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上的“闯关东”从何时兴起

历史上的“闯关东”从何时兴起

历史上的“闯关东”从何时兴起
历史上的“闯关东”从何时兴起

历史上的“闯关东”从何时兴起

300多年以前,一股“闯关东”的浪潮席卷山东。齐鲁大地上的农民们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用两条腿开拓出一条充满血泪的“闯关东”之路。一个“闯”字,沸腾了他们的生活,也造就了他们的性格。当时光渐渐冲淡这段历史时,一部电视剧《闯关东》,将人们尘封的记忆重新唤醒。主人公朱开山,似乎就是他们的时代背影。

“闯关东”人群的后代如今生活怎样?是否真的如朱开山般智、勇、忠、义?……记者沿着当年“闯关东”的线路,走进了这个群体。

无论是200多年前的周氏兄弟,还是近50年前的殷敬海、寇前塘,他们像一群驰骋在东北三省茫茫雪原上的“西部牛仔”,挎枪、骑马、闯天下;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豪气冲天,又充满民族正义感;他们那段辛酸而又激扬的历史,正是一代代山东人的英雄本色。

从两兄弟到千人村

当年,相当一部分人闯关东选择了水路,从山东出海,漂到大连,再从现在的旅顺、金州海岸上岸,然后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因此,在“闯关东”过程中,大连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在大连市旅顺口区,有一个叫周家崴子的村庄。村里人绝大多数都姓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宗——周成文。经过几代繁衍,周成文的后人们,把这个原本只有两户人家的村子,变成了一个有两千多人的大村。如今,村民们已脱离了祖宗们的农耕生活。在这里,记者找到了该村的族谱修订负责人周纯官。

周纯官住在一栋三层小楼里,小楼的建筑风格类似欧式别墅。周纯官笑称:“村里现在以加工业为主,开了不少工厂,村民们的腰包都鼓鼓的。跟老祖宗那时候比,俺们现在都是有钱人。”

周纯官点燃了一根香烟,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在他满是皱纹的脸上。他沉思着,打开了一段尘封两百多年的记忆——

公元1715年,也就是大清王朝的康熙五十四年,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及其周边地区)门楼村的周德新、周德纯兄弟,由于生活贫困潦倒,无奈之下,决定离家“闯关东”。

“关外有黄金、有沃土、有人参、有貂皮。”这话让周氏兄弟听着,实在诱惑。于是,两人凑了一笔路费,找到了一条小渔船,准备从海路前往关外。

那个时候,没有任何机械化船只,没有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没有雷达,没有探照灯,甚至没有可以休息的船舱,有的只是小舢板,还有船老大多年的航海经验。

出海前,周家兄弟并不知道面临的将是一场生死冒险——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自清朝入关起,有不少乘船“闯关东”的人,由于海风的变化,漂流到了朝鲜、日本等地;至于覆舟于海上者,更是难以计数。

大海是无情的,海浪随时可以把船掀翻在海里,甚至只是一次普通的季风变换,也可能让周氏兄弟永远无法回到老家。但他们已经抱定了必去的信念,几次乞求船老大,“即便死也值了,只要把我们送到关外。”船老大被感动了,在一个夜深风高的黑夜,他们悄悄地驶离了登州府码头。

命大的周氏兄弟,平安抵达了大海的北面——旅顺口。当周家兄弟饥寒交迫地踏上旅顺口的沙滩时,他们有了一个新的称谓——“海南丢”(在山东省的胶东一带,人们把坐船去关外谋生的叫做“上海北”;而在大连,人们把通过海路“闯关东”的人称为“海南丢”)。

周氏兄弟随后就落户在了旅顺口的夏家村,娶妻生子,男耕女织,到老含饴弄孙。如果按照这样的生活轨迹来看,也许周家兄弟的“闯关东”之路过于平淡。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周氏兄弟的冒险天性,在他们的孙子周成文身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公元1776年,周成文带着妻子曲氏,来到了周家崴子。那时的周家崴子,甚至算不上一个村落,只有一家蔡姓居民住在那里。于是,周成文就与妻子在这里定居下来,开荒、种地、生孩子。一直到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周成文有了5个儿子和10多个孙子,一个大户人家就这样形成了。

周纯官保存了一份当年的分家书,上面写道:“周成文,因家口甚多,居住不便,情愿各人分居,周光中分到二间草房……嘉庆十四年十月廿二日”。当年周成文仅用短短两百多字,就把一个大家族分开了。然而,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次分家,居然造就了周家崴子村的百年辉煌。

周成文的孩子们分别开始创建自己的家族。于是,这里渐渐繁荣起来,不断有新的生命诞生,不断有新的土地被开垦,同时也不断有人再次加入其中。

从周家兄弟“闯关东”到旅顺,到周纯官这一代,周家已经繁衍了12代人。1971年,村里拆除坟地,把周家的坟茔全部拆掉了,年轻的周纯官忽然有了一种担忧:“把我们老周家的坟茔拆了,子孙们今后到哪里找祖宗呢?”

从那天起,看着祖上留下的“分家书”,周纯官寻根的念头一天比一天强烈,“我要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来自哪里,更重要的是我要了解和继承老祖宗的性格、精神。”

周纯官开始了寻根之旅。在日记里,他详细记录了当年走过的寻根路线:曲阜、蓬莱、青岛……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询问当地的人们——“这里是否有登州府门楼村?”结果令他失望,没有任何线索。

1984年,已经是万元户的周纯官,依然没有放弃寻根,“那时,叫我‘烧包’的,说我傻的,什么都有”,但周纯官不在乎。1989年,他终于找到了一位叫周可玉的山东人,看到了一份保存多年的族谱。他激动地翻开那本发黄的册子,在上面找到了一行让他激动万分的字迹——“康熙五十四年,周德纯周德新兄弟,渡海北上,定居旅顺双岛夏家村。”

血性汉子客死他乡

1940年春,山东滨县。由于大部分土地都是盐碱地,每年开春,这里总是赤地千里。这一年尤为严重,农民几乎是颗粒无收。当时,日本侵略者正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扫荡,很多农民也不敢出门种地,怕被日本人抓走当劳工。

滨县农民殷殿起坐在家里发愁,种不上庄稼,呆在家里又无事可做,长此以往,日子恐怕是过不下去了。他和妻子俄秀兰一商量,“反正横竖都是死,不如去闯一闯关东,看能否找到条活路。”

