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专业作业题

药理学专业作业题

药理学专业作业题
药理学专业作业题

作业习题

◆药理学总论◆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心血管系统的药物

◆血液造血系统的药物◆呼吸消化系统的药物

◆激素内分泌系统药物◆抗生素及化疗药物

◆抗恶性肿瘤药物◆实验及设计实验

◆综合练习(一)◆综合练习(二)

药理学总论

一、单选题:

1.药物的ED50是指药物:

A.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

B.和50%受体结合的剂量

C.达到50%有效血浓度的剂量

D.引起50%动物阳性效应的剂量

E.引起50%动物中毒的剂量

2.某患者胃肠绞痛,用阿托品治疗,病人胃肠绞痛明显缓解,但出现口干,排尿困难,后者为:

A.药物的急性毒性反应所致

B.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C.药物引起的后遗效应

D.药物的特异质反应

E.药物的副作用

3.某患者经氯霉素治疗伤寒,一个疗程后,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后者属于:

A.继发反应

B.毒性反应

C.变态反应

D.后遗效应

E.副作用

4.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 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B.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

5.以近似血浆T1/2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浓度,可将首次剂量:

?A.增加半倍 B.增加一倍 C.增加二倍

D.缩短给药间隔

E.连续恒速静脉滴注

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T1/2:

A.固定不变

B.随用药剂量而变

C.随血浆浓度而变

D.随给药次数而变

7.药物在血浆与血浆蛋白结合后,下列哪项正确:

A.药物作用增强

B.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C.药物代谢

D.药物排泄加快

E.药物作用减弱

8.有关一级动力学消除,错误的概念是:

A.此时血药浓度与时间呈直线关系

B.指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

C.血药浓度按等比级数衰减

D.又叫恒比消除

E.T1/2恒定

9.产生副作用时所用的剂量为:

A.极量

B.治疗量

C.大于治疗量

D.半数致死量

E.最小中毒量

10.药物在血浆中主要与何种血浆蛋白结合:

A.脂蛋白

B.白蛋白

C.球蛋白

D.血红蛋白质

E.载脂蛋白

11.大多数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是:

A.主动转运

B.滤过

C.简单扩散

D.易化扩散

E.胞饮

12.药物发生毒性反应可能说法不对的是:

A.一次用药超过极量

B.长期用药逐渐蓄积

C.病人肾、肝功能低下

D.高敏性病人

E.病人属过敏体质

13.受体激动药的概念是:

A.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

B.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C.与受体有较弱的亲和力,较弱的内在活性

D.与受体无亲和力与内在活性

E.以上都不对

14.受体阻断药(拮抗剂)的特点是:

A.无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B.有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C.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D.有亲和力,有较弱内在活性

E.无亲和力,有内在活性

15.地高辛T1/21.6天,按逐日给予恒定治疗剂量,血浆浓度达到坪值的时间是: ?

A.10天

B.12天

C.6-7天

D.4-5天

16.某药按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一次静注后第一小时测得的血药浓度是100ug/100ml,第十小时测得的血药浓度是

12.5ug/100ml,该药的半衰期是: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E.5小时

17.经反复多次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

A.抗药性

B.习惯性

C.成瘾性

D.耐受性

E.依赖性

18.药物的半衰期是指:

A.药物的稳态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药物的有效血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

C.药物的组织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D.药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19.药物的内在活性是指:

A.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能力

B.药物脂溶性强弱

C.药物水溶性大小

D.药物对受体亲和力高低

E.受体激动时的反应强度

20.A药比B药安全,依据是:

A.A药的LD50/ED50值比B药大

B.A药的ED50/LD50比B药大

C.A药的LD50比B药小

D.A药的LD50比B药大

E.A药的ED50比B药小 ?

21.治疗量是指什么量之间:

A.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

B.最小有效量与极量

C.最小有效量与最小致死量

D.常用量与最小中毒量

22.药物的变态反应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A.与剂量大小

B.与年龄性别

C.与药物毒性大小

D.与遗传因素

23.产生副作用的原因是:

A.药物作用选择性低

B.用药剂量过大

C.用药时间太长 C.个体对药物反应太强烈

24.下列说法哪一点为错误:

A.同一药物可有不同剂型

B.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吸收率不同

C.不同药剂所含的药量虽然相等,药效强度不尽相等

D.缓释制剂利用有药理活性的基质或包衣阻止药物迅速溶出

E.肠外给药一般除油溶长效注射剂外,还有控释制剂可控制药物恒速释放及恒速吸收

25.吸收特点为:

A.促进胃排空的药物减慢药物吸收

B.食物对药物吸收总的来说影响较大

C.饭后服药吸收较平稳

D.抑制胃排空药能加速药物吸收

E.四环素与Fe2+不相互影响吸收

26.药物副作用:

A.常在较大剂量时发生

B.一般不太严重

C.是可以避免的

D.并非药物效应

E.与药物选择性高有关

27.药物效应强度:

A.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小

B.与药物的最大效能相平行

C.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剂量

D.反映药物与受体的解离

E.越大则疗效越好

28.有关内在活性哪一点是错误的:

A.两药亲和力相等时,其效应强度取决于内在活性

B.内在活性用α表示

C.内在活性范围为0%-100%

D.两药内在活性相等时,其效应强度取决于亲和力

E.激动药与拮抗药均具有内在活性

29.受体:

A.是动物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组织蛋白组分

B.为客观存在的实体

C.作用机制大多尚未被阐明

D.为一个空乏笼统的概念

E.分子在细胞中含量较高

30.下列不正确的为:

