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典新闻与文学的区别

经典新闻与文学的区别

经典新闻与文学的区别
经典新闻与文学的区别

经典新闻与经典文学的比较之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差别经典新闻作品与经典文学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其实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作品都离不开叙事,下面本文就从叙事方面还对两者进行比较和区分。

一、叙事目的的差异

新闻的叙事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将事实进行传递,获得一定的传播效果。因而,新闻叙事在视角、叙事模式、叙事速度的选择上,均以传播效果、和新闻价值实现的最大化为目标。在这一追求中,无论不断更新的新闻报道手段有了多少文学化的趋向,新闻的真实性始终是其底线。

而文学叙事从来不标榜自己的叙事“真实”。它选择的叙事模式,在根本上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而不是围绕某一件事件,努力还原其真实面孔。虽然,同新闻一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也来自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但是作者可以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对事实本身修改加工,或者大胆想象。“事件”本身的修辞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文学作品里,呈现的“事实”并不是叙事的目的,而是作者主体意识的载体,是作品抒情主体的主体意识的承载者。

二、叙事文体的差异

文学叙事文体可以任由叙事者根据叙事者的主观意愿、表达情感的需要、艺术风格等采取各种各样的叙事文体。就像文学本身涵盖面很广一样,文学叙事的艺术手法是丰富多彩的,是只需服从叙事者思想表达、艺术追求的需要,而没有类型约束的,是自由化、个性化叙事。这种叙事文体本身就可以是审美的对象,并且带给读者的是超越了所述事件本身的情感体验或者艺术魅力。

再来看新闻叙事。新闻叙事虽也有“艺术化”的手法,但由于目的不同,大体是种“客观叙事”。相对于文学叙事,无论新闻报道本身的种类有多少,它的各种文体有一定的规范性,并且在创作新闻作品的时候,“艺术灵感”虽然重要,但围绕的中心仍然是事实本身,并且有着严格的原则性考量。不同的新闻叙事文体都是为了展现事实的不同层次和深度,因而本身并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如果新闻叙事采用的文体和写作方式激发了读者的“艺术想象”,并且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超越了其真实力量,那么这个新闻作品本身就会受到原则性的质疑。毕竟,还原真实才是新闻的初衷。

三、叙事模式的差别

从微观角度来看,新闻与文学叙事模式的主要差别表现在三个方面:叙事视角、叙事顺序、叙事速度。

1.叙事视角

在叙事学里,任何的叙事过程都包含两个基本元素:事件和其叙述者。叙述者视角的不同,显示出作者与所叙述事件的不同关系,往往带来的叙述效果的较大差别。一般,我们认为有三种叙事视角:全知视角(也叫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全知视角表明叙述者对文本中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整个叙述过程就是在叙述者的视野里展开。文学叙事采用这种视角能够给予读者整个事件清晰的轮廓,并在细致的描摹中把作者的主观情感通过“全知的叙述者”传达读者。由于客观世界时不断变化的,人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所以新闻叙事一般不敢随意使用全知视角,避免主观臆断和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合理想象”。

第二种叙事视角是内视角。即以一个或几个人物的视界去感知,文中所叙述的内容就是文中人物所知道。内视角是文学和新闻都会采用的视角。第一人称的记叙能够给予读者真实感和亲切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作者虽然使用第一人称,但所叙述的事件可能并不是作者自己。但是在新闻里,新闻的叙述者往往就是作者本身,但个别情况例

外。

第三种是外视角,又称为纯客观视角。外视角能够带来一种高度的客观和冷静,表明自己中立的态度和立场,使用语言也较为谨慎。可以说,这是文学叙事中最忌讳的一种视角,因为它没有感情。实际上新闻并无所谓的“纯客观”立场,无评论、无分析的新闻报道也会让读者觉得索然无味。所以,这也是为新闻所摒弃的。

2.叙事顺序

无论是文学叙事还是新闻叙事都存在着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处理方式。但是由于新闻的传播目的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原因,新闻消息的叙事顺序最常用的就是倒金字塔结构。导语精简而概括。然后按照事实重要性原则,依次叙述。但是即便是长篇新闻作品,比如通讯、特写等,在写作顺序的安排上,比小说要“规矩”很多。很多文学作品追求艺术化的表达效果,采用意识流和交错叙述,在时间顺序的处理上可以玩出多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花样。但新闻,即便很多学者提倡新闻“故事化”,提倡叙事悬念的设置,但适当的倒叙、插叙是为了给读者更加深刻的事件体验,且使用得较少较谨慎,多用于为文章铺垫一层基调或者补充相关背景链接,以方便读者理解。

