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十一综合技能培养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指导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十一综合技能培养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指导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十一综合技能培养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指导含答案
2019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专题十一综合技能培养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指导含答案

高考诗歌分类鉴赏方法指导[对应学生用书P93]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以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他类诗歌。

下面就几种常见题材的诗歌鉴赏方法逐一解说。

一、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1.特点归纳:

(1)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2.写作技巧:

(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3.答题步骤: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兰

曹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1)这首词全篇咏幽兰,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找出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可见需从整首词入手。本首词的标题是“兰”,单独一个植物名字,这类诗歌一般要么运用象征手法,要么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整首词都在写兰,表现了作者对隐士节操的敬仰,可以确定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答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词人借花写人,以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品行,寄托自己对隐士节操的敬仰。

(2)“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请简要分析其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其常见提问方式有:(1)这句诗(词)好在哪里?(2)请对某句话进行简要赏析。(3)某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4)这句诗(词)有什么含意和作用?请简要分析。解答这类题,首先,应看句子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还是抒情、议论;其次,分析句子的语言特点或艺术特点,阐明表面意思,挖掘深层含意;最后,根据需要阐释其表达作用或艺术效果。就本题来说,该句属于抒情议论句,表面意思是“刻意去闻兰花的香味是闻不到的,它香在无心处”,结合这首词运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可以进一步分析其深层内涵,即品行高洁的人不会刻意表现自己,所以易被忽视,难被重用。

答案:“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说兰花的幽香不可强求,刻意去闻香味是闻不到的。比喻品行高洁的人不会刻意去表现自己,易被忽视,难被重用。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规

[宋]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 诗人与范仲淹是好友,本诗是作者得知范仲淹被贬后所写。

(1)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如何将咏物与抒怀结合起来的?请简要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本题的考查点是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考生在做题时既要体察物态,又要体察诗人描摹物态之妙;同时,还要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

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咏物诗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或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考生在鉴赏时要重点把握全诗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寄托什么志。具体到本诗,根据注释和诗中的“万古冤”及“忆家园”等不难概括出诗歌的情感。从“子规”这一意象以及其叫声的凄切、哀伤可知,本诗突出一个“冤”字,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范仲淹的同情以及对范仲淹遭遇的无比愤慨。

答案:(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范仲淹被贬之冤枉与落寞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意欲回乡之情。

(2)诗歌描写子规叫声凄切、哀伤,突出一个“冤”字,诗人借子规的啼叫声,暗示范仲淹被贬是千古奇冤。子规的叫声是诗人悲痛心情的外化,诗人正是通过子规的叫声将咏物与抒怀很好地结合起来的。

二、送别诗鉴赏

1.情感特点:

情感1:宽慰。

别董大(情深意长的勉励)

高適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2: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3: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4:想像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后情境的想像、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5:朋友间的友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之情。

2.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像、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3.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

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①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②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③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④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1)诗的第二联被前人赞为“久别重逢之绝唱”,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篇,简析这首诗的构思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首惜别诗。这两道题分别属于诗论评析型和鉴赏表达技巧型题目。对于第(1)小题,考生要紧紧抓住“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这一联进行分析,围绕“久别重逢之绝唱”选择角度,可以从情感角度着手,这两句诗真实贴切地表现了友人久别而意外重逢的感情变化过程,以及友谊的真诚和内心的喜悦。对于第(2)小题,考生要分析该诗的结构思路,把握诗句的关系,尤其要关注起承转合的情况。“故

人江海别”,是说上次分别;“乍见翻疑梦”,是说这次相见;“相悲各问年”,是写当前两人交谈;“离杯惜共传”是写就此分别。全诗可谓波澜起伏,曲尽其妙。

答案:(1)这两句诗写出了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和神态。久别相逢,乍见以后,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离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会的不易。“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2)这首诗写乍见又别离之情,构思精巧。开头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可谓一波三折,巧妙写出了久别而意外重逢的复杂情感的变化过程。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①鸣。

[注] ①“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像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三、山水田园诗鉴赏

1.思想内容:

(1)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

(2)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3)表现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4)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意。

(5)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

2.常用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3.鉴赏方法:

(1)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

(2)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3)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现实与想像、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3)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题目。

