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2022年中国爽身粉行业市场监测报告

2016-2022年中国爽身粉行业市场监测报告

2016-2022年中国爽身粉行业市场监测报告
2016-2022年中国爽身粉行业市场监测报告

2016-2022年中国爽身粉行业市场监测及投资趋势报告

中国产业信息网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判断行业投资价值

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2016-2022年中国爽身粉行业市场监测及投资趋势报

【出版日期】2016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

【报告编号】R366180

报告目录: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爽身粉市场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和挑战。在市场竞争方面,爽身粉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市场正面临着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爽身粉行业有进一步洗牌的强烈要求,但是在一些爽身粉细分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信息化技术将成为核心竞争力。本报告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投资者能够充分把握行业目前所处的全球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具体分析该产品所在的细分市场,对爽身粉行业总体市场的供求趋势及行业前景做出判断;明确目标市场、分析竞争对手,了解产品定位,把握市场特征,发掘价格规律,创新营销手段,提出爽身粉行业市场进入和市场开拓策略,对行业未来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企事业发展研究部门人员、市场投资人士、投行及咨询行业人士、投资专家等提供各行业丰富翔实的市场研究资料和商业竞争情报;为国内外的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和政府部门提供专业的行业市场研究、商业分析、投资咨询、市场战略咨询等服务。

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爽身粉行业市场监测及投资趋势报告》。首先介绍了爽身粉行业发展环境以及全球爽身粉产业发展现状,接着分析了中国爽身粉行业规模及消费需求,然后对中国爽身粉行业市场运行态势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爽身粉行业面临的机遇及发展前景。您若想对中国爽身粉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该行业,本报告将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第一章行业发展背景及研究范围界定

第一节行业研究综述

一、行业研究背景

二、行业研究意义

三、行业定义及研究范围界定

四、行业产业链分析

第二节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一、行业监管体制

二、相关政策

1、中国相关规划

2、中国相关制度

3、中国政策解读

三、中国现行重要政策

第三节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一、中国宏观经济现状

1、居民人均GDP增长

2、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3、宏观环境对爽身粉行业的影响

二、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第四节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一、爽身粉行业总量增长

二、爽身粉需求结构变化

三、社会环境变化

四、投资理念的转变

第二章中国爽身粉行业发展现状第一节中国爽身粉行业发展分析

一、中国爽身粉行业发展历程

二、中国爽身粉行业发展现状

三、中国爽身粉行业发展规模

1、爽身粉数量统计

2、行业企业规模及类型分布

第二节中国爽身粉行业运行分析

一、爽身粉行业运行规模分析

1、爽身粉资产负债规模

2、爽身粉收入和利润规模

二、爽身粉行业运营状况分析

1、爽身粉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2、爽身粉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3、爽身粉行业运营能力分析

4)爽身粉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第三节中国爽身粉行业竞争分析

一、爽身粉细分市场之间的竞争

二、各类爽身粉内部竞争

第三章中国爽身粉市场分析

第一节爽身粉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一、2014-2015年我国爽身粉市场规模分析

二、2016-2022年我国爽身粉市场规模预测第二节爽身粉产品产量分析及预测

一、2014-2015年我国爽身粉产量分析

二、2016-2022年我国爽身粉产量预测

第三节爽身粉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2014-2015年我国爽身粉市场需求分析

二、2016-2022年我国爽身粉市场需求预测

第四节爽身粉价格趋势分析

一、2014-2015年我国爽身粉市场价格分析

二、2016-2022年我国爽身粉市场价格预测

第五节爽身粉进出口数据分析

一、2014-2015年我国爽身粉进出口数据分析

二、2016-2022年国内爽身粉产品未来进出口情况预测

第四章爽身粉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爽身粉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

二、爽身粉产业链模型分析

第二节上游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2014-2015年主要原料产量分析

二、2016-2022年主要原料产量预测

第三节下游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2014-2015年主要下游产品消费量分析

二、2016-2022年主要下游产品消费量预测

第五章爽身粉主要生产厂商介绍

第一节国内主要企业介绍

一、重点企业1

1、企业简介

2、企业经营分析

3、企业未来发展策略

二、重点企业2

1、企业简介

2、企业经营分析

3、企业未来发展策略

三、重点企业3

1、企业简介

2、企业经营分析

3、企业未来发展策略

四、重点企业4

1、企业简介

2、企业经营分析

3、企业未来发展策略

五、重点企业5

1、企业简介

2、企业经营分析

3、企业未来发展策略

六、重点企业6

1、企业简介

2、企业经营分析

3、企业未来发展策略

七、重点企业7

1、企业简介

2、企业经营分析

3、企业未来发展策略

八、重点企业8

1、企业简介

2、企业经营分析

3、企业未来发展策略

九、重点企业9

1、企业简介

2、企业经营分析

3、企业未来发展策略

十、重点企业10

1、企业简介

2、企业经营分析

3、企业未来发展策略

第六章爽身粉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2011-2014年中国爽身粉行业集中度分析第二节爽身粉行业SWOT分析

