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三言”、“二拍”女性意识的显露及成因

论“三言”、“二拍”女性意识的显露及成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219235499.html,

论“三言”、“二拍”女性意识的显露及成因

作者:柯曼婧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

摘 ;要:本篇论文从“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婚恋自由”、“尊重女性人格尊严”以及“对女性失贞的宽容”四个方面论证“三言”、“二拍”的女性意识。将作品置于时代的大环境下,深入

思考这种女性意识的成因。

关键词:“三言”;“二拍”;婚恋自由;合理诉求;“女贞”;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柯曼婧,女,1993年出生,汉族,福建省莆田市人,本科学历。单位:福建

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02

“三言”、“二拍”是明代晚期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明朝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著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其中共收录了120篇小说。这些小说的素材大多来源于文言笔记、传奇小说、历史故事和社会传闻,经过冯梦龙的汇辑、整理和再加工,形成“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奇书。受到“三言”的影响,崇祯年间的凌濛初创作了被世人称作“二拍”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二拍”与“三言”一样,都是以广大的市民阶层为主角,对市井生活和风情进行细致的描绘,可谓“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既是以世俗社会为题材,自然少不了日常生活中女性的身影,无论是大家闺秀、民女丫鬟或是青楼妓女,她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簇都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纸上。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地位都不高,即便被塑造得再生动传神,都是男性角色的附庸,起着铺垫衬托的作用。与此不同,“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大多以主角的身份登场,她们从“幕后”走上“前台”,有时甚至超越男性角色,在小说中大放异彩。“三言”、“二拍”成书于中国封建时代,为何能在男权当道的社会秩序下种植女性意识的萌芽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笔者认为应从“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婚恋自由”、“尊重女性人格尊严”以及“对女性失贞的宽容”四个方面切入思考。

一、去伪存真,肯定女性角色的自主权。

“三言”、“二拍”中的女性角色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她们或是实有其人,或是原型取材于现实生活中。作家在塑造这些女性形象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她们的原貌,摆脱了主流意识对女性形象的规制、束缚与人为的重塑,这就承认了女性在文学作品中拥有自主权,可以任由她们的性格、思想精神、心理活动自由发展,不再千篇一律,而是个性多样、丰满生动。在《醒世恒言》的《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苏小妹在面对新郎时一改传统女性的羞怯、矜持和卑微之态,

从三言中的女性意识看冯梦龙的妇女观

从三言中的女性意识看冯梦龙的妇女观 绪论 林丹娅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中有这样一番见解: 自从父氏社会成为人类社会基本结构形态以来,父权宗法制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在漫长的历史文明进程中,造就了以男性话语为中心的文化形态。男性执文化霸权之牛耳,男性意识与男性创造的上帝神话一样无所不在——它通过社会化与教化的途径,直接侵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心理甚至生理,使之成为每一个人生存的提示、暗示、甚至压抑,造成并最终沉淀为社会每一分子似乎是“自然” 的、与生俱来的人性意识。男性视角、男性观点、男性声音成为普遍性,而女性视角、女性观点、女性声音被排斥、被抹去、被忽略、被成为特殊性。[1] 阐述了身为女性的命运,并非从来如此,而是根据男性所制造的蓝图加以描绘而形成,她认为父权宗法制度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让她们完全丧失了言语和思想的自由表达。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女性也曾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在母系社会,女性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随着父权制的产生,女性逐渐沦为男性的附属品,男尊女卑成为两性之间的主旋律;步入封建社会之后,压迫进一步加强,最终产生了程朱理学式的道德教条,给这一时期的女性们戴上了沉重的锁链。 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发现,除了作品中本身的人物的声音外,背后还隐藏着作者的声音、观点。三言“篇篇有据,无一篇凭空创作,也无一篇不经过冯梦龙润色加工。”[2]虽非冯梦龙直接创作,但是冯梦龙“在题材的选择,篇目的增删以及字句的斟酌上都体现出运思和匠心”,[3]符合冯梦龙的审美眼光,由此编著而成的文

