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育研究

1.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1.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就是要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

1.1.2 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基础学科。

1.1.3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

○辩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揭示。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

○辩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来源于教育实践经验,是根据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背后的客观规律,总结上升成为科学理论的。教学实践经验偏重于感性的、具体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规律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1.1.4 □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3、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

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1.2 教育学的发展

特点:教育学还没有从各学科中分化出来,多是对现象的描述和

自我经验的概括总结,缺少独立的科学命题和理论范畴

萌芽阶段中国孔子《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立志乐道”

中国《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著作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法国卢梭《爱弥尔》教育界“圣经”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独立形态教育学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天下对阳光…”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苏联最早以马克思注意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苏联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五条教育原则:高难度,

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得到发展

苏联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主义教学,倡导发现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美国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较早提出系统理论学习

德国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3中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调查研究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历史研究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2.1 教育的本质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

2.1.1 教育的基本概念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

2.1.2 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目的性,专业性发展性和不成熟型

可塑性和可教性

能动性和主体性

○辩三者的关系: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或矛盾。两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存在于同一教育实践活动中,构成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二者又具有护卫主客体关系,在教的活动,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在学习活动中。。。他们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他们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即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2.1.3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属性教育具有继承性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2.2.1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法国利托尔洛+英国沛西能: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2、生物起源说1、较之神话起源说是一个大的进步,较科学化,标志着开始转变了唯心

2、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科学的

教育的起源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也是不科学的

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活动

2.2.2 教育的发展: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学校教育

原始形态教育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2、教育具有无产阶级

性、公平性3、教育内容简单4、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夏朝最早出现了学校

教育目的:培养巩固和维护奴隶社会统治人才

中国教育实行“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斯巴达教育:几乎全是军事训练,目的就是培养骁古代社会教育欧洲勇的军人和武士

雅典教育:多方面人才,目的使后代适应阶级斗争

中国:“六学二馆”“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书、礼、易、春秋);

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封建社会

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七艺”=“三科”+“四学”

欧洲

骑士教育:“马泳击打枪下吟”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目的: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

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科学文化

知识。

现代社会教育扩大受教育权,提出了普及教育思想。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取代

了个别教学

社会主义社会:目的:培养社会注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两者的共同点

2.3教育与社会

本节阐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和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制约作用单选: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2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3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4制约着学校结构

5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简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社会政治经理制度对教育制约作用

1、决定教育的目的

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辩如何分析:

教育对社政经制度起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起决定作用。因为教育不能决定社政经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设正经发展的动力,只能在政治经济制度允许范围内发挥作用。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影响价值取向 2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3、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5、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社政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只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2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辩

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

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的质量

2.4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辩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发育具有急剧性,在身体外形,体内机能,脑的发育,性的发育和成熟方面有独有的特征。

□简人的发展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对教育有怎么的影响?

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差异性。教育必须遵循人发展的这些特征:

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这种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发展,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2、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为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4、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互补性,进行长善救失

5、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简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都起到什么作用?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前提。表现为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

提供了胜利前提或物质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资源、机遇等。

3、在教育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为重要,这对教育起主导作用、促进作用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简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由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辩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绝对的主导作用(无条件的起主导作用)?培养任何人的教育万能论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第一,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

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第二,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第三,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

各自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否则就会陷入“教育万能论”的错误之中。

第二章教育制度

3.1教育制度概述

3.1.1教育制度的含义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

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生产力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青少年

身心发展规律;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3.2.1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902年“壬寅学制”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旧中国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中国第一个颁布并实行的现代学制。教育目的:忠君,尊孔,

尚公,尚武,尚实。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轻视女子教育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充实自然科学,将学堂改

为学校

1922年“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3.3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3.3.1 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一)双轨制:英国

一轨为特权阶层子女所设立,条件优越,学术高,具有等级性和学术性的一轨。

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的。两轨互补相通,互不衔接。

(二)单轨制:美国

这种学制有利于普及教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三)分支制:苏联

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右(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这种学制既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又使学术性保持较高水平。课时多、课程复杂使教学不够灵活3.3.2 西方发达国家学制发展的趋势

1、终身教育体系不段完善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段延长

3、重视职业教育,并力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

4、高等教育大众化,层次多样化

扩展---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的提出者是法国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是持续的,包括各种年龄阶段,贯穿人的一生的整个过程;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

3.4 义务教育制度

3.4.1 义务教育的定义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发端于德国马丁*路德金提倡公费设立学校,强迫人们送子女上学

