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

萍乡市规划局

2015年12月

前言

为了推进萍乡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根据萍乡市委、市政府《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要求,萍乡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该导则。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近年来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设防标准、计算方法、内容要求、设计要点、模型评估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和指引,并在广泛征求有关规划、设计、管理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七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与定义;3.基本规定;

4.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标准;

5.海绵城市规划指引;

6.海绵城市的设计指引;

7.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相关计算方法。

本导则由萍乡市规划局负责管理,由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萍乡市规划局(地址:萍乡市安源区韶山西路1号)。

主编单位:萍乡市规划局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马洪涛周丹赵晨辰吕梅康彩霞王江磊

黄涛段耀文钟宜根

主要审查人:贾君辉刘民佟庆远李王锋卜亚峰

颜雪萍易庆

目录

1. 总则 (1)

1.1. 编制目的 (1)

1.2. 生效时限 (1)

1.3. 实现目标 (1)

1.4. 适用范围 (2)

1.5. 导则定位 (2)

1.6. 编制依据 (2)

1.7. 标准参考 (3)

2. 术语与定义 (4)

3. 基本规定 (12)

4.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标准 (14)

4.1. 总体要求 (14)

4.2. 总体标准 (14)

4.3. 地块标准 (17)

5. 海绵城市规划指引 (19)

5.1. 规划技术总则 (19)

5.2. 总体规划中海绵城市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33)

5.3.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海绵城市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59)

5.4. 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海绵城市的规划技术要点 (73)

6. 海绵城市的设计指引 (80)

6.1. 海绵城市设计的原则 (80)

6.2. 建设项目分类设计指引 (82)

6.3. 不同类型用地常见设施使用指引 (103)

6.4. 常见设施设计要点 (104)

7. 海绵城市主要计算参数及相关计算方法 (145)

7.1. 计算参数 (145)

7.2. 以渗透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47)

7.3. 以储存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48)

7.4. 以调节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50)

7.5. 以转输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51)

7.6. 模拟技术的应用 (151)

附一: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 (175)

附二:海绵城市规划案例 (176)

1. 广深港光明站门户区低影响开发详细规划 (176)

2. 浙江宁波市慈城新区水敏感性城市建设项目 (179)

附三:海绵城市设计案例 (187)

1. 广西南宁市规划展示馆提升改造工程 (187)

2.浙江嘉兴市江南润园生态化雨水景观综合设计案例 (191)

3. 广西南宁白沙大道(葫芦鼎大桥-壮锦立交)后排绿地提升

改造工程 (197)

4. 浙江宁波市滨江公园(一期)地面景观雨水利用工程 (200)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指导和规范萍乡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全面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加大城市雨水径流源头控制,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控制目标的详细的开发控制指标,合理制定以小规模的分散式源头生态控制技术为规划引导的开发模式,因地制宜的设计“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特制定本规划设计导则。

1.2.生效时限

本导则是萍乡市中心城区进行规划编制和各种类型用地进行海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审批及行业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导则自批准公布之日起,萍乡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以及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规划设计,均应按照本导则及相关规划、标准要求执行。

1.3.实现目标

通过新建和改建区域的海绵化开发建设,实现萍乡市新建、改扩建项目建设后雨水径流污染负荷不大于建设前、年均雨水径流外排量和峰值流量不大于建设前,实现全面削减开发建设区块因雨水径流导致的面源污染、保障建设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排水防涝安全,提升萍乡市人居环境。

1.4.适用范围

本导则指导萍乡市中心城区相关城市规划的编制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要求,指导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中海绵城市相关内容的设计。

1.5.导则定位

本导则主要用于解决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水的源头控制问题,主要对应于城市雨水排水市政管网之前的渗滞、净化与利用。市政管网排水、城市内涝防治、城市水资源、供水、污水、再生水等内容已经有相关的标准规范,本导则不再包括此部分内容。

1.6.编制依据

本导则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导则。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2010)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4版)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2015版)

《城市内涝防治规划规范》(2015版)(编制中)

《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2015版)(编制中)

