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戊戌变法知识结构

戊戌变法知识结构

专题九戊戌变法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戊戌变法》教案8 人民版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重点】 1、从戊戌变法的内容分析戊戌变法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2、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 3、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知识结构】 戊戌变法【教学过程】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主张变法改革。梁启超: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 严复:翻译《天演论》,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宣扬变法 图强的思想。 总之,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宣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1、开始: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标志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2、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 (1)内容:政治:作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经济:作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教:作用: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军事:作用:增强国防力量。 (2)评价: 进步性: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 封建统治秩序。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3、失败:戊戌政变 (1)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杀害维新人士。 (2)原因: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没有彻底反封建 ②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③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客观:对改革不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②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3)教训:①当时的中国走改良(君主立宪)道路是走不通的 ②要实现中国近代化,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实现民族独立,改变中 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戊戌变法的目的 (1)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 (2)首要目的(直接目的):救亡图存 四、戊戌变法的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五、戊戌变法的影响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 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激发了爱国的民族意识,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是近代中国一次重要 的思想启蒙运动。 (4)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办学堂、创报刊、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 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戊戌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戊戌变法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戊戌变法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戊戌变法的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__①__》的签订,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财政赤字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1)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并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

羊厂的主张;清政府放宽了__②__对的限制。 (2)表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但力量相当薄弱,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戊戌变法的准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戊戌变法 369777 戊戌变法的准备】 1、理论准备 (1)早期改良思潮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___③___》、《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特点:“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3)梁启超与《时务报》 1896年8月,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4)谭嗣同与《仁学》 1897年初,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发展。 (5)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天演论》 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了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__④__,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 这样,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就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组织准备 (1)“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__ ⑤__的政治活动。 (2)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维新团体的建立 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不久又在上海成立了强学会。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__⑥__”。 1、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预习+知识点+习题(有答案)

【预习提纲】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 一、背景 《》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序幕——“公车上书” 时间:年春 地点:北京 人物:、以及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 目的: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未上达光绪帝。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三、发展——维新思想的传播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学会——等 报刊——上海的《时务报》;天津的《国闻报》等 宣传变法的人物代表:梁启超、严复(进化论思想)等 四、高潮——“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时间:.6.11——9.21 标志: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内容: 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化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五、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898.9.21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戊戌六君子”:、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失败原因: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身上。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妥协性、软弱性) 六、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的改良运动。 2、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作用(最突出)。 3、启示: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部编历史八上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亡之时。 2公车上书 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后。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经过: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正在参加科举考试的1300多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结果: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失败。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戊戌变法知识结构及重点例题分析[教案5][新人教]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一、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知识结构 背景 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主要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1) 结果 标志: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 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 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 帝没有实权;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 国主义抱有幻想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性质:是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是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潮流。 爱国性:维新变法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是爱国的 进步性: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 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启蒙性: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 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 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 持,归于失败 三、思考与讨论 1、完成下列表格 戊戌变法 (1)政治因素: 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直接原因) ②统治危机:封建制度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社会基础(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根本原因)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 百日 维新 意义