3.叙事速度

在叙事学里,叙述步速上的差异,可以造成发生的事件时间与叙述所用的时间,即文本时间的巨大差别。我们可以按照这些差别,把叙述速度分为省略、概略、匀速、减缓和停顿。等。简而言之,新闻是概述性的,所采用的叙述速度通常是省略、概略。用较快的叙事节奏将新闻事实快速呈送给读者。与新闻相反,文学常常使用的叙事步速是匀速、减缓和停顿。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之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之 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差别 新闻与文学,这两种有着各自发展轨迹和历史的两种文体,近来又出现了相互交融的争议。为了让这两种肩负不同使命的文体保持自己的纯洁性,为其划清泾渭的学者很多。然而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社会对文学和新闻的需求开始显现出新的特点,也有很多呼声要求两种文体取长补短。因此,厘清它们的差异,把握它们的基本目的和原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新闻与文学大有裨益。 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特别是杰姆逊在北大的演讲,带来了中国叙事学的繁荣。从新闻叙事角度研究新闻以及新闻与文学的差别,成为又一有效手段。 一、叙事目的的差异 在《新闻叙事学》里认为,“叙事是一种思维和表述方式,它能够引领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新闻正是利用“叙事”的方式将“事实”这个本源进行传递和表述,从而影响人的价值观。新闻叙事策略是为了完成叙事行为,达到一定的叙事效果而使用的话语构建策略。”新闻的叙事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将事实进行传递,获得一定的传播效果。因而,新闻叙事在视角、叙事模式、叙事速度的选择上,均以传播效果、和新闻价值实现的最大化为目标。 在这一追求中,无论不断更新的新闻报道手段有了多少文学化的趋向,新闻的真实性始终是其底线。而这一目的又统摄了新闻的叙事表达,整个叙事框架都将围绕着新闻“事件”来展开。 文学叙事从来不标榜自己的叙事“真实”。它选择的叙事模式,在根本上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而不是围绕某一件事件,努力还原其真实面孔。虽然,同新闻一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也来自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但是作者可

以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对事实本身修改加工,或者大胆想象。“事件”本身的修辞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文学作品里,呈现的“事实”并不是叙事的目的,而是作者主体意识的载体,是作品抒情主体的主体意识的承载者。 二、叙事文体的差异 在叙事学里,叙事有三种形态:文学叙事、历史叙事、新闻叙事。文学叙事是种“艺术叙事”。新闻叙事虽也有“艺术化”的手法,但由于目的不同,大体是种“客观叙事”。有学者曾经用“叙事张力”来区别两者。所谓的“叙事张力”,是指叙事模式自身的表现力。也就是说,叙事文体是可以区别于叙事角度、叙事模式等,独立表现叙事特征的一个方面。 从事文学写作的人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无论自己将要下笔的是何种文体,艺术灵感、自由想象总是最最宝贵的创意来源。 文学叙事,因其艺术性,其实并没有普适的叙事类型,因而有学者称其为“非类型叙事”。这种叙事文体可以任由叙事者根据叙事者的主观意愿、表达情感的需要、艺术风格等采取各种各样的叙事文体。就像文学本身涵盖面很广一样,文学叙事的艺术手法是丰富多彩的,是只需服从叙事者思想表达、艺术追求的需要,而没有类型约束的,是自由化、个性化叙事。这种叙事文体本身就可以是审美的对象,并且带给读者的是超越了所述事件本身的情感体验或者艺术魅力。 再来看新闻叙事。相对于文学叙事,无论新闻报道本身的种类有多少,它的各种文体有一定的规范性,并且在创作新闻作品的时候,“艺术灵感”虽然重要,但围绕的中心仍然是事实本身,并且有着严格的原则性考量。 新闻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类型叙事”。如前所述,新闻叙事虽也可采取不同的叙事模式,但是文体并不是完全服从于叙事者的主观意图和叙事需要。不同的新闻叙事文体都是为了展现事实的不同层次和深度,因而本身并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如果新闻叙事采用的文体和写作方式激发了读者的“艺术想象”,并且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超越了其真实力量,那么这个新闻作品本身就会受到原则性的质疑。毕竟,还原真实才是新闻的初衷。 有的研究者认为,“近20年新闻形式创新的主要表现是:内容讲求意境与深

“新闻与报告文学”综合应用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 1.新闻也叫______,其结构一般包括________、导语、________、________和结尾五部分。导语一般放在________,以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新闻的内容必须________,其基本特征是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红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A.繁衍.(yán)荤.腥(hūn)怜悯.(mǐn) B.噩.梦(è)契.约(qiè)拷.绸(kǎo) C.缜.密(zhěn)瞌.睡(kē)弄.堂(1òng) D.尘埃.(ái)骷.髅(gū)游说.(shūo) 3.下列各组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黯然颤抖坐想其成迥然有异 B.沧桑安谧记忆忧心轻手捏脚 C.循着直言老态龙钟消极怠工 D.圣地防范仗义执言防患未然 4.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填在下列横线上() 1978年在京城招了他们那一拨工人后_____基本就再没来过新人_____断了线了_____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_____ A.,——:? B.。,。! C.,——。? D.,——,! 5.下列各句中,加红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 牛充栋 ...。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 ....,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 ....,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a)了。②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③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b)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④那么,我也这样(c),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d)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6.a、b、c、d四处的词语依次是() A.发展睡着联想托付;B.庞大横躺思考依托; C.前进横卧想象寄托;D.庞大横卧联想附托。 7.①句中“特殊的优惠的保护”是指____________;“廉价的劳动力”是指____________。 8.②句中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具体的说明方法有() A.举例子、列数字;

