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票据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美国票据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美国票据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美国票据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上海证券报/2005年/04月/21日/

美国票据市场发展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周荣芳

美国的票据市场以工具多、规模大引领全球。本文则试图沿着美国票据市场的发展轨迹,对比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依托银行间市场开拓创新银行间票据市场、规范发展我国现有的商业汇票市场的初步设想。

我国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探索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体制下,我国企业生产、销售全部按照国家计划进行,企业应收账款采用异地托收承付的办法,收款单位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付款单位收取款项,付款单位向银行承认付款的结算方式。

1981年,为了防止企业间赊销、相互拖欠,上海率先推出银行汇票承兑、贴现业务。1982年人民银行总结了上海的试办经验,并将试点范围扩大到重庆、河北、沈阳。

1984年正式颁布了 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

1986年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武汉、沈阳、哈尔滨、南京、常州十城市工商银行系统之间推广商业汇票承兑和贴现业务,要求积极办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从严掌握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对工商银行贴现需要的资金,可向当地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再贴现政策首次用于支持商业汇票业务,但二级市场管理上实行严格控制,规定商业汇票不得流通转让。

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了银行结算制度,取消了银行签发汇票必须确定收款人和兑付行的限制,允许一次背书转让,试办银行本票等。

以上政策一直延续到1993年,由于当时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是一项试点性业务,商业汇票业务仍处于探索阶段。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发展商业汇票业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在总结10多年的汇票业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1994年先后颁布 商业汇票办法, 再贴现办法和 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下发了 关于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和铁道行业推行商业汇票结算的通知, 关于棉花调销推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与再贴现的通知, 关于下达再贴现额度的通知。这些办法和通知规范了商业汇票行为,统一的操作流程,对商业汇票业务进行推广并给予再贴现支持。1995年 票据法颁布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先后发布了 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 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 支付结算办法等一系列规章。票据业务的法制基础逐步健全,以此为基础,我国商业汇票据业务步入了规范发展阶段。

中央银行再贴现低利率支持,促进商业汇票据快速增长

1998年,人民银行加大了对再贴现政策的运用力度。改变了贴现和再贴现利率生成机制。在下调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三次下调了再贴现和贴现利率,其中,再贴现利率累计下调4.06个百分点,贴现利率相应下调。同时,从1998年3月25日起,改变了过去再贴现利率按同档次再贷款利率下浮5至10%和贴现利率按同期同档次法定贷款利率下浮5至10%的做法,特别是1999年6月10日,人民银行再次调低了再贴现利率,拉开了再贴现利率与再贷款利率差距,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差由一个百分点以内,扩大到1.5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央行再现贴资金,扩大票据贴现业务,极大地激活了商业汇票业务。当年,再贴现余额由331亿元,上

升到502亿元,2000年继续增长到1256亿元,商业汇票承兑余额由1999年11873亿元上升到2000年3676亿元,增长近一倍。央行的再贴现贷款和利率的优惠支持,使商业汇票业务在后来的几年中持续增长。

2001年,中央银行尽管在存贷款利率、再贷款利率未作调整的情况下,单独提高的再贴现利率,再贴现余额出现了负增长。但是,由于货币市场发展迅速,并且货币市场利率低于再贴现利率(2001年12月同业拆借加权利率2. 39%,回购利率为2.15%,2002年12月同业拆借利率为2.23%,回购利率2.31%),商业银行、企业因在办理贴现业务中取得了好的业绩,贴现资金转为以票据转贴现和从货币市场融资(如同业拆借、债券回购)为主。(见附表1、附表2)

票据专营机构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票据集约化程度

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票据专营机构-票据营业部,随后,工商银行又建立了北京、天津、广州、西安、重庆等多个分部,其它银行如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上海银行、民生银行等也都相继成立了票据中心。其业务范围主要是票据承兑、担保、承销、经销以及票据贴现、转贴现和回购交易。这些票据专营机构集中办理票据业务,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正是这些专营机构的设立,在央行再贴现利率提高后,商业银行转而以转贴现、从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融入资金解决票据贴现的资金来源,保持了商业汇票业务的持续发展。

企业短期融资券,具备商业票据的基本特征

1988年以前,一些地区的企业为弥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不足,尝试在本地区发行短期融资券。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 关于发行短期融资券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89] 45号),以文件的形式肯定了各地发行融资券的做法,并统一上收了分行审批各地融资券的发行额度的权利,由总行在年初一次性下达,分行在总行下达的额度内审批单个企业发行额度。至此,全国范围内除允许企业发行长期债券以外,也开始允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实行规模管理,余额控制,年度内可周转使用。总行年初一次性下达发行额度以后,各分行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单个企业的发行规模,年度内债券如到期可滚动发行或转由别的企业发行。二是利率实行高限控制。规定企业短期融资券执行企业债券利率政策,不超过同期同档次存款的40%,具体利率水平在分行审批企业发行融资券时一并核定。三是确定人民银行是融资券的唯一审批机构,未经人民银行批准,不得发行。四规定资金用途。企业发行融资券所筹集的资金只能用于企业解决季节性、临时性的流动资金贷款不足,不能用于企业资金的长期周转和固定资产投资。

1988年-1997年企业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具备以下特征:1、期限短,分为3个月、6个月、9个月,最长不超过9个月;2、发行对象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3、委托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为代理机构发行短期融券;4、允许二级市场交易;5、鼓励评级。这些都是商业票据的基本特征。

由于1993年-1994年社会上出现了乱拆借、乱提高利率和乱集资的!三乱?,各地超规规模发行债券,个别地区演变为以高利率集资,到1997年一些地区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不能按期兑付的情况逐渐暴露出来,如广东省1992 -1997年发行各种企业债券260亿左右,经人行批准的只有184亿(其中短期融资券67亿),到期未兑付余额近30亿元,占当年债券余额的18%。在企业债券交由国家计委统一管理后,国家除审批部分企业发行三年以上的长期债券以外,人民银行未再审批短期融资券的企业短期融券逐渐退出了市场。

美国商业票据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性市场

美国的票据市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商业票据市场,二是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目前,商业

票据市场是美国票据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性市场。

(一)什么是商业票据

商业票据(CP)是一种以融资为目的、直接向货币市场投资者发行的无担保的本票。在美国,公司筹集资金的方式,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还有发行债券、商业票据、欧洲票据和中期票据。商业票据、欧洲票据和中期票据被视为债券的一种,只是在期限上比我们通常说的债券要短。正如国库券是期限较短的国债券一样。

商业票据作为短期金融工具,主要在场外市场进行询价交易。

(二)发行主体

发行主体,即发行票据的企业。目前美国有超过1700家企业发行商业票据,其中金融性企业占了大多数。这些金融性企业主要从事商业、储蓄和质押的银行业务,代理金融租赁和其它商业借贷,担保背书以及其它投资活动等,非金融性企业包括制造商,公用事业服务商,工业公司和其它服务性公司。作为一种非担保证券,市场对发行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发行者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健全的财务制度才能发行商业票据。

虽然商业票据的发行者一般都有较高的信用等级,但较小或不太有名的低信用等级的企业也可以发行商业票据,但必须借助于信用等级较高的公司给予的信用支持(这种票据被称为信用支持票据),或以高品质的资产为抵押(这种票据称为抵押支持商业票据)。

