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
10025--晚清与奉系军阀执政时期(1840-1929)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演变

三、奉系军阀时期对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调整

(一)奉系军阀时期东北移民问题的新状况

1.内地移民数量的不断增长

奉系军阀时期对内地移民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的政策、措施,大大促进了民国时期移民运动的发展。正如时人所讲,“1894年中日战争以前,全东三省之人口不过二、三百万,至现在(1930年)止,仅三十余年,己达三千余万,比中日战争前已增加十倍矣。此十倍之当中,虽原居民之生殖者,然移居者最少亦占五、六倍以上。积三十余年不断之迁移入境,致成今日之现象,是移民大有造于东三省也”1。

表3-1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北人口统计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东三省的人口总数由21,694,193增至29,073,049人,人口总数达到了近3千万人。短短的20年,人口增长了700多万,增长指数为3.41%,比清末增加了1倍多,远远超出了人口自然增殖的速度。显然,这700多万增加的人口中,绝大多数为来自关内的移民。又据赵中孚先生统计,沈阳事变前夕(1930年),东三省人口为2,995万,而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时,人口约为1,440万,也就是说,从1907年到1930年的23年间,东三省增加了1,500万人口。按自然增殖部分占50%即750万人估定,那么,另外的750万人当为移民3,这与上面的统计数据大体一致。当时,东北人口增加的数量和速度在全国居首位。

20世纪20年代是关内移民东北的高峰期,史料记载称之为“移民的狂潮”。“九一八’夕事变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曾派人赴东北调查移民问题,在被调查的1,149户移民家庭中,在1878-1911年来东北者占10%,其余90%均是1912-1930

1南阳:《如何开发东三省》,《中东经济月刊》第6卷第9号,1930年,第10页。

2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10-511页。

3赵中孚:《近世东三省研究论文集》,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162页。

年移来。从数量上来看,20年代的移民占了整个民国时期移民的50%以上4。尤其是1923至1930年的7年间,移民人数逐年增加,持续增大,至“九一八”事变前达到顶峰,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来东北谋生者,其特征一言以蔽之,就是难民多。根据《海关十年报告》记载说,多少世代以来,都有向满洲移民的—在19世纪70年代的大饥荒中,移民数量相当大—但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的规模。

此间迁来之人口,据满铁太平洋问题调查准备委员会统计,1923-1930年,关内移赴东北者约500余万人,其中1923年移入的人数为342,038人,1924年为376,613人,1925年为491,949人,1926年为572,648人,至1927年移民人数剧增,突破百万,1928、1929两年仍维持在百万以上。1930年移民人数(810,000人)稍减,但仍超过了1927年前的历年移入数。若以1923年的人口指数为100,则1924-1930年的人口增长指数分别为:110,144,167,297,330,316,237,。1927年是民国时期东北移民关键的一年,是年“山东、直隶、河南的人民,受了荒歉和兵匪之灾,痛苦已极,不得不逃亡东北,图谋生活,东北入境的移民人数,突然增多,为以前所未有”“。据满铁人事课劳务股调查统计,从1927年开始,关内人口流向东北的人数,由1926年的50多万人猛增至100多万人,并且持续3年之久“。“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方问题研究会编写了《东北事件》一书,书中也有类似记载,“据统计家调查,民国十六年中国内地移往东北的人民约120万;民国十七年约110余万;民国十八年约130万”礴。

以上这些调查统计数字虽不尽一致,略有出入,但足以说明,“九一八”事变前关内人口向东北迁移,自1923年开始逐渐加大,至1927年达到顶峰,出现了近代以来关内向东北移民的第二次高潮。这次移民高潮,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呈现出逐年递增之势。

4胡天:《六十年来中国农村人口之增减与山东移民》,《政治月刊》第2卷第1期,1934年,第33页。

表3-2 1912-1930年关内移民东北人数统计表(单位:万人)5

上表是《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一书综合各种统计资料制成的民国时期移民规模量化表。由上表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历年进入东北地区的关内移民数量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万以上,其中超过百万人的年份有3年,诚可谓全部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大举。值得注意的是,1930年移民人数开始下降,仅有7.48万。究其原因,一则1930年上半年关内各省秩序略形恢复,人民谋生较为容易,而保存其安土重迁之习惯,不再外出;二则1930年入夏以后,蒋冯阎中原大战又起,交通亦受阻隔,因而是年移民数量减少。但不能据此认为此后移民潮趋于衰落。因为1930年之后,关内各省水、旱、蝗等自然灾害仍连年不断,加之军阀混战,人民生活仍困苦不堪,处于破产和半破产境地的难民仍大量存在,与1930年前相比,农民离村有增无减。以山东为例,据1935年调查,离村率最低的为西部的夏津和恩县,约10%左右;最高为南部的费县、营县,达60%左右6。另据1934年4月河北正定县的人口调查,人口数额比1930年1月减少了1/3,其原因并非由于死亡率增高,而是由于离村运动的加强。河南亦如此“近年来河南农村中贫困的农民离乡背井出外谋生者一天天增加……滑县、封邱、阳武、原武、延津诸县,每年总有大批农民,成群结队……出外工作”7。可见,华北各省农民的离村人数要远远大于1930年之前,按常理,这些离村的农民也会大量5根据杨子惠:《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7-1408页制成。

6许涤新:《农村破产中的农民生计问题》,《东方杂志》第32卷第1号,1935年,第52页。

7张锡昌:《河南农村经济调查》,《中国农村》第1卷第2期,1934年,第62页。

迁往东北,但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打断了关内向东北移民的正常进程,此后的移民运动纳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轨道,不能自由发展。

民国时期,移民绝大多数进入了东三省北部的吉林、黑龙江两省,辽宁省可供开垦的荒地,因人口渐密之故,日形缩减。到辛亥革命时,辽宁人口已超过1千万,每方里有150人左右,己超过山西、陕西等省。根据当时生产力水平,人口已成饱和状态。因而,民国时期辽宁省人口增加主要是自然增长,而吉、黑两省则主要是移民。

2.外国移民的状况及影响

(1)朝鲜从1910-1931年间的抗日移民

自1910年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韩日合并条约》,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前的自由迁移与来华抗日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因日本的土地调查政策而破产的朝鲜农民继续移入中国东北地区之外,还有大量的民族志士移居到中国从事抗日救国运动。

1905年11月17日,日本用武力强迫朝鲜签订了《乙巳保护条约》,朝鲜实际上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五年之后的1910年8月22日,日本通过《韩日合并条约》完全吞并了朝鲜。不愿当亡国奴的朝鲜人民纷纷起来抗争,抗日救国的义兵斗争遍及全国。但是由于力量差距太悬殊,在朝鲜国内的义兵斗争被镇压下去。有些义兵部队渡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把根据地转移到我国的东北地区。除了义兵部队及各种反日武装团体的不断迁入之外,还有许多由于日本殖民统治当局的迫害而无法留在朝鲜的反日爱国志士及革命家们陆续移居东北各地,掀起了以反日复国为目标的政治流亡移民浪潮。这一浪潮在1919年朝鲜“三一独立运动”被日本军警野蛮镇压之后达到高峰。据不完全统计,自1910年至1920年,迁入鸭绿江以北的朝鲜族有98650人,迁入到图们江以北的朝鲜族也有93883人,共计192540人。1920年,东北的朝鲜族人口已超过459540余人。另据统计,1911年,我国东北地区约有朝鲜族168,450人,而到1922年增至515,865名。其中,62.7%定居于延边。

日本吞并朝鲜后,为了掠夺朝鲜农民的土地和粮食,实施了所谓的“土地调查事业”(1910-1918年)及“产米增产计划”(1920-1934年),导致数以百万计的朝鲜农民破产。因破产而穷困潦倒的朝鲜农民纷纷移居于我国东北。据1931年统计,我国东北的朝鲜族人口增加到630,982人。这个时期,不但有朝鲜北

部的农民大量移居我国,朝鲜南部特别是三南道(庆尚、忠清、全罗)地区的农民移居我国东北的日益增多。由于安奉线与京义线、天图线与北鲜铁路连接了起来,这一时期的移居不必从图们江和鸭绿江上游渡江,朝鲜南部农民通过铁路直接进入沈阳,再从沈阳移居南满或北满各地;朝鲜北部农民也通过铁路经延边,再移居宁安、吉林、牡丹江、齐齐哈尔等地区。朝鲜族移民的增加,特别是来自朝鲜南部移民的增加,使我国东北地区的水田耕作大大发展。我国东北地区自古代渤海国被灭亡之后,就不再有人种水田。而近代以来,随着朝鲜移民的定居才有水稻的种植。尤其是日本侵略者想用朝鲜大米和中国东北大米来弥补日本粮食之不足,从1918年到1922年成立了东洋拓殖会社支店和东亚劝业会社,疯狂掠夺我国东北的土地,大办农场,雇用许多朝鲜族农民耕作水田,或者将土地租给朝鲜族农民,让其改种水田。结果东北地区水田的面积急剧扩大。当时,凡是有朝鲜族居住的地方就有水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东北地区朝鲜族的移民史也就是近代水田的发展史。