《调蓄池设计技术规范》(2015版)(编制中)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13)

《蓄滞洪区设计规范》(GB50773)

《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1.7.标准参考

本导则在编制过程中,还参考了以下城市的地方标准规范:

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深圳市光明新区建设项目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规划设计导则》《南宁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

《嘉兴市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导则》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导则 萍乡市规划局 2015年12月 前言 为了推进萍乡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根据萍乡市委、市政府《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要求,萍乡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该导则。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近年来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设防标准、计算方法、内容要求、设计要点、模型评估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和指引,并在广泛征求有关规划、设计、管理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七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与定义;3.基本规定; 4.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标准; 5.海绵城市规划指引; 6.海绵城市的设计指引; 7.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相关计算方法。 本导则由萍乡市规划局负责管理,由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萍乡市规划局(地址:萍乡市安源区韶山西路1号)。 主编单位:萍乡市规划局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马洪涛周丹赵晨辰吕梅康彩霞王江磊 黄涛段耀文钟宜根 主要审查人:贾君辉刘民佟庆远李王锋卜亚峰 颜雪萍易庆 目录 1. 总则 (1) 1.1. 编制目的 (1) 1.2. 生效时限 (1) 1.3. 实现目标 (1) 1.4. 适用范围 (2)

1.5. 导则定位 (2) 1.6. 编制依据 (2) 1.7. 标准参考 (3) 2. 术语与定义 (4) 3. 基本规定 (12) 4. 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标准 (14) 4.1. 总体要求 (14) 4.2. 总体标准 (14) 4.3. 地块标准 (17) 5. 海绵城市规划指引 (19) 5.1. 规划技术总则 (19) 5.2. 总体规划中海绵城市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33) 5.3.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海绵城市的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59) 5.4. 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海绵城市的规划技术要点 (73) 6. 海绵城市的设计指引 (80) 6.1. 海绵城市设计的原则 (80) 6.2. 建设项目分类设计指引 (82) 6.3. 不同类型用地常见设施使用指引 (103) 6.4. 常见设施设计要点 (104) 7. 海绵城市主要计算参数及相关计算方法 (145) 7.1. 计算参数 (145) 7.2. 以渗透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47) 7.3. 以储存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48) 7.4. 以调节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50) 7.5. 以转输为主要功能的设施规模计算 (151) 7.6. 模拟技术的应用 (151) 附一: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 (175) 附二:海绵城市规划案例 (176) 1. 广深港光明站门户区低影响开发详细规划 (176) 2. 浙江宁波市慈城新区水敏感性城市建设项目 (179)

海绵城市及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及规划方案 一、定义 海绵城市,是将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水灾防治和水环境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城市打造成为一个“海绵”,能够自主调节水环境,适应自然灾害,提高城市生态与环境质量的城市。 二、规划方案包 1.径流控制: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完成径流控制。该计划考虑环境极端情况下的最大径流率,为城市提供适当的存储空间,保留雨水,并重视优质水的保存。规划中的方案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沉淀池、生物滞留池、湿地休闲区、排水系统和地下水蓄水池等。 2.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是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的另一个关键领域。规划方案应包括森林、湿地、城市公园等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的建设,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此外,规划还应探讨有益物种的栖息地,例如,城市屋顶上的绿色空间可以为鸟类生存提供新的机会。 3.水灾防治:

海绵城市规划方案包是城市防洪的一个关键方法。通过增加绿色基础设施、利用生物滞留池吸收多余的雨水、建设防洪堤等方式来降低洪灾的风险。另外,规划方案包中的安全通道与停车场等也会受到特别的考虑,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区域洪水。 4.水环境治理: 海绵城市方案包应涵盖多种水环境治理技术。例如,雨水花园可净化雨水,生物滞留池可以去除有害物质。这些技术维护优质水的供应,但还可以减少雨水冲刷下井的数量,提高水资源的有效性。 三、相关国家法律 1.加拿大:Vancouver 城市降雨管理条例; 2.法国:Paris 海绵城市示范区项目; 3.美国:德克萨斯州的Arlington海绵城市规划; 4.澳大利亚:Campaspe Shire 海绵城市策略; 5.英国:曼彻斯特城市水资源管理策略。 其中,加拿大的Vancouver 城市降雨管理条例是领先于其他国家的,规定所有的新建和重建建筑必须采用可持续水资源措施,包括绿屋顶、雨水花园、生物滞留,以及排水形状的设计。 四、优缺点 1.优点: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

