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九戊戌变法

一、内容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二、构建体系

三、知识疏理

(一)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影响.

(二)经过

1、宣传维新思想:维新变法的兴起

⑴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⑶上书皇帝:公车上书(了解)

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⑷创办报纸、学会、学堂(了解)

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

2、百日新政:维新变法的高潮

⑴施政纲领:康有为1898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变法措施,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了解)

⑵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①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②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③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政变:维新变法失败

⑴失败标志:1898年9

月的戊戌政变。

⑵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③寄希望于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身上;④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⑤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⑶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说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三)历史意义

⑴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⑵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

⑶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四、重难点突破

五、史料探究

1、(2008江苏七模)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西太后与荣禄已早定密谋,于前一日下诏……(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政变之事,亦伏是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三 1868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了《五条誓文》: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旧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有为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与其相比有何差别?说明了什么?(4分)

政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1分)差别:只有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没有实行君主立宪。(1分)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分)

(2)材料二中慈禧太后命“二品以上大臣,咸具折诣后前谢恩”的目的是什么?这反映了什么?(4分)

目的:控制人事任免权,防止光绪帝破格提拔维新派。(2分)反映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导致了变法的失败。(2分)

(3)对比材料二、三,从领导力量、措施实施分析中日两国变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领导力量:在中国,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在日本,改革派力量强大,掌握国家政权。(2分)措施的实施:中国各地方官托词抗命,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日本强制推行变法措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2分)

六、巩固检测

1、(江苏南通)(12分)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俄国解放农奴后,民众向沙垒欢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某一场景(舞会)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第一种看法:不真实。这是作者美化统治者,因为改革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3分。如答出具体内容也给分)第二种看法:真实。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认为是沙皇赐予的,感激统治者;与此同时农民还可以赎买份地。(3分。如答出具体内容也给分)(2)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些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2分)

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文明。(1分。如答倡导“文明开化”也给分)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给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中光绪帝的主要观点,(3分)其真实意图是什么?(1分)

主张:变法是人们的共识;变法遇到一定的阻力;主张向学习西方。(3分)意图:通过变法实现自强,巩固封建统治。(1分)

(4)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3分)

依靠原有的统治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2、(2007宁夏高考文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6分)

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12分)

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优质课教案_6

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2课 维新运动的兴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公车上书和强学会;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维新变法活动。 难点: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近代伟大的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戊戌变法的失败后,被封建顽固派囚于狱中,行将就义前夕所写的一首题壁诗,音调激昂,情怀壮烈,近一百年来传遍了华夏大地,感染每一个怀有爱国热情的中华儿女,激起人们对为改革中国而献身的爱国志士们的无限的敬仰与怀念,也促使人们对中国近代改革的危难险阻进行深入的思索。谭嗣同是维新四杰之一,当时还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与他一起共同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 【讲授新课】 一、早期改良思潮 (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 (2)产生条件: ①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而产生; ②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③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3)主要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 (4)思想主张: ①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主张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以此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③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局限:他们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5)性质:早期改良思潮主要代表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思

想的特征。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6)历史作用是什么: 它不仅比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而且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同时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上的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 过渡:1894年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其结局是堂堂的中国败在了一个岛国日本的手上,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激起了中国人的“普天忠愤”,也引起了中国人的普遍反思,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几乎得出相同的结论:中国人必须发奋图强。一部分知识分子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搞洋务、学西方、买兵器、练海军,这么些年还经不起日本人一击?改良主义者认为中国人应该在政治上有一个改变,弃旧图新。他们逐渐形成了派别和规模。在政治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二、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1.康有为的生平简历 康有为,广东南海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身高约合现今1.7米,中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佛山市南海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或南海先生。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从小接受传统教育,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1879年他游历香港,初步接触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产生出了解西方文化的要求,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1888年,他在北京参加乡试,第一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图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上书虽然失败,但在具有爱国思想的人士中广为传播,产生一定影响。 2.康有为的主要思想和著作 (1)提出人类社会“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康有为回到广东后,决定以聚众讲学为形式,深入研究并传播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1891年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讲授传统科技、儒家经典、西学,学生逐渐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康有为致力于研究变法理论,写了不少书籍和文章。他运用今文经学三统三世的学说,认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段,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并把它附会为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时代和民主共和时代。把所希望的资产阶级民权、议院、选举、平等说成是孔子所创,依照这种进化论,康有为强调了当时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为变法寻找理论支持。 (2)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在他的学生陈千秋、梁启超等人协助下,完成两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这两部著作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击维护封建理论基础和封建教条 1891年8月《新学伪经考》利用历史考证的方法,论证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神圣的古文经《周礼》《易经》《左传》等均为西汉末刘歆所伪造,因此是伪经,当时刘歆伪造古文经是为王莽篡权提供理论依据。为维护清朝统治,大清帝国把四书五经作为万古不变的治国纲领,神圣不可侵犯,要打破黑暗,就必须动摇传统思想,有思想解放作用。 1898年刊行的《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将今文经学观点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结合起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一方面,《孔子改制考》发挥了托古改制的思想,认为”六经“全是孔子自己所写,是孔子为了按照自己理想实行改制而假托古代议论创作出来的,是范本。它在理论上否定了敬天法祖的守旧思想,同时又企图借用孔子的权威来为变法制造历史依据,为变法维新扫除思想障碍。 两部著作观点新颖,惊世骇俗,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影响。梁启超把它比作火山大喷火,大地震,有着推动思想解放作用。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314

