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
三圈环流教案

湖北科技学院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姓名:金强

学号:135021010

班级:13地理科学

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5年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20分钟)

课题名称三圈环流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

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小节是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第二单元主要讲大气,我们这节课所要讲述的内容——三圈环流就是一种特殊的大气运动形式。本节课主要是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影响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的分析,来推求出大气运动的运动方向,进而形成三圈环流,即低纬度环流、中纬度环流、高纬度环流。课堂上以北半球为例,具体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讲解完后,让同学自己动手,根据所教授的原理把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画出来,据学生所画的步骤与方向来查漏补缺,以加深印象。同时要了解并掌握三圈环流所形成的气压带与风带,而且能够运用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相关的问题。总而言之,本堂课就是要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模式,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

过程与方法

a、不仅要知道三圈环流的运动模式,而且要理解环流之所

以这样运动的原理,要懂得用科学的方式来推理三圈环流

的形成,培养良好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b、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

主绘制地图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及了解三圈环流对全球的热量

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掌握三圈环流对全球

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模式,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与分布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启发法、讲授法,探究法,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教学用具黑板、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导课】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想我们咸宁市为什么

每年七八月份都不怎么下雨,这是一种偶

然现象吗(学生回答:)

非常好,地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而这都

其实是我们每天所面对的。好,这节课我

们就一起来系统学习三圈环流,接下来请

同学们结合教学目标和学案对上节课节

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回顾。(转身板

书)

学生集中注

意,进入新课

学习

联系生活导入

新课,拉近学生

与本课所学的

知识,吸引学生

注意力,激发学

习兴趣

【学以致用】师: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下面老师就要

来检验同学们上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了

师:在如图所示:箭头指示方向为气流流

动方向,判断高低压

(展示课件)

学生通过运用

已学知识思考

回答

复习回顾知识,

检验反馈学生

所学知识掌握

情况,并由此进

入新课知识点

讲授,加强了新

旧知识间的联

系【展示图例】

师:如果上面说的中间受热地是赤道,

冷却地是南北极地,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

如何运动呢?这种热力环流能否维持?

为什么?

学生观察并回

答教师问题通过对图片的

仔细观察,使学

生能够灵活的

运用知识提高

知识迁移能力,

从而引出假想

的地球热力运

讲授

新课【承启】师:其实,大气一开始运动,就

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会发

生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引导学生

思考回答,老师进行总结并提出那真实的

大气运动形式又是怎么样的呢?)

【承转】请同学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大

气运动的影响,然后小组讨论三圈环流的

形成模式图(难点)

师:老师点人回答,以肯定为主,并逐步

引导学生,不断完善学生答案。

【学生探究活动】

师:那么老师这里有几幅三圈环流的空白

图,箭头如何指呢?下沉与上升的地方形

成了什么呢?发给学生巩固新知识(学生

填图思考回答)

师:有哪位同学能够找到一些实际生活中

的例子证明我们刚刚学习的知识呢?(生

答)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培养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

合作等形式进

行学生活动,

并给出决策方

提高学生的读

图技能,培养学

生理论联系实

际的能力

讲授

课堂小结师: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全部内容

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回顾小结。(并科

学回答导入问题)

(结合板书,总结知识要点,提醒重点知

识)梳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突出重点,复习巩固

拓展延伸

师: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课后完成,按照今天学习的知识,我们这里为什么没有形成沙漠气候,我们下节课一起来交流展示。学生利用所学

