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

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着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即定的心里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2、延留是文学接受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

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态。

3、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

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4、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艺术家、作品、作者。

5、艺术发现是指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

己认识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独特感知。

6、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故

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7、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

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8、领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与之形成共鸣并达到净化后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

思默想,体悟人生真谛和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与过程

9、隐含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

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10、文学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

11、创作动机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艺术内在动力。

12、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是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

维方式之一。

13、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常绕的具体言语方

式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14、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思想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

表现性和虚幻性。

15、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赋予魅力的,

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6、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

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简答

1、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的区别与联系。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这三个分支从属于文艺学,分别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他们之间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2、简述模仿说与表现说的区别。

模仿说与表现说有三种明显的区别。首先在文学本质论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

说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应,表现说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诗诗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其次表现说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模仿说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其三表现说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为什么说劳动说比其他学说更具合理性。

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都包含着一定的真理但劳动说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成分,因为此学说不仅从根本意义上揭示了文学的发生起源机制,而且还能合理的解释其他学说劳动说具有科学的解说力所以更合理。

因为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需要。再次劳动构成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首先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其次文学消费即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其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最后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里这一独特的视角。

5、简述文学话语的五要素

一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两主体之一。二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的另一个主体。三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四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五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6、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第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里内容。第三艺术发现虽然是对外在的事务一种独特的把握,但在这种把握中,外在事物常常只是一个机缘,是这个机缘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第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务,而只是把透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7、简述即兴即产生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的创造出某作品的状况。即兴的特点是趁热打铁。【作家内在形象被唤醒并活动时,文思泉涌势不可遏,王勃的滕王阁序李白的斗酒诗百篇都是即兴创作。有时即兴表现为我不觅诗诗觅我的紧急状态。如司汤达53天写出的《巴马修道院》急性作品的好处是首尾贯通,情感炙热,有一气呵成之势。】但即兴不是没有酝酿而凭空出现的,首先即兴需要足够的材料储备和情感积累。其次即兴创作要有气氛和契机。第三即兴的外表现是突发性和一泻千里的冲动,但实际上确是作家综合心力的集中爆发式长久酝酿的产物。最后即兴不是作家理智所选择,他和其所秉受的天赋气质等先天因素以及后天所掌握的本领技巧有关。

8、接受心境是什么分为哪几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处于一定的情绪状态,在文学阅读活动开始时这种生活中的情绪状态不可能截然中断,他会伴随读者进入阅读过程,影响阅读效果,读者这种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就叫接受心境。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心悦、抑郁

与虚静这样三种情况。

9、试述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

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呈现顺向相应和逆向受挫两种情况。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已经指向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即是顺向相生。逆向受挫与之相反,那些真正富于创新意义与艺术魅力的作品常常会伴随着期待指向的受挫。一方面,文本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奇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境牵动读者的想象。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即会有因旧经验的重温而快适,又会因期待视野得以丰富补充而欣慰。

10、如何看待文学接受中的误读

误读使读者的钱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意蕴相悖,这是必然现象。误读分为正误和反误。正误是有积极意义的,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有效阅读方式,而反误包括穿凿附会,甚至歪曲,能导致对文学艺术的损伤,及至粗暴践踏。

11、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特征的关系

恩格斯“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的解释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复存在。

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反过来,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

12、怎样理解文学意境的特征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13、叙述与抒情的区别

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叙述偏于再现客观世界。抒情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征的变现情感,叙述则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14、期待视野有哪些层次

在具体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一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二形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三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身后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

15、灵感和直觉的区别

其一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却是整体上对事物做出敏锐的判断。

其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时。其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行的洞察。

16、举例说事件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但每个事件在故事中的关系和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第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西厢记〃惊艳》一折中张生在上京赶考途中打算去探望杜确这是个很细小的事件,因为访友的打算并为实现但这个事件却有重要作用,为后来解围埋下伏笔。另一类时间的作用是塑造生动的形象这类事件通常并不参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是使故事的意义显现和丰富。

如对人物性格、身份的介绍、氛围的描绘渲染等等。这两类时间在故事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论述题:

一、文学消费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

文学消费之所以不能完全等于一般商品消费,其原因在于——首先,一般物质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文学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其次,一般物质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严格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而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往往与凝聚在文学作品的物态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而与其中寓含的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后者的独特价值则往往是难以作定量评估,尤其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常常是独创的,不可重复的。再次,一般物质商品的消费是一种纯粹的价值耗损,其使用价值随着消费中的有形耗损与无形耗损,有一个必然被淘汰的过程。但是,文学产品则不然,尽管大量文学产品也存在被淘汰的可能,然而,各个时代的优秀的文学产品却具有超时代性,它们以其永久的艺术魅力而为历代读者所共享。最后,一般商品消费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而文学产品的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并且往往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

二、举例论述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1,文学形象是主管与客观的统一。如,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认为“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也。”这就是说,形象既是主观的产物,又是客观

的根据,是主管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文学形象,一方面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有的甚至与生活本身的逻辑也不一致;可它又来自生活,使人感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真

实。如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又如,作品中的天地日月,草木虫鱼可以通人性,孙悟空可以大闹天宫。但是假定要有一个限度,所以必须和真实性结合起来,就会

“合情合理”。

3,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不摒弃个别,而且强化它、丰富它,并使个别与一般相联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首先表现的是一种现象个

别的、具体的形象画面,然而它却是失意文人痛苦内心的真实写照。呈现的虽然是

个别文人的失意凄苦,却概括了千万知识分子的迷茫无措。

4,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形象必须具备一些确定的因素。比如,林黛玉,她是一个美丽,聪明,多愁善感的少女,她的身世,这些都是确定的。但具体怎样

美丽,相貌如何,气质神韵,都是不确定的。让读者去想象和补充。

三、现代传媒对文学创作发展的影响。

电视(广播)、因特网、电台(广播)和报纸等四大现代传媒正深深地影响着当代文学创作及文学将来的发展走向。四大现代传媒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影响着当代文学的运作。电视、因特网、电台这三大“电子”传媒主要担负着文学传播的任务,它们为文学的流布与接受做出以下三大贡献:广泛流布文学作品,增强作品的作用力度,丰富文学感受的层次首先,我们得承认当今文学创作指向的多元化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我们有必要调整我们的“佳作”、“名作”的认定标准。现代传媒把文学创作带进了一个崭新的生存空间,——既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又为文学的生存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如“文本文学”与“影视文学”的异同及“文学”这一“种”概念的内涵的重新界定、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融合倾向及二者疆域的划分、“大众文化”通过现代传媒这一途径对文学的创作与接受的影响、现代传媒的商业性对文学的功利性的干预、等等,这些课题是人们在21世纪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然而,现代传媒介入文学运作是历史的必然,当代文学依托于现代传媒必然会获得新展。

四、根据“国王…”这段话论述情节与故事的区别。

情节是对具备一定因果逻辑的事件的叙述。“国王死了,王后因为伤心过度不久也死了。”突出因果关系,是情节。故事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事件。“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只是强调了时间关系,是故事。简言之,二者的区别就是看是否具有逻辑因果关系。一般按内容和形式的两分看,“故事”往往是属于内容层面的,和题材等概念直接挂钩;而情节则复杂些,有形式层面也有内容层面,或可以这么说,“情节”就是呈现于文本当中的“故事”,已经是形式化的内容了。故事是由多个情节够成。情节是故事的灵魂。构成情节的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五、论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中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地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领域,其直接的无功利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缠绕在一起。从目的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无功利性和功利性。

无功利性是指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功利性是间接体现出掌握现实社会这一功利意图。从方式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从态度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在,文学富于情感性,但也有某种认识性。在文学中,审美情感与理智认识的关系表现在:审美情感是直接的而理智认识是间接的。以上三方面表明,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六、歌德在与席勒的争论中曾深刻地论述过艺术概括的这一规定性。他指出:诗人究竟是为

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分别。后一途径“才特别适宜于诗的本质”,因为特殊的事物是富有特征的事物。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艺术概括的认识。

所谓艺术概括,简括地说,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文学创造的实践告诉我们,通过个别来表现一般的手段是艺术概括。艺术概括所表现的普遍性能创造巨大的艺术效应。《红楼梦》说的只是一个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悲剧,展现的却是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整体社会环境。艺术概括的两个规定性是:从“个别”到“一般”和“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诗人抓住了“个别”特征,就会由于对其深刻意义的发掘并予以真实的表现,从而取得“在特殊中显出一般”的效果,产生由有限见无限,言尽而意无穷之境界。“个别”因为“特殊”而不可重复,“一般”

因“特殊”而意蕴无穷。要让“特殊”在“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中真正成为真实完整的“小世界”,则有赖于作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与情感经验。艺术家们的实践说明,在文学创造中没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地介入和把握,作品就不会产生艺术概括性;