抱着这样的想法,殷殿起挑着扁担,挑着自己三岁的儿子殷敬海,和妻子一起走上了“闯关东”的大路。

当年扁担筐里三岁的娃,现在已是七旬老者。殷敬海不愿回忆历史,他说哈尔滨的生活是他“一生的恐怖事件”。

“母亲曾告诉我,当时‘闯关东’的时候,基本上每天都能遇到十多户和我们一样的难民。”殷敬海记忆最深刻的是,他的父亲几乎是光着脚丫走到东北的。“由于长时间的跋涉,父亲的鞋很快就破了,当时也没有条件补鞋修鞋,只好赤脚前进。饿了,就在附近的地里找点生玉米啃几口充饥;渴了,随便找个水洼喝水。”颠沛流离的“闯关东”之路,殷敬海一家整整走了一年。

“出了山海关,父亲坚持继续向前走,一直走进了哈尔滨。我们定居的地方,是在一片贫民窟中。”当初殷殿起“闯关东”,为的是图一口饭吃,可到了关外才知道,这里虽然有着肥沃的土壤,却每天都生活在日本鬼子的铁蹄下。“当时的东三省,已经成为日本人在中国的重工业生产基地,除了要防着被抓去当劳工,还要小心翼翼地遵守日本鬼子订下的各种苛刻的‘规则’。”

那时,殷敬海才四岁,但所见所闻成了他终生抹不掉的记忆。“太残忍了!日本人拿着棍子往邻居头上打,邻居满脸是血,我印象深极了。”说到这里,殷敬海痛苦地闭上眼睛,久久没有说话。

殷敬海记得,他们家的邻居街坊都是山东人,生活也不顺利;尤其是1940年后闯来的移民,大部分都靠打工谋生。“父亲就是这些‘打工族’中的一个。他当过货郎,每天都要走街串巷,卖些针头线脑,以维持生计。冬天就去江边给人拉犁耙”。

所谓的拉犁耙,是东北一种特殊的雪橇,人坐在上面,由拉犁耙的人把雪橇从河边的这一头拉到对岸。“这是一种特别消耗体力的工作,父亲基本天不亮就走了,每天要干十多个小时才回家,却挣不了多少钱。”

为了维持生活,殷殿起甚至还打过有钱人的“主意”。“每逢初一、十五,有钱人就会在河里放一些荷灯,灯上有不少吃的。父亲就趁着天黑,悄悄下河捞荷灯,把荷灯里的食物拿回家。有几次,父亲深夜还遇到了日本人,每次都被打得遍体鳞伤。”说到这里,殷敬海的眼圈红了起来。

转眼间,生活在哈尔滨的殷敬海8岁了,看着儿子一天一天长大,殷殿起的心头却喜忧参半,他希望能够让儿子去读书,可是自己每天拼死拼活,也只能让一家三口勉强填饱肚子。

就在这时,一个翻译官和几个日本鬼子来到了殷殿起家,主动提出要送殷敬海去读书。“父亲半信半疑,后来才知道,这个所谓的读书,就是读日本人的书,学日本人的话。‘那不是让儿子当日本人吗?’父亲心底升起了一股无名的怒火。”

殷殿起这个血性的山东大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决定让妻子带着孩子逃回山东。“快把儿子带回去,让他去姥姥家吧。”殷殿起对妻子说。

“可是你呢?”俄秀兰放心不下丈夫,这些年在东北,虽然丈夫时刻压抑着自己的火爆脾气,可是总会有压不住火的时候。

“放心吧,我不会做傻事的,我一个人在这里多赚点钱,回去咱们盖新房,让儿子读书。”最终,俄秀兰拗不过丈夫,带着儿子踏上了回老家的路。谁知道这一别,殷敬海就再也没有见到父亲。

“在哈尔滨,如果一个外乡人没有家眷独自一人谋生,就会被日本鬼子视作流民。”因此,就在俄秀兰离开不久,几个日本兵就将殷殿起当作流民,抓了起来,送到矿上做矿工。

“当时我舅舅和舅妈也‘闯关东’,也到了哈尔滨。这些事情是他们后来告诉母亲的。父亲在矿上干活,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日本人让矿工们聚在一起吃饭。父亲在吃饭的时候,唱了首小曲,在正月十八那天,父亲就……”殷敬海再也说不下去了,泣不成声,“我舅舅估计,可能是父亲当时唱歌讽刺日本兵,结果就被他们害死了……”

殷敬海拿出一张已发黄的相片,上面的他只有四五岁。“这是我们家唯一的合影。”他伸出干瘦的手指,轻轻地抚摸着发黄的照片,感叹不已:“‘闯关东’对于我们民族来说,是一段不能遗忘的历史。而对我来讲,我想忘,却又难忘。”

从“闯关东”到闯山东

2008年2月20日18时12分,由牡丹江开往济南的1452次列车,准点到达济南火车站。虽是终点站,车上的旅客仍是满满的。他们大部分来自东北三省,还有一部分是来山东务工的。

“现在山东发展快,爷爷当年‘闯关东’,我们回来闯山东。”一位刚下火车的中年人告诉记者。虽然春运高峰早已过去,但是到山东的列车,还有如此大的客流,在以前是不多见的。这也预示着今年来“闯山东”的东北人更多了。

事实上,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东北三省的“闯关东”后裔们,早已有了回流的趋势。

家住山东省高密市的寇前塘,就是其中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携全家从黑龙江伊春市,回到山东高密定居下来。此前,寇前塘在伊春的友谊林场工作了40年。改革开放前,寇前塘的老家由于地少人多,生活困难。在他9岁时,老家遭遇天灾,父亲无奈之下,一个人踏上了关东路。1956年,15岁的寇前塘坐着火车前往关外,投靠父亲。

对于寇前塘来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林场里那些山东的老乡们,“有70%左右的人,都是山东过去的,张口都是山东话,生活习惯也跟山东一样。”寇前塘告诉记者,林场里的山东人分两种,一种是多年前随着祖上定居于伊春的老山东人,一种是像自己这种刚刚去的新移民,但不管是哪种山东人,大家对于老家的思念都是一样的。

改革开放后,山东经济发展很快,寇前塘以及林场的其他山东老乡们,纷纷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回到了山东老家,形成了“返乡潮”。

山东社科院人口研究所一位学者认为,“返乡潮”现象早在1979年的时候就已形成。“1979年是山东人口迁移的一个拐点。1979年以前,山东的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但1979年之后,山东的迁入人口开始逐渐增多。每年少则数万,多则十几万。尤其是在烟台、威海等地区,近年来有不少楼盘被东北人成片买下。到了2000年前后,东北地区的不少打工者也开始涌入山东。”

山东省统计局有关人士分析认为,20多年前,持续了300多年的山东人“闯关东”现象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返乡潮”的兴起;在这股“返乡潮”中,伴随着一股来势更猛的“打工潮”。他们是真正来闯山东的!