美国国内的外国公司可在美国发行商业票据,外国机构发行的商业票据被称为!扬基商业票据?。

(三)发行方式

商业票据的发行有两种方式:直接发行与通过证券交易商发行。

直接发行(direct placement)指由发行人直接面向市场投资者销售商业票据而无需某一代理机构或中介人的帮助。大多数直接发行票据的公司是金融公司,这些机构需要连续不断向市场融资以便向客户提供贷款。美国约一半左右的商业票据是发行人直接销售的。这适合于那些发行数额较大(发行额超过5亿-10亿美元),且需要经常发行商业票据的金融公司。

通过证券交易商发行是指发行人常常通过证券交易商(dealer placement)或代理机构的服务出售票据,这些机构在尽力承销的基础上推销票据。历史上,因禁止商业银行承销票据,这些机构主要是证券公司。但在1987年以后,美国允许银行持股公司的子公司开展商业票据的承销业务,虽然证券公司仍然是票据代理机构的主体,但商业银行正试图从商业票据的承销业务中赚取手续费。

利用交易商销售票据的机构主要是一些发行数额较小,发行频率不高的非金融类企业和一些小的银行控股公司、金融公司。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利用证券交易商以及建立起来的许多发行网络,争取到尽可能好的利率和折扣,又可以节省自己建立销售网络的成本开支。

交易商销售票据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肯定承诺包销?(firm com mitment un derw riting)方式。发行人将要发行的商业票据一次性出售给证券交易商,由后者包销商业票据,并承担市场风险。证券交易商从票面面值中扣除一定的折扣和包销佣金后,将剩余的部分支付给发行人。由于发行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到发行款,且不再承担任何风险,故需要向证券交易商支付较高的佣金。

?!随卖随买?方式。证券交易商只有在卖出商业票据时,才向发行人返还扣除了发行佣金后的发行款,卖出多少,就返还多少。这种方式是发行人自己承担了全部的市场风险,故佣金比例比较低。

%!公开利率推销?方式。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结合,即证券交易商在发行前向发行人支付按商业票据面值一定百分比的首期付款,随着商业票据的不断出售,证券交易商再扣除佣金和首期付款后,将剩余的发行款交给发行人。发行人所收入的发行款取决于商业票据的利率,而证券交易商并不给予担保,因此,发行人

仍然承担了一定的市场风险。

(四)投资主体

投资者是购买商业票据的机构和个人。主要包括养老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非金融公司、商业银行、外国银行、投资公司等。

(五)评级机制

美国有4家信用评级公司:穆迪投资服务公司(M oody&s)、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Poor)、杜夫和费尔普斯信用评级公司(Duff& Phelps)和费奇投资公司(Fitch)。

按照穆迪投资服务公司(Moody&s)、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Poor)的评级标准、美国已发行商业票据中,约有75.9%的为最高等级A-1/P-1,另有13.4%的为次高等级A-2/P -2。若想成为信誉最高的票据,必须有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对将要发行的商业票据给予最高级别的评级。如果只有一家公司给予最高评级,或者两家公司给予次高评级,则该票据是二级票据,在其发行时必须向投资者支付更高的利率。最高等级和中等信用等级的商业票据,在利率上差别可达10个基点至150个基点不等。

(六)票据托管与清算

美国的商业票据的托管结算业务由证券存托公司(DTC)和国家证券结算公司(NSCC)统一负责的,该公司是一个全国性机构,同时也是全美各种证券交易清算和证券托管的机构。1999年,DTC与NSCC合并成立证券存托与结算公司(DTCC),以整合业务、资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目前,各国的短期金融工具的托管与结算大都与债券、股票一样,由托管结算机构进行集中托管和统一清算。

(七)二级市场交易

商业票据的二级市场是一个柜台市场(OTC),采取询价交易方式,是场外大宗交易市场,小额投资只能通过投资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来间接参与商业票据的投资。因商业票据期限一般在1-270天,商业票据的二级市场并不活跃。

(八)票据业务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金融机构创造了一种新的票据------资产支持的商业票据(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s)。资产支持的商业票据是以资产为抵押发行的一种商业票据。用来支持这种商业票据的资产主要是信用卡、应收帐款、分期付款等。参与市场运作的主要有银行、金融公司和零售商。

1981年美林公司发行了一期中期票据,用来填补商业票据和长期贷款之间的空间,之后福特公司作为第一个非金融机构也发行的中期票据。中期票据是公司债券的一种,其最大特点是发行人可以连续不断地发行,投资者可以从偿还期为9个月到1年、1年到18个月、18个月到2年,直到30年的中期票据中选择投资。由于最早推出的这种债务凭证的期限为5年,所以称他们为!中期票据?。1983年美国中期票据发行量为55亿美元,1992年发行量增加到742亿美元,10年间共发行了3300亿美元。同时,中期票据在公司债券中的比重也在增加,1989年中期票据占公司债券(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发行的9%,1992年这一比重上升至16%。

中期票据的发行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非金融公司或机构,如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公用事业公司等;另一种是金融公司,如财务公司、银行或银行控股公司等。在美国,金融公司发行的中期票椐占中期票据总量的3/4。中期票据与公司债券发行的不同之处在于:1、公司债券通常是投资银行以承销的方式发行的,而中期票据多是由投资银行或其他充当代理人的经纪人或经销商尽力推销的;2、公司债券的发行是以大额的、不连续的方式发行的,而中期票据是以小量、持续或周期性的方式发行的。但使用的评级系统与公司债券相同。

(九)美国商业票据快速发展

美国的商业票据市场发展较早,其起源可追溯到18世纪。最初发行商业票据的是各类工商企业,并通过证券经纪人发行,而购买者多为资金充裕的商业银行。到19世纪,经纪人开

始经营商业票据的自营业务,通过向银行借入资金买入票据,再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去,以赚取利差。市场最初集中在纽约,后逐渐向周边地区发展,到19世纪末就已经形成全国性的商业票据市场。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市场发行商业票据。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票据市场进一步繁荣,特别是信用支持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新的创新工具的出现,使美国的商业票据市场成为全球市场的最发达的地区,商业票据市场余额占到了全世界商业票据市场余额的近70%,日本和法国居第二、三位,其国内商业票据市场余额分别占世界商业票据市场余额的12%和14%。从欧元市场来看,以美元为面值的商业票据市场余额占世界欧元商业票据市场余额的比重约为86%,并成为美国最主要的货币市场工具(见附表3)。

美国商业票据快速发展的四大原因

1960年代以后商业票据市场的迅速发展与以下四个因素有关:

第一、商业票据有着其他融资方式无法替代的优势

这主要表现在:(1)成本优势,商业票据的利息比同期银行优惠贷款利率要低2-3个百分点,加上发行费用在内的发行成本也比银行贷款的成本低。(2)灵活性较强,融资迅速。发行人可以直接面向市场多种机构投资者,并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己对资金需求来设计商业票据的期限、利率等,正常情况下当天就可以筹集到资金,同时,发行人从银行获得的信用额度既可以替代商业票据,也可以作为商业票据的补充。(3)有利于建立市场信誉。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才能进入商业票据市场融资,因此,商业票据的发行本身就是公司实力、信誉的最好证明。为此,有的大公司在并不十分需要资金的情况下仍然发行商业票据,为的是保持自己在市场上的声誉。

