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近年来,海绵城市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园区、企业等组织所采用,大连市也不例外。为了更好的引领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全面推进大连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法》、《大连市创新发展规划实施纲要(2018-2035年)》以及《大连市国土资源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导则。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一种以“水源节约,空气清新,气候平稳,生态良好,资源充足,社会安定,经济稳定,生活品质高,公共服务可持续”为目标,通过采用“海绵城市”理念,按照规划、建设、管理“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建设多元化、多层次、互补发展的可持续城市发展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二、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1、积极推行海绵城市理念。要倡导和推行“海绵城市”理念,强调节约资源、应对气候变化,通过规划布局、技术建设及运营服务等方式实现景观美化、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城市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2、完善规划设计技术。要按照海绵城市体系的理念,量化分析城市水控、气候调控、能源节约及可持续发展等规划设计技术指标,完善城市规划设计,为建设智慧城市奠定充分的基础。

3、加强建设技术。要以“绿色、智能、低碳、环保”的技术标

准,加强建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升城市建设的智能化程度,加强节能降耗能力,改善水质和空气质量,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求。

4、提高管理水平。要以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为管理理念,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完善城市建设及管理手段,制定政策措施,以辅助各部门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及建设技术要求,提高管理水平,使城市建设及管理更加可持续。

三、大连市海绵城市投入保障

1、统筹投入。政府要经济资源、科技资源、社会资源等合理统筹投入,做到政府投入与有序市场流动、社会投入、私营投资结合,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有充足的投资。

2、协调资源。政府要加大各类资源的开发,不断加强各类资源的供给能力,保证海绵城市建设投入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3、提高能效。要加强能源管理,加强对城市能源开发、使用及消耗的监管,实施精细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资源投入,避免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本文概述了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主要包括海绵城市的概念、导则的内容以及投入的保障等,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先进技术、有效管理,为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绵城市技术标准

海绵城市技术标准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它以生态、环保、可持续为基本要求,通过合 理规划、科学施工、合理管理等手段,实现城市洪水蓄积、过滤和排放等功能,保持城市 的水文循环系统的自然平衡。海绵城市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保证海绵城市的实际效果和长期效益,有效避免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将 介绍海绵城市技术标准的内容。 一、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步。要求整体规划包括城市水文地质调查、洪水易涝 点分析、降雨径流分析等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技术、设备和方案来达到规划效果。 二、地面工程 地面为海绵城市的集水器,具有渗透性和一定的蓄水能力。要求地面工程达到以下标准: 1、地面基底要求平整,无裂缝、凸起、下沉等现象。 2、地面铺设材料为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草皮等。 3、地面要按水分布分块设置雨水收集器,增加收集面积。 三、屋顶工程 屋顶工程也是收集雨水的重要方式,要求屋顶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1、屋顶材料应为透水性能良好的材料,如玻璃化瓦、波浪铁皮等。 2、屋顶基底应具有一定的斜度,以便雨水自然流入集水器。 3、屋顶下面应设置大型储水器,以储存雨水和减缓山洪泛滥的影响。 四、排水系统 排水系统是海绵城市的核心技术,是保证海绵城市水分循环的血管系统。要求排水系 统具有以下特点: 1、排水系统的设计方案必须考虑到各种污染源,防止污染源对海绵城市的水环境造 成负面影响。 2、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为“重在拦、次重在调、轻在蓄、少在排”。

3、排水系统中应设置雨水花园、雨水绿地、湿地等景观水体,以形成多样化的水景观。 五、储存设施 储存设施是海绵城市的保证,通过储存设施可以更好地使用雨水和排放污水,要求储存设施具有以下特点: 1、储存设施应具有一定的储存能力和处理能力,保证雨水和废水的运行稳定和可靠。 2、储存设施的建设必须考虑到城市环境的特殊需要,要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对城市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3、储存设施的施工、管理和维护也非常重要,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实施,保证储存设施的安全、稳定和长期运行。 总之,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实施,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和长远利益,同时也需要不断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标准内容,逐步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深入发展。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概念是指以城市冲洪为基础构建的生态、灵活、可持续发展小区。绿地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吸收雨水、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提供休闲娱乐等功能。本文将从绿地施工技术的角度出发,介绍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指南。 首先,绿地施工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规划和环境分析。根据城市气候特点、雨水分布情况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确定绿地的种植方式、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等元素。同时,还需要进行土壤分析,评估土壤的排水性和养分情况,以便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其次,绿地建设中需要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中,应优先选择具有抗旱、耐寒、耐污染性良好的植物。可以根据绿地的功能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树木、灌木、多年生草本和地被植物等种类,进行植物配置和布局。 第三,绿地施工过程中需要注重土壤改良和植物养护。可以采用适量的有机肥料、腐殖土和微生物菌剂等进行有机改良,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肥力。同时,在绿地建设前期,需要进行雨水设施的建设,包括雨水收集池、雨水渗透管道等设施,以便将雨水收集利用起来。 第四,绿地施工中需要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海绵城市公园绿地可以利用坡面、低洼地和排水沟等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以便实现雨水的集中收集和径流延时。在地势较高或难以处理的地方,可以采用人工湿地和生态滞留池等技术手段进行处理,使雨水