知识去解决贴

近生活的实际

问题

学以致用,学习

对生活有用的

地理,培养学生

用地理的眼光

看世界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气压带与风带导学案

热 冷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与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学习目标】 1、 通过回顾热力环流知识,结合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理解单圈环流的前提条件,绘制出单圈环流示意图 2、 通过回顾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理解地球自转是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因,并能够绘制出三圈环流示意图、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3、 通过读图,理解风带气压带随季节移动的原因和规律 4、 通过案例探究,学会应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学习重点】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学习难点】理解太阳辐射、地转偏向力、直射点移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学习过程】 导入:撒哈拉沙尘挽救了亚马孙地区 在一般人眼里,漂浮在空气中的沙尘除了给人带来烦恼外实在没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然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就惊奇地发现,在巴西亚马孙地区,暴雨每年都从土壤中冲走大量矿物质。然而,正是从5000千米外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刮起的沙尘,不断跨越大西洋,将携带的矿物质补充到亚马孙地区,才保持住了该地区丰富的自然生态。 1、 热力环流回顾 请完成右图, I) 用箭头标上气流运动方向, II) 在圆圈中填入近地面气压状况 III) 在方格中填入高空气压状况 由于地面 不均,导致气流的 (垂直/水平)运动,从而形成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而这一气压差异导致气流的 (垂直/水平)运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2、 大气环流 概念: 的、 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 的 状态 成因: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 不同,造成高低纬度之间产生 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

2016会考2.1(3)三圈环流导学案

《三圈环流》学案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完成下面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B A C 冷 热 冷 A 、单圈环流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不公转、阳光直射赤道 (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在下图左侧画出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大气运动状况: B 、三圈环流(北半球)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自转但不公转,阳光直射赤道 (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在下图左侧画出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 结论: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圈环流。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在左图中填注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弯曲的箭头表示偏转后的风向。 (2)三圈环流——近地面的表现为:______个气压带,______个风带 (3)思考: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相同吗? 气压带①的形成原因是 ,属于 作用; 气压带②的形成原因是 ,属于 作用; 气压带③的形成原因 是 ,属于 作用,④也属于 作用形成。 (4)气压带和风带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 分布,气压带和风带 分布,南北半球 分布。 C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即自转也公转 (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移动原因: 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A 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 __ B 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 __ C 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 __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 就南半球而言: ___

《三圈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版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一)课程标准原文 绘制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并说明其成因,阐述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二)课程标准解析 在《气压带和风带》中具体有三个要求: 1)先要了解什么是大气环流,由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性的大气环流引入主题。 2)运用教材上的活动由简单到复杂,说明三圈环流的成因。 3)通过对三圈环流的讲解,引进对气压带、风带各方面知识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大多年龄在16周岁左右,这是一个充满感性和成长空间的年龄阶段。 他们是在之前的初中就学习过地理课,且在学习本节内容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这一章前2节的地理课程,这一节主要说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前2节知识的延伸。他们对于阅读和使用地图已掌握了一些技能和方法,但要在地图中能获取的地理信息进行挖掘,甚至运用多幅地图和相关资料结合分析时,他们就有难度了,因此需要通过多读图来加强和提高学生读图用途的能力。 他们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但有一些概念还是比较抽象,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授课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使一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在课堂上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起来。因为在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参差不齐,所以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需要特别注意将复杂的问题分步骤的进行化解,使学生能听懂,愿意听,愿意动手,愿意交流,愿意合作。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一年级上册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材内容包括有3个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在“气压带和风带”这一部分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前一节中学习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同时在提问过程中引出大规模大气运动,并让学生们理解大规模的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入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在“三圈环流”这一部分中,先假定好前提由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用这种层层递进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本节内容的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原有知识,也同时体现出一些地理要素图具有的相似处,用同样的方法都可以解决的。 2.知识结构关联图 1)单圈环流示意图

