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气压分布规律性及生活中的一些局地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等的形成分析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已经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但对于文科学生也言,物理知识的欠缺、空间概念建立的不牢固以及地理各知识点的不融会,虽然是复习课,本节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想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由于是复习课,必须要求全体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准确地画图并理解气压的分布规律,为了促进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知识的巩固,课堂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实例——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进行分析,而实例中分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则是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即使学生对零散地理知识进行了整合,也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竞赛的模式,确定计分标准激励学生集体的凝聚力。共设计四个问题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要求每组确定一名发言人对本组的讨论结果在黑板上进行阐述,当阐述完毕后先由本组同学进行补充,再组间进行质疑和补充,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的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的分布规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及局地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各局地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各组排学生进行观点阐述→本组学生对知识进行补充→其他组质疑,本组解答应→其他组进行补充。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即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也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分析、理解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局地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一)宣布分组及课堂形式

1、分组:按学习兴趣小组分组,共分为四组,且每组的座位坐在一起。

2、课堂形式:小组间竞赛的形式(分抢答题和必选题)

抢答题:每题10分

必选题:每组100分,本组学生代表阐述和补充完后,由其他组质疑(质疑组每个有价质问题加10分),若本组无法科学解释,每题扣本组10分,后由其

他组补充,每补充一点加10分。

(二)课程知识学习

【引入】播放歌曲《军港之夜》,要求学生认真欣赏歌曲。

抢答题1:结合所学大气运动知识,请指出歌词与地理理论不相符合的部分。

预设答案:晚上应该吹陆风,因此歌曲中的海风你慢慢地吹应为陆风慢慢吹。

【过渡】为什么晚上吹的是陆风而不是海风?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热力环流》。

【板书】热力环流

一、夯实基础

抢答题2: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预设答案:冷热不均。

抢答题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

预设答案:热力环流。

A组必选题:讨论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的分布规律。

二、拓展应用

B组必选题:讨论分析山谷风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从山顶、山谷气温日较差大小比较和山谷可能产生环境问题两方面分析)。

C组必选题:讨论分析海陆风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对滨海地区的气候影响以及将时间延伸为不同季节的风向情况)。

D组必选题:讨论分析城市风的形成原因、过程及城市风存在对城市的环境影响及在城市规划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间为五分钟,然后各组排代表发言,发言时间为不超过五分钟。发言后组内补充,再由组间质疑,组内回答,最后由组外补充。

【讨论题预设答案】

A组:

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分布特点:

1、气压由近地面向高空递减。

2、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总是呈对出现的。

3、高气压处等压面凸向高空,低气压处等压面凸向近地面。

B 组:

山谷风对环境的影响:

1、山顶的温差小于山谷。

2、使谷地和盆地内形成地形逆温,易造成大气污染事件。

3、气流上升往往形成降水。

C 组:

海陆风对滨海地区的影响:

使温差减小,降水增多。

海陆风的时间扩展:

夏季吹海风,冬季吹陆风。

D

城市风的形成原因:城市地区人为热的大量排放,使城市地区的温度高于城郊地区。 城市风对城市环境影响:

有利方面:有利于城市污染物的扩散,缓解城市地区的污染(由城郊流向城市的气 流,对环境起到降温增湿的作用。

不利方面:易造成城市地区和城郊地区之间的交错污染。

城市风对城市规划的意思:将卫星城和污染工业建设在城市风的外围。

三、随堂练习

抢答题4:下列关于热力环流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受热多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

B.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

D.气体在垂直方向上总是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预设答案:D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抢答题5:A 、B 、C 、D 、E 五处的气压由高到低的排列

是 。

预设答案:B>A=C=E>D

抢答题6:甲、乙两地的气流方向是 。

预设答案:乙流向甲

抢答题7:下列示意图能反映中心为沙漠地区白天等压面分布的是:

读下图,分析回答。

抢答题8: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城区 城郊

城郊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B.温度:A>B>C>D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D.气压:D>A>B>C

