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闯关东》的民俗文化

浅论《闯关东》的民俗文化

浅论《闯关东》的民俗文化
浅论《闯关东》的民俗文化

浅论《闯关东》的民俗文化

《闯关东》这部作品中为大众展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文化现象。从情节和场面看中国民俗。

从二人转看中国民俗

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它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著名学者叶舒宪把“二人转”称为中国的“吉卜賽”,这是对东北二人转艺术形式的最高评价。

剧中二人转情节的出现是围绕鲜儿苦难的历程组织的。二人转的出现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依次穿插出现:(1)鲜儿拜师学艺,加入二人转戏班子。(2)鲜儿一路苦练二人转唱腔、身段等应了“再苦苦不过戏子”的俗话。(3)鲜儿在陈五爷的取妾婚礼演唱二人转,并受凌辱。(4)多年后鲜儿与师傅相遇在传武的婚礼上并与师傅同台表演二人转为婚礼添喜。(5)鲜儿做了“胡子”后,与震三江劫富济贫,在土财主的寿宴上,演唱二人转。

在剧中每一次二人转情节的出现都有一种民间习俗的展现。二人转戏班中不收女弟子的习俗。鲜儿与传文走散后,在半道上,鲜儿跪到地上祈求王老永收留,可王老永不肯收留,原因有三个(一)戏班子收入微薄,实在养不起一个闲人。(二)戏子在社会上地位极其卑微是连娼妓也不如的下九流。(三)戏班子历来不收女弟子。在这些原因当中后两个原因是主要的。旧社会的戏剧表演艺术家的低下地位是千百来在民众意识形态中,流传的一种陋俗。更有甚者,他们死后都不能葬入自家的祖坟当中,也许班主王老永为了鲜儿这个水灵的姑娘,死后有一方洁净的坟穴,出于一片好心,才拒绝了鲜儿的请求。第三个原因,关东蹦蹦戏班子不收女弟子,这个习俗与其他地域有不同之处。比如白玉霜,在当时评剧艺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这种不收女弟子的习俗,实在是鲜为人知。然而出于一片怜悯之心,王老永在大徒弟的劝说下,还是收下了鲜儿这个女徒弟,打破了在关东地区蹦蹦戏班子的规矩。因此,在他们的祖师庙中,王老永三拜九叩,祈求师祖的原谅,正是这一情节,为鲜儿悲惨的遭遇埋下伏笔。

戏班子在荒野中苦练唱功,使人民很容易想起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再苦苦不过戏子”,“三更练功,五更吊嗓。”

关东地域在喜庆场合上,请二人转戏班子添彩。这种习俗在后面剧中出现的三个情节中,均有体现,比如陈五爷迎娶三姨太的婚礼上,传武的婚礼上以及老财主的寿宴上都是如此。"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这种习俗在现在民间仍能找到它的影子,比如,现在关东地区老人六十大寿、六十六大寿、八十大寿的寿宴上,仍有儿孙请剧团唱戏的习俗。

正是关东地区民众对二人转的喜爱。才为二人转的发展提供一片沃土,致使今天的东北二人转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从传杰赴宴看中国宴席习俗

重阳节之际,夏掌柜带传杰,前去赴众东家之宴,传杰不敢前往,并点出不能赴宴的原因,自古伙计不能上东家的席面,当夏掌柜告知传杰无需入席,仅在一旁伺候时,传杰才一同前往。连夏掌柜掌上明珠玉书一同前去,小小一个宴席,尽展关东与山东各种习俗。

1.伙计不能上席。例如传杰身为伙计,只能站在夏掌柜的身边而不能坐在席间。

2.女子不能上席。这个习俗是流传于山东地区,用传杰话说在老家山东,家里来了客人,他的母亲从来不上席陪客。而这种习俗在关东没有,因此,玉书才能入席。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不同习俗,真可谓“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

3.主客要在上座。这种习俗在关东地区和山东地区都有流传,比如,剧中的穆公作为一个长者,他就是坐在主客的席位上。

4.上菜的规矩,菜要先上给主席,鱼头要对准上席的主客。

5.桌上的木纹要对着上席,按照他们关东商界的习俗,凡事求个“和顺”,这个习俗是山东地区的,所以宴席中桌子的木纹却是横对着穆公,按照传杰的说法,这叫不顺,是失礼的行为。这个小小的习俗,真正体现了山东孔子教化的深远影响。

席中的习俗也有一些被流传了下来,比如:主客要坐在上席,菜先给上席,鱼头、鸡头对准上席等。在现在的宴席上还在流传。这正是中国礼仪之邦的具体体现。当然,诸如女子不能入席,伙计不能入席的陋俗被完全摈弃。至于桌子上的木纹对着上席,在现代以圆桌为主的餐厅中就寻不到踪影了。

从场面和仪式看中国习俗

从传文与鲜儿在山东老家的婚礼看民俗

1、婚礼中所有布置皆以红色为主,祈求新人,婚后红红火火,如大红的花轿,女子大红的嫁衣、大红的盖头和男子的大红的腰带,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以红色祈求幸福、吉祥的千年风俗。

2、要彩礼的陋俗

迎娶鲜儿,传文家压迫以一升小米作为彩礼,作为迎娶鲜儿的代价。七拼八凑来的一升小米,遭强盗抢劫后,传文和鲜儿的婚礼化为泡影。正是这种封建陋俗葬送了这对恋人的幸福,也铸成了鲜儿坎坷与悲惨的命运。

其实,这种陋俗早该抛弃,然而在现在现在关东的农村地区还在发展和演变,比如在豫中地区,迎娶新娘要以大半个鲜猪作为彩头,尽管无可考证这种风俗的渊源,然而的确是现实中存在的。

从传文与那文的婚礼看民俗

从传文与那文的婚礼是满汉民族融合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婚礼上既有汉族的习俗,也有满族的习俗。