得到良好的滞留和过滤。 最后,绿地施工后需要进行长期的养护和管理。包括定期修剪、浇水、施肥以及疏松土壤等工作,保持绿地的良好状态。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绿地的监测和维护,及时解决病虫害问题。 总之,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施工技术导则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特点,注重绿地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合理的设计规划、科学的植物配置、土壤改良和雨水收集设施的建设,都是构建优质绿地的关键。同时,长期的养护和管理也是绿地保持良好状态的基础。只有通过科学的施工和维护,才能使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更好地发挥其生态和社会功能,为城市环境改善和人居提供更好的条件。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是指在建设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使绿地具备一定的海绵吸水排水功能,以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微气候等目标。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设计方案:根据具体区域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确定合适的绿地设计方案。考虑到海绵城市的特点,需要采用适当的植被和材料,如选择耐旱、耐盐碱的植物,使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等。 2. 地表覆盖:在公园绿地的建设过程中,选择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以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同时,可以考虑在地表覆盖层上铺设透水铺装,如透水沥青或透水砖等,以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减少水的积聚。 3. 道路排水:在公园道路的设计中,应考虑设置下水道、雨水花园等排水设施,以便将积水迅速排除。此外,还可以设置雨水花园,将雨水收集起来,在植物的帮助下,进行自然净化。 4. 植物配置:在公园绿地中,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配置。应选择抗旱、耐盐碱、适应性强的植物,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同时,可以根据绿地形状和地势高低的不同,合理布局各类植物,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绿化景观。 5. 地下储水:为了增加绿地的储水功能,可以在公园绿地内设置地下水库或蓄水池。通过收集雨水或者引入河水,将水储存

起来,供给植物使用,并能在极端降雨时发挥缓冲作用,降低洪水的危害。 6. 地下渗水:在绿地设计中,应考虑设置渗水带、渗井等设施,以增加绿地地下的渗水面积,提高地下水的再生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渗水道、渗水层等,增强绿地地下渗水的能力,减少地表积水。 7. 管网设置:在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布置雨水管网和排水管网。通过设置合适的管道和雨水池,将绿地积聚的雨水及时排除,以防止因雨水积聚引发的洪涝灾害。 8. 监测系统:在公园绿地建设完成后,需要建立起科学可靠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和预警绿地的水文情况。通过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调整绿地管理策略,确保绿地的水文功能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 以上是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当然,具体的技术导则需要根据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部署,全面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加快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6〕10号)、《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辽住建〔2016〕46号)要求,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统筹规划、总体布局、综合施策,科学确定“源头消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技术路线,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技术措施,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工程措施作用;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把大连建设成为天蓝、山青、水净、健康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二)工作目标。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二、重点任务及分工 (一)科学编制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纳入规划指标体系。编制控制性详规时,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及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确定的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划定城市蓝线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市规划局牵头,市建委、市城建局、市水务局、市国土房屋局等参与,各项任务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各商务区管理机构落实,以下不再列出) 从城市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生态修复、水灾害防治等方面出发,结合道路、绿地、水等相关专项规划,编制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规划中应分解总体目标,并以具体指标的测算为依据,明确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利用、可渗透面积、蓝线划定与保护等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内容,确定总体布局、经济合理的技术措施以及建设任务、投资估算、项目安排进度等。(市城建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建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等参与) (二)严格实施规划。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审批通过后,相关指标和要求可作为规划许可、环评和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保持雨水径流特征在城市开发建设前后大体一致。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环节,要将海绵城市相关规范作为审查依据;在建设单位提交备案的市政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当写明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市建委牵头,市环保局、市城建局、市国土房屋局、市规划局等参与) (三)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申报工作。按照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对降水的合理利用,因此“水”是关键词,归根到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种模式下,将传统城市建设中单一的“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多目标全过程综合管理模式。海绵城市和传统城市的区别可以归纳为:海绵城市建设,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弱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即做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 二、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原则 (一)规划引领。各相关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二)生态优先。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