3.4.2义务教育的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义务性公益性统一性)

3.4.3义务教育制度

1986.4 人大通过了《义务教育法》1986.7.1 实施。标志着中国已经确立义务教育制度。2006.6.29 常务委员会修订《义务教育法》2006.9.1实施。从此义务教育向均衡,公平发展

第三章教育目的

4.1 教育目的的概述

4.1.1 教育目的的概念: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总要求。

○辩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宗旨=教育目的)

现教育目的的途径。教育目的强调教育活动要大道的最终结果,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辩教育目的与学校培养目标

首先,教育目的概念,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

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事项,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

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学校培养目标与国家的教育目的处在不同的层次上,这种

层次关系由高到低分别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

□简教育目的的意义(作用)?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4.2教育目的理论

4.2.1

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社会价值高于人的价值。教育目的是社会本位论:培养合格公民社会成员,教育结果只能由社会效率来衡量。

缺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

代表人物: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

西方从个性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个人本位论:缺点: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这是不显示和行不通的。过于强调人的

天生倾向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忽视了个人主观努力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

4.2.2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道

德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学说:1.人的发展同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

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5.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简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表达的共同点、精神实质?)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3.3素质教育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

我国教育目的在心的历史时期的体现,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

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

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培养学生服务与国家人民社会责任感作为重点

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德智体美劳美)

扩展(综合素质部分)

四、素质教育观: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得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五、形成过程:

1993.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意志的正式表述1999.6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6.29 <义务教育法> 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意志。

六、素质教育的途径:

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

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七、素质教育的方法

1、中学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

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辩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特别提出了课程实施的改革,就是素质教育的方法。

课程改革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秦羽动手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材料分析:素质教育的评价方式

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

实践的功能,在中学素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一个基本的原则是:把

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目的,而绝不能把评价知识作为一种“甄别与选拔”的方法。促进

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评价,是以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来判断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评价

的目的,所重视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1、○辩“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

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素质教育要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

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

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需要的人才。

“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应试能力也是一种人的素质的表现”错误

第一,素质教育之“素质”是指人的全面素质,而不是人的某一方面的素质。

第二,应试教育提供素质教育是两种价值取向完全不同的教育。应试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在考试成功上,而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在培养出符合社会进步所

需要的人才上。

第三,应试教育同素质教育有完全不同的教育方针前提。素质教育必然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所明确的教育目的,而应试教育则完全背离了党的教育方针。

2、○辩“好生”“差生”教育面向全体的教育不可能

素质教育并不否认人的诧异,不否认教育中得人们有不同的发展的可能性,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差异和人的发展的不同可能性,在素质教育看来,在教育中人的差异性和人的发展的不同可能性,不是说满足每一个人的教育需求,而是要求教育能够因材施教,使得所有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够通过教育,获得有个性,有尊严的发展。

3、○辩有课业总会有“负担”,学习成绩与课业是相关的。

如果让课业成为“负担”就是教育的问题,当课业成为负担时,学生的学业成绩,就可能是以牺牲“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时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全面发展教育不是均衡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不是剥削个性的教育

4.3我国的教育方针

4.3.1 教育方针发展历程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最早提出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即“两个必须”)。”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

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4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部分组成。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

一、德育方向

1、□简为什么德育放在前面?

德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它可以确保其他各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只有抓好德育,才能有效的促进青少年一代全面健康的发展,才能保证实现教育目的。如果没有德育,或不把德育放在优先位置,在德育中不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要求,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德育。

重点:德育的意义:A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B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条件C德育是学校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的重要保证

2、□简在实行素质教育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具体实施)?

a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

b 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

3、○辩德育不等于智育

智育主要是以发展认识能力为主要任务,而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幺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价值规范,形成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

二、智育基础作用

任务: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的智力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三、体育生理基础

体育意义:1、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制

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体育任务:1、增强学生的体质

2、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四、美育

首次把美育作为教育方针一部分提出来的教育家是蔡元培

美育注意要点: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中学课程

第四章中学课程

5.1 课程与课程理论

5.1.1 课程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狭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涉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1、课程的集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四部分: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它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命题考试的直接依据。

2、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儿童社会学科三大方面

A 社会经济政治对课程开发的影响①经济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开发的门类②经济政治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③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的管理和课程的方

程开发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上。

B 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的进步直

接影响着课程的种类、内容、结构。②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内容及

表达方式③学科的特性和性质决定对学科知识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开发要体现学科的性质