抢答题9: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

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A.增温和增湿 B.净化和增温

C.净化和增湿 D.减湿和减温

抢答题10: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

①白天的谷地②白天的山坡③夜晚的谷地④夜晚的山坡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预计答案:A、C、B

右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实线表示河流,虚线

为离城市上升气流的等距线。该城市热岛环流中上

升气流到郊区的下沉距离是5千米。回答:

抢答题11:该城市拟新建化工厂应选择: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抢答题12:若该城市为一特大城市,为了分散城市

人口和工业,可以建立卫星城。卫星城最合理的位置是:

A、2.5千米等距线和5.0千米等距线之间

B、 5.0千米等距线附近

C、 5.0千米等距线和7.5千米等距线之间

D、 7.5千米等距线以外

预设答案:B、D

探研题:

诗歌欣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为什么巴山多夜雨?

预设答案:因为晚上吹山风,山顶上的冷风流沿山坡下沉,使盆地内部的暖湿气流抬升冷却成云致雨。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 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 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 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 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 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 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 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第二课最美妖精优秀教学设计

第二课最美妖精 【教学目标】 i?上要通过对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品读,试着读?孙悟空、唐僧、猪八戒这三个人物的内心,从而读懂这个团队。 2?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之一:连结法。 【前置学习】 阅读《西游记》第27回、31回节选部分 【教学环节】 一.问题激趣 i.你知道在西行路上对取经师徒构成威胁或与其直接发生关系和冲突的女妖精共有多少个(伙)吗? 尸魔口骨妇人(二十七回);金角大王的母亲九尾狐(三十四回);毒敌山琵琶洞蝎子精(五十五回);灵感大王的义妹斑衣鍛婆(四十八回);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罗刹女、牛魔王之茨玉面公i(五十九回);荆棘岭树精杏仙(六十四回);盘丝洞七个蜘蛛精(七十二回);比丘国美后白面狐狸(七十八回);陷空山无底洞金鼻口毛老鼠精(八十回);天竺国假公主玉兔精(九十五回)。 有人曾经统计过男女妖精的结局对比:《西游记》中33个男妖死亡13个,死亡率接近40%;女妖17个死亡24个,女妖死亡率则达到了82%之高】 2?你觉得哪个女妖可以称得上是《西游记》中的“最美妖精” ?为什么? A牛魔王之妾玉面公主B天竺国假公主玉兔精 C盘丝洞七个蜘蛛精D丿」魔白骨妇人 【选D白骨精除了具有其他儿个女妖的美貌外,她还有其他儿个不具备的特点或作用。】二、读出白骨精的美貌 (一)请在第27回中找出葺接捕写门骨精美貌的语句。请想象一下她的样子,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 “那女子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錄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唏林。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教师备用:作者从外貌、肌肤、身材这儿个方面来描写女妖,把女妖写得很美, 中国古代对美女的描写也不过是从这儿个方面来写。《西游记》中女妖外表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作者在塑造这众多女妖的美貌时显然是别具匠心,同样也应和了曹植《美女篇》中“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描写女人美丽即为妖艳的说法。既为女妖,那也就少不了妖艳了。 (二)请在第27回中找出间爰刼白骨精美貌的语句,并简要解释。 1?呆子就动了凡心,忍不住胡言乱语,叫道:”女菩萨,往那里去?手里提着是甚么东西?”2?八戒闻言,满心欢喜,急抽身,就跑了个猪颠风,报与三藏道:”师父!吉人自有天报!师艾饿了,教师兄去化斋,那猴子不知那里摘桃儿耍子去了。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又有些下坠。你看那不是个斋僧的来了?”(说师兄的坏话了) 3?行者道:”师父,我知道你了,你见他那等容貌,必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复习要求: 1、认真复习练习,熟记每一个题目与答案。 2、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3、熟悉以下复习材料。 三、复习时间:8课时 第1-2课时 上课时间: 复习要点 天气单元 科学概念: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风和气温。天气是不断变化着的,天气变化时可以观测和预测的。 温度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一天中清晨温度最低,下午的温度最高。 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有力量。风力等级表中把风分为13个等级。见《科学》书第52页。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降雨)多少的装置,“雨量等级表”见《科学》书第55页。 不同的云预示着即将来临的不同天气,云量的多少是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标准。云分为积云、层云、卷云。 科学实验: 1、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2、小组制作一份天气日历,以后进行一个月的天气观测并作记录。 简答题: 1、能用网状图表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会用不同图标表示的天气。见《作业本》第20页。 3、用箭头标出风的方向。见《科学》书第32页。