A.药物作用为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

B.药物作用有其特异性

C.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D.药物作用有选择性

E.药理效应与治疗效果意义相同

31.pKa:

A.仅指弱酸性药物在溶液中50%离子化时的pH

B.其值对各药来说并非为固定值

C.与pH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药物的离子型与非离子型浓度比值以指数值相应变化

D.pKa小于4的弱碱药,在胃肠道内基本都是离子型

E.pKa大于7.5的弱酸药在胃肠道内基本都是离子型

32.关于口服给药错误的描述为:

A.口服给药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B.多数药物口服方便有效,吸收较快

C.口服给药不适用于首关消除多的药物

D.口服给药不适用于昏迷病人

E.口服给药不适用于对胃刺激大的药物

33.血脑屏障:

A.是血-脑、血-脑脊液及脑脊液-脑3种屏障的总称

B.其中脑脊液-脑屏障是阻碍药物穿透的主要屏障

C.是大脑自我调节机制

D.可使季铵化阿托品易于通过

E.使治疗脑病可选用高极性的药物

34.生物利用度:

A.是指经过肝脏首关消除前进入血液中的药物相对量

B.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药效的影响

C.是原料药物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D.相等的药物,口服后测得的量-效曲线的AUC不等

E.其口服时计算式为F=(静注定量药物后AUC:口服等量药物后AUC)×100%

二、多选题

1.药理学:

A.是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

B.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的基础学科

C.是为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基础学科

D.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机体

E.研究属于狭义的生理科学范畴

2.药物不良反应包括:

A.副反应

B.毒性反应

C.后遗效应

D.停药反应

E.变态反应

3.药物作用机制包括:

A.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B.影响核酸代谢

C.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D.作用于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E.对酶的影响

4.首过消除是药物口服后:

A.经胃时被胃酸破坏

B.经肠时被粘膜中的酶破坏

C.进入血液时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失活

D.经门脉入肝脏被肝药酶灭活

E.极性过高不能经胃肠吸收

5.亲和力:

A.单位为摩尔

B.为解离常数负对数

C.与分子量成正比

D.仅为激动药所具有

E.常用pD2表示

6.部分激动药:

A.与受体亲和力小

B.内在活性较大

C.具有激动药与拮抗药两重特性

D.与激动药共存时(其浓度未达Emax时),其效应与激动药拮抗

E.量-效曲线高度(Emax)较低

7.第二信使包括:

A.G-蛋白、环磷鸟苷

B.核糖核酸、肌醇磷脂

C.环磷腺苷、钙离子

D.蛋白酶、P450

E.肌醇磷脂、镁离子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为:

A.药理学研究中更常用浓度-效应关系

B.药理效应强弱为连续增减的量变,称为质反应

C.TD50/ED50或TC50/EC50所表示安全指标十分可靠

D.动物实验常用LD50/ED50作为治疗指数

E.ED95--TD5之间称为安全范围

9.生物转化:

A.主要在肝脏进行

B.第一步为氧化、还原或水解,第二部为结合

C.与排泄统称为消除

D.主要在肾脏进行

E.使多数药物活性增强,并转化为极性高的水溶性代谢物

10.有关药物排泄正确的是:

A.碱化尿液可促进酸性药物经尿排泄

B.酸化尿液可使碱性药物经尿排泄减少

C.药物可自胆汁排泄,原理与肾排泄相似

D.粪中药物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

E.肺脏是某些挥发性药物的主要排泄途径

11.零级消除动力学:

A.药物血浆半衰期不是固定数值

B.机体只能以最大能力将体内药物消除

C.其消除速度与C0高低有关

D.为恒速消除

E.亦可转化为一级动力学消除

12.一级消除动力学:

A.药物半衰期并非恒定值

B.药物半衰期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

C.为绝大多数药物消除方式

D.其消除速率为体内药物瞬时消除的百分率

E.其消除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消除实际药量

13.表观分布容积:

A.为表观数值,不是实际的体液间隔大小

B.为静脉注射一定量药物待分布平衡后,按测得的血浆浓度计算该药应占有的血浆容积

C.与血浆清除率在一级动力学药物中各有其固定数值

D.不因剂量大小改变其数值

E.在多数药物中其值均小于血浆容积

14.血药稳态浓度(Css):

A.在一级动力学中,约需6个t1/2才能达到

B.达到时间不因给药速度加快而提前

C.在静脉恒速滴注时,血液浓度可以平稳达到

D.在第一个t1/2内静脉滴注量的1.44倍在静脉滴注开始时

推入静脉即可立即达到

E.不随给药速度快慢而升降

15.下列哪些临床合理用药时应加以考虑:

A.使血液浓度波动于最小中毒血浆浓度(MTC)与最小有效血

浆浓度(MEC)之间治疗窗

B.医师应根据病人肝、肾功能调整剂量

C.临床治疗常需连续给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D.一般可采用每一个半衰期给予半个有效量并将首次剂量

加倍的给药方法

E.临床用药可根据药代动力学参数来计算剂量及设计给药

方案

16.下列有关房室模型的正确叙述为:

A.药代动力学房室是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概念

多数药物按单房室模型转运

B.用同一药物试验,在某些人呈二室模型,另些人可能呈

一室或二室模型

D.同一药物静脉注射时呈二室模型而口服呈单一房室模型

E.房室模型为药物固有的药代动力学指标

17.影响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包括:

A.生理性拮抗

B.生理性协同

C.受体水平拮抗

D.相互影响排泄

E.干扰神经递质转运

18.影响药物作用因素包括:

A.年龄,遗传异常

B.性别,病理情况

C.适应症,抗菌谱

D.药物剂型,配伍禁忌

E.心里因素,药物耐受

三、填空题

1.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 ??)。

2.常见药物不良反应有()、()、()、()、()。

3.药物生物转化包括( ) 、( ) 、( )和( )四种方式。

4.副作用是指药物在( )下出现的与( )无关的作用,这是与( )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作用。

5.治疗指数是指( )的比值,该比值越( ),说明药物的安全范围可能越大。

6.两药亲和力相等时,其效应强度取决于()的强弱。

7.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半衰期与()高低无关,是()值,体内药物按瞬时血药浓度以恒定的()消除,单位时间内实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

8.药物自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自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器官组织的过程称()。

9.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内浓度()细胞外,静滴碳酸氢钠,可使药物从细胞()向细胞()转移。

四、简答题

1.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3.量效曲线及其意义?

4.比较零级动力学消除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

5.受体有哪些类型?结构特点如何?

6.G蛋白如何介导受体效应?

7.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T1/2为什么是恒定值?

五、名词解释

1.药效学

2.药动学

3.药物受体

4.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5.毒性反应

6.被动转运

7.继发反应 8.药物作用选择性

9.高敏性 10.药物相互作用

11.副作用 12.后遗效应

13.不良反应 14.血药浓度半衰期(T1/2) 15.生物利用度 16.量效关系

17.房室模型 18.稳态血浓度(血浆坪值)

19.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消除)

20.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

21.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

22.半数致死量 23.半数中毒量

24.半数有效量 25.化疗指数

26.治疗指数 27.抗菌谱

28.抗菌活性 29.耐药性

30.安全范围 31.治疗矛盾

32.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现象

33.阿斯匹林哮喘 34.水杨酸反应

35.奎宁丁晕厥 36.?调节麻痹

37.调节痉挛 38.反跳现象

39.耐受性及快速耐受性 40.戒断症状

41.表观分布容积 42.肝肠循环

43.再分布 44.折返激动

45.首剂现象 46.激动剂

47.拮抗剂 48.部分激动剂

49.竞争性拮抗参数(pA2) 50.药酶诱导

51.药酶抑制 52.分离麻醉

53.首过消除(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

54.肝药酶 55.胆碱能危象

选择题及填空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2.E

3.B

4.A

5.B

6.A

7.B

8.A

9.B 10.B 11.C 12.E 13.A 14.C 15.C 16.C 17.D 18.D

19.E 20.A 21.B 22.D 23.A 24.D 25.B 26.B 27.C 28.E 29.B

30.E 31.C 32.B 33.A 34.B

二、多选题

1.ABCD

2.ABCDE

3.ABCDE

4.BD

5.ABE

6.CE

7.AC

8.BC

9.ABC 10.ACDE 11.ABDE 12.BCD 13.ABCD 14.BCD 15.ABCDE 16.ACD 17.ABCE 18.ABDE

三、填空题

1. 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2. 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

3.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4.治疗剂量;防治目的;防治作用

5.TD50/ED50 ;大

6.内在活性

7.血药浓度;固定;百分比;递减

8.吸收;分布9.低;内;外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

一、单选题

1.新斯的明选择性最高的系统是:

A.心血管

B.眼、腺体

C.骨骼肌

D.胃肠平滑肌

E.气管、支气管平滑肌

2.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最常见的副作用是:

A.心动过速

B.体位性低血压

C.腹泻

D.调节麻痹

E.急性肾功能衰竭

3.肾上腺素可用于:

A.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心跳骤停

B.预防支气管哮喘

B.充血性心力衰竭 D.各种休克、腰麻引起的低血压

E.荨麻疹等与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关的皮肤粘膜症状

4.用于鼻粘膜充血水肿的常用药物是:

A.多巴胺

B.异丙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肾上腺素

E.麻黄碱

5.去甲肾上腺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给药方法是:

A.静脉点滴

B.皮下注射

C.肌肉注射

D.溶液口服

E.溶液灌肠

6.传出神经:

A.包括自主神经(植物神经)和运动神经

B.从中枢发出后,都要经过神经节,更换神经元,才达到效应器

C.也称自主神经

D.有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之分

E.从中枢发出后,中途不更换神经元,直接支配效应器

7.去甲肾上腺素作用的消失:

A.主要是被神经突触部位的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所破坏

B.主要被细胞内的单胺氧化酶所破坏

C.主要靠突触前膜将其摄入神经末梢

D.主要靠心肌、平滑肌组织摄取

E.主要从突触间隙扩散到血液中,最后被肝,肾中的酶破坏

8.乙酰胆碱作用的消失:

A.主要靠心肌、平滑肌组织摄取

B.主要是被神经末梢处的胆碱乙酰化酶水解

C.主要是被神经突触部位的胆碱酯酶水解

D.主要由于它从突触间隙扩散到血液中

E.主要被突触前膜将其摄入神经末梢

9.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包括:

A.全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B.除了支配汗腺的分泌神经和骨骼肌的血管舒张神经以外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C.全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D.全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E.运动神经

10.对新斯的明描述错误的是:

A.口服吸收少而不规则

B.不易通过血脑屏障

C.能可逆地抑制胆碱酯酶

D.治疗重症肌无力最常采用皮下注射给药

E.过量时可产生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11.对吡啶斯的明描述错误的是:

A.作用维持时间较新斯的明持久

B.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

C.可用于手术后腹气胀和尿潴留

D.禁用于支气管哮喘

E.作用较新斯的明强

12.安贝氯铵:

A.骨骼肌兴奋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B.直接激动M和N胆碱受体

C.禁用于重症肌无力

D.骨骼肌兴奋作用较新斯的明弱

E.口服给药无效

13.下列那个症状提示为中度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A.恶心,呕吐

B.肌束颤动

C.流泪,出汗

D.尿频,尿急

E.腹痛,腹泻

14.对中度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患者可用

A.氯磷定和毛果芸香碱合用

B.阿托品和毛果芸香碱合用

C.阿托品和毒扁豆碱合用

D.氯磷定和毒扁豆碱合用

E.阿托品和氯磷定合用

15.氯磷定:

A.水溶液不稳定

B.能直接对抗体内聚集的乙酰胆碱的作用

C.可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

D.不良反应较碘解磷定大

E.对有机磷中毒时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的疗效好

16.对慢性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A.单用阿托品疗效好

B.单用氯磷定疗效好

C.合用阿托品和氯磷定疗效好

D.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E.合用阿托品和毒扁豆碱疗效好

17.下列那种受体属配体门控通道型受体:

A.α1肾上腺素受体

B.β肾上腺素受体

C.M胆碱受体

D.N胆碱受体

E.α2?肾上腺素受体

18.对于尿量已减少的中毒性休克宜选用:

A.异丙肾上腺素

B.多巴胺

C.去甲肾上腺素

D.肾上腺素

E.麻黄碱

19.肾上腺素升压作用可被下列哪类药物翻转:

A.M受体阻断药

B.N受体阻断药

C.β受体阻断药

D.α受体阻断药

E.H1受体阻断药

20.去甲肾上腺素:

A.心脏兴奋,皮肤粘膜血管收缩

B.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加大

C.肾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扩张

D.心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松驰

E.明显的中枢兴奋作用

21.去甲肾上腺素用于:

A.急性肾功能衰竭

B.过敏性休克

C.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D.支气管哮喘

E.稀释后口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22.对苯福林(去氧肾上腺素)描述错误的是:

A.升压作用持续时间较去甲肾上腺素持久

B.使肾血流减少,但不如去甲肾上腺素明显

C.除静脉滴注外,也可肌内注射

D.可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E.兴奋瞳孔开大肌,引起瞳孔扩大

23.对肾上腺素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使肾血管收缩

B.使冠状血管舒张

C.皮下注射治疗量,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

D.使皮肤粘膜血管收缩

E.如剂量大或静脉注射快,可引起心律失常

24.肾上腺素用于:

A.心脏骤停,各种休克早期

B.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

C.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

D.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

E.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感染性休克

25.多巴胺用于:

A.急性肾功能衰竭,抗休克

B.心脏骤停,急性肾功能衰竭

C.支气管哮喘,抗休克

D.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功能不全

E.支气管哮喘,急性心功能不全

26.下列哪个不是麻黄碱的适应症:

A.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

B.感冒引起的鼻塞

C.防治硬膜外和蛛网膜下麻醉引起的低血压

药理学知识点概要

药理学知识点概要 M受体阻断剂: 1叔胺类穿透力强,易透过血脑屏障, 2山莨菪碱(anisodamine,654-2),主要用于感染中毒性休克. 3异丙阿托品(异丙托溴铵):主要用于喘息型支气管炎,也可用于支气管哮喘,疗效较好。4箭筒毒(非除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药)竞争性神经肌肉阻断药(competitive neuromuscular blockers)。这类药物能与ACh竞争神经肌肉接头的N胆碱受体,能竞争性阻断ACh的除极化作用,使骨骼肌松弛。抗AChE药可拮抗其肌松作用。:主要作用松弛骨骼肌。肌肉松弛的顺序:眼睛→头部→颈→四肢→躯干→膈肌。恢复顺序相反。 5 骨骼肌松弛药 去极化型肌松药琥珀胆碱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筒箭毒碱 激动NM受体,产生持久去极化先出现短暂肌束震颤,再出现肌松 作用时间短暂 过量时禁用新斯的明 阻断NM受体 只出现肌松,无肌束震颤作用时间较长 过量时可用新斯的明 6. ①. 简述阿托品的主要药理作用 抑制腺体分泌 扩瞳、调节麻痹、升高眼内压 松弛内脏平滑肌 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中枢兴奋作用 ②简述阿托品的临床应用。 解除平滑肌痉挛适用于各种内脏绞痛,如胃肠绞痛。但对胆绞痛或肾绞痛疗效较差,常需与阿片类镇痛药合用 抑制腺体分泌用于麻醉前给药 松弛虹膜括约肌和睫状肌,用于虹膜睫状体炎、验光配眼镜 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用于治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窦房阻滞、房室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缓慢型心律失常 解除血管痉挛,舒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用于多种感染中毒性休克 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受体功能:①α1受体主要分布在外周血管平滑肌,被激动后血管收缩,被阻断血管扩张。 α1受体阻断药可使AD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该现象称AD作用的翻转 ②α2受体主要存在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稍突触前膜上,被激动时NA释放 减少,被阻断时NA释放增加。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吐血整理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药物:就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得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与治疗疾病得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得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就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得作用及作用机制得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就是指药物对机体得初始作用,就是动因。 药理效应:就是药物作用得结果,就是机体反应得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就是指药物作用得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得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得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得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得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得不良反应:与用药目得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得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得与治疗无关得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就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得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得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得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得不正常得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得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得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得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得效应量)得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就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得增减呈连续性量得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得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得比小得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得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得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得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得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得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得配体称为拮抗药。受体得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与性,可逆性,多样性。受体调节时维持内环境稳定得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脱敏与增敏两种类型。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但需要亲与力,还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激动药:既有亲与力双有内在活性得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有较强得亲与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得信息分子.有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得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用数学原理与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得动态规律。

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总结.