第三节2016-2022年中国爽身粉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七章中国爽身粉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2016-2022年爽身粉行业投资机会

一、2016-2022年爽身粉行业主要产品投资机会

二、2016-2022年爽身粉行业主要出口投资机会

三、2016-2022年爽身粉企业的多元化投资机会第二节2016-2022年爽身粉行业投资风险展望

一、宏观调控风险

二、行业竞争风险

三、供需波动风险

四、技术风险

五、经营管理风险

六、其他风险

第八章中国爽身粉行业投资建议分析

第一节2016-2022年爽身粉行业投资分析

一、2016-2022年行业热点投资产品分析

二、2016-2022年行业热点投资地域分析

三、2016-2022年行业热点投资方式分析

第二节2016-2022年爽身粉企业经营战略建议

一、2016-2022年爽身粉企业的标竿管理

1、国内企业的经验借鉴

2、国外企业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2016-2022年爽身粉企业的资本运作模式

一、爽身粉企业国内资本市场的运作建议

1、爽身粉企业的兼并及收购建议

2、爽身粉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建议

二、爽身粉企业海外资本市场的运作建议

第九章投资的建议及观点

第一节投资机遇分析

一、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率对行业的支撑

二、爽身粉企业在危机中的竞争优势

第二节投资风险分析

一、同业竞争风险

二、市场贸易风险

三、行业金融信贷市场风险

四、产业政策变动的影响

第三节投资建议分析

一、重点投资区域建议

二、重点投资产品建议

第四节行业应对策略

一、把握国家投资的契机

二、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施

三、企业自身应对策略

第五节市场的重点客户战略实施

一、实施重点客户战略的必要性

二、合理确立重点客户

三、对重点客户的营销策略

四、强化重点客户的管理

QCQ-219五、实施重点客户战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市场行业报告相关问题解答

1、客户

我司的行业报告主要是客户包括企业、风险投资机构、资金申请评审机构申请资金或融资者、学术讨论等需求。

2、报告内容

我司的行业报告内容充实,报告包括了行业产品定义、行业发展现状(产品产销量、产品生产技术等)、行业发展最新动态以及行业发展趋势预测等。对购买者认识和投资该行业起到初级作用。

3、报告重点倾向

我司的行业报告重点倾向主要包括:行业相关数据、行业企业数据、行业市场相关数据等。报告侧重点略有差异,具体情况看报告结构目录。

4、我们的团队

我们的团队人员组成各高校的知名导师、行业高管的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市场调查人员。

我们的团队人员对客户需求定位精准,能抓住项目精华,以合适的文字图表和图形展示项目投资价值。对行业或具体产品的投资特性、市场规模、供求状况、行业竞争状况(结构与主要竞争企业)、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和论证,寻求规律、发展机会、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大做强的对策等等。

我司研究员在信息、理念、创新思维上具有开拓性给客户服务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5、报告数据来源

我司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

爽身粉行业报告特点

爽身粉行业环境:我们的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国外相关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整理以及国内宏观经济发展现状等。

爽身粉行业结构:我们行业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产品市场消费需求结构、行业投资主体性质结构以及行业生产主体结构等等。

爽身粉行业市场:我们的行业市场分析对行业产品整个供求状态以数据或文字方式表述、对行业市场现状呈现的特点进行概述,并对行业市场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

爽身粉行业企业:我们的行业企业分析主要包括行业企业发展历程、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相关财务数据和指标、企业竞争优劣势分析等。

爽身粉行业成长性:我们的行业成长性分析主要包括行业所属生命周期的位置,行业投资增长性,行业近几年发展速度情况以及未来市场增长速度等。

我司报告特色:在研究内容上突出全方位特色,报告以本年度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各行业的市场供求、进出口形势、投资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以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富有见地的判断和投资建议;在形式上,报告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避免套话和空话。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的数据、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行业的大事记等,为投资者和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公司介绍

北京智研科研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调研报告、行业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大、最专业的调研报告、行业咨询企业。拥有庞大的服务网点,公司高覆盖、高效率的服务获得多家公司和机构的认可。公司将以最专业的精神为您提供安全、经济、专业的服务。

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铁冶金、服装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过智研咨询团队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研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息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调查、数据采集等多项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A. 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于2008年注册成立,是国内较早开展竞争情报、市场调研、产业研究及专项研究为主的调查研究机构之一,凭借其专业的研究团队,先进的研究技术在此领域一直处于绝对的优势和领先地位:

a) 拥有全国百万家企业基础数据库

b) 全国各地分支网络和严格的调查控制流程,使我们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向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

c) 超过200多个研究项目的成功案例

d) 研究领域覆盖能源、化工、机械、汽车、电子、医疗等诸多行业

e) 我们很荣幸的为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麦肯锡、通用集团、波士顿咨询、三菱商事、中国农科院、同济大学、三星电子,松下电器、丸红株式会社海尔、美的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提供过咨询服务