C 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①学生的发展要制约课程开发的方向②课程开发要考虑到有教育

者的身心发展程度

D 课程理论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5.2 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要素主义和结构主义是其代表 基本主张:学校的课程应以学科为基础,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分科

教学,使学生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等,从

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斯宾塞《教育论》 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赫尔巴特:以人的多方面兴趣为轴心。

代表人物:杜威

基本主张:课程应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改造其经验,促进其生长

布拉梅尔德 金蒂斯

基本主张:课程应以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改造,社会的批判为中心,通过社会问题的批判,分析,研究,促进社会改造和进步

5.2 课程的类型及其特征

分类标准A 课程性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B 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C 课程形态: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D 课程修习:必修课、选修课

简1、学科课程的特点: 1、 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

2、 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3、 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内容教给学生

优缺点:能在较短时间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系统的掌握。缺点:过多的考虑知

识的逻辑和体系,不顾及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不利于综合把握世界的联系

2、活动课程的特点:

1、 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2、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利为中心编制课程

3、 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优缺点:重视课程要适应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教材的心理组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缺点: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递人类文化经验

3综合课程的特点:1912年怀特海率先提出

三种形式:融合课程:内在有联系的融合形成新的学科

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

学科中心课程论 活动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

优缺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有利于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点:教材编写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

4、隐性课程

包括几个方面:1、学校的物质环境

3、学校班级中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

3、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5.3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简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第一,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第六,改变教程管理过于集中,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整体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可以概括为六个观念:第一:三维目标观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第

二:综合课程观及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一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第三内容联系

观即课程的内容要与社会学生的生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联系,加强生活化第四学习方式

观即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第五发展评价观即重视学习的评价过程

第六校本发展观即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学生的实际出发

第五章教学及其规律

6.1 教学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6.1.2 教学的意义

□简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题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简教育的本质(观点的分歧,在于研究者认识这一问题的角度,侧重点以及所持教学观的不同观点: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多重本质说

□简在我国,为什么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是已有的知识,通过学校的引导。

这里的认识不等于认知,是人脑对与客观世界积极地反映,概括着心理学上认识,情感,意

志一起个性心理平直形成等全部活动和过程。教学过程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

务桶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同样受一般认识过程普遍规律所制约。

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掌握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

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1.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处

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四、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加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4.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特殊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经验

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

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辩知识不等于智力

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

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是转化需要以下条件: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

规律性的知识。2、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

的参与意识与能力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的主导下逐步确定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

立性发展,正式教师主导的结果。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

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要善于从学生

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加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辩无引导或者学生不积极都不行

离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而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也将无所适从,

在这里方法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进行激励,组织,点拨,引导,使他们的

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第七章教学环节、常用方法及组织形式

7.1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7.1.1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简如何备课?

第一、备教材。它包括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研究相关的教学材料

第二、备学生。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备课要从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

第三、备目标。教学目标规定了学生的在教学活动结束后究竟能够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习行为

第四、备检测。检测的目的不只是评定学生成绩,还包括确定学生的学业表现情况,以明确教学的薄弱环节,为教学补救提供依据

上课:导入:直接、联想、实验、事例

课中的策略:先行组织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发散、集中教学策略、反思教学策略、练习策略

结束课堂的方法:系统归纳、比较异同、巧做铺垫、巩固练习、曲终奏雅、

□简如何布置作业?

第一、作业内容应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

第二、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能照搬照抄

第三、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

第四、应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得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第五、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速度,给优生和差生分别布置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注意1.按时检查,以养成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2.认真批改,以发

现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方面的错误和缺陷3.仔细评定4.及时反馈5.重点辅导。

7.1.2 教学遵循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7.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得方

法的统一。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自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实习法

□简如何选择教学方法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

7.3 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

三种形式: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指导

不存在唯一万能的教学组织方式。三种形式各有作用。集体教学强调思考的程序性;小组教

学重视思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个别教学则重视思考的个别性发展

第八章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教改的主要观点:

一、民主教育的教育思想五、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人本化

二、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密切结合六、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主体教育的教学思想七、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四、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核心)八、终身发展的教学思想

第一、关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第二、关注教学的组织:统整与衔接

第三、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向教学的渗透

第四、关注教师的发展

1、关注角色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

等中的首席”

2、关注教学行为转变: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3、关注能力提高: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提高对教学的整合能力