第二、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

商业票据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吸引了大量财务状况良好、信誉很高的大公司到货币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各银行为了不失去优质客户,改变了传统的以银行贷款为主的服务方式,商业银行将贷款承诺(loan com mitment)或者信贷额度(line of credit)与商业银行票据的发行结合起来。贷款承诺或信贷额度的运用在于它能够使发行人在商业票据发行的过程中随时动用银行的贷款来支持票据的发行。一方面提高票据的信用等级,降低发行费用;另一方面在市场条件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企业难以完成商业票据的发行计划,或者票据难以滚动发行时,可通过银行的贷款支持来筹集所需要的短期资金。这是美国商业银行在优质客户大量流失、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所采取的挽留客户、提高收益的措施。

贷款承诺或信贷额度的比例从40%-100%不等。具体操作方式为三种:一种是标准的信贷额度协议,当发行人使用贷款时,该借款就自动地转化为90天票据;另一种是更加灵活的安排,它允许发行人在头一天借款,在第二天就偿还;第三种是循环信贷额度(revolving line of credit),这是开放式的贷款承诺,银行保证在今后几年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向发行人提供它所需要的贷款,以循环信贷额度支持商业票据的发行。这对那些信誉稍差,但想要保证在任何情况下资金都能够到位的企业来说,是有吸引力的。

第三、美国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均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态度

比如,美国政府规定:面值在100000美元以上、期限在270天以下、且用于临时性融资的商业票据,发行前可以不必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登记。

第四、美国金融市场利率管制与1960年代中期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

1960年代中期,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银行的贷款利率上升。由于面临Q条例的管制,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受到很大影响,其发放贷款的能力也受到很大的限制。一些长期以来依赖于银行贷

款的企业无法通过银行贷款满足自身对资金的需求,不得不转向货币市场融资。此外,银行也开始利用货币市场发行商业票据,从而逃避Q 条例的管制。

对我国票据市场的启示

(一)商业票据能不同程度地替代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是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上非金融部门(包括住户、企业程政府部门)可统计的融资方式主要有贷款、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券,历年发行的企业债券中又全部是三年以上债券,一年以下的企业短期融券(商业票据)作为非金融部门的重要融资形式还处于空白阶段。而美国商业票据的发行数量较大,2003年8月商业票据未到期余额达1.34亿美元,是金融市场非政府类机构第一大短期融资工具,在货币市场工具占第二位,排政府短期国债之后。

商业票据作为一种期限短、交易金额大、风险程度低的货币市场短期直接融资工具,发行企业可以利用商业票据不同程度地替代对短期银行贷款的需要。1988年-1997年我国发行的企业短期融资券也主要是从解决当时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紧张的前提产生的。发行商业票据有助于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促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

(二)依托银行间市场,发展银行间票据市场

1997年,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以后,为了方便银行的债券交易,中国人民银行依托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开始了国债交易,交易形式有现券买卖和质押式回购,并利用该市场推动了政策性债券的市场化发行。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管理办法,以文件的形式提出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的概念,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从拆借市场分立出来,与银行间拆借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并行运行。2003年,把监督管理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重要职责之一,正式写入新修改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50%以上的政府债券、100%政策性金融债券、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券都是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2003年债券交易(现券和回购)近15万亿元。商业票据具有债券的特性,完全可以依托银行间市场,采取市场化方式,面向银行间市场成员发行的做法,并统一托管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利用全国银行间拆借系统进行交易。

总结1988年-1997年企业短期融资券的经验和教训,发展银行间商业票据市场,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商业票据必须统一托管在同一机构,不能分散在不同机构,保证债券的债权登记准确、清楚;二是管理机构应当集中统一,不能分散、分级审批,以控制总量并及时发现问题;三是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和政策,减少主观判断;四是引入好的评级机构,对公开发行的商业票据进行信用评级;五是在准入上应减少管制,由市场评判商业票据的优劣。

(三)规范发展商业汇票市场。

1996年以来,我国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快速发展,1997年到2003年底,年度商业汇票签发量由4600亿元增加到2.77万亿元,票据累计贴现量从2740亿元上升到4.34万亿元,平均每年以超过60%速度增长。票据业务的发展在加速企业资金周转,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商业票据支付功能和融资功能,票据犯罪已成为继证券犯罪、假币犯罪之后的第三大金融犯罪。因此规范发展商业汇票业务仍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1、加强商业汇票业务管理

由于银行承兑汇票的运用可以增强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因此,各国对银行承兑汇票业务有严格的管理。

在英国,英格兰银行要逐一审批银行和贴现公司的资格,只有由经过审批的银行和贴现公司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才是合格的票据,英格兰银行才为其提供再贴现或接受以这种票据为担保的贷款申请。

美国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中对银行承兑

汇票的合格性有明确的规定,美联储将此作为是否购买或是否接受银行的再贴现申请的标准。同时,美联储对每家银行承兑汇票的最高金额做出了如下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总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的150%(经美联储特许,这一限制可以放宽到资本额的200%),否则,超过这一限额就必须上交存款准备金。对任一出票人承担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不得超过银行资本和公积金的10%,以便防止银行信用创造的无限制扩张和控制银行所面临的风险。

我国可以考虑参考西方国家的做法,加强对金融机构承兑规模的控制,可以考虑将承兑垫款计入不良贷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银行不顾自身情况盲目增加承兑总量的冲动。

2、坚持真实贸易原则,明确贸易真实性审查责任

我国现行的票据,无论是银行承兑汇票,或是商业承兑汇票,都只是交易性票据。它首先是一种结算工具和支付手段,此类票据的签发和流通转让的依据,是真实的贸易往来。必须依据 票据法的有关规定,打击无真实贸易背景的假票据,从源头上控制假票据的产生。

为落实真实贸易背景,应把交易真实性审查责任放在承兑和汇票贴现这二个环节,落实承兑行和贴现行的审查责任,有利于降低票据业务的交易成本,促进票据业务的健康发展。

货币市场现状

货币市场现状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中国货币市场现状,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研究0315141 031514128 雷晰楚 摘要货币市场就其结构而言,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证券回购市场等。货币市场产生和发展的初始动力是为了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它借助于各种短期资金融通工具将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应者联系起来,既满足了资金需求者的短期资金需要,又为资金有余者的暂时闲置资金提供了获取盈利的机会。但这只是货币市场的表面功用,将货币市场置于金融市场以至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可以发现,货币市场的功能远不止此。货币市场既从微观上为银行、企业提供灵活的管理手段,使他们在对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相统一的管理上更方便灵活,又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以调控宏观经济提供手段,为保证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关键词:货币市场货币问题发展趋势 货币市场现状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客观上采取了“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思路,这一方面是由于对货币市场功能认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发展金融市场的动因不是从完善金融市场以至经济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出发,而是从救急出发。改革开放以来,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资金问题,尤其是长期资金问题,而由于通过资本市场所筹集的正是长期资金和永久性资金,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资本市场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而货币市场的发展则明显滞后,具体来说,从时间顺序上看,我国从1981年发行国库券(5