B. 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调研(行业研究)说明

a) 行业研究部分智研咨询主要采用行业深度访谈和二手资料研究的方法:

b) 通过对厂商、渠道、行业专家,用户进行深入访谈,对相关行业主要情况进行了解,并获得相应销售和市场等方面数据。

c) 二手资料收集,对部分公开信息进行比较,参考用户调研数据,最终获得行业规模的数据。

d) 北京智研科信咨询有限公司具有获得一些非公开信息的渠道:

e) 政府数据与信息

f) 相关的经济数据

g) 行业公开信息

h) 企业年报、季报

i)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j) 精深严密的数理统计分析

我们的服务领域

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

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 一.什么是银行票据贴现? 是指资金的需求者,将自己手中未到期的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或短期债券向银行或贴现公司要求变成现款,银行或贴现公司(融资公司)收进这些未到期的票据或短期债券,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到期日的利息后付给现款,到票据到期时再向出票人收款。 中国票据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通过短短30年的时间,银行票据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商业运作中最主要的信用支付工具。近几年,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不断发展,不仅是商业银行谋取利润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为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筹集效率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意愿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将票据贴现业务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进一步加大了发展力度。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风险,票据案件的发生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点及形成原因 票据贴现业务风险,从广义上说是指商业银行在贴现业务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贴现业务的收益和预期的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或丧失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狭义上来说是指银行在贴现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包括政策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等。 1.信用风险 贴现业务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时因付款人或委托付款人无法承兑而造成损失的风险。《票据法》规定,票据具有无因性。汇票到期时,无论出票人是否交足备付金,付款人都必须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持票人。商业汇票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产生基于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易活动,通过票据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导致信用票据化。票据行为都依附在不同的信用基础上,代表了特定的信用关系。出票人﹑持票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通过票据的承兑实现了信用的票据化。在背书过程中,被背书人向背书人提供信用,通过票据背书这种形式使得信用票据化。一旦出现付款人或委托付款人无法支付的情况,持票人可以通过票据追索权向前手或所有票据债务人进行追索,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但是票据持票人还是将面临请求付款人、委托付款人付款的情形。因此,票据贴现业务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承兑行的信用风险。 票据贴现业务信用风险的主要表现有三类:一类是不法分子伪造、变造或克隆银行承兑汇票,骗取银行资金,造成信贷资金损失;第二类是银行为没有贸易背景的商业汇票进行承兑和贴现:第三类是银行贴现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 典型案件: 2000年,上海中宏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运秀与无业人员乔智训合谋,于2000年12月间,由乔智训从广州以2万元购得一张伪造的票面金额为人民币3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一份。然后,通过他人持票到中国工商银行无锡分行城建分理处进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骗得人民币296. 08万元,其中刘

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百姓金融网导读:近年来,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迅速,商业票据累计贴现量从1996年的1955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23073亿元,7年中平均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票据市场活跃程度显著提高,市场参与主体数量迅速增加,票据周转频率加快,新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票据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子市场之一。 我们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票据市场的这种快速发展是一种不均衡的发展。市场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市场建设的速度,加剧了市场风险。但对票据市场一味持批评态度,有可能造成票据市场的倒退,这对经济发展、企业、银行都会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目前的票据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人民银行、监管机构、商业银行、理论界、新闻界共同努力,客观分析票据市场面临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发展思路,共同促进票据市场健康、稳健的发展。 应当说,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对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商业银行业务空间、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但近一段时期票据市场暴露出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整个票据市场至今仍然处在一个分散的、缺少足够透明度的状态下;票据业务具有调整利润、增加存款、稀释不良贷款等方面的衍生功能,商业银行在管理上缺乏应对措施;票据市场本身缺乏明确一致的可操作性标准,加之各经营机构规范经营的意识不强,导致票据业务在不同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发展状态不平衡。商业银行是从事风险业务的行业,风险的高低取决于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即使是一些零风险业务,如果违规操作,一样会给银行造成巨大的损失。当前票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市场信用风险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票据发行增长过快,8月末,票据承兑余额达12346亿元,比上半年末增加993亿元,同比增加5791亿元。前8个月,累计承兑19502亿元,同比增长98.6%,增速明显加快。二是承兑占比结构进一步分化,国有商业银行占比下降,其他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商业承兑占比大幅度提高。今年前8个月,国有商业银行累计承兑同业占比38.3%,同比下降9.5个百分点;其他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及商业承兑占比提高到61.7%。三是人民银行调整准备金率后,市场资金面趋紧,各商业银行纷纷收缩票据规模,依靠票据转卖维持资金周转的金融机构资金链条出现断裂,可能导致票据到期支付困难。 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的现象增多。例如,一些商业银行采用“逆向操作”的方法办理票据业务,也就是将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业务次序反向处理,先转贴现,后贴现,直至转贴现资金成为承兑行的保证金后再由承兑银行出具承兑票据。违规办理业务的风险在于违规办理业务行无法向前手行使追索权,资产很难有效保全;因手续及资料不全买入票据无法卖出或办理再贴现,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票据回购诈骗案件增多,内外勾结、账外经营犯罪现象出现。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加强了对票据承兑环节的管理,对假票、克隆票防范手段和技术相应提高,票据诈骗由原来的