中国地理知识点大全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 一、1、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主要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形区,东北平原主要为黑土地。 2、北方地区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 4、北方地区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 5、北方地区煤、石油、铁资源丰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 6、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和华北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中心。 7、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陆上以铁路、公路为主。 8、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是大秦线;被称为“北大仓”的是东北平原。 9、北方居民的主食是面食,以小米为主食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10、北方地区苹果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11、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是华北平原。 12、环渤海工业带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 13、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少数民族有30多个,人口500多万。 14、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15、南方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是本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16、南方地区出产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其中产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柑桔。 17、南方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南方水乡,船舶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18、被称为“紫色盆地”的是四川盆地。 19、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20、南方地区有“三大火炉”之称的城市是重庆、武汉、南京。 21、号称“华南大动脉”的水系是珠江水系,素有“水乡”之称的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22、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面积占全国30%,人口约占全国4%。 23、西北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西部新疆境内,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西北地区的地面植被,由东向西,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4、“西气东送”是将新疆塔北油气田天然气通过管道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5、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自古以来被誉为“塞外江南”。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块块绿洲,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 26、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前景广阔。 27、我国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 28、稀土矿主要分布在白云鄂博。 29、我国地势最低洼的部分位于吐鲁番盆地(艾丁湖) 30、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该区重要的农业区有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 31、青藏高原既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又有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气田。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江苏省兴化中学2009级高二语文校本阅读材料“厚积薄发” 主编:高二语文备课组赵永根 近代中国有三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徙:闯关东、走西口和下南洋。 闯关东 清代流民“闯关东”现象解读 一、“闯关东”的由来 关东是指以今天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为主的东北地区,因这一地区处在山海关以东,故名。清前期设禁,前往关东要“闯”,因为那是越轨犯禁的行为。但自近代1860年(咸丰十年)解禁后,前往关东谋生就已合法,“闯关东”一语之所以仍被沿用,是积习成俗使然。 远在宋辽金元时期,就有关内流民出关觅事,来去自由。清王朝建立之初,流民出关也不必“闯”,相反还得到清政府相当的鼓励。因为关东本来就人烟稀少,加上明末清初战争的影响,人民走死逃亡,导致关外“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但关东又是“龙兴之地”,为强根固本,清廷即屡颁诏令,命地方官“招徕流民”,开垦荒田。1653年(顺治十年)设辽阳府(下辖辽阳、海城二县),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宣布开放辽东,“燕鲁穷氓闻风踵至”者不少,也由此引起清廷的不安。《条例》颁布15年后,也即1668年(康熙七年),清政府宣布关闭山海关的大门,《条例》废止。清廷所以要封禁东三省,当然有许多理由,如关东为人参产地,旗民生计所系,流民入山偷采者成千累万,屡禁不止,成为清廷不得已而封关的原因之一。还有,东北设有围场,供皇室狩猎之用,但围场地面辽阔,无法禁绝“游民借开荒之名,偷越禁地,私猎藏牲”,于是,干脆封禁。再有,清廷深恐流民如猬之集,抢了旗民的饭碗,“必致(旗民)生计日蹙”。这些理由,固然很充分,但保护满族固有的文化则是清廷“闭关(山海关)”尤其不可忽视的根本原因,类似“本朝龙兴之地,若听流民杂处,殊与满洲风俗攸关”的上谕,屡有颁行。在清廷看来,满族的尚武之风不能丢,满族的风俗习惯不能杂糅,要想不使满人“习成汉俗”、被中原文化同化,只好把“自我”封闭起来。加之有清一代“反清复明”之声不绝于耳,更使“满汉之见”难以消散,因而也促使清廷屡颁禁令,一次比一次严厉,不仅要“永行禁止流民,不许入境”,而且下令“逐客”。1740年(乾隆五年)上谕命“寄居奉天府流民,设法行遣……定限十年,令其陆续回籍”。十年后(1750年),流民归籍期限已满,再颁严令,“令奉天沿海地方官多拨官兵稽查,不许内地流民再行偷越出口……令守边旗员沿边州县严行禁阻,庶此后流民出口可以杜绝。”当然,清廷也清楚,仅“闭关”仍不足以抵制“汉俗”的侵袭,流民泛海可至辽东,经蒙古亦可进入关东腹地。有鉴于此,康熙年间清廷又花了几十年时间设置“柳条边”以期禁阻。尽管清廷煞费苦心,但北方流民入关谋事却屡禁不绝,而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上谕”称,仅山东流民入关者就达10多万。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据估计,在关东谋生的华北农民(包括已改变流民身份定居关东者)总计达180万人。这些流民都是在“闭关”条件下犯禁闯关、私自进入关东的,所谓“闯关东”之说,即由此而来。 1860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重新向流民敞开,流民入关东谋生,不再视为非法,只因“闯关东”一词已约定俗成,也就成为流民去关外谋生的代名词了。 二、关内之民为什么要去“闯关东”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又以山东人为最。1911年东三省人口共1841万人,其中约1000万人是由山东、直隶、河南等省先后自发涌入的,规模之大,举世震惊。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仍居高不下。从1912—1949年,流入关东的人口共约1984

杨家将的家谱

杨家将的家谱 第一代:金台侯金刀杨会(杨师厚)、杨桂荣(女) 第二代:金刀王杨会之子:火山王杨衮(杨信杨君爱杨弘信)、杨嗣(杨弘远高阳关前阵钤辖保州刺史杨嗣:名将杨信之弟,是杨家将七郎原型也是演义中假杨滚的原型) 第三代:火山王杨滚之子:杨继忠(杨继周杨继康)、杨继孝(杨继凯)、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火山王金刀王都虞侯金刀令公杨继业(杨崇贵后更名杨业杨无敌)、杨继亮(义子:原名高怀亮)、杨继祖、杨崇训(杨重训杨重勋) 第四代: (1)火山王金刀王杨继业之子:忠孝侯杨延平(杨延昭杨泰杨渊平杨延朗)、义勇侯杨延定(杨延浦杨永杨延定杨延广杨延用杨贵)、忠武将杨延光(杨延广杨勋杨延训杨延辉杨延庆杨顺)、杨延辉(杨延玉杨贵杨延环杨延朗杨□ 化名:木易)、杨延德(杨延环杨延贵杨春)、金枪将保灵侯杨延昭(杨延贵杨景)、敏烈侯杨延嗣(杨延彬杨希)、杨延顺(杨顺义子:原名王平化名:王司徒)、杨延兴(原六朗部将自认是杨九郎六郎义弟业继业义子自己号称杨九郎自认义子:原名杨兴)、银枪将假六郎假杨景杨延惠(因其代六朗而死和生前有认六郎为兄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子死后追封:原名任堂惠)、杨延琪(杨琪杨八姐杨春花)(女)、杨延瑛(杨瑛杨九妹杨秋菊)(女)、杨延琼(说呼全传中呼延丕显之妻子)(女)、杨延琅(女)、杨排风(小说中最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女,演义中没有)(女) (2)杨崇训之子:杨光扆 第五代: (1)忠孝侯大郎杨延平之子:杨宗显(《金枪传》人物)、杨传永、杨德政、杨宗广(杨文广)、杨充广 (2)义勇侯二朗杨延定之子:杨宗魁(刘版杨家将中,最特别的一个人物,长象和其父亲一样十分相识宋皇,最后死因也基本一致)(杨宗孝《金枪传》的名字) (3)忠武将三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宪(刘版杨家将中,貌似潘安是评书中常见的小生型武将,擅长弓箭有塞李广之称,类似薛丁山一类人物)(杨宗繇《金枪传》的名字) (4)四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孝(杨宗登《金枪传》的名字)、杨宗峰(杨忠峰)、杨宗原(四郎二妻其耶律金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原)(杨宗锋《金枪传》的名字) (5)五郎杨延德之子:杨宗槐(杨宗瑶刘版杨家将中,杨家唯一长象不雅的武将,昙花一现,轻功高强,评书里常出的矬子,力大无穷呼延平类人物使用的兵器也是棒槌)

