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章节

题型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5-8),辨,简中学课程选(1-2),简中学教学选(0-3),辨,简,材认知过程选(2-5),辨,简,材中学生发展心理选(1-4),简,材中学生心理辅导选(0-2),简中学德育

选(2-3),辨,简,材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选(1-3),简

题型题量分值总分合计

单选21242150(90及格)

辨析4832简答41040材料

2

18

36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由来: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

教育的定义:

广义: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3.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2受教育者(学习者):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

教育影响:主要指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

4.基本形态:

4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等特点。5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等特点。

6

学校教育:具有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

形式的稳定性等特点。5.教育的属性

(1)

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Eg。辨析题:凡是能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2)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2教育具有历史性。体现在时代性和阶级性两方面。

3教育具有生产性。

4教育具有民族性。

5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指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文化等有能动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b.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

系。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越来越多地认识并利用它;同时,任何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思想、制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在继承与超越前一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考过)

c.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的发展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可能仔在两种情况:一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仍然存在;二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股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当前世界各国晋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Eg。辨析题,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6.教育的基本功能

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按对象)。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能推进社会变迁和促进社会流

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按呈现形式)。

Eg。辨析题: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7.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论。神话起源论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2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和美国的桑代克。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活动。

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虽然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但它们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4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5交往起源论。代表:我国叶澜。

8.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

1教育产生的条件:(根本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形成。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封建社会)一般认为,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朝代(国家)tips

国内夏出现了最早的教育形态

西周“礼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百家争鸣,私学(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宋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国外古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

古印度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雅典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德育、体育、美育、智育和谐发展

斯巴达培养军人和武士;军事体育训练

中世纪欧洲各国“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

天文、音乐)

“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3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严格的等级性和宗教性。

4)教育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地提出了终身教育。

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共同生

存”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根本任务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阶段人物思想

萌芽阶段(中国)孔子

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仁”(揭示了君子品德形成的过程);学、

思、行并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

学的人);实事求是;温故知新

《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教育无目的论;“从做中学”;

五步探究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

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凯洛夫《教育学》,“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父母必读》《论共产主义教育》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理论深化阶段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咸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布鲁纳《教育过程》;学科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提倡发现学习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巴班斯基《教学过程取优化》;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规律:

1顺序性—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

2阶段性—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3不平衡性—要把握关键期,适时而教。

4互补性—对同一个体进行教育时,要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对不同个体进行教育时,要因材施教。

6整体性—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

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1内法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自然成熟论和遗传决定论。

2外铄(shuo)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3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或训练,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人的生活经验证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也会因人的生活条件的不同,或提前或推迟。这些都说明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不能片面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环境、教育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转变为现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级与阶层中生活的人,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知识才能和行为习惯都有明显的差别,每个人的思想、品行、才能与习性无不打上历史、地域、民族、社会阶级与阶层的烙印。环境是人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

2)环境从总体上制约着人的发展状态。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

3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4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因素

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第四,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第一,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其个性的功能。

3)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第一,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违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是对人的一种摧残。第二,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三,只有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等的关系,发挥各项因素的作用,教育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大化。

Eg。辨析题: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影响因素+各个因素的作用)

简答题: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辨析题: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无条件的。

辨析题: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简答题:简述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第五节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2.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要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不同的特点。

3教师的教学目标。

Eg。辨析题: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一个概念。

4.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5.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其教育目的的确立都会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6.教育目的的理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理论观点

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发展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对人的要求来设计。

主要观点: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或者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纳托尔普、孔德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生活本位论主张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注重的是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宗教无本位论培养虔诚的宗教人士。

7.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Eg。简答题:简述我国当前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8.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培养“劳动者”或者“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3坚持发展人的独立个性。

9.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0.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

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11.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2体育:

学校体育的特点是教育性和基础性;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1)

2)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3)美育能够促进学生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4)美育能够促进劳动技术教育,是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

1)

2)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行动,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5五育之间的关系:

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

德育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是智力支持;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美育协调各育发展;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Eg。简答题:简述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

简答题:简述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意义。

简答题: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第六节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2社会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的学制历史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Eg。简答题:一个国家的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制:英、法、德。一轨(资产阶级子女):大学、中学;一轨:小学、职业学校。两轨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甚至不相对应。

2单轨学制。小学、中学、大学,各级学校相互衔接。

3分支型学制(中间型)。基础教育共同,之后进行分支。

5.我国现代学制的改革:

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始于清末。“废科举,兴学堂”。

1壬寅学制: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为蓝本,虽颁布但未实行。

2癸(gui)卯学制: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壬子癸丑学制:倡导男女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我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第一次明确以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6.我国当前的学制:

1层次上,我国当前的学制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

2类别结构上,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

3形态上,我国现在的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7.基础教育:

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

8.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最本质)、普及性、免费性、公共性、基础性。

其中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是最基本的特点。

9.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

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德国(普鲁士)最早实施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法律保证,标志着我国最早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1.观察法(最广泛使用的基本的研究方法):

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结构式观察(有统一设计)和非结构式观察;系统观察(观察活动有规律)和非系统观察

2.调查法(问卷、访谈)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3.历史法

4.实验法

5.行动研究法

6.叙事研究法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1.课程的起源:

英国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最早提出了“课程”,意思是“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美国博比特《课程》,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的领域诞生,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课程的类型:

1按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分科课程(单学科)和综合课程(两门及以上学科)。

2按学科固有属性:学科课程(文化知识,传承人类文明、经验、知识)和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代表人杜威)。

学科课程特点:

1)强调知识本位,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

2)以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为核心编制课程。

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活动课程的特点:

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2)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1按学习要求,必修课程(共性)和选修课程(个性)。

2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具有平等的地位和作用)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课程。它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设计的要求。

3按课程的呈现方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环境,连带学习<因为对某学科产生厌恶,离开学校之后不学习该学科>、附属学习<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兴趣>)。

4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3.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主张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学科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就包含在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活动中心课程主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通,以儿童为出发点、中心和目的;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儿童的现有经验、能力和心理发展次序。

Eg。简答题: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简答: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

简答题:简述学科中心课程的主要观点。

简答:简述活动中心课程的主要观点。

辨析题:就其地位而言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与延伸。

第二节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目标

1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目标和意图。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2课程目标确定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学习者的需要),对社会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对学科的研究(学科发展的需要)。

3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程内容:

概念: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从总体上讲,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基本构成:

间接经验: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

直接经验: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而需要的感性知识,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组织形式:

1)直线式(前后内容不重复)与螺旋式(层层递进)

2)纵向组织(由简到难)与横向组织(专题相对独立)

3)逻辑顺序(学科课程)与心理顺序(活动课程)

文本表现方式: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

是编制各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主要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与基础性的特点。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的课程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3)教材(教科书)

a.

b.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c.体现教材的普适性。

d.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e.教材的编排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f.教材的编写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个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Eg。辨析题:总体而言,学校课程内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构成。

辨析题: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定义)

辨析:课程标准是中学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

简答题: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课程设计与开发

1.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过

程,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2.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3.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泰勒)

泰勒原理——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效果。

2过程模式:强调课程开发应该重视过程,而不是目的。

3情景模式

简答题: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课程实施与评价

1.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的取向:

1忠实取向: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就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课程计划的程度。

2相互适应(互相调试)取向(课程计划在不断改变、调整)

3创生取向(在教育过程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

3.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由“当代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关注预期目标。确定目标是最关键的一步。

2目标(目的)评价游离模式:斯克利文。把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3CIPP评级模式: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成果评价(product)

第五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也是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结构的基本特征)。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堂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

2课程结构的改革。

1)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并作为必修课;农

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

4课程评价的改革。

Eg。简答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有目标有哪些?

简答题: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领域。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除了教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但是不是唯一途径,智育也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现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最有效途径。

教学能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美德和审美情绪,为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辨析: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育的意义)

辨析: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辨析:安排教师上课就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意义)

第二节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本质观:

特殊认识说;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双边活动说;多重本质说;交往本质说

2.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目的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在获得客观的印象即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发展。

1)学生以学习间接性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能力的培养。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2)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能力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

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同于智

力或能力。知识与能力不是同步发展的,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一定与能力发展水平成正比。4)在教育中应该防止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既不能像形势教育论那样,只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忽

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能力的

1)

习要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地怎样,学习的效果怎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坏的标志。

2)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学

生学习的过程决定着教学内容内化的可能性和程度,学生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消化和掌握,而且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3)

1)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防止两种倾向: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强调传授知识,

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辨析: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说明学生能力越强。(知识与发展能力的规律)

简答:简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辨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辨析:教学具有教育性。

简答: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基本规律?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备课: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法(备教法)。

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最直观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综合课

的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4.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内容正确、结构合理、语言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

的积极性(最根本要求)。

5.课外作业: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6.课外辅导:上课的必要补充,但不是上课的继续和简单重复。

