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姓名: 邹捷

单位: 建行北京市分行公司业务部

日期: 2004年8月

论文摘要

1995年《票据法》出台后,我国票据市场,主要是票据贴现市场获得较快发展,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内的众多商业银行纷纷组建票据中心,对票据贴现业务实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运做,票据贴现业务逐渐走上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截止2002年末,全国票据贴现量达到23073亿元,贴现余额为7347亿元,比1994年增长4.6倍,票据贴现业务已成为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快业务之一。

票据贴现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降低商业银行整体资产风险水平,对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资产负债比率、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商业银行、企业以及监管机构完善功能、提高效率的有益补充和重要手段。

本文分析了票据贴现业务和票据贴现市场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我国票据贴现市场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策措施和未来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走向,并通过比较其他国家和地区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历程,有效地揭示出当前票据贴现业务和票据贴现市场的业务特征和发展特征,澄清观念、把握本质,提出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思路、发展定位和发展策略,以推动票据贴现市场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目录

第一章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票据与票据贴现市场

一、票据体系与主要票据种类

二、票据体现市场

第二节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

一、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票据贴现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导致票据贴现市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二章发展票据贴现市场的必要性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发展票据贴现市场的必要性

一、货币市场功能完善的需要

二、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

三、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的需要

四、提高银行资产流动性,改善银行资产结构的需要

五、有效降低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水平,提高资产质量的需要

六、丰富营销手段,增强银行竞争能力的需要

第二节发展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未来我国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

二、发展票据贴现市场的对策思考

第一章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节票据与票据贴现市场

一、票据体系及主要票据种类

票据是指区别于现金、银行存款等,以专业票面要素记载,用于资金结算,拥有较强流动性的有价证券。票据根据其功能、特点、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若干种类。票据体系包括汇票系、本票系和支票系,其中,汇票系包括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商业汇票包括即期汇票和远期汇票,远期商业汇票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是指由出票人签发,由银行承诺到期无条件向持票人付款的商业汇票;商业承兑汇票是指由出票人签发,并由其承诺到期无条件向持票人付款的商业汇票。我国的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最长期限均为6个月。

二、票据贴现市场

票据贴现是指收款人持出票人出具的商业汇票,通过背书转让,向银行申请办理贴现,银行审查同意,并扣除贴现利息后,将贴现资金划给收款人的资金融通行为。票据贴现包括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直贴、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转贴现和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再贴现。

票据贴现是当前我国票据业务领域最主要的业务形式,由此构成的票据贴现市场也是最重要的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第二节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

一、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票据贴现业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1994年,针对当时一些重点行业货款拖欠、资金周转困难和部分农副产品调销不畅的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铁道等领域推广使用商业汇票,开办票据承兑、授信和贴现、再贴现。票据贴现市场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从2001年和2002年下半年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成立票据专营机构,全面进入票据贴现市场。中小金融机构也开始把票据贴现业务作为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的重要工具。

1994年至2002年,年度票据签发量和贴现量年均增幅见下表(注1)。1 我国1994至2002年票据市场发展情况 单位:亿元

2003年,全国票据贴现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呈现出超常规增长态势。

二、 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主要特点

(一)以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为主

1 注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金融年鉴》2003。年均增长幅度根据相关数

1994和2002年票据市场业务量对比图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1994年

2002年年份 亿元

当前,我国票据贴现市场所贴现的票据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约占到全社会贴现业务总量的90%以上,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约占10%。

(二)强调贴现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

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票据贴现市场强调贴现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要求银行在为客户办理贴现时必须严格审查贴现票据项下的交易合同、增值税发票和商品货运单据等能够证明交易真实性和汇票合法持有的证明。禁止办理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纯粹以融资为目的的融资性票据贴现。

(三)再贴现业务总量较少

从2002年2月份起,中国人民银行执行新的利率标准,规定再贴现利率为2.97%(目前根据最新规定,再贴现利率为3.24%),而2003年前三季度各商业银行办理贴现业务的平均利率约在3%左右(注2)2,部分地区还低于这一水平。在这样一个收益利差下,各商业银行基本上停止了办理再贴现业务。到2003年9月末,中国人民银行再贴现余额基本为零。