(2)俄国的逃亡式移民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特别是1920年至1922年以帝俄海军上将高尔塞克为首的白俄政权在西伯利亚发动的复辟活动被粉碎以后,大批的俄国资产阶级逃亡分子自西伯利亚涌入了我国的东北地区。这些逃亡的白俄有些去了天津、上海和其他一些地方,但大部分都滞留在了东北地区,而哈尔滨是俄国移民聚集的地方。由于不断有大批白俄逃亡分子进入哈尔滨,中东铁路管理局苦于无法安置,处于无奈分别于1920年和1921年在哈尔滨市偏脸子和正阳河两地建立了“纳哈罗夫卡”和“霍斯特罗乌莫夫”两个俄国移民村供其居住。

关于东北地区的俄国移民数量一直没有准确的统计,但从作为俄国移民中心的哈尔滨一地的统计数字中可以窥见一斑,见表(3-3)。

表3-3 哈尔滨苏俄移民统计表8

据中东铁路经济研究所统计,1922年北满有制粉厂31家,其中8家是由俄国人开办的,葡萄酒厂有7家,其中4家是由俄国人开办的;1925年哈尔滨的外国小工业共有1150家,其中欧洲人经营的503家中俄人经营的占95%到97%。可见,俄国移民对于东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日本的移民侵略试点

向我国东北移民,发展日本人的势力,变东北为日本的殖民地,是日本侵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俄战争时,“日人随军队来东者雾合云集,以逐绳头之利,所聚愈众。和局即定,俄军北徙,日兵亦渐次东归,而营业小民遍布城市,流滞不复去”。9东北地区,首先是南满,日本人捷足先登,鼓励商民前来占领市场。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接受了俄国对中国路顺、大连的租借权和从长春到旅顺的铁路以及相关一切权益。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日本设立了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和关东都督府,实行殖民统治,并提出了经营方针,其中一条就是发展移民。光绪三十四年,满铁总裁再次鼓吹“满洲移民论”。《满洲移民前夜物语》中也提到:要使满洲完全置于日本势力之下,光靠刀枪不行,锄头比刀枪更强,所以不真正把民族置于农业,就不能布置好势力。这反映出日本向东北移民的目的是要对我国东北进行直接的掠夺和占有。

从1906年到1930年,日本移往东北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到1930年,日被在东北的移民已达到了23万人以上。又根据英国人琼斯统计,到“九·一八”事变前,整个东北地区的日本移民已经达到了24万人之多。10

这一阶段的移民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驻扎在东北地区的日本独立守备队的8雷雨:《东三省人口及朝鲜日本苏俄白俄人所占之地位》,《中东经济月刊》六周年纪念专号,第31页。9徐世昌编撰:《东三省政略》,营业交涉篇,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10(英)琼斯:《1931年以后的中国东北》,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80页。

退伍兵移民,二是爱川村移民,三是大连农事株式会社移民,四是零散的移民。其中零散的移民构成了这一时期东北移民的主体部分。总体来看,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日本向我国的移民国模不大,人数也不多,属于移民试点时期,带有实验和准备的性质。从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来看,大多从事着工业、商业、铁路、行政、矿业等活动,从事农业者不多。可以说日本这一时期的移民侵略重点放在了开矿山、修铁路、霸占南满乃至整个东北的经济活动上,这为下一步的武装移民提供了条件。

(二)奉系军阀时期对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调整及原因分析1.关于内地移民

清末,封禁东北的禁令废弛后,由关内到东北的移民不断增加,许多土地被开垦出来,但仍没改变东北地区人烟稀少的局面。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以后,东三省移民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昔日封禁政策的残余全被扫除,新的共和国在推翻满清统治以后,深知把本国人移往满洲的重要性,同时,许多有识之士也纷纷发表文章,积极呼吁移民实边。他们认为,“移内地人民到边区去屯垦,既可以免内地人满之患,又可以使边地充实发展,实是一件有益而无害的事情”11,“移民实边,当今之急务也”12。这些呼声,坚定了政府实施移民政策的决心。因而,民国中央政府、东北地方当局继续实行支持和鼓励关内人民迁往东北就业的政策,其核心内容是鼓励、支持、推动移民事业的进行。包括设置移民机构,制订移民章程,保护、招集、输送、安置移民等许多政策和措施。积极推进移民事业的开展。在清末移民东北的基础上,掀起了近代东北移民的高潮,关内人口移居东北者如雨后春笋般的盛旺。

民国时期的移民政策是晚清时期“移民实边”的继续,移出、移入地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但实施这一政策的力度大大加强了,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12年民国刚刚成立,东北的垦殖便被列为当务之急。3月,黄兴、仇亮在南京成立了拓殖协会,该会以“开发边土、增产兴业、筹备军铜、杜绝帝国凯觑、减轻内地人满之患”13为宗旨。协会得到孙中山大总统的批准立案,并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得到政府拨款30万元。1913年,出任农商总长的著名实业家张睿拟订《国有荒地承垦条例》,1914年3月公布施行,“凡国有荒地,11雨荪:《移民屯垦》,《东方杂志》第22卷第5号,1925年,第7页。

12张水淇:《开垦边荒与国家之关系》,《东方杂志》第23卷第9号,1926年,第33页。

13田方、陈一笃:((中国移民史略》,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169页。

除政府认为有特别使用之目的外,均准人们按照本条例承垦”。自此,开垦之规定及承领之程序才有章可循。这对于备受天灾人祸之苦的关内人民有很强的吸引力,使移民开垦具有了法律依据。东北各省为了促进移民工作,也纷纷成立了“‘言地清丈局”、“垦殖局”,负责调查和测量各省的可耕土地并在农事方面协助新来的移民。据报载,东北当局“招致此等垦民,系由公共团体之指导,赴各县开垦,或使赴各矿区各森林公司从事工作。在招募开垦各县,设有招垦处,置专任委员,领导垦民,前往垦地。且视经费之多寡,贷资金于垦民,准备农具供其使用。所有招垦章程随各县之情形,拟定呈准施行”14。1914年,吉林省颁布《吉林全省垦荒规则》。1915年,奉天也设置了官地清丈局,丈量各地官庄及浮多地亩,同时制定了《垦辟蒙荒奖励办法》,着手全面开垦蒙荒。1918年以后,张作霖以东三省巡阅使兼奉天督军实际控制了东北全境。1923年,张氏在内蒙东部设立垦务局,划分垦区,筹集款项,向移住该处的垦民提供旅费、种籽及农具,新垦土地免租免赋3年。1925年,张作霖以东北边防屯垦督办身份,下令大规模招民开垦,并在长春设立专司招垦事务的移民局,在长白、挑南、呼伦等处设招垦局,派专人远至山东登莱各属招来移民。同年,张作霖又在天津组织了移民局,对迁往关外的移民进行帮助。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更加重视东三省的垦务与边防。随着移民高潮的到来,1928年,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政府加强了对移民事业的组织管理,成立了东北屯垦委员会,以孙传芳为委员长,于济川副之,这是一个对东北地区移民垦殖工作总负责的机构,一成立即开始研究东北的垦殖方案和计划。是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在保留原有移民垦殖机构的基础上,又设置了兴安屯垦督办公署等机构。这些移民机构的设立,加强了对移民垦务的组织管理,使移民事业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在大批难民涌向关外时,移出和移入地的地方当局、公私团体并未袖手旁观,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助措施,一为移民提供方便,减轻了迁移负担。

在移出地中,对难民移居最尽力的是山东贩务处。在1928年难民如潮的情况下,该处用运输粮食的空车把灾民送到东三省各县区,乘车期间的饮食全部由该处负责。另外,该处还专门设立了难民招待所,备有席棚、粥厂等,对出关难民提供食宿帮助。在移入地,东三省当局也尽力安排。1927年吉、黑两省派出地方官员前往北满移民的起始地点—长春,向移民们提供各种帮助,使他们了解14昊肖园:《移民东北之认识》,《浙江民政旬刊》第17期,1930年3月21日,第8页。

适于垦殖的各个地方以及前往这些地方的道路和方法。对来长春而又无处栖身的移民,先由当地的救援会安顿,然后送他们去未来的居住点。至于若干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如华洋义贩会、世界红十字会以及直鲁豫各省在关外的同乡会等,也纷纷成立救济处,帮助募集义捐,积极展开义务接待,安排食宿,组织移送难民等工作。如,河南到东北去的难民,主要是靠旅平河南贩灾会和华洋义贩会及各地河南同乡会来移送。1929年5月至9月,河南贩灾会陆续运送灾民43批,计35,004人前往东北垦殖。

