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绍兴县活动报告:胡京昌:以史料为基点,搭建理论脚手架——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1)

绍兴县活动报告:胡京昌:以史料为基点,搭建理论脚手架——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1)

选自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主编《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以史料为基点,搭建理论脚手架

——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胡京昌

【背景分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学习要求是:(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据此,拟定了本课的主题:立足我国的建设,从罗斯福新政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在此主题之下,帮助学习者: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尝试着初步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阐释新政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生态等领域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作用;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概念,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及影响;在分析相关历史内容和资源中,能初步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论明史等基本方法;借助教师所提供的、解读经济危机原因的“理论脚手架”,自主或合作完成对相关(部分)知识的建构;认识到,罗斯福“新政”的重大意义在于,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新模式,从而挽救了危机,“保全”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并且由此开启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新发展时代;只有与时俱进,适当调整,锐意改革才能发展强大。

本课所在单元的标题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前一课指出,随着资本

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生产关系呈现不适宜的现象,这阐明了罗斯福新政的时代背景;本课则叙述了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揭示了经济政策从“自由放任”到“强化干预”变化的因素及规律;下一课则重点论述罗斯福新政的深远影响,即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调整。明确了本课在三课中所处的地位后,要注意:既要进行同时代的横向整合:关注英、法、德、日、苏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也要进行跨时代的纵向整合:从自由竞争到私人垄断中的“自由放任”再到“国家干预”,从而理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

高一学生处于前成人阶段,其理科学习能力强于文科,这是因为文科知识需要大量的背景材料和阅历体验,而这一点未成年人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对情境的创设和理论脚手架的搭建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学习政治课必修Ⅰ《经济与生活》,对经济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初中历史也有相关的内容。经过问卷调查,43%的学生知道“罗斯福新政”这个名词,但不知道其具体情况;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的内容依次为军事、外交、文化、政治、经济。因为罗斯福新政属于经济政治的内容,据统计只有32%的学生感兴趣。基于以上学情,我试图把现实中一些典型的经济、政治问题与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生活。

【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二十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及后果,7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是否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呢?

出示2007年有关中国经济运行的图片和数字资料:

1.中国基尼指数超过危险临界点

0.48

2.

全年CPI上涨4.8%

3.北京、上海新建房屋均价突破

12000元/平方米。

2007年中国经济数字

经济是否过热?

对于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面临的新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呢?

出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的照片:

讲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日理万机,这是他们在百忙中挤出时间聆听两位世界史专家讲课,目的是要借鉴人类发展中成功的经验和汲取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历史是人类前行中的良师,70多年前的罗斯福“新政”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深刻的启迪呢?

学习新课:

第18课罗斯福“新政”(板书)

一、病入膏肓,临危授命(板书)

了解罗斯福“新政”,首先要看看当时的美国正面临着怎样的危难境地。请同学们看视频资料(出示《大国崛起》有关美国经济大危机的片段:“黑色星期四”):

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视频资料,揭示了大危机给美国经济与社会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后果?

预设回答:股市崩盘、银行关门、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商品积压、矛盾激化。

对学生的回答给以点评和小结后,讲述并引导进一步思考:美国经济大幅下挫,美国人民绝望、恐惧、迷惘,谁来拯救美国?在绝望中迎来了美国1932年的大选,恰好德国也在同一年大选,这两场关乎人类历史进程的大选最终会选择谁呢?

出示希特勒、胡佛、罗斯福照片和美、德两国大选结果的资料:

讲述:德国的特殊国情使人民受骗而选择了希特勒,美国人民为什么抛弃了胡佛而选择了罗斯福呢?请同学们看下面五段资料:

史料1 我们应该组织起来,象苏联人民那样建立社会主义政府,杀死这帮吸血的魔鬼资本家。

——一名美国工人(1932)

史料2 “饥饿总统”拿不出一点办法,我们希望也像意大利那样建立法西斯。

——一名美国资本家(1932)史料3 1930-1932,每天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大使馆门前,要求移民苏联。