学作品,包含了作者本身发出的声音,能够体现出他的性别观念。依此我们可以认为,“三言”能够体现冯梦龙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冯梦龙曾这样写道: 暇日攀今吊古,从来几个男儿,履危临难有神机,不被他人算计?男子尽多慌错,妇人反有权奇。若还智量胜蛾眉,便带头巾何愧?[4] 在关键时刻女性能够给予男性一定的助力,可见,冯梦龙认为女性的能力并不输男性。但在《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苏小妹三难新郎》中,又有这样一段描述:所以男子主四方之事,女子主一室之事。主四方之事的,顶冠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通古博今,达权知变。主一室之事的,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日之计,止无过饔飨井臼;终身之计,止无过生男育女。[5]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在冯梦龙的性别观念中,男女两性间的社会地位并非是平等的,男性可以一舒心中抱负,做一番大事业,女性却只能依附于男性的而存在,安于一室之内,她的所有才能唯有在男性的所构建的生存环境内才能得以发挥。 有关“三言”女性意识的研究的论述,如陈果的《“三言”性别话语研究——以话本小说的文献比勘为基础》,全书分为五章,将性别理论贯穿于“三言”的研究中,以文献比勘的方法,通过“三言”中“规范性性别话语”和“非规范性性别话语”的博弈,分析“三言”中作者的性别意识和观念。杨云芝的《“三言”中的性别意识》通过男性视角和女性视角,分角度阐述了“三言”性别观念中的矛盾。闫焱的《从“三言”看明代小说中进步的女性意识》从婚姻自主,贞操观念的淡薄,独立性的方面,反映了“三言”在女性塑造方面的先进性。张荣的《<三言>中的进步女性意识》从社会制度、传统观念、婚姻的自主性、女性的自立自强等角度分析“三言”的进步观念。王花的《从“三言”故事中的夫妻离合看明末社会的婚恋伦理观》从夫妻离合的角度分

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

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 柳海松;毕岸 【摘要】三言二拍收录的作品题材广泛,描绘了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它最显著的地方,是以极其真实的笔触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商人及商妇的形象.就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的关注焦点大多聚焦在商人身上,而很少对商妇形象进行分析,因此,文章便以三言二拍为例,分析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商妇的形象及其意义.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46)003 【总页数】5页(P133-137) 【关键词】三言二拍;明清商贾小说;商妇 【作者】柳海松;毕岸 【作者单位】辽海出版社,辽宁沈阳110003;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在“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小说创作大多以男性为主角,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出现。中国古代商贾小说也不例外,无论是男耕女织的社会传统,还是将女性钉死在中国古代社会体系底层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道德标准,抑或是商业活动自身所具备的风险,这些都决定了男性是商业活动的中