年期)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发行股票,并于1991、1992年成立了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到现在为止,已经历了20余年的时间,资本市场发展已相对成熟,而最早发展的货币市场子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只到1986年才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其他子市场的发展则更加滞后。从年交易规模看,拆借市场以万亿计、票据市场以千亿计,资本市场则以千万亿计。从发展状况来看,股票市场、国债市场发展虽有所起伏,但总体上呈平稳发展并不断提高的态势,而拆借市场则三起三落,从1999年起,才规范地发展起来,票据市场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由于货币市场在发展上的严重滞后,客观上造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瘸腿”现象,破坏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完善并弱化了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分析货币市场的功能,重新审视它在金融市场和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给货币市场一个应有的评价,充分重视货币市场的发展。 货币市场问题 货币市场主要由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大额定期存单市场和短期债券市场等组成。拆借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是货币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交易行为相仿;拆借金用途缺乏有效监管;缺乏经纪人制度;同业拆借利率不稳定;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证券回购市场存在的问题:1.证券回购业务中普遍存在着买空卖空行为,即双方交易时并没有真实的、足额的国债和金融债券。金融机构间进行这种“假回购”业务,实际上是在变相拆借资金;2.一些机构通过发售国库券代保管单等形式变相吸收企业和居民存款,然后用于充实支付周转金和投资,或通过买入返售证券形式(转拆)变相发放贷款获取利差。其实质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办银

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票据市场是以商业票据为金融工具,主要从事短期融资交易或融资业务的金融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票据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一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我国要进一步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票据市场的发展。 一、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票据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票据市场已成为企业融资和银行提高资产流动性、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已具有以下特点: 1、区域性票据市场逐渐形成。 目前区域性票据市场正在逐步形成,部分地区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票据回购业务发展势头强劲。近年,上海、沈阳、重庆、天津、长春、大连、青岛、南京、武汉、成都等金融机构集中、金融业务发达、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正在逐步形成区域性票据市场。上述中心城市商业汇票业务量已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2、票据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 在华信工行和沈阳交行的示范效应带动下,以及对于中国票据市场前瞻性的认识,各商业银行都陆续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业务模式的经营管理机构,使票据业务在专业化水平和人员素质上都得到显著提升,规模化经营也为银行机构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益,提高

了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积极性。 3、票据业务成为完全竞争的业务品种。 由于对票据业务的认识逐渐提高,央行要求把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改善金融服务、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各商业银行则利用票据业务,达到拓宽收入来源、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的目的。因此,票据业务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 4、创新冲动进一步增强。 在当代金融创新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发达国家推出的“票据发行便利”业务,拉开了当代金融“四大发明”的序幕,票据业务创新品种层出不穷。在此启示下,国内商业银行要以票据业务为载体的创新冲动十分强烈。 二、我国票据市场的问题分析: 1、市场规模小,票据融资比重低。目前,商业汇票年度签发量所占“三票”(支票、汇票、本票)的业务量的比重约为1%;我国企业票据融资量占其外源性融资(贷款+股权融资+商业票据+企业债券)总量的比重约为2%;商业票据未到期金额仅相当于国内债券余额的15%;商业信用票据化程度低,5000户大中型工业企业期末应收帐款净额超过4000亿元。 2、市场工具单一,票据的多重功能尚待挖掘。票据既是一种支付信用结算工具,也是一种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短期投资和融资工具。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只有交易性票据,没有融资性票据,即使是在有限的交易性票据中,也是银行承兑汇票占比较高,商业承兑汇票由于资

承兑票据市场分析

票据市场调查报告 票据市场概况 票据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门,不但利率市场化水平高,并且参与主体众多,在参与实体企业活动性资金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表现,2012年上半年银行承兑汇票总额已到达8.8万亿元,同比增加15.8%;累计贴现金额到达14.1万亿元,同比增加6.8%;未到期贸易汇票余额8.1万亿元,占同期非金融企业贷款余额比重到达18.1%;2012年上半年新增银行承兑汇票0.6万亿元,在同期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比7.8%,银行承兑汇票正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有渐渐代替短期贷款的趋势。但是,火热的票据市场的另外一面是危害案件的接连暴发。近期杭州、昆明、厦门等地公安接连破获票据案件,其中杭州不法票据案涉案金额高达900亿元,这些案件的接连发生也使得票据市场的非法操纵浮出水面。 在我国的票据市场上,处于票据业务上游的银行承兑汇票持续高速增加,但在实体经济中因支付方式的差异,很多企业必须将承兑汇票向银行机构贴现后,以流动资金的方式对外支付,在正规金融贴现受存贷比和信贷规模所限,无法满足企业贴现需要的环境下,这些票据就游离了银行票据市场流向票据理财产品或民间融资市场。在票据理财产品被有关部门叫停后,此消彼长,挤出的票据被民间融资市场整合承接。民间票据融资市场以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投资咨询公司、包装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构成,而且缺少正规的验票、查询、考核、背书、交代、保管等操作流程,票据中介风险较大,并且发生了大量的不正规操作。空缺背书让渡和歹意公示催告举动的风行,加重了票据案件的复杂性,每每使好心持票人的权益遭受损害;陪伴着空缺背书让渡举动的“包装票”也使贴现银行因无法鉴别其商业背景的真实性而发生损失,严重扰乱了经济市场的发展。 诚然,民间票据市场的不范例举动已侵扰了国家金融秩序,也使有关部门部分对金融情势造成误判,不利于金融市场的持续健康成长,进一步的范例非常有必要。但是也不能忽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实际商业资金需要,建立必要堵疏体系,不搞一刀切似的简略化处置。

金融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子市场--中国票据市场

编者按:2003年,在中国信贷货币的高增长中,票据业务的贡献甚大。与此同时,票据业务的风险也在积聚。中国银监会在2003年12月3日发出通报,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强对票据业务风险的防范,经历了三年好势头的票据市场正在经历成长中的烦恼。我们希望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票据市场能正视自身的问题从而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票据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子市场之一。 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经历了起步(1980~1985)、初步发展(1986~1994)、规范发展(1995~2000)、快速发展(2001~2003)四个阶段。 2000年11月9日,惟一一家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的票据专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在上海成立,各家商业银行对票据业务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强,中国票据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 从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颁布以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业票据贴现业务从1996年的1955亿上升到2002年的23073亿元,7年中平均以50.9%的速度在快速增长。中国票据商业汇票承兑余额由1995年的865亿元增至2002年的15500亿元,金融机构办理的票据贴现量由2400亿元增加到23037亿元,分别增长16.9倍和8.6倍。同期,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由1595亿元增加到7500亿元;票据贴现余额由547亿元增加到5743亿元,分别增长3.7倍和9.5倍。票据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子市场之一。 市场活跃程度日益增高,主要表现在参与主体数量迅速增加,中小商业银行积极介入票据市场;票据二级市场流动性提高,票据周转次数增加,进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票据市场;新产品创新层出不穷,深圳发展银行的以票据为核心的企业短期融资解决方案(CPS方案)、民生银行的“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以及工商银行的“信用证项下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和“银行承兑汇票部分放弃追索权贴现

