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1.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

1)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属性:本质属性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特点:(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地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 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

(4) 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阶级性

(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

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特点有

(1)统治阶级的工具

(2)教育与生产相脱离,具

有非生产性

(3)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

展,具有道统性、专制性、

刻板性、象征性

(5) 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

系。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

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

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

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1)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

(2)走向大众化

(3)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

(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

班级授课制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的特点:

(1)终身化(2)全民化

(3)民主化(4)多元化

(5)现代化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发展:

(1)萌芽阶段:教育学还

没有从哲学、伦理学中划分

出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学记:“化名成俗,其必由

学”教育重要性;“建国君

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

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

弗抑”启发式教学;”学不

塌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

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孔子:教育目的把人培养成

为君子、贤人

墨翟:兼爱、非攻,注重文

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

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

传习。

《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

问题的著作

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

术,美德即知识

产婆术:不断发问,从辩论

中弄清问题

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

学引入教育领域

昆体良:学习概括为模仿-理

论-练习;雄辩术原理

(2)创立阶段:教育学形

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标志。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

自然发展的原则;班级授课

制;(泛智教育)把一切事

物教给一切人;规定百科全

书式课程;首次提出直观

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

性和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卢梭: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

本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善

良的。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

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人的

手里就全变坏了。

康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

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禀赋。

裴斯泰洛齐:劳教相结合付

诸实践的教育家。最早教育

心理化主张,爱的教育,自

然教育思想

洛克:白板说,主张绅士教

赫尔巴特为课程论建立心理

学基础,其《普通教育学》

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我

想不到任何无教学的教育”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

“活动中心”“经验中

心”;主张在做中学,在问

题中学;学校即社会;五步

教学法。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

生活,教育即生长。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

人,《教育心理学》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生活

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

做合一三大主张。

(3)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学的形成和发

展:

克鲁普斯卡亚《国民教育与

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为

基础,探讨教育

凯洛夫:《教育学》论述全

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马卡连克:《教育诗》《论共

产主义教育》流浪犯罪儿童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

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的教育学著作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3)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不仅与生产力、政治经

济制度、文化等关系密切,

而且还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

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

的重要手段

3)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

和经济结构的改变

教育的政治功能:

(1)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

形态

(2)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

治人才

(3)形成舆论、思潮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承

(2)文化融合

(3)文化选择

(4)文化创新

教育与人口:

(1)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

育发展的规模、速度

(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

质量

(3)人口迁移和分布对教

育结构规格,结构,层次的

影响

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是确定

该国教育规格的基础因素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p19

1政治制度决定着领导权(法令/任免/经济)

2教育管理体制

3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4教育标准和教育内容

教育与人的发展

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为政治服务是通过培养人表现的

人的发展包括个体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促进了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

▲为何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p27

(1)目的性明确

(2)专业性和系统性

(3)基础性

(4)较强的选择性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不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阶段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2) 学校教育制度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1)西欧双轨制,英法德

一轨属学术性,一轨属生产

(2)美国单轨制,学术性的

一轨没有充分的发展,群众

性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

(3)苏联型学制

1912年,蔡元培壬子癸丑学

1922 参照美国“六三三”

制壬戌学制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1)幼儿教育:招收3-6岁

(2)初等教育:招收7岁儿

童入学,学制为5年(有的

地区为6年)

(3)中等教育:一方面为国

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另一

方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

的新生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义务教育法》1986年

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育

基础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

高中

3) 教育目的

教育的组成: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智育就是指科学文化知识的

传授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

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

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

知因素的教育;智育并不单纯

指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更

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非

认知因素的能力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国家的

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

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

关系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

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

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

组成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

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

教育者提出的,培养目标是

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

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

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

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

目标之间的关系: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目标是

可以测量的,目的是不能测

1978年,“我国的教育方针

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

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

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

育、智育、体育方面都得到

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

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两

个必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

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10)》“促进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

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者”

不是平均发展,是全面协调

发展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社会/文化/生活/

无目的(假定目的在于使个人

能继续他们的教育)

▲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

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主要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和身

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充分而

自由的发展

2,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

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

到什么程度

3,社会分工制约人的发展

3,现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要

求类全面发展的,并提供可

能性

4,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

现人的全面发展

5,教育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是

实现X的唯一方法

它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

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

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目

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只

有正确地理解它,并结合当

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才能制

定出科学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

的指导意义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

经确立就成为教育行动的指

南。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

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

果,并且也为教育工作者指

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因此,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

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来说都

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是

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的期

望,具有目标导向性和一定

的理想性,它对教育行为具

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它一方面激励教育者通过各

种方式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学

生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也

激励受教育者积极参加教育

活动,为了自己的未来而不

懈努力。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不

仅是教育活动应遵行的根本

指导原则,而且也是衡量和

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

据和标准。教育目的的评价

功能可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

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

4) 其他

白板说属于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

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

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

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

国古代的苟子、英国哲学家

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

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

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

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

人的学习。

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教育不仅与生产力,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关系密切,而且还具有相对独立性。

新课程强调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新课程下,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老师要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教,学生的学习并不能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2. 中学课程

5) 课程概述

英斯宾塞把课程作专门术语

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

教学计划是指导与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材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教学大纲也叫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革。

▲课程标准的构成

1)说明部分

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

义、教材选编原则,规定教

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

想,提出教材体系的特点和

具体要求,以及教学法的原

则性建议等。

2)文本部分

这是对一门学科讲授的基本

内容所作的规定。规定教材

编写顺序,章,节,日,标

题,内容要点,授课时数;

作业、考试、测验的要求和

时数;

3)其他部分

有些课程标准还列出老师的

参考用书,学生的课外活

动,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

视听教材以及规定学生的试

验、实习作业,参观等内容

课程的分类:

(1)按任务)基础(培养基

础学力)/拓展/研究

(2)按属性)学科/经验

学科课程强调学科本位,缺

点是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

践、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

(3)按组织方式)分科(高

中)/综合

(4)按开发主体)国家/地

方/校本

(5)按实施要求)必修/选

(6)显性/隐性课程

影响课程开发因素,社会/知

识/儿童/

▲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

基础学力

6) 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活动中心

课程的主要流派:

(1)活动中心课程论:以经

验为中心

(2)要素课程论:课程应当

以文化要素为基础、而不是

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结构主义课程创始人,让学

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结

构,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

体系

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

论的学习观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

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

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

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

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

结构论”或“认知发现

说”。

(一)学习观:1、学习

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

构。2、学习包括知识的获

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

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在于构

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因

此,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建

构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

些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

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

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

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

的死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

知识。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

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不能

只着眼于一门学科的事实和

技巧的掌握,学习一门学科

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哪些核

心的、基本的概念、原理、

态度和方法,抓住它们之间

的意义联系,并将其它知识

点与这些基本结构逻辑的联

系起来,形成一个有联系的

整体。

7) 课程改革

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

培养的个性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

术教育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

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加强

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

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

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

化和综合化

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

文教育的结合

2001.2 基础(素质)教育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指导思想:邓小平关于“教

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

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

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

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

各个环节中

新课改课程三维目标: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结构小学-综合课

程,初中-分科综合结合,高

中-分科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

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

服务者:

错,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

动发展,学生是主体与客体

统一的人,是具有自主发展

意识的人

老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

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

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

践活动中的客体,是学习与

发展的主体,教师首先是知

识的传播者,其次才是学生

的合作者,帮助者和合作者

考试不是学习的目的,它作

为评价手段,是衡量学生发

展的标准之一,也是激励学

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辨析: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

考试本身没错,但不能把考试当成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甄别与评价功能错,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育评价的功能有导向,鉴定,监督,调节,诊断功能

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1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我认为老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应该以“教师爷身份居高临下地去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播学生。教师尽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如当学生不好意思与老师打招呼时,老师应主动与学生打招呼。这体现出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如我需要占用学生时间时我首先与学生商量,得到他们的同意后我才占用,这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

2建立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

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我国古代哲人对此早有深刻认识:“亲其师,信其道”,即是对师生关系巨大作用的高度概括。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

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理负

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

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

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

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

3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的关系。教师应该抱有谦虚

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

者、促进者,要注重与学生

的交流。教师可以凭借自己

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

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

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

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

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

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

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

走过的一段美好历程

3. 中学教学

8) 教学概述

中学教学的意义:

(1)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

教学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

展,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的基本途径。与其它途径相

比,教学具有鲜明的目的

性、严密的组织性、极强的

系统性

(2)中学的中心工作

教学是中学的基本实践活

动,学校培养人的目的只有

通过教学活动才能实现,促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

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教学

为主,全面安排,这才是办

法学校、办好教育的一条客

观规律。

▲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的

一般任务

⑴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知识

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

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利于学

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并为他们学习新知识提供条

件。

⑵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

造才能

现代教学要自觉发展学生的

智能,创造才能和体力,发

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力是

保证.

⑶培养审美社会主义品德和

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

世界观基础

(4)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

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9) 教学过程

中心环节是上课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

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

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统

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

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

过程。

是知、行、情、意相结合的

过程。

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

教材和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58

(1)教师主导作用和

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2)直接经验和间接

经验相结合

(3)教学与思想教育

相统一

(4)掌握知识与发展

能力相统一

▲简答:评价教师课堂教学

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教

学工作基本环节

(1)备课:备好课是

上好课的前提,

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

生,选择教法

三种计划:学期、单元、教

(2)上课:整个教学

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提高教

学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

学的质量

一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

恰当;结构紧凑;基本功扎

实;效果好

(3)课外作业布置与

批改

作业布置要遵循的要求:内

容符合新课标和教科书要

求;分量适当,难度适中;

形式多元化,有趣味性;明

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认

真及时批改作业(强化)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

与评定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

观察/测验/调查/自我评价

教师如何写好教案

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

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

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

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

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

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

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

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

时计划

10)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其

基本要求。

关键是学生积极性和主动的

调动

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

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

考;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

问题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充分调

动;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与

知识的灌输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

位统一起来

《学记》“开而弗达”体现

了启发性原则

错误,启发的关键是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3)巩固性原则:学

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加

工,不能死记硬背

(4)循序渐进原则:序有两次含义: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心理发展顺序《学记》“不凌节而施”,“学不躐等”

基本要求:难点分散

错误,还有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最早有朱熹提出,他称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构建学科知识

书本的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善于把生活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不对,直观只是手段不是目标,要根据教学目标恰当选用直观

防止直观带来的消极影响,直观时应用变式方法,区分本质与非本质

(8)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学习)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最常用要求:要注意逻辑性和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的艺术(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结合,语速适当);讲授要和板书相结合

(2)谈话法(问答法)(3)读书指导法

(4)演示法

(5)练习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

及个性特点

11) 教学组织形式

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

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

的结构.

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

级教学

近代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

授课制(捷克夸美纽斯)

▲班级授课制优点:P83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

地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

用.

缺点:不利与照顾学生的个别

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特长和发展个性.

贝尔-兰卡斯特制(以教年龄

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

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别

道尔顿制

学生自学,独立完成作业

文纳特卡制

一部分按学科进行,一部分

按音乐艺术运动等进行

国外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按能力成绩分组

内分组-先按年龄分组再能力

外分组,完全打乱

特普朗制-灵活的课程表大

小班个别作业

小队教学多个老师合作施教

合作学习,学生积极相互作

12) 教学理论及其运用

范例教学论-德施普兰格

掌握学习论美布卢姆

最优教学论-苏巴班斯基

发展教学论-苏赞科夫

13) 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

主要观点

(1)实施素质教育(主题)

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

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

智力因素并重;教师指导与

学会学习并重;一般能力培

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科

学文化基础形成与品德培养

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

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

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

(2)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

验(基本策略)

所谓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是

在一个总的统一而明确的改

革目标和实验假说的指导下

而进行的对教学系统中各种

因素、各门学科的协调统

一、互相渗透的调整和变

革,以实现对教学系统的综

合改观

(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重心)