戊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内容 篇一:戊戌变法知识点 戊戌变法知识点: 1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自上而下) 2 公车上书内容: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合科举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 法图强。结果失败(选) 3 公车上书的标志:是维新变法的序幕。 4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了《万国公报》,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后《万国公报》改为《中外纪闻》,《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纸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了。 5 百日维新:时间1989.6-9 支持者:光绪帝(无实权) 内容: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人用维新人士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注意:在政治方面,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提出兴民权,开国会,立宪法的 政治主张,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最能得到资产阶级欢迎的是鼓励私人兴 办工矿企业,与洋务运动内容相同的是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戊戌变法 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大学堂(现北京大学的前身)。 6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成此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71989年九月慈禧发动政变(戊戌政变)过程: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谭嗣同, 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光仁)被害。------戊戌变法失败,历时 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8 失败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 改良运动走不通。 9 评价1)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篇二:戊戌变法 2.7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时间、条件和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活动,公车上书及其影响,强学会的性质和活动,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狭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广义: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知识点:事件的背景分为两方面1 国际2 国内 社会变革的前提是思想的解放 背景(国际) 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帝国主义过渡)——世界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也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9世纪七十年代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巩固和扩大(日俄) (国内) 经济基础、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思想基础、前提: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严复、康有为等) 直接原因(政治):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引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领导人: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 性质:爱国救亡运动(政治) 直接目的:请求变法图强,救国挽救民族危亡 时间:1895年春 兴起:公车上书——结果:失败 发展:1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2 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演讲,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内容:——发展高潮 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减少开销,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维新派发展改革,资产阶级参与进来 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有利于民族资本工业发展 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政治言论: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训练新式军队 时间:1898年6-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颁布 结果: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 失败原因: 1 皇帝无实权 2 变法触动顽固派利益 3 双半社会(外有侵略内有封建) 4 不推翻封建统治,只是通过改革实现资本主义 历史意义(作用):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基础 教训:国家要想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必须推翻封建统治(清政府)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内容总结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内容总 结 一.基本内容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变法内容 文教改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

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主要措施为: 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经济改革 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军事改革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社会改革将城乡许多祠堂、庙宇改为学堂,破除迷信。 政治改革(一)开放言路。光绪皇帝下诏,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又下诏,凡院、部司员欲条陈意见,可以上书,通过本衙门的“堂官”(首长)代传。普通百姓可以到都察院呈递。(二)精减机构。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三)任用新人。维新派杨锐、刘光第、谭嗣同都被光绪任命为“军机衙门章京上行走”(秘书),参与新政。(四)仿效康熙、乾隆时的旧制,在紫

戊戌变法知识点

戊戌变法知识点 戊戌变法是指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运动。这次变法在 历史上起到了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作用,也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 了基础。下面将详细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一、背景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问题。在外,日本、俄国等 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分割;在内,腐败的清朝政府导致国家治理混乱,社会矛盾激化。面对这些问题,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开始呼吁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 二、内容 戊戌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多个方面。其中,政治改革包括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议会、建立宪政体制等;经 济改革包括推行工商业自由化、加强农业发展、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等;教育改革包括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体制等;军事改革包括新建现 代军队、改革军制等。 三、影响 1. 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变法的机会。戊戌变法是中国尝试 进行政治改革的第一次大规模行动,为后来的变法运动提供了借鉴和 经验。

2. 推进了思想启蒙和社会进步。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觉醒,为中国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3. 唤醒了民族觉醒和抵抗外侮的意识。戊戌变法过程中,列强的干 涉使国人开始觉醒,对外来侵略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为后来的革 命运动铺平了道路。 4. 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戊戌变法在政治、经济、教育和 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推动。 5. 激发了革命意识和革命运动。戊戌变法未能顺利推行,反而因清 朝内外势力的阻挠而失败。这次失败激起了更多人的反清思潮,为后 来的辛亥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动力。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一次有重要影响的政治改革运动。虽然在实践中并未取得成功,但它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借鉴和经验。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了解中 国近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它的实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八年级上册第6课对戊戌变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内容包括变法背景、内容和影响等方面。下面将对该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讲解。 一、变法的背景 戊戌变法的背景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下面将具体展开。 1. 国内背景 明清时期,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状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十分落后。1894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这场失利使中国陷入到更加危机的境地,清朝政府不得不在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主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犯。 2. 国际背景

戊戌变法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在国际上,西方列强发动瓜分中国的运动,让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 二、变法的内容 戊戌变法的内容针对中国的封建体制和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内外结合,综合治理。下面将分别梳理戊戌变法的内容。 1. 社会制度改革 戊戌变法提倡改革教育制度,以培养新一代独立意识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公民。同时,还推广了西方科学知识和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思想。 2. 政治制度改革