银企智链:2019年中国票据交易情况分析告

2019年中国票据交易情况分析报告 上海票据交易所

?(一)2019年票据交易总体运行平稳 2019年,票据交易量为50.94万亿元,同比上升22.01%,其中,上半年同比上升28.74%,下半年同比上升15.9%。从票据介质来看,电票交易量为50.84万亿元,同比增长25.15%,占比99.8%;纸票交易量为0.1万亿元,同比下降91.04%,占比0.2%。纸电交易融合第二阶段于2018年10月正式投产上线之后,电票交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19年各月纸票交易量占比均不超过0.3%。从每月交易量变化情况来看,各月交易量同比均有所增长,在部分月末时点波动明显,,1月、3月和7月单月交易量均超过5万亿元。 图1:2019年每月票据交易情况

?(一)2019年票据交易总体运行平稳 从每月日均交易量来看,,2019年前7个月,每月日均交易量均在2000亿元以上。其中,1月最为活跃,,日均交易量达2677.55亿元。交易活跃度最低的为10月,日均交易量仅为1649.25亿元。 图2:2019年每月日均票据交易情况(按交易品种)

?(一)2019年票据交易总体运行平稳 从单日交易量变化来看,2019年日均票据交易量为2037.72亿元,单日交易量变化总体平稳,特殊时点波动明显,其中,以3月末、7月末尤为突出。3月28日单日交易量达4102.26亿元,首次突破4000亿元,为纸电交易融合以来中国票据交易系统(以下简称交易系统)单日交易量最高值;7月30日单日交易量为3771.38亿元,位居第二。 图3:2019年单日票据交易情况

?(一)2019年票据交易总体运行平稳 从每月日均交易量来看,,2019年前7个月,每月日均交易量均在2000亿元以上。其中,1月最为活跃,,日均交易量达2677.55亿元。交易活跃度最低的为10月,日均交易量仅为1649.25亿元。 图4:2019年每月日均票据交易情况(按交易品种)

《中国银行业票据业务规范》

中国银行业票据业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中国银行业票据业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商业汇票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结合我国票据市场及商业汇票业务实践制定。 第二条本规范遵循“诚信自律、公平竞争、合规经营、共同发展”的市场原则,旨在自觉建立和维护国内商业汇票市场的良好经营秩序和提高金融资源配臵效率,促进中国票据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本规范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银协”)制定,作为中银协各会员单位办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回购、到期托收业务以及在票据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基本行为规范。 第二章重要术语与定义 第四条基于国内货币市场发展现状,本规范所称票据特指商业汇票。商业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商业汇票分为银行承兑汇票(简称银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简称商票)。根据制作形式与介质不同,商业汇票包括纸质商业汇票和电子商业汇票二种形态。电子商业汇票是出票人以数据电文形式制作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第五条本规范所称票据业务是指以商业汇票为媒介,与信用投放、资金融通以及支付结算等方面相关的金融服务行为。 第六条本规范所称承兑业务特指会员单位作为付款人,承诺在票据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者持票人支付票面金额的票据行为。

第七条本规范所称贴现业务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会员单位的票据行为。 第八条本规范所称转贴现业务是指会员单位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另一金融机构转让的票据行为。第九条本规范所称回购业务是指会员单位(卖出回购方)将其持有的已经其贴现的票据以不改变票据权利人的方式向其他金融机构(买入返售方)申请贴现,买入返售方按票面金额以双方商定的回购期限和价格扣除回购利息后向卖出回购方给付资金,回购到期后卖出回购方按票面金额向买入返售方购回票据的融资行为。 第十条本规范所称再贴现业务是指会员单位为了取得资金,将未到期的已贴现商业汇票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国人民银行转让的票据行为。第十一条本规范所称到期托收业务是指会员单位以持有票据或委托收款票据向付款人收取款项的票据行为。 第十二条本规范所称票据业务期限。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的期限从其贴现之日起至汇票到期日止。实付贴现金额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至汇票到期日前一天的利息计算。承兑人在异地的,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的期限等应符合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回购业务的期限从业务交易日起至约定赎回日止。票据到期日或交易约定到期日如遇法定节假日顺延至下一个工作日。 第十三条本规范所称票据业务利率。贴现利率以再贴现利率为下限加点确定,转贴现、回购业务利率由会员单位与交易对手协商确定。再贴现业务利率遵循中国人民银行规定。 第三章基本业务规范 第一节承兑业务 第十四条承兑业务申请人应为在承兑行开立账户的依法从事经营活动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风险点及防范对策