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总结 第1章药物与药学专业知识 一、药物与药物命名 (一)药物来源与分类 药物主要包括化学合成药物、来源于天然产物的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 (二)药物的结构与命名 药物的名称包括药物的通用名、化学名和商品名。通用名也称为国际非专利药品名称(INN)。 二、药物剂型与制剂 (一)药物剂型与辅料 1、制剂与剂型的概念 剂型: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制剂:将原料药物按照某种剂型制成一定规格并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制剂名=药物通用名+剂型名,如维生素C片、阿莫西林胶囊、鱼肝油胶丸等。 药用辅料的作用:赋型、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提高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增加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3、药物制剂稳定化方法:控制温度、调节pH、改变溶剂、控制水分及湿度、遮光、驱逐氧气、加入抗氧剂或金属离子络合剂、改进剂型或生产工艺、制备稳定的衍生物、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4、药品有效期:对于药物降解,常用降解10%所需的时间,称为十分之一衰期,记作t0.9。 (三)药物制剂配伍变化和相互作用 1、配伍变化的类型 2、注射液的配伍变化 注射剂配伍变化的主要原因:溶剂组成改变、PH值改变、缓冲剂、离子作用、直接反应、盐析作用、配合量、混合的顺序、反应时间、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光敏感性、成分的纯度。 (四)药品的包装与贮存 药品包装的分类

三、药学专业知识 1、药物化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与此相联系的理化性质、稳定性状况,药物进入体内后的生物效应、毒副作用及药物进入体内的生物转化等化学-生物学内容。 2、药剂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5个方面的内容。 3、药理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及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 4、药物分析学专业知识:主要研究化学药物的结构确认、质量研究与稳定性评价,药品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与标准制定,体内药物的检测方法研究与浓度监测及数据评价。 第2章药物的结构与药物作用 一、药物理化性质与药物活性 (一)药物的溶解度、分配系数和渗透性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过程是在水相和脂相间经多次分配实现的,因此要求药物既具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根据药物溶解性和肠壁渗透性的不同组合将药物分为四类: 内吸收就取决于该因素。 (二)药物的酸碱性、解离度和pKa对药效的影响

药理学药名整理

一.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肾上腺素能神经药 1.拟肾上腺素药: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克仑特罗 2.抗肾上腺素药 酚苄胺、酚妥拉明、妥拉唑林、哌唑嗪、育亨宾、麦角碱类、氯丙嗪、氟哌啶醇 (α肾上腺素能阻断剂) 普萘洛尔、纳多洛尔、噻吗洛尔、吲哚洛尔、心得平--非选择性β阻断剂 美多洛尔、阿替洛尔--选择性β1阻断剂 丁氧胺--选择性β2受体阻断剂(β肾上腺素能阻断剂) 胍乙啶、溴苄胺、利血平(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断药) 胆碱能神经药 1.拟胆碱药 乙酰胆碱、乙酰甲胆碱、氨甲酰胆碱、氨甲酰甲胆碱、毒蕈碱、槟榔碱、毛果芸香碱、氧化震颤素、甲氧氯普胺(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 腾喜龙、毒扁豆碱、新斯的明、溴吡斯的明、美斯的明、西维因--可逆性抑制剂 蝇毒磷、倍硫磷、马拉硫磷、敌百虫、二嗪农、敌敌畏、沙林、梭曼--不可逆性抑制剂(间接作用于副交感神经的拟胆碱药) 2.抗胆碱药 阿托品、东莨菪碱、溴化甲基东莨菪碱、硝甲阿托品、后马托品和优卡托品、甘罗溴铵、甲胺太林和苯胺太林、托品酰胺 3.肌肉松弛药 筒箭毒碱、阿曲库胺、多杀氯铵、米哇库铵、潘冠罗宁、维库罗宁--非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 琥珀胆碱、奎双胺--去极化型神经肌肉阻断剂 愈创木酚甘油醚、氨基甲酸愈创木酚甘油醚酯、异丙安宁、美他沙酮、胺苯环庚烯、巴氯酚--中枢性骨骼肌松弛剂 硝苯呋海因--外周性骨骼肌松弛剂 局部麻醉药 表2-5常用麻醉药的特点 普鲁卡因、利多卡因、丁卡因 皮肤黏膜用药 1.保护剂 药用炭、白陶土、滑石粉、淀粉、碳酸钙、二氧化钛、氧化锌、硼酸--吸附药 淀粉、糊精、明胶、阿拉伯胶、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黏浆剂 豆油、花生油、棉子油、麻油、橄榄油、豚脂、羊毛脂、凡士林、液体石蜡、二甲基硅油、聚乙二醇、吐温-80--润滑剂 鞣酸、鞣酸蛋白、明矾、铝,锌,钾,银的无机盐--收敛剂 2.刺激剂 煤焦油、鱼石脂、薄荷醇、水杨酸甲酯、斑蝥素、辣椒、松节油、氨溶液 二.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镇静药和安定药 1.吩噻嗪类