【每日一练】新闻和报告文学阅读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新闻和报告文学阅读(二) 三、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梳理 1.拟写新闻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提纲挈领,浓缩文意,因此新闻标题必须简洁、确切、醒目。常见的是拟写新闻的主标题或者拟写主标题和副标题,单独拟写副标题的不常见。 拟写新闻标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题文一致: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 (2)一语破的:要牢牢地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事实,以一语破的。 (3)简洁明快:要通过锤炼字句和适当采用简称等办法使标题简洁明快。 (4)旗帜鲜明:标题要有明确的是非、鲜明的爱憎。 (5)生动活泼:标题要生动形象,就要注意选词并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6)注意字数要求:根据字数限制删繁就简,将字数控制在范围之内。 2.拟写一句话新闻 就是用一句话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新闻的目的,一句话新闻包含的答题要点:时间、地点、人物(对象)、事件(过程、结果)、原因(目的)。这些要点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拟写的句子可以是主谓句,不一定是单句。 答题方法: (1)根据新闻要素,准确筛选信息点。 (2)整理要点,遣词成句。 3.分析新闻结构,明确导语、结尾的作用 新闻是实用类文本的一种,其结构包括导语、主体、结尾等部分。分析新闻结构,属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近年来偶有考题出现。其考查形式一般是要求分析新闻结构,主要是导语、结尾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应当多角度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答题方法: (1)把握结构,抓住导语。导语包含新闻的要点。 (2)结合内容,分析作用。无论是导语还是结尾,都是为表现新闻的中心服务的,其作用应根据新闻的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4.新闻点评的写法

【写作指导】新闻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

新闻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 案写作与新闻写作的区别 (1 )真实性要求的区别 新闻写作与广告文案写作都要求真实。但是,两者对于真实性的要求在范围、尺度、对象等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广告文案写作的真实是信息内容的真实,《广告法》对广告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违反了《广告法》中对有关信息的真实性要求,就是违法广告作品。但《广告法》对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上的真实性要求 只是艺术真实尺度。在表现方法上,并不要求体现现实的、完全的真实,允许虚构。 (2 )媒介运用的区别 新闻作品的发表和传播,有一定的媒介制约。而广告文案作品的发布和传播,对媒介无特殊要求。广告文案写作的媒体运用范围远远超过了新闻写作的运用范围。只要是有利于目标受众接收、有利于说服受众的接触途径就是好的媒介途径。 (3 )时效性的区别 新闻写作强调作品所体现的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作品的生命,但广告文案写作对时效性问题没有特殊要求,它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可以是任何一个时期所发生的。为有效传达广告信息、加强广告信息的亲和力,广告文案写作甚至可以为产品特意营造一个合适的时代背景。同时,为了利用时效性,达到信息传播的新闻效果,广告文案写作经常利用信息本身所具有的时效性,运用新闻

写作的特殊结构、新闻写作的特殊语言表达程序和表达风格来吸引消费者的视听,表现消费者的需要。 广告文案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 (1)两者共属于信息传播方式 两者都是信息传播方式,都是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写作形式。 (2 )广告文案写作运用公文的写作形式达到目的 公文形式有其规范化、程式化特点。这些特点,使公文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说服力:庄重、典雅、规范、具有法规效力。这种形式的规范力和说服力,被广告文案的写作者运用,体现在广告文案文本之中,可达到更进一步的广告目的。 (3 )两者对写作形式的具体要求不同 公文写作对写作的形式要求非常严格,每一种公文都有一种独有的格式;公文写作对语言有特殊的要求,须庄重、典雅,用词准确无歧义,形式规范化。广告文案写作对形式的要求和规范却不同,只要有助于广告信息的有效传达的形式就是好形式,只要是符合产品特性、目标受众接受特性、媒介有效利用的语言风格就是好风格,无任何形式约束、语言约束、结构约束。 广告文案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区别 (1)写作目的性不同 文学自身的规律和自身独具的表达方式,使形式本身的创造成为文学写作的重要目的。让读者陶醉在对文学形式的审美过程之中,是文学写作者的写作意义之一。

新闻、报告文学

新闻 新闻分类:从广义上来讲,新闻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中有关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等。从狭义上来讲,新闻指简要和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新闻文体特点:真,即再现生活的真实; 快,即报道一定要及时; 新,即指内容要新,而是形式上也要求新; 新闻特点:针对性、及时性、真实性 新闻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语。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醒目(鲜明)、凝练(概括)、准确、新颖、生动。形式有三种:单行标题、双行标题和三行标题。 完整的标题有三行:引题、正题和副题。 引题放在正题前,届时新闻的思想意义或交代消息的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 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是标题的核心。 副题放在正题后,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题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 拟标题时,注意虚实结合。 导语:新闻“电头”后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导语通常包含(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一般包括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 背景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2、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3、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4、表明作者观点; 5、衬托、深化主题。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结语紧扣主题进行议论抒情,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语言较为精炼,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播新闻与说新闻的区别

“播”新闻是由编辑加工处理通讯员来稿、记者采写的稿件和选编的报纸、通讯社稿件,再由播音员口头播出的这些新闻稿的一种新闻播报方式。播新闻是我国新闻类节目长期以来所沿用的一种播报方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新闻”和各省市台的“新闻联播”等等。播新闻要求语言朴实无华、咬字准确清晰、语音简洁明快和语调平稳顺畅。其形式上具有严肃性,不允许播音员有过多的个人情感和个人的观点进入新闻播音当中。 “说”新闻是指节目主持人用讲话的语体对新闻节目进行传播 的口语化表述方式。1998年陈鲁豫“凤凰早班车”的开播,带来了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说新闻”方式,很快为内地电视台新闻节目所竞相效仿,像央视新闻频道的“社会记录”、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浙江卫视的“1818黄金眼”、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等。其充分展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以一种平等、轻松、接近口语的表达样式进行新闻的播报,给人明快、新鲜、轻松的感觉,表现为新闻故事化、语言口语化、内容平民化。 “播”与“说”是两种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所谓“播”它是一种语言传播样式,因为它的创作依据是新闻稿件,表现为语言规范,语言书卷化,样态有限,语体结构严谨,对语境依赖性不强。也就是

