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茧腹症

茧腹症

茧腹症
茧腹症

腹茧症(abdominal cocoon)1978年被首次报道并命名,临床少见。其特点是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致密、灰白色的纤维膜所包裹,形似“蚕茧”,故称为腹茧症,又称为特发性硬化性腹膜炎、小肠禁锢症、小肠

纤维膜包裹症等。多见于青春期女性。

腹茧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如腹部包块、腹痛、腹胀、呕吐等急性或慢性肠梗阻症状。女性患者可引起输卵管粘连而表现出不孕症。病程长短不一,部分患者病情可自行缓解,但常反复发作。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46岁,因“反复上腹胀痛2月”于2008年1月10日以不全肠梗阻收治入院。

病史简介患者2月前出现进食后反复上腹部胀痛,伴有恶心、反酸嗳气及食欲下降,少量呕吐,无发热,盗汗,无腹泻,无呕血黑便,无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发病以来体重减轻约10 kg,既往无手术及其他

重大疾病史。

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消瘦,神清,精神可,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上腹饱满质软,未见胃肠型,肝脾肋下未及,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

音5次/分,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辅助检查三大常规、凝血功能、血沉、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试验、抗核抗体、胸片、腹部B

超无明显异常。

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6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67 U/L,总胆红素为37 μmol/L,结合

胆红素为19 μmol/L,非结合胆红素为18 μmol/L。

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为1.8 ng/ml(正常值0~20 ng/ml),癌胚抗原为1.7 ng/ml(正常值0~5 ng/ml),癌抗原199:30 U/ml(正常值0~37 U/ml)、癌抗原125为36.1 U/ml(正常值0~35 U/ml),铁蛋白为

98 ng/ml(正常值7~323 ng/ml)乙肝三系示“小三阳”,乙肝病毒DNA低于检测下限。

内镜电子胃镜显示胆汁反流性胃炎伴糜烂,球降部大量胆汁淤积,食管下段炎症。腹部平片示不全肠梗阻。小肠造影示肠腔内多个液气平面提示梗阻(图1)。

腹部CT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扭曲,肠系膜增厚伴上消化道扩张,提示不全性肠梗阻(图2~5)。

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接受禁食、胃肠减压、保肝、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补液、营养支持治疗。治疗二十余天病情无好转,每天胃管引流液超过1000~2000 ml。遂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发现患者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扩张明显,腔内黏膜无异样,肠腔扭曲较固定,进镜较困难,似腔外有粘连可能。

再仔细询问病史,发现患者于2006年12月在骑摩托车时与公路护栏相撞、摔倒,腹部着地,曾有一过性剧烈腹痛,经医院检查无明显异常。根据患者既往腹部外伤史、消化道不全梗阻的症状体征及影

像学上异常表现,考虑为腹茧症可能。

因内科保守治疗无效,遂转我院胃肠外科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广泛粘连,全段小肠及系膜粘连成一整体团块,外层被白色茧样结缔组织膜包裹紧密(图6),胃、上段空肠肠壁增厚及内腔扩张明显,

腹腔内未见明显肿块。行粘连松解术。

病理检查见全小肠外层纤维组织增生,胶原化伴炎细胞浸润。

术后3个半月随访患者病情稳定,症状缓解,饮食恢复正常,体重增加十余公斤。

病例讨论

发病原因病因不明,可由发育不良引起(原发性),腹腔炎症、创伤等也可继发该病

一些原因不明、无腹部手术及外伤史腹茧症者可归于原发性腹茧症,该类患者可能因胚胎发育中

大网膜发育不良所致。

另一类为继发性腹茧症,即有较明确病因,包括结核性腹膜炎、非特异性腹腔炎症、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长期腹膜透析、肝硬化腹水患者接受腹腔静脉转流、腹部外伤、腹腔内化疗及肝移植术后等。本例患者有腹部外伤史,考虑为继发性腹茧症。

诊断依据影像学检查有重要价值,但确诊仍须病理检查

根据患者反复出现的临床表现、病史以及影像学资料有助于术前诊断腹茧症。

腹部立位平片无特异性。典型的超声特点为肠管被限制在腹后壁,呈强回声团块,疾病后期见膜状物形成。消化道造影示扩张肠袢聚集成团并固定,称“菜花征”,钡剂通过时间延长。

CT检查有助于腹茧症的术前诊断。CT能显示梗阻程度及包块内肠管的情况,还能显示包裹在肠管周围的纤维包膜。一旦观察到包膜便可诊断腹茧症。典型的CT表现为扩张的小肠肠袢固定在腹部的某一部位,并被增厚的包膜所包裹或分割。增强扫描示包膜强化明显,部分病例可见腹腔积液及肠管间

积液。

确诊仍需剖腹探查及病理结果。典型病例术中可见全部或部分小肠被一层灰白、质韧偏硬的纤维膜包裹,形似蚕茧,邻近脏器也可被此膜覆盖。纤维膜是连续完整的,与肠管及肠管之间粘连疏松。病理显示纤维结缔组织,可伴局灶性炎症浸润,系膜淋巴结可有非特异性反应性增生。

鉴别诊断需要与腹膜包裹症鉴别,后者无粘连,肠蠕动不受限腹膜包裹症也是一种少见疾病,患者小肠被包绕在一层相对正常的腹膜当中。该病是胚胎发育中

脐囊残留,并随小肠发生、发育而被包绕入腹腔,包囊颈部附于十二指肠,又名“十二指肠旁疝”。与腹茧症不同的是,腹膜包裹症小肠外被膜与正常腹膜相似,其内壁与小肠肠管并无粘连,小肠近似位于一个较小

的腹膜腔中,肠管蠕动不受限,很少发生肠梗阻。

治疗对症状严重者,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并因其他疾病在影像学检查时确诊的腹茧症患者,可不予处理,或采用非