4、会统计天气信息,并能够分析数据。见《科学作业本》书第25页。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 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 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 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 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 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 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小标题。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 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挂图: 读了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图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告诉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原因。 6、指名说,体会摹的美和大: 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 ①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表现了草原的美和大。 ②绿毯绣白花是很美? ③绿毯为什么会像无边的绿毯? ⑵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草原确实很大很美,让人联想到无边的绿毯。 ⑶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给人美的享受。 ②中国画的技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用细细的墨线勾勒出事物的轮廓,然后涂上色彩,画法与我们的铅笔淡彩相似;另一种直接用大毛笔醮上水墨或颜料,画出各种图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小丘像哪种中国画? 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复习课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机械运动》里包含着很多学习方法、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长度的单位和单位换算是学习物理概念的基础。对常见长度、时间、速度的感知是初中学生必备的估测技能。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学习各种测量仪器的基础。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了解“比值法定 义物理量”这一常见研究方法;升华对速度等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的学习热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长度的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掌握速度的概念。会使用刻度尺测量常见的长度、会利用速度公式进行关于v、s、t 的简单计算。但学生对于本章的知识和概念处于浅层的认识,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会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2.多角度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3.会用平均速度来粗略计算变速运动,会测量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1.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并合理地解决问题。 2.会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习交流能力。 3.会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和修正自己不正确观点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加深对参照物、速度、平均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2.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3.加深对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六、教学过程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45中李俊霞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地理原理。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探究的方案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三、背景分析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深化,又是分析全

球性大气环流的基础,是前后知识联系的纽带与桥梁。本课主要是在研究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几种典型的热力环流形式和高空风、近地面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地理知识。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选择了问题引导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层层推理法、学生合作探究、画图法等方法便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 夏天刚刚过去,相信很多同学有暑期去海边游玩的经历,白天在海边如何站立才能给自己或家人拍出长发飘逸的美照,这又是为什么呢?学完这节课后我们会得到答案。 【设计意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海边拍照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顺利的导入新课。 了解气压、等压面的概念得出:垂直方向P 下>P 上;等压面在理想大气状态下与地面平行。 【设计意图】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蔡丽娟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无奈、感伤和留恋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有 感情诵读。 2、学习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光阴进行有形化,具体化,想 象化的描写方法。 重难点:学习作者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光阴进行有形化,具体化,想象化的描写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校对订正。 挪移、蒸融、徘徊、凝然、遮挽、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轻轻 悄悄、伶伶俐俐 二、品读感悟,感情诵读。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大自然生生不 息,荣枯交替) 2.指名读第二句,你怎么理解“一去不复返”如果时光可以 倒流,在你的过往人生经历中有那些人那些事你希望可以 “复返” 3.交流说话。 4.练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 ,没有再的时 候。 ,没有再的时 候。

,没有再的时候。 5、填完诗句你内心是何感受联系你内心的感受理解诵读第一自然段。 6、导读:朱自清生活在抗日战争年代,他失去了国家的完整,失去了温暖的家庭团聚,失去健康的身体……越是年长,越是年长,意味着不复返的人和事越来越多,再请你读第一段。 7、你读出了朱自清写下这段话的心情了吗(悲伤、无奈、留恋…….) 8、总结板书:春光多么美好啊,而人的生命确实无情地一去不复返,大自然的荣枯和人的生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形的时光寄寓与有形的春景这种写法让我们在开篇便感受到作者对时光匆匆的万分感慨。 (二)应用写法,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出示自读提示:应用学习第一自然的方法,划出具体描写光阴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光阴的什么特点,你又从中感悟到什么做好学习批注。 2、交流批注,相机引导,感情诵读。 a)“滴”字写出了人的生命的短暂和渺小。 b)模仿课文句式,你来说说你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匆匆”过去的细节。 c)找出描写时光动作的词语,判断如果“时光”是一个人,你觉得会是什 么人为什么 d)感情诵读 e)总结板书。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出示朱自清的生平资料。 2、自读第四段,联系朱自清的资料,尝试回答朱自清的发问。 3、是啊,越是珍惜时间的人越是觉得时间宝贵,感情诵读。 三、总结本课。 1、根据黑板上的板书,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四、板书设计 2、匆匆 无形(抽象)有形(具体) (光阴的踪迹)

