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出新闻与文学关系的认识误区

走出新闻与文学关系的认识误区

走出新闻与文学关系的认识误区
走出新闻与文学关系的认识误区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O N G N A N C H U A N BO实务探索——新闻采编

走出新闻与文学关系的认识误区

叶砺华

(南平广播电视台福建南平353000)

摘要:受新闻是“事学”的观念影响,不少新闻记者认为塑造人物是文学的任务,而非新闻的份内之职: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的良心,不能拒绝关注人与人性,透视人的性格与内心世界,塑造时代典型人物,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人。同样,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固化是与新闻的本质内涵相悖逆的,大量重复性的程式化报道不仅令受众大倒胃口,也使新闻的创新意识严重退化,因而新闻写作不能囿于既定程式,而是从内容到形式都适用文学的陌生化原则:

关键词:人学新闻人物塑造陌生化新闻创新

新闻与文学,由于它们分属纪实与虚构两个本质属性处于两极的文体范畴,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强调两者的不同点,片面将其放大,以至到了截然对立的程度;而彼此的相同点则受到普遍漠视,被人为缩小,以至于完全消解。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如认为新闻是“事学”,而不象文学那样是“人学”;新闻写作要遵循既定的程式,而不能象文学那样追求“陌生化效果”等。这些理念堪称流行,并广泛渗透于新闻实践之中,给新闻采访、写作和创新带来诸多负面效应。那么这些认识误区是怎样产生的7我们又应当怎样走出这些认识误区呢7

一、新闻也是“人学”

文学是“人学”,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问。高尔基在八十多年前提出的这一命题,如今不仅成了教科书上的文学定义之一,而且作为重要的文学理念被大众普遍接受。那么能不能说,新闻也是“人学”呢?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确还没有听到这样一种正式的说法。相反,倒是有一种观点由来已久,认为新闻是“事学”,“一门以‘事’为研究对象的学问”。111从它的内涵和句式一望可知,它包含了一句不言而喻的潜台词:新闻不是“人学”。那么这一提法正确吗7

的确有相当一部分新闻是以报道刚发生的事件为主要目的,如“911事件”、“723甬温动车事故”中的大量即时新闻,就是把视角对准这些突发事件本身,而无暇去关注和表现事件中的新闻人物。尽管如此,这类以时效性见长的消息类新闻,毕竟只是新闻中的一部分,远不能代表新闻的全部。在新闻谱系中,新闻绝非只有“消息”或“事件新闻”一个单一品种,而是门类丰富,成员众多,如通讯、新闻专题、纪录片等,它们除了关注事件,往往更关注事件中的人。当遇到某个新闻当事人,其性格、行为及社会影响堪称“典型”之时,记者就要把对这一新闻人物的性格刻画与形像塑造,对其内心世界与精神风貌的展示,作为新闻的首要目的,而对事件的报道则退居于次要位置。新闻报道以“事实”为出发点,离开事实则不成其为新闻,这一点无庸置疑。然而新闻报道不应该就此止步。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的良心,不能拒绝关注人与人性,剖析人的行为的社会动因,透视人的性格与内心世界;新闻记者应当借对新闻事件的观察来透视世道人心,塑造时代典型人物,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人。而当我们说新闻是“事学”的时候,能够涵盖这些内容吗?把新闻定位于“事学”,对新闻内涵的理解是浅薄的,对新闻整体的概括也是片面的。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自从新闻问世以来,新闻记者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史官之职,肩负起了同步记录历史进程的使命。历史不是一连串的事件堆积,里面还活动着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我国古代史官都很注重人物塑造,《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在记事写人上都堪称典范,《史记》还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史学与文学不仅没有相互排斥,反而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我国古代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便是由此形成的。一部没有人的历史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部不关注人的新闻史也一定是残缺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不就是活在新闻史中的典型人物吗?正是许许多多类似的新闻人物,组成生动多彩的新闻人物画廊,成为新闻史中浓墨重彩的重要构成。拿这些新闻中的典型人物与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比照,尽管担负的教育和审美功能不同,但就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可谓不分轩轾,各有千秋。如果将这些人物章节从新闻史中抽离,那么一部新闻史就会残缺不全,黯然失色。因此,新闻绝不仅仅是“事学”,从更高层次和更深意义上说,新闻也是“人学”。