三圈环流导学案

《三圈环流》导学案 学习目标:1、学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学习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名称及分布。 学习难点:难点一:低纬环流的形成 难点二:极锋附近气流情况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图绘图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完成下面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B A C 冷热冷 【自主学习】 A、单圈环流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不公转、阳光直射赤道(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在下图左侧画出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大气运动状况: B、三圈环流(北半球)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自转但不公转,阳光直射赤道 (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在下图左侧画出北半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 结论: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圈环流。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在下图中填注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弯曲的箭头表示偏转后的风向。 (2)三圈环流——近地面的表现为:______个气压带,______个风带 (3)思考: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相同吗? 气压带①的形成原因是,属于作用; 气压带②的形成原因是,属于作用; 气压带③的形成原因是,属于作用, ④也属于作用形成。 (4)气压带和风带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南北半球分布。 C、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假设条件:地面性质均一、地球即自转也公转 (2)形成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移动原因:__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A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__ B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__ C太阳直射______________,节气__ 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 就南半球而言:___ 【课堂练习】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地球自转偏向力 ③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2.下列全球的气压带中,气流是上升的有()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3(导学案) Word版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3课时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使用说明】 1、课前根据预习自学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中的预习案。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堂重点突破。 3、课堂或课后认真、限时完成学案中的检测部分内容,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环流的成因并正确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 2.运用示意图,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重点难点】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运用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预习案】 (认真阅读课本36页到39页相应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一、大气环流 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 2.单圈闭合环流: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赤道和两极之间存在温差,会形成强大的。赤道地区终年高温,大气膨胀上升,两极地区大气冷却下沉。因此在高空,赤道地区为,两极地区为,大气由赤道流向两极。在近地面,赤道地区形成,两极地区形成,大气由两级流回赤道。这样会形成赤道与极地间的闭合环流。 3.三圈环流:由于地球在自转,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受到的影响。因此大气环流不是简单的单圈闭合环流,而是在南北半球各形成三圈环流。分别为纬环流, 纬环流和纬环流。其中,北半球气流向偏,南半球气流向偏。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及的影响。 二、气压带(共7个) 1.赤道低压带(1个):在赤道附近,强烈的太阳辐射加热地表,暖空气稳定,在近地表形成的一个区。 2.副热带高压带(2个):从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分别向方向流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向南北的气流方向不断偏转,到达南北纬附近时,气流的方向与纬线接近平行,导致空气在此堆积并,使近地面形成区。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三圈环流学案 中图版必修1

第二单元 三圈环流 【温故】 知识回顾: ⑴、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它是_______的最简单形式。 ⑵、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⑶、热力环流的等压面是如何弯曲的。 ⑷、山谷风、海陆风的形成原理。 ⑸、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⑹、近地面、高空风向受力有何不同。 ⑺、风力和风向的判断方法。 2、知识链接: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 【知新】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名称,分布,形成规律。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运用图表说明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 知识网络: 知识梳理: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1、单圈环流 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赤道和两极之间由于存在温差,会形成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 之间的闭合环流。 2.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 ① 圈② 圈③ 圈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1)七个气压带 ????? A 为④ 带 ?????C 为⑤ 带E 为⑥ 带G 为⑦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2)六个风带 ?????? ????B 为⑧ 带D 为⑨ 带F 为⑩ 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3)季节移动规律:随?____________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 知识运用: 案例研究: ①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成因相同吗?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成因相同吗? ③为什么纬度60°附近容易降水?与赤道地区降水是否相同? ④南北半球低纬度与高纬度风向是否相似? 自主练习: 1.右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A .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B .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 .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D .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2.中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向那个方向飘扬( ) A.西南 B.东南 C.西北 D.东北 3. 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 (无盛行风地带)。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 A. 南北纬30°附近 B.南北纬4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 纬80° 附近 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中,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在( ) A. 赤道附近 B.极地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30°附近 5.关于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 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动 B.北半球夏季向南移,冬季向北移动 C.南半球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动 D.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向北移动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600附近相遇 B.赤道地区上空,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低纬度地区 C.南北纬度400附近上空,空气堆积下沉 D.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 (3)当堂质量检测: 1、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A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 .高低纬度间受热均匀 C .地转偏向力 D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2、气流处于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副热带低气压带 D .极地高气压带 3、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上有四个低气压带和三个高气压带 B .从高气压带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 .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打破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三圈环流课堂设计

