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夭》原文鉴赏

《桃夭》原文鉴赏

《桃夭》原文鉴赏
《桃夭》原文鉴赏

桃夭译文及赏析

桃夭译文及赏析 导读:桃夭 【概要】祝贺婚姻幸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01、夭夭:桃花含苞貌。一说形容茂盛而艳丽,或说少壮的样子。 02、灼灼(Zhuo):鲜明貌 03、之子:这个人 04、归:妇人谓嫁曰归;于归,古时称女子出嫁。 05、宜:仪。《尔雅》注“仪:善也”,此句说欢喜高兴成了家。 06、室家:夫妇。男子有妻曰有室,女子有夫为有家。 07、有蕡(Fen):有,作语气助词,无实义。蕡,《集传》注“蕡:实之盛也”,即果实成熟长大的样子。 08、蓁蓁(Zhen):草木茂盛貌 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赏析 一首简单朴实的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平平淡淡,就像我们现在熟悉的、谁都能唱的《一封家书》、《同桌的你》、《小芳》一类的歌。魅力恰恰 就在这里。 它符合天地间一个基本的道理:简单的就是好的。 正如女子化妆,粉黛轻施的淡妆总有无穷的神韵,没有的地方总觉得有,有的地方总觉得没有。浓妆艳抹,厚粉浓膏,不仅艳俗,而且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疑心厚重的`脂粉底下有多少真实的货色, 或许卸下妆来是半老徐娘一个或满脸雀斑。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篇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湘夫人》(屈原)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菩萨蛮(其二)/韦庄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旅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殇/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菩萨蛮/温庭筠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都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人有别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项羽之死/司马迁阿房宫赋/杜牧推荐作品 西门豹冶邺/褚少孙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祭十二郎文/韩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项脊轩志/归有光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 练习题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练习题 命题人:侯小斌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C.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D.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袅袅 ..兮秋风(微风吹拂的样子)帝子降兮北渚.(水边的浅滩) B.目眇眇兮愁予 ..(使我发愁)与佳期.兮夕张(日子) C.夕济.兮西澨(渡水)遗.余褋兮澧浦(遗弃) D.时不可兮骤.得(很快)登白兮骋望 ..(纵目远望) 3、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三顾.频烦天下计 天生丽质难自.弃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

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B.但.愿长醉不愿醒但.见悲鸟号古木 C.主人何为.言少钱烹羊宰牛且为.乐 D.将进酒,杯莫.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5、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不见 / 黄河之水 / 天上 / 来,奔流到海 / 不复 / 回。 B.五更 / 鼓角 / 声 / 悲壮,三峡 / 星河 / 影 / 动摇。 C.与 / 君歌 / 一曲,请 / 君为我 / 倾耳 / 听。 D.家住 / 吴门,久作 / 长安旅。五月 / 渔郎 / 相忆否 6、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斯。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具艺术辨证法。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古诗桃夭翻译赏析

古诗桃夭翻译赏析 《桃夭》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的《周南》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前言】 《桃夭》这首诗选自《国风·周南》,是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诗歌。唱出了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用桃树的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来比喻婚姻生活的幸福美满。歌中没有浓墨重彩,没有夸张铺垫,以平平淡淡为主调。 【注释】 (1)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 (2)华:古花字。 (3)之子:这位姑娘。 (4)于归: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5)蕡(fén),肥大,果实将熟的样子。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十分繁盛。 (6)蓁蓁(zhēn):繁茂的样子。 (7)宜:和顺、亲善。 【翻译】

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茂盛桃树嫩枝芽,桃子结得肥又大。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茂盛桃树嫩枝芽,叶子浓密有光华。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赏析】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

(完整word版)秋瑾《满江红》原文、译文及赏析

1、满江红·小住京华-【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易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秋瑾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她性格豪放,秉性聪慧,少时就喜舞剑,善骑马,蔑视封建礼教,具有反抗精神。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王子芳,名子芳,字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词中“小住京华”指的是这回事。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