4、关注学习方式的引导转变:知道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穿射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

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改的意义:教学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必由之路

这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路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九章学习的认知基础

9.1感觉与知觉

○辩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过程,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是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产生对事物整体认识的过程。

知觉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综合。知觉是以大脑中夺取的经验来解释当前感觉提供的信息,感觉所提供的个别信息,总是以一定事物或对象的属性而存在。

□简知觉的特点: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9.2注意与记忆

9.2.1注意

注意分为三种: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

影响主义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2.个体因素3.活动目的与组织

9.2.2记忆

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感觉记忆(0.25秒——2秒)短时记忆(1分钟)长时记忆

特点:感觉记忆是记忆的开始阶段,有较大的容量,其中大部分信息因为没有及时的处理转换而消失。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优先的,大约5-9个单位。长时记忆是信息在经过加工后,在头脑中能够长时间保持,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他得保持时间和容量是趋向无限的。

9.2.2遗忘

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2、□简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记忆材料的特点

1、信息的编码阶段记忆材料的位置

记忆材料的组织加工与学习程度

个体的状态

2、信息的储存阶段:采用有效的记忆术,及时复习

3、信息的提取阶段:提取时线索与编码时的线索月相似,提取的效果越好。

9.3 思维

一.1、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间接的认识

2.思维的种类:1.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

3.辐合思

维与发散思维4.常规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3.创造性思维的三个特点:新颖性,流畅性和变通性。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里理论

1.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同化是吸收新的经验的过程。顺应:对原有的进行修改或重建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3、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

2、问题表征的方式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动机与情绪状态

○辩思维定势都是积极的

思维定势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

速解决问题。而在情景发生变化时,则会束缚人的思维,妨碍创造性的问题解决。

第十章学习动机

10.1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是激发,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的功能分三种:激发,指向和

补充: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负向不一致);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正向不一致)。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惟一条件。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二、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

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四.目标理论.学生的成就目标分两种:掌握目标与表现目标

五、归因理论(成败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归因理论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六、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简、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在学生的内在需要与外部诱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一、增加学习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

2.使用大量的有趣的呈现方式

3.解释所有问题的重要性

二、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三、学习者信念

四、教师的反馈

1.反馈要经常具体及时

2.提供多种反馈方式

五、目标导向与环境创设

第十一章学习迁移

11.1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分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二、近迁移与远迁移三、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四、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3、迁移理论见课本,此处略人物

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的心理能力。

(二)相同要素说

相同要素即相同的刺激一反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后来相同要素被改为共同要素,即认为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三)概括化化说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的概括化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强调原理的理解,这一点比相同要素说有所进步。但概括化的经验仅是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并不是迁移的全部。

(四)关系转换说

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

(五)认知结构迁移论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在他看来任何有意义

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所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包括迁移,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征则始终都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

4.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1 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

2 原有认知结构

3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简在促进迁移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什么?

一、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1、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性与组织性

3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1、精选教材内容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3、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第十二章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即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必需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1。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2.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瓣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画线

(二)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1.记忆术

(①位置记忆法;②缩简和歌诀法;③谐音联想法;④关键词法;⑤视觉想象;⑥语义联想)

2.做笔记

3.提问策略

4.生成性学习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它主要包括∶①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②对任务的认识;③对有关认知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元认知的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一)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计其有效性。

(二)监视策略

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

(三)调节策略

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一)学习时间管理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二)学习环境的管理

1.要注意调节学习的自然条件;

2.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三)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四)学习工具的利用

(五)利用其他人的支持

第三节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指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二)内化性原则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三)特定性原则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

(四)生成性原则指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

(五)有效的监控指学生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略,并能反思和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

(六)个人自我效能感指教师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以及自己使用策略的能力。

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一)指导教学模式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二)程序化训练模式

程序化训练是指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学生按此程序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三)完形训练模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旨在教学生这样四种策略∶1.总结——总结段落内容;

2.提问——提出与要点有关的问题;