移民的输送问题在移民事业中至关重要。当时关内难民贫困已极,很难承担旅途路费。因而,铁路部门对移民也予以优惠。1925年3月,北京政府交通部“为提倡移民垦植起见,特在京奉、京绥两路发售移民减价票”。随即又发布《京奉、京绥两路发售移民减价票规则》,凡移民及家属乘车,票价均较定章减至十分之四、五。至孩童12岁以下者,及移民本身随带之农具,均予一律免收车费。东三省的国有铁路,对于难民乘车,一律免费或减收。1927年,挑昂路铁道部门制定了《优待垦民乘车办法》,规定“农民及其眷属,持有本县县长发给之垦民执照,经由本路挑南站上车,前往本路各站,及由挑昂溪站上车,前往镇东(今吉林镇费县)以北各站下车垦荒者,准坐代用三等车,收票值三成,并准每人免费携带行李农具80公斤,7岁以下之小孩免收票价”15。1928年,奉海、挑昌两铁路亦颁布《运送直鲁难民免费办法》,对难民实行免费运送。1930年,又颁布《北宁、四挑、挑昂、齐克四路联运移民暂行办法》及《四挑铁路运送开垦农民减价章程》。1931年6月,吉敦线亦颁行《垦荒农民减价章程》。与此同时,各铁路还相继增加车次,如1928年2月下旬,由济南发往青岛的火车,每日在济南就己客满,所以又连续增发23次、72次、74次、38次四趟列车和5-10辆的四等客车。以上这些援助难民的措施,比之巨大的移民潮虽然只是杯水车薪,但限于灾民的则一力,如果沿线运输机关不鼎力相助的话,是很难到达垦荒地的。这对移民运动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一部分难民通过社会的帮助和救济到达东北。

2.关于外国移民

东北边疆危机是东北地方政府实行“移民实边”政策的一个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的状况,恰恰相反,北15东北文化社编印处:民国二十年《东北年鉴》,沈阳:东北文化社1931年版,第1288-1289页。

京政府尤其是东北地方政府很快便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危机之一便是日、俄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

日本从沙俄手中夺得中国东北南部之后,如何经营满洲目标放在哪里,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方式,是日本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满铁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任职后,在《就任满铁总裁情由书》中狂妄地宣称,满铁经营不出10 年将向中国东北移民50万人。同时,他向日本内阁总理大臣递交了一份《满洲移民论》的备忘录,其中充分论证了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的重要性。后藤新平移民计划的目的:一方面,在满铁“附属地”形成日本移民集聚地区,然后扩展到中国东北的广大农村,以造成日本在中国人口扩张的基础力量。另一方面,后藤新平认为,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虽败,但实力尚强。后藤新平多次在讲演中强调,日本必须尽快动员50 乃至100 万的日本人移到中国东北去。不可忘记将来总有一天必定会发生归还满洲的事情。若要阻止这种事态的发生,就必须迅速地实现50 万以上的移民。此事取得成功,必须采取的第一个手段就是争取日本人能够自由永久地借用或借贷土地,以造成日本人在中国长期定居的历史事实。即使有一天日本所拥有的租借地和满铁“附属地”归还了中国,定居下来的日本人也会仍然存在。很显然,日本策划向中国东北移民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移民来壮大日本人在中国的实力,达到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和最终吞并中国东北的政治野心。

满铁从1914 年开始,在守备队退役兵中陆续选拔人员作为移民对象。满铁为了保证移民者安心农事,扎根于中国东北,对退役兵移民实行一系列鼓励和优惠政策:一是降低土地租金;二是贷款给退役兵移民者300 元以内的现金和现物,为其充当固定资本的购入费用。三是对移民及其家属乘车实行价格优惠;四是允许同意移民的军人在其退役前的2个月-3个月内,可以着军装办理租种耕地事宜,离队修建农舍、畜舍及其他建筑;五是派工兵帮助移民修建房舍;六是提供经营技术1910年,日本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在议会上提议20年向满蒙移居大和民族100万人。此后,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日本向中国东北的移民数量逐年增加。1906年,在中国东北的日侨不过16612人,到1930年即增加到233 749人,增加了14.07倍。日俄战争以前,日本人只相当于在华外侨人数的不到1/ 5,但到1914年日侨人数已和其他在华外侨的总数相等,在东北的日侨的比率在旅华日侨总数中约占80%。这主要是由于日本政府移民侵略政策所致。根据各种资

料统计,到1931 年以前,日本向东北的移民(含韩民)超过了百万人,而且从上述移民分布看,遍布东北三省30 多个市镇。有些市镇的移民数量虽然有限,但可从中看出日本的移民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并非盲目移入的“自发移民”,而是带有极强政府色彩的政治移民。

沙俄向中国东北移民早于日本,而且目的性十分明确,政策也更具体。民国时期,俄国向中国东北移民是其长期实行的远东移民政策的继续。中东路开工是俄国向东北大批移民的开始,到1917年十月革命前这段时间里,沙俄不仅向中国东北的移民规模大、数量多,而且有组织、有计划。1898年中东铁路全面开工后,大批俄国人开始涌入中国东北,增长极为迅速。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哈尔滨成为沙俄军队军用品供应基地,俄国移民人数因此激增,一度超过10万人。日俄战争结束后,大批俄国移民随军回国,俄国人数量锐减。不过,在当时来说,数量仍相当可观。据统计,1912年哈尔滨市的总人口为68549人,其中俄国人就有43091人,占人口总数的63.7%。此时,除哈尔滨外,中东路沿线各站都有俄国人移入。1917年,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对中东路沿线俄国侨民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是:俄中侨民为47868人,海拉尔5554人,满洲里3257人,横道河子2652人,其余36405人散布于中东铁路沿线。这时的俄国移民多为文职人员、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商人,另有数百名俄国移民在海拉尔、结尔布尔勒和哈乌勒三河区从事畜牧业与农业生产。俄国移民不同于关内流入东北的难民,他们进入我国东北后都有固定工作,收入丰厚,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华人。俄国移民之所以受到如此优待,主要是由于当时中东路铁路沿线的司法行政权、外人居住管理权、中东路的管理权都掌握在俄国政府手中。十月革命后,苏俄向东北黑龙江地区移民的数量有增无减,但这段时间里的移民特点较为复杂,移民目的、移民成分、移民组织也呈现出错综复杂之势。特别是1920年-1922年西伯利亚的白匪政权被推翻后,大批沙俄时期的贵族、将军、地主、资本家、白俄上层人士、下级官兵以及自由职业者纷纷涌入东北北部。与此同时,由于西伯利亚地区连年饥荒,大批形形色色的俄国难民也潮水般进入黑龙江地区。关于苏俄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数字一直未见准确的统计资料,根据日人编辑的《满洲经济年报》统计,移居哈尔滨的俄人1920年达到131073人,占哈尔滨人口总数的45.8%。1922年苏俄移民达到最高峰,达155402人,1924年为58559人,1925年为92852人,1927年为55 959人,1929 年为57 114人, 1931 年为62 114人1。据李

德滨和石方所著的《黑龙江移民概要》根据哈尔滨市俄国移民推算,全黑龙江地区的俄国移民最多时为20万-25万人,当不为过。

日本、沙俄和后来的苏俄为巩固其既得利益,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向中国东北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移民。日本以向东北南部移民为重点,俄国以哈尔滨为中心,对东北边疆的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在外来压力之下,东北地方政府深刻地认识到移民的迫切性,为此而采取“移民实边”政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四、奉系军阀时期对东北移民政策产生的影响

(一)对东北地区政治的影响

政府实施的鼓励移民政策,对移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政府的鼓励下,关内移往东北的人数越来越多。随着移民的增多,许多新的府县开始设置,清末设立宾州、双城、五常三府,以及榆树直隶厅、长寿县、阿城县。在东北边境设立宁安府、浑春厅、东宁厅、敦化、穆棱等县,均为边防要地。在黑龙江设立了依兰、临江、呼兰、密山三府,虎林厅、绥远洲以及方正、桦川、富锦、饶河等县均临俄境。东北边境增设府县对于低制俄国侵略,维护边境安全有重要意义。

移民进入黑龙江边境地区垦荒,加强了边境防御力量,起到了移民实边的作用。阻止了俄进一步霸占中国领土的野心。东三省为满族人的传统生存空间,由于铁路兴起,移民大量的涌入,打破了汉族汉族对东北文化发展的限制,加上政府的鼓励,加速了东北的民族融合进程。民国以来,黑龙江地方政府把移民实边政策作为移民重点,并采取了许多富有成效的措施,使原来人口稀少的边境地区,增加的了大量的关内移民垦荒聚居。边境人口增多对于加强边境防御,防止俄人越境垦荒,巩固边防有重要作用。民国时期,东三省人口的增长,远远超过了清代的200年,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举目是荒原的原始状况已经得到了初步改变。正是由于汉族人口的大量增加,才挫败了沙皇俄国想通过移民的办法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沙俄陆军大臣库鲁巴特金不得不承认:“我国最惧者,为中国之移民于蒙古北境盖沿西伯利亚之国境,去平和而稀薄之游牧民,而代之以反俄之中国人,实为危险”。1928年英国《曼彻斯特导报》,针对日本企图武装侵略东三省警告说:“东三省华人既这样发达,日本人欲在这三千万群众之中,施行其自由行动,恐非易事。反言之,倘日本人执迷不悟,遇事横行,东三省人民势必群起而逐之”。至于移民以血肉之躯直接投身于抵抗外国侵略的卫国之战,也是众所周知的。