心,自然而然地,这也就注定了中国古代商贾小说中的绝对主角只能是男性,女性被赋予“商妇”之名,充当着男性的附属物。然而明清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明清时期的商贾小说中出现了众多有别于前面历朝历代的商妇形象。这不仅仅表现为形象生动饱满,更体现在正面女商人形象的诞生上。本文以三言二拍为例,通过剖析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商妇的形象,来分析其魅力之所在。 在正式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商贾小说的概念,对此,邱绍雄先生在《中国商贾小说史》中认为,所谓商贾小说“就是指以商人为主人公,以商人经商求利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小说”。由此可以看出,商贾小说这一概念是针对文本内容而提出的。中国古代并没有商贾小说这一提法,因而也就没有细致地划分出中国古代哪些小说属于商贾小说。因此,本文以邱绍雄先生的《中国商贾小说史》为依托,着重分析明清时期以商人为主人公,以描写商人经商求利为主要活动的小说中的商妇形象。 一、商妇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 无论是作为男性附属物的商妇,还是独自经商的女商人,她们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 中国古代传统妇女伦理道德观念源远流长,历史久远,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对妇女的伦理道德约束。随着宗法社会的发展,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伦理道德要求日益加剧。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周礼·天官》提出以男性为中心、规范女性行事标准的“三从”原则、“四德”标准,汉初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以此为肇始,以“从父、从夫、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为主要内容的“三从四德”和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主要内容的“三纲五常”思想,便成为统治着中国古代女性群体的标准。这些传统妇女伦理道德观念在有力地稳固了中国古代男性地位的同时,也为中国古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话本小说的代表作 冯梦龙编著: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著: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描写文若虚发财的经历有何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 运退黄金失色,时来顽铁生辉。莫与痴人说梦,思量海外寻龟。 描述商人的投机致富梦想。反映在商业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大背景下,市民阶层渴望一本万利,投机取巧,骤然致富的心理。与中国古代轻视经商活动的传统观念背道而驰。 《施润泽滩阙遇友》(《醒世恒言》 叙述织绸贩卖为生的施复捡到以蚕桑为业的朱恩的六两银子,经过思想斗争,终于还给失主,其后朱恩帮助施复渡过生意难关,施复终于发家致富的故事。 本篇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1.反映了商业经营活动,突出金钱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具体描写了资本积聚,发财致富的过程。2.把商人作为正面主角描写,歌颂友情和信义。反映市民阶层重视信义的道德观。施复的发家过程处处渗透着作者的道德观,认为他是靠好心、勤劳、智力致富的,写他欲致富就“愈加好善”,而愈好善就更得好报,更快致富。把“义”和“利”联系在一起加以表现,以既求“利”又守“义”为赞美对象。与传统道德观中否定“见利忘义”主张“弃利守义”不同。 小说写主人公施润泽由一个通宵劳作的手工业者,一步步发展为昼夜运营、家有数千金的工场主的历程,表现了当时新兴的市民阶层中,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的那种渴望发家致富的心理状态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作品歌颂了小工业者之间的友谊,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改变了传统的商人重利、言利不言义的观念,赞颂友谊,谴责背信弃义的行为。施润泽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商人,当他拾到六两多银子时,善良的本性战胜了贪欲,于是守着这银子,苦苦等待失主来认领,表现了他拾金不昧的可贵品质,不要失主感谢,表现了他的豪爽义气,巧遇失主朱恩,写出了他的真挚情谊。 《崔待诏生死冤家》(警世通言卷8) 《崔待诏生死冤家》是一篇反封建的现实主义作品。话本成功地塑造了一对市井青年男女的正面形象,赞扬了他们对爱情婚姻自由的追求,反映了宋代社会下层市民的生活现实。秀秀对爱情婚姻自由的追求,是主动、大胆、热情、泼辣的。当王府失火时,只见"秀秀手中提着一帖子金珠富贵"。这说明了秀秀不满为人奴婢的处境,决心摆脱王府的奴役,大胆地去寻崔宁。在撞见崔宁时,她要求崔宁一起躲避其中小说的主要人物璩秀秀,极具个性魅力,是反抗封建势力、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典型女性形象。她追求爱情婚姻的自主与平等,追求男女自由结合的幸福婚姻,打破了旧礼教“贞”“烈”妇女观,确认追求情欲的合理要求,发动对禁欲主义封建道德的挑战;同时在她的身上又集中反映了封建时代女性受摧残,受迫害的悲惨命运。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曙光,又看到黑暗势力的残酷与冷漠,值得我们同情与深思!故事梗概:叙述咸安王府的刺绣养娘璩秀秀和咸安王府的碾玉待诏崔宁追求婚姻幸福的故事。 本篇体现市民阶层追求婚姻幸福的勇气。两人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的三个阶段: 1.人与人的结合:追求爱情幸福与追求人身自由,追求经济独立相结合。2.人与鬼的结合:追求爱情幸福与顽强执着的生活态度相结合。3.鬼与鬼的结合:追求爱情幸福与反抗恶势力的决心相结合。 《硬勘案大儒争闲气》“圣贤丑化”倾向:朱熹从成见出发,受奸猾小民蒙蔽,错判案的故事。 朱熹与严蕊:《硬勘案大儒爭閑氣》真實地表現了反理學的觀念。故事中,朱晦庵(朱熹)因與唐太守的過節而遷怒於唐太守愛慕的青樓女子嚴蕊,令嚴蕊受盡身心折磨。故事以具體事實戳穿了朱熹這個道學大師的兇殘面目,他只是一個協助封建統治階級的狡猾官僚。挟私报复,心灵卑鄙,行刑逼供,诬谄无辜的十足小人。因为唐仲友抨击过朱熹的学说,在别人面前说过“朱熹连字也识不几个,当什

第五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第五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第一节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 一、“三言”之前的话本小说 明代话本称为“说书”或“评话”。 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共有小说60种,又称《六十家小说》,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万历年间熊龙峰也刊刻了一批话本小说。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影印出版,定名为《熊龙峰小说四种》。 《京本通俗小说》一书,1915年由著名藏书家缪荃孙刊行,宣称“的是元人写本”,但是一部伪书。 二、冯梦龙与“三言” 冯梦龙(1574——1646),长州(今苏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少有才气,为人狂放不羁,一生功名不顺。 冯梦龙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通俗文学大师。 他的突出成就在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编撰方面。其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他编撰的“三言”。 “三言”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这些明代的作篇,都是模拟