能。城市开发中应保护水生态敏感区,如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绿地率、水面率、径流控制率应纳入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在专项规划中应有所体现,如生态护坡、植草地坪、透水混凝土地坪铺装;在控制性详规中对区域透水面积比例都要有规划控制指标;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和可持续循环。 (三)因地制宜。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四)统筹建设。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我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尝试 (一)亲水公园。公园原址系废弃矿坑,近年来,我区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对原有废弃矿坑进行综合生态修复、景观提升,逐步打造成为亲水公园。公园的建设依托矿坑现状地貌进行整体改造利用,矿坑周边采用铺装、绿化,坑壁实行立体绿化等措施,打造彩虹田、亲水平台、景亭、休闲步道等多个景观节点,栽植乔冠木100余种,绿化面积达18万㎡。 (二)城区立体绿化。近年来,我区对城区56处裸露土地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雨洪管理问题日 益凸显。传统的雨水排放方式不仅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增加 城市内涝的风险。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运而生。 一、海绵城市概述 1.1 海绵城市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通过改变自然水文循环、 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等手段将自然与人工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净、自调节、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型城市。 1.2 海绵城市特点 (1)多功能性:海绵城市具备雨水管理、生态保护、景观美化等多种功能。 (2)低影响开发: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

坏。 (3)多元化措施:采用多种措施进行雨洪管理,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 (4)全过程管理: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全过程进行雨水管理,实现雨洪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2.1 绿色屋顶技术 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屋面上种植植物,形成一个具有生态功能的绿色覆盖层。它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建筑物能耗、改善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量。 2.2 雨水花园技术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构造适宜的地形和植被,使得地表径流能够自然渗透到土壤中,并在花园内部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提高景观价值,并且可以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

2.3 滞洪池技术 滞洪池是指通过构造人工湖泊或者河道,在城市中形成一定容积的蓄洪区域,以缓解城市内涝风险。滞洪池不仅可以起到蓄洪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2.4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通过构造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处理和利用。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起到节约自来水的作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3.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是一个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的综合性公园。它采用了多种海绵城市技术,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通过这些措施,滨海湾花园不仅实现了雨洪管理的功能,还成为了新加坡的标志性景点。 3.2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

金普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金普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推进新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增强城市排洪防涝能力,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辽政办发〔2016〕10号)、《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大政办发〔2018〕131号)及《大连金普新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8—2030)》等法律法规及文件的相关规定,结合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新区行政区域内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海绵城市建设应当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 — 7 —

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基本原则,注重规划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五条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 大连金普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负责督导落实《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新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做好审批权限内建设项目的审批工作。 新区财政局根据新区财力,依据投资建设计划,按照年度财政预算保障海绵城市项目资金投入。与相关部门密切合作,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修编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负责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负责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指标和技术要求落实到初步设计与审查、施工图设计与审查、施工许可、工程监督、竣工验收、备案等建设全流程各个环节中。在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环节,要将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作为重点审查内容;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中,应当写明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提交备案机关。监督土地使用权人在开发和利用土地的过程— 8 —

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近年来,海绵城市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园区、企业等组织所采用,大连市也不例外。为了更好的引领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全面推进大连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法》、《大连市创新发展规划实施纲要(2018-2035年)》以及《大连市国土资源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导则。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一种以“水源节约,空气清新,气候平稳,生态良好,资源充足,社会安定,经济稳定,生活品质高,公共服务可持续”为目标,通过采用“海绵城市”理念,按照规划、建设、管理“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建设多元化、多层次、互补发展的可持续城市发展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二、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1、积极推行海绵城市理念。要倡导和推行“海绵城市”理念,强调节约资源、应对气候变化,通过规划布局、技术建设及运营服务等方式实现景观美化、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城市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2、完善规划设计技术。要按照海绵城市体系的理念,量化分析城市水控、气候调控、能源节约及可持续发展等规划设计技术指标,完善城市规划设计,为建设智慧城市奠定充分的基础。 3、加强建设技术。要以“绿色、智能、低碳、环保”的技术标

