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考诗歌阅读

2019年高考诗歌阅读

2019年高考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杏花①

王安石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炯②。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

嫣如景阳妃③,含笑堕宫井。

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注】①这首诗作于作者变法失败,被贬江宁之后。②“空旷”“清炯”都借代水面。③景阳妃:指南朝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孔贵嫔。隋军攻破合城,陈后主与张、孔二人藏身于景阳宫井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绘石梁横架河上,茅屋临近水边的诗意画面,实际上是写杏花的生存环境。

B. 颔联的意思是,岸上杏花娇艳美丽,但与水中杏花之倒影相比,并没有更加美丽。

C. 杏花倒映于水中,仿佛景阳妃藏在宫井那样笑意嫣然。以美女比喻花,形象生动。

D. 诗歌通过杏花形象的正面描绘,并以景阳妃的笑为喻,细腻地写出了杏花之美。

15.“残妆坏难整”的原因是什么?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请简要说明。

14.D【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通过杏花形象的正面描绘”错,全诗都没有对杏花的形

象作正面描写,而是借对杏花在水中的倒影的描写,对杏花进行间接的描写。

15.原因:水面微波荡漾。表达的感情:

①对美好事物被破坏的惆怅、惋惜之情;

②借杏花美丽的倒影被破坏寄寓变法失败的感伤、失落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喜观①即到复题短篇二首(其一)

【唐】杜甫

巫峡千山暗,终南万里春。

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

意答儿童②问,来经战伐新③。

泊船悲喜后,款款话归秦④。

【注】①观:杜甫的弟弟,杜观。②儿童:诗人的儿子宗文,宗武。③来经战伐新:这既是书中的内容。也是诗人向孩子们讲述的内容。《社诗镜铨》引卢德水注云,“是年郭子仪讨周智光。命大将浑瑊、李怀光军渭上,所调‘来经战伐新’也”。④秦:代指家多。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渲染环境,三峡一带,两岸连山,层峦叠嶂,遮天蔽日。

B.颔联直书实事,作者虽在病中,但因与弟弟相见,精神立马振奋。

C.尾联“泊船”“归秦”分别与首联“巫峡”“终南”相呼应。

D.本诗格律精绝,情感真挚、深沉,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特点。

15.有人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16分)

14.B【解析】“因与弟弟相见”错误,应是读到了弟弟的来信。

15.①首联前句写巫峡两岸层峦叠嶂,遮天蔽日,暗指作者情绪低落;后句遥想终南山万里皆春,透露出一丝喜悦;

②颔联写自己于病中收到弟弟来信,悲中见喜;

③颈联写自己高兴地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但回答的却是战事,喜中有悲;

④尾联设想兄弟见面后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渴盼团圆的急迫心情,表达想要回家的愿望,但“款款”二字说明这一愿望不能立马实现,仍然是悲喜相兼。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4~15题。

于中好·送梁汾①南还为题小影

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梁汾:指词人好友顾贞观。康熙二十年,顾贞观正在京城,逢母丧欲南归无锡。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首句,“西风”直言环境萧瑟,“泪不干”表现离别的不舍,为全词奠定伤感基调。B.“劝加餐”是最常见的临别叮咛,平实之中蕴含深深的牵挂,不事雕琢却质朴感人。C.“桂花时节”令人自然想到仲秋月圆时节,表现了词人对与友人早日重逢的殷切期盼。D.最后两句,欲为友人画像以慰离别之苦,却因伤心而无法下笔,伤感之情溢于言表。15.试简要分析“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6分) 14.(3分)D【解析】“却因伤心而无法下笔”错误,原意应为小像已经画成,但伤心之意却难以画得。

15.(1)主客移位(“他写”或“对写”),(1分)借想象别后友人灯前听雨的孤独无聊以及追忆雪后看山的同游共乐,抒写自己同友人离别后的孤独无聊以及对友人的深深眷恋;

(2)对比,(1分)昔日的携手同游、共赏美景与日后的形影相吊、郁郁寡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与友人之间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2分)

(3)衬托,(1分)以二人携手同游的快乐衬托出离别后孤独寂寞的痛苦。(2分)(后两点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得3分,只答后两点最多得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花影

(宋)苏轼

重重登登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重重叠叠”连用两个叠音词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又写出了花影的浓厚。

B.明知道影子不会被扫去,但诗人还是计小童一遍遍的去扫,这种做法反映出了诗人的心情烦躁。

C.诗歌最后两联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太阳下山、月亮升起后花影变化的情景。

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咏花影这一“物”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看似简单,细思则极为深刻。

15.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变”字,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14.B【解析】B项并没有反映出作者烦躁的心情。

15.(1)花影的变化。(1分)开始用上瑶台写影子在移动,后来又写到被太阳收拾去写影的消失,最后写明月送将来写影子出现。(2分)

(2)花影的变暗含着光的变化,(1分)影子上瑶台是光的移动;影子被太阳收拾去是日光的由有到消失;明月送影子来是月光由无到有。(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夏日途中