(二)对东北地区经济的影响

1. 加速了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和农业的迅速发展

东北虽然地广,但在关内移民没有到达之前,仍处于一片荒凉之中,随着关内移民的到来,可耕地面积逐渐的扩大,尤其是在民国成立后,这种现象表现更

为明显,据专家统计,1914年东北共有耕地14019.2万亩,到1932年达到30618.6万亩。18年间增加了16599.4万亩。由于这一时期的关内移民多移往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因此,这两地的土地开发成果较为显著,据有关人士计算,仅黑龙江地区在1915年土地耕地面积就达到3,912,330垧,到1930年则为7,314,636垧。这15年当中使黑龙江地区的耕地面积增加了3,402,306垧。另外,中东铁路附近各区历年耕地的统计也可以作为这一时期由于移民的增加耕地面积得到扩大的佐证:

表4-1 1924-1929年东三省耕地面积

从所列的图表中可以看出耕地面积是逐年增加的,在1927、1928和1929年这三年中超过8000千公顷,每年平均以331千公顷的速度增长。在1930年,东三省耕地面积共计为13,506,000公顷,其中辽宁省耕地面积达4,710,000公顷,吉林省达4,945,000公顷,黑龙江省达3,851,000公顷。到1933年,除辽宁外,吉黑两省也跨入了全国十大农业省行列,吉林耕地面积甚至超过辽宁,吉林782,790顷,居第六位;辽宁耕地731,834顷,居第七位;黑龙江611,385顷,居第十位。可见,土地开发速度之快,这与东北关内移民的辛勤劳作分不开的。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也得到大幅度地提高,1912年东北粮食总产量为8002,305吨,1930年增为18,865,000吨,18年间共增加10,862,695吨,每年净增603,483吨。并且在1924年~1930年这6年中,大豆、高梁、玉米、谷子等四大农产品的产量得到较大的提高,1924年为1254.4万吨,到1930年增至为1501.8万吨,其中大豆产量在1924年为345.1万吨,1930年时增至536万吨;高梁产量在1924年时为445万吨,至1930年时增至为477.1万吨;

玉米产量在1924年时为161.8万吨,1925年就增至为180.8万吨;谷子产量1929年达335万吨。在众多的农产品中,大豆为其中的大宗,因此,通过大豆的输出量也可以对粮食产量的增长情况窥见一斑。1920年大豆的输出量为696千吨,1921年为855千吨,1922年为1149千吨,1923年为1322千吨,1924年为1510千吨,1925年为1614千吨,1926年为1536千吨,1927年为2042千吨,1928年为2626千吨,1929年为3087千吨。在1927年和1928年输出量超过两千多千吨,在1929年竟超出3000千吨。当然粮食产量的提高与采取大机器作业有关,但在那个时代,人力还是起主要作用的,而这个人力正是以关内移民为基础的,因此,关内移民的到来,使东北土地得到快速的开发,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并且在黑龙江地区还形成了“松嫩平原(绥化、克山、海伦、拜泉等县)、松花江中游(双城、五常、肇东、肇州等县)、三江平原(依兰、汤原、桦川、富锦、绥滨等县)以及东部的牡丹江流域为中心的几个主要产粮区”。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产粮区的形成都为东北成为全国的产粮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初年,农垦公司在东北也有较大的发展。据统计,1912-1920年东北地区创办了137家农牧垦殖公司:奉天71家,吉林51家,黑龙江15家。农垦公司的设立使耕地数量有较大的增长,在东北耕地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在东北设立屯垦区,制定了屯垦章程,使屯垦规范化、制度化。

2. 促进了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民国时期大规模关内移民的到来,使东北社会的人口总量得到迅速的增加,填补了一些地区人口稀少的空白,伴随着人口的增多,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域有所改变,增加了许多县,或者在原来县的基础上转变为一些大的城市,而大城市形成的其中的一个条件便是具备一定数量的人口。从当时东北社会的情况来看,关内移民则是构成东北社会人口的总体,他们成为城市发展的催化剂。民国时期大规模关内移民的到来,使东北社会的人口总量得到迅速的增加,据有关史料记载:东三省的人口在光绪三十年为1445万,在宣统三年(1911年)上升到1841万,到民国十年(1921年)为2315万,而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则增长到2919万。尤其是黑龙江省的人口增长较快,1931年黑龙江省的人口达到6,631,491人,是1912年的8.1倍。

另外,由于这一时期的关内移民分布的具体地点不同,致使该地的人口数量

也有所变化,这些具体地方的人口总量的增加也是东北人口总量增加的一个表现,以大连地区为例,1903年城区人口仅4万余人,到1935年增至37.7万余人,增加了8倍,同期该地区的人口增加了近5倍。沿边各县的人口、耕地也都有显著的增加,仅富锦一县的人口就由原来的一万八千多增加到十四万多,成为三姓以下松花江沿岸最大的城市。而在数十年前,富锦则是被称为鱼皮鞑子的一个小村落,正是关内移民到此后通过辛勤劳动,带动了该地经济的发展,使其逐渐发展为一个城市。

由于关内移民的增多,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域也有所变化,增添了一些县,这一点在黑龙江省表现十分明显。民国时期,黑龙江的东部地区新设了珠河、苇河、延寿三县,西部地区新设了泰来、肇东、漠河、克山、望奎、明水、德都、铁力、呼玛、依安、龙镇等等,总共为二十七个县,全省达到六十七县。因此,这一时期的东北社会的城镇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07年东北共有城镇37处,其中人口在10-20万之间的有2座,5-10万的4座,3-5万的7座,1-3万的小城市有24座。1925年时,东北共有城镇70处,比1907年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人口在20万以上的大城市有大连、沈阳、哈尔滨3座,10-20万之间的有1座为长春,5-10万的有9座,3-5万的6座,1-3万人口的小城镇得到迅速发展,达51座。城市人口由106万增加到263万,1930年时城市人口则达303万。

因此,大量人口的存在则是城镇繁荣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另外,有很多关内移民每年要往家乡寄钱,这样就出现了满足他们要求的兑换处,兑换业得到发展,钱庄林立,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在这一个时期关内移民成为城市繁荣发展的催化剂。

3. 促进了东北工商业的发展

东北尤其是东北北部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就与东北关内移民存在着很大的联系。一方面东北关内移民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量的资本,尽管投资于工商业的商人和资本家只占关内移民的极少数,但是他们在当地的经济生活中有相当大的影响,据20年代初的统计,哈尔滨的滨江商会和总商会共有58名会董,山东河北人占总数的86%,在黑河,山东帮商人最有势力,中俄边境商务活动“为山东所独占”,另外,人是一个消费的群体,如此众多的人需要一定的行业满足他们的生活要求,关内移民到东北后很多东西都不能自给自足,只能从市场中购买到,于是,直、

鲁、豫等地之商人乃乘移民“既急衣食之谋,更无余资以营商”之机投其余资于满洲,而直、鲁、晋三省在本省经济之势力为独厚。

东北关内移民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促使粮食产量有所提高,尤其是大豆产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榨油业的发展,例如东北民族工业当中的榨油业发展较快,大连在1906年只有1家,1911年发展到42家,资本总额达110余万元。在1925年已经增至86家。哈尔滨在1912年时只有2家油坊,1919年时增至28家,1921年时增至43家,1923年则达到56家,此外还有数百家土法经营的小榨坊。从这个角度来看,关内移民对榨油业的发展只是起到了间接的作用。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关内移民对东北社会工商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对东北地区文化的影响

近代以来关内汉族移民所带来的先进文化,使东北的社会形态、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除东北周边极少数少数民族外,居住在东北复地的少数民族,尤其是满足,与汉族几乎没有分辨,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风俗与汉族几乎没有多大的区别,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逐渐接近关内的水平。同时,东北由于近百年来汉族移民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冲撞、融合,在某些方面比关内还丰富多彩。

1912-1929年这一时期的东北关内移民不仅仅开发了东北,为东北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促进了东北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原有东北文化注入新的血液,使其逐渐发展为一种新型的关东文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是被一个集团所普遍享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它的内部可分为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组织形态、意识形态、价值规范等系统。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对移民文化的内涵有着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移民文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移民在故乡的文化,一是就移民第二故乡而言,它又属于外来文化。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两种文化必然会有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在清中期和清末民初时期,关内移民有如潮涌般地泻入东北地区,致使东北地区人口剧增,同时,东北大地也绽开了戏剧之花,皮簧(京剧前身)、直隶梆子(河北梆子前身)、落子(评剧前身)等外来剧种随着关内移民的足迹接踵而至。具有浓厚东北特色并深受广大人们喜爱的地方戏——二人转,正是伴随着大批东北关