北宅秘园

谢庄

夕天霁晚气,轻霞澄暮阴。

微风清幽幌,馀日照青林。

收光渐窗歇,穷园自荒深。

绿池翻素景,秋槐响寒音。

伊人傥同爱,弦酒共栖寻。

(1)这首诗的开头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收光渐窗歇”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考生解答该题时,首先,要找出诗句中所描绘的意象,如“夕天”“轻霞”“微风”“馀日”“青林”等,这样就可知诗中描绘了一幅秋暮图。其次,把诗中意象组成的画面与诗歌的主旨及抒发的情感相结合,概括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如结尾句“伊人傥同爱,弦酒共栖寻”,愿与“同好”共享秋园暮景之乐,可知诗人表达的是对宅园的喜爱之情。第(2)小题是炼字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考生在答题时要先找出用得最为传神的那个字,再结合诗句进行赏析。“收光渐窗歇”,写日将沉没,夜幕降临,渐觉窗外暗了下来,一个“渐”字,不仅写出了夜幕慢慢降临的过程,也突出了诗人的观察品味之细。

答案:(1)诗歌开头写秋天傍晚时的景色:薄暮将临,烟霭消散,轻霞映天,空气新鲜,微风荡漾着幽雅的帘幔,太阳的余晖斜照着深秀的树林。诗人用简练的笔触营造出一个清丽明净、高远幽深的意境。

(2)“渐”字最为传神。一个“渐”字,写出了夜幕慢慢降临的动态过程,突出了诗人对宅园暮色的专注品味,给悄然无人、荒寂深沉的宅园带来了一线生气,更增强了幽深静谧的整体气氛。

四、怀古咏史诗鉴赏

1.特点归纳:后代诗人对尘封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它常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了诗人对社会历史的感触。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解读要求:①基础:明了诗人所咏的人和事。

②关键:把握诗人在吟咏古人时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解读时应思考,对于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作者态度是什么?诗人对此事别出新意的见解表现在何处?

2.分析鉴赏:

例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鉴赏方法:

①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

②弄清史实:对作品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

典故。

③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④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2)所抒之情:咏史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社会历史的感悟,抒发作者的情感。

①叹朝代兴亡变化;②感慨岁月瞬息变幻;③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3)常用表现手法:①以景衬情;②由议论引发;③正反对比,侧面烘托。

3.咏史角度:

(1)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诗人不置身其中。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①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②子弟今虽在,肯③为君王卷土来?

[注] 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王诗译文:经过战争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赏析点拨:王诗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诗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认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2)把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

全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寄寓深刻,双关见意。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叙写自己对陈琳的景仰之情,而今日漂泊江湖路过陈琳的坟墓。)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即景抒情。前句是墓前之景,下句是墓前的遥思。)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抒发诗人无限惆怅之情。)

(3)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首诗不是感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借题发挥,借咏贾谊故事,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让他们在政治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汉文帝史称有道明君,尚且如此,其他君主自然更勿论。李商隐把从古以来贤才不得重用的叹息与自身流落不遇的感慨,通过贾谊的典型事例抒写出来。前两句以欲抑先扬的手法,叙述文帝求贤,召见才能卓异的贾谊,使人以为下面必有关于国计民生大事的咨询;三四句却转而揭出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讽刺的意味极深而出之以唱叹,尤觉情韵悠远。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陈亮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②。小儿破贼③,势成宁问强对!

[注] ①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春,隆兴和议后,南宋统治者欲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定势”为借口,放弃北伐,苟安江左。陈亮坚决反对。②中流誓:这里引用的是祖逖统兵北伐,渡江击楫而誓的故事。③小儿破贼:淝水之战时,谢安之侄谢玄等击败苻坚大军,捷报送达,谢安方与客下围棋,看书毕,默然无语,依旧对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怎样运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考生在做题时要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第(1)小题主要考查的是“借古喻今”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考生依据词的上片词人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影射南宋朝廷同样是出于自私的打算而苟安于一隅等有关内容,稍加整理即可得出答案。第(2)小题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两个典故,可以参照注释加以概括提炼,作者通过“祖逖中流

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表达了没有必要害怕强敌的坚定信念。

答案:(1)词的上片借批判东晋统治者偏安江左,来谴责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同时又借六朝往事委婉批判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完全是只求苟安的“门户私计”,戳穿了“南疆北界”的欺骗性。