单元综合检测(九) (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19世纪末,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19世纪中期相比侵华的主要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B.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 C.19世纪末中国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参加侵华的国家空前增多 解析:选B。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列强侵华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但这一时期商品输出仍然是列强对外侵略的重要方式,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为本题正确选项。 2.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 A.总统共和政体 B.君主专制政体 C.议会共和政体 D.君主立宪政体 解析:选D。由题干中“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等信息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故D项正确。 3.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这反映了( ) A.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 B.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 C.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 D.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解析:选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受到了正宗儒家学者的批判,这反映了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因此A选项正确。 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末的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起来,得到了社会上层精英知识分子和主张变革的统治者的支持和响应,故选C 项。

2019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专题卷:专题9 戊戌变法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 九戊戌变法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是 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2012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拟42题)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3.(2011年12月晋中四校联考18题)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 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 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 4.(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1题)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这里的“要义”是指( )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D.封建统治腐朽 5.(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9题)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 6.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 A.革新政治B.救亡图存C.夺取政权D.学习西方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考纲课标解读】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近代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即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深入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准确认识社会性质对改革的影响,注意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异同点,善于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重点难点突破】 1.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综合认识 【考点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1.清朝高级官员中积极支持变法新政的是 A.慈禧太后 B.陈宝箴 C.袁世凯 D.荣禄 2.戊戌政变后,新政措施被保留下来的是 A.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 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C.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D.设立京师大学堂 3.“戊戌六君子”除“军机四卿”外还有①康有为②梁启超③康广仁④杨深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 B.帝国主义国家干涉破坏 C.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D.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5.中国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国民革命运动 D.辛亥革命 6.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

A.新思潮萌发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7.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主要表现在它 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 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D.促进了了人民的觉醒 8.戊戌变法的实质性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C.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兴起 二、材料解析题: 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材料二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当戊戌五、六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请回答: (1)有学者认为,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变法手段很高明,据材料一指出其“高明”手段是什么?分析当时采取这种宣传手段的主要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顽固势力反对变法的原因? (3)综上所述,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识见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历史选修一 专题综合测评专题九 戊戌变法

专题综合测评(九) (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1、社会根源——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时势原因)。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早期改良思潮出现。19世纪七十年代 二、百日维新:(1)内容: ①政治: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②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③文教: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④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2)内容评价:未实行的措施:“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 进步意义:①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③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④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三、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弱小。 (2)客观原因: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3)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缺陷: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皇帝;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④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 2、历史意义:(爱国性、进步性、启蒙性)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③它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前提下, 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妥协性,他们只能采取改良的办法,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其变法失这也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行不通的。 19世纪工业文明冲击影 同,但都有着积极或客观的历史作用。复习中要注意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专题九戊戌变法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新课教学:公车上书(序幕)→创办政治团体、报刊、学堂(酝酿和开展)→戊戌变法(高潮)→戊戌政变(失败)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社会背景) 3、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5、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思想、理论基础) (一)国际局势 思考: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说明了怎样的问题?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世界之潮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 中国之困窘:政治专制经济落后思想禁锢 (二)国内局势 《马关条约》新变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当事人回忆—甲午震撼: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2、经济和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的原因? 1)“实业救国”;2)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材料一据统计,19世纪末,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为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的总额. 材料二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房”“哄闹官署”等罪名治罪,他的机器磨房也因此被迫关闭. 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哪些特点?其发展存在什么困境?有什么影响?特点:初步发展、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根本原因) 二、维新思潮的产生发展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盛世危言》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影响…… 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主张: 经济——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同外商进行“商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戊戌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戊戌变法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戊戌变法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戊戌变法的背景 1、民族危机的加深 (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和《__①__》的签订,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列强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 2、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财政赤字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1)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些爱国工商人士提出“实业救国”的呼声,并提出自办铁路、自设工厂,抵制洋商