简答: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简答: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简答: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辨析:衡量一节课好坏的唯一标准是看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第四节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含义: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分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要求:正确选择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注意:直观教学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学生对教学目的比较生疏,在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上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手段。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还会阻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启发性原则:

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动手,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巩固知识)

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学记》)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含义: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又称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在教育中,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要求: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8.量力性原则。

辨析: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直观性注意)

简答:简述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简答:简述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第五节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应用最普遍,有讲述、讲读、讲解、讲演四种方式)

2谈话法。(问答法,产婆术)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老师演示)

2参观法。(学生实地观察)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作业、习题)

2实验法。(学生操作)

3实习作业法。(老师组织校外)

4实践活动法。(社会实践活动)

4.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体验事物)

2情景教学法。(教师引入情景)

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探索法、研究法(不直接提供学习知识,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6.教学方法的改革:

1暗示教学法。(洛扎诺夫,暗示、联想、练习、音乐)

2范例教学法。(瓦根舍因)

第六节教学模式

我国: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情境—陶冶式;师范—模仿式

国外:程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抛锚式教学模式(情境);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学生自发学习)

第七节教学组织模式

古代:个别教学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我国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大教学论》、京师同文馆)

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规模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检查;以严格的制度保障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缺点: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不同年级、一个班、不同教材教学)

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贝尔—兰卡斯特制(导师制);设计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习);道尔顿制(教师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文纳特卡制(教学分两部分:学科+社会活动);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讨论“灵活的课程表”)

新型教学组织模式:小班教学;翻转课堂(视频学习,课上解答);微课(时长短);微格教学(少数学生的小课堂,录视频并进行分析);慕课

简答: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第八节教学策略

教师策略的类型:

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直接教学;接受学习(较为复杂,量大,短时间内掌握)

2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发现学习(学生自身活动为主);情境教学;合作学习

3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适当时间和教学,所有人都可以掌握)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策略。

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辨析: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X)(概念,都是个别化教学的方法)

第九节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定义: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

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2.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知识、智能、情感态度领域);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课程的评价

3.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4.教学评价的类型:

诊断性评价(开始考试)、形成性评价(中间测试)、总结性评价(结束考试);

相对性评价(排名);绝对性评价(分数);个体内差异评价(进步与否);

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5.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测验评价(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非测验评价:实作评价(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量表评价;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辨析: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概念+基本内容)

第十节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

1.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主题——实施素质教育

基本策略——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践

重心——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2.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

以教育现代化为阶段目标取向;以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以终身教育为终极价值取向;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价值取向。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认知过程

1.差别阈限与感觉阈限:

Eg:5g糖,感受到甜度,加了3g,更加甜。5g为感受阈限,该能力叫绝对感受性,3g为差别阈限。

2.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长时间感受适应;

感觉对比;感觉后效:

印象逗留(正印象、负印象);;

感觉的相互补偿:一个缺失,其他弥补;

联觉:一个刺激,多种感觉。

3.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大小、形状),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因为最近的信息而怎么怎么样);刻板效应;晕轮效应(以偏概全);投射效应(由己及人)

3

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

的整体的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指个体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的知觉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5.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熟练地XXX)

6.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一目十行)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和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也称注意的动摇。

与注意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也称分心。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离开了当前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指向了其他无关的对象的现象。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一心多用)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或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活动上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和分散不同。注意的转移是主动行为,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注意的分散式被动行为,是注意不稳定的表现。

2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3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8.中学生注意的培养:

1培养学生广阔而稳定的兴趣(培养间接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

4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

9.记忆的分类:

1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短时记忆的特点:保持时间很短(一般是30s左右,最长不会超过一分钟);容量有限(容量为7+-2

个组块);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2)图像记忆是感觉记忆的主要形式;短时记忆--听觉编码;长时记忆--语义编码

2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公式)、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3陈述性记忆(课本知识和生活常识,语言)、程序性记忆。

4内隐记忆(无意识记忆)外隐记忆。

10.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判断题和选择题)和回忆(问答题、填空题))

1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

逐渐下降,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由此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12.遗忘的原因:痕迹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前对后干扰),倒摄抑制);压抑说(压力);提取

失败说;同化说

13.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式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掌握复习的“量”

14.思维的特征:间接性(知识和经验);概括性(规律,总结)

15.思维的种类:

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3集中思维(一个答案)和发散思维(一题多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4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5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6.问题:包含给定信息、目标和障碍三部分。

