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雨洪管理问题日

益凸显。传统的雨水排放方式不仅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增加

城市内涝的风险。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运而生。

一、海绵城市概述

1.1 海绵城市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通过改变自然水文循环、

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等手段将自然与人工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净、自调节、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型城市。

1.2 海绵城市特点

(1)多功能性:海绵城市具备雨水管理、生态保护、景观美化等多种功能。

(2)低影响开发: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

坏。

(3)多元化措施:采用多种措施进行雨洪管理,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

(4)全过程管理: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全过程进行雨水管理,实现雨洪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2.1 绿色屋顶技术

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屋面上种植植物,形成一个具有生态功能的绿色覆盖层。它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建筑物能耗、改善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量。

2.2 雨水花园技术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构造适宜的地形和植被,使得地表径流能够自然渗透到土壤中,并在花园内部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提高景观价值,并且可以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

2.3 滞洪池技术

滞洪池是指通过构造人工湖泊或者河道,在城市中形成一定容积的蓄洪区域,以缓解城市内涝风险。滞洪池不仅可以起到蓄洪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2.4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通过构造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处理和利用。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起到节约自来水的作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3.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是一个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的综合性公园。它采用了多种海绵城市技术,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通过这些措施,滨海湾花园不仅实现了雨洪管理的功能,还成为了新加坡的标志性景点。

3.2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是一个以创新为主题的城市更新项目。它采用了

多种低影响开发技术和海绵城市技术,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

通过这些措施,前海蛇口自贸区不仅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还成

为了深圳城市更新的典范。

四、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4.1 技术难度大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采用多种复杂的技术手段,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这些技术不仅需要高超的设计和施工能力,还需要对

自然生态系统有深入的了解。

4.2 经济投入大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包括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这对于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3 管理难度大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单位,需要进行全过程管理。这对于

城市管理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加强协调和沟通。

五、结论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采用多种措施进行雨洪管理,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景观美化等多种目标。然而,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技术难度大、经济投入大和管理难度大等多种挑战。因此,需要加强科研攻关和政策支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 萍乡市规划局 2015年12月 前言 为了推进萍乡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根据萍乡市委、市政府《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要求,萍乡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该导则。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近年来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设防标准、计算方法、内容要求、设计要点、模型评估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和指引,并在广泛征求有关规划、设计、管理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七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与定义;3.基本规定; 4.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标准; 5.海绵城市规划指引; 6.海绵城市的设计指引; 7.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相关计算方法。 本导则由萍乡市规划局负责管理,由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萍乡市规划局(地址:萍乡市安源区韶山西路1号)。 主编单位:萍乡市规划局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马洪涛周丹赵晨辰吕梅康彩霞王江磊 黄涛段耀文钟宜根 主要审查人:贾君辉刘民佟庆远李王锋卜亚峰 颜雪萍易庆 目录 1. 总则 (1) 1.1. 编制目的 (1) 1.2. 生效时限 (1) 1.3. 实现目标 (1) 1.4. 适用范围 (2)

1.5. 导则定位 (2) 1.6. 编制依据 (2) 1.7. 标准参考 (3) 2. 术语与定义 (4) 3. 基本规定 (12) 4.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标准 (14) 4.1. 总体要求 (14) 4.2. 总体标准 (14) 4.3. 地块标准 (17) 5. 海绵城市规划指引 (19) 5.1. 规划技术总则 (19) 5.2. 总体规划中海绵城市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33) 5.3.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海绵城市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59) 5.4. 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海绵城市的规划技术要点 (73) 6. 海绵城市的设计指引 (80) 6.1. 海绵城市设计的原则 (80) 6.2. 建设项目分类设计指引 (82) 6.3. 不同类型用地常见设施使用指引 (103) 6.4. 常见设施设计要点 (104) 7. 海绵城市主要计算参数及相关计算方法 (145) 7.1. 计算参数 (145) 7.2. 以渗透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47) 7.3. 以储存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48) 7.4. 以调节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50) 7.5. 以转输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51) 7.6. 模拟技术的应用 (151) 附一: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 (175) 附二:海绵城市规划案例 (176) 1. 广深港光明站门户区低影响开发详细规划 (176) 2. 浙江宁波市慈城新区水敏感性城市建设项目 (179)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指南