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

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中国票据市场发展二十多年以来,从开始的缓慢发展到现在的飞速发展,给中国广大企业单位提供了多种买卖方式,极大的活跃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票据市场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愈发重要,票据业务的处理量也越来越多,管理也越来越规化。中国票据市场的长期发展目标就是加快票据市场的体系化建设,但我国现在的票据市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票据市场的信用比较薄弱,市场缺少清晰的定位,票据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失衡,传统的经营模式,缺少专业的中介机构,未能形成统一的票据市场等。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构筑坚实的信用基础,成立专业的票据中介机构,构建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提升票据行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关键词:票据市场电子票据中介机构信用风险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经济的新常态下,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也逐渐步入新常态,我国票据市场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速稳定增长。随着经济结构 的不断调整,票据市场的融资结构也在随之改变,其在许多高新技术产业 金融服务业等领域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票据市场的参与主体将会进一步 扩大,票据的创新力度资金运作化程度将会越来越明显。电子票据也将迅 猛发展,金融机构的业务品种和盈利模式也会更加的多样化。票据市场目 前的特点是票据签发的总量增速有所回落,但是商业汇票的签发数量仍然

十分庞大,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依旧会推动票据市场的发展。银行对信贷投放较为热衷,从近期银行信贷发放的状况来看贴现对贷款投放的支持力度十分的明显,银行在接下来仍旧会继续增加票据贴现的业务,票据融资规模依然会持续增加。 正是由于我国经济出现了新常态,票据市场主题的多元化,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互相影响,票据市场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挑战。随着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部分地区和某些产业潜在信用风险增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频频发生,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票据市场产品的不断创新,和电子票据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爆发,票据产品在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1.1.2 研究意义 票据市场其实有很多的功能都没有被大家所熟知,它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里,再贴现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是货币政策三大工具之一。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的利率来影响市场的利率,从而达到调节市场整个货币量的目的。票据市场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理想场所,央行通过在票据市场进行各种票据交易,调节基本货币量,来实现自己经济宏观调控的目的。 发展票据也十分有利于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中小企业因为信用比较薄弱难以依靠商业银行进行间接的融资,而商业票据作为融资载体,操作灵活,简单方便,适合于中小企业来进行融资。票据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提高,银行在处理票据业务时,不需要动用银行准备金,还可以吸收保证金,赚取一定的中间佣金。与发放信用贷款相比,贴现的期限较短,流动性更强,所以银行大力发展转贴现业务既可以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固有资产的流动性,也有利于整个票据市场的流通和发展。所以对我国票据市场的相关研究不仅对我国的银行和企业有积极作用,同时对我国整个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都有重大意义。 1.2 国外文献综述

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

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 1980年2月,当时的人民银行杨浦区办与人民银行黄浦区办成功办理了第一笔同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票据概念的萌芽。从1982年开始,票据概念开始逐渐在全国推广,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为了解决企业间的“三角债”问题,政府开始鼓励企业之间用票据结算。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获得通过,随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跟票据业务有关的法规和制度,对票据市场的利率、生成机制做出了初步规划。1999年以后,票据市场急剧扩张,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截至目前,票据市场已形成了存量十万亿、交易量百万亿级的重要市场,已经成为货币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载论文网 一、中国票据市场发展形势良好 客观来说,中国票据市场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它不仅为商业银行开拓了资产负债业务,更重要的是在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票据市场已成为金融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 根据一组历史数据,2016年9月末,全国未到期商业汇票余额万亿元,是同期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余额的55%,占

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2016年前9个月,累计签发商业汇票万亿元,是同期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量的2倍;票据累计贴现金额万亿元,与债券回购、同业拆借共同构成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票据的交易和投资功能愈益显现。票据交易量的增长率大大高于同期票据签发量的增长率;票据资产已经成为金融机构重要的资产配置类别,通过票据资产打包、质押等方式进行的票据业务创新也日益增多。 票据市场在企业融资,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6年9月末,票据融资余额比年初增加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为%。从企业结构来看,我国的银行承兑汇票中大约有三分之二为中小企业所签发。 票据市场已经开始成为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的重要平台。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票据市场进行多种货币政策操作,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再贴现利率的引导影响市场利率水平,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可以通过对不同种类再贴现票据的选择,引导信贷资金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投向,有效促进信贷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票据电子化步伐显著加快 电子票据相对于纸质票据具有更多优势,如期限长、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等。近两年随着企业认识的提高、电子票据系统的优化、监管制度的完善,电子票据开始高速发展,电子票据承兑和交易量占比大幅提升,未来票据电子

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国票据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百姓金融网导读:近年来,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迅速,商业票据累计贴现量从1996年的1955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23073亿元,7年中平均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票据市场活跃程度显著提高,市场参与主体数量迅速增加,票据周转频率加快,新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票据市场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成长最快的子市场之一。 我们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票据市场的这种快速发展是一种不均衡的发展。市场发展的速度超过了市场建设的速度,加剧了市场风险。但对票据市场一味持批评态度,有可能造成票据市场的倒退,这对经济发展、企业、银行都会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目前的票据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人民银行、监管机构、商业银行、理论界、新闻界共同努力,客观分析票据市场面临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发展思路,共同促进票据市场健康、稳健的发展。 应当说,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对构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商业银行业务空间、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但近一段时期票据市场暴露出的问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整个票据市场至今仍然处在一个分散的、缺少足够透明度的状态下;票据业务具有调整利润、增加存款、稀释不良贷款等方面的衍生功能,商业银行在管理上缺乏应对措施;票据市场本身缺乏明确一致的可操作性标准,加之各经营机构规范经营的意识不强,导致票据业务在不同市场参与主体之间的发展状态不平衡。商业银行是从事风险业务的行业,风险的高低取决于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即使是一些零风险业务,如果违规操作,一样会给银行造成巨大的损失。当前票据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市场信用风险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票据发行增长过快,8月末,票据承兑余额达12346亿元,比上半年末增加993亿元,同比增加5791亿元。前8个月,累计承兑19502亿元,同比增长98.6%,增速明显加快。二是承兑占比结构进一步分化,国有商业银行占比下降,其他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和商业承兑占比大幅度提高。今年前8个月,国有商业银行累计承兑同业占比38.3%,同比下降9.5个百分点;其他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及商业承兑占比提高到61.7%。三是人民银行调整准备金率后,市场资金面趋紧,各商业银行纷纷收缩票据规模,依靠票据转卖维持资金周转的金融机构资金链条出现断裂,可能导致票据到期支付困难。 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的现象增多。例如,一些商业银行采用“逆向操作”的方法办理票据业务,也就是将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业务次序反向处理,先转贴现,后贴现,直至转贴现资金成为承兑行的保证金后再由承兑银行出具承兑票据。违规办理业务的风险在于违规办理业务行无法向前手行使追索权,资产很难有效保全;因手续及资料不全买入票据无法卖出或办理再贴现,带来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票据回购诈骗案件增多,内外勾结、账外经营犯罪现象出现。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加强了对票据承兑环节的管理,对假票、克隆票防范手段和技术相应提高,票据诈骗由原来的