宋元话本小说的形式写成的专供人们阅读的新小说,通常被后人称为“拟话本”。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三、凌蒙初与“二拍” 在“三言”影响下,凌蒙初编著了“二拍”。凌蒙初(1580——1644 ),别号空观主人,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凌蒙初一生著述最有名的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人称“二拍”,“二拍”每集40篇作品,实有小说78篇。 与“三言”收录前人旧作不同,“二拍”基本都是个人创作。 “二拍”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末有《今古奇观》一书,是“姑苏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中选出佳作40篇编成的。《今古奇观》在民间流传极广。 四、其他白话短篇小说集 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湖二集》、陆人龙的《型世言》、西湖渔隐主人的《欢喜冤家》、古吴金木散人的《鼓掌绝尘》、华阳散人的《鸳鸯针》、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 这些作品大致都从侧重于“主情”到倾向于“重理”,说教气浓。成就不如“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 概述: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分别刊于天启元年(1621)前后、天启四年(1624)、七年(1627)。这些作品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在“三言”的影响下,凌濛初编著了《初刻拍案惊奇》(刊于1628年)和《二刻拍案惊奇》(刊于1632年)各40卷,人称“二拍”。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今浙江吴兴)人。18岁补廪膳生,后科场一直不利。55岁时,以优贡授上海县丞,后擢徐州通判并分署房村。崇祯十七(1644),李自成部进逼徐州,忧愤而死。他一生著述甚多,而以“二拍”最有名。“二拍”与“三言”不同,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二刻拍案惊奇小引》)。它已经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卷帙浩繁,观览难周”(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三言二拍主要描写的内容:1、商人题材,商人的地位在三言中得到提高。2、歌颂婚恋自主,张扬男女平等的思想。 3、描写对贪官酷吏的抨击和清官的市民化。 4、“情”与“理”的矛盾与向“礼”的回归。 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明末清初是拟话本小说的创作高峰期。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话本小说的体制:题目、入话(诗词)、头回(又叫“笑耍头回”、“得胜头回”、与正话相关的短故事)、正话(散文、韵文)篇尾(缀以诗词或题目、作者出面总结全篇主旨,或对人物事件作出评论) 冯梦龙:(1574—1646年)字犹龙,又字耳犹、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三言二拍

明清小说鉴赏 论文题目:说不尽的“三言”和“二拍”副标题:生动鲜活的明末社会市民风情画作者:姚明 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学号:200731580141 指导老师:吴光正

说不尽的“三言”和“二拍” ———————生动鲜活的明末社会市民风情画 摘要:“三言”内容广泛,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作者编辑“三言”的目的,在于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有明确的社会功用目的。“三言”的出现,代表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二拍”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优秀篇章还写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新变化,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封建婚姻制度等。“二拍”的出现,开创了文人拟作话本专集的先例,在古代小说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商人,婚恋自主,女性意识,清官的市民化,情与礼,心理刻画,曲折工巧的情节,淳朴语言 冯梦龙的“三言”堪称中国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二拍”也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一些优秀篇章还写出了当时的一些新变化,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及封建婚姻制度等。“三言”“二拍”通过动人的爱情故事,描写青年男女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抨击封建婚姻制度对青年的迫害,表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爱情观点。代表作有《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三言”的书名带有浓厚的道教训诫色彩。这一方面可以理解为通俗小说的惯例,即通过标榜道德训诫来提高小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则需要注意到这里所表现的道德观,往往具有新的时代特点,而与旧道德传统相悖。在“三言”中,写恋爱与婚姻的题材占据了很大比重,成就也最高。这类小说常把“情”和“欲”放在“理”或“礼”之上,要求“礼顺人情”。这意味道德规则只有建立在满足人们的正常情感需要的基础上,才有其合理性。 冯梦龙是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人,出身名门世家。自幼接受儒学的熏陶,但又生活在商业经济十分活跃的苏州,年轻时常出入青楼楚馆,正是“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纵览他的一生,虽有经世治国之志,但他不愿受封建道德约束的狂放,他对“敢倡乱道,惑世诬民”

“三言二拍”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三言二拍”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摘要:“三言二拍”我国古代话本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引起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从人物形象研究方面综述“三言二拍”的研究成果并试图理清这些研究成果的脉络,以使读者对此有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三言二拍” 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明末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和凌初之“二拍”代表我国古代话本小说创作的最高峰,在当时就非常盛行,在今天更是当之无愧的名著,其思想、内容等方面极具可读性,引起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笔者拟从人物形象研究这个方面综述“三言二拍”的研究成果并试图理清这些研究成果的脉络,以使读者对此有整体的认识。 “三言二拍”的人物形象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形象研究和商人形象研究。 1.女性形象研究 探究女性形象是“三言二拍”的研究热点。“三言二拍”中的女性非为未婚子女、家庭妇女、青楼歌妓、媒婆等,对未婚女子、家庭妇女阐述详尽的文章主要有《从“三言二拍”看女性意识的觉醒》,文章认为小说中的女性勇于反叛封建伦理纲场合追求婚姻自由,不把贞洁作为婚恋上火的唯一准则,点出她们的聪明才智和胆识谋略,对女性的研究比较全面。一部分论文着重阐述这类女性形象出现的原因,