手术治疗,如胃肠减压、中医中药治疗等。

对有腹胀、腹痛等症状或出现消化道梗阻症状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其原则为尽可能彻底切除包裹小肠的纤维膜,松解粘连,同时行肠排列术,反复腹腔冲洗。但不能轻易切除整个包块,避免造成肠瘘、甚至短肠综合征。将包膜剪开、剥除,发现小肠间有纤维粘连束带、易于分离,术后仍可再次出现纤维膜形成肠袢,但经排列的肠管不再出现肠梗阻现象。对于无法逆转的肠管损伤,或难处理的病例可行近端小肠造瘘术。如切除肠管,因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和病死率很高,建议Ⅱ期吻合。

本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症状很快缓解。

■点评

临床上腹茧症非常少见,以纤维包膜包裹全部或部分小肠,临床上以反复完全性或不完全肠梗阻及腹部包块为特点,原因不明。患者既往多无腹部手术史,临床症状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

症状轻者无需处理或内科保守治疗。症状重者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病例提示我们,对临床上诊断不明的反复腹痛、肠梗阻患者,应考虑腹茧症的可能。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治疗,可避免一些并发症和不必要

的肠切除。

图1 小肠造影示肠梗阻,小肠内有多个液平面(上箭头),扩张

的肠袢积聚成团,呈菜花状(下箭头)

图2-3 腹部CT示肠梗阻,小肠扩张有积液,可见液平面(箭头)

图4 腹部CT示小肠被增厚的包膜所包裹,呈蚕茧状(箭头)

图5 术中所见包裹小肠的“蚕茧”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第三版国际共识定义(中文翻译版)

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第三版国际共识定义(中文翻译版) 重要性: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定义最后一次修订是在2001年。考虑到脓毒 症病理学(器官功能、形态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循环的变化)、管理以及流行病方面已经取得的进展,因此需要对该定义进行复审。 目的:根据需要对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的定义进行更新和评估。 过程:危重病医学学会与欧洲重症监护医学学会召集19名脓毒症病理学、临床 试验以及流行病学方面的专家组成工作组。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的定义与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会议、Delphi程序、电子健康记录数据库分析、以及投票产生,然后送至国际专业协会,要求(在致谢中列出的31个协会)同行进行评审与认可。 来自综合证据分析的关键发现:以前的定义的局限性包括过度关注炎症反 应、认为脓毒症遵循一个从严重脓毒症发展至休克的连续性误导模式、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不足。目前已有多个术语用于脓毒症、感染性休克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的定义,导致在报告发生率与观察死亡率时出现差异。工作组得出结论:“严重脓毒症”这个术语是多余的。 建议:脓毒症应该定义为感染引起的宿主反应失调所导致的致命性器官功能障 碍。为了便于临床操作,器官功能障碍可以用序贯[全身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的增加大于等于2分来表示,其相关的住院死亡率大于10%。感染性休克应该被定义为脓毒症的一个类型,与单独的脓毒症相比,特别是在严重循环、分子、代谢异常方面与高死亡风险密切相关。在临床上感染性休克患者可通过下列情况加以识别:在排除低血容量的情况下,需应用升压药以维持平均动脉≥65mmHg,以及血清乳酸>2mmol/L(>18mg/dL)。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在临床上可以通过下情况被识别:需要应用血管加压素保持平均动脉大于等于65mmHg,以及在没有低血容量情况下血乳酸大于2mmol/L(>18mg/dL)。根据这一联合标准,感染性休克的住院死亡率>40%。这个联合标准诊断的感染性休克患者相关的住院死亡率大于40%。在院外、急诊科或医院普通病房可疑感染的成人患者若符合至少2项临床标准[这一标准构成一新的床旁指标即快速SOFA(qSOFA):呼吸频率≥22次/分、意识状态改变、收缩压≤100mmHg],即可快速识别那些可能出现典型脓毒症不良预后的可疑感染的非ICU患者。在院外、急诊科以及医院普通病房,怀疑存在感染的成年患者,如果下面的临床诊断标准存在至少2条(这些诊断标准构成一个新的临床评分称作quickSOFA[qSOFA]:呼吸频率大于等于22次/min,意识改变,收缩压小于等于100mmHg),则作为更可能存在预后不良的典型脓毒症患者而被快速识别。

第三章艾滋病

第三章病毒感染性疾病 第十五节艾滋病 一、学习要点 ㈠掌握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艾滋病(AIDS)的传染源是艾滋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通过性接触、注射途径、母婴及器官移植等医疗行为进行传播;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为高发人群。 ㈡掌握艾滋病的临床特征 艾滋病毒(HIV)感染人体后经2~10年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在临床上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艾滋病期。在艾滋病期临床谱十分广泛,主要表现有①体质性疾病;②神经系统表现;③机会性感染;④继发肿瘤;⑤免疫缺陷并发的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㈢掌握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主要依靠检查抗-HIV来建立实验室诊断,常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做初筛试验,而以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做确诊试验。在某些情况下可用检测P 24抗原、用Northern blot 或RT-PCR法检测HIVRNA来明确HIV感染。 ㈣熟悉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CD4+T细胞在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破坏,导致细胞免疫缺陷,由于其他免疫细胞均不同程度受损,因而促使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 二、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母婴传播 2.肺孢子虫肺炎

3.卡波氏肉瘤 名词解释答案: 1.母婴传播:已感染HI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将HIV传播给婴儿,此称之为母婴传播。 2.肺孢子虫肺炎(PCP):由肺孢子虫引起的肺炎,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及短期发热,呼吸急促和紫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部少有罗音,X线胸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痰或支气管灌洗液等检出肺孢子虫可作出诊断。 3.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是HIV与人庖疹病毒8型共同感染所导致的恶性肿瘤,常侵犯皮肤或黏膜。 (二)填空题 1. HIV感染后使人体CD4+T细胞的受损的方式及表现有①-------------------------②----------------------------------③-------------------------------------④------------------------------- 2. 艾滋病患者常见临床表现的受累系统和器官通常是①----------------②---------------- ③-------------------④------------------⑤------------------ 3. 目前抗HIV的药物可分为三大类①-----------------②-------------------③----------------- 填空题答案: 1.HIV感染后使人体CD4+T细胞的受损的方式及表现有①病毒直接损伤②非感染的CD4+细胞受累③HIV感染干细胞④免疫损伤。 2. 艾滋滋病患者常见临床表现的受累系统和器官通常是①肺部②胃肠系统③神经系统④皮肤黏膜⑤眼部。 3. 目前抗HIV的药物可分为三大类①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②非核苷类逆转录 酶抑制剂③蛋白酶抑制剂 (三)选择题A型题 1.HIV下列哪些成分与CD4分子结合而进入靶细胞 A.RNA B. P24 C. gp120 D. gp41 E. RNA逆转录酶 2.HIV感染主要导致下述哪种损害而并发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儿童百日咳防治知识