博物馆的电影观后感

博物馆的电影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一)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同学们一起坐校车去博物馆参观。 到了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有一面墙那么大的木版画,画上有两只仙鹤和太阳,有些女人在拿qiāng捕鱼,男人们在骑马。看了这幅画,就有一种进入古代的感觉。 我们上了二楼进了一间屋子,屋子里的展品是介绍旧石器时代的。在展示柜中,有许多磨尖了的石头做的器具、环形石器和许多小石头中有小洞做的项链。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就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又走进了另一间屋子,这间屋子跟以前大有不同。时间由石器时代转到了古代。那里有军印和人死了留下的衣服。能看出以前的齐齐哈尔就是一个军事重地。因为有兵器、枪、军用毯子和抽烟用的烟壶。记得还有一部电视剧《闯关东》里也说了齐齐哈尔是一个军事重地。在当时还相当的有名呢! 看看古人穿的衣服,衣不遮体,又冷又不舒服。可现在我们不仅要穿得暖和,而且还要漂亮好看。以前的古人只要肚子里有东西就行,可现在我们不仅要好吃,口感好、不能咸着也不能淡了。古人住的又小又冷的帐篷,现在住又宽有大的楼房,又暖和,又美观。并且现在有事可以打个电话,很方便,在以前是要骑马和信鸽的。并且我们有面向世界的互联网和电脑。

看看现在的我们,就像是泡在蜜罐里的小蜜蜂,就像是花房里的小花朵,个个幸福得在冒泡。我们是最幸福的一代,所以我们也是能担起社会发展的一代。等我们长大了,中国将无比富强,我们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 博物馆观后感(二) 从93年来北京上大学,到现在有13年之多了。13年来,每天生活在这个城市,却有一种“不知庐山真面目”的感觉,除了上学时的历史课本之外,再没有真正立体全方位的去了解过我们的首都。 参观首都博物馆新馆给了我这个机会。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通过参观首都博物馆,我对首都的认识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一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祖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2000万人民百姓。二为史。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 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

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八贤王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八贤王是怎么死的 提到“八贤王”三个字,我们会很快的想到杨家将、包青天的相关影视或者戏曲,那么八贤王指的是谁呢?历史上有几个八贤王,他最终又是怎么死的呢? 历史上有两个八贤王,一个指的是北宋的八贤王赵德芳,另个一指的是清朝时期,《步步惊心》中所提到的八爷,即爱新觉罗.胤禩。接下里让我们具体的了解一下这两个人。 北宋的八贤王 历史上的八贤王,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手执开国宝剑,上打昏君,下打佞臣,很受后人敬仰。他究竟是谁,始无定论,不过,从后来的南宋高宗赵构重立赵匡胤之后代为皇帝的史实来看,这个八贤王实际上就是赵匡胤要立的太子。 据山东的一些民间老艺人讲,赵光义杀赵匡胤之时,赵匡胤已经预感到了,所以,他事先先作了一系列的重要的安排以备不测。当他在血光之中临咽下最后一口气时,他问了赵光义这样的话,你杀了我不要紧,你把我儿德芳如何。赵光义心里多少还是意识到了一点手足之情,他保证说不会杀掉他的后代。于是,赵光义说,我当皇帝,封你子德芳为贤王。这里的贤王,实际上也就相当于辅政大臣。 可是,赵匡胤知道,赵光义心狠手辣,终究会除掉德芳,为了争取最大的可能,他说,这个王不能同于一般的王。赵光义说,他当然知道,就许诺让这个贤王享受八个王爷的俸禄,一个人领八个王爷的工资并且诏告天下。这实际上就是八贤王的称号来历。不过,赵匡胤还是不放心,就说,百年之后,你把皇帝位子当然是传给你的儿子,那我的儿子,也就是八贤王的位子也得代代相传。也就是说,赵匡胤的理想就是一代一个皇帝,然后跟着是一代一个八贤王,代代相传,不得违背。 宋朝八贤王是怎么死的?因太祖驾崩之时,宋皇后召他入宫,德芳深恐太宗皇帝追究此事,惶惶不可终日,加上唯一的兄长自杀身亡,心理受到了极大压力,终於一病不起。太平兴国六年三月去世,谥康惠,年仅二十三岁。 清朝的八贤王 《步步惊心》中的八爷,爱新觉罗.胤禩,康熙帝第八子,母良妃卫氏。年幼时书法差劲,康熙令书法家何焯为其侍读。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胤禩部署夺嫡,颇得朝野支持,人称“八贤王”。因争储位被夺贝勒,并受拘禁,胤礽获释,胤禩复为贝勒。雍正即位,为稳定其情绪,命总理事务,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元年,命办理工部事务。四年,雍正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更名为阿其那。同年,死。

地理知识重点

一、地球与地图 (一) 地球和地球仪 标准活动建议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说明:●“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一项,旨在通过该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二) 地图 标准活动建议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 ●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 ●组织一次使用地图"寻宝"、定向行军等活动。 ●在地图上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 二、世界地理 (一)海洋和陆地 标准活动建议 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2.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填绘全球海陆轮廓略图。 ●开展七大洲、四大洋拼图游戏。 ●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 ●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 说明:●“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二)气候 标准活动建议 1. 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讨论当地天气情况,并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 ●有条件的学校可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 或大气环境监测站。 ●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气象园地,使用常用的测量仪器进行气温、降水和风向等观测;或将每天从广播、电视节目中记录的天气资料绘制成图表。 ●如有条件,让去过外地(或外国)的学生,描述对不同地区气候的感受。