戊戌变法提出了许多不同于传统法律和制度的新方案和政策, 例如改革选举制度、取消科举制、设立议会制度、改善官员腐败 问题。 3. 经济制度改革 戊戌变法一方面改革了税收制度,减轻了贫苦百姓的负担;另 一方面还侧重于发展现代产业,为中国的工商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变法的影响 戊戌变法虽然未能成功,但是对中国历史、经济、文化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进行论述。 1. 向传统观念的反思 戊戌变法呼吁人们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并支持西方文化的进入。这样的变法思想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 2. 政治文化新思想的传递

戊戌变法所有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所有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着极其丰富的知识点。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戊戌变法的知识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9世纪末,中国逐渐走向危机。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 的国家、民族和社会经济面临巨大的危机,清王朝的统治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戊戌变法应运而生,成为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一次重要试图。 二、戊戌变法的性质和特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政治变革,它是为了挽救中国危机而进行的一次改革尝试。特点有以下几点: 1. 以自强为主题; 2. 西学东渐,学习外国制度; 3. 推动 民族经济和文化现代化;4. 改革政治体制和官僚制度;5. 强 调知识分子的作用。 三、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 1. 推行新政,实行宪政制度; 2. 改革教育制度,倡导科 学知识;3. 建设新型军队,提高国防实力;4. 保护民间产权,加强税收征收;5. 消除外族特权,防止外国侵略。 四、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1. 清王朝内部反对; 2. 保守势力的阻挠; 3. 社会冲突的加剧; 4. 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5. 西方列强的干涉。 五、戊戌变法的意义 1. 第一次尝试进行现代化改革; 2. 为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奠定了基础; 3. 以西学为基础推进改革的尝试; 4. 推进民族工业和经济现代化的开端; 5. 推动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总之,戊戌变法是一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和我们的历史。戊戌变法的知识点也极其丰富,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更好地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戊戌(Wùxū)变法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

戊戌(Wùxū)变法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 首先通过阅读课本的章节目录,构建本章的知识体系。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戊戌(Wùxū)变法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戊戌(Wùxū)变法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导火线: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北京,引起群愤。 2、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 3、主张:拒和(拒绝和日本议和,拒绝《马关条约》)、迁都、变法。 4、意义: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5、宣传变法: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二、百日维新 1、事件:1898.6---1898.9 2、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 3、支持变法的皇帝:光绪帝 4、开始标志: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5、变法内容及影响: (1)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触犯了顽固派利益) (2)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体现了变法性质,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4)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5)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6、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7、失败原因:(1)顽固派势力强大;(2)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 8、戊戌六君子:谭嗣同等

9、评价: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0、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11、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君主立宪制)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1、如何有效阅读课本: 首先通过阅读课本的章节目录,构建本章的知识体系:具体做法是:在阅读每一章时,先找出这章书的起止时间,阶段特征,然后根据每一节的标题内容稍作归类,最后可根据自己的记忆特点写出每一节要记的知识点。举例说明: 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间: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阶段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大事:列强的侵略:第四节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阅读)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第六节瓜分中国的狂潮(阅读) 第八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根据知识结构一点一点地看课本,把课本上讲的每件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跟前边的历史事件有联系的就联系起来,重点掌握其背景和影响,如复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小编们就可以与第一章的战争和第二次战争相联系,重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记忆历史的一些方法: 记忆历史是小编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