迎娶新人的过程中,媒婆必须出现,这标志着那文是明媒正娶。

哭嫁。哭嫁是我国一些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在那文出嫁那天,按照他们满人的习俗,要哭喊几声,表示对娘家人的思恋与不舍。实际上,据历史考证,哭嫁不仅是满人的风俗习惯,在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中,也存在这种习俗,哭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

跳火盆。新娘下了花轿之后,进门之前,先从一个火盆上跳过去,第一期盼这对新人婚后的红红火火,第二表示火将烧尽新娘婚前身上的诸多晦气。

听房。所谓的听房是新郎、新娘洞房花烛间有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在窗外侧耳偷听,并

唱一些喜得贵子的童谣,期盼新人日后多子多福。

满人是习俗新娘第二日早晨要向公公婆婆起早、请安。这些风俗都是我国结婚仪式上特有的,它与我国所标榜传承的儒家文化息息相关,它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也向世界人民呈现它的灿烂与绚丽。

开矿与开伐仪式

《闯关东》是一部民俗民风的历史巨著,内容广泛。作品按照剧中几个主要的经历展现了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生活写照。

开矿仪式是朱开山的独特经历,也是他闯关东成功的第一个写照。山场开伐仪式是传武与鲜儿的曲折而又离奇的经历的写照。尽管这两场场景采于不同的场所,然而,两者之间都有极大的相似之处。金场子开矿仪式,所有的淘金者,在金把头的带领下,要朝一棵神树祭拜,神树上挂满了红布条,就连贡品也很讲究。在祭拜的过程中,唱些小调,祈求上天的庇佑,让他们在这块土地中寻求他们梦寐以求的金疙瘩,实现他们发财夙愿。

山场子开伐,老独臂带领所有的伐木工人祭拜山神,贡品必不可少,也喝唱小调,祭拜之后,伐倒一棵大树,看它的倒势,如果顺山而倒,则预示着当年的劳作一切顺利,如果逆山而倒,则预示着当年的砍伐劳作中将有大祸临头。

这两种意识既有原始部落是图腾崇拜的影子,又有周文王之时的占卜的踪迹。有所不同的是,这种图腾更形象化,实实在在的转化为鲜活的树的形象。而不是挂于墙壁之上的一种图案。周文王时每遇大事,必取铜钱占卜,以便预测诸事的吉凶。开伐之中依照树的倒向,来预测林场子当年劳作的吉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两种仪式既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传承,有被后人广为传播。比如祭拜神树,现在在两广地区仍然存在,在他们的村落当中,村口巷尾的一些大榕树上,枝条上挂满了红布条,也许这些满身披挂的榕树就成了当地村民心中的“神树”。

从口语化的语言审视民俗文化

《闯关东》从义和团起义失败写起,直到日本侵占东三省,中间跨越了三十多年,时间跨度之大,人物之众多,堪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一个缩影。它记述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的血泪史,作品中大部分的人物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民众。因此,他们的口语化语言,既符合他们的身份,也绽放出民俗文化的灿烂光芒。

朱开山六十六岁大寿之际,鲜儿与秀儿会面,从鲜儿的话语中就体现了中国人民庆寿的一种习俗。鲜儿当时将八十块大洋送到秀儿的手中,说:“六十六,一刀肉。”在那个时代按照民间的说法,六十六对于老人来讲是一个鬼门槛,跨过了即可长命百岁,跨不过就要与世长辞。鲜儿所说的意思就是按照山东的习俗,做女儿的要在母六十六岁大寿之日,为老人献上一刀肉。肉被千砍万剐,代表着老人当年的大灾已破。短短一语,却为大众揭开了奇妙的寿庆习俗。

文中的口语化语言处处可寻其踪迹。从不同的人物口中道出不同的语言,体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为读者献上一道语言文化的大餐。也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可贵的素材。

《闯关东》文化的传承性

从元谋人的出现到二十一世纪嫦娥一号的腾空,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圣土地上,华夏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而中国民间的民俗民风是本民族文化中一块灿烂的瑰宝。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本民族“根”文化的探寻、发掘和拯救工作,《创关东》的两位作者为所有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家学者树立了一个典范。

《闯关东》立足于历史的角度,俯视中国从清朝初期开始,持续了近两个世纪的中国大

移民现象。既揭示了剧中人异域他乡创业的血泪史,也向社会展示了丰厚的中国民间民俗文化。其中的民俗与民风既是对中国古代民俗民风的继承,又是对这种灿烂文化的传递。《闯关东》为历史学家和民俗文化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也为中国根文化的挽救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立足于民族,放眼于世界,文化的发展是全世界各民族智慧的融合。每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又都是一个“请进来与送出去”的过程。例如:中国佛教的“请入”,中国瓷器的“送出”,是最具说服力的例证。中国民俗文化仅是世界文化宝库开启的一扇小窗,在全世界挽救文化遗产的同时,但愿中国民俗根文化的寻求、发掘再为世界文化史添写新页。

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推荐:大师谈语文教育教学之书籍 以下书籍皆可到卓越网上订到: 1.《跟大师学语文:文章讲话》,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2.《跟大师学语文:文话七十二讲》,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3.《跟大师学语文:语文随笔》,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4.《跟大师学语文:怎样写作》,叶圣陶,夏丏尊著,中华书局出版。 5.《文心》,叶圣陶、夏丏尊著,三联书店出版。 6.《国文百八课》,夏丏尊、叶绍均著,三联书店出版。 7.《经典常谈》,朱自清著,三联书店出版。 8.《语文杂记》,吕叔湘著,三联书店出版。 9.《语文常谈》,吕叔湘著,三联书店出版。 10.《语文闲谈》,周有光著,三联书店出版。 11.《文章修养》,唐弢著,三联书店出版。 12.《作文入门》,梁启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3.《文章作法》,夏丏尊、刘熏宇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4.《季羡林说写作》,季羡林著,中国书店出版。 15.《文章例话》,周振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6.《朱自清语文教学经验》,朱自清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7.《叶圣陶教育名篇》,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8.《夏丏尊教育名篇》,夏丏尊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19.《作文杂谈》,张中行著,中华书局出版。 20.《文言津逮》,张中行著,中华书局出版。