继续更新课程内容的同时,

把主要精力投向课程形式的

调整和丰富上,并形成日趋

合理的课程结构

4. 中学生学习心理

14) 中学生心理的认识过程

感觉和知觉

▲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

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

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

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

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

系:

(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

理之间的活动;知觉的反映

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反映具体内容不同: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个别属

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整体

属性

(3)感觉是单一分析

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

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

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

础;

同属感性认识阶段;

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教学上的应用:教学重点

要突出

▲知觉的特质:整体性;选

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

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

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注意分类:

(1)无意注意(消极注

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

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积极注

意):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

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

(3)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

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奇装异服)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影响注意力广度的条件:

(1)对象的特点(组合集

中、排列规律)

(2)活动的任务和性质(任

务越复杂,注意的广度会大

大缩小)

(3)个体的知识经验(知识

经验越丰富,注意的广度会

大大增大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1)对象的特点(内容丰富

和单调,活动和静止);

(2)主体的精神状态(身体

健康与疾病,情绪好坏)

(3)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影响注意力分配的条件:

(1)同时进行几种活

动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的

(2)同时进行的几种

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的

影响注意转移的条件:

(1)原来活动的吸引力(原

来活动吸引力越大转移越困

难)

(2)新活动的特点(新活动

意义重大,符合人的需要和

兴趣就能顺利转移)

(3)人的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分类

(按内容)形象/逻辑/情绪/运动

按保持时间: 瞬时/短时/长时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与再现

识记根据目的:无意/有意

识记根据材料:意义/机械

▲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生理机制

▲结合记忆和遗忘规律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1)及时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先多花时间后少花时间(3)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先把不会的知识回忆,然后再对这些知识反复识记

(4)复习的方法要多样

(5)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复习:视觉、听觉(6)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扩大记忆量的最好办法:加大记忆单位

▲遗忘理论有:干扰理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衰退理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线索-依存理论:归类可以更好地提取

动机遗忘理论(弗洛伊德学派)

思维

概念: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分类

(个体思维的水平):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指向性):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创造性):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人们应用创新的或程

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

思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

(1)发散思维与集中

思维相统一

(2)多有直觉思维的

出现

(3)创造想象的参与

(4)多有灵感的出现

培养创造性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

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b.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

b.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

惧心理

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e.提供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

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

b.推测与假设训练

c.头脑风暴训练

高创造性者的特征

有幽默感

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能容忍模糊和错误

喜欢幻想

有强烈的好奇心

具有独立性

问题解决

问题: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

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

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

列性

分类:常规性,创造性

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

两者的解决过程并不相同。

前者的解决过程有两个环

节:理解问题和搜寻解法。

后者解决注重“设计”过

程,而不是在一定的逻辑结

构中进行系统的“解法搜寻

的”

功能附着:从物体的正常功

能的角度考虑问题,难以看

出其它功能

创造性

定义:个体产生新奇独特

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

力或特征。

▲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

代表创造性

▲发散思维特征:流畅性/变

通性/独创性

▲流畅性:在规定时间内产生

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

素。

(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

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

式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

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

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

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

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

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

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

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

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

难。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

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

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

"时比较困难。

(2)已有的知识经验。

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

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就

越大。研究发现,优生头脑

中贮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

于差生。可以说,拥有某一

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

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

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

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

碍的作用。除上述因素外,

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

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

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

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

果。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

联系:创造力的发展要以问

题解决为前提,问题解决过

程中蕴涵创造力

区别:问题解决是指将已有

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新情境

中,以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

高级认知加工过程;创造力

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条件下,

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

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

价值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

力。问题解决的主要特征是

思维过程的分段性,而创造

力的主要特征是流畅性、灵

活性和独创性。不是所有问

题的解决都需要创造力的参

与,如常规性的问题使用现

在的方法就能解决。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

重、自我实现

(1)先低级后高级

(2)儿童到成人的发

展也按“先低级后高级”的

规律发展

(3)把需要分成两

类:

基本需要(前四种)

成长需要:

15) 学习理论

一、试误说-桑代克

▲p97桑代克实证主义,开

创科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

育心理学之父,饿猫

1)刺激-反应联结实验(试

误说:减少错误反应,巩固正

确反应)

2)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

练习律,准备律

3)试误说的教育意义

1:老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

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

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

会更牢固。

2,在识记教育过程中,老师

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

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

一无所获得到的消极的后果

(效果律)

3,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

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练习律)

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准备律)

二、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其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食物是分泌唾液的无条件刺激

不能引起分泌唾液的铃声是中性刺激

能引起分泌唾液的铃声是条件刺激

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为条件反应

三、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

▲分类:正/负强化

正强化: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后加大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简答:惩罚就是负强化?错误

▲基本规律:强化/消退(无强化)/惩罚

▲行为分操作性行为(主动),应答性行为(被动)四、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班杜拉:强化:外部/替代/自我

外部:正负强化

替代:向榜样一样成功

自我:自我安排自我鼓励

▲儿童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德苛勒:通过顿悟学习▲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美托尔曼

1.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2.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

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二、现代认知学习观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答: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

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

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

的基本结构2)提倡发现学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

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

2.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

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

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

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

(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

即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

意义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

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其产生条件有外部条件和内

部条件

外: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

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

者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

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内: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

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

当的认知结构;

2 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

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

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

联系的倾向性

3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

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

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

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

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

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这是有意义学习的目的)。

▲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

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

内容。

答:学生观:应当把学习者

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

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

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

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

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

教师观:教师的角色应该是

学生构建知识的忠实支持

者、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

合作者;教师必须关心学习

的实质,以及学习者学习什

么,如何学习和学习效率如

何等问题,必须明白要求学

习者获得什么学习效果;教

师要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积

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1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

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

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

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

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

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

一目标。

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

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

整活动。

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

分类

内外维度:内部/外部学习动

行为与目标的:远景性/近景

性动机

对象的广泛性:普遍型/特殊

型(偏科)