儿童百日咳 百日咳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百日咳杆菌所传染的。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鸡鸣样吸气声为主要特征。 疾病简介 如果治疗不当,常可并发肺炎、脑病等。另外,百日咳病程长,可持续2—3个月以上,所以对孩子的健康影响很大。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患有百日咳应及早进行治疗。对于百日咳患儿应及早选用抗生素,以清除鼻咽部的百日咳杆菌。如红霉素每日每公斤体重50—100毫克,分2次肌内注射;也可酌情使用复方新诺明或增效联磺片,每次半片,日服2次。以上抗生素应连续应用7—10天。如使用某一种抗生素5天不见效时,可另换一种,如果同时使用2种抗生素也并不能提高疗效,因此以单用为好。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家长应注意观察以便早期发现其不良反应。据法国医学杂志报道,对于痉挛性咳嗽,用其它药物不能控制时,可使用维生素k,可获得很好的疗效。其理论根据虽然不清楚,但治疗效果比较明显。用法是:小于一岁的孩子每日肌内注射20毫克;大于一岁者,每日肌内注射50毫克。对于病情重的患儿,可使用高价“百日咳免疫球蛋白”肌内注射,每次1毫升,隔日一次,连续用3次。中成药治疗百日咳也有一定疗效,如”百咳灵”,每岁每交服一片,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鹭鸶咳丸”,每次一丸(1.5克),日服2次,用梨汤或温开水送服。另外,在以上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及时进行隔离,以免发生传染。 症状 症状: 吸入的空气中带有病菌,由患者喷嚏、咳嗽或讲话而形成。有那些症状?开始如同流感,流涕、喷嚏、低热、轻咳,其后的二周咳嗽逐渐加剧,有剧烈的阵咳,激烈的咳嗽持续不断而导致呼吸困难。出现这种情况时患者的呼吸呈典型的鸡鸣声。6个月以下的婴儿和成人一般不出现典型的鸡鸣。成年和青年以及未完全免疫的儿童,症状比较温和症状详细描述 本病可分为三期:卡他期,仅表现为低热、咳嗽、流涕、喷嚏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7~10天后转入痉咳期,表现为阵发性疼挛性咳嗽,发作日益加剧,每次阵咳可达数分钟之久。咳后伴一次鸡鸣样长吸气。若治疗不善,此期可长达2~6周。恢复期阵咳渐减甚至停止,此期2周或更长。若有呼吸道感染可再致疼咳,病程可2~3月,故有“百日咳”之称。 病因及发病机制 吸入的空气中带有病菌,由患者喷嚏、咳嗽或讲话而形成。百日咳杆菌为鲍特杆菌属,侵入呼吸道粘膜在纤毛上皮进行繁殖,使纤毛麻痹,上皮细胞坏死,坏死上皮,炎性渗出物及粘液排除障碍,堆聚潴留,不断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痉挛性咳嗽。支气管阻塞也可引起肺不张或肺气肿。】 诊断 (一)流行病学对仅有卡他症状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者应注意询问接触史。

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1]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 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2.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3.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重度子痫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