(2)两个典故:祖逖中流击楫、谢玄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故事。

作用:劝勉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坚定信念,利用有利形势,长驱千里,扫清河洛,尽收故土,表达了作者必胜的乐观信念。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漫兴

辛弃疾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笕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

[注] 这首词是庆元六年(1200年),作者61岁,被罢官退隐于铅山时所作。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词的上片是用李广屡立战功,但官位不到九卿,而他的堂弟李蔡才能平庸,属于下等里的中等,却能封为列侯的故事,以古喻今,尖锐地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腐朽,抒发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在表现手法上,李广与李蔡的对比明显,最后以“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这一反语作结,与词的上片相照应,揭露南宋朝廷打击抗战派的政策,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答案:(1)这首词以李广自喻,指出像李广那样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却总是被排斥、迫害,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

(2)①对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做对比,突出了李广的悲剧命运。

②反语。词的最后,不说自己的愤慨,偏说“举力田”;在“舍我其谁”的严肃叙说中,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对南宋朝廷的尖锐嘲讽。

五、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1.特点归纳:

(1)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塞上听吹笛

高適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别董大

高適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归纳

①内容——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家乡——思乡念亲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②风格——雄壮豪迈。

③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

2.鉴赏方法

(1)词句分析法。

(2)形象分析法。

3.常见意象:

(1)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2)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3)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4)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5)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4.主旨归纳

(1).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2)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3)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4)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5)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6)注意矛盾心情: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1)本词中,词人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边塞画面?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现出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两个考点。对于第(1)小题,要抓住一些具体的意象来分析画面,如泠泠的水流声、云中之关塞、秋风、落雁等,然后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阐述其作用。对于第(2)小题,考生可以根据“谁是知音者”“边愁”“莫教泪洒英雄”等词句解读出词中包孕的情感,另外,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纳兰性德的生平际遇来揣摩这首词包含的情感。

答案:(1)词人为我们描绘了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画面。这些画面中的景象渲染了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出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同时为结尾的抒情作铺垫。

(2)这首词表现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知音难觅的苦闷,也有关塞行役的艰辛;既有背井离乡的无奈,也有英雄失路的落寞,同时还有对朝代兴衰的深沉感叹。

2.比较阅读王昌龄《从军行》,回答问题。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二诗在抒情上,“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

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②二诗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式,以想像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六、思乡怀人诗鉴赏

1.鉴赏要点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妙喻传情:乡愁。

2.鉴赏方法

(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

(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 卢纶,唐大历(代宗)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1)这首诗首联的“闲”字用得巧,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颈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的首联写东风吹拂,细细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悠闲。“草色闲”是能看到的事物,而与之相对的是人心之愁。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的感情。据此可以分析出“闲”字的巧妙。做第(2)小题时,要着眼于颈联的意象。诗的颈联全是写景,远方的家乡被浮云缭绕,眼前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表面上很壮观,实则隐含着一种衰微之意,景与情巧妙融合在一起。

答案:(1)首联的“闲”字写出京城草色悠闲,与东望所见相对,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眼前只见长安那笼罩在夕阳之中的错落有致的宫殿。颈联远近景结合,表面上写的是壮观之景,实际上写的是孤独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答案

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及答案 全国1(河北、河南、山西、广西)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全国卷2(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1)(3分)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 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5分)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北京 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2019年各地高考模拟卷诗歌赏析试题汇编

2019 年各地高考模拟卷古达诗歌赏析试题汇编 (湘潭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完成1~2 题。 甲午除夜① 元好问 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已恨太官余麯饼②,争教汉水入胶船 ③?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④五十年。 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 【注】① 金天兴三年(1234 年)一月十日,金哀宗在蒙古与南宋的夹击之下,自缢身死。除夕之夜,元好问被蒙古军羁押在山东聊城,独坐斗室之中,感慨万千,写下了此诗。② 麯饼:《晋书·愍帝纪》:“京师饥甚,太仓有麯数十饼,麴允屑为粥以供帝。”③ 胶船:传说周昭王南攻楚国,准备渡过汉水,当地人以胶粘船以进,至中流,胶溶船解,周昭王遂滑水而死。④ 大定明昌:是金鼎盛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首句中的“人事”“推迁”表现了金朝灭亡的事实,“忽”字表现了其灭亡速度之快。 B. 第二句,“坐守”表现了诗人被羁押的处境,又运用比喻表现了诗人的强烈愿望。 C. 颔联用典,用“已恨”“争教”联结,以晋愍帝和周昭王类比哀宗;痛切之感,溢于言表。 D. 颈联回顾了全盛时期的金朝;“三千牍”言哀宗功绩已记载于史册,“五十年”言时间之久长。 2.后人评价元好问的诗歌“笔笔皆为血泪,字字饱含悲愤”。请结合本诗简要概括。(6 分) (长郡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押题卷)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3~4 题。 秋风辞 ①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 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3.下面对诗歌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 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2019年高考语文答题万能公式(最实用)