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风险点及防范对策 摘要:近几年,商业银行票据业务不断发展,不仅是商业银行谋取利润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为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筹集效率的主要途径。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风险,票据案件的发生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造成严重的损失。本文从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票据贴现的风险点,提出了做好票据贴现风险防范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票据贴现;风险;防范;对策 中国票据市场从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通过短短30年的时间,银行票据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商业运作中最主要的信用支付工具。一方面,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意愿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将票据贴现业务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进一步加大了发展力度。随着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票据融资业务超规模增长背后蕴藏着的风险开始逐步显现,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率不断上升,金额也在不断加大,票据风险防范难度增大。如何把握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点并能有效防范,是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点及形成原因 票据贴现业务风险,从广义上说是指商业银行在贴现业务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贴现业务的收益和预期的收益发生一定的偏差,从而蒙受损失或丧失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狭义上来说是指银行在贴现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包括政策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等。 (一)政策性风险。贴现业务的政策性风险是指由于银行对票据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或没有严格按政策操作而引起监管部门关注并受到处罚,致使贴现业务受到损失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交易背景不真实或不能确定有真实、贴现后资金走向不符合政策监管要求而形成的。在票据贴现中主要表现为:无交易合同和发票;使用虚假、无效合同和发票;超合同金额或期限签发、贴现商业汇票;重复使用或伪造增值税发票复印件等办理贴现业务。近年来,有些企业借助关联企业,虚构贸易背景,自行签发商业汇票,由关联企业到其他商业银行贴现,贴现资金回流到出票企业,导致融资票据性票据不断增加。无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汇票贴现违反了《支付结算办法》和《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的贴现资金按规定不能流入股票、期货和信托市场,如果贴现资金经过银行进入了以上市场,那么银行就难辞其咎。 (二)信用风险。贴现业务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时因付款人或委托付款人无法承兑而造成损失的风险。《票据法》规定,票据具有无因性。汇票到期时,无论出票人是否交足备付金,付款人都必须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持票人。商业汇票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产生基于经济活动中的商品交易活动,通过票据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导致信用票据化。票据行为都依附在不同的信用基础上,代表了特定的信用关系。出票人﹑持票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通过

票据市场的定价

票据市场的定价 票据定价主要指贴现率的制订,贴现包括企业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而定的,企业贴现是与金融机构一对一协商制订利率的,而转贴现由于信用风险较小而便于建立统一的市场定价系统。我国可以依托现有的同业拆借市场系统,建立与目前拆借相似的报价、询价成交系统,而在交易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采用电脑撮合与交易成员确认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我们应当建立合理的票据转贴现市场的综合加权平均利率和市场综合指数。 票据在市场上的定价主要是指贴现的定价,贴现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企业等非金融机构持票据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贴现、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贴现活动(转贴现)和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贴现(再贴现)。 一、不同贴现的定价特点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活动不仅是承担“最后贷款人”的任务,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窗口可以调节货币供给,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并对不同行业的票据制订不同的再贴现率,从而实现国家产业政策意图。因此,再贴现的定价是具有很强的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意味的,而非市场资金供求所自发确定的。 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贴现是企业重要的短期资金融通渠道。企业一般是将未到期票据向自己的开户行、主要往来行贴现,金融机构根据对企业信用度的了解,根据票据的特征来制订贴现利率(在中央银行利率管制的范围内)。因而贴现定价是银企之间一对一的协商结果,而由于市场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难以形成整个市场上的报价、询价的定价模式。 而对于金融机构的转贴现,借助目前现有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及其系统,可以建立票据转贴现的定价系统。困扰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一大问题是信用,由于信息不对称,我国商业票据的贴现受到很大阻碍,而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银行汇票的流通还是较为通畅的。而金融机构转贴现的票据是企业已经向金融机构贴现的票据,已经背书转让给了银行,银行成为被背书人。经过转贴现后,银行也成为背书人。根据票据法的规定,票据持有人在付款请求遭到拒绝后,有权向任意一个前手追索,当然也包括背书银行。由于票据是无因证券,背书银行无权以与前手的纠纷为由拒绝偿付,因而无论票据本身是否经过银行承兑,在转贴现市场上流通的票据都具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有了信用保证,我国转贴现市场将会有较好的发展。 二、转贴现市场定价模式的建立 金融机构之间票据的转贴现实际上也是金融机构同业短期拆借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依托现有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系统来促进转贴现市场的发展,并建立合理而高效的报价系统。