动机意义:合理/不合理

地位作用:主导性/辅助性

奥苏伯尔:认知/自我提高/附

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联结主义,

正负强化

需要层次理论马洛斯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个人成就动机分两类:力

求成功/避免失败

成败归因:韦纳

稳定内因:能力,任务难度

不稳内因:努力

不稳外因:难度,运气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

感觉有能力成功时,高水平

自我效能感

▲简述怎样激发中学生的学

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

发式教学;

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

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

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

制动机水平;

在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尽

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紧张

一点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

善进行奖惩;

使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

整学习活动,改变学习策

略,为取得更好成绩或避免

犯错而增强学习动机,从而

保持学习的主动性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

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动机的作用

1)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

体的目标。具有某种动机的

个体经常自己设定某种目

标,并使自己的行为朝向这

些目标。动机促使个体为达

到某一目标而努力,影响着

作出何种选择,比如是玩游

戏还是做作业。

(2)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

努力。动机决定了个体在某

一活动中所投入的努力、热

情的多少。动机越强,努力

越大,热情就越高。

(3)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研

究表明,动机决定了学生在

多大程度上能主动地从事某

种活动并坚持下去。学生更

能克服某些困难坚持完成。

(4)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动机影响着加工何种信息以及怎样加工信息。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注意力更集中,而注意在获取信息以进入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起着关键作用。另外,该类学生在,必要时更易于通过其他多种途径来促进对某一任务的完成。研究还表明,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更倾向于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力求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在机械的水平上进行。

(5)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动机越强,则获得好成绩时的自豪感就越强,而获得不良成绩时的受挫感或厌恶感也越强。学生希望被同辈群体接纳和尊重的动机越强,则属于某一群体会使他们感到欣慰,而被排斥于某一群体之外则会使他们感到痛苦。简言之,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因某种结果得到强化而趋向它,因某种结果受到惩罚而避开它。

(6)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这是上述各种作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适当的学习动机最终将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善,提高学习能力。

影响学生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内因: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点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5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因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2老师的榜样作用

简述奥苏伯尔学习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

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要

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

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

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

力,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

做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

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

等;三是附属的内驱力,这

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

们的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

现为一种依附感。这三种内

驱力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

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

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

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

变化而变化。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1.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

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不同

2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

习动机强度较高可使学习成

效达到最佳水平

3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

习动机强度较低可使学习成

效达到最佳水平

4 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成效

之间的关系成倒U型

17) 学习迁移

▲含义:一种学习对另一种

学习的影响。这一定义既包

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

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

学习的影响

▲分类:

按影响效果:正迁移(一种

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起积极

作用)和负迁移(两种学习

之间互相干扰)

按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

移和垂直迁移

按内容:一般迁移和具体迁

按心理机制:同化性迁移、

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按方向:顺向迁移(先前学

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和逆

向迁移

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

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

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

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对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

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

的指导作用。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学习迁移的促进

(一)合理地安排课程与组

织教材;

(二)提高概括水平,强调

理解;

(三)课内和课外练习相配

合,提供应用机会;

(四)提供学习方法的指

导;

(五)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

状态。

1. 早期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迁移是

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进

行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

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一种学

习之所以能够对另外一种学

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有相

同的要素

概括化(经验类化)理论:

贾德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

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迁移

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记

忆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

的作用

关系转换理论:苛勒迁移产

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

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否

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

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

否理解原理和实际事物之间

的关系

2. 现代

奥苏伯尔认知结构理论

有意义学习

▲迁移的实质:新旧经验的

整合过程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的

有: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学习的指导

▲促进学习迁移:p122

1)精选材料

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大

量有用的经验

2)合理编制教学内容

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

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

4)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

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学习内容与日后运用所学知

识的实际情境最好相似,有

助于学习的迁移

5)传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

意识性

教授各种学习方法,同时把

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总

结结合起来

▲从迁移的性质来看,倒摄

抵制属于逆向负迁移。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内容对

先学习的内容的阻碍和干扰

作用。

按影响效果:正迁移(一种

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起积极

作用)和负迁移(两种学习

之间互相干扰)

按方向:顺向迁移(先前学

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和逆

向迁移。

倒摄抑制既符合时间上的倒

序性,又符合消极影响,因

此属于逆向负迁移。

18) 学习策略

▲含义:为提高学习效率和

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

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

杂方案。

▲分类:

根据作用-丹瑟:主/辅策略

系统

涵盖成分-麦其奇: 认知策

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

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限定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内在联系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组织策略。提纲图形、表格▲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工具利用策略、社会性人力资源利用策略等。

学习策略的特征

1.主动性,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的使用的。

2.有效性,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过程性,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程序性,是由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规则和技能构成的

▲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倚赖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2.内化性原则

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3.特定性原则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同样一个策略,年长和年幼的,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用起来的效果就不一样。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学习策略的层次,必须给学生各种各样的策略,不仅有一般的策略,而且还要有非常具体的策略。4.生成性原则

学习者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这需要高度的心理加工5.控制性原则

教学生何时、何地与为何使

用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6.激励性原则

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

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学生

应当清楚地意识到一份努力

一份收获。

▲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

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

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

式。

5. 中学生发展心理

19)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基本特征:连续与阶段/定向

与顺序/不平衡/差异

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有哪

些?

1依据识记,抽象逻辑思维

开始占绝对优势

2开始探索和发现自我

3开始意识到性别角色

4情感内容日渐丰富但肤浅

5信赖中求独立,出现了对

成人的反抗,半成熟半幼稚

的心理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

11、12岁到14、15岁,是

个体从相童年期向少年期过

渡的时期,大致当于初中阶

段.