闯关东

期末作业论文 题目:人类迁移史上的“长征”——闯关东历史文化漫谈 姓名:杨俊峰 学号:114040035 班级:11历史A班 人类迁移史上的“长征”——闯关东历史文化漫谈

摘要:有清一代,山东人由于人地矛盾的激化、土地兼并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他们背井离乡而去“闯关东”。虽历经艰险,但塑造了可歌可泣的闯关东精神和促进了民族经济融合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近代中国移民开发的一次壮举。并且它也孕育了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精神,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闯关东生存贡献核心价值 一、“闯关东”概述 关,指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但和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大的区别,在于洪洞移民是官方行为,闯关东是民间自发。闯关东,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如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伍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但真正意义上的“闯关东”是起源于顺治八年(1651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经历了299年的历史,其中以山东人居多。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顺治十一年(1654 年)六月,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颁布了一道命令,允许个体百姓自行赴辽东垦荒。从顺治十一年六月起,有组织地移民与个体自行移民辽东,二者并行。从嘉庆(1796—1820 年)年间起,陆续放垦“边外”土地。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最后一片“边外”土地放垦,封禁至此结束。五年后的1912 年2 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的统治至此寿终正寝。中国历史进入中华民国时代,“闯关东”进入高峰期。自此以后,“闯关东”形成为一个空前的移民创举。自17世纪中叶开始,三个世纪来,有成千上万的关内流民勇敢地闯入了关东大地。《闯关东——2500 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一书作者刘德增认为有2500 万人。到底有多少人闯入关东,有1000万、2000万、2500万、3000万之说,这些尚待学者去论证。已有确切考证的是,从1912 年至1930 年间,“民国时期,大约有400万移民出关谋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到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日本为了掠夺东北资源以充实战备,用日军专门设立的掠夺华北劳工的专门机构——满洲劳工协会,在1939 年到1941年的三年中,从山东、河北等地抓捕到东北的劳工达400万人之多。仅1941年一年移民(主要是劳工)总数就达104.4万人。因此,有言曰,“闯关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二、“闯关东”的原因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轰轰烈烈的人口迁移,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①人地关系失调 华北地区生齿日增,地狭人稠,就全国人口而言,鸦片战争之后增

杨家将家谱

杨家将的家谱 第一代: 金台侯金刀杨会(杨师厚)、杨桂荣(女) 第二代: 金刀王杨会之子:火山王杨衮(杨信杨君爱杨弘信)、杨嗣(杨弘远高阳关前阵钤辖保州刺史杨嗣:名将杨信之弟,是杨家将七郎原型也是演义中假杨滚的原型) 第三代:火山王杨衮之子:杨继忠(杨继周杨继康)、杨继孝(杨继凯)、杨继仁、杨继义、杨继康、杨继凯、火山王金刀王都虞侯金刀令公杨继业(杨崇贵后更名杨业杨无敌)、杨继亮(义子:原名高怀亮)、杨继祖、杨崇训(杨重训杨重勋) 第四代: (1)火山王金刀王杨继业之子:忠孝侯杨延平(杨延昭杨泰杨渊平杨延朗)、义勇侯杨延定(杨延浦杨永杨延定杨延广杨延用杨贵)、忠武将杨延光(杨延广杨勋杨延训杨延辉杨延庆杨顺)、杨延辉(杨延玉杨贵杨延环杨延朗杨□ 化名:木易)、杨延德(杨延环杨延贵杨春)、金枪将保灵侯杨延昭(杨延贵杨景)、敏烈侯杨延嗣(杨延彬杨希)、杨延顺(杨顺义子:原名王平化名:王司徒)、杨延兴(原六朗部将自认是杨九郎六郎义弟业继业义子自己号称杨九郎自认义子:原名杨

兴)、银枪将假六郎假杨景杨延惠(因其代六朗而死和生前有认六郎为兄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子死后追封:原名任堂惠)、杨延琪(杨琪杨八姐杨春花)(女)、杨延瑛(杨瑛杨九妹杨秋菊)(女)、杨延琼(说呼全传中呼延丕显之妻子)(女)、杨延琅(女)、杨排风(小说中最后佘太君认其为义女,演义中没有)(女) (2)杨崇训之子:杨光扆 第五代: (1)忠孝侯大郎杨延平之子:杨宗显(《金枪传》人物)、杨传永、杨德政、杨宗广(杨文广)、杨充广(2)义勇侯二朗杨延定之子:杨宗魁(刘版杨家将中,最特别的一个人物,长象和其父亲一样十分相识宋皇,最后死因也基本一致)(杨宗孝《金枪传》的名字) (3)忠武将三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宪(刘版杨家将中,貌似潘安是评书中常见的小生型武将,擅长弓箭有塞李广之称,类似薛丁山一类人物)(杨宗繇《金枪传》的名字) (4)四郎杨延辉之子:杨宗孝(杨宗登《金枪传》的名字)、杨宗峰(杨忠峰)、杨宗原(四郎二妻其耶律金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原)(杨宗锋《金枪传》的名字) (5)五郎杨延德之子:杨宗槐(杨宗瑶刘版杨家将中,杨家唯一长象不雅的武将,昙花一现,轻功高强,评书里常出的矬子,力大无穷呼延平类人物使用的兵器也是棒槌) (6)保灵侯六郎杨延昭之子:定国王平南王杨宗保(杨宗闵)、杨宗勉(杨宗冕杨宗显杨宗闵)、杨宗政、杨宗奎(刘兰芳评书版六郎、大刀王兰英之子)、杨秋菊(女)、杨心茹

读后感的评语大全

读后感的评语大全 篇一:读后感获奖作文及点评 读后感获奖作文及点评 《成功的秘诀》读后感 从前,有一个人问智者:“怎样才能成功?或者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智者笑了笑,没说什么。他拿起一颗带壳的花生,说:“捏碎它。”那人将花生壳捏开,从里面取出花生。智者又说:“捏碎它。”那人将花生放在手心里,把红色的皮儿搓碎了。智者说:“再捏一捏、搓一搓它。”那人使出全身力气,也没将花生捏开,他又使劲搓花生,直搓到他的手都热了、红了,也没将花生搓碎。智者告诉他:“干什么事情,有一颗恒心,才是成功的秘诀。” 这是我从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读着文中的文字,我的感想很多。人生就好比是一架梯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到达尽头,才能成功。想想自己,做事马马虎虎,根本没有恒心,好多