虽说我们熟悉的新闻人物典型可以列举不少,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由于受新闻是“事学”的观念影响,不少新闻记者认为塑造人物是文学的任务,而非新闻的份内之职。他们在新闻实践中往往以完成事件性报道为满足,忽略甚至忘记了表现新闻中的人。我们甚至看到,一些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也常常是见事不见人,或虽然写到人,但因没有深入挖掘和细致刻画,致使人物形像扁平,缺少立体感,难以在受众心中存活下来。我们的新闻人物画廊由此减少了许多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典型形像,这是令人遗憾的。

笔者在长期担任电视新闻编导过程中,曾经报道过许多难忘的新闻人物。因过去多年从事文学写作和评论,后来将文学塑造人物的多种手法运用于新闻采访写作,感到帮助很大。如1998年,闽北地区比长江流域提早两个月发生了百年不遇的“622”特大洪灾,当时笔者从一条事件性短消息中发现了新闻人物线索,立即向领导提议组成摄制组前往拍摄,经过深入挖掘,并运用文学典型化手法,创作了人物纪录片《桥的故事》。该片讲述村支书吴友农一家两代

2013年第2期(总第102期)I东南传播

L 一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之

新闻与文学的区别之 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差别 新闻与文学,这两种有着各自发展轨迹和历史的两种文体,近来又出现了相互交融的争议。为了让这两种肩负不同使命的文体保持自己的纯洁性,为其划清泾渭的学者很多。然而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社会对文学和新闻的需求开始显现出新的特点,也有很多呼声要求两种文体取长补短。因此,厘清它们的差异,把握它们的基本目的和原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新闻与文学大有裨益。 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特别是杰姆逊在北大的演讲,带来了中国叙事学的繁荣。从新闻叙事角度研究新闻以及新闻与文学的差别,成为又一有效手段。 一、叙事目的的差异 在《新闻叙事学》里认为,“叙事是一种思维和表述方式,它能够引领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新闻正是利用“叙事”的方式将“事实”这个本源进行传递和表述,从而影响人的价值观。新闻叙事策略是为了完成叙事行为,达到一定的叙事效果而使用的话语构建策略。”新闻的叙事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将事实进行传递,获得一定的传播效果。因而,新闻叙事在视角、叙事模式、叙事速度的选择上,均以传播效果、和新闻价值实现的最大化为目标。 在这一追求中,无论不断更新的新闻报道手段有了多少文学化的趋向,新闻的真实性始终是其底线。而这一目的又统摄了新闻的叙事表达,整个叙事框架都将围绕着新闻“事件”来展开。 文学叙事从来不标榜自己的叙事“真实”。它选择的叙事模式,在根本上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而不是围绕某一件事件,努力还原其真实面孔。虽然,同新闻一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也来自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但是作者可

以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对事实本身修改加工,或者大胆想象。“事件”本身的修辞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文学作品里,呈现的“事实”并不是叙事的目的,而是作者主体意识的载体,是作品抒情主体的主体意识的承载者。 二、叙事文体的差异 在叙事学里,叙事有三种形态:文学叙事、历史叙事、新闻叙事。文学叙事是种“艺术叙事”。新闻叙事虽也有“艺术化”的手法,但由于目的不同,大体是种“客观叙事”。有学者曾经用“叙事张力”来区别两者。所谓的“叙事张力”,是指叙事模式自身的表现力。也就是说,叙事文体是可以区别于叙事角度、叙事模式等,独立表现叙事特征的一个方面。 从事文学写作的人们应该都有这样的体验,无论自己将要下笔的是何种文体,艺术灵感、自由想象总是最最宝贵的创意来源。 文学叙事,因其艺术性,其实并没有普适的叙事类型,因而有学者称其为“非类型叙事”。这种叙事文体可以任由叙事者根据叙事者的主观意愿、表达情感的需要、艺术风格等采取各种各样的叙事文体。就像文学本身涵盖面很广一样,文学叙事的艺术手法是丰富多彩的,是只需服从叙事者思想表达、艺术追求的需要,而没有类型约束的,是自由化、个性化叙事。这种叙事文体本身就可以是审美的对象,并且带给读者的是超越了所述事件本身的情感体验或者艺术魅力。 再来看新闻叙事。相对于文学叙事,无论新闻报道本身的种类有多少,它的各种文体有一定的规范性,并且在创作新闻作品的时候,“艺术灵感”虽然重要,但围绕的中心仍然是事实本身,并且有着严格的原则性考量。 新闻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类型叙事”。如前所述,新闻叙事虽也可采取不同的叙事模式,但是文体并不是完全服从于叙事者的主观意图和叙事需要。不同的新闻叙事文体都是为了展现事实的不同层次和深度,因而本身并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如果新闻叙事采用的文体和写作方式激发了读者的“艺术想象”,并且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超越了其真实力量,那么这个新闻作品本身就会受到原则性的质疑。毕竟,还原真实才是新闻的初衷。 有的研究者认为,“近20年新闻形式创新的主要表现是:内容讲求意境与深