说,“播”新闻对创作主体的语言、用气、吐字发声、语句组织提炼、基调节奏把握等各项基本功提出了极高的业务要求。而“说”新闻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播报,是一种具有主观交流式的传播方式,既服从于新闻的特性,又服从于受众听觉认知规律,还服从于口语表达的规律。它表现出的灵活多样、语言亲切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总之,“说”新闻表现为语言口语化、样态不受限制、语体结构松散、对语境依赖性强。有些说新闻过分追求娱乐性,过度强调“生活化、口语化、贴近感”,一味迎合受众,有损媒体的权威性和信任度。 在大众传播领域与“播”者相比,“说”者个性鲜明,与受众心理距离贴近、平等,交流感强,保持了其在人际交流领域中的传播优势。 播新闻和说新闻是新闻类节目播报方式的两个分支,各有所长,同时又难以避免地具有自身局限性,但它们之间是可以互补的。毋庸讳言,新闻事业改革以来,为了适应各种信息传播的多元化,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多样化,出现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口味的新闻播报形式。随着这些变化,也必然要求传媒的新闻播报样式要适应时代新的需求,适当调整新闻播报形式中“宣读”与“日常用语”的比例,使新闻传播的语言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因此,两种新闻播报方式应该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播”新闻庄重、严肃,“说”新闻活泼、鲜活,可谓各有千秋。它们都是媒体传递新闻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虽然方式各异,但必

在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在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发表时间:2016-02-01T10:13:48.42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8期供稿作者:熊必荣 [导读] 湖北省兴山县第一中学语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湖北省兴山县第一中学443700 语文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3年版)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在新闻和报告文学教学中也可以渗透思想教育,其内容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1997年7月1日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学习中,教师向学生特别强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它将永载史册。这样,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通过记者的身份讲述了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残酷地夺去。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战事已越来越遥远,时间冲淡了人们的记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奥斯维辛的冤魂还在徘徊,新的战争继续发生,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还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学好本领,建设祖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二、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青年学生富于进取心,在学习通讯《飞向太空的航程》中可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技术、热爱劳动和献身祖国建设的思想感情。神舟飞船,一般学生都对其很感兴趣。可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文字材料,加深学生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了解,同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地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可以说,飞船的上天,乃至祖国的航天事业,是千千万万献身航天科技事业的人们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共同铸就了共和国“神箭”,是他们共同托起了华夏“神舟”。 通过文本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为我国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同时,要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努力学习的信念。 三、帮助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包身工》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相通的。为此,学习本文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以史为鉴”,历史永远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包身工》告诉我们:“包身工”是旧中国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作者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并且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了解这些内容应告诫学生: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往事不堪回首,历史的车轮缓慢向前行,人性的觉醒、文明的进步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越来越重视人权和人道主义的今天,我们回顾历史,讨论现实,关注弱势群体,是为了历史的惨剧不再发生,是为了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 总之,在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中渗透思想教育要考虑语文学科的特色,根据文体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新闻与文学的思考