探究气压带与风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气压带与风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共包括下列三部分: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课教学内容在“地球上的大气”章节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季风环流”的基础,还对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以及自然带的分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形成原理,且可以绘图说明出来。 2、能够构思出三圈环流的三维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热力环流图对比导出单圈环流的模式图,并强调理想状态下的条件; 2、师生在合作探究中引导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规律,并分析气压带形成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绘图等方法与手段,表达、交流和反思自己对三圈环流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运用联系、运动的观点来看待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及其变化; 2.认识大气环流的整体性,进而学会用整体的思想看待地理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名称分布及成因 教学难点:1.低纬环流的形成 2.60°N附近的气流情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在上新课之前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历史人物一一哥伦布。他呢,通过远洋航行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扬名世界。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哥伦布是如何发现新大陆的。同时大家带着问题去思考,哥伦布能发现新大陆,实际上是发现了什么?利用了什么? 从刚才的视频中呢,我们了解到哥伦布实际上是发现了信风带和西风带,说明我们全球的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而我们把这种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对全球范围内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及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我们将采用不断设定条件的形式,把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由单个向多个逐步推导,由浅入深地来学习本节内容。 下面给大家3分钟,看课本33页的活动题,注意题目所假设的条件,试着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完成图中赤道和两极地区之间的单圈环流。 板书: 单圈环流 1.条件 2.示意图

(完整word版)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含答案)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和对气候的影响导学案(二课时) 学习目标: ●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的关系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分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运用海陆分布示意图,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环流与成因及相关的气候类型。 自主学习: 1、形成地球上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主要因素有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两个。全球共有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2、由于热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1个赤道低气压带和2个极地高气压带。 3、由于动力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气压带有2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和2个副 4、结合课本50页图2-32北半球三圈环流 和风带示意,画出全球气压带、风带。 并说明理由。 合作探究: 1、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做有规律的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是否也随之做相应 的移动呢?如果随之移动,请说明其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季节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2、根据50页图2-32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理想模式下的,如果我们考虑了海陆分布等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压中心。 3、结合世界地图及全球气压带风带图,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在海陆分布的影响下,北半球的冬季和夏季气压带会如何变化? 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所切断,

仅在大洋中存在着高压区域。 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大,控制范围最广,这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也保留在海洋上。 4、读53页图2-34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请回答: (1)什么是季风? 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成为季风。 (2)形成季风的原因是什么? 海陆分布导致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原因。 (3)东亚和南亚的季风有什么区别?并填下表4“东亚、南亚季风的对比”。 表4东亚、南亚季风的对比 (4)为什么说东亚的季风最典型? 面向世界最大的大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为显著,所以东亚的季风最典型。 自主检测: 必做题 1.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中纬度大陆上等温线的分布是( C) A.1月份、7月份都向北凸出B.1月份、7月份都向低纬凸出C.1月份向南凸出,7月份向北凸出D.1月份向高纬凸出,7月份向低纬凸出 2.7月份,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 A.被阿留申低压切断 B.被冰岛低压切断 C.被印度低压切断D.高压仅保留在陆地上 3.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的是( A)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分布规律性及生活中的一些局地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的形成分析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已经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但对于文科学生也言,物理知识的欠缺、空间概念建立的不牢固以及地理各知识点的不融会,虽然是复习课,本节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想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由于是复习课,必须要求全体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准确地画图并理解气压的分布规律,为了促进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知识的巩固,课堂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实例——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进行分析,而实例中分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则是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即使学生对零散地理知识进行了整合,也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竞赛的模式,确定计分标准激励学生集体的凝聚力。共设计四个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每组确定一名发言人对本组的讨论结果在黑板上进行阐述,当阐述完毕后先由本组同学进行补充,再组间进行质疑和补充,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的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的分布规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及局地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各局地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组排学生进行观点阐述→本组学生对知识进行补充→其他组质疑,本组解答应→其他组进行补充。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即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也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分析、理解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2-3季风环流 教学设计

《季风环流》教学设计 【导入】视频引出“风”创造了在干旱带的中国却十分湿润的奇迹师:是什么风创造了湿润的中国? 生:季风 师:季风是在季风环流的影响下形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季风环流 【板书】季风环流 师:那么,季风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具体是如何影响季风环流,进而形成季风的呢?(停顿) 我们一起来看,在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了三圈环流,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气压带被不同的大气活动中心所阻断,请同学们在圆圈处分别填上1月、7月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上的大气活动中心。下面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展示你的答案(贴一贴) (学生上台) 师:好,这位同学非常迅速的完成任务,接下来我想请你为我们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么贴? 首先1月份: 生: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陆地的升温降温速度比海洋快。1月份,