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指南 导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冲击不断增强,城市水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促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提高城市的抗灾能 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上海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指南。该指南将 为上海市及其他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推动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的 落实。 一、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1.提高城市洪水防治能力: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排水系统,实现雨水的 净化、滞蓄、渗漏和利用,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2.优化城市水资源利用:合理利用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资源,减少 对地下和表面水的过度开采和污染,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提升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城市绿地和湿地面积,改善城 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推动城市绿色发展: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1.雨水管理技术: (1)雨水收集:建立雨水收集体系,将雨水收集和利用用于绿地灌溉、景观水体充填等用途。

(2)雨水渗透:通过构建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和雨水渗透坑等措施,将雨水迅速渗透地下,提高城市地下水位。 (3)降雨延迟:减少雨水直接流入下水道的速度,延迟雨水的排放,增加吸收和利用的时间窗口。 (4)地表径流控制:建设湿地、人工湖泊和绿地池塘等水体,利用湿地和植物的吸水功能净化雨水,减少地表径流。 2.可持续水资源利用技术: (1)水资源循环利用:建立城市水资源的再生和利用体系,将废水经处理后用于绿化冲洗和工业用水,减少对地下和表面水的依赖。 (2)过滤净化技术:采用先进的水处理设备和技术,将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再次利用,确保再生水质量达标。 (3)海水淡化技术:对海水进行淡化处理,提供城市的非常规水源和补给。 3.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1)绿地建设: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建设城市森林公园、中心绿地和街头绿化,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2)湿地恢复:修复和保护城市湿地,增加湿地面积,提供鸟类栖息地和洪水蓄洪空间。 (3)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城市内的自然湿地和植物种类,提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 4.绿色产业发展技术:

温州市建设项目海绵设施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

温州市建设项目海绵设施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 1. 引言 温州市一直以来都在积极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其 中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重要举措。在温州市的建设项目中,海绵设施 的运行与维护技术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温州市建设项目海绵设施运 行与维护技术导则的内容,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并掌握这一重要主题。 2. 温州市建设项目海绵设施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建设是应对城市雨洪、城市水logging、水质污染和地下水 位下降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温州市,建设项目海绵设施的运行与维 护技术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制定并严 格执行海绵设施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对于保障温州市建设项目的可 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温州市建设项目海绵设施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的内容 温州市建设项目海绵设施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海绵设施的运行管理,二是海绵设施的日常维护,三是海绵 设施的故障处理及应急预案。 3.1 海绵设施的运行管理 海绵设施的运行管理是指在建设项目完成后,对海绵设施进行有效的 运营和管理。这包括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运行规程和管 理制度,并确保相关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有效利用。还需要对海绵设施