时候都是浅尝辄止,虎头蛇尾。 比如上星期,我做数学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心里想这么难,我不做了,出去玩会吧。接着,我就出去玩了,回来以后,妈妈问我作业做完了没有,我犹豫再三,不得已向妈妈说了实情,在妈妈的帮助下,才做出了那道题。 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做好多事情都不尽如人意,原来是没有恒心,做事不能坚持到底的缘故呀。只要有恒心,相信我以后一定能成功。 【简评】 本文的作者很会“想”。先简介读到的那篇文章的故事大概,抓住故事的宗旨——恒心的重要,联系自己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一步阐述了“人生就好比是一架梯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到达尽头,才能成功”的道理。体会深刻,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读后感。 成败只差0.5毫米 ------读《电话的发明》有感

假期里,我读了《真好丛书》。对其中的《电话的发明》一文很感兴趣。是谁发明了电话?相信许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美国发明家贝尔的名字。 可是相信也有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其实在贝尔之前,还有人尝试发明过电话,他就是莱斯。 莱斯曾研究过一种装置,可这种装置里的螺丝只能传递音乐,不能传递语音。莱斯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装置里的螺丝,他少拧了二分之一圈——约0.5毫米。莱斯没有发现这一点,他将装置改装了好几次,可仍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他懊丧地放弃了。与莱斯不同的是,贝尔没有向困难妥协,没有泄气,而是坚持不懈,继续实验。他在莱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最主要的是,他将那颗螺丝多向里拧了0.5毫米。接着,奇迹发生了,不能通话的装置变成了实用的电话机。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假如莱斯没有半途而废,而是持之以恒,发现了这个“漏网之鱼”,电话不就是他发明的吗?但好多事

历史趣谈:历史上的柴郡主并未下嫁杨六郎 柴郡主也不存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的柴郡主并未下嫁杨六郎柴郡主也不存在! 导语:杨六郎杨延昭简介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 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辽名将杨 业的长子(小 杨六郎杨延昭简介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 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 子(小说中为杨业六子),辽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他们的克星,辽国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将星)下凡,故称 为杨六郎。他自幼随杨业征战,雍熙三年北伐,杨业率军攻应、朔等州,延昭为先锋,时年二十九岁,战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战斗愈勇,终于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雍熙北伐之后,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等地抵御辽军侵扰,死后陪葬于永安县(今河南巩义宋英宗永厚陵)。在与辽兵作战中,杨延 昭威震边庭,人们称杨延昭守卫的遂城为“铁遂城”。宋真宗称赞他“治 兵护塞有父风”。 传说中杨六郎还是地位显赫的郡马爷,不过,其郡马身份问题,到 底是真是假,还值得进行一番探讨。 早期的几部杂剧,包括《谢金吾》、《活拿萧天佑》等都提到了杨六 郎的郡马身份,特别是《谢金吾》一剧说得更为明白。 至于杨六郎与柴郡主是如何结缘的,京剧《状元媒》有专门演绎。 该剧又名《铜台阵》、《杨六郎招亲》,1960年改编为《状元媒》,张君秋、马连良、谭富英首演,成为张派代表作。豫剧、汉剧、越剧也有 类似题材,有的称作《八贤王说媒》。 《状元媒》除了原有的八贤王等为人所熟知的人物之外,又增加了 一个新科状元吕蒙正。吕蒙正史上确有其人,曾三次为相,是宋朝的 生活常识分享

世界地理-东亚地理知识总结

一、东亚 [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 1、概述: ⑴位置范围 纬度位臵: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海陆位臵: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 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 斯坦) 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 岛国:日本(首都东京) ⑵地形、河流 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 ⑶气候: 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 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臵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 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 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 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日本是世界的工业大国、现代工业发达的国家,此外韩国、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台湾省、香港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和新兴工业区不断形成。 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这里天然草原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在经济中占一定地位,矿产资源也正在开发利用之中,经济发展前景很可观。蒙古地广人稀,色楞格河沿岸范围

闯关东与东北人性格的形成

闯关东与东北人性格的形成 曹保明 历史经过了千百个春夏秋冬,许多事情已经被人淡忘了。认真地想来,一个历史事件就影响到一个地域人的性格这未免有点夸大,但仔细一思考,这种联系又不无道理。闯关东作为中国历史上4次人口大迁移非常重要的一次,其实不是一下子完成的。清顺治(1644年)年间,逐渐强大起来的东北满族入主中原,统一中国,建立大清,从而把东北作为它的发祥地保护起来,这样中国出了“关里”和“关外”这样的概念。为了进一步保护自己的龙兴之地,清政府又加修了柳条边,严格划分“龙兴之地”的界限,防止中原人越“边”跨“关”进入东北。但是,大约经过了200年左右的时间,到了道光和咸丰年间,由于战争紧迫,加之中原连年天灾不断,迫使一些破产农人不顾清政府的条文戒律,纷纷出关过边北上东进地闯入东北从前的“禁地”,而清政府这时也无心或疏于对边关的把守和管理,终于使“封禁”政策变成一纸废文,于是从那时开始数以千万计的中原人来到东北谋生,历史上这被称为“闯关东”。 事实上,在道光和咸丰年之前,早已有中原的流民不顾朝廷的清规戒律纷纷闯进“关东”,相比后来大股,他们是小股,已经同东北一带的土著和先民融合在一起。他们对东北人的性格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今天,东北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人帮人,亲上亲。这是东北重要的地域文化的一个总结,而这恰恰是闯关东人留下的性格形态的基础。谋生路上的“帮”来自于求生的一种本能,你帮了我,我就会忘不掉你,一种最初的人性关系便产生了。这是一种地域关系,甚至产生了蔑视血缘的历程。血缘是氏族部落和家庭延续关系的基础条件,但是闯关东者投奔的却往往是“邻居”、“朋友”或“乡亲”。由于双方处于同一境地中,这使得荒寒的北方在需要“人”的时候以最大的热情接纳了他们,而他们——闯关东者也把落脚的希望实现了,这是一种互为的希望和企盼。与此同时,中原文化中的“义”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思想,使得后来者对先期到达东北并开荒占草又接纳了他们的人表示出无比的感恩之心,于是有了“回报”的愿望。这样,一种奇特的理论出现了——有血缘关系的人反而不如“同乡”、“同行”、“老乡”信得过,这种实践观念促使中原人越来越习惯于遵守接触同乡和朋友的观念,“友情”有时候高过了“亲情”,也为东北人性格的最终成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这是东北独特的文化遗产,别土无有,别土不生。歌颂同乡、同行在危难中接纳对方,彻底展示出迁移者广泛探索东北的生存渴望和生存心理。在北方,在那大荒片子之中,在夏季墨绿的老林子里,在冬季呼啸吼叫的老北风中,人的异地求生的艰辛被充分地放大开来,人不能不去渴望一种真诚的接纳,而这种情感又与东北本土人的一种心理相合,于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性格产生了。 中原闯关东人对“恩人”的回报,往往是“看行动”,我们今天叫“捞干的”。于是语言成了多余。这个信条在东北人的性格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东北,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朋友,不是亲哥俩而是邻居。一个在山里打猎,一个在屯里种地。二人平时一见面就是在一起默默地饮酒从来没有过多的言语。一次,屯里种地的得了重病可能要死,山里的送来一口棺材,外型很粗糙。儿女们觉得棺材样子不好看,就弃在草垛边了。后来爹好了,没死,棺材就被压在草垛下了。半年后的一天,山上打猎的回村,二人又是坐下默默地喝酒。提起种地的得病没死,打猎的才说,那棺材是他用长在悬崖上的“风交木”做的,那树300年才长到碗口那么粗。别看棺材样子不好看,可有防腐作用。为了给朋友办丧事,猎人特意杀了两口野猪装在里边,看看坏没坏吧。种地的朋友说,孩子们懂个啥呀?于是二人扒开草垛,拉出棺材,一股凉风升起。虽然半年过去了,里边的两头野猪竟然上着白霜。种地的和山上的朋友两人又坐下,默默地饮起酒来。这是典型的东北人性格的写照,不表白,不张扬。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迂腐的性格,“三杠子压不出个扁屁来”,但事实上,更多的人所喜爱的正是这种不表白自己却特别能为别人着想的东北人。 以实际行动去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当这种性格遭到抵触或者挑战时,东北人往往立刻跳起来,以理抗争,同时要争回面子。东北人爱面子,比爱他们的生命还重要,这时,东北人不怕艰苦不怕死亡和威胁的“虎”劲儿就上来了。