准,加强建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升城市建设的智能化程度,加强节能降耗能力,改善水质和空气质量,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求。 4、提高管理水平。要以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为管理理念,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完善城市建设及管理手段,制定政策措施,以辅助各部门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及建设技术要求,提高管理水平,使城市建设及管理更加可持续。 三、大连市海绵城市投入保障 1、统筹投入。政府要经济资源、科技资源、社会资源等合理统筹投入,做到政府投入与有序市场流动、社会投入、私营投资结合,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有充足的投资。 2、协调资源。政府要加大各类资源的开发,不断加强各类资源的供给能力,保证海绵城市建设投入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3、提高能效。要加强能源管理,加强对城市能源开发、使用及消耗的监管,实施精细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资源投入,避免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本文概述了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主要包括海绵城市的概念、导则的内容以及投入的保障等,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先进技术、有效管理,为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一、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灵活性,减少洪涝灾害风险,并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城市化方式。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建设者提供了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技术指导。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2.1 目标 •减少城市洪水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提高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2.2 原则 •综合治理,全面施策 •自然保护,合理利用 •灵活运筹,动态管理 •公众参与,共建共享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主要内容 3.1 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 •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加自然湿地和植被面积 •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景观绿地 •制定绿地保护和管理政策,加强绿地维护和保养 3.2 雨水控制与管理 •安装雨水利用设备,收集和利用降雨水资源 •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雨水滞留设施

•制定雨水管理制度,实施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3.3 地面渗透与疏导系统建设 •通过改善地面渗透条件,提高城市地下水的补给能力 •建设地下雨水渗透池、地下渗水管网等地下水调控设施 •加强土壤保护,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3.4 智慧排水系统建设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智能管理和运维•建设分区控制、水位监测等智能排水设施 •制定排水管理方案,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和效率 3.5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体系 •发展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提高城市用水效率 •提倡居民、企业参与水资源保护,推行水资源费用制度 3.6 生态保护与恢复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建设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生态保护设施 •推动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受损生态环境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和挑战 4.1 关键技术 •城市水文模型和预报技术 •雨水分流和分级处理技术 •智能排水系统控制技术 •水资源监测和评估技术 4.2 主要挑战 •技术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城市内涝等问题。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公园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城市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以指导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 2. 公园绿地规划与设计 2.1 规划原则 •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将公园绿地纳入整体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合理选择植被种类和布局,提高生态适应性。•考虑到人们休闲娱乐需求,设置合适的功能区域和活动设施。 2.2 设计要点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降雨情况,采用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包括地面排水和地下排水,确保雨水能够有效渗透和排除。 •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提高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合理设置湿地、花坛、草坪等景观元素,增加绿地的美观性和生态价值。 3. 施工技术要点 3.1 地面铺装 •选择透水性较好的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 •合理设置铺装材料之间的缝隙,以便雨水能够顺利渗透到地下。 3.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屋顶雨水收集系统、雨篦子等。 •构建雨水储存设施,如蓄满式沉淀池、蓄满式调蓄池等。 •利用收集到的雨水进行绿化浇灌或景观喷泉供给。 3.3 排水系统 •设计合理的地面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等。 •采用适当的坡度和梯度,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流动。 •设置地下排水系统,如渗井、渗坑等,以便雨水能够有效渗透和排除。

3.4 植被选择与布局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点,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 •合理布局植被区域,形成绿色廊道和景观节点。 •注意植被的生态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3.5 湿地、花坛与草坪设置 •设计合理的湿地区域,增加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设置花坛和草坪,增加绿地的美观性和休闲性。 4. 施工管理要点 4.1 施工组织与协调 •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明确施工任务和时间节点。 •各施工单位之间加强协调与沟通,确保施工进度顺利进行。 4.2 质量控制 •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节点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质量达标。 •严格执行相关施工规范和标准,确保施工质量。 4.3 安全管理 •制定安全生产方案,明确安全责任和措施。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5. 结论 公园绿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规划与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施工技术导则。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和科学施工管理,可以打造出具有良好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的公园绿地,为人们提供优美的休闲空间,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一、前言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是为了保障城市绿地建设质量,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本文将从规划设计、土壤改良、植物配置、灌溉排水等方面详细介绍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 二、规划设计 1. 坡度设计 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坡度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和降雨情况,合理设置坡度。同时,在坡度设置时应注意避免过陡或过平的情况发生,以免影响排水效果。 2. 绿化带宽度设计 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绿化带宽度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和植物配置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同时,在绿化带宽度设计时应考虑到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的布置。