运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监测和管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3.2 海绵设施的日常维护 海绵设施的日常维护是指对海绵设施进行定期检查、清洁、维修、养护等日常性工作。这需要建立起科学的维护体系和维护标准,确保海绵设施的长期可靠运行。还需要进行定期的巡查和维修,确保海绵设施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3.3 海绵设施的故障处理及应急预案 海绵设施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故障或突发情况,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故障处理及应急预案。这包括对各类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和预测,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和预案,并确保在发生故障或突发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置和应急处理。 4. 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温州市建设项目海绵设施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的撰写者,我认为这一技术导则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温州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严格执行海绵设施运行与维护技术导则,我们才能确保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长期有效运行,进而实现城市雨洪、水logging、水质污染等问题的有效治理,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环境和生态。我在撰写本文的过程中,将尽最大努力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经验,以期为读者提供一篇高质量、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是指在建设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使绿地具备一定的海绵吸水排水功能,以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色空间、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微气候等目标。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 1. 设计方案:根据具体区域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确定合适的绿地设计方案。考虑到海绵城市的特点,需要采用适当的植被和材料,如选择耐旱、耐盐碱的植物,使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等。 2. 地表覆盖:在公园绿地的建设过程中,选择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以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同时,可以考虑在地表覆盖层上铺设透水铺装,如透水沥青或透水砖等,以增加地表的透水性,减少水的积聚。 3. 道路排水:在公园道路的设计中,应考虑设置下水道、雨水花园等排水设施,以便将积水迅速排除。此外,还可以设置雨水花园,将雨水收集起来,在植物的帮助下,进行自然净化。 4. 植物配置:在公园绿地中,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配置。应选择抗旱、耐盐碱、适应性强的植物,以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同时,可以根据绿地形状和地势高低的不同,合理布局各类植物,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绿化景观。 5. 地下储水:为了增加绿地的储水功能,可以在公园绿地内设置地下水库或蓄水池。通过收集雨水或者引入河水,将水储存

起来,供给植物使用,并能在极端降雨时发挥缓冲作用,降低洪水的危害。 6. 地下渗水:在绿地设计中,应考虑设置渗水带、渗井等设施,以增加绿地地下的渗水面积,提高地下水的再生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置渗水道、渗水层等,增强绿地地下渗水的能力,减少地表积水。 7. 管网设置:在公园绿地建设过程中,需要合理布置雨水管网和排水管网。通过设置合适的管道和雨水池,将绿地积聚的雨水及时排除,以防止因雨水积聚引发的洪涝灾害。 8. 监测系统:在公园绿地建设完成后,需要建立起科学可靠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和预警绿地的水文情况。通过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及时调整绿地管理策略,确保绿地的水文功能能够持续有效地发挥。 以上是海绵城市公园绿地施工技术导则的一些相关参考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当然,具体的技术导则需要根据具体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呼和浩特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技术导则

呼和浩特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技术导则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承担着城市化进程的重要 任务。为了适应气候变化、改善环境质量,呼和浩特市需要加强海绵 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原型建设城市,通 过合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实现城市水资源、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就呼和浩特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专项技术导则进行 讨论。 首先,呼和浩特市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城市降雨的接纳、渗透和利用。通过建设 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设施,将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起来,减少城 市内涝和排水压力。同时,在城市绿地规划中,要注重绿地的贡献度,鼓励植被覆盖率高、蓄水性能好的植物种植,提高城市的水文滞蓄能力。 其次,呼和浩特市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注重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要避免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开发,保留适宜的绿地和农田,提高城市的 生态效益。在新建项目中,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车库、地

下雨水利用系统等设施,减少地面空间的占用。此外,还要加强城市 绿化的管理,通过科学规划和细致运营,提高绿地质量和人居环境。 另外,呼和浩特市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要加强对水体的保护和治理,推行河湖长制,加强水域环境的管 护和修复。同时,要加强对濒危动植物的保护,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此外,还要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减少车辆尾气和工业废气的 排放,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呼和浩特市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注重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要加强对城市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通过 举办环保宣传活动、开展环保培训等形式,促使居民积极参与到城市 建设中来。同时,要加强对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 水平和综合素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呼和浩特市的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以及社会参与和 宣传教育。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工作,才能够实现呼和浩特市的可持 续发展目标,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漳州海绵城市技术导则

漳州海绵城市技术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漳州市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导则。海绵城市是一种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将城市变为一个具有海绵特性的生态系统,以实现雨水资源的收集、储存和利用,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理念。下面我们将从水资源管理、雨水收集利用、绿化建设、建筑设计等方面介绍漳州海绵城市技术导则。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漳州海绵城市技术导则要求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调控。通过建设智能水表和水资源监测系统,实现对居民用水的精确计量和管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应加强与农田灌溉、工业用水等领域的合作,实施水资源的综合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雨水收集利用方面,漳州海绵城市技术导则提出了多种雨水收集利用的方法。例如,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湿地,通过植被的吸收和土壤的渗透,将雨水有效地储存起来,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同时,利用雨水进行灌溉和景观水体的补充,降低城市的用水压力,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绿化建设方面,漳州海绵城市技术导则要求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地覆盖率,