3.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

4.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

(五)合作式学习模式

一系列研究证明,以合作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的学生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其学习和保持都有效得多。合作性讲解的参与者都能从这种学习活动中受益,而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https://www.doczj.com/doc/f37509532.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是从事教师行业所必须具备的执业证书,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当具备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书在我国有两种获得形式,一种是参加国家统考,一种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考试模式都是:笔试+面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加入全国统考。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根据规定,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拼音早教幼儿园升小学基 本韵母 (用excel做的) 因为目前山西每年只在下半年举行教师资格考试,所以还不太了解上半年举行的省市有哪些。正好看到今天河北省是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最后一天报名,不知道大家报上名了没有呢?我2017年已经拿到小学教师资格证,今年1月7日刚参加完初中的面试,还在等待结果。教师证的考试人数真的很多,竞争很大,所以我把我自己备考时候总结的知识点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用。我备考用的是中公教育的教材,教材不同可能知识点略有不同,但是大体一样,重点已经加粗,着重记忆。如果备考的伙伴们觉得对自己有用或者有什么补充和建议,不妨留言给我,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我已经拿到的教师资格证) 初中综合素质知识要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一.教师职业道德 1、如何理解道德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关系决定; 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选) 4)、调节个人与人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5、教师职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判断) 6、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判断)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鲜明的继承性(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严格的标准性。 8、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范教师应: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朱熹强调要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 11、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 1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判断) 13、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判断) 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5、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6、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7、依法执教的必要性: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18、教师如何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1)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9、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判断) 20、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安贫乐道,无私奉献;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21、教师的欢乐来自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师生间美好的情谊;学生长大成才。 22、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公正从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23、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4、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必考14个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必考14 个知识点 学习是一种习惯,更应成为一种积累。提前备考,下半年教资笔 试才能得高分!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师资格证笔试的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资格证笔试知识点 NO.1 教育教学观 ( 一) 素质教育观 (1)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 二) 新课改的教学观 (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N0.2教师观 ( 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

发展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 二) 教师行为转变 (1)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 (2) 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NO.3 学生观 ( 一) 学生是发展的人 (1)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二) 学生是独特的人 (1)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 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 三)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 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并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整理(初中数学口诀)

编号考点摘录答案要点 1 初中数学课程内容(4) (动手课教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手段 2 确定数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3) (单元课标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具体数学知识点 3 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4) (心理内涵现状)学科内涵、社会发展现状、学生心理特征 4 初中数学课程性质(3) (吉普车展) 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5 “数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明确了哪些问题(3) (是什么,为什么,得什么) 6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5) (双内教学评技术) 课程内涵、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技术与数学课程 7 数学课程核心概念(10) (星空感应符合分算模拟) 8 初中数学课程总体目标(4) 四基 (智能验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活动经验 9 初中数学课程学段目标(4) (智能思考问情)(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10 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关系(3) (总学四过结)总体学段目标、总目标四方面、过程与结果目标 11 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4) (数形统合)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12 综合与实践——设置必要性(3) (定义+学生能力+学科联系) 综合与实践——教学特点(5) (综合实践放生自主) 综合、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综合与实践——新课标教学要求(8) (暑假用心刻度河流心域反思问法) 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3) (合作实施发现问题+报告论文总结+探讨关联应用意识) 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4) (合作探究抽象问题) 综合与实践——课程本质及要求(2) (解决问题活动+独思自探+合流)(学生积极主动+教师尊重自主) 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要点(3) (综合探索实践) (突出实践、强调综合、以探索为主线) 综合与实践——课程作用主动、个性、学习方式、探究、情感价值、能力、创新、经验 13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建议(6) (施主标地基验情态) 14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4) 预设生成、全体个体、合情演绎、现代技术与手段多样 15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要点(6) 见后 16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形式(8) (口述成长两课三后) 17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实施建议(7) 见后 18 教学原则(4) (抽烟公论)抽象具体、严谨量力、理论实际、巩固发展 19 数学教学过程(5) (北外教学评上985)备课、上课、课外、成绩考核、教学评价 20 五段教学法(5) 引入、讲解、联系、总结、应用 21 数学教学方法定义加后 22 初中数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5) (自发讲论坛)自学辅助、发现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23 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需要考虑什么(5) (课目+学生+教学内件法) 24 概念间的逻辑关系(2) (相容:全同\交叉\从属;不相容:对立\矛盾) 25 概念下定义的常见方式(4) (公鼠秒揭)公理性、属加种差、描述性、揭示外延 26 概念教学基本要求(3) (内涵表达+运用+关系分类体系) 27 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4) (引确固用) 引入、明确、巩固、运用 28 命题教学的基本要求(3) (理解运用系统) 29 命题教学的一般过程(5) (引证明雇佣) 1.引入 2.证明 3.明确 4.巩固 5.应用 30 命题教学的策略(5) (被提问生过情) 31 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教学规律)(5) 间直、技能能力、技能与数学观、认知与非认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32 数学问题的设计原则(3) (可行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应用性原则) 33 数学学习概述及特点见后 34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内因(2) 非认知因素+认知因素 35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外因见后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教育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整理精品word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 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 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 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 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 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归纳