17.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有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创造性是问题解决的最高表现形式。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式策略(尝试策略);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工作法;爬山法;

之则越困难。

2知识经验与迁移。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正向和负向之分。正迁移对解决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有阻碍或干扰作用。

3思维定式(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思维定式是指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状态。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发生改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作用,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能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有可能的功能。

4

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条倒“U”形曲线来说明。它表明在一定的范围内,问题解决的效果随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上升,中等强度的动机是问题解决的最佳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提高动机的水平,反而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果。

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压抑抑等消极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等积极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一般而言,相对适中的情绪激动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19.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20.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语境)、创造想象(有任务)、幻想(个人愿望))

简答: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辨析:注意的分配就是注意的分散。(X)

辨析: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

简答: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因素:

简答:简述教师培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简答: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简答: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辨析:思维定式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教育知识与能力 知识点总结

1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4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5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6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7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8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1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2018 年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 育技术现代化。 3.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于 1623 年首 次提出;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 年出版的《大 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4.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知道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 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 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的 结晶。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 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7.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 年 12 月,他在美国经济 学第 78 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 “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 8.《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 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10.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 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 人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 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12.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 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 13.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14.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 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 拉图和康德。 15.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16.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7.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8.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 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19.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主张: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认为绅士教育使 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礼接受教育, 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 20.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 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21.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 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完整版(全)

三、教学 1. 教学的概念 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A.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B. 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C.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 1)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 3. 教学的任务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 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4.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4. 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简答) A. 交往性: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 B. 认识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C. 发展性: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 D. 教育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简答五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简介经验必须要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间接经验要与直接基础相结合)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辨析)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 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1)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岀的观点。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材料题)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题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重要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有机结合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而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环节。(单选) 2. 备课是教师根据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 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大题总结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5.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先天遗传素质,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尔等。 (2)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等。(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7.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8.有关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 (1)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 (2)社会本位论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教学技能篇

第一章教学设计技能 1.教学目标是学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的灵魂。 2.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 学习的最终结果而设计的。 3.教学目标序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期(学年)教学目标->单 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 4.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基础性目标)、过程与方法(关键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终极性目标)。 5.一个完整教学目标的表述由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对象、表达学习结果的行为、表现行为 的条件和学习程度。 6.教学目标的正确表述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外显性、可操作性、可测性。 7.教案可以分为讲义式教案、提纲式教案和程序式教案。 8.一般来说,教案内容主要包括课题名称、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 具、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最重要部分,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 9.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常用的导入方式包 括序言导入、尝试导入、演示导入、故事导入、提问导入、范例导入。讲授新课是编写教案的主要环节。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 10.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 (1)要端正态度、高度重视; (2)要切合实际,坚持“五性”;(“五性”即科学性、主体性、教育性、经济型和实用性) (3)要优选教法,精设课型;(课型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一课型,一类是综合课型) (4)要重视“正本”,关注“附件”; (5)要认真备课,纠正“背课”; (6)要内容全面,并及时调整。 第二章课堂教学技能 11.课堂导入的作用:集中注意、引发兴趣、进入课题。 12.☆课堂导入的类型:直接导入、复习导入、直观导入、问题导入、实例导入、情境导入、 审题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其中,直接导入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 13.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 导入要有针对性 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要有趣味性 要恰当把握导入的“度” 导入要有艺术性 14.根据认知目标的层次把课堂提问划分为:回忆提问、理解提问、应用提问、分析提问、 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其中,评价提问是最高层次的提问。 15.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合理地设计问题 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提问目的要明确 提问的语言要准确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大总结【打印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和*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和中介。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制约,但教育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三方面: (1)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易网教育有着渊源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教育落后于**,教育对其有阻碍作用;教育超前于**,教育对其有催生作用。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笔试]-高等教育学(完整版知识点)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2010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能力知识点总结 1、教学技能的观点:活动方式说,行为说,结构说,能力说,知识说; 2、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教师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3、教学技能的含义: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整体体现;教学技能是内外兼修的结果;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教学技巧,教学技艺,教学艺术是教学技能不同发燕尾服阶段表现出的三种不同形态。教学技能即表现为为教师个体的经验,又是教师群体经验的结晶,它根植于个体经验,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单描述。教学技能是教师个体经验与教师群体经验,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多样性和简约性的统一。 5、教学技能的分类:备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技能,教学语言表达技能,教学媒体选择用技能,学法指导技能,检查学习效果技能,说课与听评课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教学反思技能。 6、教学技能训练的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整体素质。包括以下目标:掌握教学技能的基本知识;熟练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提高训练意识,掌握训练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形成教学能力和个人教学风格。 7、教学技能训练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分解原则,示范原则,反馈原则,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的原则。 8、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观察法,书面作业法,对镜练习法,录音训练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介入教学,教育教学实习,微格教学。 9、微格教学由美国瓦特爱伦创立。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训练教师教学技能的实践性较强的方法。 10、微格教学特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技能训练单一集中,针对性强;信息反馈及时,有效,全面。 11、微格教学的操作过程:理论学习和研究;确定要训练的教学技能;提供示范;组织讨论,编写教案;微格教学实践和记录,反馈评价,修改教案,再循环。12、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前提,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一环。 13、备课:是指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清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学生怎么学,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的过程。 14、备课实质:是教师以教材为中介对课程的领悟和把握,明确具体的课程目标,并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使之转化为课时教学目标,结合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教学特长,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统观全局,二是深入章节。 15、备课类型: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16、备课内容: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17、钻研教材的意义: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有助于教师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有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讲解学习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 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请认真读完}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 15 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 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第二节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德国福禄培尔(游戏)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福禄培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命令式的、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强制的、干涉的我活动。 2、游戏理论:福禄培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3、协调原理: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 4、亲子教育: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二)蒙台梭利 被誉为 20 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于 1907 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有准备的幼儿教育环境的特点?(简答)(1)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一个有秩序的环境;(3)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4)一个愉快的环境。 3、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创设者、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教育教学知识及能力知识点(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学创立过程中出现的人物 1.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 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2.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 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3.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 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4.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5.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 系; 6.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 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7.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下列不同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主张需要识记(几乎每年必