高考志愿填报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解读

高考志愿填报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解读文学类专业包括: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三大类。 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本专业需结合写作技能的训练及相关文化现象的研讨。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分布来看,大致可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大类,它们在培养方式和方向上有所不同,但专业课程上是相近的,主要有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史等等。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更重视教师职业素养的培育和教学能力训练。 总体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一直比较平稳,不那么热门,但就业面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还可以考取教师资格证成为教师。 汉语言 “汉语言”比“汉语言文学”少了“文学”二字,说明其研究重点不在“文学”,而在“语言”,其学习特点不是“浪漫”,而是“严谨”。 本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

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实际工作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发展史、实验语音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汉语方言学、语言调查、语言逻辑等等,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汉语言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只差两个字,但其主要课程研究方向是不一样的。汉语言所学习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都是研究语言文字规律的,而汉语言文学,它更多的是研究文学现象及文学作品。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汉语国际教育 本专业培养既具有系统、扎实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跨文化交际理论,同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及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用双语进行交流、教学,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的人才。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等知识。 汉语国际教育虽然设在中文系,但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较高,通常需要达到专业水平,学生不仅要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和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还应当对国外的历史、文学和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才能够拥有传授中国语言的资本。 学生毕业就业 1、可以报考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国际汉语教育硕士研究生,经继续深造可在大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2、经国家汉办的考试和选拔可以志愿者和汉语教师的身份去国外比如孔子学院等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

“新闻与报告文学”综合应用 巩固练习

基础知识 1.新闻也叫______,其结构一般包括________、导语、________、________和结尾五部分。导语一般放在________,以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新闻的内容必须________,其基本特征是________。 2.选出下列加红字注音全对的一组() A.繁衍.(yán)荤.腥(hūn)怜悯.(mǐn) B.噩.梦(è)契.约(qiè)拷.绸(kǎo) C.缜.密(zhěn)瞌.睡(kē)弄.堂(1òng) D.尘埃.(ái)骷.髅(gū)游说.(shūo) 3.下列各组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黯然颤抖坐想其成迥然有异 B.沧桑安谧记忆忧心轻手捏脚 C.循着直言老态龙钟消极怠工 D.圣地防范仗义执言防患未然 4.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填在下列横线上() 1978年在京城招了他们那一拨工人后_____基本就再没来过新人_____断了线了_____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_____ A.,——:? B.。,。! C.,——。? D.,——,! 5.下列各句中,加红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 牛充栋 ...。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 ....,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 ....,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a)了。②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③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b)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④那么,我也这样(c),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d)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6.a、b、c、d四处的词语依次是() A.发展睡着联想托付;B.庞大横躺思考依托; C.前进横卧想象寄托;D.庞大横卧联想附托。 7.①句中“特殊的优惠的保护”是指____________;“廉价的劳动力”是指____________。 8.②句中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具体的说明方法有() A.举例子、列数字;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刘象愚 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那些在文学发流过程中起着传递作用的人或物,把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文论、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介绍传播到另一个民族,使文学的流传或影响得以实现。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得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创造性叛逆经过两次变异即译者、读者及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就是文艺理论,因为每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形式一般都是诗,因而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而且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指最小的主题性的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分支领域,它力图打破时空界限,综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间的流传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从而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联想。 12、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外国文学文本细读分析 精品