药理学基础知识习题与答案

药理学基础知识习题 一、 A 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1.阿托品治疗胃肠痉挛时引起的口干称为药物的 A. 毒性反应 B. 副作用 C. 治疗作用 D. 变态反应2.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后次晨的“宿醉”现象称为药物的 A. 副作用 B .毒性反应C.后遗效应 D .变态反应E. 后遗效应 E.特异质反应 3.注射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称为药物的 A. 副作用 B. 毒性反应 C. 后遗效应 D. 停药反应 E.变态反应 4.副作用的产生是由于 A. 病人的特异性体质 B. 病人的肝肾功能不良 C.病人的遗传变异 D.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低 E.药物的安全范围小 5.感染病人给予抗生素杀灭体内病原微生物为 A. 全身治疗 B. 对症治疗 C. 局部治疗 D. 对因治疗 E.补充治疗 6.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 A.ED50与 LD 50的比值 B.LD 50与 ED50的比值 C.LD 50与 ED50的差 D.ED 95与 LD 5的比值 E. LD 5与 ED 95的比值 7.下列哪种给药方式可能会出现首过效应 A .肌内注射 B .吸入给药C.舌下含服 D .口服给药E.皮下注射8.大多数药物通过细胞膜转运的方式是 A. 主动转运 B.简单扩散 C.易化扩散 D.滤过 E.膜动转运 9.药物在体内作用起效的快慢取决于 A. 药物的吸收速度 B. 药物的首关消除10.下列给药途径中吸收速度最快的是 A .肌肉注射 B .口服C.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C .吸入给药 D. 药物的分布速度 D .舌下含服 E.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E.皮内注射 1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 A .排泄加快 B .作用增强C.代谢加快 D .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E.更易透过血脑屏障12.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了加速其排泄,应: A. 碱化尿液 , 使解离度增大 , 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B. 碱化尿液 , 使解离度减小 , 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C. 碱化尿液 , 使解离度增大 , 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D.酸化尿液 , 使解离度增大 , 减少肾小管再吸收 E.酸化尿液 , 使解离度减少 , 增加肾小管再吸收 13.丙磺舒与青霉素合用可增强青霉素的疗效,其原因是 A .延缓抗药性产生 B .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C.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 D.竞争性抑制青霉素自肾小管的分泌E.促进肾小管对青霉素的再吸收 14.当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时 , 为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浓度 ,常采用 A. 缩短给药间隔 B. 首次给予负荷剂量 C. 增加给药次数 D. 首次给予维持剂量 E. 增加每次给药剂量 15.为了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 , 应该 A. 服用加倍的维持剂量 B. 每四小时用药一次 C.每天三次或三次以上给药 D. 服用负荷剂量 E.根据消除半衰期制定给药方案 16.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称为 A. 抗药性B.耐受性C.药物依赖性 D .成瘾性E.反跳现象 17.青霉素G 的抗菌谱不包括 A. 革兰氏阴性球菌 B. 革兰氏阳性球菌 C.革兰氏阴性杆菌 D.革兰氏阳性杆菌 E.螺旋体 18.抢救青霉素所致的速发型过敏反应应选用 A.肾上腺素 B. 葡萄糖酸钙 C.青霉素酶 D. 苯海拉明 E.苯巴比妥 19.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是 A.苯唑西林 B.氨苄西林 C.阿莫西林 D.羧苄西林 E.哌拉西林 20.肾毒性较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 A. 第三代头孢菌素 B. 第二代头孢菌素 C. 第一代头孢菌素 D. 天然青霉素E.碳青霉烯抗生素 21.抗绿脓杆菌作用最强的头孢菌素是 A.头孢哌酮 B.头孢他定 C.头孢孟多 D.头孢噻吩 E.头孢氨苄 22.革兰阳性菌感染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 A. 红霉素 B. 苯唑西林 C.氨苄西林 D.羧苄西林 E.庆大霉素23.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骨髓炎应选用 A.克林霉素 B .万古霉素C.四环素 D .红霉素E.氯霉素 24.军团菌感染的首选药是 A. 土霉素 B.强力霉素 C. 红霉素 D. 四环素 E.麦迪霉素 25.可用于伤寒沙门菌感染的青霉素类药物是 A.氨苄西林 B. 双氯西林 C.羧苄西林 D. 苄星青霉素 E.青霉素 G 26.氯霉素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 A. 消化道反应 B. 肾毒性 C.骨髓抑制 D.过敏反应 E.耳毒性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精选考试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 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药理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初级药师专业知识药理学笔记整理

药理学 课程特点:强化冲刺班,课时约13个小时; 课程要求:听课——考点、重点、难点; 记忆——表格、结构图、顺口溜; 练习——做题目 课前导入: 第一节绪言 第二节药效学 第三节药动学 第一节绪言 单元细目要点要求 绪言1.药理学的任务及内容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临床药理学熟练掌握 2.新药的药理学临床前药理研究,临床药理研究掌握 一、药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一)药理学的概念: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基础学科。 药物机体 药物: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可来源于植物、动物或矿物; 或人工合成其有效成分; 机体:有机整体; 离体组织器官; 培养的细胞; 病原微生物。 (二)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处置的过程。包括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 生物转化(或称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二、新药药理学 新药——我国《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 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若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改变制造工艺或增 加新的适应症,亦按新药管理。 1.临床前药理研究(以非人体为研究对象) (1)主要药效学; (2)一般药理学: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3)毒理学研究: 急性毒性;长期毒性;一般毒性; 特殊毒理:致癌、致畸、致突变;