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

点。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

性和幼稚型错综交杂。抽象

逻辑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

思思维。同时,思维的独立

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

仍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少

年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

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

动。独立意识强烈。社会高

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

更加自觉。

2)青年初期:

14、15岁到17、18岁,相

当于高中阶段。

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

心理上和社会性方面向成人

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

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

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

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

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

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

刻的发展,形成了理智的自

我意识,但理想的自我与现

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

机。意志也会出现与生活相

脱节的幻想。

20)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同化,

顺化,平衡化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

岁):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

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3)具体运算阶段(7-

11):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

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

推理。儿童已有长度,体

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关

系。

(4)形式运算阶段

(11-15):已超越了对具体

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

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

入形式运算阶段

该理论是划分学制的基础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情绪种类:激情/心境/应激/热

心境-人逢喜事精神爽

情感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

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

哪些方面:

①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作

判断时,常利用自己的内部

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

响和干扰;

场依存型的人对物体的知觉

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

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

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

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

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

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

容。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型:倾向于深思熟虑且

错误较少。,冲动型:倾向于

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

错。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个体在解决问题过

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

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

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

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认个体在解决问题

过程中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

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

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

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

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

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

念。

▲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

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

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

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

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

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

手段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和情感丰富

热烈:昂扬向上是中学生情

绪体验的主旋律,他们需要

宣泄和表达,情绪活动强

烈,一点小事就可以让他们

燃气激情,也可能因为一点

小小的挫折备受打击

(2)情绪和情感容易

起伏波动,心境转换明显

(3)情绪和情感的心

境化和纹饰现象:表现为情

绪的表里不一

(4)情绪和情感体验

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

展: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

中学生情绪的两极性:容易冲动爆发,但是还是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

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初中: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

1.个性化的情感

2.浪漫主义的热情

21) 中学生情人格发展

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了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神经活动类型(巴甫洛夫):

胆汁/多血/黏液/抑郁=

兴奋/活泼/安静/抑制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人格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早期童年经验(5)自然物理因素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 家庭教养模式

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四个指标,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

2.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

3. 同辈群体

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

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

类的基本需求

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

分化发展而产生的,遵循现实

原则行动

超我:人格结构中最高部

分,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

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青春

期)

(5)两性期(青春期

以后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

理论:

(1)信任感对不信任

感(母亲)0-1.5岁

(2)自主感对羞涩感

(父母)1.5-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

(家庭)3-6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

(学校、邻居)6-12岁(小

学阶段)

(5)自主同一感对角色混乱

(同伴)12-19岁(中学阶

段)

(6)亲密感对孤独感(朋

友、配偶)成年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同

事、家庭)中年期

(8)走我整合感对绝望感

(全人类)老年期

气质在教育工作中该如何利

用?

(1)扬长避短

(2)不同气质类型的

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3)进行不同的职业

指导

(4)教师正确认识自

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

的行为修养

6. 中学生心理辅导

22) 心理健康

含义,就是一种良好的、持

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

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

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

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

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

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标准:

1对自己有信心

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

3喜欢与人交往,有良好的

人际关系

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症/抑郁/强迫症/恐惧/网

络成瘾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应兼顾内部协调与对外适应

良好两方面

正确,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

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

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

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

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

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

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

能。归纳起来,心理健康就

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

相统一的良好的心理状态

23) 心理辅导

1学习辅导

增强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端正学习态度

掌握学习方法

调整应试心态

形成正确的学习信念

学习会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2情绪与人际关系辅导

3职业选择辅导

心理辅导方法

强化法—行为-刺激—行为改

变法

系统脱敏-不想看什么就多看

—沃尔帕

认知疗法

来访者中心-罗杰斯人本主

理性情绪-艾里斯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

我、接受自我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

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

念与行为。

(3)对挫折有较高的承受力,

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

改变方法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

为。其根据是:一个行为发

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

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

发生。

2.代币奖励法

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

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

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

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

效。

3.行为塑造法

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

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

为。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

(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

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

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

为。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

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

恶刺激;二是在不良行为出

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

自我控制则是让当事人自己

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

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

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

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

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受教

育者强烈地意识到现代人的

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病,体格

健壮,更应该有良好的心理

素质。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开

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

育,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

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如何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在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之前,会经历一系列发展中的矛盾与人生课题,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教师在尊重他们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予他们真诚的指导和帮助。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是帮助学生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7. 中学教育

24) 德育概述

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定向作用

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主要构成:道德动机,道德

行为

思想品德基本因素.知,情,意,

行是构成的四个知是基础,行

是关键

德育内容:爱国主义/理想/

集体/劳动/自觉纪律/民主和

法制/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

中学生德育的构成

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政治

方向、政治立场、政治态度

的教育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

确的思想观点的教育(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逐渐形

品德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德

育(主导)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

方法

1 丰富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

2 培养道德评价能力

3 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道德

情感

4 锻炼道德意志,增强抗诱惑

5 训练道德行为和习惯

25)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前道德阶段0-3岁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3-7岁

自律或合作道德7-12岁

公正阶段12-

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1(前习俗):

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

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

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

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

于外在的要求。

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

望与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

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

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

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

会,并遵守和执行社会的规

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

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

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

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

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

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

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及其

培养

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1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

水平,道德观念程度

2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情感

形式,道德情感的社会性

3 道德意识行为的发展:意

志行动水平和言行关系

培养良好的品德: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遵循全

面性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

别教育相结合;身教胜于言

途径:丰富道德知识,提高

道德认识;培养道德评价能

力;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道

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增

强抗诱惑力;道德行为和习

惯的训练

26) 德育过程

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德

育内容/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

行的过程: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觉悟

高低和道德好坏的重要标

志,是其在一定道德认识、

情感、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

行动

2)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

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

性: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德育

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道德

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种

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

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

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

性的特征:

活动和同伴交往是道德发展

的主要环境,儿童只有通过

活动和实践,才能全面而深

刻地获得道德认识,调节道

德行为,并在活动中培养尊

重、关心、合作等品质

4)渐进性与反复性

辨析: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

德的形成过程?