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变化》复习课的教案 ——吴燕君

六年级下册科学《物质的变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章节概况】 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1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通过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详细观察没有变化的沙豆混合和产生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 第3~4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了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了新的物质。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 【要点精讲】 要点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典例1:生活中我们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世界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它们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1.烧饭时米变成了饭; 2.写字时纸上留下了字迹; 3.下雨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

4.岩石风化变成沙子等。 解析: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物质生活,从而理解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概念,更深层的懂的物质在变化,世界在变,使得更有兴趣学好怎样让物质变化。 要点2: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像铁丝的弯折、蜡烛的燃烧、水的蒸发、木头变成桌子等等。) 典例2:观察用力挤压笔直的铁丝的变化,和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P29) 笔直铁丝会弯折;燃烧的蜡烛变得越来越短,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 解析:让学生在体验和观察中体会到物质的变化形式是多样的,变化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从而总结出两类情况:一类是指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一类是指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位置等但没有产生新物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要点3: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典例3:沙和豆子混合前后现象的对比实验与白糖加热的现象。 解析: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前与后有没有发生变化,若变化了又有何变化?主要考察学生从多方面观察的能力,同时也巩固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的是物体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而这种有新物质生成的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的两个概念。 要点4: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典例4我们知道吃米饭能咀嚼到甜味,那么咀嚼馒头的外皮是否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吗?为什么? 可以,馒头中也含有淀粉,淀粉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解析:拓展生活中的对淀粉用途广泛,是学生能举一反三,能更深层次掌握起源于生活的知识,并运用于生活。 要点5:物质的化学变化会变随各种现象。 典例5: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 现象有:会冒出气泡 解析:根据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知道:有气才会出现气泡,冒出气泡就说明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气这种新物质,才有用燃着的火柴去检验的理由。 【科学实践】 1、生活中警察是怎样检测司机酒后驾车的? 解析:因为检测器里含有物质重铬酸钾,K2Cr2O7是一种橙红色具有强氧化性的化合物,当它在酸条件下与酒反应会被还原成三价铬时,颜色变为绿色。据此,当交警发现汽车行驶不正常时,就可上前阻拦,并让司机对填充了吸附有K2Cr2O7的硅胶颗粒的装置吹气。若发现硅胶变色达到一定程度,即颜色从橙红变为绿色即可证明司机是酒后驾车。这时酒精被氧化为醋酸: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伊宁市第三中学付智荣 一、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标分析: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旨在认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学习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所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是解释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热力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来解释。 二、设计思路分析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讲解变学生合作探究。本节课通过深圳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的故事让学生掌握珠三角推进城市化的模式,本节课不是死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掌握书本知识并学会迁移和应用更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第二章第一节,是“地球上大气”这个重要内容的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产生的地理意义以及几种 常见的热力环流 能力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学科素养目标: 通过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第二课堂活动教案

第二课堂活动教案 解决数字迷问题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二、自主学习1、预习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⑴、说出下面各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125和2563和9 54和18 ⑵、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①②③15是倍数,5是因数。6是3的倍数,是24的因数。4是12的因数,也是36的因数。④48是12和6的倍数。2、预习新知识⑴、试着找一找18的因数有哪些?你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以更快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⑵、你还有什么重大发

