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过关检测:专题九戊戌变法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过关检测:专题九戊戌变法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过关检测:专

题九戊戌变法

第一篇: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过关检测:专题九戊戌变法

专题九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1858—1927年),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涩泽荣一(1840—1931)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

(1)就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材料

一、材料二的观点,并指出其相似之处。(12分)(2)有西方学者认为:“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请简要评述这一观点。(8分)参考答案:(1)材料一主张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认为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材料二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仁义与财富并重。相似之处: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化并存。

(2)角度1:西方科学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反映,两者对立。角度2:西方科学与儒家文明可以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等。

2.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贡献或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文化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

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材料二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等)和开设西学的书院(如两湖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各依其不同的具体宗旨,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8分)(2)依据材料

一、材料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得出全民教育;第二小问结合戊戌变法的背景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归纳两则材料内容即可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内容,从宣传思想、培育革命力量、启发民智等角度总结作用。参考答案:(1)观念:全民教育。

背景:中国面临瓜分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举措:兴学堂;办报刊;立学会。

作用:制造舆论,宣传维新思想;孕育民主革命力量;启发民智,扩大政治参与。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8年,明治政府制定了“殖产兴业”的政策。1870年工部省成立,成为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中心。为了贯彻执行“殖产兴业”的方针,扶植资本主义成长,明治政府决定大力创办国营企业,由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1880年,政府以廉价“处理”方式,将国营企业转让给大资本家。到19世纪90年代,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摘编自王铭《“殖产兴业”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二(戊戌年)五月十六日上谕云:“农务为富国根本,极宜振兴。著各督抚督饬各该地方官,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切实兴办,不得空言搪塞。”

七月初五日谕云:“训农通商,为立国大端,前经叠谕各省整顿农务、工务、商务,以冀开辟利源,各处办理如何,现尚未据奏报。……著即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 七月十三日谕云:“现在讲求商务,业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并谕令……先就上海、汉口试办商务局,拟定办法奏闻,现尚未据奏到。商会即商务之一端,著刘坤一等归案迅速妥筹具奏。”

——摘编自(清)宋玉卿《戊壬录》

(1)依据材料一,概述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步骤。(8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清政府在兴办实业的内容方面有何不同?综合以上材料,从策略的角度说明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12分)解析:第(1)问结合日本殖产兴业的措施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两则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其不同之处在于中国重视农业的发展;第二小问对比中日两国政策分析原因。

参考答案:(1)步骤:制定政策,成立机构;创办国营企业,示范引领;转让国营企业,扶植私人资本。(“步骤”须按顺序作答)(2)不同:重视发展农业(农商)。

原因:日本:维护大资本家的利益,扩大政权基础;循序渐进,措施得当,行之有效。

中国:过于依赖地方官员,措施无法落实到位(缺乏强有力的行政组织措施);求变心切,操之过急(急于发布变法上谕,操作紊乱)。(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和平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那是会有启发的。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臣(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全球通史》

(1)中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何表现?(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效果。(12分)解析:第(1)问可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维新派本身所体现的保守方面,即其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二是其对立面,即顽固派的阻挠破坏。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可以总结出文明开化,改变风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真正让日本发展起来的是经济的西化,即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第二小问联系明治维新的结果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1)表现:维新派(康有为)托古改制,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在变法诏令中没有体现;顽固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2)特点:明治政府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改变社会风俗。效果:加速了日本近代化(或工业化)进程,但带有鲜明的封建主义色彩。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所以成功,因陈宝箴、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黄公度》

材料二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亦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登用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

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等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审处,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

——《光绪大事汇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

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变法的认识。(12分)参考答案:(1)原因:改革家威望不足;变法过急,缺乏成效;用人不当;失去改革时机,导致政变发生。(2)戊戌变法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希望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但维新派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也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的现实;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导致变法措施难以贯彻实施;变法运动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

第二篇: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过关检测:专题八明治维新

专题八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治维新不是由于社会的内在成熟而引起的革命,而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的立足于民族主义的“文化革命”。一位被恢复权力的年轻天皇的诏书被用来加强服装、发型的变化以及法律的变化;在这些变化中,新学校制度的创立,西方音乐、文学和会计的采用,以及新银行、新工厂的建立,与一支近代军队、一部宪法和一个新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同时并进,都是革命的目的。