——美联社报道(1932)史料4

——人教版教科书必修II 史料5 我发誓,一定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罗斯福

分析指出:胡佛的政策被实践证明彻底失败了,美国人民在“胡佛村”中痛苦地挣扎,肯定不会再选他当总统了。罗斯福承诺实行改革,让美国人民看到了希望。选举结果,罗斯福大获全胜。罗斯福深知美国患上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综合症,要治病就必须找到致病的根源。

【史料运用解析】

选择恰当的历史视频资料、历史图片和当事人的议论评语,再现一定的历史真实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思考,从而使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罗斯福“新政”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解剖病体,查找病因(板书)

出示有关罗斯福“新政”的漫画:

阅读以下几段资料:

史料1 什么都不管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亚当·斯密史料2 美国政府的原则是不干涉企业经济。

——柯立芝史料3 市场机制能自动调节经济活动,干预只能造成低效率,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美国政府应尽量减少对企业的约束,做好经济的守夜人就行了;政府也没有必要担负救济与福利的责任,每位美国公民不要等待救济,要靠个人奋斗。

坚持了100多年的自由市场经济既然能带来空前繁荣,那末它也会在自我调节中克服这场危机。

——胡佛史料4 1924年福特汽车厂日产汽车2500辆,1929年达到日产6000辆。美国70%的汽车是分期付款买的,促使资本家疯狂地生产,他们普遍认为生产无极限,消费无极限。胡佛说:“我们美国人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战胜贫穷”。

——《美国简史》史料5 1920——1929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55%,工人工资仅增长了

2%;占美国人口1%的富人拥有财富超过全国总财富的33%,大批的穷人没有消费能力。

——《美国简史》请同学们思考并概括:引发经济危机的病因究竟在哪里?

预设答案:在“自由放任”的理论指导下,生产无序化;生产的东西太多,导致商品的大量积压;社会贫富分化严重,导致市场消费疲软;金融缺乏监管,投机性太强;等等。

出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原因的“理论示意图”:

教师分析:经济危机的发生,是因为当时的美国政府奉行“自由调节”或称“自流放任”的经济政策,导致一方面生产不断扩大,股票价格大幅飙升,呈现出严重过热的泡沫化倾向;而另一方面,美国政府又没有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社会福利和分配机制,导致贫富分化严重,广大民众因贫困而无钱消费,致使广大的消费市场陷于萎缩状态。这样就造成了生产过大而消费过小的病态经济局面,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危机并发症的发生。总之,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由于政府缺乏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对社会分配的科学调配,从而导致了生产与消费的严重失衡;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制度层面的问题。

【史料运用解析】

史料与图示相结合,利于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地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这个

“理论示意图”

,简洁明了,既指出生产和消费的供需严重失衡导致了经济危机,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社会财富主要集中于少数人之手的制度不合理。史料教学不同于史学研究,把丰富的史料与简洁的示意图配合使用,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找到了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源,就要对症下药,绝不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时有一位英国经济学家开出了一剂医治经济危机的“良方”。

出示爱因斯坦和凯恩斯的照片:

介绍:这两位人物都对二十世纪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爱因斯坦开启了科学的新时代,凯恩斯则书写了经济宏观调控的新篇章,他揭示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政府必须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大创新型理论。

三、抓住病根,对症下药(板书)

出示凯恩斯解读经济运行规律的示意图:

讲述:凯恩斯认为,经济活动主要是由社会总供给,也就是生产领域和社会对症下药凯恩斯主义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个人消费+国家工程投资、对外出口> 扩大生产启动内外需扩大三大消费用消费投资出口拉动(政府用宏观调控策略)秘诀:国家干预使生产=需求

<工农商企业>(生产)(消费)

总需求即消费领域两大部分构成。其中社会总需求是由个人消费、国家工程投资和对外出口三部分构成的。国家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努力启动内外三大需求,通过扩大消费、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生产,最终的目的是使生产和需求两个环节大体相当,就不会造成以生产过剩为突出特征的经济危机,保证经济平衡健康地发展。

二战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症结突出表现为生产大于市场需求。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就是要改变生产大于市场而为生产与市场需求大体相当。其关键在于:运用政府的力量在启动需求的同时,还要抑制过热的生产。

出示罗斯福“新政”改革机理示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从中找出治理经济危机的三种方法:

方法一:生产继续照常进行,努力扩大内外需求,使供求平衡;

方法二:市场大体不变,但可缩减生产,也可使产需大体平衡;

方法三:既抑制过热的生产,又努力扩大内外需求。

引发学生思考: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为什么?