重度子痫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 发表时间:2019-04-16T11:33:56.11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第01期作者:倪俊[导读] 重度子痫是妊娠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同时将直接影响母婴的健康与安全,在产科诊疗中普遍予以严密的监测及针对性干预,本例患者妊娠合并重度子痫,行剖宫产术联合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后1周出现腹胀、心悸等症状,之后转院治疗行结肠次全切除+回肠造瘘术,因存在较大争议而进行医疗过错鉴定,本文主要就本例患者的诊疗经过及鉴定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报告。 (娄底市湘中司法鉴定中心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重度子痫是妊娠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同时将直接影响母婴的健康与安全,在产科诊疗中普遍予以严密的监测及针对性干预,本例患者妊娠合并重度子痫,行剖宫产术联合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后1周出现腹胀、心悸等症状,之后转院治疗行结肠次全切除+回肠造瘘术,因存在较大争议而进行医疗过错鉴定,本文主要就本例患者的诊疗经过及鉴定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报告。关键词:法医临床学中毒性巨结肠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医疗纠纷 2012年9月26日,赵某某因停经9个多月,阵发性腹痛至某县人民医院住院分娩,于2012年9月26日行剖宫产术,因其合并重度子痫,符合剖宫产指征[1],术中发现盆腔粘连,遂行双侧输卵管结扎术。术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2012年10月3日出现心悸、气促伴腹胀不适,遂于10月4日行剖腹探查术无好转,10月5日转某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行结肠次全切除+回肠造瘘术,后在某省医院行回肠造瘘回纳术。现医患双方就医疗行为与相关遗留后遗症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争议,申请医疗过错鉴定。 1 诊疗经过 2012年9月26日某县人民医院以停经9+月,阵发性腹痛1+小时为主诉收治入院。既往史:5年前因“巨大儿”、“妊娠期高血压”在我院行剖宫产术。入院诊断:1)重度子痫前期。2)G2P1宫内孕9+月LOA单活胎(瘢痕子宫)。于入院后第二日实施子宫下段剖宫产+双侧输卵管结扎术。10月4日某县人民医院进行剖腹探查。 10月27日于某市中心医院行CT检查,于10月5日某市中心医院以畏寒、发热、纳差、腹胀6天,加重伴呼吸困难3天为主诉收治入院。入院诊断:1)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重度脓毒血症,脓毒性休克,急性多器官功能障碍:急性肾损伤,I型呼吸衰竭,中毒性肠麻痹,中毒性脑病。2)肺部感染。3)大量腹水,低蛋白血症。4)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5)慢性盆腔炎。6)妊娠重度子痫前期。7)先天性智障。8)心脏、肝、脾脏器反位。收治入院当天实施结肠次全切除、末段回肠造瘘术。 11月13日于某市中心医院进行病理检查示结肠充血、出血、水肿,急、慢性炎细胞浸润,结肠慢性粘连性肠梗阻。11月19日于该院实施伤口二期缝合术。并于12月28日出院,出院诊断:伪膜性肠炎,中毒性巨结肠、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肾损伤 I型呼吸衰竭中毒性肠麻痹中毒性脑病、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高磷血症,低钠、低钙血症、低蛋白血症、肺部感染双侧胸腔积液并双下肺肺不张、手术伤口感染、先天性智障、全内脏反位、剖宫产术后。 12月28日某县人民医院以空肠造瘘术后28天为主诉收治入院。入院诊断:空肠造瘘术后。 于2013年4月12日某县人民医院行CT检查示1)分叶脾。2)双肾小结石。3)右腹腔内右半结肠旁及盆腔内子宫旁右侧少量腹水。4)空肠造瘘术后改变。5)右侧腹腔内脾肾前方见一片条状高密度影:术后改变?4月23日于该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示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待排。7月30日于该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示慢性结肠炎,粘膜糜烂。 2013年10月24日于某省医院行病理图文分析示1)(回、结肠)肠壁全层慢性化脓性炎性病变伴充血、出血、水肿及炎细胞浸润。2)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 2013年11月5日于某某县人民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示溃疡性结肠炎。 2014年1月8日于某省医院出院,出院诊断:1)回肠造瘘术后关瘘。2)腹茧症。3)腹壁切口疝。4)内脏全反位。5)结肠次全切除术后。6)剖宫产术后。7)右侧卵巢囊肿。 2 法医学鉴定 被鉴定人步入诊室,腹部正中见一长25.0cm愈合疤痕,左下腹部见一长4.0cm愈合疤痕,右下腹部见长1.0cm、1.0cm两处愈合疤痕。对2012年10月27日某市中心医院CT片进行阅片。鉴定意见为某县人民医院在对赵某某的医疗行为中存在过错与不足,其过错与不足是导致赵某某目前损害后果的主要因素,建议其参与度拟定60%—70%[2]。 3 讨论 赵某某既往因“巨大儿”、“妊娠期高血压”已行剖宫产术娩出一活胎,某县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术治疗原则基本正确,剖宫产手术术指征及手术过程无过错。经查阅赵某某剖宫产术后病程记录:术后第三天出现头晕、咽痛、呕吐等症状,予以抗病毒、青霉素类抗生素对症治疗;第四天凌晨4时许出现腹胀难忍症状,予以插肛管排气处理,术后第四天晚上出现寒颤、高热、血象增高等症状,予以抗生素抗感染等支持治疗;术后第六天突发心悸、气促伴腹胀不适,血氧饱和度88%,双肺呼吸音稍粗,腹膨隆,叩诊明显鼓音,肠鸣音弱,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被鉴定人赵某某剖宫产术后两天肛门仍未排气,术后第三天血常规检查提示炎症反应,期间予以抗病毒及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持续加重,应系抗生素未能足量的应用(可进行大剂量皮质激素+头孢替代抗生素),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未能得到纠正,同时禁食禁饮不彻底,术后并发症未能得到及时控制,导致其病情继续发生发展。 赵某某于2012年10月2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剖腹探查手术指征明确,但手术方式欠妥,未进行暂时性关腹技术,腹腔高压综合征的处理不当,腹腔减压不彻底,导致腹腔高压进行性加重,最终出现中毒性巨结肠,进而行相应手术治疗导致其后果发生。 某县人民医院在对赵某某的医疗行为中存在过错与不足,同时未尽其高度注意义务,其过错与不足是导致赵某某目前损害后果的主要因素;但赵某某剖宫产手术时可见大网膜与腹壁及子宫前壁广泛粘连,且存在全内脏反位等先天改变,其本身疾病及病理性改变对疾病转归也存在一定因果关系。综上分析,某县人民医院在赵某某的医疗行为中存在过错与不足,其过错与不足是导致赵某某目前损害后果的主要因素,其参与度拟定60%-70%。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 了解南充市高坪区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南充市高坪区1999—2010年HIV/AIDS疫情报告、综合监测、自愿咨询、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收集统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999—2010年高坪区共报告HIV/AIDS 74例,感染率为12.76/10万。男女之比为2.21∶1;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占总例数的58.11%;年龄分布以20~39岁最高,占总例数的71.62%;职业分布以无业人员居多,占40.54%;发现途径以咨询检测为主,占总数的29.73%,其次为专题调查检测,占20.27%。2005-2010年共报70例,占总数的94.59%,年均感染率为1.10/10万,呈快速增长高峰。结论南充市高坪区艾滋病感染者2005-2010年为快速增长期,以性接触传播为主要方式,应针对高危人群和高危行为,采取综合监测干预措施,控制艾滋病的流行。 随着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其流行所造成的危害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影响各国的经济和社会进步[1]。南充市高坪区自1999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截至2010-12-31,全区累计报告HIV感染者74例,其中,艾滋病患者18例,死亡13例。为了有效地控制艾滋病流行,现将1999—2010年南充市高坪区HIV/ADIS流行病学特征与控制对策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南充市高坪区1999—2010年HIV/AIDS疫情报告、综合监测、咨询检测、专题调查检测资料。 1.2 方法以HIV确认检测报告为依据,收集整理资料,并将数据录入Epi-data 2.1数据库统计,然后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研究。 2. 结果 2.1 HIV/AIDS流行强度1999—2010年南充市高坪区共报告HIV感染者74例,感染率为12.82/10万,其中AIDS患者18例,死亡13例,病死率为72.22%。其间2005年感染者最多,占历年总数的24.32%(18/74)(表1)。 2.5 传播途径HIV感染者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占总数的58.11%(43/74),其中,夫妻婚内传播的14例,占性传播总数的32.56%,男性同性传播5例,占性传播的11.63%;其次为注射吸毒传播,占感染者总数(27/74)的36.49%,输血传播最低,占总数的1.35%(表5)。 2.6 发现途径HIV感染者发现途径以咨询检测为主,占感染者总数(22/74)的29.73%,其次为专题调查,占20.27%,专科性病门诊最低,占1.35%(表6)。 3. 讨论 南充市高坪区自1999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以来,截至2010-12-31,共报告HVV/AIDS 74例,年均感染率为12.76%,2005年以来,疫情呈快速增长高峰,6年间,共报告HIV/AIDS 70例,占总数的94.59%,且以性传播为主,占历年总数的58.11%,其中,婚内夫妻传播占性传播总数的32.56%,男性同性传播占11.63%,表明高坪区近年来HIV/AIDS进入快速增长期,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2],存在家庭内配偶之间相互传染[3],通过性途径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配偶间的性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4]。年龄分布以20~39岁青壮年为主,占总数的71.92%,男女之比为2.2:1,与王永梅等[5]报道相符。 同艾滋病作斗争的最大希望就是通过健康教育等干预形式,帮助人们了解预防艾滋病知识,选择比较安全的行为,从而阻断艾滋病的传播[6],健康教育是行为干预的重要理论基础[7]。高坪区自2008年以来,在中国-默沙东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的支持下,探索适合高危人群监测干预和大众人群健康教育模式,深入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一是进村入户宣传、巡回放映电影,使农村群众和城镇居民喜闻乐见、直观体验并感觉到艾滋病就在身边,但这