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以模仿自然界海绵的功能原理为 基础,通过灵活的设计和科技手段,实现城市的水循环、水蓄、水净、水 用的有效管理和运用。海绵城市的目标是在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同时,提高 城市的生态环境、适应气候变化,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水循环指标: 海绵城市通过建立完善的雨水管理系统,优化城市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降低雨水径流量;建设生态 河道、湿地,提高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能力;优化雨水排放系统,减少 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冲击。 2.水蓄指标: 海绵城市需要建设一定容量的雨水蓄存设施,以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 事件。具体的指标包括:建设雨水蓄存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 设置地下蓄水设施,以存储雨水供日常用水。 3.水净指标: 海绵城市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净化和治理城市的雨水。具体的 指标包括:建设适宜的生态稻田、湿地和花园,通过植物和土壤吸附作用 净化雨水中的有害物质;采用雨水过滤技术,使雨水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建设雨水生态廊道,增加雨水的自然净化能力。 4.水用指标: 海绵城市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的用水。具体的指标包括:提倡节 水意识,减少用水量;建设雨水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洗衣

等非饮用水用途;推广城市灌溉用水的再利用,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 需求。 除了以上的规划指标外,海绵城市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1.多领域合作:海绵城市涉及到城市规划、水务、环境保护等多个领 域的问题,需要各相关部门和专业领域的合作。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 居民应齐心协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 2.自然与人工结合: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充分结合自然环境特点,利 用自然的力量来解决城市的水问题。同时,科技手段和人工设施也是必不 可少的,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能力。 3.全过程管理: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规划和设计阶段的问题,更 需要在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中全程考虑和实施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技术。只有在全过程管理中多方面的配合和协调,才能有效实现海绵城市的目标。 4.适应气候变化: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考虑,合 理规划城市的雨水排放、蓄存、净化和利用。在建设过程中要避免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韧性,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结起来,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与要点主要包括水循环、水蓄、水净、 水用等方面的指标,并强调多领域合作、自然与人工结合、全过程管理和 适应气候变化等要点。只有通过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海绵城市的 目标,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对降水的合理利用,因此“水”是关键词,归根到底是要恢复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环。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种模式下,将传统城市建设中单一的“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多目标全过程综合管理模式。海绵城市和传统城市的区别可以归纳为:海绵城市建设,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弱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即做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 二、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的原则 (一)规划引领。各相关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二)生态优先。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

能。城市开发中应保护水生态敏感区,如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绿地率、水面率、径流控制率应纳入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在专项规划中应有所体现,如生态护坡、植草地坪、透水混凝土地坪铺装;在控制性详规中对区域透水面积比例都要有规划控制指标;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雨水自然渗透和可持续循环。 (三)因地制宜。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透水铺装、多功能调蓄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 (四)统筹建设。地方政府应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在各类建设项目中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三、我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尝试 (一)亲水公园。公园原址系废弃矿坑,近年来,我区累计投资2000多万元,对原有废弃矿坑进行综合生态修复、景观提升,逐步打造成为亲水公园。公园的建设依托矿坑现状地貌进行整体改造利用,矿坑周边采用铺装、绿化,坑壁实行立体绿化等措施,打造彩虹田、亲水平台、景亭、休闲步道等多个景观节点,栽植乔冠木100余种,绿化面积达18万㎡。 (二)城区立体绿化。近年来,我区对城区56处裸露土地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雨洪管理问题日 益凸显。传统的雨水排放方式不仅会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增加 城市内涝的风险。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运而生。 一、海绵城市概述 1.1 海绵城市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通过改变自然水文循环、 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等手段将自然与人工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净、自调节、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型城市。 1.2 海绵城市特点 (1)多功能性:海绵城市具备雨水管理、生态保护、景观美化等多种功能。 (2)低影响开发: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