3. 地面材料选择 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地面材料选择中,应优先选用透水性好、透气性好、抗压强度高的材料。同时,在地面材料选择时应考虑到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的布置。 三、土壤改良 1. 土壤改良方法 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土壤改良中,应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进行改良。常见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增加有机质、添置肥料、深耕松土、施加石灰等。 2. 土壤改良时间 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土壤改良中,应根据不同的季节和降雨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施工。通常情况下,在春季或秋季进行土壤改良效果更佳。 四、植物配置

1. 植物配置原则 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植物配置中,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和生 态环境要求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同时,在植物配置时应注意避免过 度集中或过度分散。 2. 植物选种 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植物选种中,应优先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 土壤环境的本地品种。同时,在植物选种时应考虑到植物的生长速度、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等因素。 五、灌溉排水 1. 灌溉系统设计 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灌溉系统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区域的植物配置 和降雨情况,合理设置灌溉设施。同时,在灌溉系统设计时应注意避 免浪费水资源。 2. 排水系统设计 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排水系统设计中,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坡度和降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的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的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的导则 导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日益突显,城市内部的水资源利用和排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海绵城市概念不断兴起,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其中,海绵城市公园作为重要的绿地景观,旨在通过绿地施工技术的应用,为城市提供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本文将以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为主题,探讨其基本概念、原则、技术要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概念与重要性 1.1 海绵城市公园的概念 海绵城市公园是指将城市绿地与水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和施工手段来达到雨水的收集、储存、利用和净化,从而提升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1.2 海绵城市公园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公园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部的洪涝问题,减轻排水系统的负担,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它还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空

气品质,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居住者的生活品质。 二、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原则 2.1 综合规划原则 在海绵城市公园绿地的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 展需要,确保绿地的布局合理、便于管理和维护,并与城市的其他功 能区域相协调。 2.2 深入设计原则 深入设计是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的核心原则,它要求从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景观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绿地的功能和设 计目标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2.3 高效施工原则 高效施工是保证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关键,其中包括 施工过程中的设备和工艺的选择、安全施工的措施以及合理的施工管 理等方面。 三、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要点 3.1 雨水收集技术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应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管网、收集池 和储水池等设施,以便收集和储存雨水,为绿地提供充足的水源。

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 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城乡规划局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第三条全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涉及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建设管理活动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技术指导、监督考核等工作,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房城乡建委)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发展改革、国土资源、财政、环保、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水务、气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认真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 第二章立项、土地、规划管理

第五条海绵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运营使用。 第六条政府性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应对海绵设施适宜性进行阐述明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及措施,对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建设规模、内容以及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文本应按照《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要求提出初步设计方案,列明海绵设施分部分项工程建设内容、主要材料和投资概算。 社会资本投资项目的项目申请报告应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措施、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以及各项社会效益满足情况。 第七条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部门应在选址意见书中明确其海绵设施建设基本要求,并纳入土地划拨条件。 招拍挂出让供地的建设项目,城乡规划部门应在规划条件中明确其海绵设施建设内容和要求,并纳入土地出让条件。 已建或在建的项目,应依法通过设计变更、协商激励等方式,落实海绵设施建设要求。 第八条在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道路、绿地、水系等相关专项规划时,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其刚性控制指标落实到规划当中。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AY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杨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尹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陈永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市政一分院院长:陈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孙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魏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姚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赵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赵耀薛磊肖梦莹 刘亚洲陈宁宁张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AY 编号:AY01-2016 安阳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范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改善我市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加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管理,根据《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等法律、法规、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项目海绵城市设施的设计、施工图审查、招标、许可、施工、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划条件及相关技术标准,配套建设海绵城市建设设施。海绵城市建设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建设费用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第四条本市所有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项目应当按照下列总体要求配套海绵城市建设设施: (一)建筑与小区建设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

(二)道路与广场建设应当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使用透水铺装,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 (三)公园和绿地建设应当采取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应当改造和消除城市易涝点,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应当经过岸线净化;沿岸截流干管的建设和改造应当控制渗漏和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处理好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与海绵设施各项措施的衔接关系,增强雨洪径流调控能力。 (五)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的整治应当注重恢复和保护水系的自然连通,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重塑自然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施生态修复,改善水环境质量,不得采取填湖造地、截弯取直、河道硬化等破坏水生态环境的措施。 第二章设计管理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作者:-----------------------日期:

AY 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院长: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耀薛磊肖梦莹 亚洲宁宁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 AY 编号:AY01-2016 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