内移民的到来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二人转”最早称“蹦蹦”,是一门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有着三百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移民的增多,小秧歌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在原来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河北梆子、太平鼓、霸王鞭、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成了“二人转”。这种地方戏发展与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东北社会广大群众又是由关内移民构成的,可见,东北这一具有特色的地方戏的发展和完善与东北关内移民有着一定的联系。但是,由于这些关内移民几乎是在故乡无法生活下去的贫困农民,他们到东北来大多数不是为了发财而是谋生,因此,这个群体中既缺少富家子弟,又缺少书香门第,于是造成东北文化主要是以传统的民间文化为主,从而使东北文化多了些乡野气息。

大批关内移民的涌入,也对东北社会的风俗习惯有着一定的影响。在如今的东北社会中,尤其是在农村,仍然保留着一些山东人的风俗习惯。如胶东半岛住户的门头上大都高悬阴阳八卦镜以驱灾避邪,而在东北的农村,有很多人家门窗中央也悬挂着小圆镜或者是方镜,也是为了驱灾避邪。胶东半岛的渔民在吃鱼时有一种说法,吃完一面要吃另一面时,不能说把鱼“翻”过来,而要说“划”过来,黑龙江人吃鱼,也忌说“翻”,也说“划”过来。胶东人煮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挣”了,因为“破”就意味着“破”财。这一禁忌在黑龙江地区也有。两地在风俗习惯上的相似之处正是关内移民文化渗透到原有东北文化的结果。

在1912—1929年的大规模关内移民中主要是以山东人为主,因此山东人自古以来秉承齐鲁遗风,笃信淳朴,崇尚伦理,热情好客,待人以诚的精神在东北人的身上是有所体现的,如在伦理和人情方面,胶东人重伦理和人情,具有很强的“社区”性,在那个年代里的“山东帮”就是注重“社区”性的反映,而现在的东北人也是很注重伦理和人情,讲究血缘、地缘和人缘关系,注重骨肉之情,维护人际关系,注重哥们义气。东北人的“虎”、“粗”、“实在”的性格特征不能不说是深受东北关内移民的影响,在这些关内移民中,由于生活贫苦,受文化教育的可能性极小,即使受到教育也是极为有限,据有关资料记载,20年代时东北移民的文盲率高达70.4%。因此,这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们无论是在处理事

情上还是在待人方面都很“实在”,视骂人为亲切,以粗鲁为实在。这种现象在当今的东北人中也存在着。

北洋军阀时期历史汇总

近纲报告第一章节--北洋军阀时期 引子--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渊源 事情还得从十九世纪末期说起。甲午战争爆发后,袁世凯被李鸿章派赴东北前线,负责筹拨粮饷并联络各军。由于清军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朝野人士在战后交章上奏,争相向朝廷献言练军之法。 袁世凯的运气也实在是好,恰好这时编练定武军的胡燏棻被调去督办津芦铁路,袁世凯 翁同龢和荣禄等人随后便联名保荐袁世凯接替胡燏棻前往小站练兵。有了这些朝中大佬的保荐,事情当然好办。由此,袁世凯便屁颠屁颠的跑到天津小站练兵去了,这也成为他一生事业的发迹之始。 1895年12月,袁世凯到小站正式接管了已初具规模的定武军,在将原定武军的兵额招足到7300人后,袁世凯将之改名为新建陆军。为了把新建陆军建成一支模范军,袁世凯重金聘请了包括退役军官沙尔在内的十几位德国教习,并规定全军使用统一的新式步枪、马枪和快炮,其中大都为德制或奥制的标准化枪械,这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时的袁世凯,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这支军队上,几乎连吃奶的劲都用上了。袁世凯的努力没有白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新建陆军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袁世凯用人还是有一套的,后来北洋军阀的这批风云人物大都是在袁世凯的提拔任用下才脱颖而出的,譬如“北洋三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原定武军的各级军官如曹锟、卢永祥、段芝贵等人,就连那些被朝廷革职的甲午败将如张勋、姜桂题、田中玉等人,他们也都纷纷投靠到袁世凯的麾下,为之卖命。 由于清廷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中惨败,扩大新军的规模也就成为朝野中的共识,这对袁世凯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机遇。1903年11月,经过一番努力后,慈禧太后终于同意了袁世凯设立练兵处的建议。由此,袁世凯甩开膀子大干,北洋陆军六镇也在两年之后大体编练完成,这也是后来北洋军阀的发轫期。 当时的北洋六镇,除第一镇因是旗兵不能控制外,其余五镇都是袁世凯一手带出的嫡系部队。各镇的主要将领也几乎都是由袁世凯一手选定,个个都是小站出身:第一镇统制先为凤山、后为何宗莲;第二镇统制先为王英楷,后为张怀芝;第三镇统制先是段祺瑞,后为曹锟;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五镇统制为吴长纯,后改为张永成;第六镇统制先是王士珍,后改为赵国贤。下面担任协统、标统的中上层军官也都是袁世凯的人,比如雷震春、陈光远、李纯、王占元、卢永祥、鲍贵卿、王怀庆、田中玉等。 看到日益成长的新军和权势日渐加重的袁世凯,那些满族亲贵不免有些养虎为患的不寒而栗了。的确,袁世凯是很能干,但他又太能干了,而且是个汉人哪。袁世凯那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已经渐渐如脱缰之马,清廷的缰绳似乎有点套不住他了。特别是军队方面,清廷虽然计划编练三十六镇,但除了袁世凯的北洋六镇练成外,其它各省大都没有练成;即使练成的,战斗力也远不如北洋陆军六镇。 袁世凯毕竟不是曾国藩那样忠君爱国、科举出身的读书人,这万一他……哼哼,后果不

2017秋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军阀的统治》word教案

北洋军阀的统治 知识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知识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标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历程: (1)从“兴衰”角度看 形成阶段:1895年小站练兵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 发展阶段: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到1916年毙命。 衰落阶段:1916年袁毙命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 覆灭阶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到1928年东北易帜。 (2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皖系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直系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奉系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 3,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封建的买办的武装政治集团;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袁世凯时期(1912年——1916年):卖国、独裁 一,袁世凯专权 1,政治上:破坏约法,控制内阁 思考: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有那些?目的何在? 2,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思考:面对北洋政府的裁军命令,南方革命党人采取怎样的态度?说明什么? 二,袁世凯称帝 1,过程: 思考:袁世凯是如何一步一步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的? 宣统退位 A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山辞职 破坏责任内阁制 B就任正式大总统 镇压二次革命 解散国民党、国会 C担任终身大总统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修改总统选举法任期无限制 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D复辟帝制出卖国权接受二十一条 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⒉袁世凯复辟帝制得以实现的原因: ⑴个人自身的因素; ⑵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对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民国军阀大混战 直奉系军阀联合压制皖系军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民国军阀大混战直奉系军阀联合压制皖系军阀 导语:1917年7月17日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的时候,北京政府有寺内内阁的支持,有西原借款的援助,有赋予合法有道的权威。北京不是一个无权、无勇、 1917年7月17日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的时候,北京政府有寺内内阁的支持,有西原借款的援助,有赋予合法有道的权威。北京不是一个无权、无勇、无钱的空架子。但是北京没有国会,没有总统(冯国璋是代理总统),没有副总统,而且冯国璋没有竞选为正式总统的意思。北京政府的法律地位很成问题。而南方又有一个广州的护法政府,威胁着北京合法有道的权威地位。如果能巩固北京政府的法律基础,日本的钱和北洋的军力可以用来消灭南方的反对势力。段祺瑞的看法是:“南北分裂使地方军人可以投机取巧,宣布独立,左右国政。”这种情形不能长期容忍下去。于是他反对督军干政,尤其是南方的督军干政。 在军阀割据、军人干政的局面下,要达到段祺瑞的统一和军人不干预民政的目的,只能一面团结北方的武力来消灭南方的武力,以武力求统一,以战争结束战争,另一面用政党和党员来代替武人行使政权。这两个政策都需要钱,钱则多半来自西原借款。先是段祺瑞在1917年 3月成立了中和俱乐部,一年以后中和俱乐部变成了安福俱乐部。安福俱乐部不尽是段祺瑞或徐树铮的人,但是这两位皖系领袖可以左右他们,由他们占多数而操纵1918年新选出的国会。这样,皖系在总统和副总统的遴选、内阁人员的任免方面,势力远超过其他的派系。所以皖系可以主张不让军人干政。 但即使有参战军的军力,皖系也不能单独地实现武力统一中国的目的,它必须与其他的北方军事集团合作。它用以号召“北洋团结”的理论,最好用徐树铮在1918年5月9日复张作霖的电报来说明:“一日不战, 生活常识分享

2019-2020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随堂练习卷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裁统治,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 ) A.总统制 B.内阁制 C.君主立宪制 D.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内阁制,排除B项。此时皇帝已经退位,排除C项。袁世凯此时尚未称帝,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 A 2.20世纪初期体现帝国主义图谋灭亡中国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解析由题目中的“20世纪初”可排除A项和B项,A项是1842年签订的,B项是1895年签订的。C项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是日本在1915年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条约。 答案 D 3.“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解析材料“覆民政而复帝制”反映的是民国初年的复辟帝制。20世纪初期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但最终失败,“民国乃得中兴”,故C项正确。 答案 C 4.因反对“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率召外侮,警告迭来,干涉之形既成,保护之局将定”而采取的行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复辟帝制 解析结合材料“元首谋逆,蔑弃《约法》”可知此行动指的是袁世凯称帝后,革命党人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护国运动,故选C项。 答案 C 5.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掌握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是( ) A.直系军阀 B.奉系军阀 C.桂系军阀 D.皖系军阀 解析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是皖系军阀。 答案 D 6.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民国军阀派系