(四)贴现业务集中在商业银行办理

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我国台湾地区,经办贴现业务的主体都较为广泛,且主要都集中在有关专业机构办理,英国是集中在贴现所,台湾是集中在贴现公司。我国受当前金融市场和金融主体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的贴现业务全部集中在各商业银行和部分企业财务公司办理,贴现业务纳入到商业银行的总体信贷计划和规模控制中。

(五)贴现价格尚未实现完全市场化

据计算得到。

2注2:数据来源:《中国票据网》

我国的贴现政策规定,直贴利率最低不能低于中央银行再贴现利率,最高不能超过同期贷款利率。与直贴相比,转贴现则已完全实现了市场化,由商业银行根据资金供求自主确定利率上下限。因此,我国的票据贴现市场还仅处于半市场化状态,通过票据贴现市场有效调剂社会资金的功能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贴现业务总体还需在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管制下有序发展。

第三节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票据贴现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整体风险有所显现

1、票据发行增长过快

从2003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渐升温,在钢铁、有色、纺织、建筑、商贸等诸多行业都存在投资过热、盲目投资、追求短平快的现象,经济周期性风险和真实贸易背景风险等风险隐患正在增加。与此同时,全社会承兑业务正在以年均49.7%的速度高速发展,远远超过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速,说明承兑业务正成为目前新一轮经济上升期中企业热衷的融资工具之一。由票据发行环节引发的票据贴现市场风险将可能加大。

2、发行市场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风险相应增加

由于承兑业务收益水平低难以有效弥补风险损失,从2003年底开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减少了承兑业务。与此同时,许多中小银行因争抢客户的需要,加大了为企业出具银行承兑汇票的力度,源头性风险相应增加。

3、部分商业银行超量发行票据

一是过度承兑,导致承兑总量超出自身经济资本的约束,超出自身总体风险的承受能力。二是分散承兑,多家银行同时对一家企业进行授信,就会导致银行对企业的授信总量远远超过其自身实际风险承受能力。

(二)融资性票据大量存在,混杂于贸易性票据之中

融资性票据指的是没有贸易背景,通过票据贴现达到融资目的。由于存在巨大市场需求,融资性票据在部分地区开始出现。

(三)违规操作交易增多

一是先贴现后查询。二是办理回购业务放弃或简化对跟单资料审查。三是“逆向操作”,为企业先办理贴现,再办理承兑。

(四)票据贴现诈骗、犯罪活动较为猖獗

一是直接造假票据。二是变造票据。三是以真票克隆假票。四是票据诈骗。

二、导致票据贴现市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市场体系不健全

1、融资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仍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对于好的企业,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相对容易,但对于规模较小、经营状况暂时不佳的企业,其融资便难上加难,导致许多企业将关注的重点放到票据身上,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一系列的违规经营和诈骗行为。

2、交易品种单一

目前,我国的票据贴现市场中银行承兑汇票约占90%,其他票据由于受政策等诸多因素限制,尚难以进入市场,交易品种过于单一。

(二)政策与法规建设落后于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

1、目前的票据法规只着重于规范票据的支付结算功能

目前颁布的有关票据的各项法律、规章对于票据贴现业务和票据贴现市场的宏观地位及其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方面的宏观作用并未予以明确界定,导致票据贴现业务和票据贴现市场功能性缺位。

2、有关的政策法规规定已不适应票据贴现业务发展的需要

一是在业务操作层面,如出现了买方付息、协议付息等新的贴现产品,与原来只强调卖方付息形成鲜明区别。二是在业务管理领域,贴现始终纳入贷款管理,由于贴现与贷款在产生银行信用方面的本质区别,两者应该区分对待。

(三)市场缺乏有效监管

1、监管体系和监管机制有待健全

现有的硬件基础难以有效满足监管的需要。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全国统一、开放的贴现市场,也没有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信息监测平台,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银监会,都不能及时有效地掌握企业的承兑总量或贴现总量,时效性和准确性均难以有效把握。

2、监管手段有待完善,缺乏有利的处罚依据。

近两年,由于票据贴现市场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现行法律、法规尚未明确的问题,对于一些票据贴现违规,甚至犯罪行为,难以寻找到有利的法律依据进行处罚。

(四)商业银行自身管理水平低,风险控制技术差、内控不严放大了业务风险

1、内控管理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某一点进行防范,措施与措施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和监督,如对业务实行按部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信息不对称,措施不透明,往往一个环节已经发生风险,其他环节由于不知道,导致风险随着业务办理继续累加。