一、语文教育史的书 1、《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初版) 2、《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3、郑国民教授的专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4、顾黄初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5、倪文锦教授等主编的《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二、语文教育大师的经典性专著 1、《叶圣陶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的第13、14、15三卷 2、《文心》 3、叶先生又与朱自清先生编写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 4、《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中第二、三卷 5、《国文教学》和《标准与尺度》 6、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十三封信《谈美》,《诗论》、《我与文学及其他》,《谈修养》和《谈文学》 7、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8、《黎锦熙语文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吕叔湘先生《语文常谈》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沈澈会长简介

1947年出生在上海。 1980年9月16日经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陈沂部长批准辞去上海教育学院电化教育馆的工作,开始建国后第一例骑自行车旅行摄影采访,历时2年。 1983年3月18日沈澈《西南民族风情》摄影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致开幕词,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剪彩。按国家民委安排,《西南民族风情》在上海、青岛和广州等城市继续展出。 1987年沈澈游记《天涯孤旅》在香港商务印书馆首发,《西南民族风情》摄影展同时展出。《天涯孤旅》继香港出版后,日本、台湾、人民日报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中国外文出版社等均相继出版不同版本的图书。 1989年为促进中、韩建交,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受邀以中国民间人士身份正式访问韩国,并在汉城大学接连作了三天题为《中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公开幻灯讲座,《中国西南民族风情》摄影展同时展出。 1993年12月受文化部委派,作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印度举办的《永恒的足迹》世界游牧民族研讨会并发表了我国8个游牧民族的图片论文。同年,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采访。 2004年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任命,担任旨在全球青少年文化和文明教育的“全球对话大使”。 2007年担任16届广州亚运会的第一位文化顾问,同年为《亚运讲坛》作了题为《亚洲细节》的开坛第一讲。

2009年按教科文组织尽快成立全球性的民俗摄影组织的要求,世界民俗摄影家协会在加拿大多伦多注册成立,沈澈担任第一任主席。 2010年起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网络魅力城市之都的专家组评委,至今先后参与了深圳、北京设计之都;杭州、开封、苏州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成都、顺德美食之都的评审。 2011年9月沈澈和他创办的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贡献奖》。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 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云南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新型的旅游产品,使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民俗旅游资源特征 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类。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民俗旅游资源是具有多种属性与特征的

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千差万别,除了作为文化现象而具有科学、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特征外,从旅游的功能与价值的角度看,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第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第三、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第四、民俗旅游资源的神秘性。 近年来,民俗旅游资源已不再被一味的贬损为“落后”、“原始”、“迷信”、“蒙昧”,而是被认为是弘扬民族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总之,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非常复杂、内容十分丰富,其形成之多样、分布之广泛、潜力之深厚、历史之渊博以及在旅游业开发利用上的地位及作用如此之重要,使其成为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一类得天独厚的资源,对旅游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构成及相对优势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尚未开发和发现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在民俗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独特的相对优势,如果说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那么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云南民族地区不仅有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云南广袤的少数民族

狂人鲁迅的魏晋情结

狂人鲁迅的魏晋情结 摘要 刘半农曾赠与鲁迅一副对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鲁迅欣然接受,认为此联的形容非常恰切。1906年,鲁迅弃医从文,师承章太炎,章在魏晋玄学的根底造诣深深的影响了鲁迅。鲁迅后来评价魏晋文章的整体风格为清俊、通俗、少顾忌、悲凉、激昂和慷慨,而这实际上也是他自己的风骨。 关键字 鲁迅;十年沉默;魏晋玄学;竹林名士;嵇阮狂人 作者简介 李佩颖,汉语言文学1302班 指导老师:XXX 一、引言:十年沉默期的魏晋交流 鲁迅1909年由日本回到中国再到1918年发出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其间大致经历了十年,被学术界习惯性地称之为“沉默的十年”。 这十年间,鲁迅怀着文人与地域不可分割的神妙联系,从辑录古籍碑帖中身临其境地回到魏晋时代。他主要辑录和校注了《嵇康集》、《谢承后汉书》和《会稽郡故书杂集》、,嵇康和谢承也都是绍兴人,其中曹聚仁在《鲁迅评传中》记载,1913年前后,鲁迅编校《嵇康集》,嵇康的诗文前后不知看了多少遍,并称赞“世间更无善于此者矣”。可见鲁迅从中获得颇多启发。他在《会稽郡故书杂集》“序”中说:“禹勾践之遗迹故在。士女敖嬉,睥睨而过,殆将无所眷念”,故辑录此书,“用遗邦人,庶几供其景行,不忘于故”。实际上这也可以说是夫子自道,是鲁迅首先希望“眷念”与“景行”的。以会稽郡为中心的浙东越地素以“报仇雪耻之乡”著称,而魏晋文人则是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强烈反叛基因的异端。鲁迅无疑是要吸取抵抗黑暗的力量。“浙东风情,魏晋感受”这两样构成了鲁迅的生命之根。特别是对集二者于一身的嵇康始终保持爱好。 在鲁迅看来,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刚肠嫉恶,轻肆直言”【1】鲜明地体现了浙东和魏晋源远流长的反叛血统与复仇精神。鲁迅对于嵇康的认同,达到了激活越地,贯通古今的效果,从而构成他内在认识的前提。而我们研究鲁迅,这些是无法回避的,即是“知识价值阐释与玄学倾向”【2】 二、鲁迅关于魏晋风度的认识 “魏晋风度”的提法,首见于鲁迅1927年7月的一次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如果魏晋情结是鲁迅的一种认识前提,那么这篇演讲就是将其转化为现实情怀的实践。整篇演讲逾万言,从汉末至魏晋,分别论述了政治家兼文人的三曹父子,以孔融为异端的建安七子,以何晏为首的正始名士,以嵇阮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最后再到采菊东篱的陶渊明。虽所论颇重,信息宏大,但重点明显,虽然曹操父子是改造文章的先师,但鲁迅认为自己“不是曹操一党”,介绍孔融、祢衡不过是以“气”为主,谈何晏一尚空谈二服丹药,对于陶渊明的超脱世外也不以为意,全文的核心还是为“受了很大的冤枉”的嵇阮平反一节。【3】在此处,鲁迅对嵇阮的反叛有着深刻的理解——表面上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毁坏礼教,而本心深处却是迂执地笃信礼教,将礼教奉为至宝。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矛盾与悖论?因为他们不满当权者将礼教肆意玩弄,变成政治斗争的工具,看似崇奉礼教,实则为亵渎,是用以自利。然而他们又是那么渺小孤独,无计可施,在黑暗中和着万般无奈激而变为心口不一的狂人,外在看来潇洒放旷,内心却是痛苦不堪。而在溺酒方面,鲁迅同样认为是无奈的表现,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