——摘编自[美]弗兰克·吉布尼《明治:一次文化革命》

(1)据材料,概括明治维新的特点。(8分)(2)日本明治维新是“由于外部压力所产生”,俄国1861年改革某种程度上则主要是由于“社会的内在成熟而引起的”,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12分)参考答案:(1)特点:外部因素引起;以天皇为旗帜,排除阻碍改革的势力;文明开化,脱亚入欧;全面学习西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具有鲜

明的民族主义特点等。

(2)日本:受到西方侵略,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俄国:农奴制阻碍俄国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危机加剧;克里米亚战败暴露俄国的落后;农奴起义;出现要求变革的呼声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人自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由修身、开智、长才艺可得。而其修身、开智、长才艺,非学不能。由此,设学校之缘由,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自今以后,一般人民(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子),须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明治政府《关于学制的被仰出书》(1872年)材料二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律己、博爱及众、修学问、习职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如是,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

——明治天皇《教育敕语》(1890年)(1)指出材料一体现的教育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背景。(8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体现的教育方针有何不同?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教育理念根据材料一信息“即在于学日用常行语言书算和士官农商百工技艺以及法律、政治、天文、医疗等大凡人之营为之事”“学问可说是立身之财本”归纳;第二小问背景从明治维新的措施以及传统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信息“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归纳为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第二小问评价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归纳。

参考答案:(1)理念:学问是立身之本;学习实用之学;教育(机会)平等。

背景: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殖产兴业(工商业发展)的需要;传统思想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

(2)不同:强调服从天皇,培养“忠良臣民”。

评价: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提高了国民素质;为近代日本的发展提供

了人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维护天皇权威及其专制统治服务。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治政府刚成立时,参与维新的功臣——多是些三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充满对欧美社会的美好憧憬,决心把西方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到规范制度统统搬进日本……正如伊藤博文在启程之初草拟《奉命使节要点》中所写:要把“超越我东洋”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等“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二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俾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改革的目标。(8分)(2)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日本学习西方的相同点。(12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要把‘超越我东洋’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等‘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概括明治政府改革的目标。第(2)问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总结两者在学习西方的历史背景、目的、内容方面的相同点。参考答案:(1)改变落后状况,实现文明开化;成为世界强国,与欧美各国平等。

(2)相同点:19世纪中期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都是为了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的需要;都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及改革教育。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70年,日本民部省提出:士、农、工、商同受国家保护,士、工、商不纳税,而让农民承担重税是不公平的,1873年,颁布《地税改革条例》,规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地价3%的税率征收现款作为地税。这些措施在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税负。

——摘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农业和农村政策》

依据材料,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农业政策的中心是什么?这种政策对当

时日本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20分)参考答案:中心: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减轻农民税收负担。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地税征收现款,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工业化提供了保障。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19世纪(中期),奥斯曼、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严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但是改革计划在不同的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奥斯曼、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们有机会进行比在奥斯曼、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彻底的改革计划。到20世纪早期,在明治维新领导人所实施的改革的基础上,日本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强国。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俄罗斯、中国、日本各自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严重挑战”。(12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的主要表现,并谈谈你对日本进行的“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彻底的改革计划”的认识。(8分)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信息19世纪(中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俄国的内部问题主要是农奴制的问题,外部是克里米亚战争战败,中国内部问题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外部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日本内部问题是幕府统治危机,外部也同中国一样出现了民族危机。第(2)问第一小问本质上是要求回答俄、中、日三国是如何效法西方挽救自身的统治危机并走向近代化的,需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概括回答;第二小问需要从三国学习西方的内容、特点及效果上来分析回答。

参考答案:(1)俄国:农奴制度阻碍经济发展;农奴起义威胁沙皇统治;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失败。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王朝统治;两次鸦片战争失败。

日本: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引发幕府统治危机;美国打开日本国门,面临民族危机。(2)表现:经济工业化、军事近代化。

认识:俄罗斯、中国都保留了封建专制政权,继续维护封建统治。相比俄、中两国的改革,日本虽然保留了封建残余与军国主义传统,存在不彻底性,但日本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三篇: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专题九

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新课教学:公车上书(序幕)→创办政治团体、报刊、学堂(酝酿和开展)→戊戌变法(高潮)→戊戌政变(失败)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社会背景)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5、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思想、理论基础)

(一)国际局势

思考:

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说明了怎样的问题?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世界之潮流: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中国之困窘:政治专制

经济落后

思想禁锢

(二)国内局势

《马关条约》新变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当事人回忆—甲午震撼: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2、经济和阶级基础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的原因?