2019年高考语文答题万能公式(最实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年高考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附详解-历 年高考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卷)柳梢青·送卢梅坡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容具体说明。【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鉴赏资料】: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

婉动人。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卢梅坡,南宋诗人,过在京城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远”化用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经典)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归纳 小说阅读 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四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主题) 一、人物形象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细节描写: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描写对象的特点鲜明突出。 2、小说中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主人公、次要人物。 这两类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 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有对比、衬托、揭示主题的作用。 4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常考的题型。 设问角度: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由面到点分点作答,性格特点+文中的依据(结合文本材料分析)。 如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可从五面揣摩: 第一,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第二,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第三,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第四,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五,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注意:区别“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二、情节

2019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 专题05 诗歌鉴赏

2019年08月03日xx学校高中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刘希国】

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分模块汇编及精品解析之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词句注释 1.许道宁:北宋河间人,一作长安人,善画,自成一家。 2.“向来”二句:山谷《以椰子茶瓶寄德孺》:“往时万里物,今在篱落间。”此用其句式。一窗间,指画幅不大。 3.晚:晚照或晚气。 4.“此中”句: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 【白话译文一】 画作望去,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山水,苍苍茫茫的是哪一个郡的山。一向都是万里无边的意境,今却画在尺幅不大的一窗间。树木映照在夕阳的余晖中,孤零零的云朵还没有落下去。这幅画中含有不寻常诗句,吟咏不断也体会不出其意境。 【白话译文二】 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创作背景 此诗为一首图画诗,当作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诗人所题之画疑为徐道宁的《渔父图》(又名《秋江渔艇图》《渔舟晚唱图》)。 作品鉴赏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就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一片疑问之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二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及至第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其物与心之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 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谈中见新奇。古人认为“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简斋此诗,可证此论。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板。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落尽见真淳”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绝非索然寡味,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中。无限的绚烂,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昔人谓陈与义“天分即高。用心亦苦,意不拔俗,语不惊人,不轻出也。”看来此论是公道的。[6]

2019-2020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诗词鉴赏汇编

海淀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4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1】 黄庭坚 其一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2】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 其二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3】化粘枝。 湘东一目【4】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释:【1】任公渐:任渐,黄庭坚的好友。【2】坐隐:与下文“手谈”都指下围棋。 【3】朝甲:蝉蜕。【4】湘东一目: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围棋中,棋子在棋盘上围成的空白交点称为目。围棋需有两目才能成活,一目就是死棋。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首诗开篇都写到作者因没有公务缠身,难得闲暇,于是生发了弈棋的雅兴。 B.第一首诗的領联用岩穴隐居、与俗人闲聊之事和下棋相比较,写出下棋之乐。 C.第二首诗颈联的“诚”“尚”二字写弈者虽不服输,但最终也未能扭转颓势。 ' D.两首诗中都写作者陶醉于对弈,不觉时间流逝,表现出其对下棋的痴迷程度。14.这两首诗都富含理趣,请结合第一首诗的尾联和第二首诗的颔联,分别对此加以赏析。(6分) 答: 15.《红楼梦》的人物取名是门艺术,曾有“省力之甚,醒目之甚,却是俗中不俗”的评价,例如迎春的丫鬟取名“司棋”,用字平常,但大有深意。请从《红楼梦》中另举一例,谈谈你对取名“俗中不俗”的理解。(6分) 答: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 黄庭坚诗中用了“湘东一目”的典故,写出下棋者的处境。古代诗文中常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到“①,②”,以先贤的居所来写自己的陋室不陋,进一步表现了高洁脱俗的志趣;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了曹操“③,④ ”的英雄形象,生发出“固一世之雄也,面今安在哉”的感慨,叹英雄不再、世事无常;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前朝旧事“⑤,封狼居胥,⑥”,借古讽今,告诚当权者不要草率出兵。 西城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14题。(共12分)