坏。 (3)多元化措施:采用多种措施进行雨洪管理,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 (4)全过程管理: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营全过程进行雨水管理,实现雨洪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2.1 绿色屋顶技术 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屋面上种植植物,形成一个具有生态功能的绿色覆盖层。它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建筑物能耗、改善空气质量,并且可以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量。 2.2 雨水花园技术 雨水花园是指通过构造适宜的地形和植被,使得地表径流能够自然渗透到土壤中,并在花园内部形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提高景观价值,并且可以起到净化雨水的作用。

2.3 滞洪池技术 滞洪池是指通过构造人工湖泊或者河道,在城市中形成一定容积的蓄洪区域,以缓解城市内涝风险。滞洪池不仅可以起到蓄洪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景观价值和生态功能。 2.4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雨水收集利用是指通过构造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进行收集、储存、处理和利用。它可以减少城市内涝风险、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可以起到节约自来水的作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3.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是一个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的综合性公园。它采用了多种海绵城市技术,包括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滞洪池等。通过这些措施,滨海湾花园不仅实现了雨洪管理的功能,还成为了新加坡的标志性景点。 3.2 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频发的洪涝灾害、水资 源短缺和城市热岛效应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本文将探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以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原理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设计和规划策略,将城市转变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系统,具备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洪涝控制和生态保护能力。其核心原理是模仿自然系统,将城市转化为一个“海绵”,能够吸收、储存和利用雨水,减少洪涝风险,并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三、雨水管理 1. 雨水收集与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收集与利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桶和雨水湖泊等,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灌溉、景观水体补给和城市绿化。同时,还可以利用雨水进行地下水补给,减轻城市的用水压力。 2. 雨水渗透与滞留 为了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需要将雨水渗透至地下,或者在地表滞留一段时间,以减缓雨水的排放速度。通过建设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等,可以增加城市的雨水渗透和滞留能力。此外,还可以利用植被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雨水管理效果。 四、洪涝控制 1. 水体调控与蓄水设施

为了有效控制洪涝灾害,需要建设水体调控设施和蓄水设施。水体调控设施包 括河道改良和水库建设等,通过调节水位和流速,减少洪水的危害。蓄水设施包括湖泊、水塘和雨水花园等,可以在降雨过程中暂时蓄存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2. 绿地与湿地建设 绿地和湿地是洪涝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建设城市公园、绿化带和湿地公园等,可以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和雨水渗透能力。同时,湿地还可以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提高城市的水质。 五、生态保护 1. 生态廊道与生态恢复 为了保护城市的生态系统,需要建设生态廊道和生态恢复区。生态廊道是城市 中的绿化带,可以提供栖息地和迁徙通道,促进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恢复区是城市周边的自然保护区,通过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2. 生态建筑与绿色交通 生态建筑和绿色交通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建筑通过采用节 能环保的设计和建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绿色交通则通过鼓励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城市的交通排放和环境污染。 六、海绵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展望 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金投入、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等。然而,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海绵城市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七、结论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排水 和水资源管理问题。如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解决 方案被广泛关注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 的定义、目标和原则,并详细阐述其关键技术和建设指南。 第一部分:海绵城市概述 1. 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最大限度地减 少城市内、外的洪水和水污染,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实现水资源的有 效利用和管理的一种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2. 海绵城市的目标 - 解决城市内部的排水问题,减少洪涝灾害风险; - 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自主可控能力; -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 - 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繁荣。 3. 海绵城市的原则 - 保护自然:尽量保留自然生态系统,减少人为破坏; - 应对变化:考虑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对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影响; - 综合管理:采用综合管理方法,整合不同部门的资源和专业知识;