美国票据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上海证券报/2005年/04月/21日/ 美国票据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周荣芳 美国的票据市场以工具多、规模大引领全球。本文则试图沿着美国票据市场的发展轨迹,对比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依托银行间市场开拓创新银行间票据市场、规范发展我国现有的商业汇票市场的初步设想。 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探索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体制下,我国企业生产、销售全部按照国家计划进行,企业应收账款采用异地托收承付的办法,收款单位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付款单位收取款项,付款单位向银行承认付款的结算方式。 1981年,为了防止企业间赊销、相互拖欠,上海率先推出银行汇票承兑、贴现业务。1982年人民银行总结了上海的试办经验,并将试点范围扩大到重庆、河北、沈阳。 1984年正式颁布了 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 1986年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沈阳、哈尔滨、南京、常州十城市工商银行系统之间推广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业务,要求积极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从严掌握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对工商银行贴现需要的资金,可向当地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再贴现政策首次用于支持商业汇票业务,但二级市场管理上实行严格控制,规定商业汇票不得流通转让。 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了银行结算制度,取消了银行签发汇票必须确定收款人和兑付行的限制,允许一次背书转让,试办银行本票等。 以上政策一直延续到1993年,由于当时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是一项试点性业务,商业汇票业务仍处于探索阶段。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发展商业汇票业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在总结10多年的汇票业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1994年先后颁布 商业汇票办法, 再贴现办法和 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下发了 关于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和铁道行业推行商业汇票结算的通知, 关于棉花调销推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与再贴现的通知, 关于下达再贴现额度的通知。这些办法和通知规范了商业汇票行为,统一的操作流程,对商业汇票业务进行推广并给予再贴现支持。1995年 票据法颁布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先后发布了 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 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 支付结算办法等一系列规章。票据业务的法制基础逐步健全,以此为基础,我国商业汇票据业务步入了规范发展阶段。 中央银行再贴现低利率支持,促进商业汇票据快速增长 1998年,人民银行加大了对再贴现政策的运用力度。改变了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生成机制。在下调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三次下调了再贴现和贴现利率,其中,再贴现利率累计下调4.06个百分点,贴现利率相应下调。同时,从1998年3月25日起,改变了过去再贴现利率按同档次再贷款利率下浮5至10%和贴现利率按同期同档次法定贷款利率下浮5至10%的做法,特别是1999年6月10日,人民银行再次调低了再贴现利率,拉开了再贴现利率与再贷款利率差距,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差由一个百分点以内,扩大到1.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央行再现贴资金,扩大票据贴现业务,极大地激活了商业汇票业务。当年,再贴现余额由331亿元,上

当前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商业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商业票据作为一种便利的结算和融资工具,在国外发达国家的信用制度乃至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我国票据市场在经过1998年至2000 年的快速发展和2001 年的规范整顿之后,逐渐进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02 年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较上年有大幅增长,特别是转贴现业务量增长迅猛。截至2002 年11 月末,贴现和转贴现余额高达 5400 亿元,比年初的3000 亿元增长了80%。同时,票据业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再贴现业务已成为央行调控宏观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是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主要问题。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票据的信用基础薄弱。 票据的基础是信用。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票据业务的发展。可以说,中国信用制度不健全和信用状况不佳是票据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而由于部分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信用差,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从而使市场对所有票据的信用产生怀疑,即使是信用好的企业签发的票据也难以被接受。“劣质信用驱逐优质信用”动摇了市场的信用基础。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利用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套、骗银行信用,迫使银行在承兑、贴现等业务活动中采取保

守原则,极大地阻碍了票据业务的发展。 (二)交易品种单一,交易主体少,信用风险集中在银行。 从商业票据交易品种上看,目前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在票据市场交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在票据市场中不容易被接受, 企业仍主要是利用银行信用进行融资。这种单一的银行承兑汇票格局,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不利于引导企业扩大票据融资,不利于票据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从商业票据交易主体上看,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该市场的程度十分有限,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由于票据业务的发展完全依赖于银行信用,使商业银行成为票据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既不利于金融体系分散和降低风险,也不利于推动商业信用的票据化和扩大票据融资。 (三)我国票据业务经营模式相对落后,缺乏市场中介机构。 票据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风险集中、资金周转快等特点。因此,票据业务特别适合进行专业化经营。票据业务已较其他业务明显表现出了集中化的特点和趋势,但整体来看仍属于分散基础上的集中,即在涉及票源的承兑和贴现业务上,目前还是分散在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网点;从国外票据市场发展多年的经验看,中介机构的存在便于市场交易和管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活跃市场、提高效率、

民间买卖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现况及分析

民间买卖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现况及分析 民间买卖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现况及分析 民间买卖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现况及分析 一、我国目前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的运营模式 银行承兑汇票是商业汇票的一种,因在开出时(流通前)就由商业银行承兑,(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信用较好,极少出现不能承兑的现象)因此,在交易市场上被作为一种支付手段普遍使用。银行承兑汇票一般经过开票、承兑、背书转让、(质押)付款几个过程,开票时,申请人要向银行支付保证金,签订承兑合同并经过商业银行的一定审批程序,然后开出承兑汇票。在没有授信的情况下,申请开票人需提供全额保证金才能开票;而在授信制度下,对于资信较好的企业(尤其是资源型公司)商业银行通过授信风险评估,授予企业一定的授信额度并确定一定比例的保证金(30%-50%),交存保证金后即可开出全额的银行承兑汇票。 实际上,《票据法》并没有要求汇票“出票”一定有基础交易关系,第21条规定,出票人必须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委托关系,并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但由于《支付结算办法》规定票据的签发也必须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所以各商业银行在申请开票时也要求提供特定的买卖合同。按照这种要求,如果“出票”完全符合规定,