(4)药动学(药代研究)。 2.临床药理研究(以人体为研究对象): (1)I期临床试验:20~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初步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 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 目的:为制定临床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期临床试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病例不少于100例。 目的:观察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Ⅲ期临床试验:上市前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病例不少于300例。 目的: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 (4)Ⅳ期临床试验(售后调研):上市后监测,长期广泛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发现不良反 应。 第二节药效学 二、药效学 1.药物的基本作 用 药物治疗的选择性,治疗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的分类及概念:副 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 2.受体理论 (1)受体的概念、特性、类型和调节方式 (2)受体学说 3.药效学概述 (1)亲和力、内在活性、激动剂、拮抗剂、竞争性拮抗剂、非 竞争性拮抗剂 (2)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及相关概念:最小有效量、作 用强度、效能、最小中毒量、极量、量反应、质反应、半数有效 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安全指数、安全界限 药效学 4.影响药效的因 素 (1)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遗传、个体差异、种属差 异等 (2)药物方面的影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反复用药和药 物相互作用 (3)耐受性、抗药性、依赖性、成瘾性等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机体各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作用或作用强,而对另外一些组织器官无作用 或作用弱,称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 选择性是相对的,选择性高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强;选择性低的药物,使用时针对性不强,作用范围 广,但不良反应较多。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凡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不符合用药目的,对患者不利的作用。 ①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特点: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取决于药物的选择性。 ②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应。 ◇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

药理学各种药地归纳总结材料

药理 糖皮质激素小结(记忆方法,八个四): 1.构效关系有四:基本结构为甾核 1)C3的酮基、C20的羰基及C4-5的双键是保持生理功能所必需; 2)C17上有-OH;C11上有=O或-OH; 3)C1~2为双键以及C6引入-CH3则抗炎作用增强、水盐代作用减弱; 4)C9引入-F,C16引入-CH3或-OH则抗炎作用更强、水盐代作用更弱。 2.四大生理作用:升糖、解蛋、分脂、保钠。 3.分四类:短效(的松类)、中效(尼松类)、长效(米松类)、外用(氟松类) 4.四大抗作用(超生理剂量):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 5.对血液及造血系统的作用,四多一少:1)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ˉ,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红细胞?、血红蛋白?,治再障。 3)血小板?,治血小板减少症。 4)中性粒细胞?,治粒细胞减少症。 6.不良反应: (一)四个一:一进,一退,一缓,一反。1)一进:类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柯兴氏综合症)。 2)一退: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分泌功能减退。3)一缓:伤口愈合迟缓。 4)一反:停药反跳现象。 (二)四诱发: 1)诱发或加重感染。 2)诱发或加重糖尿病、高血压。 3)诱发或加重溃疡病。 4)诱发或加重精神病。 7.四用法: 1)小量替代: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2)大量突击:严重感染或休克。 3)正量久用:自身免疫疾病、炎症后遗症等。 4)两日总量一次晨用。 胰岛素小结: 1.分三类:短,中,长效(纯胰岛素:单峰与单组分抗原性小)。 2.药动学三特点: 1)口服无效,加蛋白制剂禁注射; 2)加蛋白或锌为中,长效; 3)肝肾功能差影响灭活。 3.四大作用:降糖、合蛋、合脂、促钾; 4.三大用途:各型糖尿病,纠正细胞缺钾或高血钾症,治疗精神分裂症。 5.三大不良反应:低血糖,过敏,耐受性。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关系图: 甲状腺激素——替代补充—→1.呆小病或克汀病(小儿) ↓ 2.粘液性水肿(成人)补充 ↓ 单纯性甲状腺肿---小剂量治疗---碘中毒 1.急:血管神经性水肿; ↓↓ 2.慢:口眼刺激症; 甲状腺激素过量诱发↓ 3.过量诱发甲亢; ↓↓ ↓ 1.大剂量碘; 1.甲亢术前准备 甲亢——科治疗——2.普萘洛尔共有二作用: 2.甲危辅助治疗; 3.硫脲类(引起白细胞减少症,过敏反应) 强心甙小结 1.强心甙组成:甙元强心;糖延长其作用。 2.体过程: 口服吸收率.慢效 ... 蛋白结合率洋地黄毒甙》中效.. 肝肠循环地高辛》速效 显效时间兰维持时间毒K 肝代转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学基础知识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理作用与药理效应 1.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2.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最基本的药理学效应包括兴奋和抑制。 3.药理效应的选择性即药理效应的专一性,是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是药物分类的依据,又是临床用药时指导用药和拟定治疗剂量的依据。药物的选择性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4.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 (1)治疗作用:指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作用。 (2)不良反应:指那些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二)药物的治疗作用 1.定义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2.分类按治疗目的分为: (1)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病痛或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且停药后可以自行恢复。 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不严重,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和可避免的。分为: (1)急性毒性:短期内过量用药而立即发生的毒性。 (2)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义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6.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町使少数患者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 7.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小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 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一)剂量的概念 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或阈浓度)出现疗效所需的最小剂量。 2.治疗量指药物的常用量,是临床常用的有效剂量范围,一般为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量。 3.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发生中毒的剂量(即安全用药的极限)。 4.常用量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一般情况下治疗量不应超过极量。来源:考试大 5.最小中毒量超过极量,刚引起轻度中毒的量。 6.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 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药造成 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 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 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 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 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 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 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 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一群动 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 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 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 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 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 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 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 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 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 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 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 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 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 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 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 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 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 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 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 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 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 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 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 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 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 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 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 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 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 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 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 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 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 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 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 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 发生作用。 质反应: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 反应。 量反应:可以数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治疗指数: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 LD50/ED50的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 全。 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50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受体的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受体调节时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脱敏和增敏两种类型。 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但需要亲和力,还要有内在活性,才能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为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有环磷腺苷()、环磷鸟苷( )、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 第三章药动学