羊厂的主张;清政府放宽了__②__对的限制。 (2)表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出现了一些颇具规模的厂矿企业;但力量相当薄弱,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又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 4、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19世纪末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改善社会环境,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戊戌变法的准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戊戌变法 369777 戊戌变法的准备】 1、理论准备 (1)早期改良思潮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2)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 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___③___》、《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特点:“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3)梁启超与《时务报》 1896年8月,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主张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4)谭嗣同与《仁学》 1897年初,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推动了湖南维新运动的蓬勃发展。 (5)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天演论》 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了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__④__,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将会走向灭亡。 这样,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就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组织准备 (1)“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公车上书”。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__ ⑤__的政治活动。 (2)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维新团体的建立 1895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不久又在上海成立了强学会。 1898年春,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保国会,在其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__⑥__”。 1、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高二历史选修一_戊戌变法导学案

选修一:专题九 戊 戌 变 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 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 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 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九 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测评 人民版选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综合测评人民版选 修1 本试卷共6个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可知主要意图是抵制革命,挽救民族危亡,维护清朝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三、四可知是由皇帝主持变法;依据是俄日改革。第(3)问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9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师用书 新人教版选修1

第3课 百日维新 教材整理1 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1898年,法国强租广州湾。 (4)英国租借“新界”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2)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3)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4)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深度点拨] 光绪帝支持康有为等维新派变法维新的原因 (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严重的危机形势的推动,使光绪帝不甘心做亡国之君。 (2)光绪帝企图借维新变法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利用维新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取最高统治权。 教材整理2 百日维新 1.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与作用

(1)概括史料一中戊戌变法法令中的除旧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积极作用与弊端,说明了什么? 【提示】 措施: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裁撤绿营;剪发辫。积极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动摇了封建统治。弊端: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未能稳步进行。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 (2)请你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措施,说明史料二中胡绳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提示】 从改革措施可以看出,光绪帝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许多主张,但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也没有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这一要害问题。 这说明光绪帝仍然是封建皇帝, 在国家政治体制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他不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史论拓展】 百日维新的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上层建筑,下至经济基础(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质量检测:(九) 戊戌变法 Word版含解析

专题质量检测(九)戊戌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谁识书生能报图,晚清人物属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解析:选C依据材料判断,这次思想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故此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C项。 2.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 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解析:选A维新变法时中国民族危机的确日益加深,但是材料的主旨并不是民族危机方面的问题,维新变法时顽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维新变法缺乏群众基础,谈不上已深入民心,“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是在强调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3.康有为曾说:“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下列对其“变法”含义解读较准确的是() A.改革政治制度B.学习西方技术 C.开办近代工厂D.推翻清朝统治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所以题干中康有为所提出的“变法”应当是改革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 4.戊戌新政中,切中时弊、震动巨大的措施主要是() A.裁汰冗员,废除特权B.改革财政,编制预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戊戌变法(练习)

1.梁启超曾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措施的() A. 奖励创新发明 B. 鼓励私人办学. C. 废除八股 D. 设立京师大学堂 2.有人称清朝1901-1905年的新政是“第二次洋务运动”,这是因为 A. 新政是以学西方为内容的自救运动 B. 新政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的现代化 C. 新政措施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改革 D. 新政没有提出发展实业的具体措施 3.光绪帝为了贯彻新政,在人事上的重大举措是() A.颁布变法法令 B.游说外国人支持 C.给袁世凯加官晋爵、委以重任 D.将礼部两尚书、四侍郎全部革职,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章京 4.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这体现了() A. 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 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 C. 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 D. 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 5.“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 领导人 B. 时间 C. 参加者 D. 地点 6.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A. 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 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 丢掉改良幻想,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 D. 可以走印度革命之路 7.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②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③采取社会改良的办法达到目的④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戊戌变法使大小官僚及其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因为变法规定()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 D.裁汰绿营 9.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 A、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C、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D、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10.为了苟延残喘,“满族朝廷”作了一些三心二意、肤浅的宪政改革;很多汉人目睹了“满族政权”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革命成了国家的唯一希望。材料认为()A. 戊戌变法失败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辛亥革命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支持 D. 宪政改革加速了清朝灭亡进程 11.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 A.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B. 设立议院 C. 制定宪法 D. 设立外务部 12.1911年春天,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孙中山成为新中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是外交部长。康有为此前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作的最大贡献是()