普外科及血管甲状腺外科常见危重病种

普外科及血管甲状腺外科常见危重病种 1.休克(R57):感染中毒性休克(R57.801+)、低血容量性休克(R57.102+)、过敏性休 克(T78.200)、失血性休克(R57.101) 2.腹腔感染(K65.903)合并存在免疫功能不全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性药物 3.严重营养不良(E43..01)需行急诊/限期手术治疗 4.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R6 5.301 5.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R65.900) 6.我科疾病合并两个以上器官系统功能不全需急诊/限期手术治疗 7.我科疾病合并一个以上器官系统功能衰竭需急诊/限期手术治疗 8.高龄患者(≥75岁)需行急诊/限期手术治疗 9.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下需行急诊/限期手术治疗 10.消化道穿孔(K27.504)存在以下之一者: 10.1.穿孔时间≥3天且伴弥漫性腹膜炎; 10.2.恶性肿瘤穿孔可能性较大; 10.3.肠结核穿孔可能性较大; 10.4.既往消化道穿孔病史; 10.5.存在1至9条之一的。 11.急性阑尾炎(K35.900)存在以下之一者: 11.1.合并存在弥漫性腹膜炎(K65.009); 11.2.存在腹腔严重粘连可能; 11.3.存在1至9条之一的 12.肠梗阻(K56.700)存在以下之一者: 12.1.术后一月之内发生肠梗阻需手术治疗; 12.2.≥3次腹部手术史,预计腹腔粘连重; 12.3.腹茧症(K66.804)合并肠梗阻; 12.4.肠结核(A18.301+K93.0*)合并肠梗阻; 12.5.考虑绞窄性肠梗阻(K56.201); 12.6.考虑合并存在肠穿孔(K63.101); 12.7.存在1至9条之一的 13.各类嵌顿疝(K41.302、K42.001、K45.002、K43.002、K46.002、K40.312等)存在以 下之一者 13.1.考虑合并疝内容物绞窄坏死; 13.2.疝术后复发两次以上; 13.3.考虑合并空腔脏器穿孔; 13.4.存在1至9条之一的 14.病因不明确的腹膜炎(K65.900)或弥漫性腹膜炎(K65.009)需急诊手术探查的 15.消化道出血(K92.210)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 16.腹腔内出血(R58.x01)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状况 17.肠系膜动脉栓塞(K55.006) 18.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伴肠坏死(K55.007) 19.恶病质(R64.x00) 20.恶性肿瘤(Z85.900)存在可能危及生命的肿瘤并发症 21.主动脉夹层(I71.000)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

百日咳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98—1995 前言 百日咳是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在婴幼儿中有很高的病死率。临床表现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痉咳终止时出现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多见于儿童,病程可达2~3个月。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1989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中的诊断标准,尽量结合我国百日咳的流行病学,临床实践与各地情况,以便易于实施和应用。 本标准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市地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珍、杨立信、王树山。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百日咳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人员对百日咳病人的诊断、报告和处理。 2 诊断原则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做出临床诊断,确诊需要百日咳杆菌培养阳性或者检测抗百日咳菌特异性抗体。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史 三周内接触过百日咳病人,或该地区有百日咳流行。 3.2 临床表现 3.2.1 流行季节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者。 3.2.2 咳嗽后伴有呕吐,严重者有结膜下出血或舌系带溃疡者。 3.2.3 新生儿或婴幼儿有原因不明的阵发性青紫或窒息者,多无典型痉咳。 3.2.4 持续咳嗽两周以上,能排除其他原因者。 3.3 实验室诊断 3.3.1 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占50%以上。 3.3.2 从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泌物分离到百日咳杆菌,见附录A。 3.3.3 恢复期血清凝集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四倍以上升高,见附录B。 3.4 病例分类 3.4.1 疑似病例 具备3.2.1,3.2.2,3.2.3,3.2.4四项中任何一项,或同时伴有3.1项者。 3.4.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加3.3.1。 3.4.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3.3.2或3.3.3。

