义。在这首诗中,作者所奠定的语调基础是低沉的。从第1节便写出了作者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踮起脚尖无声无息的走出母校,夹杂着极深的不舍和悲凉作别“西天的云彩。”所传达的这难舍难分的离情,给诗定下悲沉的抒情基调。此篇目的朗诵作品常常用低沉的语调来传达诗人缠绵凄婉的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仅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多思考,运用真觉得智慧写出更好的答案!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4、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5、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6、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7、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8、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短) 9、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一句话) 10、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11、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

鉴赏古典诗词三美

鉴赏古典诗词三美

————————————————————————————————作者:————————————————————————————————日期:

鉴赏古典诗词三美-中学语文论文 鉴赏古典诗词三美 白居易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音乐诗《琵琶行》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比如丰富的艺术形象、丰富的语言美学特质、丰富的情感意蕴、幽怨深邃的意境、忧愁暗恨的音乐美学特质等。这不仅是滋润学生美好心灵的丰富营养,也是点燃学生生命热情的精神火把,更是熏陶学生美好品格、提高学生古典诗词艺术作品鉴赏能力等的极好资源。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读通、读顺、读懂文本的前提下对之进行多维鉴赏。 一.鉴赏诗歌中艺术形象美 白居易的《琵琶行》运用典雅凝炼的诗歌语言塑造的不朽的艺术形象不仅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遭逢不幸、身世凄凉、技艺超群的琵琶女形象,还有遭受迁谪之苦、满怀忧愤之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慨叹的诗人自我形象——江州青衫司马白居易形象,更有“金声玉振,珠玉落盘”般令“主人忘归客不发”的《琵琶曲》音乐形象。无论其中的哪一种艺术形象,都倾注和浸润了作者的无限深情。教学时,引导学生认知、感悟上述艺术形象,有利于引导学生加深对这首流播千年、闪烁着音乐异彩的不朽诗篇深远、丰富意蕴的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感知诗人倾注于诗歌中的丰富情感和美丽情愫。故此,教学时,在学生基本读通、读懂诗歌内容大意的前提下,我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展示下列思考题供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取得了很好的品鉴效果: 1.找出并细读深品文本中描写琵琶女、江州青衫司马、琵琶乐等艺术形象的诗句,说说诗人是借助怎样的创作手法塑造上述艺术形象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