错误,是知情意行的培养提

高过程

27) 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

和途径

中学德育原则:

(1)言行一致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正面说服、积极

引导原则(发扬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

失)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

行自我修养

(3)严格要求与尊重

信任相结合原则

(4)集体教育原则

中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明

示):摆事实、讲道理,谈

话,报告,讨论

(2)榜样示范法(暗

示):借助榜样人物的优秀品

质、模范行为或英勇事例来

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3)情感陶冶法:创

设和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

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

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

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

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良

好的环境、气氛对人的身心

发展、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

作用(人格感化、环境陶

冶、艺术陶冶,隐形课程,

潜在课程)

苏活姆林斯:“让每一面墙

壁说话”

运用陶冶法注意的事项: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进步的内部动力,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5)道德体验法(实践锻炼法):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中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中学德育的途径:

(1)教学:学校德育最基本、最常用、最实用的形式,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和校外活动:参加社会劳动,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班主任工作

试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含义以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②长善就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

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

点,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

获得长足的进步。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

进行自我修养。学生的进

步,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

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

主要靠他们自我教育、自觉

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8.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

28) 课堂管理

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

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

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

堂活动,从而实现预定的教

学目标的过程。

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

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课堂管理原则:

1,了解学生需求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

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4,建立教室常规

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

有直接的影响。参与式领导

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

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

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

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集体

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

行为有无越轨。

(二)班级规模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

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班

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

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

带的力量就越弱。其次,班

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

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

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再

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

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

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对

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

高。最后,班级越大,内部

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

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

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良

好的班级可以形成一种融

洽、和睦、积极向上的群体

心理气氛,这有利于课堂管

理。

简述课堂气氛及其影响因素

答:课堂气氛通常是指课堂

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

的综合状态。

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

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

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

素。

29) 课堂纪律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协调学生的行为,保证课堂

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要求学

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

范。

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

体/任务/自我

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

学习情境组合

主要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

堂教学结构

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学生/教师/环境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

(1)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

括适应不良、厌烦情绪、挫

折与紧张、困扰情绪的宣

泄、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

活动以及性别差异等。

(2)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

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

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威信

等。

(3)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

包括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

境、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

课堂的物理环境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

知结构

3.对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

6.建立家庭联系

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30) 中学班主任工作

工作内容:

(1)了解学生:开展

教育工作的前提,包括思想

品德,学业成绩,兴趣爱

好,才能特长,性格特征,

成长经历,家庭状况,生活

环境,健康状况

(2)组织和培养班集

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

节,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

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建立学生档案: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4)个别教育

(5)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

响:统一科任教师的影响;

统一学校各部门的教育影

响;统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

影响

(7)操行评定:对学

生在学习、劳动、生活、品

行等方面的小结和评价

(8)班主任工作计划

和总结:基本情况;班级工

作内容、要求、措施;主要

活动和安排

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共

同目标:是集体先前发展的

动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制定班级规章制

度:是班集体的学习和各种

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3)充分发挥班委会

的作用:要培养和树立班干

部在集体中得威信,培养他

们的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他

们的积极示范作用

(4)发挥集体活动的

教育作用

(5)培养正确的舆论

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班级

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

有约束、感染和激励作用31) 优秀班集体的培养

通过班主任等各种主要的教育力量的教育和培养而形成的班级群体

优秀班集体的标准:

(1)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形式(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4)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班集体的形成期:班级的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2)班集体的巩固期:开始稳定发展的时期,特征鲜明地展示出来,稳定下来(3)班集体的成熟期:班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而完全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班集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措施有哪些

答: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途径是通过三原性的。即:主导作用的师源性,主体作用的生源性、双向作用的师生性、具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举措是:

一、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意识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艺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都对营造班集体心理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心理教育理论修养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三、建设班集体文化。是营

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根

本。

四、发展学生个性是营造班

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宗旨。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

现在哪些方面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

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

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

教育能力。

32) 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以外由学生自愿参

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特点:自愿参加,自主活动,形

式多样,内容开放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看电影,参观,访问,

游览,表演

小组(主要):科技艺术书画

个人

33) 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

理特征

教师角色:由教师的社会地位

决定的,并为社会所期望的行

为模式

教师的认知特征:

(1)观察力特征:观

察学生

(2)思维特征:思维

能力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

的标志,逻辑性;创造性

(3)注意力特征:集

中表现在注意力的分配上

教师的人格特征:

(1)情感特征:优秀

教师的情感特征有爱岗敬

业,积极进取,热爱学生,

情绪稳定,充满自信,品德

高尚

(2)意志特征:目标

明确,执着追求,明辨是

非,坚定果断,处事沉稳

(3)领导方式:民主

型的领导方式对学生发展的

促进作用最大,是比较理想

的领导方式

1、观察前必须向学生明确观

察的目的和任务。

2、在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

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

3、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记录或

报告。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

动性。

5、在观察中要尽可能让学生

多种感觉器官参加。

6、在观察教程中要有言语活

动参加

34) 教师的成长

三阶段:关注生存/情境/学生

教师成熟的标志:自觉地关注

学生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

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

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

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

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

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

练;(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35) 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

己: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

知水平:敏锐的观察力和客

观了解学生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

积极地爱学生

(4)具有稳定而积极

的教育心境:乐观,积极

(5)能自我控制各种

情绪与情感

(6)和谐的教育人际

关系

(7)能适应和改造教

育环境

教师压力的应对策略:

1)教师自身减轻职业压力:

采取主动的,积极的应对方

式来缓解自身沉重的压力,

锻炼身体以发泄不良情绪,

向自己的亲友倾诉,听取别

人劝告和安慰

造和谐的心理时空:

抓住“优势需要”,;发挥雅

量效应(学校领导要有容人

的雅量,善于谅解对方,化

解矛盾);丰富多彩的业余生

3)从社会角度促进教师的心

理健康:

改革教育体制,为教师成长

创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教师

待遇,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如何维护老师的心理健康

1 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 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5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6 保持健康的身体

7 学会调控职业压力

8 避免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9. 补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心智技能,表现为使用符

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认知策略,表现为调节

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

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

的内部组织能力。

(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

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

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

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

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

选择倾向。加涅认为,

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语言

表达出来

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和简缩

性.心智技能是借助内部言语

进行的,不必像操作技能那样

把每一个动作实际外显出来.