坚守精品文档主页地址: https://www.doczj.com/doc/aa4285797.html,/afeidoc81 外国文学文本细读分析 一外国文学教学现状 四川大学刘亚丁教授表示:?我国的外国文学教学走入了极大的误区,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讲思潮、讲流派……就是不涉及具体文本阅读体验。?[1]刘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弊端——忽视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目前,教师多注重对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讲解。解读作品时,教师多因循一种模式:介绍作家生平,简介情节,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很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本身,通过细读文本来归纳总结知识点。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强调了文学史教学必须重视对文本的解读:?离开了文学名着,没有了审美活动,就没有文学史。?[2]因此,外国文学教学需要重视对文本的细读,形成以细读文本为主,文学史教学为辅的科学教学结构。文本细读是美国新批评派的文学主张之一,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呈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组织等。?[3]作为一种阅读方法,文本细读的起点和立足点就是直接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面对文学文本的专业审美阅读能力。新批评的先驱瑞恰兹提出细读法的目的即:?为若干角色比我们目前的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提

高分辨能力和提高对于所读所闻的理解能力的教育手段铺路搭桥。?[4]21世纪,文本细读进一步发展,摆脱了传统形式主义文本阅读与社会历史语境相脱节的局限性,进化为新形式主义的一种文本阅读方式,开始将作者因素、语境因素和读者接受因素等纳入其中,形成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文本解读方式。本文出现的?细读?即接近于新形式主义的?细读?,因此更接近该词的中文本意——?仔细的阅读?。 二文本细读的阅读范式 本文以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的分析为例,力图探索文本细读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堂实践问题,并提出几种文本细读的具体阅读范式。 (一)专题研究与文本细读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专题研究为依托,以文本细读为提供论据的途径来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本人在解读《包法利夫人》时,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确立了?解读爱玛的幻想图示与欲望错位?的专题,并结合文本细读,为自己的论点提供了充分的论据。首先,进行第一层次的文本分析:从爱情、生活、伴侣三个角度分析爱玛的幻想图示。爱玛因阅读浪漫传奇小说而形成的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被称为?包法利主义?。她耽于幻想,心中已形成一个既定的幻想图示,这个图示为她的欲望提供了明确的坐标。?幻想不仅以虚幻的方式实现了欲望,它的功能更像康德所说的‘先验图示’,幻想构成

【写作指导】新闻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

新闻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 案写作与新闻写作的区别 (1 )真实性要求的区别 新闻写作与广告文案写作都要求真实。但是,两者对于真实性的要求在范围、尺度、对象等方面都有本质的不同。广告文案写作的真实是信息内容的真实,《广告法》对广告信息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有明确的规定。如果违反了《广告法》中对有关信息的真实性要求,就是违法广告作品。但《广告法》对表现形式和表现风格上的真实性要求 只是艺术真实尺度。在表现方法上,并不要求体现现实的、完全的真实,允许虚构。 (2 )媒介运用的区别 新闻作品的发表和传播,有一定的媒介制约。而广告文案作品的发布和传播,对媒介无特殊要求。广告文案写作的媒体运用范围远远超过了新闻写作的运用范围。只要是有利于目标受众接收、有利于说服受众的接触途径就是好的媒介途径。 (3 )时效性的区别 新闻写作强调作品所体现的时效性,时效性是新闻作品的生命,但广告文案写作对时效性问题没有特殊要求,它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可以是任何一个时期所发生的。为有效传达广告信息、加强广告信息的亲和力,广告文案写作甚至可以为产品特意营造一个合适的时代背景。同时,为了利用时效性,达到信息传播的新闻效果,广告文案写作经常利用信息本身所具有的时效性,运用新闻

写作的特殊结构、新闻写作的特殊语言表达程序和表达风格来吸引消费者的视听,表现消费者的需要。 广告文案写作与公文写作的区别 (1)两者共属于信息传播方式 两者都是信息传播方式,都是具有信息传播功能的写作形式。 (2 )广告文案写作运用公文的写作形式达到目的 公文形式有其规范化、程式化特点。这些特点,使公文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说服力:庄重、典雅、规范、具有法规效力。这种形式的规范力和说服力,被广告文案的写作者运用,体现在广告文案文本之中,可达到更进一步的广告目的。 (3 )两者对写作形式的具体要求不同 公文写作对写作的形式要求非常严格,每一种公文都有一种独有的格式;公文写作对语言有特殊的要求,须庄重、典雅,用词准确无歧义,形式规范化。广告文案写作对形式的要求和规范却不同,只要有助于广告信息的有效传达的形式就是好形式,只要是符合产品特性、目标受众接受特性、媒介有效利用的语言风格就是好风格,无任何形式约束、语言约束、结构约束。 广告文案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区别 (1)写作目的性不同 文学自身的规律和自身独具的表达方式,使形式本身的创造成为文学写作的重要目的。让读者陶醉在对文学形式的审美过程之中,是文学写作者的写作意义之一。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新闻、报告文学