陆地温度比同纬度海洋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亚洲高压);海洋温度相对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在阿留申附近称阿留申低压) 师:那么7月份呢? 生: (……) 师:非常棒,逻辑非常严密清晰 师:高低气压一旦形成它们之间就会形成气流的水平运动,东亚海陆间的大气环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这就是季风环流。接下来请同学借助模型,在板图上模拟季风环流。 师提示:近地面风受地转偏向力作用,会发生偏转。(师画风向)师:季风环流的近地面风(风向)随季节有显著的改变,这就是季风。师:所以东亚季风形成的重要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板书】 师:冬、夏季风影响下会形成怎样的气候特点? 师提示:气温、降水两个角度 生: 师:那么除了东亚,世界上还有哪里也深受季风影响? 生:南亚 师:下面请同学来画一下南亚季风。 生画 师:冬季风是怎么形成的?……

【公开课教学设计】《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开头: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上升、下沉运动, 我们一起把上节课的内容再复习一下 ◇ 旧◇课◇复◇习 1、请用箭头标出下图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对比近地面两地的气压(P29,图) 2、画出北半球甲、乙两地的风向 【一、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板书】 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画课本) 包括: (一)三圈环流;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季风环流; (这节课主要讲前面两个) 【二、 三圈环流的形成】 【板书】 (一) 单圈环流 【板书】 制 假设1.地球不自转(即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2.地表性质均一;3.太阳直射赤道。 在下图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同时,在方框中填出高低压 热 冷 · 甲 近地面 高空 · 乙 1010/hpa 1006 750/hpa 744

如果考虑地转偏向力,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是/否) 理由:因为实际上地球自转,会产生 ,使大气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在高空,风向和等压线 ;近地面,风向和等压线成一夹角,此时,全球大气运动是如何(PPT 演示),我们一起分析下 (二)三圈环流【板书】 假设:1、地表性质均一;2.太阳直射赤道 考虑:地球自转,即存在 在北半球低纬、中纬、高纬会形成三个环流圈,称为三圈环流,那南半球呢? 全球总共会形成6个风带,7个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记忆方法:1、高低压带是怎么分布的?(相间分布)2、气压带名称怎么记忆呢?(以其所在地区命名,热带、副热带、副极地和极地;在热带地区的低气压带称为赤道低压带)3、风向,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4、三圈环流运动:低压—气流上升,高压—气流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根据气压带和风带记忆方法,完成比比谁最快的模块 试在右图填出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并画出风向,用箭头标出三圈环流运动的方向 (提示:南北半球气压带对称分布;南半球地 转偏向力向左) 我们来分析一下气压带的形成机制,气压带的形成机制主要分为热力成因和动力成因,看括号内的提示,分析哪些气压带是属热力成因,哪些是动力成因?

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必修模块一第二章第一节题目: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课标要求及分析】 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目标分析: 1.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读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读“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从中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关于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析和推导。这部分内容既是这节课的核心,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还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注重通过“假设——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但仍有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并缺乏小组交流意识和协作精神。【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是课标的要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对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这些结论包括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 过程与方法: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式: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主要方法:

(完整word版)气压带风带学案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3、通过合作互动,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与互助、协作能力。 〖学习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 〖温故知新〗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完成下面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标出高低气压) B A C 冷热冷 〖互动课堂〗 【画一画】 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终年直射赤道,画出南半球的大气环流:

【合作探究1】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在下图中填注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弯曲的箭头表示偏转后的风向。 (2)三圈环流——近地面的表现为:______个气压带,______个风带 (3)气压带和风带在分布上有规律? 【合作探究2】 上图为哪个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俯视图?说出你的判断理由?说出图中数字分别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

【巩固练习】 1.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地球自转偏向力 ③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2.下列全球的气压带中,气流是上升的有()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3.由于受热不均而形成的气压带有()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中,两支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在()A.赤道附近 B.极地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30°附近 5.关于气压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球7个气压带,3个低压带,4个高压带 B.气压带具有高低相间分布规律 C.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D.低气压带气流上升多云雨,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多晴天 6.下列图中,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A. B. C. D.