中国票据市场运行特征有哪些

遇到保险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 问>>https://www.doczj.com/doc/719672995.html, 中国票据市场运行特征有哪些 我国票据市场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今年以来,特别是3月21日央行调低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后,市场资金富余,而受宏观调控政策及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我国票据市场又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为此,我们邀请了部分业内人士对今年前三个季度及第四季度票据市场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近期央行新政策的出台会给票据市场带来何种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向左走向右走 票据市场2005年前三季度分析及第四季度展望 “春江水暖鸭先知”,虽然央行2005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尚未出台,相关数据尚未正式公布,但业界却很容易做出前三季度票据市场“量升价跌”的基本判断。笔者认为,第四季度,票据市场总体格局不会有大的改变,但经济金融形势、央行货币政策以及票据

市场参与主体的价值取向都会对年末走势产生微调。 前三季度:利率持续下行,市场出现新变化 资金面宽松,票据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今年以来,M2增长速度连续7个月超过M1,且增速有提高的趋势,大量资金出于避险的目的,纷纷向银行体系集中,银行存差扩大。商业银行为应对上市、资本充足率达标,同时考虑到宏观调控、企业利润下降等因素,均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审慎放贷的态度。由于渠道缺乏,银行一般又都选择将资金投向流动性、安全性更强,但收益性不高的货币市场。票据市场资金供大于求,导致过去一些以资金需求为导向进行转贴现卖出的机构交易量下降,加剧了各金融机构票据市场竞争,票据市场利率步入下行通道,第三季度转贴现利率已降至1.5%左右。此轮票据市场利率走低呈现三个新特点:一是与货币市场其他子市场利差缩小。央行调低超额准备金利率后,票据市场利率与货币市场同向变动趋势明显,市场利率逐步走低,与货币市场利差趋于缩小。截至9月底,今年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买入票据加权利率与同业拆借市场加权利率的平均利差为42个基点,而去年两者有87个基点的利差水平。二是相当部分地区或银行的贴现利率突破人民银行再贴现利率3.24%的底线,部分地区甚至降至2.04%左右。三是票据市场利率已接近或低于商业银行筹资成本。有资料显示,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的平均存款成本分别为1.86%和1.76%,较低的招商银行也在1.29%,一般认为国

我国票据市场特征及发展问题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19672995.html, 我国票据市场特征及发展问题研究 作者:袁昊 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04期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1世纪的经济中心将逐渐向金融经济转变。金融市场由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组成,货币市场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子市场是票据市场,由于我国票据市场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虽然已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从各方面来看与西方完善的票据市场体系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票据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票据市场健康稳步的发展。本文将对国内外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尤其是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并针对我国票据市场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票据市场;特征;发展问题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分工较为明确的市场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经过30多年的努力,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我国在金融业领域已经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果,21世纪的中国经济 中心将逐步向金融业转变。金融市场又可以分成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其中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基础,而货币市场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子市场是票据市场。 票据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资金往来、商品交易中主要以本票、汇票和支票等票据形式的发行、担保、承兑、贴现、转贴现、在贴现等实现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票据市场根据票据行为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成一级和二级市场,一般认为票据的签发、承兑作为一级市场,而把贴现、转贴现、再贴现作为二级市场。票据市场与企业的运营直接相关,经历了起步、初步、规范等阶段,最近几年票据市场的地位日益凸显,业务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大大促进了资金的流通,但票据市场仍然滞后于货币市场中的其他子市场,在票据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票据市场的内在问题也不断暴露,为了能够发展更好、更完善的票据市场,这些问题需要足够的重视。 二、票据市场发展现状 1.国外票据市场发展现状 国外票据市场发展比较早,英国在18世纪就开始经营票据市场,后期英国、美国在20世纪中期票据市场发展比较成熟。目前,国外票据市场主要有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分别是美国的放任兼营模式、英国的引导专营模式、日本的强管制模式,这些典型的票据市场

2018年上半年票据市场分析

2018年上半年票据工作总结 一、金融市场环境概况。 自年初以来,央行一直坚持“削谷填峰”的货币政策,维护资金面持续的稳定。6月24日晚央行再次宣布定向降准,加上此次降准,今年以来,央行已经实施了三次定向降准。 第一次是1月25日开始实施的面向普惠金融的定向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约4500亿元。进入2月份后,春节因素的影响小于往年,没有出现因取现而造成的流动性紧张,跨春节资金供应充足。进入3月份后,随着两会的召开,资金市场平稳运行,同样没有出现以往季末的流动性紧张,资金供应充足,跨季资金价格逐渐走低,三个月存单报价一度下跌到3.6%。 第二次是4月25日实施的定向降准置换9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同时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央行此前两次定向降准的效果显著,让市场流动性呈合理稳定状态。尤其是第二次定向降准的作用更为明显,部分化解了金融机构因MLF累积而形成的潜在风险。 进入4月份后,中美贸易战逐渐升温,伴随央行定向降准,资金市场利率逐渐下行,但短期资金随着缴税期的影响逐渐紧张,隔夜资金一度到达18%的近两年高点,跨月资金价格在月底反弹明显。进入5月份后,由

于汇算清缴税期影响,资金略紧,但持续时间不长。进入6月份后,跨季资金紧张,但央行利用逆回购、MLF 等各种货币工具组合投放资金,使得市场情绪逐渐缓和,资金利率没有进一步的上行,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取向保持不变。 二、票据市场分析。 上半年我省票据市场价格波动受资金影响较小,主要影响因素还是票据需求量。今年一季度我省票据市场价格走势较为平稳,各机构在“银监105号”文的指引下严格落实贴贷比、票贷比指标,严格审查票据业务手续,各类业务交易量持续下降,直贴价格保持在 5.3-6之间,转帖价格在4.6-5.1左右波动;农信系统各法人机构为达到贴贷比及票贷比指标,票据业务量持续压缩,转帖及直贴价格下降较快。而省外全国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尤其进入3月份,季末时点效应明显,转帖价格最高达到6%以上,与我省市场行情完全不同。这一现象的产生还是监管政策的不同所导致。 二季度省内票据直贴及转帖价格呈现震荡下行趋势,6月份在资金趋紧的情况下票据交易价格并没有上扬,而是出现了快速下降的走势,省外市场直贴、转帖价格同样快速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仍是票据需求加大,签发及贴现量快速减少。据此判断,下半年票据市场价格走势的主导因素还是供需关系的平衡。 2018年7月13日

票据市场2016年回顾及2017年展望

票据市场2016年回顾及2017年展望 票据市场2016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风险事件频发,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监管新政纷纷出台,外部检查、内部自查接连不断,票据市场交易略有回落,但总体仍保持平稳发展。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开业,标志着票据市场进入标准化场内交易的新篇章。资产证券化初步尝试,资产管理蓬勃发展,票据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纵观2016年票据市场,有问题,有亮点;展望2017年票据市场的发展,有期待,有梦想。一、2016年票据市场发展(一)总体交易情况2016年,受经济增速放缓、风险事件频发、监管趋严以及金融行业“去杠杆”等因素影响,票据市场整体保持活跃但略有回落。前三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13.6万亿元,同比下降18.1%;三季度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9.5万亿元,同比减少10.7%,新世纪以来承兑环节首次出现大幅下降,说明实体经济有效资金需求不足,经济增速仍处于寻底阶段。前三季度,金融机构累计贴现70.2万亿元,同比下降6.7%,票据交易量首次出现负增长,说明市场风险提高,金融机构交易意愿下降;其中电子商业汇票占比过半,达到60.9%,同比大幅提升40个百分点,电票占比提升较快。三季度末贴现余额5.7万亿元,同比增长32.5%,呈逐月上升趋势,占各项贷款比重5.5%,同比上