申请人(企业)必须是是基于履行特定合同的付款义务,以特定的收款人为对象而开出的特定金额的银行承兑汇票(甚至 有元、角、分),但在在务实中,严格遵守上述规定的极少(我们很难评价这种限制的利弊,因为从“鼓励交易”角度出发,要求有交易背景大概能够促进买卖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促进经济发展;但如果必须以履行特定的合同为条件,将限制承兑汇票的发行和流通;但按照《票据法》立法者的观点,当初要求票据转让必须有真实的交易关系仅仅是为了“防止利用票据进行诈骗活动”[①])。问题远非那么简单,虽然在十年前,已经有人买卖承兑汇票赚取差价,但毕竟只是少数银行工作人员。今天的票据中介已经成长成一个阶层并具有极大的经济实力,成了左右票据发行、流通、贴现、转贴现的中间力量,让我们看看在票据中介的推动下,银行承兑汇票是如何开出和流通的。 首先,有实力的专门从事票据中介的公司先“寻找票源”,找到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询问他们是否需要资金?(在银根紧缩的阶段,不会有企业说不需要钱的)如果需要,一个以赚取利率差价为目的的票据流转过程就正式开始了。第一步,已经坐大的票据中介会为开票企业到银行申请“授信”,一般来说,票据中介与银行存在密切关系(甚至是利益关系),所以,银行一般不会拒绝的,发行票据本身也符合自己的利益,一能完成揽存量,扩大信贷规模,二能赚取利息,何乐

票据市场调研报告

票据市场调研报告 票据中介调查报告:票据中介伴随票据市场的发展已存在多年。近几年来,随着票据市场 波动的加剧,票据中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大,出现了专业化、公司化经营的机构。同时, 票据中介业务模式也发生明显改变,业务量迅速增长,对银行、企业及票据市场各项业务 已产生了较大影响,鱼需引起关注并予以规范。 一、票据中介的最新情况 (一)票据中介向大型化、公司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票据市场出现了大型化、公司化的票据中介,其规模、人员素质和业务量已经远超过我们所熟知的“票据搞客”。这些中介大多注册为某贸易公司或投资管理公司,部分 担保公司也从事了票据中介业务。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约有几十家公司化的票据中介,主 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地区,一般规模不大,人员数在20一30人左右。 其中以上海普兰投资管理公司规模最大。2015年末,该公司人数多达300余人,已在全 国各地建立20多家网点。人员多来源于银行,大多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票据 业务从业经验以及较强的专业背景。 (二)票据中介业务量大幅增加 目前票据中介在票据市场上的参与程度较高,据上海普兰投资管理公司估计,通过中介的 直贴业务量约占全部直贴量的40%,通过中介的转贴业务量约占全部转贴量的20%。而 部分银行反映,以上数据 1 还是保守估计,由于目前农信社是直贴业务的主体,而农信社主要依靠中介跨区域收票,因此估计通过中介的直贴业务量约占全部直贴量的60%以上。2015年,该公司全部交易 量为1.5万亿元,同比增长130%;而同期工行票据营业部全部交易量累计为8743.59亿元,同比下降43.12%。2011年3月10日这一天,该公司仅为企业提供直贴的业务量就 超过40亿元,创单日历史最高水平。 (三)各类银行和企业广泛与票据中介开展业务 与中介合作的银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签订咨询顾问协议的银行,简称协议银行;另一类 是未签订协议的银行,简称交易银行。协议银行与中介关系更为密切,需向中介付费,而 交易银行是协议银行的交易对手,不向中介付费,但能通过中介买入或卖出票据。据上海 普兰投资管理公司统计,2015年该公司与16家协议银行(主要为东北、内蒙古、河南、湖南和广东等地的农信社和地方法人机构),与470家交易银行(含大型银行、股份制等各类银行分支机构)开展了业务。2015年,上海普兰投资管理公司累计拥有企业客户7411家,同比增加2442家,增长49%,其中大中型企业客户4916家,同比增长68%。