如《从“二拍”的女性形象看明代后期女性文化的演变》认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王学左派哲学思潮的传播,这类文章多数是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探讨人物形象出现的原因。妓女形象是人物形象研究的重心之一,这方面的论文以《李贽与晚明短篇白话小说中的女性文化》为代表,这些成果总结了小说的妓女形象认为他们长相标致,多才多艺,出淤泥而不染,有些论文还追溯了明代以前妓女的屈辱生活,揭示她们渴望从良的心情。媒妁形象最近几年逐渐引起人们注意,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不小,主要论文有《闺阁内的爱情导师――“三言二拍”中婆子、丫环、尼姑的角色分析》,这些论文指出媒妁好利贪财的一面,但也肯定她们连接规格内外的媒介作用,认为她们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另外,对“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整体研究的论文也很多。王引薄的《试论“三言”中的妇女主题》是从社会历史角度来考察妇女题材的小说。他指出,“三言”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妇女的生活和心态,肯定了妇女对自主婚姻的执着追求,“显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觉醒,带有新生产关系萌芽时期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这种评价把女性性别的特殊性视作人类的一种个性,以个性从共性中脱离来阐释妇女解放的历史必然,显示出思维的精密。 2.商人形象研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对“三言二拍”商人问题的研究进入繁荣时期,研究者和研究论文、著作等都盛况空前。学者的研究更为深入和全面,并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角度。王培红《“三言二拍”商人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女强男弱”现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女强男弱”现象 摘要:“三言二拍”是明晚时期冯梦龙编著的作品《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以及凌濛初所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五本白话短篇小说集的合称,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经典之作。其中描写恋爱婚姻题材的小说占全书近三分之一的比例,对男女感情、生活的刻画中不乏有对“女强男弱”两性格局的描写。本文将对三言二拍中“女强男弱”现象进行简要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三言二拍;女强男弱;两性对比 正文: 一.“女强男弱”概念的阐释 “女强男弱”是现代学者在研究古代爱情类叙事文学时提出的概念。在古代爱情类叙事文学较有影响的作品中, 较突出、较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女主人公比男主人公的形象丰满、动人、突出,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女强男弱”。①“女强男弱”的概念在学者们研究才子佳人小说的热潮中被进一步发展,在才子和佳人的家庭出身、经济状况、应事能力之间进行强弱的对比,分析现象成因:“在中国古代的礼治文化和专制制度的长期统治下,文人群体积淀成某种集体无意识,这就是依附心态和自卑情结,通常又转化为一种求助意识,……他们需要借助女性的优秀来证明自己的优越地位。……”②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两性有着不可逾越的角色分配。《诗经·小雅·斯干》中写道:“乃生男子,载寝之床。……乃生女子,载寝之地。”男尊女卑的两性社会格局可见一斑。传统儒家思想贬低女性,董仲舒系统性地提出君臣、父子、夫妻间的绝对领导和绝对服从的角色分配。班昭在《女诫》中提出:“盖女乃坤道,以柔顺为主,卑弱者,女德之先务也。”要求女性柔弱顺从,把女性定位成男性生活的附属品是社会主流观念。 “女强男弱”现象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站在中国正统思想的反面。它塑造出的或才华出众,或刚毅坚决,或能力非凡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女性的价值。在“三言二拍”中存在着的“女强男弱”现象并不是个别的特殊情况,它的出现让小说中的部分女性形象更加丰满。

第三十九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第三十九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 一、名词解释 1、三言二拍:指的是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它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凌濛初对“三言”的模仿之作。 2、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3、《今古奇观》:“姑苏抱瓮老人”见“三言”与“二拍”“卷帙浩繁,观览难周”(《今古奇观序》),故从中选取40种成《今古奇观》。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白话短篇小说的选本。 4、三灯丛话:是明代三部文言小说的合称。包括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馀话》以及邵景詹的《觅灯因话》。瞿佑的《剪灯新话》和李昌祺的《剪灯馀话》是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二、论述题 1、分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思想内容。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作为爱情作品中最出色的篇章,写杜十娘发现自己又被李甲转卖时,毅然与百宝箱怒沉江底,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爱情理想、人格尊严。其中张扬女性意识和婚恋自主的特点显而易见。这类描写无疑使人明显地感受到晚明社会涌动的人文思潮。 2、“三言”“二拍”在选材上,表现出与前期什么不同的时代特征? 它向读者展示的是一幅市井社会的风情画,其特点是:一是商人成了最活跃的形象。二是张扬女性意识和婚恋自主。另外“清官”形象也较多的带有市民化色彩。