博物馆的电影观后感

博物馆的电影观后感 博物馆观后感(一) 今天下午,学校组织同学们一起坐校车去博物馆参观。 到了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有一面墙那么大的木版画,画上有两只仙鹤和太阳,有些女人在拿qiāng捕鱼,男人们在骑马。看了这幅画,就有一种进入古代的感觉。 我们上了二楼进了一间屋子,屋子里的展品是介绍旧石器时代的。在展示柜中,有许多磨尖了的石头做的器具、环形石器和许多小石头中有小洞做的项链。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就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又走进了另一间屋子,这间屋子跟以前大有不同。时间由石器时代转到了古代。那里有军印和人死了留下的衣服。能看出以前的齐齐哈尔就是一个军事重地。因为有兵器、枪、军用毯子和抽烟用的烟壶。记得还有一部电视剧《闯关东》里也说了齐齐哈尔是一个军事重地。在当时还相当的有名呢! 看看古人穿的衣服,衣不遮体,又冷又不舒服。可现在我们不仅要穿得暖和,而且还要漂亮好看。以前的古人只要肚子里有东西就行,可现在我们不仅要好吃,口感好、不能咸着也不能淡了。古人住的又小又冷的帐篷,现在住又宽有大的楼房,又暖和,又美观。并且现在有事可以打个电话,很方便,在以前是要骑马和信鸽的。并且我们有面向世界的互联网和电脑。

看看现在的我们,就像是泡在蜜罐里的小蜜蜂,就像是花房里的小花朵,个个幸福得在冒泡。我们是最幸福的一代,所以我们也是能担起社会发展的一代。等我们长大了,中国将无比富强,我们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 博物馆观后感(二) 从93年来北京上大学,到现在有13年之多了。13年来,每天生活在这个城市,却有一种“不知庐山真面目”的感觉,除了上学时的历史课本之外,再没有真正立体全方位的去了解过我们的首都。 参观首都博物馆新馆给了我这个机会。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通过参观首都博物馆,我对首都的认识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一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祖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2000万人民百姓。二为史。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 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 “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 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 “子曰: ,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成白话是,孔子说: 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为什么明明是 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十大最受欢迎的拍摄题材

十大最受欢迎的拍摄题材 1、少女摄影 拍摄角度选择:半蹲下来之后手持相机拍摄人像,往往能够获得最佳效果。也就是说,使用“仰拍”角度是拍摄美女最常用的角度。使用100mm左右的长焦,记住对着眼睛对焦。 姿势的摆放: a、对于手臂,应该高低错落,例如耸耸肩膀,一边高一边低。 b、双腿的高度和方向也不能一致,应该一只腿向左另一只腿向右,或者一只腿蹲着 一只腿伸开。 c、身体的方向和脸部的方向也不要一致。 d、如果有可支撑的物体,应该适当予以利用。 用光技巧: 使用“顺光”能有效遮盖脸部的瑕疵。 从窗户透射进来的阳光,用“侧逆光”效果最为好。在使用“侧逆光”拍摄时,为表 现出阳光乍泄的刺眼效果,应该增加曝光补偿2档。 增加曝光补偿的必要性,使用测光,侧逆光,逆光进行拍摄时,应该根 据具体情况作出增加曝光补偿1-2档的设置。 构图技巧: a、在人脸视线的方向,应该稍微流出一些空隙或空白。 b、背景越简单越好,比如人物背后不应该出现电线杆或者其他杂物。 c、拍摄人像可能竖构图会比较好一些。 d、除非是拍摄脸部特写,应该尽量避免左右严格对称的构图。 e、使用焦距较长镜头,并将光圈设置为最大,可以起到虚化背景的作用。 f、利用好白平衡调整,在黄昏或室内拍摄时,调到阳光/荧光灯,可以得金色的画面。 g、使用超广角镜头尽量靠近被摄人物,可以获得非常夸张的构图。 2、婚礼摄影:快门优先。在户外,1/125秒以上。在室内,1/45秒以上。

如室内光线较暗,ISO400-800。为还原出钨灯照明的橙色调,白平衡用日光模式。 3、风景摄影:要想使远近景物都非常清晰,应使用F11或更小光圈。首先对远处物体对焦。 4、草原摄影: a、草原摄影的最佳时间是早晨和傍晚。 b、首先RAW格式进行拍摄。 c、由于景物距离摄影镜头都比较远,通常使用F8或F11就可以了。 d、逆光拍摄时,应避免阳光直接射到镜头上,最好采用包围曝光法。 e、景色以光圈优先模式为主。 f、为了让草原看起来更有空间深度感,应该充分利用好前景和远景。 5、冰雪摄影: a、拍摄冰雪时,常常需要增加曝光补偿1-2档。否则白雪变成灰雪。 b、若想强调冰雪的蓝色调,应该将白平衡设置为晴天模式。 c、在拍摄冰柱时,应该采用逆光,这样看起来晶莹剔透。 6、建筑摄影: a、使用超广角镜头,在拍摄时,尽量不要采用俯视和仰视角度,而是要采用平视角度 b、为了避免变形,应尽量避免直线在画面四周出现 c、使用光圈优先,并将光圈设置为F11或更小,确保所有景物都清晰。 如是没有景深的,则使用最佳光圈通常是F5、6/F8即可。 d、如有意制造强烈畸变效果,尽量量在画面四周安排一些直线物体,尽 量采用仰拍角度。 e、拍摄建筑物,构图应该尽量让地平线保持水平,采用对称构图,在水 边的建筑,具有美丽的倒影,在拍摄时一定要找好角度,将倒影和 建筑物都框进画面。