民国军阀派系 中华民国历时38年,在这38年里历经两代中央政府,而这两代中央政府又都是军阀政府。可以说民国的38年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军阀时代,军阀混战是民国史上的重要内容,民国时代的主要军阀如下: 北洋政府时期 1、北洋军阀——袁世凯。北洋军阀的创始人是清末权臣李鸿章,袁世凯于1895年受命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并成为清廷的精锐武装力量。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担任大总统,民国实现第一次形式上的统一。袁世凯死后,旗下的北洋军阀分裂,但北洋军阀派系仍控制着中央政府直到1927年。 2、皖系军阀——段祺瑞。从北洋军阀中分裂出来。北洋军阀派系之一。以其首领段祺瑞为安徽(简称皖)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等。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以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掌握北京政府大权。他们在日美为控制中国展开争夺的情况下,矛盾日益激化。段祺瑞依靠曹汝霖等亲日派官僚,急欲取得日本帝国主义的援助,积极主张对德、奥宣战。但是参战问题遭到黎元洪和多数国会议员的反对。1917年5月黎元洪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皖系便煽动十余省区的军阀通电“独立”,发兵进逼北京。7月,张勋乘机拥清废帝溥仪复辟(见张勋复辟)。段祺瑞率兵讨伐,在全国人民声援下,迅速打败张勋,重新控制政权 3、直系军阀——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从北洋军阀分裂而出。直系军阀民国军阀中北洋军阀派系之一,曾长期控制北京政权代表人物为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人。其中曹锟在北洋军阀派系之一。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以直隶(今河北)人冯国璋为首领的一派。冯死后,曹锟、吴佩孚继起为其首领。主要人物有李纯、王占元、萧耀南、陈光远、蔡成勋、孙传芳等。主要地盘有江苏、江西、湖北三省。冯国璋原是袁世凯的亲信将领,1912年9月任直隶都督,次年被派南下镇压国民党人发动的二次革命,攻占南京,其部属驻守长江下游一带。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到北京继任总统,其部下曹锟、李纯、陈光远、王占元分别任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督军,构成了直系的基本 4、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宗昌(山东军阀)。由北洋军阀分裂出。北洋军阀派系之一﹐因其首领张作霖系奉天(今辽宁省)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吴俊升﹑张作相﹑孙烈臣﹑张景惠﹑汤玉麟、杨宇霆﹑张宗昌、韩麟春、姜登选等。奉系利用民国初年的混乱局面﹐在日本支持下实行地方割据和武力扩张﹐逐步建立了对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统治。日本则取得了在东北筑路﹑开矿﹑设厂﹑租地等特权。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奉系与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联合﹐击败皖系军阀段祺瑞﹐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但是由于直奉两系分赃不均,矛盾逐渐加剧,遂于1922年4 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爆发﹐奉系战败﹐撤回关外﹐宣布“东北自治”。此後﹐张作霖倚重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郭松龄等新派军人﹐编

第5讲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练习)

高考短板突破 短板1借助时代特征解读历史概念的意识不足 例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针对练1] (2016·郑州期中调研)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 短板2论证问题的逻辑性不严谨 例2(2012·新课标全国卷文综)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针对练2] 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短板3调动迁移所学知识解读史料的意识不足 例3(2014·课标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北洋军阀的统治教学设计

北洋军阀的统治 【教学目标】 1.了解北洋政府的建立,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复辟帝制与卖国行径,通过活动了解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的史实,感受民国初年中国时局的动荡状况。 2.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历史发展是充满曲折的,革命斗争不是一蹴而就的,知道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教学重难点】 重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与卖国行径,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难点:袁世凯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北洋军阀的统治》。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袁世凯复辟 (二)军阀割据混战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北洋军阀的统治》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宋教仁遇刺案。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2)发展过程: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便迫不及待地从破坏、践踏民主共和制转入彻底取消民主共和制、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

(3)产生的结果: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蔡锷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取消帝制,绝望而死。 结果:袁世凯死后,北洋军群龙无首,逐渐分裂。 2.接着,我们再来学习下一个内容:军阀割据混战。课文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我们再一起来看看。 (1)原因: 社会根源: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统治: 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3)产生的结果: 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的灾难时期,军阀割据,政治动荡,被称为最黑暗的时期。这一时期,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新旧体制杂糅并存。 2.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为保卫辛亥革命的成果,坚持不懈地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这些斗争,虽然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美梦,却丝毫没有改变军阀专制独裁统治的黑暗现实。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作业布置】 1.北伐战争时期盘踞江西的北洋军阀是谁? 2.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鞑虏”指的是什么? 3.北伐战争时期盘踞江苏的北洋军阀是谁? 4.国共两党共同推动的北伐战争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北伐的对象不包括谁?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但1912-1928年中国社会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农业方面 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条例共为8条,规定了凡扩充或改良农产畜牧,可依本条例获得奖励;同年11月3日,北洋政府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更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具体规定了给奖办法,对造林在200亩至3000亩以上者,分五级给予荣誉奖励,对"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不仅旨在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而且旨在为轻工业开发原料,为农业改造生态环境。以上这些奖励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这一点从当时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和在出口货物中所占比重的消长情况可以看出。在经济作物中,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作物为棉花、蚕桑、烟草、大豆、花生等。由于经济作物的发展与粮食作物的商品化,在中国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带,逐步形成了若干农业专门化区域。如棉花多产于江苏、湖北、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省;蚕桑多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农业专门化的发展,表现了中国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的程度。 二、工矿业方面 1911年以前的中国工业,除少数兵工厂外,大约有75个制造业和33个煤矿、金属矿,而且这些厂矿均建于1872年至1894年期间。从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从绝对数量上看与1918-1922年时期开始生产的新企业相对地大量涌现的情况相比也不算多。 从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例由7%上升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1912-1920年工矿业为稳步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082元,工人有20万多。到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额50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多,增长了167%。这一时期年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13.4%。1921-1928年企业数仍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企业资本总额增加不多,中国工矿业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三、金融业方面 随着近代商业的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商业在往来流通中,通常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运作。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就把原大清银行和成立于1908年的交通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和新的交通银行。 中国银行创建伊始实际资本不过300万元。后来通过招商股扩充资本,到1920年已有资本1229万元,此后,总行又在地方省市陆续设立分行。

【配套课时练】2019-2020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11《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课时练习题 (6)

2019年秋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8·广东初二期末)1915年,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对中国外交部次长曹汝霖表示:“中国如欲改国体为复辟,则蔽国必赞成。”日本的这一表态主要目的是 A.帮助宣统复辟清朝 B.反对中国的革命 C.希望中国动乱 D.便利日本扩大在华的侵略势力 2.(2018·鹤山碧桂园学校初二期末)下面是北洋军阀主要派系简表。由表中信息可知 A.军阀的靠山都是日本B.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策略C.军阀力量超过革命的力量D.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互补3.(2018·泉州市北峰中学初二期中)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

原因是 A.北洋军力量分裂 B.护国军力量强大 C.没有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 D.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2019·江苏汇文实验初中初二月考)为实现皇帝梦,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是 A.袁世凯 B.宣统帝 C.光绪帝 D.段祺瑞 5.(2019·福建中考模拟)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为建立独裁统治,他复辟帝制,不过迅速败亡,其复辟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违背社会进步潮流,不得人心 B.北洋军阀内部分化 C.失去帝国主义支持 D.缺乏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 6.(2018·陈仓区教育局初二期末)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封建帝制正式结束 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适合中国 D.北洋军阀统治结束 7.(2019·山东初二期末)下列民国初期的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

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袁世凯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条” ②“宋案”发生 ③护国战争 ④二次革命 ⑤军阀割据 A.②④①③⑤B.④②③①⑤C.②①④⑤③D.①②④⑤③8.(2017·江苏初二期末)1913年“宋案”发生以后,孙中山和黄兴等人为了反对袁世凯,发动了 A.广西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护法运动 9.(2019·玉山县樟村中学初二期中)谁在辛亥革命后窃取了胜利果实,建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A.张作霖 B.冯国璋 C.段祺瑞 D.袁世凯 10.(2018·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初二期末)袁世凯制造“宋案”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A.宋教仁要取代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的位置B.宋教仁支持孙中山C.宋教仁力图重新组阁,限制袁世凯D.宋教仁反对复辟11.(2019·云南初三期中)昆明护国桥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护国路中段,属于与护国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纪念性建筑;护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教学设计