新闻与文学的思考 蒋春平 一、细节 细节,是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都不可缺少的。 文学创作,强调“细节的真实”。如陌上初寒的《女贼》(注①)。作者抓住这些细节,“她的笑很甜蜜:‘警察先生,能借你的手铐用一用吗?’她的声音柔美动人,却有着致命的杀伤力。”“女贼”甜蜜的笑容、柔美动听的声音、俏皮的语言,从容不迫的神态,显得那么的迷人美艳,当警察“她是女贼”是心理判断矛盾与对立,从而成功地写出了一个“只像男人的心”的可爱的“女贼”形象,表现了她的“致命”的杀伤力。 新闻写作也注重细节的运用大卫·雷姆尼克写到大地震后五天的美国小镇斯皮塔克时,他抓住了这些细节“每条街的栅栏边都堆满了棺材和日常杂务:一堆堆的美国小说,一摞摞卷心菜、一只靴子、被咬了一半的面包、被撕扯坏了的画像。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烟味、雪味和试题腐烂的味道。”让人身临其境,身同感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都调动起来,充分体验了地震灾难后的混乱不堪的凄凉,给人以鲜明的“现场感”。 曾多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故事大师埃德娜·布坎南(注②)在她撰写的《尸体的面孔都相似》一书中这样说到:“记者需要的是细节,细节,细节。如果,投币式自动唱机反复唱一首歌,我就嫩提高说出它的曲调。对警察来说不太重要的问题往往是使报道更加人性化的细节,往往能为报道增色。他们看电影?他们的车是什么颜色的?他们的衣服兜里装了什么?在爆炸发生的那个时刻,在龙卷风袭来那一瞬见,他们在做什么?” 新闻要求的细节,主要以来记者亲临现场的细致“观察”,它需要的是“绝对”“真实”的现场感,是为了报道引人入胜,把读者受众带入现场,亲历、亲受,增强实感。文学作品的细节,除了“制造”真实的现场感,它主要是通过“提炼”细节,用想家和虚构的细节来为刻画人物、设计环境、推动故事的发展服务,它也要“逼真”,但这是“艺术”的真实,符合逻辑的真实。 二、故事 文学作家被称为故事大师,新闻记者也要求善于叙述故事。尤其金·罗伯茨说:“无论什么个性的优秀记者都共享一种至高无上的动力,那就是进入故事的中心然后把读者带出现场”(注③)“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尽可能展示人们的动作。展示着讲述。”“用多力量的引为动词。” 获得1943年普利策国际点传报道奖的美国著名战地记者伊拉·沃尔福特,在他的《美国兵所罗门群岛勇挫日寇记》中(注④)绘声绘色地报道了给纷繁复杂的战斗场面,其中,描绘韦伯杀死那个顽抗的日本士兵的场面,给人留了深刻的印象。“韦伯站得尽量远些,枪对着日本兵。这个伤兵先用手将自己撑起来,然后双膝跪住,开始向一个佩剑的日本军官的尸体爬去。“住手”韦伯喝道,“再爬我只好打死你了。”韦伯并不敢走进这个士兵。他所能做的就是举着枪大喊大叫。这个日本伤兵仍然慢慢地朝尸体爬去,把剑从剑鞘里拔出来。。。 在谈到文学的思考深度时,恩格斯曾指出,应当把思念深度同“莎士比亚剧作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注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莎士比亚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在十来个出场人物之间,交错着十分复杂的矛盾纠葛:福斯泰在为了攫取金钱时傅德大娘、裴琪大娘的“追求”;法官夏禄强使他的外甥向裴琪大娘的女儿安妮求婚;裴琪大娘要安妮嫁给有钱的医生凯乌斯;安妮与范通之间海枯石烂不变的真诚相爱;嫉妒的丈夫对妻子的怀疑;。。。这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娓娓道来。 只不过,文学作品的故事是经过了“典型化”,是作家对生活素材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故事是作者有意的“安排”,为了表达主题而展开的一系列矛盾冲突,通过娓娓动听的叙述,

浅谈新闻中的文学

浅谈新闻中的文学 浅谈新闻中得文学 新闻与文学属于两个不同得人文学科,两者之间有较大得差距.新闻报道得客观性、真实性以及平铺直叙一直被视为新闻得全然,而对文学作品来讲,它却是一大忌讳.但由于两者都依附语言文字这一工具进行叙述和表现,因此两者之间又不可幸免地存在着某些共同特性.专门是在当代新闻追求细节化得过程中,一些文学元素或文学得表现手法常常被新闻报道所借鉴. 一、新闻中得文学性特征 新闻得本质是信息,然而随着新闻事业得不断进展,以及受众水平得不断提高,受众不仅仅满足于猎取信息,猎取知识,同时还需要一种审美得享受.受众只有在对具有审美趣味得新闻得阅读和观赏过程中,心理才能得到共鸣和满足.新闻在报道过程中所呈现出来得审美意味,事实上确实是一种文学性得表现,这和新闻本身得真实性并不矛盾.新闻和文学真实性得不同要紧表现在:对文学作品而言,需要通过艺术加工,使报道对象具有审美价值,这是文学作品最差不多得要求.对新闻而言,则既要恪守新闻得真实性原则,又要体现一种审美情趣,这是对新闻“报道”这一过程提出得更高要求.也确实是讲,新闻如何表达信息,差不多超越了新闻自身得范畴,让新得信息“报道”附着上文学性得特征. 新闻和文学这是两个不同范畴看似矛盾得概念,实际上有着内在得联系.首先,二者基本上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反映客观现实得,即便是新闻图片也要用语言文字来加以讲明.其次,文学作品得表现手法常常被新闻报道所借鉴,一些新闻报道事实也常常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C新闻中不但具有文学性,而且文学性也使新闻具有了更高得价值意义.文学中生动得语言、丰富得色彩和独特得叙事方式,都使新闻在报道中具有独特得艺术神韵和美学价值,成为吸引受众得重要因素. 二、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得一致性 从语言学角度来衡量,文学论文联盟语言与新闻语言具有同一性.两者都具有语言得一般特征,基本上对客观世界得文字表述.作为新闻写作得主角,也有可能同时成为文学创作得主角,兼有新闻写作主角和文学创作主角得双重身份.在语言运用上,新闻与文学都要求准确、生动、鲜亮. 从新闻得功能上看,新闻要“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因此“新闻语言必须要准确,概念明确,论断正确,确实是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情况,报道事实,描写人物容不得半点模糊不清,讲一是一,是二确实是二.”同样,文学语言也必须准确. 鲜亮性也是所有文体得共同要求.新闻媒体是社会得瞭望哨,媒体应通过那些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得、有典型意义得和有新闻价值得事实报道,使用生动鲜亮得语言去维护公众得切身利益和疏导群众得情绪.而文学语言得鲜亮性,则要紧表现在形象和意境得制造上. 生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切叙事性作品具有艺术魅力得差不多特征.新闻语言得生动,要求使用典型、准确、简洁、具体得语言,而且不断地从事件背后提供出尽可能多得价值和材料.文学语言得生动,要紧表现在细腻描写客观事物时,以合理得想象和夸张来抒发主观情感. 三、新闻中文学手法得运用 新闻写作文学化手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借助文学写作中生动形象得叙事方式和技巧,从而增强新闻得可读性,使新闻作品既具有报道性,又具有文学性;既具有有用性,又具有审美性得一种报道写作方式.而新闻稿件中常用得文学表现手法要紧有以下几种: 1描写手法.在新闻写作中,恰当运用描写能够把新闻稿件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能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得环境营造气氛;同时能够用实景代替虚言,剔去空洞无物得叙述,增添新闻得形象美,更能托物寓意,形成含蓄得意境.然而,把一堆华丽辞藻胡乱堆砌在新闻报道中,也会