2019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19届北京各区高三期末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9东城高三期末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1】 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2】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3】。 注释:【1】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当时叶梦得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九月望日,与幕下诸将操练弓箭,因病而未能上场习射。【2】秋事:指秋收,制寒衣等事。【3】云中:汉代北方边防重镇。 14.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篇四句以“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突出了深秋的寥廓与凄清。 B.“起瞰”三句,写词人午夜登高远眺,不由生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借酒浇愁。 C.下片写了西园习射的情景,诗人因病不能竞武,看到虎士矫健英武的表现,感慨万千。 D.结尾“回首望云中”一句,诗人借汉代古地名表达了自己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心愿。 15. 下列对词中加点词语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促西风”的“促”字,不仅写出了秋风强劲,而且体现出敌情急迫、战事紧急。 B.“中夜入梧桐”中的“入”字,生动地描绘出风吹入梧桐的枝叶深处,鸣响不止。 C.“客争笑”中的“争”字,极写宴饮时宾客的欢笑,与诗人的失落形成鲜明对比。 D.“老矣真堪愧”中的“堪”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因虚度年华而一事无成的惭愧。 16. 明人毛晋《石林词跋》说叶梦得“不作柔语殢(tì, 纠缠)人”。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17.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诗仙李白想象瑰奇,他诗中的意象常带有奇特的神话色彩,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古人认为,要想获得成功,需要“志”“力”“物”三者配合。当“物”与“力”不可强求时,你会选择“,”来激励自己。 北京是一座国际大都市,城市繁华,人才荟萃,真可用王勃的“,” 来形容。保持司法公正是一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古代很多政治家都懂得这个道理,诸葛亮就建议后主“,”。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4.(3分)B

山东省各地市2019年3月高考一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阅读(含答案)

2019年3月山东省各地市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之诗歌阅读 2019年3月济南市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 ~15小题。 自咏示客 陆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C.颔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宦海生涯所经历的是非曲直无处分辩的心酸。 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E.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 14.C E(C项,颔联是直抒胸臆;E项句意理解错误,表现的不是客人对“我”为人处世方式的不满,而是关心。) 15.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15.(1)前一句是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示,后一句用虚笔想象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2分)整联虚实结合,卒章显志,(2分)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愤懑,甚至产生归隐的思想感情(2分)。 2019年3月淄博滨州一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晚步陈棠 晚步沙头①倚小晴,南山正与暮云横。 栖鸦啼处野烟合,飞鸟去边孤月生。 树暗风微花气度,溪深雨涨水痕平。 夜阑衣湿迷归路,仿佛前村灯火明。 【注】①沙头:地名、位下今湖北荆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句中的“沙头”一词交代“晚步”的地点,“小晴”点明了天气状况。 B.第三们写野烟弥漫,栖鸦啼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营造了萧瑟的氛围。 C.第四句写鸟儿飞离悬送,孤月升起,让人顿生凄凉之感,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 D.夜深之时,迷途的诗人忽见前村灯火通明,暗示了自己的仕途即将峰回路转。 E.在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诗人还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其中,使诗歌显得含蓄蕴藉。 14.C D(C项“让人顿生凄凉之感”不妥,“直接表达”错误。D项“暗示了自己的仕途即将峰回路转”不妥) 15.“树暗风微花气度,溪深雨涨水痕平”颇受后世称道,请简要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15.①“度”字突出花香袭人的动态,“平”字描摹雨后溪深水涨的情景。②嗅觉和视觉相结合,营造出清幽寂静的氛围。③融情入景,既衬托出内心的平和安宁,情感含蓄委婉。(共6分,每条2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浙江)2008-2019真题

久城KuJou 浙江高考——古诗词鉴赏 【2019年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2分) 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2018年浙江高考】(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 (2)这首诗与柳水《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久城KuJou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 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也同“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 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 【2016年浙江高考】(7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 赏析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

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 14.C 15.“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 1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15.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2019高考语文答题时间分配及最优策略