不必用外部语言将每个动作

展现出来

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⑴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

型。由于形成了的心智技能

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

专家头脑中,由此模拟确立

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探索专家的心智活动模型的方法有两种:分析专家的口语报告;进行“心理模拟”。用模拟法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一般分为两步进行: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⑵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训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性,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是知识直观

知识直观是领会和理解学科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要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错,它是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它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的问题

卢梭是一位自然教育思想家正确,卢梭是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教育家,主张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主张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错,不但包括学校设施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老师队伍,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

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

和平等。

格式塔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认知学习理论包括格式

塔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和现代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格式塔

心理学是产生于德国的一种

心理学流派,被誉为现代认

知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

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诞生

于1912年,苛勒、考夫卡、

魏特海墨是其重要的代表人

物。完形—顿悟说是由德国

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

种学习的理论。苛勒在德国

对黑猩猩学习和解决问题进

行研究后提出的。

(1)苛勒的实验

在苛勒的实验中,著名的有

“叠箱实验”、“接竹竿实

验”。在接竹竿实验中,苛

勒将黑猩猩关在一个笼子里

面,黑猩猩要想得到香蕉,

偶然地使两根竹竿接了起

来,它就会很快地用接起来

的竹竿去得到食物。黑猩猩

很高兴自己的“发明”,不

断重复着这一获得香蕉的方

式。

(2)完形-顿悟说的主要观

①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

的过程,是个体利用自身的

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身

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尝试错

误的过程。顿悟的过程也是

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过程,

从模糊的、无组织状态到有

意义、有结构、有组织的状

态,这就是知觉的重组,也

是顿悟产生的基础。

②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在关于学习的看法上,强调

学习在于构造一种完形,认

为人心对环境提供着一种组

织或完形作用,而这种完形

和组织作用就是学习。

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

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

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先驱的

格式塔心理学是在批判构造

主义、行为主义的过程中发

展起来的,他们看到了这些

学派的还原主义、机械主义

的不足,从而把研究的对象

确定为知觉、思维等心理现

象上,主张研究意识,这在

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为现代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心

理学的来源。

格式塔学派关于学习的研究

主要是针对桑代克和行为主

义的观点提出来的,在某种

程度上纠正了他们的简单

化、机械化的错误,并选用

灵长类动物作为主要实验研

究对象,这更接近于人类的

学习,但它们企图用顿悟说

完全解说人类的学习,也是

不妥当的。同样,他们否认

尝试错误的学习形式,过分

夸大顿悟学习的作用与意

义,也不符合学习的实际。

1.简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答:桑代克是联结学习理论

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习理

论被称为“联结—试误

说”。

桑代克最初研究学习问题是

从各种动物实验开始,其中

最著名的就是饿猫打开迷箱

的实验。箱子内的饿猫因碰

巧的正确反应的逐渐巩固,

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刺激—反

应联结,学会打开迷箱。因

此,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

结,学习即试误。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

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他

认为,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

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

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

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

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

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

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

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

恼。

(2)练习律:指一个学

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

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

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

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

之,变得越弱。在他后来的

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

律,因为,他发现没有奖励

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

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

强。

(3)效果律:桑代克的

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

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

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

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

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

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

可能性将减少。可见一个人

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

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个观点是他超越巴甫洛

夫的地方)。据此,桑代克得

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

因素。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

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

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

著作中,他取消效果律中消

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因

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

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

对。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指导

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效果律

指导人们用一些具体奖励如

小红花、口头表扬等对所有

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

和操练。他对教师的总的劝

告是“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

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

的联结。”桑代克举了数学

中的一个刺激—反应的联

结。不停地重复乘法表,并

且老是提供奖励,形成了刺

激(7×7=?)和反应

(49)的联结。这就桑代克

的联结—试误说。

2.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

论。

答: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班杜拉的观察学理论是基于下面的实验提出的: 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娃拳打脚踢,然后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对早期的实验作了进一步的延伸,把儿童分为三组,首先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性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评,第三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然后,再把儿童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结果发吸纳,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最多,受罚组最少,控制组句中。这说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但这是不是表示受奖组儿童就习得了攻击性行为,受罚组的儿童就没有呢?为此实验人员又以糖果为奖励,让儿童尽量回忆刚才成人是怎么做的,并表现出来。结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几乎一致。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只不过,儿童看到榜样受罚把习得的行为隐藏起来,不敢表现出来。2.据此,班杜拉总结出学习

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

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习得的,

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

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

过程的影响。

(1)注意过程:调节者观察

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与知觉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

阶段,决定着大量的榜样中

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影

响注意的因素有:①榜样行

为的特性;②榜样的特征;

③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

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

念,形成内部表征,这一过

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

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以内部

表征为指导,作出反应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

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

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

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

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

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

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

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

件。

(4)动机过程:决定所习得

的行为中哪一种将被表现出

来。

班杜拉把习得与行为表现相

区分,认为行为表现是由动

机变量控制的。动机过程包

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

我强化。

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

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

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

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

是一种外部强化。

其次,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

果,与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后

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

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即学习

者的行为表现是受替代强化

影响的。

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

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

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

和调节。

这就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

论,该理论在实际德育工作

中有很多启发意义,例如:教

师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

的学习资源和借鉴的榜样,

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样行

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

行为的机会,对良好的行为

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

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

育,适时强化。

简述知识掌握过程中模像直

观的优点和局限性

模象即是模拟性形象。模象

直观就是对事物的模象进行

直接感知的一种直观方式。

优点:根据需要突出本质;突

破局限提高直观效果

局限:可能与实际脱节,应

该与相关实物直观相结合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1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

主观表征,包含陈述性和程

序性两种形式。

2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

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

统,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操

作活动,有时表现为心智活

动。

与能力的关系

3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

知识、技能不等于能力,但

有密切的关系。表现在:一

是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

知识、技能的获得;二是能

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

识、技能的水平。

智力差异有哪些类型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

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

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

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

个体间和个体内,个体间的

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

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智

力水平呈常态分布,绝大多

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

而智力的个体内差异,就是

个人智商分数的构成成分的

差异。一般的智力测量都是

由许多分测验构成的。研究

表明,两个IQ分数相同的

儿童,她们的智商分数的构

成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2)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