1)“实业救国” ;2)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材料一

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为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额.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

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治罪,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哪些特点?其发展存在什么困境?有什么影响?特点:初步发展、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根本原因)

二、维新思潮的产生发展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郑观应:《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向西方学习”新思

潮的影响…… 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主张: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进行“商战”;政治——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文教——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主要影响:反映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为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

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人

⑥被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康有为

②被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人”④变法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严

复③维新思想的重要宣传者⑤被誉为“岭南奇才”梁启超

1、著书立说;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1891年

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把历代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古文经斥之伪经,主张应予抛弃,这就动摇了守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变法制造舆论

《孔子改制考》1897年

称儒家尊奉的“六经”均为孔子假托古圣的言行所作,将孔子塑造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变法活动制造历史根据。

材料:“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特点:借孔子的名义宣传维新思想

说明:资产阶级具有软弱妥协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梁启超:《变法通议》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倡导民权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严复《天演论》

严复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借用西方进化论学说来宣传维新变法起到了怎样的影响?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冲击了传统思想

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1)内容:三个“要不要”。(2)实质:是资本

(3)作用:论战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戊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首次交锋。

3、上书皇帝;

(1)背景:签订丧权辱国《马关条约》。

(2)时间人物: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3)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4)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特点: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在一起

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

1)创办报纸:《中外纪闻》《国闻报》《时务报》——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2)组织学会:强学会、保国会——促进维新运动迅速开展 3)成立学堂: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为维新变法培养了人才

三、维新变法的高潮——百日维新

1、康有为两次上书

(1)康有为1897年上书

(2)康有为1898年上书

思考: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⑴ 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⑵ 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2、百日维新;

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定国是诏》应读作《定/国是/诏》。“国是”是专有名词,它与“国事”有着不同的含意。

“国事”指国家大事;而“国是”则指国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思考: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

1)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

2)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3)光绪帝支持变法?①不甘作亡国之君;②亲政后无实权,借变法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教育近代化

军事近代化

类别政治方面颁布新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1.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2.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改革旧制1.改订律例。2.裁撤冗员。

3.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经济方面1.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文教方面2.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3.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4.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1.精炼陆军,改习洋操。2.添置船舰,扩建海军。淘汰旧军。

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要求,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没有行宪法、开国会,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不彻底。

四、戊戌变法失败

1、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发动群众

3、保守势力强大

4、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瓜分中国的狂潮

五、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2、政治: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经济: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思想: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中华民族觉醒

5、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

第四篇: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专用)阶段检测:专题五、六、七

阶段检测三(专题五、六、七)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116世纪上半期欧洲掀起宗教改革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丁·路德说:“世俗的世界,由宝剑统治,能够被眼睛看到;精神的世界,由恩典统治,并宽恕罪。”

材料二恩格斯说:“在路德遭到失败的地方,卡尔文却获得了胜利……卡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当德国的路德教变成诸侯手中的驯服工具的时候,卡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 请完成:(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原意的是()(2分)...A.上帝建立了两个世界:精神的和世俗的 B.精神的世界归上帝统治

C.世俗的世界与上帝无关,归世俗统治者统治

D.上帝用恩典统治,世俗统治者用强权统治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卡尔文对“人间的王国”的贡献。(7分)(3)比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的历史局限性。(7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看,马丁·路德认为,世俗的世界由封建主用“宝剑”统治,即实行强权统治;精神的世界由上帝用恩典统治,并宽恕人们的罪责,由此分析,A、B、D三项说法都正确。马丁·路德主张宗教改革,而非废除宗教,世俗的世界由世俗统治者统治,但并非与上帝无关,无论是世俗的统治者还是精神的统治者,都应信奉上帝,故C项说法错误。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卡尔文的教会的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卡尔文教在荷兰创立了共和国”等信息可知,卡尔文的贡献在于建立了民主共和式的长老制,实行政教合一。第(3)问概括马丁·路德的历史局限性可从如下两个角度概括:一是从与卡尔文宗教改革的对比中概括;二是从马丁·路德反封建的程度方面概括。参考答案:(1)C(2)建立共和式长老制,实行政教合一。

(3)主张世俗的权力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反封建不彻底。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

《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请完成:(1)根据材料

一、材料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9分)(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9分)参考答案:(1)依法登记;家长同意;婚礼公开;要有证婚人。

(2)变化:以教会为主导转变为以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长)为主导。影响:冲击了传统婚姻;削弱了教会权力;宣扬了人文主义;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北宋)王安石《临川文钞》