2、风险防范技能有待提高

贴现业务的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其中,又以防范假票、伪造、变造票据风险为重中之重。总的来说,我国目前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较高票据真伪识别能力的专业人员总量上并不多。专业人员的稀缺和专业工具的缺位,使得银行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负担。

第二章发展票据贴现市场的必要性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发展票据贴现市场的必要性

一、货币市场功能完善的需要

(一)有效地促进了工商企业进入货币市场,帮助企业短期融资,实现货币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极大地增加了货币市场总量,使其在所有资金市场中的地位突显 2002年,全社会票据贴现总量为23073万元,基本相当于2000年不包含票据贴现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总量,占当期GDP总量约23%。票据贴现市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货币市场总量,进而推动货币市场迅速发展,

使其在整体资金市场中的占比有所提高,其调剂社会资金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需要

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实施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前者主要着眼于短期,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低或调高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刺激或抑制资金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后者着眼于长期,对要再贴现的票据贴现种类和申请机构加以规定,如区别对待,可起抑制或扶持的作用,改变资金流向。

三、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的需要

1994年根据国务院的指示,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尝试在部分债务拖欠问题较为严重的行业开展票据业务,推广使用商业汇票,办理承兑和贴现。随后,在短短几年中,通过使用票据,长时间困绕国家和企业的债务拖欠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解决。票据在建立健全企业商业信用,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突出作用逐渐显露出来。

(一)以票据的形式将企业的商业信用书面化

票据是以记载一定的内容,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约定到期付款为特点的债权书面凭证。申请出票的企业多数是由于当期没有充足的现金流,在自身信用可靠的情况下,根据对未来经营状况的判断,希望向收款人出具远期付款的合同,并取得收款人的信任。

(二)以银行信用约束企业的商业信用

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通过银行为企业办理票据贴现,使银行作为第三方间接参与到企业的贸易行为中。通过银行这一第三方有效监督,可以最大程度保证企业的出票行为是在其总体承受能力范围内的,最大程度地防止因为企业盲目承诺,信用膨胀,企业资金链断裂而导致出现难以解决的债务纠纷。

(三)以市场规律约束企业的商业信用

商业汇票中除银行承兑汇票外,另一种重要的票据就是商业承兑汇票。当前,许多大型企业出于降低融资成本等因素的考虑,希望由自己出票,有的已占到其年度结算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些企业一旦出现违约行为,市场对其的信用认可度将大大降低,企业出的票将再很难被市场所接受,企业重要的结算手段和融资渠道将因此而被封死。因此,一旦企业拥有了良好的信用,其出具的商业承兑汇票获取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度,并已在其结算总量占有相当的份额,无论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这些企业都会十分珍惜已建立的信用,长此以往,社会信用总体情况将必然趋向好转。

四、提高银行资产流动性,改善银行资产结构的需要

(一)提高流动性是实现商业银行安全运营的前提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三性”原则之一,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贷款和取得票据贴现资金需求和保证支付的能力。

(二)发展票据贴现业务,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

票据贴现属于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票据贴现业务的发展有效地改善着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并极大地提高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期限短,在6个月以内,有利于银行资产在短时间内变现。二是便于流通。三是价值有保证。无论是贴现,还是一般的背书转让都不会造成票面资产的损失,由于利率变动造成的收益损失除外。

五、有效降低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水平,提高资产质量的需要

(一)票据贴现业务风险特征

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各类欺诈、盗窃、贪污等案件风险、票据法律纠纷风险、利率风险、政策性风险、票据兑付风险。欺诈风险主要包括假票、伪造票据贴现欺诈,虚假转贴现欺诈风险。盗窃、贪污风险主要指在票据的库存、保管、传递等环节被盗窃、偷换、吞没等风险,尤其防范内部人作案的道德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是指银行办理贴现或转贴现业务时,由于市场价格波动所可能带来的财务损失。票据法律纠纷风险主要指票据效力的确认,票款托收等方面的法律纠纷风险。政策性风险主要是违背利率管理规定、真实性贸易背景等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违规操作导致的风险。票据兑付人风险主要指承兑人由于经营上的重大问题导致到期无法偿付票款的风险。