药理学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

药理学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绪论 药理学 pharmacology 药物 drug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上市后药物监测 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作用 pharmacological action 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 治疗作用 therapeutic effect 对症治疗 symptomatic treatment 补充疗法 supplement therapy 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副作用 side reaction 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 后遗效应 after effect 变态反应 allergic reaction 剂量-效应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最小有效量 minimal effective dose 最小有效浓度 minimal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个体差异 individual variability 效价强度 potency 构效关系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激动药 agonist 拮抗药 antagonist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ligand gated ion channel receptor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吸收 absorption 首关消除 first-pass elimination 静脉注射 intravenous injection 分布 distribution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排泄 excretion 时量关系 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药物消除动力学过程 elimination kinetic process 一级消除动力学 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

(完整版)药理所有知识点结构图

4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控制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A,分布D,代谢M及排泄E过程。 药理学研究内容:阐明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和机制、在临床上的主要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禁忌症、药物体内过程和相互作用等。 临床前药理学——分为主要药理学、一般药理学、药动学和毒理学等 临床药理学——分为I、II、III、IV期临床实验 副作用:药物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 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有害的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继发反应: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后的不良反应(如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 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易降低至有效浓度以下,但仍然残存的生物效应 撤药效应: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加重的效应 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使少数特异质患者出现的特异性不良反应(先天缺陷疾病) 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有些胚胎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物质。-部分激动剂和完全激动剂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 非特异性药物-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通过改变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 特异性药物- 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小中毒量: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也会相应增加,直到出现最大效应。以后若在增加剂量效应不会进一步增加,反而会出现毒性反应 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极量(是用药安全的最大限度) 治疗量(常用量):介于阈值与极量之间,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机体方面:年龄、性别、病理状态、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种属差异 药物方面: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反复用药 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以保持药效不减 成瘾性:病人对麻醉药品产生了生理、心理的依赖,一旦停药后,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混乱,如停药吗啡后病人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主要任务 新药药理学 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机制 影响药效的因素

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精选道德与法治及教育类应用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

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受体的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受体调节时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调节方式有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血

药理学重点知识归纳吐 血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药理学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完整版)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 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 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 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 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应用:1、重症肌无力2、手术后腹气胀 及尿潴留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肌松药的解毒另有:毒扁豆碱 二、难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有机磷酸酯类 中毒症状:1、M样作用症状2、N 样作 用症状3、中枢抑制系统症状 三、胆碱酯酶复活剂:碘解磷定:临用配制,静注给药氯磷定:肌注或静注 第八章胆碱受体阻滞药 1、M胆碱受体阻滞药:平滑肌解痉药:阿托品 2、N1胆碱受体阻滞药:又称神经节阻断药,主用降血压,有六甲双铵、美加明 3、N2胆碱受体阻滞药:骨骼肌松驰药,用于麻醉辅助剂,有琥珀胆碱、筒箭毒碱 一、M胆碱受体阻滞药:阿托品: 作用:1、松驰内脏平滑肌2、增加腺体分泌3、眼:扩瞳、眼内压升高、调节麻痹4、心血管系统:低剂量心率减慢5、中枢神经系统应用:1、解除平滑肌痉挛:用于各种内脏绞痛2、抑制腺体分泌:全身麻醉前给药3、眼科: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4、抗体克:感染中毒性休克5、抗心率失常6、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中毒症状:用镇静药或抗惊厥药对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症状,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化”。东莨菪碱:小剂量有明显镇静作用,大剂量有催眠作用。与苯海拉明用于晕船,晕车。呕吐。山莨菪碱:有明显抗外周胆碱作用,能解除血管痉挛,降低血粘度。用于感染中毒性休克。 二、N1胆碱受体阻滞药----神经节阻滞药:美 加明、咪噻吩:主用作麻醉辅助药。 三、N2胆碱受体阻滞药----骨骼肌松驰药:本 类药物的阻断作用可被胆碱酯酶抑制剂 (新)拮抗。 1、非去极化型肌松药: 筒箭毒碱:全麻辅药使肌肉松驰,中毒 用新斯的明解救。大剂量血压下降,支 气管痉挛。泮库溴铵:作用是筒的5 倍, 不引起血压下降支气管痉挛。 2、去极化型肌松药:琥珀胆碱:口服不 吸收,起效快,维持短。 第九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第一节а受体激动药 一、α1、α2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化学性质不稳定,见光易氧化,在碱性中迅速氧化。口服无效。一般静滴。作用:1、血管:除冠状动脉外,几乎所有小动脉和小静脉均出现强烈收缩作用。2、心脏:使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3、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都升高。应用:1、休克:忌用大剂量及长期应用。2、上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1、局部组织坏死2、局部肾功能衰退3、停药后的血压下降。间羟安:(阿拉明)替代NA用于各种休克早期。二、α1受体激动药:去氧肾上腺素:作用同NA可静滴肌注。防止脊椎麻醉或全身麻醉的低血压,快速短效扩瞳药。三、α2受体激动药:可乐定:用于降血压。第二节α,β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口服无效。一般皮下注射。作用:1、心血管系统:①心脏:激动心脏β1受体,是一个强效的心脏兴奋药。②血管:α缩血管,β2收血管。 ③血压:升高2、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用于缓解支气管哮喘。3、代谢:促进糖原及脂肪分解,使血糖升高。4、中枢神经系统: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