论“三言”、“二拍”女性意识的显露及成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219235499.html, 论“三言”、“二拍”女性意识的显露及成因 作者:柯曼婧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3期 摘 ;要:本篇论文从“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婚恋自由”、“尊重女性人格尊严”以及“对女性失贞的宽容”四个方面论证“三言”、“二拍”的女性意识。将作品置于时代的大环境下,深入 思考这种女性意识的成因。 关键词:“三言”;“二拍”;婚恋自由;合理诉求;“女贞”;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柯曼婧,女,1993年出生,汉族,福建省莆田市人,本科学历。单位:福建 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3-0-02 “三言”、“二拍”是明代晚期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明朝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著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其中共收录了120篇小说。这些小说的素材大多来源于文言笔记、传奇小说、历史故事和社会传闻,经过冯梦龙的汇辑、整理和再加工,形成“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的奇书。受到“三言”的影响,崇祯年间的凌濛初创作了被世人称作“二拍”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二拍”与“三言”一样,都是以广大的市民阶层为主角,对市井生活和风情进行细致的描绘,可谓“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既是以世俗社会为题材,自然少不了日常生活中女性的身影,无论是大家闺秀、民女丫鬟或是青楼妓女,她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簇都栩栩如生地跃然于纸上。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地位都不高,即便被塑造得再生动传神,都是男性角色的附庸,起着铺垫衬托的作用。与此不同,“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大多以主角的身份登场,她们从“幕后”走上“前台”,有时甚至超越男性角色,在小说中大放异彩。“三言”、“二拍”成书于中国封建时代,为何能在男权当道的社会秩序下种植女性意识的萌芽呢?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笔者认为应从“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婚恋自由”、“尊重女性人格尊严”以及“对女性失贞的宽容”四个方面切入思考。 一、去伪存真,肯定女性角色的自主权。 “三言”、“二拍”中的女性角色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她们或是实有其人,或是原型取材于现实生活中。作家在塑造这些女性形象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她们的原貌,摆脱了主流意识对女性形象的规制、束缚与人为的重塑,这就承认了女性在文学作品中拥有自主权,可以任由她们的性格、思想精神、心理活动自由发展,不再千篇一律,而是个性多样、丰满生动。在《醒世恒言》的《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苏小妹在面对新郎时一改传统女性的羞怯、矜持和卑微之态,

论“三言二拍”中的高墙爱情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论“三言二拍”中的高墙爱情 摘要: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为后世的爱情题材的作品创作提供了新的模式,即一种越过高墙阻隔而产生的爱情。本文通过对比等手法分析“三言二拍”中的高墙爱情而探析高墙的内涵和这种爱情所体现出的主题内涵以及其现实意义。这种高墙爱情既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抗,宣扬追求自由爱情,同时也违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对于这种爱情我们需要持一种辩证地态度去对待它,不能一味的放任,也不能一味的地扼杀。 关键词:三言二拍,高墙,爱情 在古代,男女有别的思想阻挡无数才子佳人的爱情,因而一座座高墙大院将封建社会中的男女完全隔离在了两个不同的世界,故墙缺一角、楼高一截更为彼此的爱情创造了契机。[1]这种契机在战国时期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就已经被运用了,“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到后来的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中则更是被运用得惟妙惟肖,“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因为有了墙缺一角、楼高一截的契机,男女主人公才得以见面并且最终可以私奔,虽然结局不幸,令人唏嘘不已。好在白朴的《墙头马上》给了读者一个完美的结局,当裴少俊在马上看见了倚墙而立的李千金时,才有了后来的感人爱情故事。这种突破高墙阻隔的爱情在明清小说中比比皆是,尤其是冯梦龙和凌濛初的“三言二拍”更是将这种突破高墙表现人性情与欲的爱情表现地淋漓尽致。 一、墙的含义 (一)浅层含义 根据《辞源》解释,墙是“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可以避风御寒、防止侵害。《释名释宫室》解释道,“壁,辟也,所以辟御风寒也。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就很好地概括了墙的本来属性。墙的存在,象征着自我与外界的隔离,对外界起着一种阻隔作用。而当墙进入文学领域,被文人纳入书写的范围时,便形成了一种间阻思慕模式。[2] (二)深层含义 在《诗经将仲子》第二章中说到:“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

三言二拍论文题目(推荐标题102个)