戊戌变法所有知识点

戊戌变法所有知识点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戊戌变法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戊戌变法 1.历史背景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2)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理论著作: ①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梁启超《变法通议》。 (2)基本主张: 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②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4)思想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通过开学会、办报刊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百日维新 (1)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 3.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2)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他们试图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到“制度”层面发展的表现,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难以行通。 戊戌变法的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例解】 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历史是一个记忆性很强的科目,大家往往会发现很难把所学的知识都牢牢记住。这样我们就需要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归来总结。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一、背景 1、甲午战争后,东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的惨败证明仅仅在器物层面零碎的学习西方,不可能是中国走向富强。学习西方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3、为了救亡图存,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二、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 2、内容: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 (1)由于清政府内部顽固派官僚的阻挠,上书未能送达光绪帝手中。 (2)上书内容被广泛传抄,在朝野上下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3)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三、《时务报》与《天演论》 1、公车上书后,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学会、发行报刊、创办学堂,继续宣传变法维新思想 2、《时务报》:创刊于1896年,以“变法图存”为宗旨,猛烈批判顽固派的因循守旧,竭力鼓吹维新,是当时影响最大的维新报刊。 3、《天演论》 (1)在维新派中,严复是一位“致力于以译述警世”的思想家。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积极宣传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2)1897年发表译著《天演论》,首次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鼓吹“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并以此为理论依据,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呼吁自强保种。 (3)进化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对当时和后来的知识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瓜分之祸迫在眉睫。康有为再次上书痛陈变法的紧迫性,光绪帝深受震动。 2、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3、内容: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光绪帝陆续颁布100多道新政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

第6课 戊戌变法 背记要点清单

第6课 戊戌变法 背记要点 知识点01 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2、公车上书: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参加的举人,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3 、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4、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微点拨】为什么把“公车上书”作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在公车上书之前,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活动主要是著书立说,宣传维新思想,虽有1888年的上书,但影响不大,他们的活动基本上还没有涉及政治领域。但公车上书是中国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活动的具体表现,它冲破了清朝统治下政治舆论沉闷的局面,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在全国的开展,它使维新变法从一种社会思潮开始转变为一场政治运动。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知识点02 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2、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变法历时103天,9月21日结束,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3、变法诏令: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4、结果: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 5、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6、失败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②封建顽固派势力太强大。 7、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8、影响: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在思想文化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微点拨】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1)对近代化:反映了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知识点总结 戊戌变法必考知识点 1、公车上书 (1)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 (2)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3)时间:1895年春 (4)意义:为维新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5)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他们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2、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至9月,前后103天,百日维新。 (2)内容:①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③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④思想: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3)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不可能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不可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4)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5)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杀了谭嗣同等人,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重要知识点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危机。 (二)国际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2.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二、戊戌变法的经过 (一)序幕: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3.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 4.上书内容: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5.结果:由于封建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上书到光绪帝手中。 6.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二)展开: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后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三)高潮:百日维新 1.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 2.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四个方面(见书) 3.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革命为戊戌变法。 (四)结果: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高中历史 第16课戊戌变法

第16课戊戌变法 一、课标重点: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知识结构: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1、阶级基础: 2、社会背景: 表现: ――直接原因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宣传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1、直接原因: 2、主要内容: ①② ③ 3、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 ① ② ③ ④ (三)、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组织:

组织: ① ② (四):高潮――百日维新 1、具体原因: (1)直接原因: (2)康有为:① ② ③ (3)光绪帝: 2、时间: 名称: 地点: 创办人: 成员组成: 主要活动: 结果:

反应了什么问题? 请思考:变法诏书中的哪些措施、内容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招致了保守派的反对和阻挠破坏)?

(五)、维新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 1、新政实施后各派的反应与斗争: ①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②守旧官僚地主: ③慈禧太后: ④读书求官之人: ⑤维新派: ⑥外国列强: ⑦袁世凯: 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概况: (2)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谭杨二人的无畏献身精神? (六)、维新时期的遗产 1、性质: 2、影响: ① ②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

③ ④ ⑤ 3、历史意义:①戊戌变法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②是,启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③是,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在意识形态方面起了破旧立新的作用。 3、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七)知识拓展――变法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没有勇气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行彻底的决裂,幻想得到列强的支持;依靠;变法中未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实行。②光绪帝:虽有变法愿望,但很大程度出于与慈禧太后争权夺利的需要。 ③ ④ 2、经验教训: 历史事实证明,为以后进步社会势力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争提供历史依据;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曲折的。 三、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江苏)1895年,维新变法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 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公车上书” 2、“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