最新医生个人年终述职报告范本2021

最新医生个人年终述职报告范本2021 最新医生个人年终述职报告范本2021医生个人年终述职报告我自_月份参加工作至今已经_年了,在医院.科室领导的关心及同事们的帮助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使自己较快地熟悉了新的工作环境,在工作态度.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端正工作态度,热情为患者服务。作为一名医生,为患者服务,既是责任,也是义务。我们医院对于内陆居民来说还是新生事物,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强做大,我认为首先要提高服务质量,让每一个就诊的患者满意,并以此来扩大我院的知名度。参加工作以后,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道德水平,摆正主人翁的心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竭尽全能地为患者服务;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不管自己多累,都不厌其烦地做好解释和沟通,争取将两好一满意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认真负责地做好医疗工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1.坚持业务学习不放松。参加工作后我仍然坚持每天学习,每天掌握一种疾病;同时不忘学习本专业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汲取新的营养,锻炼科研思维; 2.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疗操作常规进行,避免医疗事故及差错的发生;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时刻保持谦虚谨慎,遇到不懂的问题勇于

向上级医师请教,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对患者的处理得当;作为一名新医生,戒骄戒躁,精神饱满,不断学习。 三.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医院的发展建言出力。作为医院的一员,“院兴我荣,院衰我耻”,建言出力谋求医院更大的发展是义不荣辞的责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为科室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明年的工作量能够再上新高。总结_年,在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的各项工作完成地较为圆满,但是我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因为以后的工作还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与其它先进同事相比还有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克服不足,创造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医生个人年终述职报告__年即将过去,一年来,在医院首长的领导下,在同事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本人注重提高政治修养,加强世界观改造,能够遵纪守法.强化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努力钻研.扎实工作,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医疗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强政治学习,坚定政治信念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认真学习抗震救灾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增强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认清形式.与时俱进,在思想上.行动上努力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敏感性,坚持从自身做起,从严要求自

百日咳

百日咳 百日咳(pertussis ,whooping cough)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后伴有较长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故名"百日咳"。幼婴易发生窒息、肺炎或脑病而导致死亡。 病因 百日咳鲍特菌(Bordetella pertussis)简称百日咳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该菌在体外、室温下仅能生存2小时:日光暴晒下1小时;加热60℃,15分钟即灭活;可很快被一般常用消毒剂杀灭。副百日咳杆菌(B.parapertussis)可引起类似百日咳的呼吸道症状,但与百日咳杆菌无交叉免疫。 发病机制 百日咳杆菌侵入易感儿呼吸道后,细菌首先粘附在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纤毛上,并不侵入细胞中,不断增殖和产生毒素(包括腺苷环化酶毒素、表皮坏死毒素、气管细胞毒素等),造成纤毛细胞坏死、粘膜广泛炎症和破坏。并引起全身反应。 支气管粘膜纤毛被破坏后不能很好地排出炎症分泌物,以致粘膜感觉神经末梢受到持续刺激,易于反射性地引起连续剧烈咳嗽。阵咳时患儿声门痉挛,处于呼气状态;咳嗽暂停时,大量空气被吸入通过痉挛的声门即发出较长的鸡鸣样吼声,直到粘稠分泌物排出后,痉挛阵咳始暂停。随着分泌物的积聚,阵咳再现。 由于长期剧烈咳嗽在神经中枢形成了兴奋灶,故病愈后数月内受到一些非特异性刺激,即可诱发百日咳样咳嗽。 流行病学 本病传染性很强,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病人是主要传染源,成人带菌者也有传染性。本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直接传播,传播范围一般在患儿周围2.5m以内,很少通过其他物品间接传播。发病前1~2天至病初3周内传染性最强,但恢复期也有传染性。 过去本病可散发或流行(常3、4年发生-次),广泛预防接种后发病率明显降低,但未改变此周期。本病冬春季较多,但夏秋季也不少见,可能与小儿接触密切有关。密切接触的易感者90%以上发病,包括新生儿。预防接种与患病后的免疫力并不完全,6岁前接受过免疫接种的成人和医院工作人员,由于抗体逐渐消失,可成为带菌者或轻症病人。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大多7~14天(3~21天)。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整个病程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典型患者全病程6~8周,可分以下3期: (一) 卡他期从发病到出现痉咳,病期约1~2周。临床呈现感冒症状,如流涕、咳嗽,

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测试试题 (3)

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测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当HlV侵入机体后,未进入发病期者被称之为 A、艾滋病病人 B、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C、窗口期 2、艾滋病病毒,是一种能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攻击的病毒。 A、免疫系统 B、神经系统 C、骨酪系统 D、肌肉系统 3、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概率,大约是 %。 A、40 B、60 C、80 D、100 4、对艾滋病病毒易感的人群是。 A、静脉吸毒者 B、性乱者 C、同性恋者 D、每个人 5、对于HIV/AIDS的诊断最重要的是根据 A、临床表现 B、经确认HIV抗体阳性 C、具有高危行为 6、下列哪个不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A、性接触 B、血、血制品、器官移植和污染的注射器 C、蚊虫叮咬 D、母婴垂直传播 7、下例哪项不是急性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A、发热 B、咽痛 C、淋巴结肿大 D、口腔真菌感染 8、艾滋病常见合并症有: A、PCPP B、隐球菌脑膜炎 C、弓形体感染 D、以上都是 9、HIV感染的确证实验是: A、免疫印迹法查HIV抗体 B、酶联免疫法查HTV抗体 C、PDR法检测HIV RNA D、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数 10、PCP首选治疗是: A、氟康唑 B、复万新诺明 C、戊烷脒 D、乙胺嘧啶 11、HIV感染人体后主要导致下列哪个系统损害: A、消化系统 B、免疫系统 C、循环系统 D、骨胳系统 12、HlV不可以用下列哪种方法杀灭: A、37度,10%漂白粉处理30分钟 B、56度,30分钟 C、焚烧 D、温室,3天 13、艾滋病毒不可以通过下列哪种方式传播 A、共用针头或注射器 B、性接触 C、日常生活接触 D、母婴传播