读后感的评语大全

读后感的评语大全 篇一:读后感获奖作文及点评 读后感获奖作文及点评 《成功的秘诀》读后感 从前,有一个人问智者:“怎样才能成功?或者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智者笑了笑,没说什么。他拿起一颗带壳的花生,说:“捏碎它。”那人将花生壳捏开,从里面取出花生。智者又说:“捏碎它。”那人将花生放在手心里,把红色的皮儿搓碎了。智者说:“再捏一捏、搓一搓它。”那人使出全身力气,也没将花生捏开,他又使劲搓花生,直搓到他的手都热了、红了,也没将花生搓碎。智者告诉他:“干什么事情,有一颗恒心,才是成功的秘诀。” 这是我从一本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读着文中的文字,我的感想很多。人生就好比是一架梯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到达尽头,才能成功。想想自己,做事马马虎虎,根本没有恒心,好多

时候都是浅尝辄止,虎头蛇尾。 比如上星期,我做数学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心里想这么难,我不做了,出去玩会吧。接着,我就出去玩了,回来以后,妈妈问我作业做完了没有,我犹豫再三,不得已向妈妈说了实情,在妈妈的帮助下,才做出了那道题。 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做好多事情都不尽如人意,原来是没有恒心,做事不能坚持到底的缘故呀。只要有恒心,相信我以后一定能成功。 【简评】 本文的作者很会“想”。先简介读到的那篇文章的故事大概,抓住故事的宗旨——恒心的重要,联系自己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一步阐述了“人生就好比是一架梯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到达尽头,才能成功”的道理。体会深刻,不失为一篇较好的读后感。 成败只差0.5毫米 ------读《电话的发明》有感

假期里,我读了《真好丛书》。对其中的《电话的发明》一文很感兴趣。是谁发明了电话?相信许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美国发明家贝尔的名字。 可是相信也有很多人可能不明白,其实在贝尔之前,还有人尝试发明过电话,他就是莱斯。 莱斯曾研究过一种装置,可这种装置里的螺丝只能传递音乐,不能传递语音。莱斯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这个装置里的螺丝,他少拧了二分之一圈——约0.5毫米。莱斯没有发现这一点,他将装置改装了好几次,可仍然没有解决问题,于是他懊丧地放弃了。与莱斯不同的是,贝尔没有向困难妥协,没有泄气,而是坚持不懈,继续实验。他在莱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最主要的是,他将那颗螺丝多向里拧了0.5毫米。接着,奇迹发生了,不能通话的装置变成了实用的电话机。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假如莱斯没有半途而废,而是持之以恒,发现了这个“漏网之鱼”,电话不就是他发明的吗?但好多事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17庖丁解牛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庖丁解牛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批大郤,导.大窾导:引导 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 D.讠桀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 【答案】B(导:顺着,循着,有导入之意)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吾属今为.之虏矣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苛政猛于.虎也 C.而.刀刃者无厚吾尝终日而.思矣 D.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常以.身翼蔽沛公 【答案】D(A.介词,给,替/介词,被。B.介词,从/介词,比。C.连词,可是/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D.均为介词,用)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砉然向然,奏刀然B.技盖至此乎 C.技经肯綮之未尝D.善刀而藏之 【答案】C(A.“向”通“响”。B.“盖”通“盍”。D.“善”通“缮”)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迟 A.视为止,行为 .. ,每至于族 B.虽然 .. C.依乎天理 ,批大郤,导大窾 .. 见全牛也 D.三年之后,未尝 .. 【答案】D(A.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B.古义:即使

这样。今义:转折连词。C.古义:本来的样子,文中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 二、文本阅读 阅读《庖丁解牛》全文,完成后面的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庖丁释. 刀对曰 释:拭擦 B .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C .彼节者有间. 间:间隙 D .每至于族. 族:(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答案】A(释:放下)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进乎.技矣依乎.天理 B.?????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 吾见其难为.斩木为.兵 D.????? 因.其固然因.地制宜 【答案】C(A.均为介词,相当于“于”。B.均为连词,但,却。C.动词,做/介词,作为,当作。D.均为介词,依照)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 .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薛群慧张晓萍来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添加日期:09年12月29日 一、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的理论出发点 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历来是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相辅相承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时,必须注意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盲目排外,唯我独尊的思想,认为凡是本民族文化都是最好的,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愿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二是认为一切外来文化都是先进的,全盘照搬照抄,抛弃了本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内涵,从而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正确处理好古今的关系。在利用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也涉及到如何对待古今关系问题,在这里也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思想方法论:一是厚古薄今,二是厚今薄古。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中就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在对待文化遗产上,报复古主义,认为凡是民族文化就是古代文化,传统文化,摈弃现时代的创新、发展的民族化、民俗风情,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利用、开发上出现了仿古潮流。如在你追我赶的“仿古”热潮中,许多地方无视中国《文物保护法》和世界《威尼斯宪章》中关于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理应遵守的若干规定,使一些历史上曾有,后来荡然无存古建筑和滕王阁、牡丹亭等纷纷死而复生(尽管专家认为十有八九属非驴非马建筑)。二是厚今薄古,这是对待文化遗产上的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一切传统文化都是糟粕,而全盘否定,完全抛弃。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仍然存在这种倾向;现代的才是进步的,才有吸引力,从而抛开民俗的历史继承,标新立异另搞一套。正确对待民俗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就是保留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精华,抛弃和克服民俗文化中落后、消极的成分。然而在开发和利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实践中,存在着优劣不分,精华与糟粕混杂,甚至把糟粕当精华的现象。如在某些旅游景点,不同程度上甚至主要是以封建迷信内容和庸俗低下的趣味来吸引游客。例如在根据《西游记》、《封神榜》等名著而建造的宫、园、山、殿等场所,不是正确地去表现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与黑暗作斗争,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主导精神,而是着力表现作品中居陪衬地位的宿命论,因果报应等迷信的乃至恐怖的和色情的东西。 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如今人们已对“开展民俗风情旅游是大有可为的一个旅游项目”形成了共识,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遵循哪些原则去开发,有5个方面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的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上下功夫,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所谓特色,就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如何判定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质量指标;珍稀度是指世界范围内旅游资源赋存的价值水平,包括绝无仅有的、罕见的、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古悠度指在一定范围内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年代,它产生时间越早,历史古悠程度越大,特色层次也越多;奇特度是指旅游资源与人们生活、现实环境的差别程度。由于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心态就是求异、求新。因此,奇特度愈强烈,资源特色层次则愈多,对旅游者吸引力也愈大;规模度指旅游资源在同类的雄伟、磅礴程度,可构成一系列旅游极