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年秋瑾三十岁,有感于民族危机,抛家别子,女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求另样的人生,去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 这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满江红·小住京华原文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 ①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为京华。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八年风味独思浙:应为“独思浙八年风味”的倒装。指作者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④娥眉:漂亮的女人,美女。指作者当时的贵妇人身份。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文学常识 24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诗人。出身于名门世族,26岁中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他的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代表作《阿房宫赋》。 25冰叔,号裕斋。清朝散文家。清初,人称魏禧、侯方域、汪琬为散文三大家。魏禧与其兄祥、弟礼,都能文章,世称“三魏”。代表作《大铁锥传》。 26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并编写两部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代表作《伶官传序》。 27退之,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其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语言鲜明简炼,新颖生动,风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为古文运动树立了典范。代表作《祭十二郎文》。 28凤久,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曾因《南山集》案入狱,后被特赦。他是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为文主张一种“义法”,要求做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并讲求词语的“雅洁”。这些主张在当时很有影响。在实践中,方苞以及其他桐城派作者成就虽不很高,思想内容比较空虚,但大抵能够写得明白晓畅,在行文的结构、修辞方面有一些可取的地方。著有《望溪全集》。代表作《狱中杂记》。 29宗子,号陶庵,自称蜀人。他家自曾祖以来都是显官,服用奢华。明亡,隐居剡溪山中。他的文章多寄托着故国之思,著有《瑯環文集》《西湖梦寻》以及纪录明代三百年史事的《石匮书》。代表作《陶庵梦忆序》。 30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古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代表作《项脊轩志》。 31伯温,元末明初人。通经世之学,又精天文及兵法,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创立基业,封诚意伯,谥文成。代表作《苦斋记》。 1、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另一些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同样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2、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3、鲍照,字明远。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辞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情感。七言诗在鲍照那里有显著的发展,对于唐代作家颇有影响。代表作《拟行路难》。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诗风沉郁顿挫(思想感情低沉郁闷,语调音律停顿转折)。 5、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宋孝宗时赐进士出身,46岁入蜀,先后在王炎、范成大幕府中任职。光宗时官至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故乡。7、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6、阮籍,字嗣宗,“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竹林七贤”之一。他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书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 8、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又称为“诗仙”。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

桃夭《诗经》阅读答案及赏析

桃夭《诗经》阅读答案及赏析 《国风·周南·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总集《》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e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榛榛(zhe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参考答案】 (1)重章叠句 (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解析】 (1)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2)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试题分析: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

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朱熹《诗集传》认为每一章都是用的兴,固然有理,然细玩诗意,确是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 赏析: 诗人以盛开的桃花象征着即将出嫁的新娘,盛开的桃花娇艳美丽,而新娘全身喜气,两相对比,表达了对出嫁女子建立幸福家庭的美好祝愿。这首诗是这么的短小,但却被很多人记住,甚至喜欢,是因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是因为诗中具有恰当的比喻。用那粉色的、盛开的、绚丽的桃花来比喻即将出嫁的新娘,新娘的美好顿时会在人们头脑中显现,人们读着这首诗,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像桃花一样美丽的女子,至于她有多美呢,这就需要读者去想象了。人们喜欢这首诗,我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具有和谐的韵律美。它虽然只有六句但句句之间和谐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从《桃夭》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成书于先秦时期的《诗经》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先秦时期人们至纯至真的情感,那些纯真的、自由的、质朴的情感至今仍被我们所感动。 赏析二: 这是一首祝贺年青姑娘出嫁的诗。据《周礼》云:仲春,令会男女。朱熹《诗集传》云:然则桃之有华(花),正婚姻之时也。可见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旧说如《毛序》等以为与后妃君王有关,为今人所不取。 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诗》之十三: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我们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满江红》全文

e a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 作者:岳飞(1103-1142)字鹏举,精忠报国之人,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 【注释】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等闲:轻易,随便。 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译文: 愤怒得头发直竖冲开高冠,凭借着栏杆之处,潇潇的雨声刚好停

歇。抬头朝着远方放眼,仰起首来对着天空大声呼啸,奋发图强的志气激动剧烈。年已三十,虽建立了一些功业却象尘土,八千里路的行军战斗有如披云戴月。一定不要轻意地让少年的头发华白,换来空空的悲伤凄切。 靖康二年北宋的大辱奇耻,还未洗雪,为人臣的愤恨,何时才能息灭!驾驶战车,冲破阻拦象踏破贺兰山的空缺。英雄的志气要象饥饿一样狠狠吃掉敌人的肉,要在说说笑笑之间口渴了喝尽敌人的血,等待着从头收拾整理旧时的山河,然后朝拜皇帝的宫阙。 背景解说: ?绍兴六年(1136)岳飞率军从襄阳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直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黄龙府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退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怒发冲冠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附答案)73782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选修) 第一单元 一、白居易《长恨歌》 1.《长恨歌》中“,。,。”从黄昏到黎明,集中描写了唐玄宗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 2.《长恨歌》中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迷恋已经引起公愤的句子是:“, 。” 3.《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 4. 文中描写杨贵妃天生丽质(貌美)的句子是:,。 5.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两个表示情愿相爱永不变心的诗句,这两个诗句是,。 6. 表现贵妃对玄宗绵绵不尽的相思的句子是: 7..渲染出凄凉情景的句子是:,。 二、屈原《湘夫人》 1.《湘夫人》中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的诗句是“,。”。 2.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就是化用《湘夫人》中的““,。”两句诗。 3.“,。”两句诗表现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执着。 4.“,。”写湘君把外衣抛到江中去,把单衣丢在澧水旁。是希望湘夫人能知道他曾经来过。 5.《湘夫人》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 。 6.《湘夫人》中,湘君抛弃湘夫人的赠礼,显现出绝望情绪的句子是:, 。 三、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 1.鲍照的《拟行路难》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诗是“,。” 2.李白的《行路难》用比喻手法表达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是 “,。” 3. 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4.《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 5.《拟行路难》(其四)中的“,。”以浅近的比喻说明复杂的现实内容。 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四、杜甫《蜀相》 1.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 2.《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4.《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5.《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6.杜甫《蜀相》中的“,。”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7.《蜀相》结尾两句“,。”,作者对诸葛亮的思表达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 8.姜夔《扬州慢》词序中“寒水自碧”一句与杜甫《蜀相》中的“”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陆游《书愤》 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2.《书愤》记述两次抗金胜仗的句子“,。” 3.《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4.《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5.《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杜甫《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注重他的丰功伟绩;陆游《书愤》中的“,。”注重他的精神品格。 6.《书愤》中描述陆游青壮年时期的战斗生活的句子是:“,。” 六、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知识归纳