手术记录模板

肠梗阻手术经过: 1、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常规碘伏消毒术野皮肤,铺无菌巾单。 2、 取左、右腹直肌切口,长约数字cm,切开皮肤,电刀依层次逐层进腹。探查:腹腔有少量腹水,小肠高度扩张,积气和积液,距屈氏韧带、回盲瓣数字cm有一束带压迫空、回肠形成机械性梗阻,去除粘连束带后游离出小肠,见被压肠管明显狭窄,肠壁厚,未见明显坏死,将小肠积液挤入结肠,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检查无活动性出血,清点器械,纱布无误后,逐层关腹。(机械性肠梗阻) 取左、右腹直肌切口,长约数字cm,切开皮肤,电刀依层次逐层进腹。探查:腹腔内有臭味,切口下无粘连,但回肠有两处与盆底粘连,空肠与部分回肠高度扩张,直径约数字cm,内充满液体,总量约数字ml。肝脾无异常。锐性剥离回肠与盆底之粘连,发现一处大约在空回肠交界处,另一处距回盲部约数字cm。分离过程中较底位粘连之回肠浆膜面有多处破损,逐决定在此处先戳孔减压。从浆膜破损处小肠切开肠壁,放入吸引器头,吸出扩张段肠管积液近数字ml。游离该段肠管系膜,切除肠管约数字cm,行手工端端吻合,浆肌层包埋。修补空回肠交界处粘连小肠之破损浆膜。距屈氏韧带数字cm处缝荷包,戳孔向远端置入数字号导尿管一根行空肠造口,肠壁隧道包埋后经左上腹戳孔引出,固定,肠管吊置。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盆腔置乳胶引流管一根,从右下腹引出,固定。查无活动出血,清点器械纱布无误,逐层缝合腹壁各层,结束手术。(粘连松解,肠腔减压、回肠部分切除吻合) 取左、右侧经腹直肌切口,长约数字cm。探查见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淡血性、脓性、粪样液体,量约数字ml,吸尽渗液。盆腔及小肠、结肠系膜血管周围未及转移肿大淋巴结,肝脏亦未及肿瘤转移灶。见近端小肠明显扩张,内有大量肠液及气体,表面明显红肿、充血,表面有大量脓苔附着。升结肠、盲肠及横结肠降结肠空虚。自回盲瓣向近端逐次锐性分离小肠粘连至近端空肠。距屈氏韧带、回盲瓣约数字cm见约数字cm小肠被一索带绞窄,小肠已缺血坏死。距坏死小肠近、远端约数字cm小肠破损。决定行坏死小肠切除吻合。分离结扎切断小肠系膜,切除病变小肠。于近端小肠残端行肠腔减压。以3-0丝线行小肠端端吻合,全层间断缝合加浆肌层包埋吻合口涂生物胶加强。大量清洁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探查全小肠,修补破损小肠浆膜剥离面。探察结肠无异常。距屈氏韧带约数字cm小肠行空肠造口,向远端置入数字号导尿管一根。浆肌层隧道包埋加强,吊置于腹壁。于右侧结肠旁沟至盆腔放置腹腔双套管一根。再次冲洗腹腔,检查器械纱布无误,无活动性出血。全层减张缝合,逐层关腹。(肠粘连松解,坏死小肠切除,空肠造口术) 取左、右上、下腹部经腹直肌探查切口,长约数字cm,以普鲁卡因逐层麻醉浸润皮肤、皮下及肌层。逐层切开进腹。进腹腹腔内即有多量淡黄色液体涌出,抽取约数字ml腹水送常规、生化及脱落细胞检查,再吸出腹水共约数字ml。探查见全小肠明显扩张,内大量积气积液,小肠直径约数字cm。因何原因为尽快结束手术,决定不作进一步探查。找到回盲部,在距盲肠约数字cm拖出未段回肠,在近肠管处离断系膜血管一根,清点纱布、器械无误后,肠壁浆膜层分别与腹膜、腹外斜肌腱膜缝合,并以玻璃管支撑肠管以防回缩,凡士林纱布覆盖造口之肠管。(回肠双造口术) 取左、右侧经腹直肌切口,自肋缘下数字cm向下达左、右下腹部,切口全长约数字cm。电切逐层入腹。腹腔探查:见全腹腔广泛膜性粘连,肠管间界限不清。7号线缝切口两边缘。剪刀仔细分离腹内肠管与腹壁的粘连。下腹盆腔内有小范围存在腹膜。剪刀仔细逐段分离肠管间粘连。末段回肠,距屈氏韧带、回盲瓣数字cm处,与原手术切口紧密粘连分离过程中分破空、回肠一小口。分离残破段空、回肠系膜,切除约数字cm空、回肠,以26mm吻合器行空、回肠远-近端端-侧吻合,60mm缝合器关闭空、回肠残端,0号线浆肌层缝合空、回肠残端及吻合口。继续逐段分离小肠。小肠松解后,肠管轻度扩张,充血,有细小血管渗

百日咳

【概述】 百日咳(pertussis,whooping cough)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杆菌是本病的致病菌。其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病程较长,可达数周甚至3个月左右,故有百日咳之称。幼婴患本病时易有窒息、肺炎、脑病等并发症,病死率高。近年来幼婴及成人发病有增多趋势。 【诊断】 根据接触史及典型的痉咳期表现,如无典型痉咳者可结合典型血象改变,均可作出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有赖于细菌培养和特异的血清学检查。对各年龄组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咳嗽,特别有痉咳症状者,均需考虑本病的可能,作进一步的检测。 【治疗措施】 (一)一般疗法按呼吸道隔离,保持空气新鲜,避免一切可诱发痉咳的因素。良好护理以预防并发症。注意营养。 (二)抗生素治疗应用于卡他期或痉咳期早期,可降低传染性,减轻症状并缩短病程。 1.红霉素每日40~50mg/kg,最大剂量2g/日,分3~4次口服,连服7~14天。也可加用TMP每日6mg/kg分二次口服,疗程为7天。 2.氨苄西林每日100~150mg/kg,肌注,疗程为7~10天。有谓需大剂量1~2g/次,每日肌注二次,连用7天,可能有效。 3.卡那霉素、复方SMZ及异烟肼亦可使用,疗程各7~10天。