根据上述分析,由于贴现业务有效规避了贴现申请人信用风险,在承兑人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解决好票据真实性审查、票据保管等内部操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贴现风险总体是较小的。在承兑人方面,由于目前我国流通的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而银行的信用风险总体上也是较小的。

(二)发展票据贴现业务对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现实作用

随着2002年各家商业银行普遍成立票据贴现中心,对票据贴现业务实施“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银行对票据贴现业务的操作、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通过可公开获取的信息,各家银行已连续20个月没有发生新的假票案件。票据贴现的风险垫款基本维持在零,贴现垫款率一般在0.5%以下(注3),远远低于一般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且垫款主要发生在2002年以前。

六、丰富营销手段,增强银行竞争能力的需要

(一)票据贴现业务的竞争3优势

1、高效快捷。由于贴现业务的主要风险点不在贴现申请人,因此,贴现业务从企业申请办理贴现,到银行对申请人和贴现票据进行审查,再到最终审批同意发放贴现资金,通常为2-3天。一些银行通过采取特定的办理程序,对其重点客户的贴现业务可控制在一个工作日内,有效满足了企业提高资金运做效率的要求。

2、手续简便。银行收到客户提供的材料后,不再进行繁琐的客户评价,客户只需于申请贴现后,在贴现资金发放当日,到银行办理放款手续。

3、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与贷款相比,商业汇票贴现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同为短期融资的情况下,目前贷款半年利率为 5.04%,而贴现年利率最低可为3.24%。

4、有利于企业盘活资金。通过贴现,可以有效地将企业持有的商业汇票变现,增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5、降低企业资产负债比率。如企业选择贷款,则资产与负债同时增加,企业资产负债率随之升高。而选择贴现,企业持有票据减少,银行存款3注3:数据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2003年金融运行报告相关数据计算获得。

增加,负债项目未发生变动,资产负债率降低,有利于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增强未来融资和经营能力。

(二)已成为商业银行竞争优质客户的主要手段

在中央银行的大力扶持和商业银行的大力推广下,目前许多企业已开始逐渐认知并接受了票据贴现业务。当前一个新的趋势是,通过组成银行与买卖双方的三方联盟,由银行向卖方出具银行承兑汇票,减少买方即期现金支出,再由卖方直接在出票银行办理贴现,获取资金。银行和票据的介入,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的结算方式。许多企业已将银行是否为其办理承兑和贴现作为与银行进行合作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发展票据贴现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未来我国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

总体分析,票据贴现业务是一项风险相对较低的业务,无论是对商业银行,还是对企业;无论是微观经济主体的发展需要,还是宏观部门的发展要求,客观上都需要进一步发展票据贴现业务和票据贴现市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的思路总体应是:通过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握票据贴现业务的风险本质和业务特征,将票据贴现业务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和有益选择,通过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管理、严格市场监督等措施,推进票据贴现业务和票据贴现市场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二、发展票据贴现市场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规范开放的票据贴现市场

只有在规范开放贴现市场的基础上,才能实行统一的贴现利率,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目的;中央银行才能真正运用再贴现率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调节基础货币供应量;企业在使用票据时才能自由地通过贴现市场取得资金;商业银行在贴现市场上获得的票据也能自由通过转贴现、再贴现进行买卖获得融资,从而增强流动性。

1、打破行业准入限制

既然贴现是票据的买卖行为,遵循的是“等价交换”的基本市场规律,那么所有市场经济的主体,只要符合市场要求,有供给和需求的愿望,就应当能够无障碍地进入票据贴现市场,进行票据的买卖。因此,有必要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扩大票据贴现市场法人主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吸收更多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企业加入票据贴现市场,自由进行票据转让。

2、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公平的前提是规范,核心是严格执法。一是要尽快建立完善各项与票据和票据贴现相关的法律、规章,明确票据贴现的重要意义,强化宏观指导力度。要前瞻性研究票据贴现业务的发展趋势,及时规范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要注意区分金融创新和金融违规,以规范化的制度引导市场健康良性发展。当前应尽快完善信用立法,重建良好的信用秩序,大力打击逃废债行为。同时,完善《票据法》中关于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的有关内容,并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做到规则、办法和处理原则的统一,使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操作得以规范。各商业银行分支行应加强内部管理,制订再贴业务管理操作规程,建立分级审批制度,严格按总分行规定的对象、条件、业务程序办理再贴现业务。二是要强化执法力度,对