- 灵活设计: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种适应性技术和措施。 第二部分: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 1. 绿色屋顶和墙面 利用绿色植被覆盖建筑物的屋顶和墙面,可提供自然降雨滞留和蒸发的机会,减少雨水径流量,并提高建筑物的绝热性能。 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用于冲洗厕所、灌溉植物等非饮用水需求,减轻城市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需求。 3. 生物滞留沟和湿地 通过建设生物滞留沟和湿地,可以将雨水引导至其中,通过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达到净化水质和缓解洪水压力的目的。 4. 蓄洪区和人工湖泊 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蓄洪区和人工湖泊,用于接收雨水并暂时储存,防止城市内涝和洪水发生。 5. 滨水带和水系重建 通过恢复和重建城市内的河道、湖泊和滨海地区的湿地,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第三部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1.选址与规划:选择水资源丰富、地形适宜、与城市主体连续的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在规划过程中应当注重保护自然资源、避免破坏生态系统。 2.绿化覆盖:大量植被和森林覆盖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同时带来更多的氧气和湿润环境。公共绿地、花园、林带、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应被优先考虑。 3.雨水管理:收集和利用雨水成为现代城市海绵化的重要举措。将雨水收集设备与景观系统相结合,使城市景观和建筑物成为制造雨水采集的重要工具。将雨水从表面排放转变为地下储存和利用可有效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4.城市地面:城市地面包括路面、广场、街道、停车场等,其中的道路铺装材料可以采用透水材料,以便将雨水渗透到土壤中。同时,采用permeable channel 等方法将雨水导入收集系统。 5.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可通过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通过城市智能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 6.建筑设计:现代建筑应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包括建筑功能多样化、绿色设计、节水节能等,以实现优质生态环境。

7.人工湿地:建造人工湿地在城市海绵化、生态建设和污水处理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设计出室内生态系统和室外人工湿地等,能够实现雨水收集和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 8.化学物质:现代化学物质的广泛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为确保生态安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有毒、难降解的化学物质。 9.教育和宣传:城市的生态建设和海绵化的成果取决于全民对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意识。因此,对市民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积极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同时带动全球环境保护的步伐。 10.综合评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全面评估,在建设过程中不可简单地概括成单一领域的改善。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和减少负面影响。最好方案是通过综合评估尽量减少各方面影响。 总之,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指南需要考虑到自然生态、城市形态、社会需求等因素,在生态和经济发展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一、什么是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灵活性,减少洪涝灾害风险,并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城市化方式。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建设者提供了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所需的技术指导。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2.1 目标 •减少城市洪水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提高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效率 •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 2.2 原则 •综合治理,全面施策 •自然保护,合理利用 •灵活运筹,动态管理 •公众参与,共建共享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主要内容 3.1 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 •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加自然湿地和植被面积 •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景观绿地 •制定绿地保护和管理政策,加强绿地维护和保养 3.2 雨水控制与管理 •安装雨水利用设备,收集和利用降雨水资源 •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雨水滞留设施

•制定雨水管理制度,实施雨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3.3 地面渗透与疏导系统建设 •通过改善地面渗透条件,提高城市地下水的补给能力 •建设地下雨水渗透池、地下渗水管网等地下水调控设施 •加强土壤保护,防止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 3.4 智慧排水系统建设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智能管理和运维•建设分区控制、水位监测等智能排水设施 •制定排水管理方案,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和效率 3.5 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加强水资源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体系 •发展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提高城市用水效率 •提倡居民、企业参与水资源保护,推行水资源费用制度 3.6 生态保护与恢复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修复工作,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建设湿地公园、人工湿地等生态保护设施 •推动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受损生态环境 四、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和挑战 4.1 关键技术 •城市水文模型和预报技术 •雨水分流和分级处理技术 •智能排水系统控制技术 •水资源监测和评估技术 4.2 主要挑战 •技术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作者:-----------------------日期:

AY 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20 1 6年4月

项目名称: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委托方(甲方):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承担方(乙方):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141165) 市政工程设计行业甲级:证书编号A141002828 编制阶段:送审成果 送审单位: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送审时间:2016.04

院长:德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院总工程师:卫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管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院长:利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副院长:成才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改霞高级工程师 市政一分院总工:学同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耀高级工程师 项目组成员 耀薛磊肖梦莹 亚洲宁宁凤菊