升0.8个百分点,整体信用环境不佳,银行不良率上升导致惜贷情绪,愿意将更多资源投放在收益偏低、但具有银行信用担保的银行承兑汇票。(二)利率走势情况2016年票据市场资金化特征显著,票据利率走势整体呈现稳中趋降走势,但在年初年尾波动较大。货币政策总体保持稳健,一改前期多次降准降息“大水漫灌”的刺激方式,但仍通过“MLF 逆回购”公开市场操作模式向市场累计注入约2万亿元流动性,维持市场资金面相对宽松。票据利率自年初春节高点一路走低,往年在季末、月末等信贷重要时点会明显起伏的现象也已然不明显,票据资金化趋势越来越显著,票据利率波动较大的两个时间段分别为春节前备付金等导致 市场资金稀缺以及年末债券市场“钱荒2.0”,二者也均为资金因素。随着票据利率的快速下降以及利差水平持续收窄,获利空间不断压缩,市场整体盈利水平有所下降。(三)业务创新情况2016年,面对传统票据业务模式经营利差不断收窄、风险事件频发以及监管趋严的现实情况,各类经营机构积极探索票据业务创新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纸票电子化取得历史性突破。12月8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筹建的具有全国性质的上海票据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票据发展史上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票据业务迈入全面电子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交易集中化的新时代,必将对中国票据市场、货币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

票据市场的定价

票据市场的定价 票据定价主要指贴现率的制订,贴现包括企业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而定的,企业贴现是与金融机构一对一协商制订利率的,而转贴现由于信用风险较小而便于建立统一的市场定价系统。我国可以依托现有的同业拆借市场系统,建立与目前拆借相似的报价、询价成交系统,而在交易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采用电脑撮合与交易成员确认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我们应当建立合理的票据转贴现市场的综合加权平均利率和市场综合指数。 票据在市场上的定价主要是指贴现的定价,贴现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企业等非金融机构持票据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贴现、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贴现活动(转贴现)和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贴现(再贴现)。 一、不同贴现的定价特点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贴现活动不仅是承担“最后贷款人”的任务,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窗口可以调节货币供给,通过调节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并对不同行业的票据制订不同的再贴现率,从而实现国家产业政策意图。因此,再贴现的定价是具有很强的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意味的,而非市场资金供求所自发确定的。 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贴现是企业重要的短期资金融通渠道。企业一般是将未到期票据向自己的开户行、主要往来行贴现,金融机构根据对企业信用度的了解,根据票据的特征来制订贴现利率(在中央银行利率管制的范围内)。因而贴现定价是银企之间一对一的协商结果,而由于市场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难以形成整个市场上的报价、询价的定价模式。 而对于金融机构的转贴现,借助目前现有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及其系统,可以建立票据转贴现的定价系统。困扰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的一大问题是信用,由于信息不对称,我国商业票据的贴现受到很大阻碍,而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银行汇票的流通还是较为通畅的。而金融机构转贴现的票据是企业已经向金融机构贴现的票据,已经背书转让给了银行,银行成为被背书人。经过转贴现后,银行也成为背书人。根据票据法的规定,票据持有人在付款请求遭到拒绝后,有权向任意一个前手追索,当然也包括背书银行。由于票据是无因证券,背书银行无权以与前手的纠纷为由拒绝偿付,因而无论票据本身是否经过银行承兑,在转贴现市场上流通的票据都具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有了信用保证,我国转贴现市场将会有较好的发展。 二、转贴现市场定价模式的建立 金融机构之间票据的转贴现实际上也是金融机构同业短期拆借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依托现有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系统来促进转贴现市场的发展,并建立合理而高效的报价系统。

浅析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浅析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历程及现有规模 (一)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起步及借鉴对象 我国的商业票据市场发展历程较短,起步也较晚,在改革开放后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研究和借鉴西方的模式,直至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才开始推行“三票一卡”,倡导商业银行发展票据业务。当年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率先办理票据承兑、贴现业务,人行开始试办再贴现业务。但是由于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刚起步,商业银行管理操作没有经验,票据市场上违规现象、假票问题严重,在1988年各商业银行被迫基本停办了票据业务。我国的商业票据市场发展方向陷入迷惘。 (二)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的过程 我国各方专家机构通过研究,终于在1994年,针对当时一些重点行业的不良状况,中国人民银行再度推广使用商业汇票,开办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业务,商业票据业务再次发展,在几个有限城市形成小规模票据市场。并在1996年颁布了《票据法》,奠定了法律基础。至此之后,我国不断改进,为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货币市场健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贴现率、再贴现率确定方式,取消了再贴现行业比例限制等,使得我国票据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三)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现有规模及经营现状 至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建立以来,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的商业票据业务发展较快。一是票据业务量稳定增长,签发和贴现商业票据已经成为企业非常重要的融资渠道,但近几年增速有所放缓;二是以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上海、广州、深圳等十个中心城市的票据签发、贴现占全国1/3以上,目前仍是票据市场交易最频繁的几个地区;三是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设立票据专营机构,如工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了票据营业部,并先后在北京、天津、郑州等地设立了票据分部,带动了票据业务的进一步发展,目前规模已比较健全;四是中国票据网建立,票据市场参与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交易咨询和沟通。时至今日,我国票据交易市场已达数十万亿,规模十分巨大,体系也相对较为健全。 二、目前阻碍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的因素 (一)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先天不足 我国商业票据市场起步晚,开始是照搬西方做法,经验严重不足,也是处于正在摸索建设的阶段,没能针对我国国情做出更好的发展策略,开始发展阶段受到了一些挫折,直至今日,我国商业票据市场还发展得不够完善,品种匮乏,法律法规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二)我国商业票据市场未完善的地方 1、票据的信用基础薄弱。票据的基础是信用,我国信用制度的不健全和信用状况不佳是票据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动摇了市场的信用基础。

中国票据市场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遇到保险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719672995.html, 中国票据市场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一、中国票据市场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一票据市场特征 1.区域性票据市场逐渐形成。 目前区域性票据市场正在逐步形成,部分地区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票据回购业务发展势头强劲。近年,上海、沈阳、重庆、天津、长春、大连、青岛、南京、武汉、成都等金融机构集中、金融业务发达、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正在逐步形成区域性票据市场。上述中心城市商业汇票业务量已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 2.票据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 在华信工行和沈阳交行的示范效应带动下,以及对于中国票据市场前瞻性的认识,各商业银行都陆续成立了票据中心、票据支行等业务模式的经营管理机构,使票据业务在专业化水平和人

员素质上都得到显著提升,规模化经营也为银行机构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益,提高了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积极性。 3.票据业务成为完全竞争的业务品种。 由于对票据业务的认识逐渐提高,央行要求把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改善金融服务、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各商业银行则利用票据业务,达到拓宽收入来源、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的目的。因此,票据业务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 4.创新冲动进一步增强。 在当代金融创新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发达国家推出的“票据发行便利”业务,拉开了当代金融“四大发明”的序幕,票据业务创新品种层出不穷。在此启示下,国内商业银行要以票据业务为载体的创新冲动十分强烈。但是由于国内的宏观金融管理规定的限制,票据业务在理论和品种创新力度不大,但在业务模式上的创新已初见端倪,2000年12月19日,中国诞生了第一家票据业务专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它的建立翻开了我国票据业务发展的崭新一页,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步入了一个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经营的新阶段,它的成立必将带