现?三、合作交流1、汇报预习的第一个内容:“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 2、小组交流预习的第二个内容“新知识”,按照⑴、⑵的顺序交流,交流过程中自己没预习到的知识,要在弄懂、学会的基础上补充到预习记录本上。 3、全班交流,分小组发言,让学生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找的又全又快。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汇报的内容,从中找出找因数的方法。然后把因数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 4、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前面归纳的方法找出30和36的因数。集体订正。 5、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点?四、课堂检测1、写出下面个数的因数。10的因数:32的因数:2、写出下面个数的倍数。4的倍数:12的倍数:分解质因数一、学习目标:①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②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③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最新科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复习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物体,物体具有形状,大小,轻重等特征。 2.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5.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并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和动物进行分类。 6. 空气和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是无色、无味、会流动、透明等。 7.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言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8.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9.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10.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11.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1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来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及运动情况,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14.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学会保护小动物。 15.了解蜗牛、鱼的身体结构,并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主要特点。 16.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 1.能较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3.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4.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5.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6.通过实地观察,认识校园中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7.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8.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9.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10.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三、教学难点: 1.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2.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3.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4.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5.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6.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7.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记录动物的外形特征。 8.通过观察、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容】本教学设计的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 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扁鹊见蔡桓公》 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培养: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2.思想培养: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学一点做人的道理。 3.能力培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对提高写作能力会有帮助。 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2.难点:学会从具体事件当中领悟文章所寄寓的道理。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事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结上节课内容、提出本节课目标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 (1)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讲述了扁鹊多次规劝蔡桓公治病,桓侯不听,最终导致

自身死亡的故事。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再次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故事的发生:初见疾在腠理 故事的发展:居十日复见病在肌肤 居十日复见病在肠胃 居十日望桓侯而还走病在骨髓 故事结局:居五日逃秦遂死 归纳:按时间顺序。 三、分析探究 1、扁鹊通过四次晋见,给蔡桓公开出来怎样的诊断书? 2、从这份诊断书上我们看出,蔡桓公的病情如何?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1).“疾”与“病”的不同之处: ①“疾,小病也”,

“矢”字暗含了“疾”只是皮毛的外伤的意思。这种病来得快去得快,是小病。 ②“病,疾加也” 《说文解字》中解释:“病,疾加也。”就是病加重的意思。(2)病情发展的位置: “腠理”——“肌肤”——“肠胃”——“骨髓”(步步加重) (3)从治理方案看: 汤熨——针石——火齐——无奈何(有解——无解) 3、面对桓公日益加重的病情,扁鹊是怎么做的呢?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 屡次请见尽职力劝(三见三劝) 语言:“恐深”、“益深”,二者能否调换呢? 不治将恐深”译为:不治疗怕是要严重了。 “不治将益深”译为:不治会更严重。 扁鹊说第一句时,蔡桓公的病并不严重,而且扁鹊认为蔡桓公会听取扁鹊的意见,所以善意提醒,语气相对平和。而第二句中加了个“益”,就有强调意味了。所以第二句的语气明显强于第一句。第三句中“益深”的语气就更焦急了,规劝中暗含警告。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学科:语文。 2、学段:小学五年级下半学期。 3、课时:共二课时,第二课时。 4、学习基础: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生字新词,标注 了小标题,并且通过抓人物言行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一部分内容。 【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叙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经过。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同时还应就此生发出去,让学生去了解名著。 就学情来看,学生对历史题材的文章,尤其是英雄人物的,非常感兴趣。但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趋于空洞,缺少自己独特的看法。 据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研读“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并且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悟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1、引入资料法。 2、读中感悟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孩子们,还记得那个流传千古、令世人称颂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18课。 2、打开手中的课文,快速浏览并回忆一下,将相之间在什么情况下是和的,什么情况下是不和的呀?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梳理线索,进入情境。】 https://www.doczj.com/doc/273740194.html,/i?ct=201326592&cl=2&lm=-1&st=-1&tn=baiduimage&istype=2&fm=inde x&pv=&z=0&word=%BD%AB%CF%E0%BA%CD&s=0#pn=107 二、品人物言行,走进相如、廉颇。