——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第一单元 1、《长恨歌》——白居易 表现手法:以景衬情 思想内容:诗歌既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 2、《湘夫人》——屈原 表现手法:比兴、铺陈 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 3、《拟行路难》——鲍照 表示手法:比兴 思想内容: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

4、《蜀相》——杜甫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情。 5、《书愤》——陆游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6、《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

7、《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表现手法:移情于物 思想手法: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8、《越中览古》——李白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9、《一剪梅》——李清照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10、《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表现手法:对比

思想手法: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技术的昌明。 第二单元 1、《春江花月夜》——张苦虚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和感叹。 2、《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 思想手法: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表现手法:想象、夸张、比喻、对比、衬托

《诗经·周南·桃夭》注音 吟诵赏析

《国风·周南·桃夭》赏析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⑴,灼灼其华⑵。之子于归⑶,宜其室家⑷。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⑸。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⑹。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音】 Táo zhī yāoyāo,zhuózhuó qí huá,zh īzǐ yú ɡuī,yí qí shì jiā。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Táo zhī yāo yāo,yǒu fén qí shí,zhī zǐ yú ɡuī,yí qí jiā shì。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Táo zhī yāo yāo,qí yè zhēn zhēn,zhī zǐ yú ɡuī,yí qí jiā rén。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注】 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延伸阅读】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经,充分体现了善与美的统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着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写的很有画面感。任谁读过这诗之后,眼前都会浮现出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像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更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论世”是欣赏方法。(幻灯显示)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第二课时 一、自主鉴赏 下面,请大家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

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

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 桃夭 注释译文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 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于归: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有 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赏析 作者:佚名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 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 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 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 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 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 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 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 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但 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 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 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 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选修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选修)知识归 纳 ――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第一单元 1、《长恨歌》白居易 表现手法:以景衬情 思想内容:诗歌既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 2、《湘夫人》屈原 表现手法:比兴、铺陈 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 3、《拟行路难》——鲍照 表示手法:比兴 思想内容: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 4、《蜀相》——杜甫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

的痛苦心情。 5、《书愤》陆游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6、《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 7、《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表现手法:移情于物 思想手法: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 《越中览古》——李白表现手法:用 典、对比、虚实结合思想手法:表盛衰 无常的感慨。 9、《一剪梅》——李清照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10、《今别离》(其一)一一黄遵宪

表现手法:对比 思想手法: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技术的昌明。 第二单元 1、《春江花月夜》张苦虚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和感叹。 2、《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思想手法:歌咏归 隐的情怀志趣。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表现手法:想象、夸张、比喻、对 比、衬托 思想手法:表现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 4、《登岳阳楼》——杜甫 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今昔对比、虚 思想手法:抒发了自己年老多病、身世 凄凉的孤寂以及不能为多难国家对力的感慨。 5、《菩萨蛮》(其二)韦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理解性默写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情景式默写 教师版 班级姓名 1.《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原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这相约未见愁情的诗句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酌酒似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4.《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5. 《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6. 《蜀相》中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7.《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8.《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军容画面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9.《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0.《咏怀八十二首(其一)》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的诗句是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11. 《杂诗十二首(其一)》运用移情修辞手法的诗句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12.《越中览古》表达作者对勾践的嘲讽和以地盛衰无常的感慨的诗句是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13.《一剪梅》中最能使人领略到女词人万千愁绪的诗句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4.《一剪梅》中词人惦念游子盼望锦书的遐想的诗句是云中谁记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5.《今别离》写出离别匆匆的句子是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16.《夜归鹿门歌》中诗人归鹿门所见景象的诗句是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息处。 17.《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8.《登岳阳楼》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诗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9. 《登岳阳楼》描写洞庭的浩濣无边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0. 《登岳阳楼》描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的诗句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1.《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一词中表达今日“莫还乡”的缘故是未若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22.《积雨辋川庄作》中描写田家生活的诗句是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23. 《积雨辋川庄作》中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是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24. 《积雨辋川庄作》中描写闲适恬静的禅寂生活的诗句是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25. 《积雨辋川庄作》中体现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的诗句是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26.《旅夜抒怀》中描写旅夜处境的诗句是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 27. 《旅夜抒怀》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诗句是心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