三言二拍论文题目(推荐标题102个)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着名传奇小说集的合称,2015年1月中国画报出版社再次出版了此集,包括冯梦龙创作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及凌蒙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中国古典短篇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一回一个世俗小故事,堪称现代花边杂志的祖师爷。下面是102个关于三言二拍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助到您。 三言二拍论文题目一: 1、以“情”为核心的《三言二拍》子弟书 2、“三言二拍”中的骂詈语 3、试论“三言二拍”中深受古代婚姻制度影响的兄弟关系 4、“三言二拍”中的明代故事与京杭大运河 5、浅析“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 6、“三言二拍”梦境描写分类研究 7、“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分析 8、略论“三言二拍”中的士妓关系 9、“三言二拍”中民众对诉讼活动的认识 10、论明清时期商贾小说中的商妇形象——以三言二拍为例 11、明代拟话本小说中情理开明型的官吏形象研究——以“三言二拍”、《型世言》、《西湖二集》为例

12、从“三言二拍”看民间诉讼心态 13、社会变迁与晚明娼妓——以“三言二拍”为中心 14、“三言二拍”: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精彩呈现 15、论“三言”“二拍”中的媒妁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16、从《鸳鸯谱》代婚的新奇性看三言二拍故事敷衍模式 17、关于“三言二拍”的水文化摭拾 18、明代白话小说中的民歌——以《金瓶梅词话》和“三言二拍”为例 19、“三言二拍”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研究 20、《三言二拍》中的女性与科举 21、“三言二拍”中女性形象探微 22、通俗与经典是“三言二拍”的天然两面——北大四博士论经典之四 23、“三言二拍”与明代中后期的忠观念 24、浅析“三言二拍”中的情理法 25、“三言二拍”市民文学特色探析 三言二拍论文题目二:’ 26、明清公案小说中的法律思想——以“三言二拍”为例 27、从《三言二拍》中看中国新思想的产生 28、关于“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梦境描写浅析 29、解读《三言二拍》中的诚信文化传承 30、论“三言二拍”的生态描写

“三言”、“二拍”中媒婆的重要作用-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三言”、“二拍”中媒婆的重要作用-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现象,同时还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它的出现是作家根据自身独特的世界观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创造,它不仅是自身艺术审美和感悟的结晶,还记载了孕育它的民族、时代和社会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有着珍贵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阐释就是对历史背景的重现和获得生命的存在。 三言、二拍作为明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具有史的价值。明代中后期社会处于变革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它的出现是对中国封建统治基础的小农经济的冲击,同时也是对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封建统治思想的严峻挑战。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存天理,灭人的陈腐观念开始被人质疑,涌现了王阳明、李贽等要求解放人性的的启蒙家。而冯梦龙和凌濛初是他们思想的追随者,在为正统文学不耻的妾小说量描写了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和男欢女爱的情感生活,这是对

正统文学的一种挑战,熔铸了时代下的新风气。而在三言、二拍中媒婆作为复杂世相的一个被批判的组成部分,却起到了小角色,大作用的效果,给人印象深刻。在作者笔下,她们是家庭收入的创造者,也是闺阁女性连接墙院之外的桥梁,她们巧言善辩、唯利是图,却也是时代桎梏的一丝曙光,成为文学变革的先行者。 一、社会转型的见证者 韦勒克与沃伦曾说:文学作品最直接的背景就是它语言上和文学上的传统。而这个传统又要受到总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一般说来,文学与具体的经济、和社会状况之间的联系是远为间接的。在三言、二拍中两位作者都在试图建构这种背景,反映那个时代下的经济、变化和个体精神的形成。而媒婆走街串巷的步伐不仅踏出了历史的轨迹,同时其匆忙有力的步伐声也影响着社会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有着悠久的媒妁文化,尤其在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背景下,她们成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下左右婚姻的重要力量。在封建男权制度中,女性没有经济地位,被于闺阁之中,而媒人的产生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男权对女性的掌控,它是父权制度发展到一

《三言》的婚姻爱情观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题目《三言》的婚姻爱情观 姓名教育层次 学号省级电大 专业分校 指导教师教学点

目录 论文摘要:........................................... - 2 - 关键词:............................................. - 2 - 正文:............................................... - 2 -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爱情的自由,人格的平等 ...... - 2 - 二.由“理”向“情”的萌芽——“贞节观”的淡化 .... - 3 - 三.女性依附论——封建思想的藩篱.................. - 4 - 参考文献:........................................... - 5 -