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此外,要注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减少植物的养护成本,实现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设计方面,漳州海绵城市技术导则强调要注重建筑的节能和环保性能。通过使用节能建材、采用passivhaus 建筑原理等,降低建筑的能耗,减少城市的碳排放。此外,要合理设计建筑的排水系统,通过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水的分流和利用,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 漳州海绵城市技术导则是漳州市在保护城市水资源、减少洪涝灾害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指导方针。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绿化建设和节能减排等措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漳州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宜居宜业的海绵城市。

苏州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苏州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苏州决定打造海绵城市,即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增强城市对水的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本设计导则旨在提供苏州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措施。 2. 海绵城市设计原则 2.1 生态优先 海绵城市设计应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尊重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2.2 综合治理 海绵城市设计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将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相互结合,形成协同效应。 2.3 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设计应注重长期效益,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考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健康。 2.4 适应性设计 海绵城市设计应考虑气候变化等不确定因素,采取灵活、可调整的设计策略,以适应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3. 海绵城市设计措施 3.1 雨水管理 •建设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雨水渗透能力。 •鼓励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减少雨水径流量。 •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冲厕等非饮用用途。 3.2 水资源管理 •提倡节约用水和循环利用水资源的理念。 •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将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利用。 •推广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在农业灌溉等领域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3.3 生态保护 •保护湿地、河流和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恢复河道自然状态。 •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保护和繁育珍稀濒危物种。 •推广生态修复技术,改善土壤质量和植被覆盖率。 3.4 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考虑海绵城市的要求,合理布局绿地、水体等元素。 •引入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消耗。 •提倡人车分流,减少道路面积,增加绿地空间。 4.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步骤 4.1 制定规划 制定苏州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原则和措施。 4.2 技术研发与示范 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并在苏州某一区域进行示范项目。 4.3 宣传教育与培训 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概念的认知度,并进行相关培训。 4.4 政策支持与经济激励 出台相关政策和经济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4.5 监测评估与调整优化 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 5. 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展望 5.1 技术挑战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领域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雨水收集、处理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5.2 资金投入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吸引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作为一个山水相依的城市,马鞍山需要找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方案,以应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城市设计理念,成为了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马鞍山海绵城市设计导则,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能为马鞍山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水资源管理 水是海绵城市的核心要素之一。在马鞍山的海绵城市设计中,应注重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首先,应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水体的补水等方面,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其次,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水质的净化工作,确保城市水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交通系统 海绵城市强调绿色出行和低碳交通,马鞍山应加强对交通系统的规划和管理。首先,应推广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利性,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其次,应建设完善的自行车道和步行系统,鼓励市民选择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

四、绿色建筑和城市绿化 海绵城市的建筑和绿化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鞍山的海绵城市设计中,应提倡绿色建筑和城市绿化的发展。首先,应加强对建筑能源的管理和节约,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减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其次,应注重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布局,增加城市绿地的面积和密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和舒适度。 五、城市防洪和水源涵养 马鞍山地区常年受山水相依的影响,防洪和水源涵养是海绵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马鞍山的海绵城市设计中,应加强对城市防洪和水源涵养的规划和建设。首先,应建设完善的防洪设施,包括河道改造、堤坝加固等措施,确保城市的安全。其次,应注重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加强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提高水源涵养功能。 六、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 海绵城市设计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马鞍山应加强社区参与和教育宣传工作。首先,应建立健全的社区参与机制,鼓励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和管理,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其次,应加强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七、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 海绵城市设计需要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马鞍山应加强科技创新和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雨洪管理问题日 益凸显。传统的雨水排放方式不仅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增加 城市内涝的风险。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运而生。 一、海绵城市概述 1.1 海绵城市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通过改变自然水文循环、 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等手段将自然与人工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净、自调节、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型城市。 1.2 海绵城市特点 (1)多功能性:海绵城市具备雨水管理、生态保护、景观美化等多种功能。 (2)低影响开发: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