预设答案:第三种。因为政府利用宏观调控,一方面抑制过热的生产,另一方面努力扩大内外需求,双管齐下,效果会更好。

教师指出:罗斯福的改革思想与凯恩斯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出示史料:

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实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凯恩斯致信罗斯福(1933年)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这个国家需要大胆地改革,失败了就再换一种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复兴( Recovery )、救济(Relief)、改革(Reform)。

——罗斯福【史料运用解析】

呈现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两方面的史料,有助于使学生认识到,强化干预势在必行。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概念。

讲述:在此后的几年里,罗斯福总统在不同的领域,分阶段、有步骤地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改革法规,政府力图用宏观调控的力量使经济运行达到生产和需求的大体平衡。

出示有关罗斯福“新政”的两幅漫画和相关改革法规的列表:

引导学生参与了新政政策的制定和措施实施的全过程。计划组建“罗斯福新政智囊团”,下设六个分团,设一总团长和六个分团长,总团长由历史科代表担任,分团长由六个小组的小组长担任。六个分团是:金融监管团、复兴工业团、振兴农业团、启动需求团、社会保障团和环境保护团。让各分团结合课文提供的素材,阅读、讨论相关的政策、措施。向学生推荐几个重点问题供讨论:为什么

新政首先从金融方面开始?怎样缓解工业危机?怎样缓解农业危机?怎样缓和社会矛盾?

讨论后,请各分团团长分别谈谈各组的认识,然后由老师点评,最后再由我来统筹大家的意见进行简短的小结。小结时可出示示意图:

整顿金融抓住龙头

复兴工业调控核心

以工代赈启需关键

罗斯福新政的三大关键措施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政,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可以适当运用以下史料:◎关于工业方面的史料:

说明:“新政”的核心措施就是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是抑制经济过热、缓解劳资矛盾的关键。它把企业置于政府的有效管理之下。这样就抑制了盲目竞争,减少了商品积压,缓解了劳资矛盾,使生产领域回到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这充分体现出“新政”之新:政府介入了对企业生产的强力干预,而不像以往那样,只单纯依靠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

【史料运用解析】

史料的呈现追求多样性和生动性。颁行《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措施。对此,学生之间的对答和分析、以及教师的相应点拨都较精彩。简言

之,学生分析的很“准”:准确概括出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实施的背景、特点和作用;教师点拨要“透”: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法案的作用和创新意义。另外,这一教学环节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既体现了“学”的主体性,也体现了“师”的不可或缺的指导性。教与学的高效性,由然可见。

◎关于农业方面的史料:

1933年,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的棉田,屠宰了20多万头大猪和600多万头小猪。

——转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Ⅱ)

农民倒掉了牛奶罗斯福农民交谈

说明:“新政”在农业领域所采取的措施,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两利相较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销毁大量农产品会造成暂时性的巨大损失,但与把农产品价格降得更低进行甩卖,从而造成农产品更大幅度的杀跌相比,损失反而要小。两种结局的对比,政府果断选择了前者。从表面看,大量农产品被毁造成了短痛。但从长远看,农产品价格的回升与稳定所带来的利益要远远大于短期的损失。这就是经济决策中应遵循的辩证法。

【史料运用解析】

“减耕减产”和补贴农民,是“新政”振兴农业的主要措施。而销毁农产品与稳定农业,则是教学的难点。此处运用史料,意在让学生运用政治课所学“价值规律”等知识阐明了这一教学难点,崭露了探究问题的才华;而教师运用反证法辨析,说明“两害相较取其轻”,剖析透彻,既尊重事实,又使难点化易。

◎关于社会救济方面的史料:

人民有言论、信仰、免于恐惧、免于匮乏的自由。

——罗斯福说明:有些资本家攻击罗斯福总统,说他只代表工农而不顾他们的利益,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总统提出四大自由的主张,是想通过建立人文关怀社会保障的机制,最终达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增进社会和谐的双重目的,最终的受益者将是全体美国人民,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关于“以工代赈”方面的史料:

1932~1934年,政府投入180亿美元修了13000个运动场、1000个机场、800个医院、2500所学校、100个水电站、20万亩国家公园、种了2亿棵树。

——摘自《美国简史》

说明:“以工代赈”把解决经济、社会、公共设施和环环境保护等诸多措施有机结合起来,用辩证治疗的方法,力求一个药方能治多种并发症,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体现了高超的执政能力。

◎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史料:

说明:单纯依靠输血性的救济,只能解决一时之困。“以工代赈”,使解决就业与扩大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而通过建立工会来保障工人的工资和权益,根据财产法对富人征收重税,用所征之税去关怀弱势群体。通过这些“削峰填谷”的措施,使社会和谐健康地向前发展。

“新政”不但是一场经济改革,还是一场社会改革。其“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理念,表现为通过建立“生产——就业——消费——安定和谐”的循环机制,开发出长久、稳定和庞大的供需市场,使美国经济和社会步入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保障的政策是一项惠及各个阶层并会产生巨大社会经济回报的多赢化的投资,是市场经济进一步优化的表现。

【史料运用解析】

此处多种史料意在阐明:罗斯福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找对了改革的最佳切入点:“救市”的关键是让穷人得利,要想成就富人,先要保全穷人。保民生是万道之本,人民好才是真的好,大家富才使国家富,小河水满,大河才能永不枯竭。他推行的不仅仅是经济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实际是拆除了社会炸弹的引信。其“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理念,是市场经济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结晶,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四、药到病退,摆脱危机(板书)

引导学生思考:“新政”是一个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其作用和影响究竟有哪些?让学生看课本第86页第二、三段所提供的相关评论,然后引导学生

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一起分析:

第一,一个重大改革所起的作用,应着力从哪几个领域去考察?

预设答案:经济、社会、政治。

出示有关“新政”作用的列表,让学生尝试着填写:

说明:“新政”在经济、社会、政治这几个领域收到的成效,从课本上已经能得到明确的信息。但是,“新政”和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或说“新政”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影响,课本上没说,而实际上“新政”改革既为美国参战作了必要的准备,又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始终。对于这一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作一个探究题目,把它补充进来。

第二,经济、社会、政治这几个领域之间存在着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预设答案:经济的发展会促进民主的健全和社会的稳定;同样,社会稳定和政治的民主也会使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当提升:掌握了分析历史事件作用和影响的方法,就可以举一反三去解决类似的历史问题。譬如,认识商鞅变法、明治维新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影响等。总之,学会分析问题,是我们历史课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新政”已经过去70多年了。它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经验和教训很值得借鉴,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反思。

五、重在预防、健康发展(板书)

教师引导:能否借助关于商鞅变法和改革开放的学习,来解决罗斯福新政这一问题?

第一,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预设答案:如果说商鞅变法的实质是创立封建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那么罗斯福“新政”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创新。

第二,与胡佛的经济政策相比,“新政”具有什么特点?

预设答案:加强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使生产和需求大体平衡,同时保证社会的和谐运转。

第三,也就是说“新政”抛弃了胡佛采取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担负起了宏观调控的重大责任。根据课本P86最后两段提供的信息,想一想,“新政”在国家体制方面有什么重大创新?这种创新的体制又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预设答案:“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开创了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新体制,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新体制强调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进行干预,它使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二战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根据情况,适当拔高: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同以往资本主义体制相迥异的新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这一新体制下,不再使经济发展放任自流,不再让社会缺乏保障,而是让国家充分担负起调节经济、安定社会的责任。通过有形的宏观调控和无形的市场规律,使经济和社会能够更健康和谐地向前发展。下一节课,我们将详细地了解和认识“新政”在二战后的重大影响。今年是我们国

家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在成就面前,我们更要以史为鉴,居安思危。中美两国制度不同,“新政”与今天所处的时代也大不一样,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类总结出的具有普世性的经验和教训是值得认真汲取的。