杨家将读书笔记

杨家将读后感1000字(一) 杨家将的故事,相信每一个山西人都耳熟能详。 我读了许多遍《杨家将》。每一次读,我都会沉浸在其中的故事情节中,仿佛自己穿越了时空,来到了杨家将生活的年代。 那是一个多么动荡而又战乱的年代啊!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群雄并起,战祸连年。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常常侵犯中原,中原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北汉大将杨继业率领着他的七郎八虎英勇抗辽,他们每战必捷,令辽兵闻风丧胆。杨家军镇守雁门关,犹如一道铜墙铁壁,使辽军始终不能前进半步。 那里曾经有一场多么悲壮的战役啊!杨家将归顺北宋后继续抗辽,立下了许多战功。潘仁美嫉妒杨继业的功劳,就使诡计让宋太宗去边疆看风景。辽国知道后,夹击宋太宗的军队。杨继业率领杨家军为保护宋太宗英勇抗敌、血战金沙滩。这场战役中杨家军损失惨重,杨大郎、二郎、三郎都战死沙场,杨四郎被辽军生擒,杨五郎无奈剃了头发,上五台山当了和尚。 潘仁美,你太狠毒了!你竟然又借机陷害了杨令公和杨七郎。你公报私仇,光想着消除杨家将,却不想杨家将对保卫国家有多么重要! 宋太宗呀宋太宗,你真是一个昏君!你不辨是非、听信潘仁美的谗言,纵容他残害忠良,使北宋折兵损将,给了辽国攻打北宋的好机会! 好在后来寇准计审潘杨案,杨七郎的妻子用二百零六枪刺死了叛国通辽的奸臣潘仁美。真是大快人心!不然的话,北宋灭亡也不就不远了。 忠心为国的杨六郎在喜得三将后又被宋太宗身边的奸臣陷害,若不是八贤王和寇准相救,杨六郎也可能保不住性命。后来,宋真宗兵困魏州,没人能破敌,情况十分危急。如果杨六郎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他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报仇的好机会,会袖手旁观,甚至投奔大辽,消灭北宋。但是杨六郎却不计往事,毫不犹豫地出兵相助。我敬佩杨六郎的宽容和忠义! 那里还有一群巾帼英雄。佘太君、八姐、九妹、重阳女、杜金娥、穆桂英等个个武艺超群,巾帼不让须眉。尤其是穆桂英,她不仅武艺高强,而且精通阵法,在为宋朝攻打天门阵时立下汗马功劳。没有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宋朝的军队就不可能贸然出兵。最后,宋朝将士在与辽军僵持中不是没有了军粮,就是丧失了斗志,更不可能消灭敌人的锐气。我佩服穆桂英的有勇有谋,她是我心目中的女中豪杰! 我非常敬佩杨家将那种精神,即使受尽冤屈,仍然舍小家,顾大义。而潘仁美却为了私益,不顾国家的安危,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也要像杨家将一样,为祖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不能像那个皇帝,心中充满了猜疑,要信任他人,这样他人也会信任你自己。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顾后果。 合上《杨家将》,我重新回到了现实中。但是,杨家将带给我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激情却无法退去。如果生活在那个年代,我相信自己也会像杨家将一样,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现在虽然没有战乱,但我也要为我们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长大为国家发明一些先进的武器,使外国不敢再次贸然侵略中国! 杨家将读后感1000字(二) 看了这本书,我很佩服杨家将那种精忠报国,即使受尽冤屈,仍然舍小家,顾大义的精神。同时,我也非常痛恨象潘仁美那样的奸臣,不顾国家安危,公报私仇,最终被赶出国去,死无葬身之地。 这本书塑造了一大批威风八面的杨门女将形象,她们武艺超群,性格豪放,聪慧灵秀,叱咤疆场,完全摆脱了封建礼教那一套妇德女训、尊卑等级的枷锁,为平民百姓家喻户晓,津津乐道。在民间甚至有了“杨家府里女胜男”的说法。 杨继业,佘太君,杨六郎,杨宗保,穆桂英等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昂扬的爱国主义激情,成为中国古典文化长廊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读懂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五老”访谈观后感4篇