材料二在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之前,埃及的教育十分落后,全都是宗教性的,缺乏世俗教育。各地有一些私塾,只教儿童背诵《古兰经》。高等学府只开设宗教、语言、伊斯兰教法律等课程。穆罕默德·阿里执政以后,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各地新建许多专科学校,如工程学校、炮兵学校、步兵学校、医学院、兽医学校和农学院等,用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为了向这些学校输送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学生,他还创办了世俗小

学和中学。这些学校属陆军部管辖,实行免费教育,学生食宿在校,还能领取少量津贴和衣服。穆罕默德·阿里还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帮助管理学校,同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穆罕默德·阿里还开办了一所语言学校,培养埃及本国的翻译人员,把大批军事和科技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请完成:(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选拔人才的什么制度?结合史实,指出王安石对教育进行的改革。(5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的措施。(6分)(3)以上两种教育改革分别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参考答案:(1)恩荫制度。改革措施: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断案等;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过科举考试可直接为官;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设置武学、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2)措施:建立各类专科学校,为改革和建设培养人才;创办世俗中小学;聘请外国专家来埃及讲学和传授技术;选派埃及青年学生店铺;开办语言学校;培养翻译人才。

(3)作用:王安石教育改革为变法选拔和培养了大量人才,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穆罕默德·阿里教育改革有利于埃及了解世界,加快了埃及近代化的步伐。

4(2014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请完成:(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7分)参考答案:(1)英国、法国。理解:落后的农奴制

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尽管遭到美国和欧洲的强烈反对,但俄罗斯武装力量仍果断进驻克里米亚多处战略要地。2014年2月28日以来,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俄黑海舰队率先行动,随后俄军从海空同时大举增援。正如路透社所言,与160年前同英法冲突时色厉内荏的俄国相比,经过精心准备的俄军面对西方压力时,已表现得底气十足,毫不示弱。

——摘编自《环球时报》(2014年3月3日)材料二被解放的农民反抗斗争更激烈了,1861年农民骚动竟至1 176次。亚历山大成为打开潘多拉盒子的牺牲品,1866年到1880年,他遭到的精心策划的未遂刺杀至少有5次。1881年3月1日,他终于被主张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民意党成员炸死,也成为欧洲历史上遭到刺杀最多的帝王之一。

——摘编自赫尔岑《俄罗斯之声》

请完成:(1)材料一中,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相对于今天的“底气十足”,为什么160年前俄国却是“色厉内荏”?(10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亚历山大二世屡遭刺杀的原因。(8分)参考答案:(1)原因: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远远落后于西欧。

(2)原因: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掠夺,农民遭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1861年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引起了激进民主人士的不满。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935年,法国国民收入比1929年减少30%,企业倒闭1.1万家,失业人口超过80万。法西斯组织活动猖獗,对法国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法国社会党、激进社会党和共产党共同组成了人民阵线,参加大选。1936年6月,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成立。法国共产党虽未入阁,但表示全力支持勃鲁姆的各项政策。勃鲁姆政府执政后,开始实行改革。它规定一般工人的工资

可提高7%~15%,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2~3倍,允许工人和职员在不减薪的情况下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两周带薪休假,并要求完善集体合同制度。政府还着手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对失业工人的帮助,对法兰西银行实施监督,把部分军工企业收归国有,建立全国铁路公司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法国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勃鲁姆政府的政策遭到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有大约600亿法郎被从银行提出,其中280亿法郎被转往国外。与此同时,左翼政党内部就取缔法西斯组织等问题发生激烈争执。1937年2月,勃鲁姆宣布因财政困难,暂时停止执行人民阵线的纲领。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

请完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人民阵线政府成立的背景;指出勃鲁姆改革的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之处。(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勃鲁姆改革的作用。(6分)解析:本题考查对经济改革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入手,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析“背景”;“共同之处”可以从国家、工人、银行等角度归纳。第(2)问,可以借鉴对罗斯福新政作用的评价,需辩证地看待。

参考答案:(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左翼力量形成联合。共同之处:针对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干预政策;提高工人待遇和福利;监管银行。

(2)对法国经济复苏起到一定作用;遭到大资产阶级反对,未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果;阻止了法西斯势力上台。

第五篇:人民版选修一戊戌变法练习题

戊戌变法练习题

1.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C.维新派的软弱妥协

D.帝国主义的破坏2.戊戌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措施中仅保留了A.编练新军B.京师大学堂C.农工商总局D.官民上书3.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百日维新最根本的相同原因是

A.民族危机严重

B.国内阶级目睹尖锐

C.资产阶级软弱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5.‚公车上书‛中提出当时救亡图存的上策是A.‚迁都定天下之本‛B.‚下诏鼓天下之气‛ C。‚变法成天下之治‛D ‚练兵强天下之势‛