高中地理_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动手画图、填图,建立模型图,把地理原理应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体验地理学科的魅力。以老师为主导,通过构建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思、议、讲、练等活动,掌握学科知识,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逐步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目标导航】 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读图、绘图和动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合思维习惯,树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 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界观;陶冶爱国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探究法、讨论法;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导、议、讲、练等。 【教学手段】微课、自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设问:全球大气运动情况很复杂,实际大气如何运动?有什么运动规律?我们一起来探究本节的内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形 成、分布、移动 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海陆分布对 气压带的影响。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提高 读图、绘图和动 手能力。 素养目标:提高地理实践水平,培养综 合思维习惯;树 立全球整体意识。 德育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世 界观;陶冶爱国 情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 目标、学 习思路是 有效学习 的基础 1.温故知新---热力环流 [温故知新] 学案上完成A、B、C三地 因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 学案画热力环流 图,一位同学上黑 板展示。 及时回顾, 做好铺垫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2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讲全球性大气环流学案中图版

第2讲 全球性大气环流 考纲 考点 知识细化 能力要求 应用实践 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影响 三圈环流的成因 熟练绘制三圈环 流简图 分析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与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准确判断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正确分析某地气候特征及成因 分析判断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 北半球气压中心的 季节变化 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影响分析 季风环流的成因与 分布 依据分布判断季风气候类型 季风气候的成因与 分布 (对应学生用书第48页) 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影响 1.三圈环流的形成与主要的气压带和风带 读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三圈环流的成因(以北半球为例) ???? ?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三圈环流?? ???①低纬度环流圈 ②中纬度环流圈③高纬度环流圈 (2)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成因(以北半球为例) ①气压带 名 称 成 因

(1)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特别提醒] (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气压带也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3.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炎热干燥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2.分布 月份被切断的气压带 形成气压中心 亚欧大陆太平洋大西洋 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亚洲高压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亚洲低压 1月7月 东亚季风西北风东南风 南亚季风东北风西南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特别提醒] 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北回归线附近的世界各地均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2.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升起的五星红旗主要向西北方向飘扬。(√) 3.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因信风带的辐合作用盛行上升气流。(×) 4.亚欧大陆东部冬季的盛行风以东北风为主。(×)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 1.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①~⑦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 ①赤道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极地高气压带,⑤东北信风带,⑥盛行西风带,⑦极地东风带。 (2)该图为北(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大气环境---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导学案

2.34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状况,理解其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运用插图、数据资料、网络、报刊等,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的方式学习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重点难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自主学习】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三圈环流: ①环流(° --- °) ②环流(° --- °) ③环流(° --- °) 2.图中A—G所表示的气压带的名称为: D C、E B、F A、G

2.图中①--⑥所表示的风带的名称,并在图上画出风带的风向(图中虚线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请据其方向标出风向)。 ③④ ②⑤ ①⑥ 3.各气压带中多阴雨的是:;多晴天的是:。 各风带中多阴雨的是:;多晴天的是:。(填序号) 4.由热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有; 由动力因素形成的气压带有(填序号) 【问题探究】 据上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运动对气压带、风带的移动造成了什么影响?

【基础过关】 1.地球上气压带分布的规律是() A.冷的地方为高压,热的地方为低压 B.冷的地方为低压,热的地方为高压 C.高纬为高压,低纬为低压 D.极地高压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属冷性高压2. 下列四幅风带图中,属于北半球东北信风的是 3. 能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4.下面的风带示意图中,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A B C D 5.下列有关风带的画法,正确的是 ( ) 6.下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关于①②③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为动力上升B.②为高空西风 C.③为热力下沉D.④为东南信风 7. 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 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 ) A.赤道附近 B. 南北纬3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 南北极附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篇一】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

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 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 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 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