课堂拓展:19世纪以来,人类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先后推行过“自由放任”和“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但是,任何一种政策都不可能包治百病。出示时事资料:

2007中国通过六次加息来抑制经济过热,同时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2008年要实行货币紧缩政策,防止通货膨胀。

2008年1月,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花旗银行上年第四季度巨亏近100亿美元,引发全球股市暴跌,沪市四天暴跌1000点,市值缩水4万亿,股票哀鸿一片。

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时事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要求学生“自主择业”,分工合作,动脑创意,言之有据。

选题1:收集有关“新政”措施的典型史料进行解读;

选题2:制作罗斯福“新政”的网页;

选题3:写一篇“新政”启迪现实的小论文;

选题4:比较美国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异同。

【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强调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基于新课程的这一理念,我在《罗斯福新政》的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多方创设条件,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下面是我的教学反思:

第一,寻找现实与历史的契合点

改革开放的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穿越了西方上百年发展的历程,巨大的机会被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幸运地赶上了。然而,许多人却浑然不知,没有历史的思维肯定判断不了明确的方向。当股市暴涨暴跌、基尼指数增大、生态环境恶化……,这一幕幕映入眼帘时,历史不断地提醒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保持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只有不与现实割裂,历史才能真正成为有生命力的科学。

诚然,把历史简单化、庸俗化、政治化,牵强地与现实联结并不足取。但是,学生通过历史课,学会以史为鉴,认清现实状况,对于其人文素养的提高,乃至今后的人生道路都有重大的意义。

本课的主题定位在“让学习者通过罗斯福‘新政’,认识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这绝非庸俗地用历史为现实服务,而是把冰冷的历史概念转化为鲜活的现实理念:建立和谐社会,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关注弱势群体;科学发展观要注重宏观调控,关注生态文明,力行可持续发展。

第二,“我们不是一个只会听讲的容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已经给他们提供了相关的一些经验,他们可以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本课在导言与结尾的设计,正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及认知能力,通过对现实信息的传达,使其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用现实经验的钥匙去理解历史,用历史学习提供的智慧去观察现实,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课后,我征询了一下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感受。一位女生认为,她历来不重视历史学习,一是因为将来不打算学文,二是历史远离自己的现实感受,实在提不起兴趣。可当看到本课中上台演讲同学的精彩表现,羡慕极了,同时也切实感受到现实与历史相距并不遥远,知悉历史最起码会有不俗的谈吐,也会拥有一双洞悉现实的慧眼;另一位参与发言的男生认为:作为90后一代的高中生,我们更渴望在课堂中展现自我,我们不是一个只会听讲的容器,我们能写、能说、能创

作、能展现更多的个人才华。在这个充分开放的时代环境中,学习应成为快乐的事情,希望老师多给我们提供这样的机会;还有一位女生认为,老师还不够“解放”,应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来。文后附上学生的部分课堂发言,以供参考。

第三,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罗斯福“新政”内含政治、社会、经济乃至国际关系众多内容,概念多而复杂。就本课而言,学生实际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距离,怎样缩短这个距离呢?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创造出让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经验去生长出新的经验的“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搭建“理论脚手架”,使学生在“脚手架”的帮助下,主动地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本课摒弃以往由老师逐条解释“新政”措施的方法,而是以“凯恩斯主义”原理为范本,用图示来搭建认识“新政”措施的理论平台。经济活动的两大环节,消费环节中的三大需求,用启动需求来拉动生产的调控模式,都直观、简洁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师为之提供的“脚手架”,对新的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完成对“新政”背景、内容、特点、性质、影响和意义的建构。本课用一张简单的图示,诠释了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初步达到了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但是,情境的创设及理论平台的搭建怎样才能更别开生面,更引人入胜,更有利于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仍需进一步探研和完善。

第四,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是教师的严重失职

本课中,学生的活动占了课时的一半。为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避免出现不知所云的互动,以及游移离散式的论辩,而是实实在在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协作及促进的作用。利用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学生合作、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完成对所学新知识的建构。