浅析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浅析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历程及现有规模 (一)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起步及借鉴对象 我国的商业票据市场发展历程较短,起步也较晚,在改革开放后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研究和借鉴西方的模式,直至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才开始推行“三票一卡”,倡导商业银行发展票据业务。当年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率先办理票据承兑、贴现业务,人行开始试办再贴现业务。但是由于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刚起步,商业银行管理操作没有经验,票据市场上违规现象、假票问题严重,在1988年各商业银行被迫基本停办了票据业务。我国的商业票据市场发展方向陷入迷惘。 (二)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的过程 我国各方专家机构通过研究,终于在1994年,针对当时一些重点行业的不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再度推广使用商业汇票,开办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商业票据业务再次发展,在几个有限城市形成小规模票据市场。并在1996年颁布了《票据法》,奠定了法律基础。至此之后,我国不断改进,为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货币市场健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贴现率、再贴现率确定方式,取消了再贴现行业比例限制等,使得我国票据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三)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现有规模及经营现状 至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建立以来,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的商业票据业务发展较快。一是票据业务量稳定增长,签发和贴现商业票据已经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但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二是以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上海、广州、深圳等十个中心城市的票据签发、贴现占全国1/3以上,目前仍是票据市场交易最频繁的几个地区;三是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设立票据专营机构,如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票据营业部,并先后在北京、天津、郑州等地设立了票据分部,带动了票据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目前规模已比较健全;四是中国票据网建立,票据市场参与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交易咨询和沟通。时至今日,我国票据交易市场已达数十万亿,规模十分巨大,体系也相对较为健全。 二、目前阻碍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的因素 (一)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先天不足 我国商业票据市场起步晚,开始是照搬西方做法,经验严重不足,也是处于正在摸索建设的阶段,没能针对我国国情做出更好的发展策略,开始发展阶段受到了一些挫折,直至今日,我国商业票据市场还发展得不够完善,品种匮乏,法律法规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二)我国商业票据市场未完善的地方 1、票据的信用基础薄弱。票据的基础是信用,我国信用制度的不健全和信用状况不佳是票据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动摇了市场的信用基础。

‘票据贴现’和‘票据组合’业务新模式

遇到保险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f4323659.html, ‘票据贴现’和‘票据组合’业务新模式 传统的银票业务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主的要求,银行需从电子票据、商票等维度入手,切实融入到企业的贸易过程之中。下面为您重点剖析“票据贴现”和“票据组合”这两种模式。 票据贴现 票据贴现是指资金的需求者,将自己手中未到期的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或短期债券向银行或贴现公司要求变成现款,银行或贴现公司(融资公司)收进这些未到期的票据或短期债券,按票面金额扣除贴现日以后的利息后付给现款,到票据到期时再向出票人收款。 1.“协议付息票据贴现”运作模式 在商业交易中,买卖双方的交易地位随着商品的供求关系、双方实力变化而不断迁移,这也直接导致了票据贴现利息承担的讨价还价,银行夹杂在双方交易结算博弈中,作为执行者操作双方的利益分割。

①买方企业与卖方企业均在贴现银行开立存款账户,买方或者卖方向银行提出授信申请(如使用其他银行承兑的银行承兑汇票则无需授信); ②贴现银行根据授信业务有关规定对申请人实施授信,确定协议付息贴现业务授信额度,签订协议付息补充协议,确定双方付息比例; ③买方企业签发票据,交付卖方企业; ④卖方持票及跟单资料向贴现银行提出协议付息贴现业务申请,提交相关材料; ⑤贴现行对卖方企业提供的银行承兑汇票或商业承兑汇票及跟 单资料进行审查,确保票据、贸易背景真实、有效; ⑥贴现行按比例借记买方企业存款账户,确认贴现利息收妥后,将票面额扣除卖方应付利息后贷记卖方企业存款账户; ⑦票据到期,贴现银行向承兑人发出托收。 2.“卖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运作模式

《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姓名: 邹捷 单位: 建行北京市分行公司业务部 日期: 2004年8月

论文摘要 1995年《票据法》出台后,我国票据市场,主要是票据贴现市场获得较快发展,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内的众多商业银行纷纷组建票据中心,对票据贴现业务实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运做,票据贴现业务逐渐走上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截止2002年末,全国票据贴现量达到23073亿元,贴现余额为7347亿元,比1994年增长4.6倍,票据贴现业务已成为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快业务之一。 票据贴现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降低商业银行整体资产风险水平,对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资产负债比率、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商业银行、企业以及监管机构完善功能、提高效率的有益补充和重要手段。 本文分析了票据贴现业务和票据贴现市场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我国票据贴现市场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策措施和未来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走向,并通过比较其他国家和地区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历程,有效地揭示出当前票据贴现业务和票据贴现市场的业务特征和发展特征,澄清观念、把握本质,提出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和发展策略,以推动票据贴现市场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目录 第一章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票据与票据贴现市场 一、票据体系与主要票据种类 二、票据体现市场 第二节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 一、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票据贴现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导致票据贴现市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发展票据贴现市场的必要性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发展票据贴现市场的必要性 一、货币市场功能完善的需要 二、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 三、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的需要 四、提高银行资产流动性,改善银行资产结构的需要 五、有效降低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水平,提高资产质量的需要 六、丰富营销手段,增强银行竞争能力的需要 第二节发展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未来我国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 二、发展票据贴现市场的对策思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