(三)对症治疗祛痰止咳剂如氯化铵等。沙丁胺醇(舒喘灵,albuterol)0.5mg/kg能减轻咳嗽症状。氯丙嗪等可减少夜间咳嗽,有利睡眠。幼婴窒息时应即刻行人工呼吸,给氧,必要时给予止痉排痰。可用普鲁卡因静脉滴注,每日1~2次,连用3~5天,以减少窒息或惊厥,需同时注意心率和血压。百日咳脑病时可用脱水剂。有低钙、低血糖等时,予以对症治疗。 (四)并发症的治疗按并发病种,给予相应治疗。 (五)皮质激素只短期应用于危重患者,如幼婴或有脑病者。强的松龙15~20mg/日,口服。或氢化可的松静脉给药。注意激素的副作用。 【病原学】 百日咳杆菌(Bordetella pertussis)是百日咳的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球杆菌,一般在培养基内需要大量(15%~25%)鲜血才能繁殖良好,血液-甘油-马铃薯(B-G培养基)对分离本菌最为适宜。新鲜分离的百日咳杆菌为Ⅰ相菌。Ⅰ相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毒力强,含内毒素和外毒素。连续转种菌落变粗糙后毒力逐渐减弱,抗原性强度也不相同,此种无致病力的百日咳杆菌称为第Ⅱ、Ⅲ、Ⅳ相。只有Ⅰ相百日咳菌致病产生症状,也必须用Ⅰ相菌制作疫苗才能产生免疫力。该菌在人体外生存能力很弱,室温下只能生存2小时,日光暴晒1小时或加热60℃15分钟即灭活,也能很快被一般常用化学消毒剂所消灭。鲍特氏菌属(Bordetella bacillus)中尚有副百日咳杆菌(B.parapertusis),支气管腐败杆菌(B.bronchiseptica)。此二者形态

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

第三章细菌感染 第十三节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 学习要求: 了解脓毒症常见病原体;熟悉脓毒症的诊断;掌握脓毒症的治疗;熟悉脓毒症休克的发病机制;熟悉脓毒症休克的诊断依据;掌握脓毒症休克的治疗。建立对临床出现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患者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检查项目并做出诊断。 脓毒症(sepsis)是指由任何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SIRS是指感染或非感染性损害因子引起的全身过度炎症反应及其临床表现(见表1)。 脓毒症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皮疹、肝脾大及白细胞升高等。细菌栓子可随血流出现迁徙性炎症,形成多发脓肿。严重者出现脓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弥散性血管内溶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及多脏器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 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又称感染性休克。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直接 或间接引起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组织损害,无法维持正常代谢和功能,甚至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综合征。 链接:需要强调的是,有些传染病,如鼠疫、炭疽、伤寒等病程中的败血症期或型,不包括在脓毒症范围内。目前,临床文献越来越多地以SIRS取代毒血症,以脓毒症取代败血症等称谓。 表1 SIRS的诊断 诊断依据 1.体温>38℃或<36℃ 2.心率>90次/分 3.呼吸>20次/分或过度通气,或PaCO2<32mmHg 4.血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白细胞总数虽然正常,但中性杆状核粒细 胞>10% 。 除运动、贫血、失血等生理及病理因素影响外,上述指标≥2项,临床即可诊断。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一)

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现状(一) 【关键词】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在近27年的时间里,艾滋病已经波及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感染者总数已超过6000万,20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目前,它已经不再仅仅是众多公共卫生问题中的一个,而成为了与气候改变和极度贫困等同的非传统威胁。由于该病潜伏期长、隐蔽性强、传播途径多样化、病死率高,目前即无能治愈的药物也无有效的疫苗预防,给防治工作带来了严重困难。 1艾滋病的病原学特点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这是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HIV感染后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陷,从而发生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病死率几乎达100%。 2我国艾滋病的流行情况 我国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病例。截至2008年底,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人276335人,其中艾滋病病人82322例,死亡38150例;2008年报告HIV45572例,AIDS14509例(其中由HIV发展为AIDS3844例),死亡9748例。平均每月新报告HIV约3800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发现HIV感染者。在我国艾滋病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其流行病学特点主要表现为:

2.1时间分布特点 我国HIV/AIDS的流行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1985~1988年被称为输入散发期,病例多数为境外输入性。1989~1994年被称为局部流行期,以云南省德宏州的瑞丽等个别地区发现静脉注射吸毒者中HIV感染呈聚集性为标志。1995年至今被称广泛流行期,其特征是: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中的HIV流行已在云南、四川等更多的地区出现,快速发展到大部分省;以中部数省为主的非法采供血人群中发生HIV感染,并经人口流动和二代传播扩散至更广大的地区;部分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的性乱人群中HIV感染率越来越高。目前,由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坚决的措施,已经有效地控制了非法采供血行为,用血安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但是经静脉注射吸毒和经性传播HIV的势头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尤其是性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方式,其中又以男男同性恋人群为主,而且在一些地区已出现HIV感染者的第二代传播(母婴传播、家庭内性传播等),对全国HIV/AIDS的流行蔓延无疑起到推波助澜之作用。 2.2地区分布特点 艾滋病疫情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2000年报告HIV感染者最多的4个省份:云南、新疆、广西和广东,合计报告人数占全国报病总数76.7%(3989/5201),经静脉注射毒品感染HIV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而海南、福建等南部及东南沿海省份,以性传播为主。河南、山西、安徽等中部地区,感染者主要为有偿采供血人员及流动人口,感染途径多不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