《三言》的婚姻爱情观 年级专业姓名 论文摘要: 冯梦龙“三言”作为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优秀代表,其中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占很大的比重,其内容或喜或悲,或缠绵或慷慨,表现出女性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昭示了一种新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并且作者在作品中对封建社会的“贞节观”有了进步的认识,这些在程朱理学占主导地位社会里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封建伦理道德起到了或多或少的冲击。 关键词: 婚姻爱情自由平等贞节观封建伦理 正文: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爱情的自由,人格的平等 “三言”中所反映的爱情婚姻的价值标准已经改变,不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婚姻基础,取而代之以个人意愿和个人自由为前提,敢于打破封建传统婚姻中“思无邪”,“耻于言情”的观念束缚,大胆地讴歌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一些作品还显示了一定女性意识的觉醒,作品的言辞之间充满了对女性的赞扬之情,男女平等的意识有了鲜明的体现。在当时社会里这种思想显得尤其可贵。 人格平等、爱情自由的思想在《卖油郎独占花魁》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穷困的卖油郎秦重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赢得了貌美如花的莘瑶琴的爱情。那么,卖油郎是这样做到这一点的呢?金钱吗?他一贫如洗,靠卖油维持生计;相貌吗?比他风流潇洒的王孙贵族多如牛毛;才华吗?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市民。细细品读全篇,我们就知道他靠的是对莘瑶琴的尊重、同情、体贴和真挚而热烈的爱。“他对莘瑶琴的追求不是一个嫖客对妓女的肉欲的追逐,而是一个纯朴的男青年对所恋女子的爱情的追求。由于秦重真心的爱花魁娘子,把她当作一个和自己具有一样平等人格的女性来尊重,这就使她长期以来被侮辱被损害的心得到温暖,使她长期以来渴望爱情的心得到复活。”①秦重对莘瑶琴的爱情虽然质朴,但是一种新型的,以自等自主和相互尊重为基础的恋爱,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新发现和尊重。在他们的爱情中是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格的平等,强调的是情感。使作品中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以前才子佳人式的小说中所没有的。

从三言二拍看市民意识的觉醒

从“三言二拍”看市民意识的觉醒 摘要: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各种思潮百花齐放,市民阶层异军突起,与之相适应的通俗小说蓬勃发展。“三言二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集中地体现了在商业经济的繁荣下市井细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透漏出明显的市民意识,描摹市井风情、人生百态,堪称一副晚明的“清明上河图”。作品中的商人形象、女性形象也颠覆了以前小说中的原型,成为后世的经典。细究这些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存在,而是与当时的经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市民意识在此时期的觉醒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它反映了自我意识高涨的市民社群要求政治、经济、文化平等的心态,特别是市民对文化艺术的渴求以及对节日游艺活动的兴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充分显示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共享心理。 关键词: 三言二拍;市民意识;商品经济;传统道德

From "three erpai" see the awakening of public awareness Abstract: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 all kinds of thoughts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the public sectors of a meteoric rise, corresponding popular fiction to flourish. "three erpai" is the masterpiece of this period,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economic prosperity in the commercial marketplace under the fine people in the lives and thoughts and emotions, reveal a clear sense of the people depicting the marketplace and customs, life phenomena, called a night out in the "painting." Merchants in the works, women subverted the image of the prototype before the novel became a classic later. Careful study of these phenomena are not isolated, accidental existence, but with the prevail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ties are clos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awakening of this period shows a great vitality, it reflects the rising self-consciousness public community for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equality of the mind, especially the public thirst for the arts and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in the interest of the festival to an unprecedented level, it shows that the culture of the middle class share the psychological. Key Words: three erpai; public awareness; commodity economy; traditional morality

论文: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

论文:解读“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 前言 所谓人性文化,是指一种描写人的本性的文化现象。什么是人的最基本的先天的本性?第一是生存,第二是延续后代。所谓“食、色,性也。”不过这是动物的共性,是作为人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人性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压抑和释放。 “三言”“二拍”诞生于明末,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作者运用通俗的话语表达出当时市民们在思想层面的需求,即对于人性的追求。论文以讨论探究“三言”“二拍”中的人性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产生的背景原因及表现做细致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三言”“二拍”中人性文化出现的社会意义。 一、人性文化的本质 人性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描写人的本性的文化现象。人性从字面解释就是人的本性,是人特有的本性,是其他事物所不具备的。凡是人身上具有的特性和属性,都可以叫做人性。人性或人的属性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精神属性本质上属于社会属性,因此也可以把人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

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如吃喝需要、防卫本能、追求财富地位、性欲和情欲本能等。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如劳动、交往和意识及其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等等。 文化是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在不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并获得人们共同认可和使用的符号(以文字为主、以图像为辅)与声音(语言为主,音韵、音符为辅)的体系总和。“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人性文化亦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压抑和释放。佛教文化中对人的基本大欲,即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主张化导,即所谓“化欲”,以使人们的这些欲望不至于走向极端。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成对人性的压抑,一种社会现象,亦是属于人性文化。儒家文化中对于人性也有独特的见解,如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荀子的“人性恶”,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等观点都是对于人的本性的见解,是对人的本性的诠释,其中有解放人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