走出新闻与文学关系的认识误区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O N G N A N C H U A N BO实务探索——新闻采编 走出新闻与文学关系的认识误区 叶砺华 (南平广播电视台福建南平353000) 摘要:受新闻是“事学”的观念影响,不少新闻记者认为塑造人物是文学的任务,而非新闻的份内之职: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的良心,不能拒绝关注人与人性,透视人的性格与内心世界,塑造时代典型人物,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人。同样,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固化是与新闻的本质内涵相悖逆的,大量重复性的程式化报道不仅令受众大倒胃口,也使新闻的创新意识严重退化,因而新闻写作不能囿于既定程式,而是从内容到形式都适用文学的陌生化原则: 关键词:人学新闻人物塑造陌生化新闻创新 新闻与文学,由于它们分属纪实与虚构两个本质属性处于两极的文体范畴,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强调两者的不同点,片面将其放大,以至到了截然对立的程度;而彼此的相同点则受到普遍漠视,被人为缩小,以至于完全消解。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如认为新闻是“事学”,而不象文学那样是“人学”;新闻写作要遵循既定的程式,而不能象文学那样追求“陌生化效果”等。这些理念堪称流行,并广泛渗透于新闻实践之中,给新闻采访、写作和创新带来诸多负面效应。那么这些认识误区是怎样产生的7我们又应当怎样走出这些认识误区呢7 一、新闻也是“人学” 文学是“人学”,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问。高尔基在八十多年前提出的这一命题,如今不仅成了教科书上的文学定义之一,而且作为重要的文学理念被大众普遍接受。那么能不能说,新闻也是“人学”呢?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确还没有听到这样一种正式的说法。相反,倒是有一种观点由来已久,认为新闻是“事学”,“一门以‘事’为研究对象的学问”。111从它的内涵和句式一望可知,它包含了一句不言而喻的潜台词:新闻不是“人学”。那么这一提法正确吗7 的确有相当一部分新闻是以报道刚发生的事件为主要目的,如“911事件”、“723甬温动车事故”中的大量即时新闻,就是把视角对准这些突发事件本身,而无暇去关注和表现事件中的新闻人物。尽管如此,这类以时效性见长的消息类新闻,毕竟只是新闻中的一部分,远不能代表新闻的全部。在新闻谱系中,新闻绝非只有“消息”或“事件新闻”一个单一品种,而是门类丰富,成员众多,如通讯、新闻专题、纪录片等,它们除了关注事件,往往更关注事件中的人。当遇到某个新闻当事人,其性格、行为及社会影响堪称“典型”之时,记者就要把对这一新闻人物的性格刻画与形像塑造,对其内心世界与精神风貌的展示,作为新闻的首要目的,而对事件的报道则退居于次要位置。新闻报道以“事实”为出发点,离开事实则不成其为新闻,这一点无庸置疑。然而新闻报道不应该就此止步。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的良心,不能拒绝关注人与人性,剖析人的行为的社会动因,透视人的性格与内心世界;新闻记者应当借对新闻事件的观察来透视世道人心,塑造时代典型人物,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人。而当我们说新闻是“事学”的时候,能够涵盖这些内容吗?把新闻定位于“事学”,对新闻内涵的理解是浅薄的,对新闻整体的概括也是片面的。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自从新闻问世以来,新闻记者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史官之职,肩负起了同步记录历史进程的使命。历史不是一连串的事件堆积,里面还活动着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我国古代史官都很注重人物塑造,《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在记事写人上都堪称典范,《史记》还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史学与文学不仅没有相互排斥,反而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我国古代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便是由此形成的。一部没有人的历史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部不关注人的新闻史也一定是残缺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不就是活在新闻史中的典型人物吗?正是许许多多类似的新闻人物,组成生动多彩的新闻人物画廊,成为新闻史中浓墨重彩的重要构成。拿这些新闻中的典型人物与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比照,尽管担负的教育和审美功能不同,但就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可谓不分轩轾,各有千秋。如果将这些人物章节从新闻史中抽离,那么一部新闻史就会残缺不全,黯然失色。因此,新闻绝不仅仅是“事学”,从更高层次和更深意义上说,新闻也是“人学”。 虽说我们熟悉的新闻人物典型可以列举不少,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由于受新闻是“事学”的观念影响,不少新闻记者认为塑造人物是文学的任务,而非新闻的份内之职。他们在新闻实践中往往以完成事件性报道为满足,忽略甚至忘记了表现新闻中的人。我们甚至看到,一些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也常常是见事不见人,或虽然写到人,但因没有深入挖掘和细致刻画,致使人物形像扁平,缺少立体感,难以在受众心中存活下来。我们的新闻人物画廊由此减少了许多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典型形像,这是令人遗憾的。 笔者在长期担任电视新闻编导过程中,曾经报道过许多难忘的新闻人物。因过去多年从事文学写作和评论,后来将文学塑造人物的多种手法运用于新闻采访写作,感到帮助很大。如1998年,闽北地区比长江流域提早两个月发生了百年不遇的“622”特大洪灾,当时笔者从一条事件性短消息中发现了新闻人物线索,立即向领导提议组成摄制组前往拍摄,经过深入挖掘,并运用文学典型化手法,创作了人物纪录片《桥的故事》。该片讲述村支书吴友农一家两代 2013年第2期(总第102期)I东南传播 目 L 一