6.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的出路 8.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产生了当时最进步的思想是A.洋务思想B.早期维新思想C.维新思想D.马克思主义9.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

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0.下列著作与严复有关的是A.《盛世危言》B.《变法通议》C.《仁学》D.《天演论)11.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进化论和自由平等的观念与中国传统今文经学相结合的是

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 12.‚公车上书‛中提出设‚议郎‛主要是模仿西方的()A。经济模式B.议会政治C.教育制度D.统治制度1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C.变科举、开学校 D.办报刊、立学会 14.使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

动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B.保国会成立C.强学会的成立D.创办(万国公报》15.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此。六君子中除谭、杨之外,还应有

①康有为②康广仁③梁启超④林旭⑤杨锐⑥刘光第A.①③④⑤ B.①②⑤⑥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16.揭示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A.创办强学会B.创办《时务报)C.维新思潮兴起D.公车上书17.戊戌变法运动是()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②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③一次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诏令()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服B.设立议院C.定宪法D.实行君主立宪制

19、维新运动在19世纪末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B、甲午战败的震撼

C、帝国主义支持光绪帝变法

D、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0、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2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是

A、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严格教育

B、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2、19世纪末,维新思潮得以发展成为政治运动,关键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23、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定宪法,是他们

A、不敢出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国情

C、认为中国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9单元第4课戊戌变法同步测试卷(答案不全)-教育文档

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2019年春季学期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一第 9单元第4课戊戌变法同步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 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2. 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 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3.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4.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 B.戊戌变法触动了慈禧太后统治的基础 C.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 D.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 5. 《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6. 今天北京菜市口是繁荣祥和的,而1898年北京菜市口却承载了一段悲痛的历史。刽子手操起屠刀,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那片多灾多难的大地。他们生命的终结宣告了戊戌变法的悲壮失败。那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源是() A.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C.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的策略不当 D.旧势力的阶级根基很深厚 7. 光绪帝利用康有为、梁启超进行百日维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将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避免成为亡国之君,但最终还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 A.百日维新所实行的措施违背潮流 B.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和破坏 C.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 D.袁世凯的暗中告密 8.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 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第 1 页

2021秋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二百日维新 1.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响。以下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解析:“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指的是1898年6月公布?定国是诏?;“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均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答案:B 3.1898年光绪帝公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公布 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 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 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上书,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故B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可知诏书的意思是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光绪帝公布诏书决定筹办,但并不能代表此举已成为社会共识,故D项错误。 答案:C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九)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九)戊戌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谁识书生能报图,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解析:选C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此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项。 2.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解析:选A维新变法时中国民族危机的确日益加深,但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民族危机方面的问题,维新变法时顽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谈不上已深入民心,“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是在强调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3.康有为曾说:“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下列对其“变法”含义解读较准确的是() A.改革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技术 C.开办近代工厂D.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所以题干中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应当是改革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 4.戊戌新政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 A.裁汰冗员,废除特权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教案人民版选修1教案

二 百日维新 教材整理1 百日新政 1.背景 (1)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严重。 (2)康有为再次上书,引起光绪帝的重视。 (3)1898年1月,康有为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3.内容 4.(1)屡颁严旨,限期执行。 (2)训诫各省督抚不得掩饰支吾。 (3)裁撤冗官,革职阻挠变法的官员。 (4)委派维新派人物参与新政事宜。 [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 126“学习思考”,光绪帝在戊戌变法的三个月中,政令频出,