在课前教学准备过程中,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完成了对六个“分团”的组建,在各分团长的带领下,全体学生几乎都参与到学习探究过程中来。他们在准备时还采取了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的方法,在合作中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主动、

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多元化的智能及创造潜能被充分地发掘出来。譬如,“振兴农业团”团长邓乐成语言幽默风趣,很有感染力,他形容“新政”农业改革后农民的笑容像花一样绽放,赢得满堂喝彩;杨曼姝同学在介绍社会福利法时采用了角色扮演,使全体同学“身历其境”70多年前的美国,体验了失业者的不幸,从而对“新政”的社会福利改革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孙迪同学充分运用他在政治和地理课中已获得的背景经验,把美元贬值与促进出口、价值规律与销毁农产品、黑色风暴与环境保护等学术专业概念,解释得恰到好处,使全体同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教学至此,我不禁感慨:学生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不开发出来就是教师的严重失职。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我反躬自身,真切地感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尤其要注重学习现代新的教学理论,还要不断地总结反思,博采众长,扬弃取舍,以尽快形成一套适合自身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最后,提醒自己:为师者永远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简单生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须知,学习者蕴藏有无尽的思想力、感受力和创造力!

第五,史料的运用要注重有效性

在一堂课中,史料的呈现方式要力求多样化,这既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规律,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在一节课中可以呈现地图、照片、表格、文字、曲线图等多种形式的材料,还要在每一节课里精心筹划训练解读这些史料的方法,重点的史料一定要挖透,要抓住其本质。关于一组图片的观察呈现,应做到播放前明确问题,播放中加以引导,播放后概括总结,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助教作用,不可拉洋片一闪而过。

学生到了高三阶段,往往审题不行,特别怕情境的变化,这跟平常史料教学不当有很大关系。因此,提升学生对史料的运用、呈现、回答、提取的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统筹训练规划,教学设计合理,立足长期培养。如果每节课都能让学生掌握一两项解读史料的能力,那么累加起来就会显出好的效果来。

【附1】关于农业

绍兴县活动报告:胡京昌:以史料为基点,搭建理论脚手架——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1)

选自何成刚、张汉林、沈为慧主编《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以史料为基点,搭建理论脚手架 ——以《罗斯福新政》为例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胡京昌 【背景分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学习要求是:(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分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据此,拟定了本课的主题:立足我国的建设,从罗斯福新政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在此主题之下,帮助学习者: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尝试着初步运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阐释新政在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生态等领域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作用;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概念,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及影响;在分析相关历史内容和资源中,能初步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论明史等基本方法;借助教师所提供的、解读经济危机原因的“理论脚手架”,自主或合作完成对相关(部分)知识的建构;认识到,罗斯福“新政”的重大意义在于,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新模式,从而挽救了危机,“保全”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并且由此开启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的新发展时代;只有与时俱进,适当调整,锐意改革才能发展强大。 本课所在单元的标题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前一课指出,随着资本

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生产关系呈现不适宜的现象,这阐明了罗斯福新政的时代背景;本课则叙述了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揭示了经济政策从“自由放任”到“强化干预”变化的因素及规律;下一课则重点论述罗斯福新政的深远影响,即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调整。明确了本课在三课中所处的地位后,要注意:既要进行同时代的横向整合:关注英、法、德、日、苏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也要进行跨时代的纵向整合:从自由竞争到私人垄断中的“自由放任”再到“国家干预”,从而理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 高一学生处于前成人阶段,其理科学习能力强于文科,这是因为文科知识需要大量的背景材料和阅历体验,而这一点未成年人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对情境的创设和理论脚手架的搭建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学习政治课必修Ⅰ《经济与生活》,对经济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初中历史也有相关的内容。经过问卷调查,43%的学生知道“罗斯福新政”这个名词,但不知道其具体情况;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的内容依次为军事、外交、文化、政治、经济。因为罗斯福新政属于经济政治的内容,据统计只有32%的学生感兴趣。基于以上学情,我试图把现实中一些典型的经济、政治问题与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生活。 【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二十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及后果,7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是否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呢? 出示2007年有关中国经济运行的图片和数字资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