考): (1)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贡献: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19世纪末,德国,代表人物: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教育学的展望》、利特《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主张通过“陶冶”与“唤醒”培养完整人格。 (3)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代表作:《我的教育信条》、《民本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法》。 (4)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法国,代表人物: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社会、教育与人三者之间的历史的、现实的总体联系中来考察教育和人的发展问题。 (6)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吉鲁《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法国: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教育学人物 1、苏格拉底(古希腊)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一起雄辩和青年智者问答法著名。

大学《教育学基础》考点总结.doc

大学《教育学基础》考点总结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简答考点 教育: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非制度化的教育: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各人种教育的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 农业和工业社会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学的创立: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育学论》泛智教育,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2康德四次讲授教育学《康德论教育》时间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必须成为一种学业,教育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3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创立教育学。《普通教育》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格尼斯堡大学创办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实用主义教育学:19C末20C初,杜威《民主主义与教学》《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基础上提出,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是与生活的过程合一的,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作准备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要学习现实中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阻止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批判教育学:美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力》、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得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1从作用的对象看,分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作用的方向看,正向和负向 3作用形式,显性和隐性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1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显性正向2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教育对个人发展的正向功能) 教育实现个体的个性化: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思想传播和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似的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协调,是教育产生负向功能的根源。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预期实现的结果。狭义:一定社会为整个教育事业的

最新《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一、简答题:(3X10)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2.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5.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6.简述全面发展的内容 7.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8.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9.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0.简述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并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如何指导 11.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12.简述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观的改变 13.简述新课改结构的主要内容 14.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5.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6.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7.建构主义学习观 18.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9.说服教育法的含义和要求 20.简述美育的任务 21.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2.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23.小学班主任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24.先进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育 25.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6.简述教学课程的基本规律 27.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28.教学实施的环节 29.简述上好一堂课的标准

30.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历年来考察过的简答题: 【2014年下半年】: 1.简述皮亚杰7-12岁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2.简述学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3.简述教学研究中文检索的基本要求 【2014年上半年】 1.简述我国教肓目的的基本特征 2.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3.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2013年上半年】 1.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2.简述教育报告的-般结构 3.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2013年下半年】 1.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2.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3.中学生在安全用电方面犯了哪些常识性错误?你认为小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安全教育? 二、材料分析题(2X20) (一)材料分析题答题结构 1..总起:①这位老师(材料中)遵循了(违背了)体现了、指出……,这种做法有利于、不利于、促使、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②或者直接用知识原理进行阐释。 2..分析:结合材料分点解析(知识点+材料解析,如材料体现几个知识点则分点作答) 3.(总结)对于整个分析进行一两句话的总结。(不做硬性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知识点积累 1.新课改内容 师生: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独特、独立意义的人;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