民俗风情旅游概括

民俗风情的涵义:民俗风情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民俗风情”中的“风情”是“民俗”的诗化和叠用强调。民俗风情的特征:1、民族性、地方性2、丰富性、多样性3、大众性、传播性4、时代性、稳定性民俗风情的价值:1、文化方面:涵盖人类生活各方面,满足人民多元文化渴求。参与体验,加深理解,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享受。2、经济方面:直接间接3、游娱价值:这种功能表现在娱乐习俗中,像流行民间的各种歌舞,节日,游戏、博奕、杂耍等,起到愉悦身心,启人智慧、鼓舞信心的作用。4、实用价值:对于各民族禁忌的一些掌握和了解,可以帮助旅游业的发展做好服务,也可以为旅游者的出游带来更多的便利。(入乡随俗,入境问禁) 民俗风情旅游的概念: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分类:参观观赏型、了解领略型、参与体验型民俗风情旅游的特征:1、神秘性、审美性2、乡土性、社会性3、苦乐性、发展性4、参与性、原则性,此外,还具有多样性、兼容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征。民俗风情旅游的影响:1、旅游的一般作用(1)积极作用,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社会方面政治方面环境方面人类本身(2)消极作用2、民俗风情旅游的特殊作用(1)积极作用,满足人们返朴归真的渴求。促进人类平等、团结、繁荣、发展。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2消极作用,可能使“民纯俗美”走向其反面,造成商业化,民族艺术的变异,赝品、庸俗、歪曲。可能引起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纠纷。 民俗风情旅游者的定义:是指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暂时到一个不是自己常住的国家或地区去旅行和游览的任何人(广义)。其中,在当地逗留时间超过24小时者,为“民俗风情旅游者”(狭义);在当地逗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为“民俗风情游览者”;民俗风情旅游者的特点共同特点:1、求知欲强2、食宿随和3、注重态度4、素质较高不同类型各自的特点:1、参观观赏型民俗风情旅游者2、了解领略型民俗风情旅游者3、参与体验型民俗风情旅游者 民俗风情旅游业的概念作为旅游业的一个亚类,民俗风情旅游业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服务的行业。民俗风情旅游业的特点:1、中低档设施2、高品质服务3、“民族特色”与“全民皆东”民俗风情旅游业的作用:唤起和组织作用,唤起民众的旅游觉悟;组织开发、设计民俗风情旅游产品,组织客源,组织协调本行业的质量与价格问题,组织本行业从业人员培训。2、宣传和保障作用,对游客进行有关民族政策和民族禁忌的宣传、教育;保障民族风情旅游者的供给,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科学开发,保障生态环境和民风不受破坏。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涵义:是指能够激发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吸引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风土人情及其载体。2、特点,(1)自然美,真实性,和谐性,(2)地域性,原生土壤(3)神秘性,神秘色彩(4)人情味,接待礼仪,合作、分配制度,爽直性格、古朴民风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分布与评估1、分类1)物质民俗旅游资源(2)社会民俗旅游资源(3)精神民俗旅游资源。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评估:总原则——实事求是科学态度全面系统效益估算高度概括1)从抢救和保护的角度。第一层次:是或濒于失传或不再普遍存在的部分,包括民间传说艺术、民族服饰和语言等。加以抢救,加强保护。第二层次:是正常发展趋于稳定的部分,包括民族地方的饮食和工艺等。加强保护。第三层次:是比较

读懂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五老”访谈观后感4篇

读懂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五老”访谈观后感4篇 《读懂中国》活动以迎接建国70周年为主线,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五老”访 谈过程中,让我们受益匪浅。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读懂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主题 活动“五老”访谈观后感,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读懂中国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五老”访谈观后感4篇 归来勿忘化雨功 前段时间,叙利亚外交官在联合国大会上抗议美国的侵略,而美国代表却在他的 陈述之中率先离席。叙利亚外交官沉默了,那种无力的沉默让我们心痛。但就是在一 百年前的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顾维钧也曾这样无力的沉默,区区一百年的时间, 有的中国人却遗忘了。 但是,若无大国崛起,焉有小民尊严?曾领导洋务运动的清末名臣迫于压力,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大呼“弱国无外交”,不久吐血身亡,留下洗不掉的卖国贼的恶名;建国之初我方参加万隆会议,西方记者明里使枪,暗中下绊,中方代表团竭尽心力 才稳住大局……无数鲜活的例子摆在眼前,那些吐血身亡、黯然神伤、唇枪舌剑的先 辈的身影都在真实的告诉我们——幅员辽阔的庞大的中国,若不能自健自强,只能沦 为砧上鱼肉! 但见如今,我们的外交官能够不卑不亢,义正辞严,我们主导的“一带一路”计划 贯通东西,也受到了第一个来自G7国家的认可和融入,我们的公民在境外也能受到 祖国强有力的庇护。我们的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尊严,个人 尊严才在世界上真正地立了起来。 好在,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仍然是主流,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建设的昔有程开甲,今有施一公;那位大言不惭的学者到港大开讲座,问在场学生对大陆的印象,有学生率 先开唱《我和我的祖国》,顷刻台下凝聚成合唱大潮“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两岸三地,开国至今,我们的国民都知晓:只有祖国发展,我们才能追逐 梦想,实现个人价值。 十年对峙时期,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写道:“新的中国,就像依存 于母腹,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孩。”而新时代的中国,就像一个成长起来载着梦想乘风 破浪的少年,带着无数勇于追梦的我们前行。