新闻 新闻分类:从广义上来讲,新闻包括报刊、广播、电视中有关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等。从狭义上来讲,新闻指简要和迅速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新闻文体特点:真,即再现生活的真实; 快,即报道一定要及时; 新,即指内容要新,而是形式上也要求新; 新闻特点:针对性、及时性、真实性 新闻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语。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醒目(鲜明)、凝练(概括)、准确、新颖、生动。形式有三种:单行标题、双行标题和三行标题。 完整的标题有三行:引题、正题和副题。 引题放在正题前,届时新闻的思想意义或交代消息的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 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是标题的核心。 副题放在正题后,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题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 拟标题时,注意虚实结合。 导语:新闻“电头”后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导语通常包含(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一般包括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 背景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2、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3、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4、表明作者观点; 5、衬托、深化主题。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结语紧扣主题进行议论抒情,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语言较为精炼,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流传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流传学是站在“放送者”的角度,来对某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文体,甚至是整个民族文学在国外的声誉、反响或影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重点往往是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 2.渊源学:传统的影响研究把影响的过程划分出放送、传播、接受这三个方面,要求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描绘出“经过路线”。渊源学是从接受的角度来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研究者追根溯源,精心考证,探求它们的放送者,揭示其间的因果关系。 3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4影响研究法国学派所提倡的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早的研究方法之一其理论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影响研究”。由于各民族的文学之间,在历史上存在着大量的相互交往的联系,因此就出现了如下文学现象:日本的古典小说《源氏物语》中,就运用了不少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就吸收了印度佛经中神猴哈奴曼会三十六变的成分,孙悟空大闹天宫又发展了印度佛经《贤愚经》中顶生王闹天帝宫殿的故事;相传李白首先创作了《菩萨蛮》,但据考证,《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调,经云南而传入中原;更早的《楚辞·离骚》,开头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维庚寅吾以降”。这难以理解的“摄提”、“孟陬”等词,有的专家研究认为,它们是从国外传入的星座译名,极可能是希腊文,也可能是撒马里亚语等。这类研究,由于主要是寻溯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交往联系,研究其渊源、媒介、流传、翻译、接受等等的影响事实,所以就叫它为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 5平行研究对文类的各种问题进行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理论整合以寻求不同文类之间的相通性和相异性。(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然后得出有益的、往往又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6 渊源学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对某一作家或作品的外来影响即它的题材主题、思想、风格、艺术技巧等的来源进行研究。按其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三种印象的渊源口头的渊源书面的渊源。 25、笔述渊源:见之于文字的渊源。 26、印象渊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在视觉和听觉中的印象,勾起了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8、集体渊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部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播新闻与说新闻的区别

“播”新闻是由编辑加工处理通讯员来稿、记者采写的稿件和选编的报纸、通讯社稿件,再由播音员口头播出的这些新闻稿的一种新闻播报方式。播新闻是我国新闻类节目长期以来所沿用的一种播报方式,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上海东方卫视的“东方新闻”和各省市台的“新闻联播”等等。播新闻要求语言朴实无华、咬字准确清晰、语音简洁明快和语调平稳顺畅。其形式上具有严肃性,不允许播音员有过多的个人情感和个人的观点进入新闻播音当中。 “说”新闻是指节目主持人用讲话的语体对新闻节目进行传播 的口语化表述方式。1998年陈鲁豫“凤凰早班车”的开播,带来了令观众耳目一新的“说新闻”方式,很快为内地电视台新闻节目所竞相效仿,像央视新闻频道的“社会记录”、经济频道的“第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江苏卫视的“1860新闻眼”、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浙江卫视的“1818黄金眼”、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等等。其充分展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个性,以一种平等、轻松、接近口语的表达样式进行新闻的播报,给人明快、新鲜、轻松的感觉,表现为新闻故事化、语言口语化、内容平民化。 “播”与“说”是两种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所谓“播”它是一种语言传播样式,因为它的创作依据是新闻稿件,表现为语言规范,语言书卷化,样态有限,语体结构严谨,对语境依赖性不强。也就是