反映了他的什么心情? 【提示】体现了光绪帝积极推行变法、除旧布新的坚定决心;体现了光绪帝推行变法的急切心情和政治斗争经验的不足。 (2)阅读教材P127“学习思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在军事改革方面有哪些差异? 【提示】重点不同:中国着力改革军队,不是要从根本上建立一支新的近代化军队,日本旨在建立近代化的军队,日本在兵制方面有较大进展,另外还大力宣扬武士道。结果不同:中国的军事改革基本上失败,日本却建立起一支战斗力很强的近代化常备军。范围不同:中国军事改革局限于军队人员、地方部队等方面;日本从军事机构、人才培养、军队装备、思想动员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教材整理2 戊戌政变 1.原因 变法措施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准备 (1)慈禧太后逼迫光绪帝罢黜支持变法的“帝党”首领翁同龢,并控制朝廷的用人大权。 (2)慈禧太后大力提拔荣禄担任重要职务。 3.经过 (1)1898年9月19日,慈禧太后命令荣禄节制的部队向北京、天津集中。 (2)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将光绪帝囚禁在中南海瀛台。 (3)大肆搜捕维新党人,制造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4.结果:新政措施中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留,其他措施被废止,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教材整理3 戊戌余音 1.消极影响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 2.积极影响 (1)广泛传播了维新思想,学习西学成为社会时尚。 (2)“变革”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29“学习思考”,从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不同结局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第一,要有高水平的领导集团。第二,要掌握改革领导权和重视人才培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九戊戌变法 [考纲]戊戌变法。 [课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酝酿中的变革 1.国际背景 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发展经历着两大变局。在经济上,欧美列强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向电气时代过渡。在政治上,英美等国开始建立文官制度,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2.国内背景 (1)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末,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许多有识之士把发展资本主义、抵制洋商洋厂看做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 ①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②康梁的维新思想 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宣传方式: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4)直接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激起举国愤慨。 二、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2017历史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检测含解析

(时 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今天下非不稍变旧法也,洋差商局学堂之设,开矿公司之事,电线机器轮船铁舰之用,不睹其变,反以蔽奸。夫泰西行之而富强、中国行之而奸蠹,何哉?上体太尊而下情不达故也。”激发该看法走向初步实践的原因之一是() A.鸦片战争的失败B.英法联军侵占北京 C.甲午战争的失败D.《辛丑条约》的签订 解析:选C。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材料反映的思想主张为维新思想,而维新思想实践开始于甲午战争以后,不是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材料思想出现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分析,该看法批判“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维新思想初步实践的表现是“公车上书”,其背景为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的签订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故D项错误。 2.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 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公车上书” 解析:选D。“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B.乾隆帝 C.光绪帝D.宣统帝 解析:选C。A、B两项时期处于康乾盛世,与题干信息“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不符,故A、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是指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启用维新派,变法图强,故C项正确;宣统帝还没亲政,清王朝就已经被推翻,与题干信息“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不符,故D项错误。 4.“议院设而废君,大逆不道之事更多矣……民主万不可设,民权万不可重,议院万不可变通。”持这一观点的政治派别是() A.早期维新派B.顽固派 C.维新派D.革命派 解析:选B。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所给材料,材料的中心内容是反对设议院,反对兴民权。因此可判断B 正确。 5.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革 解析:选B。康有为并不是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人,因为他主张改革和变法,故A项错误;康有为主张利用孔子的权威宣传变法,故C项错误;康有为主张实行的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故D项错误。 6.“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过关检测:专题九戊戌变法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过关检测:专 题九戊戌变法 第一篇: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福建)过关检测:专题九戊戌变法 专题九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1858—1927年),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涩泽荣一(1840—1931)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 (1)就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材料 一、材料二的观点,并指出其相似之处。(12分)(2)有西方学者认为:“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请简要评述这一观点。(8分)参考答案:(1)材料一主张传统范围内的改革,认为对儒家文明进行改造,就可以满足现代化的需要。材料二主张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儒家伦理,仁义与财富并重。相似之处:传统文化可以和现代化并存。 (2)角度1:西方科学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儒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反映,两者对立。角度2:西方科学与儒家文明可以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等。 2.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贡献或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文化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

高三历史复习单元验收: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Word版含答案

2016届高三历史复习单元验收: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含解析) 1.维新运动时期,具有比较明显民主革命色彩的维新思想家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2.康有为《公车上书》中的下列观点能够体现戊戌变法主要特征的是()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 3.下列对于百日维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全面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B.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D.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4.为变法而献身,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壮烈诗篇的戊戌志士是() A. 梁启超 B. 谭嗣同 C. 刘光第 D. 杨深秀 5.维新变法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A、康有为开办万木草堂 B、强学会的成立 C、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 D、康有为组织保国会 6.光绪帝利用康有为、梁启超进行“百日维新”,希望借此挽救即将衰亡的大清王朝,也使自己避免成() A.“百日维新”所实行的措施违背潮流 B. C.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 D.袁世凯的暗中告密 7.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B、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8.1902 年的一天,北京的一个戏院里有一伙人在侃大山,赵仁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钱义说:

“我还参加过义和团运动呢”孙礼说:“我当时就住在东交民巷里”。李信说:“那儿离我的学校不远,我在京师大学堂里读书的”。根据所学知识,他们当中谁的话最有可能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A、赵仁 B、钱义 C、孙礼 D、李信 9.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④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下列选项中不是维新变法期间形成的宣传维新思想的报刊() A.《中外纪闻》 B.《强学报》 C.《时务报》 D.《民报》 11.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有() 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②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③促进了人民的觉醒④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12.戊戌维新运动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机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13.戊戌变法对于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贡献是() A.首创了专业技术教育B.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C.开始组织留学教育D.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14.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挽救了民族危机 B、推动了政治改革 C、发展了社会经济 D、促进了思想启蒙 15.下列关于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 B.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C.改革相对革命而言对生产力的破坏小,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发展 D.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16.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杨高中历史选修一第9单元测试卷《戊戌变法》及参考答案.doc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测试卷 《戊戌变法》 班级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 启超所说的“大梦Z唤醒”的表现是()。 A.挽救民族危广的维新运动兴起 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屮国富强 C.广大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D.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 2.《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辟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3.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 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 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 C.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 D.歹I」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 4.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木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C.维新派的影响 D.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5.清末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指出:“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阀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Z权让诸人,束缚Z,驰骤Z。” (《论不变法Z害》1896年8月19日)这位思想家最冇可能是()。 A.林则徐 B.左宗棠 C.梁启超 D.孙屮山 6.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内因是()。 ①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屮国的狂潮②屮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③屮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④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7.中国是一个文章的国家,文章之国,所以你写书也好,你研究学术也好,传达范围是非常有

人民版 高二历史选修一专题九课后练习(有答案)

戊戌变法45分钟练习题 一.选择题:48分 1.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他们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这表明:() A.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B.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和失败都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C.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失败则带有偶然性 D.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 2. 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解放 3.(上海)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幻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4.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 B.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C.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 D.为无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阶级奠定基础 5.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6.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可适用于对下列那一理论的评价:()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7.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趋势 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8.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这行立宪制度 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9.我们之所以把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先打破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的状态 B.在论战中提出了学习西方科技和兴办近代工商业的要求 C..资产阶级在论战中首次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D.论战正面抨击了封建信条和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 10.下列观点中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A. B.君 C. D.当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11.百日维新的变法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 A. B. C. D.裁撤绿营,编练新式陆军 12.康有为从传统儒家思想中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是因为:()

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 [目标导航] 1.了解百日维新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重点) 2.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梁激进主张的原因。(重点) 3.认识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背景: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1)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1898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租借广州湾。 (4)英国迫使清政府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即《上清帝第五书》,在天津、上海的报刊上刊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2)康有为呈递《上清帝第六书》,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通过总理衙门向光绪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帮助光绪帝进一步坚定开展维新变法的决心。 (4)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①成立地点:北京。②宗旨:保国、保种、保教。③性质: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5)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思维点拨 1.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先进器物转变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的产物。 2.保国会是维新派创立全国性爱国政治团体的尝试,已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二、百日维新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内容 (1)政治: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2)经济:①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②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 ③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等;④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⑤兴办邮政等。 (3)文化教育: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②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③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④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⑤设立译书局。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人民版选修1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 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荣禄等顽固派反对变法,却无力解决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故选A。 答案 A 2.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向是与维新派一致的,二者的区别是学什么的问题。洋务派主张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学习西方的制度;维新派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更要学习西方的制度。张之洞不属于保守势力,故A错;《劝学篇》的流传说明B错误;张之洞只是一个总督,不能代表清政府,故C错。 答案 D 3.下图为拿起武器保家自卫的高山族战士。这是由下列哪个条约引起的现象(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 C 4.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其主张是( )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和内容可以判断是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故选A。 答案 A 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 A.经世致用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D.“兼容并包”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并开始结合,使僵化的封建文化出现新景象,这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评述。“中体西用”思想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之根本,同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故选B。A与中西文化结合不符,C、D都晚于B。 答案 B 6.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支持变法,其根本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巩固清朝统治 C.巩固中央集权 D.实现民主共和 解析光绪帝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的仍然是巩固清朝的统治,只不过是封建专制统治无法继续,退而求其次实行君主立宪。 答案 B 7.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下列关于梁启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康有为变法的得力助手 B.提出“民权论” C.与康有为年龄相当,交情莫逆,并称“康梁” D.其主张动摇了君主专制思想 解析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得意门生,比康有为小十几岁,故C的叙述是明显错误的。 答案 C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 B.启蒙了国民觉悟 C.反对民主革命 D.主张救亡图存 2.戊戌变法法令中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 ) A.设京师大学堂 B.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 C.废八股 D.裁汰绿营 3.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 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 4.下列关于19世纪末清政府统治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A.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B.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增强鸦片税的征收 C.清政府采取的解决财政危机的措施挽救了其统治 D.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到来 5.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B.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办厂 C.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D. “实业救国”呼声的出现 6.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