《古代的衣食住行》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肉食是古人副食的主体,一方面在于游牧生活的习惯在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不会很快消失,另一方面是由于蔬菜的栽培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野生者多,家种者少。富贵之家以一些菜蔬为配料,贫贱者以野蔬充饥。蔬菜在副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这不但反映着菜圃技术的提高,而且也与烹饪工具和技术的改进相适应。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最为重要。 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饲养也不及羊、猪迅速,所以《王制》上规定:“诸侯无故 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郑玄注:“‘故’谓祭享。”但是这只是书面文章,实际上从来没有被历代统治者遵守。《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秦师袭郑,郑国商人 弦高路遇秦师,于是“以牛十二犒师”。几万人的军队只送去十二头牛,未免太少了,但由于牛的珍贵,因此这份犒劳也不算轻。而军队吃牛肉,这就透露出《王制》所说并非实际情况。又如《史记·冯唐列传》:“魏尚出私养钱,五日一椎(击杀)牛,享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不近云中之塞。”这一方面说明杀牛是任意的,另一方面军吏等人五天吃一顿 牛肉就为魏尚效命,边塞得以保全,也足见牛的“力量”之大了。 羊是较普通的肉食。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劳动)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杨恽虽然曾被封侯,广有产业,但此时已被废为庶人,自称“戮力耕桑”,他这里说的大体是一般有产者的生活。《汉书·卢绾传》:“绾亲(指父亲)与高祖太上皇相爱,及生男,高祖、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以羊、酒相贺,既是“里中”的习惯,也符合刘、卢两家当时的身份地位。 猪也较普遍。《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豕又称彘,豚是小猪,又写作豘。孟子列数家畜时,一句话中两次说到猪,足见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世说新语·任诞》:“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肥豚与酒,即所谓美食,都是丧葬之礼所不容,阮籍葬母而大吃,此其所以为放诞。又:“刘道真少时常渔草泽,善歌啸,闻者莫不留连。有一老妪,识其非常人,甚乐其歌啸,乃杀豚进之。道真食豚尽,了不谢。妪见不饱,又进一豚,食半余半,乃还之。后为吏部郎,妪儿为小令史,道真超用之(破格提拔),不知所由。问母,母告之。于是赍牛、酒诣道真。道真曰:‘去,去!无可复用相报。’”刘宝一顿就吃了一只半豚,可见豚之小,其肥嫩可知;豚乃美味,足见老妪之情,所以他做官后设法相报;老妪之子进以牛、酒,是因为刘宝地位变了,礼需与人相称,又可见牛高于豚。《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豚。”权势显赫的阳货送给著名学者豚,并想借对方回拜的机会见面,这说明按当时的标准看,一只豚已经不是很轻的礼了。 ——摘选自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5.下列关于“古人肉食”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入农业社会后残留有游牧生活的习惯,是古人以肉食为主食的原因之一。

旅游岛地标文化摄影展暨民俗文化摄影研讨会”总结报告.doc

展览有声有色研讨富有成效 —“国际旅游岛地标文化摄影展暨民俗文化摄影研讨会”总结报告 海南省民俗摄影协会 根据省社科联(琼社科[2011]27号)《关于举办“2011首届社团活动月”启动仪式的通知”精神,我会积极申报活动项目,申报的“国际旅游岛地标文化摄影展暨民俗文化摄影研讨会”被省社科联列为“社团活动月”重点项目。 2011年8月27日上午,由海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海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三亚市委宣传部主办,三亚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海南省民俗摄影协会、三亚艺龙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三亚市艺术摄影学会、保亭县摄影协会、儋州市摄影家协会、琼海市摄影协会、昌江县摄影家协会、文昌市摄影协会、屯昌县摄影协会、五指山市摄影协会协办的“国际旅游岛地标文化摄影展暨民俗文化摄影研讨会”在三亚碧海蓝天美术馆隆重开幕。 现就“国际旅游岛地标文化摄影展暨民俗文化摄影研讨会”的成功举办总结汇报如下: 一、领会精神,提高认识。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张学泮指出,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强调过:“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对社团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指示。 张学泮副主席要求,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社团组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去试,大胆去闯,不断创新发展新路子。“社团活动月”是省社科联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团的作用而策划的重要载体。张学泮副主席认为,“社团活动月”有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整合社团资源,彰显社团的功能和作用。二是有利于促进交流合作,提升社团活动的整体层次和影响力。三是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赶争先进的良好氛围,促发和催生一批品牌社团和品牌活动。