安阳市地方规章 AY 编号:AY01-2016 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设计导则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2016—4—23发布 2016—4—23 试行————————————————————————————安阳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联合发布安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安阳市规划局

前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旨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载体是建设项目,因此,城市建设项目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仅仅考虑雨水管渠系统、以“快排”方式应对雨水的传统发展方式,转而全面考虑小雨、大雨、暴雨等不同情形下对雨水径流的合理管理需求,构建由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雨水管渠系统、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协调衔接组成的海绵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对于建设项目的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鉴于我国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的实际情况,相关规定中并未照搬国外在强降雨(如重现期为30年、50年或100年一遇的降雨)时外排峰值流量的量化控制要求,因而只需合理进行场地竖向设计、使超标雨水径流能够按照规划要求排出场地即可,不需要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雨水管渠系统,《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为保障城市安全,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市雨水管渠和泵站的设计重现期、径流系数等设计参数仍然应当按照《室外排水设计规》(GB50014)中的相关标准执行。”因此,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雨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已有规迸行指导,也不需要另外特别制定规划设计指引。 对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前尚缺乏技术导则以指引相关规划设计落实量化管控要求,为此,编制组根据本地降雨、土壤、地形地势、地下水位、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具体情况,参考国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基本规定;4.规划设计标准;5.规划设计指引;6.计算指引;7.附则。 本导则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解释。在试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送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及设计要点

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及设计要点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规划设计生态城区以及推进建设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党中央国务院也将其提上议事日程,指明推进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区规划及设计,探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发展。本文将试从绿色生态理念的大背景下探讨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思路,以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生态理念;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 所谓绿色生态城区,即将单项应用的绿建技术转化成综合集成模式,把单体绿色化转型为区域融合的城区建设模式。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中,不断涌现出有关水安全、水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海绵城市也就应运而生。海绵城市,即意味着该城市模式具备海绵式的吸水、储水以及排水的功能,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城市有效地解决水资源等相关问题,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市在应对自然灾害时的防御能力。因此,亟需提高和加强相关人员在此方面的研究力度,以期建设规划设计出更为科学、高效的海绵城市体系。 1绿色生态城区与海绵城市的理论内涵 1.1绿色生态城区 如今,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均已普及绿色建筑技术,在我们的周围

绿色建筑随处可见,取代单项应用的综合集成性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模式也渐趋成熟,相关考评标准(诸如:房屋建筑、空间布局、产业分配、交通设施、能源景观等等)也相应日趋完善,将绿色城建的理念引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本着构建节约型、环保型绿色生态城区的原则,对城市的不同区域功能进行合理优化。通过构建绿色生态城区,来有效解决因为城市经济快速增长而引发的人口规模剧增、资源短缺、工业化量产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在保障城市相关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水准。 1.2海绵城市 近些年,全球频发暴雨等极端恶劣天气,诸多城市传统老旧的排水系统往往根本无法应对,不断催生出城市内涝严重的“雨岛效应”。而海绵,既具备吸水、储水、渗水、净水的功能,又能在必要时将所储存的水资源加以“释放”。海绵城市的理念即与此相通,即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将城市建设为具备海绵功能的综合体,使其下雨时能蓄能收,解决诸多大中城市雨水天气频发时严重的内涝问题,同时必要时又能通过渗、蓄、净、排等技术手段对水资源加以有效释放利用,以此实现城市水循环的良性运作,也在很大限度上保证了城市水资源的生态安全。海绵城市建设以绿色生态理念为前提,严格遵守自然生态规则,并大力开发低耗高能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合理的系统建设,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功能的同时,还解决了传统城区建设的弊端及不足,实现有序有效的排水防涝和储备,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提升我市城镇化建设水平,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城市”品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基本原则,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按照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 第四条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导、监督全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的编制、项目方案设计的审查和监督管理工作。 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建设项目供地文件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 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辖区范围内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工作。 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据本办法有关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二章规划、立项与土地利用管理 第五条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同时在编制或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生态保护、四区划定、水资源、水系湖泊布局、绿地系统、功能分区、环境保护、市政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各类相关规划时,应与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充分衔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和相关控制指标。 第六条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细化城市总体规划和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中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要求,结合建筑密度和绿地率等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发《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设计要点(试行)》的通知-吉建设〔2017〕8号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发《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设计要点(试行)》 的通知 正文: ----------------------------------------------------------------------------------------------------------------------------------------------------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发《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设计要点(试行)》的通知 吉建设〔2017〕8号 各市(州)建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全省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办〔2015〕75号)、吉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吉政办发〔2016〕64号文件要求,我省正在全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的通知》(建质函[2016]18号),国家已经出台了海绵城市系列建设标准,全省勘察设计单位应肩负设计先行的责任,尽快熟悉并掌握国家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并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施工图设计及审查中严格按照现行国家及地方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 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设计协调”的原则,全省海绵城市相关设计项目,要严格落实所在地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要求的相关指标,设计内容与规划相协调。 鉴于海绵城市建设内容设计各领域,专业涵盖面广,全省勘察设计单位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掌握程度不一,为保障全省海绵城市相关建设项目科学合理的推进,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及相关编制深度规定要求,提出海绵城市设计专篇编制要点,供勘察设计单位参照执行。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新工艺设计及应用