《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北洋政府的建立,通过合作探究了解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复辟帝制与卖国行径,通过活动了解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的史实,感受民国初年中国时局的动荡状况。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历史发展是充满曲折的,革命斗争不是一蹴而就的,知道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依然任重道远,深刻理解孙中山“革命还没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学习孙中山等为了中国的统一牺牲个人、高风亮节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与卖国行径,北洋军阀混战。 2.难点:理解民国初年共和专制的斗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自主学习─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2.采用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认识。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本课时最大的特点就是设计了开放式的探究活动,并进行了认真的汇报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阅读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图片、P18三则资料,以及教材内容。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开展探究活动。并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考、探讨时间,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在汇报交流环节,教师围绕教学重点提问,理顺教材思路,与学生一道解决难点问题,把握主干知识。这样

既有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又有合作探究的机会,既让学生个别发言,又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很有实效。 本课时的第二个特点是教学语言诙谐幽默,课堂生动成趣。本课在分析袁世凯建立北洋政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袁世凯的做法进行评价,教师在总结过程中采用了“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地盘我的人,我的权力我独有”的表述,诙谐幽默,活跃了课堂气氛。 2.不足之处 导入环节采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虽然好处多多,但对激发学生兴趣效果不是很好。PPT设计不是很美观。3.改进思考 是否更好地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导入,比如用《护国战争》的视频。

军 阀 混 战

军阀混战 从1916年到1931年,这短短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十五年。这个混乱的原因是:军阀混战。这段历史其实才仅仅翻过几十年,但是许多中国人对这一段历史很模糊。在下将这十五年军阀混战的历史简单的整理一下贴出来。1916 年6月,袁世凯病亡。除了“袁大头”在全国通用以外,民国陷入空前的混乱;全国各地的拥有武装力量的军队过去是打着“护法”的旗号,进行的是圈地盘的军阀式发展,内战多如牛毛:从1916年到1928年仅四川省在这段时期就发生了400余次内战。军阀之间发生了140次地盘争夺的战争,中国已经处于分裂的状态的边缘。说个最直观的,四川军阀刘湘是四川的实际统治者,但是他的亲戚刘文辉就不服,和他打了一仗,结果被赶到西康去了。叔侄二人为了权利都可以刀兵相向,更何况是其他人呢。军阀混战时期,一个旅甚至一个团就能成为一方霸主,看你有没有能耐,有才的拿下其他人,成为大军阀,,没出息的只能被淘汰。 我们来简略的看看当时的大军阀们混战的历史: 1、北洋军阀——袁世凯死后,旗下的北洋军阀分裂,但北洋军阀派系仍控制着中央政府直到1927年。 2、皖系军阀——段祺瑞。从北洋军阀中分裂出来。 3、直系军阀——冯国璋,曹锟,吴佩孚。从北洋军阀分裂而出。 4、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宗昌(山东军阀)。由北洋军阀分裂出。 5、晋系军阀——阎锡山。 6、浙系军阀——孙传芳。

7、江苏军阀——齐燮元。 8、桂系军阀(旧桂系)——陆荣廷,沈鸿英。 9、粤系军阀——胡汉民,陈炯明,龙济光等。 10、湘系军阀——谭延闿,程潜,赵恒锡, 11、黔系军阀——刘显世,王文华,袁祖铭。 12、滇系军阀——蔡锷,唐继尧。 13、川康军阀——尹昌衡,胡景伊,刘存厚,熊克武,刘湘,刘文辉,杨森等。 14、新疆军阀——杨增新。 15、冯系军阀(西北军)——冯玉祥。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解体,旗下将领重新洗牌分裂成多个军阀派系: 北洋政府垮台之后,在蒋介石执政期间的军阀如下: A、晋系军阀——阎锡山。 B、桂系军阀(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 C、粤系军阀——张发奎,李济深,陈济棠,余汉谋。 D、奉系军阀(东北军)——张学良。 E、川康军阀——刘湘,刘文辉,邓锡侯。 F、山东军阀——韩复榘。 G、宁夏军阀——马鸿逵。 H、甘青军阀——马步芳。 I、绥系军阀——傅作义,董其武。 J、滇系军阀——龙云,卢汉。 K、新疆军阀——金树仁,盛世才。 L. 西北军:冯玉祥。 还有其它实力和势力小一点的军阀:刘镇华,孙殿英,石友三,陈树藩,刘珍年,唐生智,何键等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学设计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学习目标】 1、了解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北洋军阀统治的基本情况; 2、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及革命派的斗争,认识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理解军阀混战给全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教学重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教学难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和军阀割据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辛亥革命,知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那么,他窃取后是如何统治中国的?为什么说北洋政府的统治是黑暗的呢?今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第11课。(板题) 二、解题: 学生了解北洋、北洋军阀、北洋政府三个历史概念(见屏幕) 师讲: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主要包括两个阶段:袁世凯统治时期和军阀割据时期。三、学习目标 (见上略)四、导航目录 主题一制造“宋案”假意“共和”主题二践踏共和复辟帝制主题三帝制失败军阀混战五、新课讲授 主题一制造“宋案”假意“共和” (一)自学课文第一部分,并阅读文中“相关史料”了解:袁世凯制造“宋案”的真相。 1、宋教仁其人其事(师补充:湖南常德市桃源人。中国“宪政之父”,与黄兴、孙中山并称,1912年主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通过选举、重组内阁。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 2、谁是幕后的真凶?生答略 3、杀他的原因何在?生答略

师点拨:责任内阁制是宋教仁提出,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总统对于议会负责。(出示直观图示) 过渡语:宋教仁之死,让孙中山等人猛醒。于是,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发起二次革命。“宋案”是二次革命的导火线。 (二)小知识:这次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 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并读图《二次革命示意图》强调首发地:江西湖口,战场主要在南方。 (三)自主学习二次革命的相关知识点,并同桌交流。1、背景: (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___________。 (2)同盟会员宋教仁于1912年以_______为基础,组成_______,并在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优势,使袁世凯大为惊慌。1913年春,遇刺身亡,幕后黑手直接牵涉到袁世凯。2、概况:“宋案”发生后,袁世凯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________、广东、_____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_______和_______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________”。3、结果:二次革命很快被_______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主题二、践踏共和复辟帝制 (一)自学课本二部分要求:1.掌握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都做了哪些准备?2.在书中批注袁世凯的对内、对外政策。 自学后学生交流 (二)观看视频:感知袁世凯的强权专制统治。 (三)重点点拨史料实证 出示史料:新修的《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这样以来,大总统实质上已接近于专制皇帝。袁世凯继而又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改为10年,连任无期限,可指定继任人。思考:材料中新修的两部法律赋予大总统怎样的权利?新修这两部法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生答:①大总统总揽大权,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大总统实质上已接近于专制皇帝。 生答:②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扫除了障碍。 师总结: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对内控制内阁,破坏《临时约法》解散国民党和国会,修改法律;对外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举借外债扩充自己实力,充当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0.北洋军阀的统治 教案

第10课北洋军阀的统治 宋应贵 知识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知识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标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历程: (1)从“兴衰”角度看 形成阶段:1895年小站练兵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 发展阶段: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到1916年毙命。 衰落阶段:1916年袁毙命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 覆灭阶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到1928年东北易帜。 (2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皖系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直系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奉系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 3,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封建的买办的武装政治集团;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袁世凯时期(1912年——1916年):卖国、独裁 一,袁世凯专权 1,政治上:破坏约法,控制内阁 思考: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有那些?目的何在? 2,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思考:面对北洋政府的裁军命令,南方革命党人采取怎样的态度?说明什么? 二,袁世凯称帝 1,过程: 思考:袁世凯是如何一步一步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的? 宣统退位 A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山辞职 破坏责任内阁制 B就任正式大总统 镇压二次革命 解散国民党、国会 C担任终身大总统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修改总统选举法任期无限制 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D复辟帝制出卖国权接受二十一条 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⒉袁世凯复辟帝制得以实现的原因: ⑴个人自身的因素; ⑵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对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代表帝国主义的利益。) ⑶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软弱无力, ⑷尊孔复古的逆流 ◆段祺瑞为首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半封建性决定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1,形成的社会根源: 半殖民地性决定(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那些影响? 二,短命的张勋复辟: 1,府院之争 (1)含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2)焦点——要不要参战,由谁主持参战 (3)实质——美日在中国的争夺,美日矛盾的体现。 (4)后果——“府院之争”给张勋复辟提供了可乘之机。 2,张勋复辟的活动 思考:段祺瑞对待张勋复辟的态度是怎样的?两次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什么? 三,段祺瑞专制: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一,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制定临时约法(1912) 2,改组同盟会,组建国民党(1913) ⑴宋教仁为什么要改组同盟会,组建国民党? ⑵阅读书中国民党宣言的部分引文,分析国民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其宗旨与同盟会的纲