说,“播”新闻对创作主体的语言、用气、吐字发声、语句组织提炼、基调节奏把握等各项基本功提出了极高的业务要求。而“说”新闻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播报,是一种具有主观交流式的传播方式,既服从于新闻的特性,又服从于受众听觉认知规律,还服从于口语表达的规律。它表现出的灵活多样、语言亲切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总之,“说”新闻表现为语言口语化、样态不受限制、语体结构松散、对语境依赖性强。有些说新闻过分追求娱乐性,过度强调“生活化、口语化、贴近感”,一味迎合受众,有损媒体的权威性和信任度。 在大众传播领域与“播”者相比,“说”者个性鲜明,与受众心理距离贴近、平等,交流感强,保持了其在人际交流领域中的传播优势。 播新闻和说新闻是新闻类节目播报方式的两个分支,各有所长,同时又难以避免地具有自身局限性,但它们之间是可以互补的。毋庸讳言,新闻事业改革以来,为了适应各种信息传播的多元化,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多样化,出现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口味的新闻播报形式。随着这些变化,也必然要求传媒的新闻播报样式要适应时代新的需求,适当调整新闻播报形式中“宣读”与“日常用语”的比例,使新闻传播的语言表达形式更加多样化。因此,两种新闻播报方式应该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播”新闻庄重、严肃,“说”新闻活泼、鲜活,可谓各有千秋。它们都是媒体传递新闻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虽然方式各异,但必

走出读后感的误区

走出读后感的误区 读后感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所占的分量并不算重,不过我依然觉得学会写读后感很重要,因为它是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可以使阅读与写作相得益彰。传统的读后感因为陷入“两段式”的误区,使得这种文体应有的价值大大降低。我所说的“两段式”就是“概括介绍加体会”,其中“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往往占了读后感的绝大部分。仔细想来,这种“两段式”读后感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它让“读”成了真正的空架子,即使不读也能写出后面的那些“感”,因为那不过是生活中的事例;第二,它让“感”成为无本之木,成了无水之鱼,因为那些感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笔者以为读后感应当提倡“三段式”,即“概要交代——感受作品——感受生活”。“概要交代”就是开头简要交代一下读的是哪一本书或哪一篇文章,主要内容与思想是什么,也可以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自己的主要体会。第二段“感受作品”就是抓住作品某些细节谈出自己对作品人物、事件的感受,有了这部分内容,就可以杜绝读后感的“有感无读”现象,也可以使后面的联系生活谈体会更加有根有底。第三段联系实际谈体会,可以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当然也可以联系家庭、学校、社会等生活实际,可“联系”的范围广了,读后感的思路就开阔了,学生也就不用再为读后感无话可说畏难发愁了。 附“三段式”读后感范例

读《两位母亲的故事》有感 今天,我含着眼泪读完了《两位母亲的故事》这篇短文,文中讲述了这样两位母亲:一位送儿子到站时看到儿子的背包提带断了,情急之下解下自己的腰带系在了儿子的背包上;另一位母亲探望监狱中的儿子,给儿子带去了自己亲口嗑好的一大包瓜子仁。这两个故事都不长,但是读过之后,却都像两条大河在我的心中奔流,卷起了巨浪。 这的确是两位令人感动的母亲。那第一位母亲,在解下腰带的时候就没想到一个女人提着裤子在众人面前走过时有多么尴尬吗?她就没想到过提着从车站回家走几十里路该有多么不便吗?她就没想到过在这样一个举目无亲的地方很难找到根腰带吗?没有,她想到的只是背包带断了,儿子旅途要增加许多的劳累,也只想少一些对儿子的牵挂,她知道让儿子抱着沉重的背包上了车那份担心要比没有腰带的尴尬难受得多。读着这个故事,我不知道这位母亲哪来的这般急中生智,但是我知道一位母亲的爱心可以化为任何智慧和力量。文中的第二位母亲让人更加感动。那“小山似的”一大包瓜子仁需要她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在那样一个生活难舍难分的家庭里,那散发着浓郁香味的“鹊舌头”难道对她就没有一点诱惑?我不敢相信这无数个喷香的小东西是怎样从这位母亲的嘴蹦出来的,但是我知道任何的力量都挡不信母亲对儿子的思念,任何诱惑都无法抗拒母亲对儿子的关怀。我不知道那个监狱中的儿子吃着母亲嗑的这些瓜子仁会怎样泣不