于违反市场规则,扰乱市场秩序的参与者要严厉查处,设立必要的市场退出法则,建立无理拒付商业汇票的黑名单制度,定期发布有关信息,提请金融机构防范票据贴现风险。

3、丰富贴现交易品种

一是要继续稳步发展银行承兑汇票,扩大票据承兑、贴现量,解决好过度承兑、分散承兑,以及中小银行承兑过多等问题。二是要大力推广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应尽快建立和实行商业承兑汇票签证制度、商业承兑汇票保证金制度和抵押担保制度,通过规范管理,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商业承兑汇票使用。

(二)逐步实现票据贴现利率市场化

1、在现有条件下逐步放松利率管制

在票据贴现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之前,应逐步放宽利率浮动范围,推行差别利率,增加利率弹性等,现阶段,可考虑取消要求贴现利率不得高于同期贷款利率的规定,暂时保留贴现利率不得低于再贴现利率的规定,以防止在当前市场尚不成熟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恶性竞争导致利率过低。待市场成熟后,应完全放开对贴现利率的管制。

2、强化货币政策职能,优化利率形成机制

商业银行应根据企业资信状况、票据贴现风险程度及资金供求因素商定直贴利率。金融机构的转贴现利率由金融机构参照再贴现利率,准备金利率自主商定。基于转贴现业务规模大,周转快的特点,转贴现利率易实行由总行统一管理的模式,适当上收分支行的管理权限,并进行统一操作。

(三)建立专业性票据贴现专营机构并进行市场定位

1、广泛推行在商业银行内部组建票据中心的做法

一是有利于拓展票据市场。建立专业化的票据业务经营机构,有助于构建以票据中心为龙头,各分支机构为基础的专业化票据营销体系,上下联动,贴近市场,服务客户;二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办理票据业务的客户对效率的要求很高,通过票据中心集中处理,可以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简化审批手续,形成受理、审查、审批、办理的“一站式服务”,使客户真正感受到快捷方便的专业化服务;三是有利于防范风险。票据中心对票据业务的专业化经营有利于培养一支专业化的票据专家队伍,并通过建立票样库、案例库、配置先进专业设备增强票据真伪识别能力等手段,从而大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2、适时组建专业独立的“票据公司”或“贴现所”

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经验证明,组建独立的票据经营机构,有利于减少业务干扰,促进整个票据市场的发展,并带动相关市场的发展。随着票据市场的逐步成熟,要探索建立专业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票据公司”或“贴现所”,专职负责票据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不再承担类似承兑、贷款等其他商业银行业务。

(四)稳步推进票据电子化进程

实现票据电子化,一是可以有效防范票据贴现诈骗风险。二是可以营造透明的监控网络。各家银行的出票信息和贴现信息将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联网,可以有效打破行际界限,保证票据业务各环节中某一环节的风险不会进而影响其他环节,形成风险累加。三是可以有效减少手工误差,提升票据贴现审查、查验的水平。

1、进一步完善中国票据网现有各项功能

目前,该网已初步实现了银行间票据交易报价、公示催告信息发布等功能。有效解决了同业间沟通不顺、信息不畅的问题。未来,该网应尽可能多地吸收从业金融机构参与其中,扩大信息来源渠道,同时,应尽快完善规划中的各项功能,如网上交易,全面服务于票据市场的发展。

2、积极研究开发票据业务综合处理系统

实现票据电子化的关键在于实现开票、贴现及其他票据处理环节电子化。

(五)加大票据贴现产品开发和营销力度

一要建立从信息采集、产品研发到推广使用一整套合理产品研发流程。二要进一步调动商业银行产品研发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建立贴现业务产品研发重点联系行制度,发挥各分支行贴现产品研发的重要作用。三要加强贴现产品客户需求的采集工作,有效开展产品创新创意的收集工作,适时举办产品创新的专题研讨会议,提高产品创新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符浩勇,《浅谈我国商业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金融时报,2002.4。

3、亚文兵阙方平夏洪涛,《我国票据贴现市场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

4、戴小平,《发展我国票据贴现市场若干问题的思考》,《财贸经济》,2000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