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

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

族差异等。目前研究的基本

结论如下:1、男女智力的总

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性智

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

大。2、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

差异,各具有自己的优势领

域。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

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

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

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

面。

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管理学生一

定要有科学的理论和依据,

不得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

身心发展规律。

2 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

包括身心健康的发展、知识

技能的发展、道德伦理的发

展、审美素质的发展和价值

实现的发展等。全面发展的

的原则意味着教师应当让学

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3 集体性原则。集体性原则

是指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

理和教育时,要依靠集体、

培养集体、教育集体,并通

过集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

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4主客体统一原则。在教育

管理的实践中,为顺利实现

学生管理的目标,在客观上

要求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

在思想上、行动上统一起

来,协调一致地投入到教育

管理中,共同投身到教育事

业的发展中。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完整word版)教育知识与能力(背)整理

第一章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多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 二、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1.教育具有继承性。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名族的教育会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2.教育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哲学思想等),受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可能超前于一定的政治发展水平,也有可能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20实际以后的教育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教育的多元化 四、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发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发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 二是心里的发展。 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

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 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主要包括布鲁姆的教学目标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思想”。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教师资格证统考真题详解班-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优质资料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2 分。) 1.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A.延续性 B.模仿性 C 社会性 D.永恒性 2.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 C.社会文化传统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当代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睿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 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A.顺序性 B.稳定性 C.可变性 D.个别差异性 4.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集体本位论 D.个别差异性 5.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6.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 C.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 7.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 A.分科课程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8.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一个测验中,衡量是否达 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 A. 信度 B. 效度 C.难易度 D.区分度 9.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 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那一教学原则( )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11.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 A.榜 样示范法 B.品德评价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知识梳理

教师资格考试新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点知识梳理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国内: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的代表,教育思想记载在《论语》中,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注重后天的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表现启发性教学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2)孟子,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着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著有《孟子》一书。 (3)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始创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 (4)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5)王充,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著《论衡》。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篷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由此类也”。 (6)朱熹,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须》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7)黄宗羲,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著《明夷待访录》。黄宗羲并提出“学贵履践,经世致用”的理论实践并重的教育学习观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doc资料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必背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8. 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②教育的历史性 教育的历史性表现在,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 ③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虽然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9. 简述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10. 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劳动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教育没有从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分化出来,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中进行的;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和无阶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11. 简述近代教育的特征 (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 (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 (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 (5)教育的阶段性依然存在。在近代西方国家,教育的世俗化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宗教教育和阶级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12.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1)重视早起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目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发展学前教育,实施早期教育、超常教育和英才教育; (2)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目前,加拿大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13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大学教育学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教育学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以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的特点是:第一,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强,因此可控性强;第二,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其目的是培养人,这些人是取得入学资格的。 2.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是教的主体。教育影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媒介和方法。 3.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以影响和发展人身心为直接目标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此种观点是错误的。 2.生物起源说: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存在于动物界。教育起源于生物生存竞争本能。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有一定进步性。 3.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孟禄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教育从人类产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产生于劳动过程。 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⑴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⑵教育与宗教活动密切联系,教育具有宗教性。 ⑶教育机会具有原始的均等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⑴奴隶社会的教育:①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②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③专门教育机构(学校和专门教育人员(教师的产生。④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学校教育内容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3.封建社会的教育:⑴学校教育的等级性、专制性和保守性。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严重分离。 ⑶学校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相对扩大与增大。 4.现代社会的教育:⑴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⑵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⑶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⑷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育方法具有先进性。 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⑹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⑺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⑻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是指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形态和表面特征。

2016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资料

2016上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资料

2016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答案《教育知识与能力》 单选题 1.【题干】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 【选项】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过程 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答案】C 2.【题干】如果让六个月婴儿学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的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说明( )。 【选项】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遗产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遗传素质觉得论人发展的最终结果 【答案】A 3.【题干】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选项】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答案】B 4.【题干】英国政府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专为资产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执业学校。这种学制属于( )。 【选项】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中间型学制 D.分支型学制 【答案】A 5.【题干】否定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割裂教育的历史传承,把教育全做完政治、经济的附庸。这样的观念违背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 【选项】 A.生产性 B.永恒性 C.相对独立性 D.工具性 【答案】C 6.【题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学段是( )。

【选项】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一年级至高中 【答案】B 7.【题干】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而言,他们属于( )。 【选项】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形课程 【答案】D 8.【题干】王老师在化学课上讲到元素周期表中的“镭”元素时,向学生们介绍了“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现身科学的事迹,同学们深受教育。这体现了拿一教学原则?( ) 【选项】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答案】B 9.【题干】陈老师在教学中经常通过口头提问、课堂作业和书面测验等形式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及时测评与反馈。这种教学评价被称为( )。 【选项】 A.诊断性评价 B.相对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D 10.【题干】班主任李老师接受一个新班后,针对该班纪律散漫、学风懈怠的情况,首先运用板报、墙壁等媒介做好舆论宣传,建立良好的班风,同时以真诚的爱感化学生,促使学生积极进取。一个学期下来,该班班风、学风焕然一新。李老师运用的主要德育方法是( )。 【选项】 A.个人修养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情感陶冶法 【答案】D 11.【题干】初二(1)班下王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个漫画,并写上“班长是班主任的小跟班”。班主任冯老师看了,发现漫画真画出了自己的特征,认为他有绘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 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 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还提出“不陵节而施”,“长其善而救其失”,“禁于未发”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二、独立性态阶段 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 和迅捷性的原则。他普及“初等教育”;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德国 大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位在大学里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强调教育学的 两个基础:哲学的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 阶段说以及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实际上经验的改造和改组”,主张“做中学”;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 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他的思想体现在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域 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 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 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式 布鲁姆: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能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 1.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会需要终身教育2.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 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传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现代:杜威、克伯屈 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班级授课制) 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 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2.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