坏。 (3)多元化措施:采用多种措施进行雨洪管理,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 (4)全过程管理: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全过程进行雨水管理,实现雨洪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2.1 绿色屋顶技术 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屋面上种植植物,形成一个具有生态功能的绿色覆盖层。它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建筑物能耗、改善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量。 2.2 雨水花园技术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构造适宜的地形和植被,使得地表径流能够自然渗透到土壤中,并在花园内部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提高景观价值,并且可以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

2.3 滞洪池技术 滞洪池是指通过构造人工湖泊或者河道,在城市中形成一定容积的蓄洪区域,以缓解城市内涝风险。滞洪池不仅可以起到蓄洪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2.4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通过构造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处理和利用。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起到节约自来水的作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3.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是一个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的综合性公园。它采用了多种海绵城市技术,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通过这些措施,滨海湾花园不仅实现了雨洪管理的功能,还成为了新加坡的标志性景点。 3.2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为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转变,统筹推进全省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以规划先行为原则,率先提出应编制在全省层面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以期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全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有效改善安徽省城市水生态环境,控制径流污染,减轻城市防洪排涝压力,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规范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推动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安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特制定本导则。 1.2 主要内容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规划目标、规划指引、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流程、典型用地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指引、雨水控制利用设施、规划设计管控、附则共九章。 1.3 适用范围 本导则主要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导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的编制及管控; 二是指导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维护;三是指导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作。 1.4 编制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的原则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2)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尊重生态本底、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格局。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水生态

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安徽省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选用适用于本地的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4)坚持经济高效的原则根据安徽省实情出发,选择控制指标适当,合理选用低影响开发的技术、设施,投资经济,效果明显,形成示范作用。 1.5 编制期限与年度计划 1.5.1 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 2015-2020 年,规划近期至 2017 年,远期至 2020 年。 1.5.2 年度计划近期到 2017 年,按照 3 年建成的进度安排,全省各级城市共建成海绵城市示范区不少于 240 平方公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雨水收集利用的能力,通过试点示范区的建设总结成功经验,扩大试点建设的范围,努力向全省推行。远期到2020 年,全面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建设海绵城市城区,共建成示范区不少于 500 平方公里;真正实现生态保护和修复,实现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的五位一体综合目标,使源头减排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的每一处环节,实现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2 基本规定 2.1 海绵城市内涵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2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近年来,海绵城市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园区、企业等组织所采用,大连市也不例外。为了更好的引领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全面推进大连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法》、《大连市创新发展规划实施纲要(2018-2035年)》以及《大连市国土资源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导则。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一种以“水源节约,空气清新,气候平稳,生态良好,资源充足,社会安定,经济稳定,生活品质高,公共服务可持续”为目标,通过采用“海绵城市”理念,按照规划、建设、管理“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建设多元化、多层次、互补发展的可持续城市发展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二、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1、积极推行海绵城市理念。要倡导和推行“海绵城市”理念,强调节约资源、应对气候变化,通过规划布局、技术建设及运营服务等方式实现景观美化、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城市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2、完善规划设计技术。要按照海绵城市体系的理念,量化分析城市水控、气候调控、能源节约及可持续发展等规划设计技术指标,完善城市规划设计,为建设智慧城市奠定充分的基础。 3、加强建设技术。要以“绿色、智能、低碳、环保”的技术标