鲁迅的思乡情结

文汇报/2016年/4月/18日/第W07版 文汇读书周报?书人茶话 鲁迅的思乡情结 王锡荣 鲁迅曾说,他离开故乡是“走异路,逃异地”,是怀着“逃”一样的心情离开的,因为他对那里的人们“连心肝也有些了然”了,意思是深恶痛绝,不想再见到了。但在他的作品里,又分明写着“思乡的蛊惑”,小说《故乡》中分明透露出深深的乡情。说“思乡”的时候,是在小说、散文诗里,或许有创作的成分;说“逃”的时候,是在自述、回忆里,似乎更真实些。 不过,这些毕竟都是给人看的,毕竟都有创作的成分,很难说哪一种更真实些。要说真实,日记当然更真实。我们就从日记来看看鲁迅对故乡究竟是恨还是爱? 鲁迅留存的日记,从一开始就是离乡背井——已是在从南京向北京的迁徙途中,且已是旅途的尾声:当天就到达了北京。在这里,鲁迅除了与远在故乡的弟弟们通信,还与故乡的学生弟子联络。这首先表明,他不是讨厌故乡所有的人,至少有那么几个人或者说一些人,还不令他讨厌。 然后,到北京仅一个星期后,我们看到,有一条关于故乡的记载出现了:1912年5月13日:“午阅报载绍兴于十日兵乱,十一犹未平。不测诚妄,愁绝,欲发电询之,终不果行。夕与季茀访燮和于海昌会馆。”显然,他是在教育部上班时,看见报纸的报道,还与几个同乡好友讨论这事。关于绍兴兵乱的报道竟使他“愁绝”,这两个字把鲁迅对故乡的思念,全盘透露出来了。当然,这里愁的首先是家人的安危,但怎见得不是对故乡思念之情的体现呢?家人安危当然与故乡的乱或安不可分割。第二天又“晨以快信寄二弟,询越事诚妄”。他没有询家人安危,而是询“越事诚妄”,可见并不只是从家人的安危考虑了。19日又“苦望二弟信不得”,因为已近一周了,音信全无,一个“苦”字把他的焦虑不安描画得淋漓尽致。 至此,鲁迅的思乡之切已表露得极为充分,不必再加证明了。他说当时之“逃”,只是说当时的心境而已。时过境迁,饱受羁旅之苦的鲁迅,毕竟抵挡不住思乡的蛊惑! 到8月7日:“见北京报载初五日电云,绍兴分府卫兵毁越铎报馆。”这个“越铎报馆”,是在鲁迅的支持下,几个青年办起来的,鲁迅还给他们写过《越铎出世辞》。现在被绍兴军政府的卫兵砸毁,怎不让鲁迅着急? 其实,鲁迅刚到北京时,思乡之情最为殷切。9月25日的日记更令人动容:“旧历中秋也。下午钱稻孙来。收二十日《民兴日报》一分。晚铭伯、季市招饮,谈至十时返室,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这天来访、招饮的,都是同乡好友,收到的是故乡的报纸,还是他所支持的青年所办的报纸。而后看到中秋圆月时的感叹,更是有些凄然!思念之情已无以复加。 第二天,又有一条记载:“七时三十分观月食约十分之一,人家多击铜盆以救之,似为南方所无,似较北人稍慧,然实非是,南人爱情漓尽,即月真为天狗所食,亦更不欲拯之,非妄信已涤尽也。”这一段议论,虽然是对故乡所在的南方人有所贬抑,但实际上是所谓“爱之深,恨之切”的表现而已。同时,可以看到,鲁迅是把“南方及故乡”放在议论主体的位置,显示了在其心目中的中心地位。 到12月8日,“是日易竹帘以布幔,又购一小白泥炉,炽炭少许置室中,时时看之,颇忘旅人之苦。”这“旅人”两字,体现了他自己作为南方人的身份认同。当他用“旅人”一词时,意识已飞回故乡了。次年2月15日:“前乞戴芦舲画山水一幅,今日持来;又包蝶仙作山水一枚,乃转乞所得者,晴窗披览,仿佛见故乡矣。”看来他所见的画都是以故乡或江南山水为背景,所以

影楼化妆师工作总结

影楼化妆师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xx年即将过去,过去的一学期里,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摄影协会团结广大会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学院领导的肯定和广大同学的认同。回顾总结上学期的工作经验,我们摄影协会在本年度开展活动的宗旨是凭借全体会员对摄影艺术的热爱和热情、集合全体会员的智慧,致力于摄影活动和摄影艺术创新,并同时为充实会员业余生活,丰富校园文化作贡献。协会以提高个人的摄影技术和艺术修养和普及摄影艺术为中心,以照片交流、摄影比赛、摄影讲座等方式为途径,开展活动。 一、协会积极组织活动 1,纳新活动 开学之初,我们积极吸纳新生的加入。我们的老干部和我们的会长冒着烈日,认真的让学弟学妹们了解咱协会、诚恳地接纳新成员的加入。也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下,我们的队伍才渐渐强大。 2,志愿活动 俗话说:“学校是我家,卫生靠大家”。因此我们怀着一颗奉献的心,与阳光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举办了一次“清扫校园志愿者活动”。参加活动的成员不怕苦、不怕累,把自己对母校的爱全都融入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了。参加活动的成员都是好样的,咱协会为你们骄傲。 同时参加此次活动,我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学校会更加美好。 3,趣味知识竞赛 为丰富成员的课外生活,我们与乒乓球协会、沸点动漫协会联手举办了一次趣味知识竞赛。此次活动内容与摄影、乒乓球、动漫等知识相关。极大的丰富了成员的视野。 二、特色之处 1.我协会有一个团结、负责、有能力的干部队伍,所有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相互之间协作默契。 2.会员为协会工作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3,成员积极参加协会活动 三、进一步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 (一)为了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提高会员的摄影技能,协会一直都在加强自身的建设。如建立协会章程,做好会员基本概况登记,并不时的更新和制作通讯录等。当然,我们也利用自己的qq群和网站,加强各会员间的沟通与交流学习,也促使我们更加的了解自己的摄影协会。 (二)协会的点滴成绩是来之不易的,在成绩面前,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自身的不足 (1)虽然摄影协会是由学院的摄影爱好者组成,但是有些会员还是没有自备相机,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不便,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把摄影技术传授给每一位的会员,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摄影爱好者! (2)与其他(特别是外校的)同类社团交流较少。我们会加强与外校沟通与联系,学习外校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提高协会各方面的能力。 一学年来,协会成员团结奋斗,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展望新的学年,协会在学院党办、院团委领导,系领导下,将继续发扬我们优势,努力改进自身的不足,促进会员间的交流与协作,努力把我们广角摄影协会做得更好。影楼化妆师工作总结 作为一个新兴社团,在短短几年中,始终将活动做的最好。为了培养大家的摄影兴趣,提高大家的摄影水平,我们充分利用好每一次活动的机会,为社员普及摄影的知识技巧,并经常组织实践采风活动,让大家在学习中进步,到实践中成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