李廓①

树夹炎风路,行人正午稀。

初蝉数声起,戏蝶一团飞。

日色欺清镜,槐膏点白衣。

无成归故里,自觉少光辉。

【注】①李廓,唐代陇西人,官宦之家。少有志勋业,揽辔慨然,而未肯屑就,遂困场屋(科举考试)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主要是前三联写景,尾联“归故里”三字点明概括,表明是夏日归途所见之景。

B.作者在诗中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热风扑面,蝉声鸣噪,作者以景衬情,很自然地引出了尾联的抒情。

C.尾联直抒胸臆,全诗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诗句前后相承,水到渠成地抒发了作者情感。

D.诗人将说明、描写、抒情、叙事相结合,交替使用几种表达方式,给读者呈现了形象的画面。

15.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4.D【解析】D中不是“说明”的表达方式。可改为议论。

15.全诗抒发了作者科举失利,抱负难施的失意惆怅之情。(2分)诗中“炎风”、“初蝉”等意象呈现了一幅夏日图景。热风扑面,蝉声鸣噪,夏日炎热纷乱,作者以景衬情,烘托了作者惆怅低落的心情。(2分)尾联直抒胸臆,“无成”直接点明情感。二者结合,较为充

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①此时词人被贬,任杭州通判。王缄是苏轼结发妻子王弗之弟,此时王弗已归葬成都十年。②凭:烦请。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忘却成都来十载”两句中词人由眼前的王缄想起了亡妻王弗,虽是由眼前人忆已故人,但其实十年来对妻子的思念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词人心头。

B.“故山知好在”两句是说王缄此来,让自己知道故乡人事依旧,因而稍感宽慰。但有感于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因而又不禁悲从中来。

C.“殷勤且更尽离觞”中,“离觞”即离杯,指离别的酒宴。此句写词人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面对诸多烦恼的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D.词的上片写自我悲痛心情的缘起,并扩展到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时复杂难遣的悲情。全词语言沉郁苍凉,抒情曲折委婉,令人慨叹。

15.这首词抒发的情感十分丰富,请简要赏析抒发了词人那些情感?(6分)

14.D【解析】“抒情曲折委婉”有误,本词情感丰富,但抒情并不曲折,亦不委婉。

15.①送别亲人的惆怅之情。妻子去世十年,又见其弟时产生了无限回忆。“坐上别愁,归来肠断”蕴含着深深的惆怅与伤悲;(2分)

②悼念亡妻的悲痛之情。此时结发之妻虽已去世十年,但伤感悲痛之情却时时萦绕,“忘却”是虚,“思量”是实;(2分)

③仕途不畅的失意之情。此时词人被贬杭州,政治的失意让他接连被贬,心情抑郁;

④思念故乡的悲凉之情。词人说自己一生漂流辗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难以遣怀。(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②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③,儒冠多误身④。

【注】①耒阳,地名;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潇湘,潇水和湘江在湖南零陵汇合后称之。③招魂:《楚辞》的篇名。④借用杜甫的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头两句,描写昏暗浮动的景象,一个“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这两句笔法纯熟,自然天成,把山村的景象,和盘托出。

B.第三句,在心理描写上,比前两句又深了一层,古人认为,鹧鸪的叫声,令人寒心。作者在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是在表现他对前途的忧虑,反衬他的凄凉心境。

C.下阕用典故,上承“潇湘逢故人”一句,写作者见到友人,不免要倾诉衷肠,回首往事,作者借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的将领形象,写出他当年抗击金兵时的潇洒风度。

D.“鞍马尘”,谓跃马扬戈,驰骋在烟尘滚滚的沙场上,词人抚今思昔,心潮澎湃,不胜感慨。他当年渡淮南归,正是为了在国土恢复事业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业绩。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上下片加以概述。(6分)

14.B【解析】“反衬”错误,应为正衬。

15.①漂泊不定的凄苦;

②前途茫茫的忧虑;

③遇见故人的欣喜;

④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与郁愤。(共6分,每点2分,答对3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11分)

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

辛弃疾

听我尊前醉后歌,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

寄语石头城下水:居士①,而今浑不怕风波。借使②未如鸥鸟伴;经惯③,也应学得老渔蓑。

【注】①居士:指未作官的士人,彼时稼轩正罢官家居,故聊以自称。②借使:即使。③经惯:经历一段自我修养。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为送友人范廓之而作,起句点明离宴,叹人生离别本属无可奈何之事。

B.“但使”句,上承离别之情又有转折,情深意厚,与“无情”句形成对比。

C.词人寄语建康水,自己归退不再怕“风波”,“风波”双关,暗指政治风波。

D.词人无“鸥鸟伴”,深以为憾,但能效仿“老渔蓑”生活,也是人生幸事。

15.本词写送行而不流于感伤,全词“似悲实旷”,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6 分)14.D【解析】诗句理解有误,诗人并无遗憾之情。

15.①起句感叹离别无奈,似抒悲情。②“但使”三句一转,叹只要友情亲近会超越千里路遥,没有真情面对面也如间隔千山万水,情感洒脱。③下片情感旷达,言自己而今归退田园,不用担心宦海风波,有归隐闲居的志趣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