我国票据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

浅谈我国票据市场现状及存在问题 票据市场指的是在商品交易和资金往来过程中产生的以汇票、本票和支票的发行、担保、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来实现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初步发展、规范发展、快速发展几个阶段,达到了目前较为理性的发展状态,但票据市场的发展仍滞后于货币市场的其他子市场,如: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等。而票据市场在高速发展的背后隐藏着多种隐患。实现票据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票据市场正处在发展的阶段,其中存在着诸多不规范之处,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一、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票据市场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票据市场已成为企业融资和银行提高资产流动性、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也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具体来说,目前我国票据市场已具有以下特点: 1、市场规模与日俱增,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 发达国家票据市场的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放任经营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引导专营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强管制模式。它们都具有票据种类的多样化、贴现利率多层次化、中介机构多元化等特点。相比发达国家的票据市场,虽然我国的票据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二○一○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发布的数据,2010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而我国票据市场的参与者也从1999年前只限独资商业银行、少数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参加到如今逐渐增多的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票据市场总体规模的扩大,市场参与主体逐渐的多元化,共同促使了票据业务的蓬勃发展。 2、区域性票据市场逐渐形成。 目前区域性票据市场正在逐步形成,部分地区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票据回购业务发展势头强劲。近年,上海、沈阳、重庆、天津、长春、大连、青岛、南京、武汉、成都等金融机构集中、金融业务发达、辐射能力强的中心城市正在逐步形成区域性票据市场。上述中心城市商业汇票业务量已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各商业银行都积极投身票据市场,不仅设立专门机构来从事票据业务,还竞相推出创新的票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区域性票据市场的形成。 3、票据业务向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 在华信工行和沈阳交行的示范效应带动下,以及对于中国票据市场前瞻性的认识,各商

票据市场2018年回顾与2019年展望

2018年,在金融去杠杆、经济结构调整、中美贸易摩擦、资管新规正式出台等多重因素叠加下,票据市场总体运行仍然较为平稳。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在国际金融市场充满不确定性、国内步入深化改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背景下,随着票交所“纸电融合”工程完工、各种票据新政开始实施,各票据经营机构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一、2018年票据市场回顾 1.票据业务量回升,承兑、贴现量增加 央行统计显示,截至11月末,企业票据融资余额比年初增加1.5万多亿,由年初3.9万亿增长至11月末的5.4万亿,占人民币贷款比例由年初的3.25%增加至4.1%。上海票交所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票据承兑签发和直贴发生额分别为18.12万亿元和9.9万亿元。截至12月28日票据承兑余额11.89万亿,票据贴现余额6.67万亿。 2.票据创新快速发展,参与主体积极开展票据创新 上海票交所于成立两周年之际推出“票付通”产品,基于B2B电商、供应链场景提供的线上票据支付服务,通过 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

支持票据签发、企业背书环节的线上处理,填补了当前线上票据支付的空白。同时,它拥有票据见证支付功能,可以确保票据支付成功和B2B平台交易最终完成互为前提条件,有效解决票据支付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问题。同时,上海票交所发布国股银票转贴现收益率曲线,为票据市场提供了定价和估值基准,有利于提升市场透明度,激发市场活力。 招商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等为解决企业向银行申请票据直贴的效率问题,开发出了新的直贴模式,如工商银行的“工银e贴”、中信银行的“信秒贴”、招商银行“票据大管家”、广发银行的“e秒贴”等等,这些快速贴现工具的落地应用有助于激活企业账户里的未贴现票据,解决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山东临沂等地推出了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电子商业承兑汇票新举措,临沂通过区域商票的推广,商票直接将大型企业的商业信用和信贷额度共享到小微企业。小微企业持有大型出票企业的商票后,可以直接利用大型出票企业的商业信用,到授信的商业银行进行贴现;商业银行通过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从而达到发挥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实现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本源,避免了货币在金融机构之间空转。 继央行上半年增加1500亿用于中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再贴现后,又分别于10月末和12月末宣布增加相应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1000亿元。央行的北京营业部,深圳、山东、上海、江西等不少央行分支机构积极落实总行要求,推出了服务中小微企业及民营企业的再贴现措施,包括单列再贴额度、增加再贴频度,提高再贴效率、优化再贴流程等,全国十一月末再贴余额比年初增加三分之一左右。 某些民间票据经纪公司发挥金融科技作用,搭建了一些具有全新科技元素的便利企业票据支付流转的票据平台,盘活了部分“沉睡”在企业电票系统里的未贴现票据,进一步激活了票据的支付和信用功能,推动了市场发展,服务了实体经济。 3.票据市场利率先升后降再稳中有降有升 2018年上半年,票据直贴加权平均利率为5.3%,同比提高50个基点。转贴现加权平均利率为4.85%,同比提高70个基点。从走势上看,一季度利率不断走高,3月末成为上半年利率高点,进入第二季度,尤其在6月中旬以后,票据利率开始出现下行。三季度开始,市场整体资金面趋于宽松,票据利率继续逐步下行,进入四季度,受到超市场预期的年内第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影响,票据利率一直在低位运行,至年末利率稍有回升。上海票交所国股转贴现收益率曲线显示,截至12月21日,半年期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3.1778%,一年期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 3.2662%。 4.推出防范票据风险措施,整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银保监会先后下达了一系列防范风险的文件和通知,如《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跨省票据业务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8〕21号),进一步规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跨省开展票据业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尽快接入人民银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和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票据交易系统,不断提高电子票据在转贴现、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票据交易业务中的占比。同时,各地银保监会分局也对辖内金融机构违规开展票据业务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和处罚。2018年4月,央行联合几大部委出台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7月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并进行说明,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公开征求意见,加上各参与主体也积极强化票据业务的内控和风险管理,进一步规范了票据市场,积极防范监管套利。 5.票据市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上海票交所完成了“纸电融合工程”并于10月份顺利投产,进一步完善了全国统一票据交易市场的建立,同时各市场参与主体都适时完善了自身的票据IT系统适应了上海票交所的变化。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包括军工票据平台加快了票据平台的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方便了供应链上下游各企业对票据的管理和票据支付、融资功能的发挥。民间规范的票据信息撮合平台也有新的积极发展,一定程度解决了票据流转信息不对称、支付功能不完整、交易安全缺乏保障、交易成本高等企业用票的痛点。 6.票据应用研究有了新的变化 为推动票据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票据市场各参与主体积极开展票据的应用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2018年,票据研究机构及票据专业委员会开展了“40年中国票据市场回顾与展望的研究”,举办了中国票据论坛,对票据制度、票据信用、票据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及思考,对票据IT系统、票据现有介质、票据业务金融属性、票据价格形成机制、票据产品链、参与主体经营模式、票据评级、票据经纪、票据业务法律事务处置、票据服务实体经济等十多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归类。同时还对如何打造高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