2020最新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阶段性测试题 新人教版必备1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60分) 1.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晚清的现代化先是技术现代化即洋务运动,然后是政治现代化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且戊戌变法在辛亥革命之前,所以最能体现晚清现代化的只能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答案:B 2.戊戌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最突出作用是( ) A.变法思想宣传B.思想解放作用 C.师夷长技以制夷D.实行君主立宪 解析:解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最”字。本题为最佳选择题,戊戌变法使国人开始认识到自身在政治制度上的落后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故选择B项。 答案:B 3.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想的开端 解析:根据关键词“甲午战争后”“英日”联系到甲午中日战争,全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项。白话文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这样的改良思想,排除B、D两项。 答案:C 4.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 ) 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 解析:A项不对,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1课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量借款,争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工厂、银行;强租港口,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 2、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3、识记: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及结果;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发展举步艰难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2、对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进行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难的探索,来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导入:想一想 1.19世纪中期中日国门被打开的标志是什么? 2.中日有识之士在19世纪60到90年代又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怎样? 学习目标 1.课程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学习要点 (1)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表现。 (2)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 3.探究问题 (1)探究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2)探究戊戌变法发生的背景。 新授: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阅读与思考] 阅读教材P124第一子目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发生了哪些较大变化? 经济上: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 以_______为主 —— —— —— ——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水平目标: (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即使这些改革措施带有很多

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 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 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 入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实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实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 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 (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0分钟)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阅读教材,回答问题。(20分钟) 自学指导一: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第四课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结果) 导学案 【学习目标】:1新旧势力的交锋。2戊戌政变。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4戊戌变法的教训、历史意义。 【学习重点】:1新旧势力的交锋。2戊戌政变。 【学习难点】: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戊戌变法的教训、历史意义。 【学习方法】:1问题探究法。2情景再现法。3讲授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梳理】:见“创新设计”。 【知识导学】: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一)新旧势力斗争的背景 1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2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对新政并不热心。 A守旧势力强烈的抵制和反对的原因:维新变法法令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 B触动利益的表现:1废除八股,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 的美梦破灭了。 2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使大批官员丢了乌纱帽。 3令旗人自谋生计,引起旗人强烈不满。 C这一现象的影响:使从中央到地方的反对势力集聚在一起,形成了后来慈禧 太后发动政变的重要社会基础。 (二)新旧势力的代表:A新势力:以光绪帝为首。B旧势力:以慈禧太后为首。(三)新旧势力斗争的举措 A守旧势力的举措:1措施:(1)慈禧太后解除了支持新政的军机大臣翁同龢的 一切职务,驱逐回原籍。 (2)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并统领北洋 三军,从而完全控制了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 (3)逼迫光绪帝发布谕旨“凡被授任新职的二品以上的大臣, 须到太后面前谢恩”,从而控制人事任免权。 (4)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员大多抵制新政。 (5)有些新政机构虽然建立起来,但大多为守旧势力把持, 形同形同虚设。 2目的:为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 益。 B新势力的举措:1措施:(1)将礼部的两名尚书和四名侍郎革职。 (2)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人为四品卿衔,担任 军机章京,办理新政事宜,负责批阅奏章,拟制诏书,参 与维新变法。 (3)拉拢袁世凯,却不识真面目。(4)游说列强支持变法。 2目的:(1)变法图强,挽救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二百日维新习题人民版11709120219

专题九戊戌变法 二百日维新 1.19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下列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 解析:“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指的是1898年8月光绪帝鼓励上书言事;“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指的是1895年的公车上书;“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指的是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指的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在百日维新期间,山东烟台的学子张子昭得知变法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当即手写血书,痛骂康、梁。在维新的措施中,最令他反感的应是( ) A.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 C.派留学生出国留学D.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学子”。当时的读书人,均期望通过八股取士取得功名,以光宗耀祖。戊戌变法的法令中,明确规定废除八股,这就断了其当官之路。 答案:B 3.1898年光绪帝颁布的《明定国是诏》有如下内容:“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车上书直接推动诏书的颁布 B.“共济时艰”指八国联军侵华 C.诏书指示立即筹办京师大学堂 D.筹办京师大学堂已成社会共识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公车上书,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