2019高考语文答题时间分配及最优策略 时间合理,审题全面;先易后难,答题规范;书写工整,卷面美观;检查核对,纠错完善。 时间合理。恰当安排时间,注意效费比。习题所用时间应和习题分数成正比,如果一个题所用的时间超过其题分数的2倍,就应该果断放弃。参考时间:论述类文本高考9分,10分钟左右较为合适;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15分钟时间左右;实用类文本12分,10分钟左右;文言文阅读19分,20分钟时间;诗歌阅读11分,10分钟左右;名句默写5分,5分钟以内;语言文字运用20分,20分钟以内;作文60分,50分钟左右;10分钟时间,处理拿不准的习题。 审题全面。审准题干,审全要素,审对方向,审准方式。看是正确还是错误一项,是正确还是最恰当一项;看问的是结构是情感,是方法还是效果;看是概括还是具体说明,是联系段落还是联系全文。 先易后难。正确对待开考前5分钟,大概判断习题难易,规划时间安排,遇到难题绕开,遇到难句绕开,后面的语境会帮你读懂,后面自信会给你灵感。撞破南墙不回头,碰破的只是自己的头,而不是墙。需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技巧,绕开是为了战胜。 答题规范。答题要要点化,逻辑化,全面化,针对化。不针对题干,必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不全面,只能看着分数远离,不逻辑化,必然引起改卷老师反感,不要点化,必然成为考场窦娥,被老师误判。 书写工整,卷面美观。有人掏钱美容,有人衣着华丽,可是一些学生却不重视书写卷面。书写潦草,卷面涂抹,考试必然吃大亏。 检查核对,纠错完善。纠错不是心理纠结完全靠猜,而是多角度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文言文翻译,从文章语境推测,从文化语境解释,从生活语境证明。 考试不是体力活,是技术活,精通技术,一技在手,考试无忧。 各题型具体安排 总体原则:总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种,平均每分钟得1分。要给作

2019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诗歌鉴赏汇编(16区全,含静安黄浦)

2019年高三语文一模诗词鉴赏汇编 宝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唐多令(宋)刘过① 安远楼②小集,侑觞歌板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释】①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一生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力主抗金,恢复中原。 ②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鹤山上,又称南楼。当时武昌是南宋和金人交战的前方。 12.下列对小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地点。 B.交代了参加聚会的对象。 C.交代了写作的社会环境。 D.交代了写作该词的原因。 13.下列对词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重过”点名故地重游,今昔对比,更添凄然之情。 B. 以“能几日,又中秋”反衬出故人难以团聚的忧伤。 C. “浑是新愁”包含着忧国伤时之感与自伤身世之慨。 D. 重过、故人、旧江山、少年等前后呼应,章法谨严。 14.扣住“满”“寒”二字,赏析“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两句。(4分) 【参考答案】 12.C(2分) 13.B(2分) 14.以满地芦叶、一带江水写出眼前萧瑟的景象,这里的“满”字写满眼都是枯黄的芦叶,突出景色荒凉;“寒”字将视觉转化为触觉,突出了景色凄冷;烘托了词人内心凄凉感伤的心境;为全词蒙上了一层黯淡的底色(奠定了感情基调)。(4分。答到一点给1分) 崇明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秋夜客舍 (唐)杜甫 露下天高秋气清,空山独夜旅魂惊。

2019高考诗歌鉴赏练习30篇(附解析)