准,加强建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升城市建设的智能化程度,加强节能降耗能力,改善水质和空气质量,满足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要求。 4、提高管理水平。要以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为管理理念,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与管理制度,完善城市建设及管理手段,制定政策措施,以辅助各部门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及建设技术要求,提高管理水平,使城市建设及管理更加可持续。 三、大连市海绵城市投入保障 1、统筹投入。政府要经济资源、科技资源、社会资源等合理统筹投入,做到政府投入与有序市场流动、社会投入、私营投资结合,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有充足的投资。 2、协调资源。政府要加大各类资源的开发,不断加强各类资源的供给能力,保证海绵城市建设投入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3、提高能效。要加强能源管理,加强对城市能源开发、使用及消耗的监管,实施精细化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资源投入,避免资源浪费。 综上所述,本文概述了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主要包括海绵城市的概念、导则的内容以及投入的保障等,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先进技术、有效管理,为大连市海绵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为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华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金华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城市内部 的水资源也逐渐枯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金华市采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打造出一个 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和强大的自然水资源保护能力的城市。本文介绍了金华市海绵城市的建 设技术导则。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1. 目标 金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打造一座现代化城市,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回弹力,能够应对变化的气候和应急情况。同时,该城市还应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水 资源,保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 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 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应该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打造一个绿色、生态、健康的城市。 (2)多元补给原则 通过采用多元补给的方式,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实现自然资源和城市功能 的最大化效益。 (3)多函数利用原则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兼顾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多函数利用,实现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1. 海绵城市的构成要素 海绵城市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降雨规划、既有水体改善、绿色基础设施、蓄滞洪、 地下空间利用等。 (1)降雨规划 通过降雨规划,最大程度地减轻城市内部的径流压力,达到降低洪水发生率和减轻洪 水灾害的目的。 (2)既有水体改善

通过对城市现有水体进行改善和利用,实现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3)绿色基础设施 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减轻城市内部的径流压力 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恢复的目的。 (4)蓄滞洪 (5)地下空间利用 通过地下空间的科学利用,缓解城市地面的压力,达到提高城市内环境质量和减少水 资源损失的目的。 2. 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体系 (1)雨洪处理 雨洪处理主要包括:城市雨水收集和利用、蓄洪、地面渗水、降雨规划等技术。 (2)湿地建设 湿地建设主要包括:人工湿地、天然湿地、城市属性湿地等。 绿地建设主要包括:绿化带、生态防护带、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 (4)生态水系 生态水系建设主要包括:水源地保护、水质治理、水利工程建设、水文监测等。 地下空间利用主要包括:地下水汇、地下储水、地下排水及污水处理等。 1. 管理及参与策略 建立一个科学、透明和合作的城市管理机制,建立市民参与和合作的平台,实现市民、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2. 布局及设计策略 打破传统城市布局,设计一种新型的海绵城市布局,创造具有强大回弹力的城市空间,并在空间上给予更多的绿色空间。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注重生态设计,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实现生态 环境优化和保护。 4. 城市设计与建筑策略

《东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_1

《东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_1 标题:东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一、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水资源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为了有效应对洪涝灾害和干旱,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中国许多城市开始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东莞市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和工业城市,同样面临着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为了科学、有效地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东莞市制定了《东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二、导则内容 1、水资源管理:导则要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注重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包括雨水的收集、储存、净化和再利用,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局面。 2、生态环境保护:导则强调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包括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构建健康的水环境。 3、规划设计:导则规定了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包括土地利用、雨水系统设计、绿色建筑等。 4、施工建设:导则对海绵城市的施工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材料选择、施工流程、质量监控等,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功能性。

5、运营维护:导则规定了海绵城市运营维护的具体要求,包括监测、维护、安全管理等,以确保项目的长期有效运行。 三、导则的意义 《东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的制定和实施,对东莞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通过导则可以规范和指导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另一方面,导则可以提高东莞市的抗灾能力,减少洪涝灾害和干旱对城市的影响,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四、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东莞市通过制定和实施《东莞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为构建一个可持续、抗灾能力强、生态环保的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此举不仅对东莞市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江苏省公园绿地海绵技术应用导则