艺术概括的价值意义在于它以对待特殊的集富有特征的事物的观照和描述为途径。

通过对“特殊”的“观察”,“比较”“思索”而造成的“个别”与“一般”相统一。

真是由于作家的这种在对“特殊”的,体现着审美价值追求的观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一般”相统一的艺术概括能力。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是一个艺术提炼的过程。作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对其所观照的和描述的“特殊”进行提炼、补充和改造。

分析题:

一、论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提出意境的分类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段话。

情景交融的两个特点是意蕴的一种表现手段。所谓有我之境,是指那敢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精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此诗道出了作者历经战乱,特别是目睹安史之乱之后,京城的破败景象的痛苦心情。花草本不含泪,鸟儿也不会因人的别离惊心,只因诗人痛苦不堪,所以有了人的情感色彩,这就是有我之境。

所谓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王国维认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无我之境,作者自己虽出现在画面中,但他的情感却藏而不露,一切让读者自己从画面中去体会。因此,无我之境,只是情感不外露,并没有情感和倾向,无我只是就表面的境、象而言的。

二、李清照的文学创作的个人风格分析文学创作有个人风格,文学风格有个人独向性。(文学风格与创造个性的关系)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此定义的要点是:

(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2)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语言组织和文体特色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是潜在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当它一与实践和客观结合,便成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把风格看作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的自然流露,这是从主体角度来理解,从形成的内在根据上来理解和风格的这种风格观从作家的气质禀赋、人格个性和志趣才情等方面来把握风格的特征,具有言语分析所不及的一面无疑是必要的。所以“文如其人”,“风格即人。”

三、根据“李杜诗篇万古传”分析文学具有时代特征性。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的文化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表现。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它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例如,“李杜诗篇万古传”,李白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上带有着鲜明的唐代的色彩。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格。

文学的时代特点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是时代精神的发酵剂和催化剂。例如,这古今盛赞的“建安风骨”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

时代风格又总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不同的时代风格。时代风格的形成受时代情境和语境的影响,也离不开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四、根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分析文学接受的再创造特征。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作品,而只能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才可以作为审美对象的“第二文本”而存在。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读者可以通过填空与对话填补文本的“空白”,并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出再创造的才能。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文学文本中的文字符号,只有经过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成为可以构成审美对象的形象,而这种“还原”过程必会伴随读者的再创造因素。

经由读者阅读产生的“第二文本”中,虽然包含着被“还原”的客体内容,但同时又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因此,与“第一文本”相比,“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例如,每个人看完哈姆莱特以后,心里对哈姆莱特的理解与印象都有所不同。

首先就是作品形象的异变,在文学阅读活动中,当读者根据特定文本“还原”人物或其它有关形象时,总要把自己熟悉的人物或事物,附着到作品的形象上,总要根据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兴趣爱好,对文本潜含的形象进行个人情感色彩的加工。

其次是情感的异变。在某一特定文本中,作家融进的情感虽是确定的,但在具有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那儿,却会唤起不同程度或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

再次是思想观念的异变。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总要赋予作品一定的思想内涵。然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观念内涵的把握却并非一定与作者的本义相合。

所以,“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读者了解到的毕竟还是哈姆莱特,而不是别的什么人。也正因如此,文学接受虽有明显的个人差异性,同时又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共通性。

五、亚里士多德:“就作诗的需要而言,一件不可能发生的却可信的事,比一件可能发生但不可信的事更为可取。”分析此话含义。

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因此,要切实而全面地理解求“真”这一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就需要深入地认识艺术真实的特征。

(一),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从侧面来说,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本,而是对它的反映。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东西的价值取向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艺性