了解真实的北洋军阀历史

了解真实的北洋军阀历史 作者:陈铁健 最近,陶菊隐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重新出版,旧作重读,感慨良多。过去很多学者讲课、写文章,或者是编书,往往引用这部书里很多的内容,但是不加注释,也很少提陶菊隐的名字,这是一种回避。对于这部书早年出版时所受的“冷遇”,以及作为一个写作者由此而生的寂寞与苍凉感,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我们从1950年代开始作革命史长编,1970年代又开始作民国史,都绕不过北洋时代。学者在写书、研究的过程当中,也都绕不过陶先生的这本书。陶先生所提供的这些历史的真实材料,很多的研究者都在广泛使用,也照样还是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陶先生的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历史的过程和细节。历史的过程是非常曲折复杂的,北洋时期的历史,换了那么多的内阁,把这段历史理清楚就非常不容易。有时一页出现十几个、二十几个人名字,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阴谋阳谋互相之间斗争复杂,如果没有一个高超的史笔是很难写出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我特别看重细节,今年给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史学研究生讲课的题目就叫“关注历史过程和历史细节”。有时候细节是牵动全局的,看起来是很小的一个细节,往往是牵动全局的,对人的评价,对事件的评价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举一个例子,1917年张勋复辟前夕。这个时候,中国的政局焦点是黎段府院之争,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正僵持不下,到了要闹政变的地步,这就为张勋带兵进京提供了一个机会。我们看《史话》里提到的一些细节,最重要的一个就是“献女为妃”,这其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可能比我们今天想像中的要复杂。提到“献女为妃”有两次,一是陆荣廷,一是徐世昌。陆荣廷是1917年3月28日到的北京,第二天到清宫会见溥仪,然后就传出来消息说,陆向溥仪要求“献女为妃”。徐世昌在1917年6月13日和张勋有过一次密室长谈,这是张勋带兵进京的前一天,密谈的内容据说有三点,其中之一就是献女给溥仪作皇后,所以有徐世昌要当“当朝国丈”的说法。当然,这两种说法都是“据传”,但我们也可从中看到些复辟前(7月1日)的一些政治气氛、舆论风向,再联系到以前袁世凯称帝时的各方反应,以及复辟之后一些地方军政要员的积极表态。这样来看,清室复辟或者重新推出来一个皇帝,可能就并不是张勋或者袁世凯等一两个人的独角戏了。 类似这样的历史细节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丰富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想像和理解。在这部《史话》里,细节太多了,而且细节的史料价值相当高。比如人物的出场,张学良的出场,袁世凯的出场,袁世凯和孙中山在北京的第一次见面,寒暄之间的那种机锋,写得非常好。它给人以有血有肉的文字描述。现在好些传记文字谈到杨度,很多事情的资料来源其实都来自于《史话》,比如说张宗昌杀林白水的时候,林的家人是求杨度到张宗昌那里救林白水,而杨度到了那里,张宗昌同意放人,不杀了,但是电话打过去的时候,半个小时之前林白水已经被杀了。由此也可以看出杨度和军阀之间的交往。杨度、白坚武、章士钊等以帝王之学为“猛人”效力,看谁得势就扶谁,杨原来想跟孙中山,袁世凯得势又跟袁世凯,后来又跟国民党,看到共产党将会得势,又加入共产党了。鲁迅说得一针见血,这些人穿梭于“猛人”之间,竭力使他们成

专题八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优质学案)

专题八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社会 一.政治方面 1.袁世凯复辟帝制 2.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斗争:、、、。 3.五四运动: (1)背景:①国际形势:十月革命胜利;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交给。(导火线)③国内形势:北洋军阀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主要原因) (2)过程:以为先锋,以为主力;由先进知识分子领导者;中心由转移到,主要口号有“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拒绝 在和约上签字”、“还我”等。 (3)成果:释放、罢免、拒绝。 (4)性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5)影响:①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是的开端;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中共成立和中共二大 (1)“一大”召开:1921年在召开。规定党的任务(纲领)是推翻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 意义——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2)“二大”召开,1922年在上海召开,规定了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制定了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 领)。 意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5.国共合作(1924—1927) (1)背景:①中共工人运动受挫;②孙中山国民革命多次失败;③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 (2)实现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合作方式——“党内合作” (3)影响——标志国共合作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大革命由此兴起。6.北伐战争 (1)目标: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实现中国统一。 (2)概况:1926年7月从出师,1927年初占领武汉、南京、上海等地。 (3)意义:动摇了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4)失败:政变和政变的发生,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 原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中国共产党错误;帝国主义的破坏。 (5)教训:不能放弃革命领导权和武装斗争。 二.经济方面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短暂春天”(1912-1919)

奉系军阀

奉系军阀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 简介 北洋军阀派系之一﹐因其首领张作霖系奉天(今辽宁省)人而得名。主要人物有吴俊升﹑张作相﹑孙烈臣﹑张景惠﹑汤玉麟、杨宇霆﹑张宗昌、韩麟春、姜登选等。奉系利用民国初年的混乱局面﹐在日本支持下实行地方割据和武力扩张﹐逐步建立了对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统治。日本则取得了在东北筑路﹑开矿﹑设厂﹑租地等特权。 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奉系与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联合﹐击败皖系军阀段祺瑞﹐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但是由于直奉两系分赃不均,矛盾逐渐加剧,遂于1922年4 月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战败﹐撤回关外﹐宣布“东北自治”。此后﹐张作霖倚重杨宇霆﹑姜登选﹑韩麟春﹑郭松龄等新派军人﹐编练新式军队﹐并在日本支持下建立海﹑空军和兵工厂;并转而联络皖系段祺瑞和国民党孙中山领导下的广东国民政府,组成反对直系的“三角同盟”。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奉两军在山海关﹑热河激战。10月﹐直系

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直系总统曹锟﹐吴佩孚兵败南逃。11月﹐张作霖﹑冯玉祥推戴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奉系重新控制北京政权后﹐势力扩张到热河﹑直隶(今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份及上海市﹐与地方军阀产生矛盾。1925年11月﹐浙江军阀孙传芳联合闽﹑赣﹑苏﹑皖等省军阀将奉军驱逐出江苏﹑安徽和淞沪地区。奉系与冯玉祥的国民军的关系也日趋紧张﹐同年11月下旬﹐驻守河北的奉系将领郭松龄在冯玉祥策动下率部倒戈﹐向奉天省会沈阳推进﹐张作霖得到日本的支持﹐将郭军击败,郭兵败被杀。 1926年初﹐奉系与直系重新联合﹐夹击冯玉祥的国民军。同年11月﹐为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张作霖组织安国军﹐自任总司令。1927年4月﹐奉系当局搜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逮捕并杀害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国民党左派人士。同年6月﹐张作霖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组织安国军政府。 1928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逼京﹑津﹐张作霖败退出关。由于他未能完全满足日本对满蒙地区的权益要求,被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炸死于沈阳近郊的皇姑屯(即皇姑屯事件)﹐其子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司令”。张学良不顾日本的反对﹐与国民党当局达成协议﹐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奉军改编为东北边防军﹐张学良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东北边防长官。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至此结束。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同步练习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学校班级姓名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宋教仁参加国会选举的目的是() A、扩大国民党的影响 B、组织新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C、克服同盟会力量分散的特点 D、取代孙中山的领导地位 2、“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 A、宋教仁遇刺 B、袁世凯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C、袁世凯复辟 D、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3、“二次革命”被镇压的最重要原因是() A、革命党人力量涣散 B、袁世凯实力很强大 C、革命党人准备不足 D、列强支持袁世凯 4、袁世凯实行独裁的下列史实,其先后顺序是() ①修改总统选举法,可以无限制连任②废除《临时约法》③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④下令解散国会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 5、为了复辟帝制,袁世凯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与日本人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6、“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在耶?”是针对() A、慈禧 B、溥仪 C、段祺瑞 D、袁世凯 7、1915年底,宣告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的人中没有 A、孙中山 B、蔡锷 C、李烈钧 D、唐继尧 8、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说明() A、封建军阀垮台 B、资产阶级共和制适合中国 C、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张作霖是哪一军阀的头目() A、皖系 B、桂系 C、直系 D、奉系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内阁成员的组成上,袁世凯本来认为:“革命人才,鲜当人意,”因而他开始拟议的内阁名单,“概属亡清旧吏,无一纯粹新人物,使南方各界,咸怀不平。”但是为了表示这个新总统总算有几分“诚意”,他也作了些微小的让步。 ——林增平《辛亥革命史》材料二唐绍仪自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同盟会后,对同盟会非常忠实,与余晤谈之下,知其已向孙中山先生建议,用政治手法来对付袁世凯。 ——柏文尉《五十年经历》材料三“盖责任内阁制之要义,即总统不负责任,而内阁代表总统对于议会负责任是也,”“盖必使国会占多数之政党,组织完全政党内阁,方举责任内阁之实。” ——宋教仁《国民党欢迎会演说词》 材料四袁世凯曾向杨度透露:“我现在不怕国民党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能的位置上。”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请回答: (1)材料一中袁世凯“微小的让步”表现在哪些方面?试就本材料分析北洋政府的性质。 (2)材料二中唐绍仪对袁世凯的政治态度是什么? (3)概述材料三中宋教仁组织责任内阁的做法和目的。 (4)材料四体现了袁世凯怎样的想法? (5)就上述材料,概述袁世凯的政治态度。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大总统是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 ——《中华民国约法》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可知总统的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