2018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试通知复试时间复试分数线复试经验

2018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试通知复试时间复试 分数线复试经验 启道考研网快讯:2018年考研复试即将开始,启道教育小编根据根据考生需要,整理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考研复试细则,仅供参考: 一、复试科目(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 二、复试通知(启道考研复试辅导班) (一)我院2017年各专业复试具体要求 1.复试差额比例

各专业复试差额比例保持在1:6至1:2之间,详情参见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复试安排表》。 2.单独划线 民俗学,在达到国家线基础上,民俗学专业课成绩不低于130,按照1:2的比例,以总分从高分到低分顺序选拔进入复试。 3.笔试加试 2017我院进行笔试加试的专业有: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新闻学。具体复试安排详见“复试的程序及时间、地点安排” 4.复试名单查询 具体的招生名额、参加复试的考生名单(包括一志愿过线考生、民族骨干计划考生、其他考生)可到研究生院网站查询。 (二)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按权重相加,得出考生入学考试的最终成绩。 1.一志愿过线考生(含民族骨干计划考生)、调剂考生的复试权重值 一志愿过线考生(含民族骨干计划考生)最终成绩中初试成绩的权重 复试进行笔试加试的专业,考生初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50%,复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50%(其中复试面试、笔试成绩各占25%); 复试没有笔试加试的专业,考生初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60%,复试成绩占最终成绩的40%。 调剂考生的复试成绩占最终成绩权重的100%(其中复试面试、笔试成绩各占50%)。 2.一志愿过线考生(含民族骨干计划考生)、调剂考生最终成绩的计算办法 一志愿过线考生(含民族骨干计划考生)最终成绩的计算 进行笔试加试的考生最终成绩(百分制)=初试总分÷5×0.5+复试总分(换算成百分制)×0.5 没有笔试加试的考生最终成绩(百分制)=初试总分÷5×0.6+复试总分(换算成百分制)×0.4 调剂考生最终成绩的计算: 调剂考生最终成绩(百分制)=复试面试分(换算成百分制)×0.5 + 复试笔试分(换算成百分制)×0.5 (三)考生各复试项目的任一项得分(面试、笔试)如达不到60分(百分制)者,不予录取。 (四)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核 1.审验原则 重点检查考生的学历情况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是否与网上报名时填写的信息一致、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同源性。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