1.1.1 前言 为全面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科学推进海绵城市相关工作部署,深入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要求,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依据《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公园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等相关技术文件,在深入调研、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江苏相关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专家、厅相关处室、市县行业管理部门与施工、设计单位意见,编制完成本技术导则。 本导则结合江苏实际和各地区情况,概述了公园绿地中海绵技术应用的总体目标和控制要求,强调通过规划设计、设施设计、植物配置、建设与维护等过程,全面、正确落实海绵理念,提升和完善公园绿地综合效益。 本导则属于指导性技术文件,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因编制时间紧,内容尚有待完善。在试行过程中,各单位若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主编单位,以供修编时参考。

编委会: 主任:周岚顾小平 副主任:刘大威张鑑陈浩东 委员:朱东风单干兴张晓鸣张勤吴弋刘小钊陶亮 主编:刘大威张鑑 副主编:朱东风 主要编写人员:朱东风吴弋刘小钊陶亮张弦孟静宋成兵 参编人员:胡刚李潇 编写单位: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目录 1总则 (1) 1.1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2术语 (2) 3规划目标 (5) 3.1总体目标 (5) 3.2控制指标 (6) 4规划设计 (7) 4.1规划原则 (7) 4.2基本要求 (8) 4.3设计流程 (9) 4.4雨水系统设计 (10) 4.5绿地景观设计 (15) 4.6专项技术与设计 (16) 5单项设施技术 (20) I

青岛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青岛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青岛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是指为了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 短缺、城市内涝、水质污染等问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 一系列规划和设计原则。下面是青岛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的详 细内容: 1. 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雨水、地下水和海水资源,提高水资 源利用效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冲洗和冷却等 非饮用用途。加强海水淡化处理技术,提供可持续的饮用水来源。 2. 雨水管理:采取雨水径流控制措施,减少城市内涝和洪水风险。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和雨水芦苇床等雨水渗透设施,增加 地表渗透能力。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储存和利用。 3. 绿地系统:建设完善的绿地系统,增加城市的自然生态功能。保留和扩大现有的绿地面积,建设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河岸 公园等。增加绿地覆盖率,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 建筑设计: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减少城市的土地消耗和生 态破坏。建设绿色建筑,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设计 建筑物的屋顶绿化,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5. 道路设计:优化道路设计,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采用 透水铺装材料,增加道路的透水性能。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道路 上的雨水收集和利用。 6. 污水处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推广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将污水处理后的水资源用于灌溉和景观水 体补充。 7. 水体保护:加强水体保护和水质监测,防止水质污染。建设

湖泊和河流的生态修复项目,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减少海洋污染。 8. 灾害风险管理:加强城市的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建设防洪设施,减少洪水灾害风险。加强城市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风险。 9. 社会参与:鼓励公众参与海绵城市规划和设计,增强社会的环保意识。组织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支持。 总之,青岛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和设计框架,旨在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增加城市绿化和减少自然灾害风险等措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海绵城市建设导则

山西海绵城市建设导则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的内容: 概述部分将介绍山西海绵城市建设导则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城市洪涝等问题的重要途径。山西作为一个资源型省份,其城市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因此,制定适合山西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导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分析山西的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发展现状以及环境问题等方面,对山西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进行论述。同时,还将引用相关资料和实践案例,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原则,为山西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提供指导。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山西海绵城市建设的关注,加强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理解,推动山西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和论述山西海绵城市建设导则的相关内容: 1.2.1 理论基础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包括其起源、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框架。我们将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和原则,以及其在可持续发展和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1.2.2 山西的特点与挑战 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山西省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城市化水平以及面临的环境问题和挑战。我们将探讨山西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地区的优势和困境,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难题。 1.2.3 海绵城市建设导则的制定背景与原则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制定山西海绵城市建设导则的背景和目的。我们将讨论政府的决策与政策引导,以及在制定导则时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海绵城市建设导则所涉及的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 1.2.4 山西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与实施策略 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阐述山西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实施策略。我们将结合山西省的实际情况,重点探讨水资源管理、雨水收集利用、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