诗歌鉴赏练习30篇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都城元夕①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②。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②觚棱:宫殿的屋脊。 1.以上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词的开篇写眼前所见汴京元宵夜之景,灯火辉煌,华丽的车马云集,一派热闹景象。 B. 词人以想象中的仙境来比喻都城元夕的盛况,认为汴京元宵之夜之美宛如神仙境界。 C. 下片写羁旅之愁,上片越是写的繁华热闹,反而越表现出词人凄清冷寂的尴尬之状。 D. 词人看到了“江南客”的憔悴面容,想到自己羁旅之苦,于是从繁华回到凄冷中来。 E. “窗破月寻人”表明只有月亮陪伴自己,“寻”字运用拟人手法,越发显出人的孤独。2.这首次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汉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风辞 刘彻①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①:刘彻即汉武帝,公元113年,汉武帝刘彻带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祭祀后土,途闻南征将士喜报,进而“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宴饮,自作《秋风辞》”。 3.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开篇二句以秋日最具特色的四个意象点明了季节时令特点,色彩斑斓,动静结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旷幽远、萧瑟凄凉的意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五、六、七句铺写诗人与群臣共同宴游的场景,“泛、济、横、扬、鸣、发”等动作一一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 C. 最后收笔两句情感陡转,发出“变徵之音”,乐极生悲,曲折而又缠绵地抒发了一代帝王对生命易逝盛年难再的悲慨。 D. 起句“秋风起兮白云飞”,字面义上近似于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但综合全诗来看,两者境界、情韵不一样,前者清新流丽,后者苍莽雄放。 E. 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串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深沉。 4.清代诗人沈德潜读此诗时批“《离骚》遗响”,请结合此评价简要赏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第一句,诗人春天经过一处园林,回想它秋天时的荒芜和破败,不禁悲从中来。 B. 第二句,写到了南下途中鸟语花香的美好,也传递了诗人即将渡江赴边的愁苦。 C. 第三句承上启下,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感湘江北流,皆因“京国人南窜”。 D. 结尾句中作者借“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又以“不似”寄托自己的无奈慨叹。 E. 诗人以“水北流”与“人南窜”加以比照,表达了远离京师的孤独、悲愤之情。 6.杜甫有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表现手法而言,本诗有一句与其相同。请指出来并作简要赏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杨顺国】

2019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解析(7套)1.(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1)“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项符合题意。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句子内容的理解力。整体理解诗歌,把尾联放进整首诗理解。《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

高考语文流程图答题技巧(带答案版)

2019备战高考之图文转换 整理人: 0 1 【考点解读】 图文转换包括图、表转换,看似只是两种表达形式的相互转换,其实涉及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得体、修辞等诸多考点,综合考查考生描述、压缩、概括等各方面的能力,更涉及考生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达的能力。 近几年来,课标全国卷对图文转换题的考查包括流程图、徽标、漫画、图片和图表,选材非常生活化,容涉及社会实践活动、奥运、节约水资源、网络语言等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由此可见,该题型走向生活化,体现实用性、人文性、情趣性的趋势较为明显。 一、流程图及解题技巧 流程图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容表述出来。 0 2 【典例引路】 为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开展能力,某中学学生会计划举办一次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活动安排如下图,请用一段话介绍G20峰会模拟会议

活动安排的流程,要求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答案:G20峰会模拟会议活动由筹备、活动和总结三个阶段构成。筹备阶段包括成立各国代表团和选举大会秘书长两项容;活动阶段安排了经济交流论坛和文化交流论坛;总结阶段则进行最佳代表团评选活动。 【解析】表述准确1分,语言连贯1分。模拟活动及每个阶段的容如有缺漏,则扣1分。 0 3 【基本方法】 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 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 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 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

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二、方位图及解题技巧 方位图答题注意: 1、先说出它所处的位置 2、看清楚参照物 3、用准方位词(左西、右东、上北、下南) 4、条理清楚(最好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 积累一些表方位的词语: 傍、依、靠、倚、近、望、接、邻 【典例引路】 请根据下边的示意图,对新体育馆的所在位置作一个介绍。(6分)

(完整版)2019年高考现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2019年高考现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现代诗歌鉴赏也需要对诗人所写的题材、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对修辞知识、写作知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诗歌的传统、风格、流派、典故等已知的经验才能在诗歌鉴赏上游刃有余。 一、利用已知,调动储存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题干要求、标题、作者、写作题材范围、写作时间、注释等;二是考生个人的,如对作者这一作品和其它作品的阅读经验,对所写的题材、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修辞知识、写作知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诗歌的传统、风格、流派、典故等已知的经验。 目前现代诗歌鉴赏题题干要求多是逆选,这有助于考生利用三项正确选项理解诗意;标题、作者、时代、题材、心境及各种有关知识这一“已知”要密切联系课本学过的内容(如《我爱这土地》,就应联系《大堰河——》),教师补充的内容,自己课外学过的内容。这样积极把自己的经验储存调动起来,为下一步仔细体味作准备。 二、把握意象,体味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喜爱之情,但情哀之时美景含泪,如“感时花溅泪”;心凉之时美景却又倍受诘问,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意象“花”“红药”所含的情感就是很清楚的了。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