新闻与文学的思考

新闻与文学的思考 蒋春平 一、细节 细节,是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都不可缺少的。 文学创作,强调“细节的真实”。如陌上初寒的《女贼》(注①)。作者抓住这些细节,“她的笑很甜蜜:‘警察先生,能借你的手铐用一用吗?’她的声音柔美动人,却有着致命的杀伤力。”“女贼”甜蜜的笑容、柔美动听的声音、俏皮的语言,从容不迫的神态,显得那么的迷人美艳,当警察“她是女贼”是心理判断矛盾与对立,从而成功地写出了一个“只像男人的心”的可爱的“女贼”形象,表现了她的“致命”的杀伤力。 新闻写作也注重细节的运用大卫·雷姆尼克写到大地震后五天的美国小镇斯皮塔克时,他抓住了这些细节“每条街的栅栏边都堆满了棺材和日常杂务:一堆堆的美国小说,一摞摞卷心菜、一只靴子、被咬了一半的面包、被撕扯坏了的画像。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烟味、雪味和试题腐烂的味道。”让人身临其境,身同感受,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都调动起来,充分体验了地震灾难后的混乱不堪的凄凉,给人以鲜明的“现场感”。 曾多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故事大师埃德娜·布坎南(注②)在她撰写的《尸体的面孔都相似》一书中这样说到:“记者需要的是细节,细节,细节。如果,投币式自动唱机反复唱一首歌,我就嫩提高说出它的曲调。对警察来说不太重要的问题往往是使报道更加人性化的细节,往往能为报道增色。他们看电影?他们的车是什么颜色的?他们的衣服兜里装了什么?在爆炸发生的那个时刻,在龙卷风袭来那一瞬见,他们在做什么?” 新闻要求的细节,主要以来记者亲临现场的细致“观察”,它需要的是“绝对”“真实”的现场感,是为了报道引人入胜,把读者受众带入现场,亲历、亲受,增强实感。文学作品的细节,除了“制造”真实的现场感,它主要是通过“提炼”细节,用想家和虚构的细节来为刻画人物、设计环境、推动故事的发展服务,它也要“逼真”,但这是“艺术”的真实,符合逻辑的真实。 二、故事 文学作家被称为故事大师,新闻记者也要求善于叙述故事。尤其金·罗伯茨说:“无论什么个性的优秀记者都共享一种至高无上的动力,那就是进入故事的中心然后把读者带出现场”(注③)“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尽可能展示人们的动作。展示着讲述。”“用多力量的引为动词。” 获得1943年普利策国际点传报道奖的美国著名战地记者伊拉·沃尔福特,在他的《美国兵所罗门群岛勇挫日寇记》中(注④)绘声绘色地报道了给纷繁复杂的战斗场面,其中,描绘韦伯杀死那个顽抗的日本士兵的场面,给人留了深刻的印象。“韦伯站得尽量远些,枪对着日本兵。这个伤兵先用手将自己撑起来,然后双膝跪住,开始向一个佩剑的日本军官的尸体爬去。“住手”韦伯喝道,“再爬我只好打死你了。”韦伯并不敢走进这个士兵。他所能做的就是举着枪大喊大叫。这个日本伤兵仍然慢慢地朝尸体爬去,把剑从剑鞘里拔出来。。。 在谈到文学的思考深度时,恩格斯曾指出,应当把思念深度同“莎士比亚剧作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注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莎士比亚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在十来个出场人物之间,交错着十分复杂的矛盾纠葛:福斯泰在为了攫取金钱时傅德大娘、裴琪大娘的“追求”;法官夏禄强使他的外甥向裴琪大娘的女儿安妮求婚;裴琪大娘要安妮嫁给有钱的医生凯乌斯;安妮与范通之间海枯石烂不变的真诚相爱;嫉妒的丈夫对妻子的怀疑;。。。这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娓娓道来。 只不过,文学作品的故事是经过了“典型化”,是作家对生活素材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故事是作者有意的“安排”,为了表达主题而展开的一系列矛盾冲突,通过娓娓动听的叙述,

语文教学中对文学味的过度解读

语文教学中对文学味的过度解读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往往出现教学偏重人文性的现象,现象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中对文学味进行过度解读。本文主要对文学味解读的过度生活化、过度多元化以及过度使用多媒体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味过度解读 一、过度生活化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这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的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生活化也不仅仅是将生活引入到课堂中来,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进而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对生活的感悟。但是,这种过度生活化的教学,使老师和同学们都忽略了教材,不关心课文内容,可以说是本末倒置。改变原有的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不再唯教材是从,而是教材的发掘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但“用教科书教”并不是忽略教科书而教。生活化的课堂虽然让学生摆脱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束缚,但过度的生活化不但体现不出文学味,反而破坏了文学味,也大大降低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过分热闹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甚至出现“满堂闹”之后,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就会变得少之又少,使原本富有文学味的语文课变成自然课或是其他什么课。 二、过度多元化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以,语文教学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产生共鸣进而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注重学生发展的全体性、全面性、全程性、主动性、差异性和持续性等。”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提倡多元解读。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度,反之,过犹不及。对于朱自清《背影》的解读,有的同学认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橘子大家几乎天天都能吃到,何必那么辛苦去买”这样也是对文本的曲解。当然,由于学生的知识有限,产生这种理解也是再说难免的。如果所有的老师对此不做正确的引导,可以说这是老师的不负责任。钱梦龙老师说:“对《背影》这类‘一看就懂’的文章,缺乏阅读经验的最容易‘一看而过’,忽略了文本丰富的隐含信息。”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指导同学们根据文章的前后联系和一些背景知识的掌握,从中体会父亲的背影所体现的那份浓浓的父爱亲情。文中写道“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这里我们看到,也许橘子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水果,但对那时的作者和父亲来说买橘子也算是有一些奢侈了;文中又写道,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即使儿子已经是成年人,可是在父亲的眼里,作者依旧是个孩子;父亲不顾交通安全,不考虑自己的安全,也丝毫没有感受到自己的费劲和笨拙,更是体现了父亲心里只有儿子没有自己。在这里,我们只有深入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