新闻通讯与分析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

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

————————————————————————————————作者:————————————————————————————————日期:

新闻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2011,2,25在全市统战系统写作培训班上的讲课金明德) 一、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叫通讯 1,通讯的涵义:通讯是新闻体裁中的一个种类,是一种比较详细、深入、细致、生动的新闻报道,是一种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新闻体裁。 2,通讯的基本特点。通讯具有语言活泼、形象生动、场景真切、细节感人等显著特点,因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3,体裁。体裁就是文章体例和章法的总称。体例是指文章或书籍的体制和规范,它反映写作和编纂的格式与要求;章法主要指文章或作品写作与谋篇布局的方法(这里的写作包括撰写和创作,不但文章讲究章法,书画创作也讲究章法),章法反映写作特点和风格。二者结合便是体裁。通俗地理解,体裁就是文体的裁定。常用的新闻体裁大体有消息、通讯、特写、速写、侧记、专访、故事(新闻故事而非文学故事)、综述等。而通讯便是新闻体裁中最重要的体裁之一。 4,通讯的种类: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最常用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1)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体现时代背景特征;(2)刻画人物形象和个性;3,用人物语言、心理活动和具体行为来围绕主人公所发生的故事来表现人物;(4)有场景描写和生动的细节。 (2)事件通讯:是以重大的或寻常的事件为报道的通讯类型。是记述新近发生的,典型的、人们普遍关注的、有教育意义的新闻事件。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写事当然离不开与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写人是为写事服务的。 事件通讯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事件情节线索要清晰;(3)叙事要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重点,有详有略;(4)在叙事中要选好人物,写人物时注意精练、并用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形象为写事件服务。

新闻文体

一、通讯的含义 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 二、通讯的特点 (一)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通讯是消息的扩大和加深。相同处: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不同处:1.内容上。消息侧重于事情;通讯既可写人,也可写事;2.表述上,消息用准确、概括和举例方法叙述新闻事实,不展开情节与细节; 通讯用多种手法,详尽报道人物言行、事迹和事件发展过程;3.形式上,消息的结构相对固定,写作的程式性较强,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 通讯的结构自由灵活,不拘泥于固定格式,采用多种结构形式;消息标题有引题、正题和副题;有消息头和导语;通讯只有一个标题,有时有副题,用破折号引起;没有消息头和导语; 4.篇幅上消息通常是一事一稿,篇幅较短;通讯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丰富的材料,写较多的人和事;多方面表现,篇幅较长; 5.时效上,消息要分秒必争,时效性强;通讯不如消息严格;不必分秒必争,时效性不强;重大事件、重要会议新闻要迅速见报,先进人物、典型经验可以稍后见报。 (二)通讯的特点 1.文学性 通讯,尤其是优秀的通讯,它给读者的,不仅是新鲜的事实,而且有生动的形象,使它比消息更生动,更富感染力。 2.真实性 凡是进入通讯的内容,不允许任何虚构和“合理想象。” 3.评论性 在通讯中,议论几乎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表达方法,无论是人物通讯还是事件通讯,无论是风貌通讯还是工作通讯,都融进了记者对新闻事实的观点、评价。 4.生动性、形象性 通讯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还要用形象说话,要有活灵活现的人物活动,有生动的场景、环境描写,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有类似电影的特写场面。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通讯的种类 按报道的内容,通讯分为: (一)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指以反映人物的活动、言行、事迹及其思想为对象的通讯。它在通讯中占有重要位置。 (二)事件通讯:它以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典型事件为主。通过对典型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描述,反映时代精神和事物本质。 事件通讯有这些种类:1.举世瞩目的巨大事件。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体现时代主旋律的社会新风尚和人们新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的重大事件。3. 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揭露社会不正之风及官僚主义等造成了的不该发生的事件。4. 发人深省的事件。 (三)工作通讯:工作通讯就是报道和分析工作中的新鲜经验、探讨工作中的新鲜问题,从中找出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以此指导、推动实际工作的通讯。 (四)风貌通讯:风貌通讯,又称概貌通讯、旅途通讯、旅行通讯。是指着重描绘现实生活的变化、日新月异的面貌,以及社会变化、时代风尚、社会现状、建设情况、风土人情的通讯报道。 它往往采取点面结合、对比衬托的手法,以舒展轻快的笔触,将人、事、景、物融于风貌之中,展示一幅幅“风景画”、“风土画”、“风情画”、“风俗画”。

试论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区别-郑志勇

试论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 分校(站、点):龙岩电大 学生姓名:郑志勇 学号: 1035001257402 指导教师:傅阿循 完稿日期: 2012年10月23日