读懂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五老”访谈观后感4篇 《读懂中国》活动以迎接建国70周年为主线,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五老”访 谈过程中,让我们受益匪浅。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读懂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主题 活动“五老”访谈观后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读懂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五老”访谈观后感4篇 归来勿忘化雨功 前段时间,叙利亚外交官在联合国大会上抗议美国的侵略,而美国代表却在他的 陈述之中率先离席。叙利亚外交官沉默了,那种无力的沉默让我们心痛。但就是在一 百年前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顾维钧也曾这样无力的沉默,区区一百年的时间, 有的中国人却遗忘了。 但是,若无大国崛起,焉有小民尊严?曾领导洋务运动的清末名臣迫于压力,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大呼“弱国无外交”,不久吐血身亡,留下洗不掉的卖国贼的恶名;建国之初我方参加万隆会议,西方记者明里使枪,暗中下绊,中方代表团竭尽心力 才稳住大局……无数鲜活的例子摆在眼前,那些吐血身亡、黯然神伤、唇枪舌剑的先 辈的身影都在真实的告诉我们——幅员辽阔的庞大的中国,若不能自健自强,只能沦 为砧上鱼肉! 但见如今,我们的外交官能够不卑不亢,义正辞严,我们主导的“一带一路”计划 贯通东西,也受到了第一个来自G7国家的认可和融入,我们的公民在境外也能受到 祖国强有力的庇护。我们的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尊严,个人 尊严才在世界上真正地立了起来。 好在,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仍然是主流,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建设的昔有程开甲,今有施一公;那位大言不惭的学者到港大开讲座,问在场学生对大陆的印象,有学生率 先开唱《我和我的祖国》,顷刻台下凝聚成合唱大潮“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两岸三地,开国至今,我们的国民都知晓:只有祖国发展,我们才能追逐 梦想,实现个人价值。 十年对峙时期,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写道:“新的中国,就像依存 于母腹,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孩。”而新时代的中国,就像一个成长起来载着梦想乘风 破浪的少年,带着无数勇于追梦的我们前行。

写清朝历史的事迹

写清朝历史的事迹 关于写清朝历史的事迹有哪些呢?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涌现出过许许多多贤哲志士、革命先辈、文学大家、科学巨匠……他们以崇高的信念、坚韧的斗志、顽强的毅力和奋勇拼搏的精神,创造出无数的丰功伟绩,他们自然也就成了享誉世界的“名人”。下面是的写清朝历史的事迹,欢迎阅读借鉴! 袁崇焕是皇太极的大敌。宁远一战,努尔哈赤就死在袁崇焕的红衣大炮下,此仇可谓不共戴天。皇太极日思夜想,决定设计除掉袁崇焕。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宁远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一听说北京被围了,他就调集部队"勤王",亲率九千骑兵来保卫京师。皇太极一风袁崇焕被调到北京,正好施反间计。于是他几天没有作战,亲自布置了一个反间计。他抓了个明朝太监,关在一个屋子里,然后布置了两个将领:鲍承先和高鸿中,两个都是汉人,到这个屋子的隔壁高声谈论说:"这一次我们必胜了!"另一个则发问说:"为什么呀?袁崇焕可是非常厉害的!""呵呵,现在根本不必担心他了,今天早上,袁军那边过来人了,和大帅交谈了很久,这样里应外合岂不是马上就会取胜?"太监假装睡着,听了个清清楚楚,过了一天,皇太极亲审太监,也没问出什么有价值的消息,就把太监放了。太监回到皇宫,报告了崇祯皇帝,本性多疑的崇祯皇帝顿时信以为真,向群臣宣布袁崇焕通敌!

十二月初一,崇祯皇帝假意召袁崇焕到宫里头议军饷,袁崇焕已经是马无料草、人无粮食,听说议军饷便不假思索领命前去。崇祯皇帝又以怕敌军突袭为借口,不开城门,而是让袁崇焕坐到一个筐子里头,拿绳把筐子吊到城上袁崇焕一进城立刻被逮捕,下锦衣卫狱。第二年八月十六,袁崇焕被处以"凌迟",被刽子手拿刀一片片片他的肉,片得身体和鱼鳞一样,鲜血淋漓。明代计六奇写的《明季北略》中讲了这个事情,片下袁崇焕一片肉,立刻就有人花钱买来,就着酒喝,边喝边骂。可怜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 清朝入关以后修明史,写到袁崇焕的传记时,翻出当时的满文档案来,此事才大白于天下。 努尔哈赤一生先后娶嫔妃十六人。其中的几个颇有故事。 叶赫纳喇氏孟古姐妹二人,是海西女真叶赫贝勒杨吉的女儿。当年,努尔哈赤在建州起兵时,叶赫贝勒杨吉对努尔哈赤颇有好感,说:"我有个小女儿,等她长大了一定要许配给你。"努尔哈赤问道:"欲结盟好,我可以迎娶您的大女儿呀,何必要等着小的呢?"杨吉说:"我的小女儿仪容端重,举止不凡,他许配你最合适。"努尔哈赤听后满意地点头称是。这个小女儿就是孟古姐姐。后来当其父被辽东总兵李成染所杀,其兄便携其投靠了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欲统一女真时,叶赫部大为反感,亲家之间越发不悦。此时,孟古姐姐病危,思念母亲。努尔哈赤派人去请却遭到拒绝。不久,孟古带着深深的遗憾死去了。她生了一个优秀的儿子,那就是后

高考地理重点知识总结归纳(最新版)

高考地理 重点知识总结归纳(最新版)

一、前提——熟悉区域地理,掌握双基和主干知识 进行地理主观性试题答题能力提升专题讲练的前提是在对地理学科的区域地理,双基和主干知识学习已经完备后。功夫在平时,能力的提升在三年功课的积累,也是高考备考的最后冲刺。 二、基础——明确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 三年功课的积累已经见了无数的主观性试题。厚积薄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有能者将高考22类地理常见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归纳成辑,供参考。当作我们提高解答主观题性试答题能力的起点。所以我们第一步便是熟读该资料,掌握常规解题方法。 三、关键——熟悉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 有了以上的准备,便进行归纳概括,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的第二步便是总结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和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 近几年地理考题常见答案的组织模式之归纳: 1) 原因(自然、人为) 2) 条件(有利、不利) 3) 影响(正面、负面) 4) 区位(自然、社会、经济) 5) 效益(经济、社会、环境) 6) 措施(生物、工程、技术) 7) 重大工程意义(两端、中间)或(政治、经济、民族、国防) 8) 要素(总量、结构) 9) 评价( 积极、消积) 10)降水量多少成因(大气环流、地形(迎、背风坡)、洋流、距海陆远近、下垫面) 11)气温高低成因(纬度位置、冷气流影响、洋流、地形-海拔高低与阳坡阴坡、下垫面) 12)大渔场成因(有无较宽阔大陆架,是否为实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流,是否是大江大河的入海口) 近几年考题常见的地理特征描述答案组织模式之归纳: 1) 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矿产或其它资源) 2)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相邻位置) 3) 水系特征(支流、流程、流域、流向) 4) 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变化、流速、含沙量、结冰期) 5) 降水特征(降水总量、雨季长短、季节变化) 6) 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季节组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