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新工艺设计及应用 徐多 【摘要】以萍乡市西门内涝区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为例,介绍在源头减排、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过程中应用的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及项目应用情况.通过采用透水铺装、管道清淤及修复、布设一体化泵站等手段,研究多种适用于项目区域的技术工艺,实现西门内涝区的内涝综合整治,达到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 【期刊名称】《城市住宅》 【年(卷),期】2019(026)008 【总页数】5页(P31-35) 【关键词】海绵城市;透水铺装;工艺流程;性能;效果 【作者】徐多 【作者单位】中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1 项目概况 1.1 基本情况 萍乡市海绵城市西门内涝区项目位于老城区西南部,项目涵盖面积0.94km2,处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全年多降雨,主要集中于4~6月。城区内土壤多为黏壤土、黏土,其渗透效果较差。该区域早期以行政办公职能为主,单位及个人建

房较多,城中村盘踞,后期城市发展过程中因搬迁难度较大,建筑普遍较旧,建设杂乱无章,小区内基本无绿地或绿化率很低,不仅改造空间有限,而且改造难度非常大,大部分街道两侧无绿化带和绿道,人行道均为不透水铺装。 1.2 设计目标 根据《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从萍乡市长期发展和战略高度出发,制定萍乡市海绵城市西门内涝区项目设计目标:①排水防涝设计标准可承受30年重现期暴雨不成灾;②城市防洪标准萍水河防洪标准达到50年;③雨水管渠设计标准普通地段管渠设计重现期为2~3年,重要地段为 3~5年;④年均径流总量控制率≥75%;⑤年径流污染控制率按悬浮物(SS)计,到2020年削减率≥50%,2030年削减率≥65%;⑥水质标准萍水河水质标准至 少达到地表水质Ⅲ类标准,且不得劣于现状。 1.3 设计思路 依据萍乡市海绵城市相关规划,西门内涝区海绵改造遵循“老城区以问题为导向,以点代面”的思想[1],通过模型分析西门内涝区现状积水点及其他问题,考虑西 门内涝区核心任务区及协调区的整体技术方案,针对现状问题进行系统设计,突出项目连片效应,重点解决城区内涝、水质较差等问题,提出相关技术措施。 在设计中,主要考虑从建筑小区、道路、雨污水管网、人工湿地、调蓄设施及河道等层面解决城区内涝、水质较差等问题,通过采用源头减排(如透水铺装)、中途转输(管道清淤、修复)、末端调蓄(泵站、调蓄池)等手段,研究多种适用于项目区域的技术工艺,实现西门内涝区的内涝综合整治,达到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 2 源头减排 2.1 透水混凝土铺装 透水混凝土是一种新型多孔透气性材料,经特定级配的骨料碎石、胶结料、添加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