试论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 目录 写作提纲 (1)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正文 (2) 一、绪论 (2) 二、本论 (2) (一)文学创作介绍 (2) (二)新闻学简述 (3) (三)新闻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4) (四)新闻与文学“混流”现象解析 (4) 三、结论 (8) 参考文献 (8)

试论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区别 一、绪论: 本文对新闻报道与文学创作的根本区别展开讨论,同时,就新闻(深度报道)与文学“合流”现象进行剖析,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它,评价它。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异,新闻(深度报道)与文学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的现象日趋显著,这种新闻与文学“合流”的现象对于更好的传播新闻信息,展示当今时代的风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合流”的现象也造成了一些混乱,以致笔墨官司时起。究其原因,这种新闻(深度报道)与文学“合流”的现象并不是个人意志决定的,而是由社会环境、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新闻与文学文体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二、本论 (一)文学创作介绍 1、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 2、文学创作的的必备条件 3、文学创作的特点 (二)新闻学的特征 (三)新闻与文学的密切关系 (四)新闻与文学的差异 1、本质的差异 2、叙事逻辑结构差异 3、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差异 4、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差异 (五)、新闻与文学“合流”解析 三、结论

新闻作品评析

新闻佳作评析 ——以新疆都市报《新疆人民情倾玉树》为例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强震,新疆媒体对此灾难性事件做出了连续报道,其中一部分消息来自新华社等媒体,一部分消息则来自新疆本地前去灾区的救援信息。 灾害新闻是指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报道,具有很大的新闻价值。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传媒对灾难的报道从传播态度和传播方式到传播内容都缺少“以人为本”的精神。 如今,很多报道只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睛,“一场不该发生的车祸”,“灾难纯属个人行为”等话语,忽略了新闻中的人文关怀,甚至将个人的感情添加了进去。 更有许多报道将灾难性新闻写成一曲“颂歌”,对官方救援行为进行大篇幅的报道,赞扬,忽略了灾难的本身的新闻性。 如2010年4月21日在新疆都市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新疆人民情倾玉树》。文章将截至20日的新疆对玉树的捐赠情况以及为悼念玉树的各项措施做了报道。是由7篇消息组成的一个稿件。面对地震这样的新闻,更应该体现出人文关怀,而这篇文章七个小标题中只有一个小标题的内容不是捐款,难道捐钱就是唯一的渠道吗?针对这篇稿件,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文不对题 本文分为7个小标题,其中有关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捐款捐物的有5个小标题,一个小标题是有关于影院停映一天的紧急通知,一则是民间赈灾捐款网开通通道的消息。 而本文文章题目为《新疆人民情倾玉树》,如何情倾?文章用它的内容告诉我们,捐款捐物就是情倾玉树。这恐怕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人文关怀吧。 “人民”给人的第一反映为这篇文章是要写给人民群众的,我们应该想像到的是老百姓热热烈烈的向灾区投入自己的一份爱心,而文章的大重点却放在了政府企业的捐款情况上,形成“轻描淡写灾情+党和政府的关怀+灾区人民的决心”的模式。是灾难本身能带给人的警示消失殆尽,无法使人们对灾难带来的伤害形成准确的估计,从而对受灾的人们产生同情以及救助的心理。 文章第一个小标题是新疆首批募捐物资到灾区,其内容详细介绍了自治区科技厅的捐赠情况,将重点放在了科技厅捐赠物资上,这确实事新疆首批物资,但是感觉是在写新疆科技厅的物资第一个到达了灾区,而不

北京市高中语文新闻与报告文学03新闻与报告文学学案(无答案) (1)

新闻与报告文学 一、关于“新闻”的不同解释 唐代:新闻是指 宋代:新闻是指 现代:《辞海》对新闻的解释为 二、新闻的特点: 、、、 三、新闻的分类 消息、、新闻特写、、新闻分析评论等。 一般报道事实比较单一,突出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文字简洁,时效性最强。 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和生动地报道客观事实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它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兼用议论、抒情以及修辞等表达方式,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有影响的人物、事件、工作经验和地方风情等。 四、新闻一般由、、、、组成。 1.《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标题的别致之处: 2. 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设问式: 直接式: 渲染式: 3. 主体:是新闻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我们会发现,作者都饱含着情感去写,而且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 五、报告文学 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具有的作用。 特征是写真纪实报告文学兼有、、三种特点。 1.《包身工》所用的手法是“”。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 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2. 除了点面结合之外,夏衍先生还很好的做到了 和的融合:文章在叙述了一些新闻事实之后,往往引入一些背景材料,揭示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中间都有一些转折性的词句,使得衔接自然流畅。 3. 夏衍的作品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现方法 熔于一炉,交错运用,并焊接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 是叙事的,它向人们述说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及工厂主的种种罪恶,但在关节处又常常直抒胸臆,将作者自身的深切感受、全 部爱憎和着包身工的血泪一起喷出。有时他又以铁一般的事实和精确的数据,对这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作出直接的评价和深刻的分析。笔法飞灵,情真意切,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说服力。 4.《光明》创刊号的社评曾指出:“《包身工》可称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 六、回忆整理你的收获,你的课堂感受,你的思考与疑惑……(欢迎发布到互帮互学或作文天地栏目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