A.兴中会 B.保国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7.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是因为() A.变法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取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8.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所谓“高超”应是指这种方式有利于() ①减少变法阻力 ①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 ①获得列强的支持 ①取得顽固派的支持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9.为变法而献身,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壮烈诗篇的戊戌志士是() A.梁启超 B.谭嗣同 C.刘光第 D.杨深秀 10.如图所示读物最初于1897年12月刊出,20世纪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铅印本,一共印刷了二十版,知识分子争相传阅。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测试卷

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测试卷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0分) 1.(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20题)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C 【点拨】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a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结束】 2.(2010年11月浙江慈溪中学高三期中31题)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答案】C 【点拨】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已经产生,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但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将维新思想与甲午战争后的救亡图存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一场政治运动。据此本题选C项。 【结束】

3.(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5题)《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答案】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后,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班废除。本题实则考查了百日维新中变法的内容,变法中文化上: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联系本题某历史事件后,各类各级科考得到恢复,经济特科被“停罢”,此事件应指戊戌政变,戊戌政变后各项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被保留,其他全部被废除,据此本题选B 项。C项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涉及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无科举考试相关内容;D项预备立 宪是清政府1911年搞的一个骗局,也和科举制无关。 【结束】 4.(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1题)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这里的“要义”是指( )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D.封建统治腐朽 【答案】C 【点拨】日本倒幕派推翻了旧的幕府统治后,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期末复习专练: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期末复习专练: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A.光绪帝没有实权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D.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早期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明显地反映了哪一阶级(阶层)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A.地主阶级改革派 B.民族资产阶级 C.开明地主阶级 D.农民阶级知识分子 3.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根源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洋务运动的刺激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 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4.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 A.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

B.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 C.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D.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 5.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基本特征是() A.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 B.开设银行和迫使清政府借款 C.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同” D.大量资本输出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7.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对这种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宣传立宪保皇思想 B.主张救亡图存 C.反对民主革命 D.启蒙了国民觉悟 8.“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此论证变法图自强的必要性的《上清帝第四书》,上书者是()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一)学案:专题九 戊戌变法 28 含解析

学案28专题学习总结 一、民族危机、清政府统治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维新运动的关系 1.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上向中国资本输出,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民族危机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2.清政府要偿还的借款逐年增加,又遇天灾,造成财政危机加剧,为解决财政问题又大力搜刮百姓,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3.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造成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使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创办合法化,

从而使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 4.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出现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二、戊戌变法呈现出的历史特点 1.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2.内容: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文化),但未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3.范围: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民众,没有形成变革的合力。4.推动: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5.过程: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以致过快夭折。6.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作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训及历史意义 1.原因 (1)戊戌变法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生存,因此资产阶级

的力量弱小,而中国封建统治有着近2 000年的历史,清朝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机制,封建势力十分强大。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只是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有限的改革,这是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2.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走不通。 3.历史意义 (1)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所以,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 (2)从变法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从变法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维新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四、决定改革成败的要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高中历史 专题9 戊戌变法专题检测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专题9 戊戌变法 专题检测(九)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17·某某高二检测)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相同背景是( ) ①两国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②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③两国都形成了改革维新的力量④两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都支持变法维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日本的明治维新是由天皇主导的,不是资产阶级主导的改革,②“两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是错误的,故答案选择C项。 2.(2016·某某高二检测)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特点是( ) ①地区分布不平衡,集中于东南沿海②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③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④主要集中于轻工业,体系不健全 A.①②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①②③④分别从地区分布、发展规模、国内外环境及工业结构四个方面全面概括了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

3.(2016·某某高二期中)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答案 A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维新变法时中国民族危机的确日益加深,但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民族危机方面的问题,维新变法时顽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谈不上已深入民心,“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是在强调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4.(2017·某某高二检测)康有为《公车上书》中的下列观点能够体现戊戌变法主要特征的是( ) A“下诏鼓天下之气” B.“迁都定天下之本” C.“练兵强天下之势” D.“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 答案 D 解析“设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之议郎”建议设置兼学东西、敢言直谏的官员,为变法做准备,故D正确。 5.康有为曾说:“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下列对其“变法”含义解读准确的是( ) A.改革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技术 C.开办近代工厂 D.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X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所以题干中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应当是改革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6.(2016·某某高二检测)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太后即对光绪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