实用标准文档 教师资格考试知识点归纳.txt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漫长,拆除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本文由夢落幽渘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教师职业道德 1 道德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 2 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 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职业道德:2 职业道德:是指在执业围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和习俗的总和,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应该遵循的特定规。职业道德的特征:3 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教师职业道德的涵: 4 教师职业道德的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业过程中进行道德选择,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等道德实践中必须遵循的道德规和要求。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从总体上说是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的等因素构成的。 5 教师职业道德特征:鲜明的继承性、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性、严格的标准性。教师职业道德特征: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 6 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蕴含:教育价值、文化价值、伦理价值。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 7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涵义: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最根本的指导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提出的最根本的道德要求。它贯穿于教育劳动始终,指明了教师职业实践中道德行为的总方向,体现出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属性,统帅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是衡量和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问答题汇总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考试大纲》P4)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简述古代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P7)- 答: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强调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3、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 5、简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P10) 答:教育民主化是对言教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6、简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其代表人、著作。(P15) 答:(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美国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苏联凯洛夫《教育学》。 7、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P22) 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P24) 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P26) 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0、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1) 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P32) 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P33)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3、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 答:(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4、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P40) 答: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

教师资格证 综合素质知识点

综合素质 模块一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观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教育观的核心)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3.素质教育观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素质教育是终生的。 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4.素质教育观产生 20C 80-90年代末提出。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5.素质教育观发展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2006.6.29,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标志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6.中学素质教育 (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 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质。中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初中:人的自我觉醒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教师资格证考点重点整理

1、孔子: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他提出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2、孟子: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4、墨子:墨子提出“人性素丝说”,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 5、朱熹:朱熹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教育,讲求教育方法。 6、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7、柏拉图:著名思想家。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8、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家。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9、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1、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谓“教育学之父”。他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2、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13、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14、洛克:“外铄论”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 15、华生:“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是从事教师行业所必须具备的执业证书,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都应当具备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书在我国有两种获得形式,一种是参加国家统考,一种是参加地方自主考试,两种形式的考试模式都是:笔试+面试。自教育部2011年在浙江、湖北率先开展教师资格“国考”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加入全国统考。从考试大纲来看,改革后的教师资格考试,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学段;地方自主考试笔试科目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根据规定,笔试和面试都通过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笔试科目及面试内容如下表所示: 拼音早教幼儿园升小学基 本韵母 (用excel做的) 因为目前山西每年只在下半年举行教师资格考试,所以还不太了解上半年举行的省市有哪些。正好看到今天河北省是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最后一天报名,不知道大家报上名了没有呢?我2017年已经拿到小学教师资格证,今年1月7日刚参加完初中的面试,还在等待结果。教师证的考试人数真的很多,竞争很大,所以我把我自己备考时候总结的知识点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用。我备考用的是中公教育的教材,教材不同可能知识点略有不同,但是大体一样,重点已经加粗,着重记忆。如果备考的伙伴们觉得对自己有用或者有什么补充和建议,不妨留言给我,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我已经拿到的教师资格证) 初中综合素质知识要点

一、职业理念 ㈠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㈡学生观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⑴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⑵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⑴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狭义: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1. 永恒性。(人在教育就在) 2. 历史性。(古今不同) 3. 相对独立性。 a. 历史继承性(古今相同) b. 不平衡性(可超前、可滞后) 三、教育的起源 1. 生物起源论:生物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息 2. 心理起源论: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孟禄 3. 劳动起源论:劳动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1. 公平、无阶级性。 2. 教育和劳动生产相结合。 3. 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奴隶社会:1. 夏朝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 2.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特征: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3. 私学兴起:春秋时期,特征:自由。 ?封建社会:1. 战国:私学繁荣。 2. 隋唐:科举制兴起。 3. 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制。 ?近代社会: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德国最早) 3. 教育世俗化、法制化。 ?现代教育:20世纪之后教育的新特点。(口诀:全民多献身) 1.教育的全民化。 2.教育的民主化。 3.教育的多元化。 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萌芽阶段 1. 《学记》:世界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教学 二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7. 杜威:现代教育代表人物。 a. 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b. 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c. 学校即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