科学复习教案.docx

课题 :第一单元简单机械课型:新授课课时: 1课时审核:授课时间: 讲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单元的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并找出学生存 在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 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 可以提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掌握机械的概念,杠杆、轮轴、滑轮(定滑轮和动滑轮)、斜面的概念,特点,用力情况,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杠杆和轮轴的用力情况、滑轮的图解 教学方法:复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资源:教参书 教学过程设计:附案 1、使用工具和机械,就如同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延长了人类的膀。 2、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1、使用工具3、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4、再复杂的机械也是由得简单的机械组成的。 5、起下木板上的螺丝钉,用螺丝刀这种简单的工具最合适。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支点、用力点、阴力点。 3、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力杠杆。 2、杠杆的科学4、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省力杠杆, 如撬棍,动力臂>阻力臂; 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镊子,动力臂<阻力臂; 当这两段距离相等时,不省力也不费力,是等力杠杆,如天平、 跷跷板等,动力臂 =阻力臂。 1、省力杠杆有:钳子、剪刀、起钉锤、压水井、起子、核桃 夹等。 2、费力杠杆有:火钳、镊子、夹子、筷子、钓鱼竿、裁缝剪 刀等。 3、等力杠杆:台秤、天平、跷跷板、订书机等。 4、“秤砣虽小,能压千斤”利用的就是不等臂杠杆原理。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5、支点不一定都在重力点及阻力点之间。 6、伸出手臂拿取东西,手臂就是一个费力杠杆。 7、远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天平。 8、“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 地球撬起来。”这是阿基米德说的话。这句话在理论上是 说得通的,但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 1 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 “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一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T分析推理运动过程一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T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 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三年级科学复习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教案 一课时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复习要求 1、认真复习课本,结合配套练习题,熟记每一个题目与答案。 2、至少认真翻阅科学书两次以上,记住其中的实验(所用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还有书中出现的结论性的句子; 3、熟悉以下复习材料。 三、复习要点 《植物》单元解读: 科学概念: 1、(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4、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6、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7、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第二课 人类的朋友 教学设计

<<人类的朋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内容和作用 本课分为两课时,我今天说第一课时.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人类的朋友》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主旨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收集动物资料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结构特点,通过欣赏课本动物写生作品,让学生知道线造型时应注意和把握的问题,尝试用线造型的表现手法来临摹动物 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意识,增强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观念,明白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需要的密切关系。 2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人类和动物的关系,了解线造型的基本方法; 技能领域: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 用线造型的表现能力; 情感领域:帮助学生树立起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观念和意识,培养学生热 爱科学,富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画动物的热情 了解线造型的基本方法, 4教学难点 对动物的比例、线条变化的把握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同学对于不同工具的使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通过上学期造型表现的学习,对线造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用素描的方式绘画出简单的作品,综合分析能力欠缺,但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加强,求知欲也很强,同时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人类的朋友》这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感受画家作品中对

动物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挖掘生活中美的因素。 三 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变被动为主动,由“我要学”变成“我想学”,根据学生情况,教法上,整节课我以欣赏—启发—总结为主体,主要采取以下的方法(既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演示法 声像同步、亦动亦静, 能再现生活,通过视频播放,课件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启发法 通过展示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发现动物的特点,增强对动物的了解,激发绘画的激情 讨论法 分组讨论,主动获取知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法 欣赏课本范画,欣赏优秀学生作品,再授线造型的要点和作画步骤,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 学法上,主要通过欣赏、比较、示范作品,培养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知识、获取能力,课堂中的练习,能让学生及时掌握课上所授知识。通过对线造型的简单讲解,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并归纳,体会画动物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 教学程序 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美术课的快乐,顺利达成我的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视频欣赏 (4分钟) 在视频中,展示动物片段,了解动物生活在地球上的历史,了解动物特殊的艺术象征意义,以及部分画家的作品,为后面创作做好铺垫。问:老师带给同学们的这段影片精彩吗?从中我们同学们知道了那些内容? 归纳总结;动物与人类的生存关系密不可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和我们人类拥有共同的家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