从侧面上说,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艺术真实不同于科学真实还在于它的诗艺性。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 (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 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6.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7、情感性 (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二)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由审美价值评价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形式,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的情感性的形式尽管有不同,但都是要发乎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 (三)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1)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三章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十章 基本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4.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5.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大一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 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 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 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 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 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 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 色。 12.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 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 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16.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点评也叫评点,是我国一种传统批评文体。它不需要谋篇布局,精心构思, 它一般都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偶有感悟的随意挥洒。 18.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 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19.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或者构成环节包括世界、作者、作品 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应该形成互相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体性关联。 20.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 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过程。 21.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本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读者。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中国文学理论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史》2006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1)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1)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 ?命题阐述题复习指导 (3) ?问答题复习指导 (8)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闭卷。 二、考试时间:2小时。 三、试卷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三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命题阐述题、问答题。 (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命题阐述题: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3)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此类题型旨在考核对基本知识的记忆情况。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容易混淆。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此类题型实际上也是判断题,只有经过判断才能将正确的、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而能否选择正确,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儒家文学理论的思想基础:“仁人”、“仁政”;儒家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思想及诗论;道家文艺思想的代表:《淮南子》;《周易》对“文”的观念的理解。 第二章:南北朝的“文笔之辨”及作品论;曹丕的《典论?论文》;钟嵘的《诗品》;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的诗论观点。 第三章:诗文革新运动;司空图文论及意义;黄庭坚的文学理论;严羽《沧浪诗话》的三大理论要点。 第四章:李东阳的“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李梦阳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思想;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李渔的戏曲观;王夫之的诗论观点;叶燮《原诗》中的诗歌理论;桐城派姚鼐的文论;朱彝尊的词学理论。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1、填空题大家自己网上找些看看就好了,仅列出部分,其他自己网上查找。 2、名词解释也仅是根据老师平时讲课时提到的列出,并不可能完全都是。5篇文献必有一 篇名称是名词解释。 3、老师明确回复5篇文献只会出在简答题上,不会出在论述题上。 4、论述题一题是《文学理论》或《批评意识》整本书的概述,另一题可能是艾布拉姆斯的 文学四要素。 一、填空题 1.文艺学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个分支。 2.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通常文学本体论、作品构成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等五个方面。 3.文学理论作为对文学普遍问题的理性思考,具有自己的品格,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科学性。(2开放性。(3实践性。(4)中介性。 4.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其中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5.关于艺术分类,最具有普遍性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其所使用材料和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不同,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 6.着眼于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来区分意象的类型,可以将意象分为兴象、喻象、抽象。 7.“落红万点愁如海”,诗句中的意象类型属于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 8.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精神愉悦性、2. 具体功利的超越性、3. 心灵的自由性。 9.文学媒介大体可以分语音媒介、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电脑媒介。其中,电子媒介又可以分为广播媒介、电影媒介、电视媒介。 10.真正的文学语言必须同时具备下述两个不同取向:其一,文学语言的具体性。其二,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抒情文本的现象层,是指具体可感的生活片段,如人物、事件、场景、景物等。 12.文学文本的意蕴层面,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是历史意蕴层次、第二是审美意蕴层次、第三是哲理意蕴层次。 13.网络文学的特点如下:第一,结构开放性、第二,传播便捷性、第三,技艺综合性、第四,语言解构性、网络游戏性。 14.文学创作的动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言语传达阶段。 15.创作准备阶段一般包括: 1.素材积累、2,情感体验、 3.创作动因生成、 16.艺术构思的主要方法一般包括:(1)整合法、(2)简化法、(3)漫画法、(4)倒错法、(5)变异法等。 17.文学风格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在表现形态上,文学风格体现为作家的个性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等。 18.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很多,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摹仿论、表现论、实用论、语言论、游戏论和文化论。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 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家(作者通过创作~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世界(~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具有精神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构成 3、~理论的性质:从学科归属上 看,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方法;对象和任务看,以~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又规定了~理论的任务即~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的消费与接受论;学科品格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的)4、~理论的基本形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划分依据:~理论认识的客体:~活动的整体;~活动的流动系统:创作--~作品--~接受。~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消费5、马义~理论:是马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基石:~活动论(马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能动创造,是一种“人学”),~反映论(马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艺术生产论(马在考察资经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的结果。一把艺术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比较对象,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二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

第七章文学接受 一、基本概念 1.文学接受,【百度: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 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读者,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读者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文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演化——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被动式角色。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主动式读者角色。当前的文化消费或文化产业理论,读者成为商品消费者或顾客。读者的消费者角色。 读者的作用——构成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作品空白点,填空:英迦登提出,文学作品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或“骨架”, 其中留下了许多“未定点”、“空白”需要读者填补。 【自补对话:伽达默尔提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产。 召唤结构:由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即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接受者在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由斯提出。当读者阅读的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读者反而会失去阅读这部作品的兴趣。但是,当读者阅读的作品超出或校正了期待视野的时候,读者往往会兴高采烈,认为它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丰富了其审美经验,拓展了其的期待视野,为自己建立了新的审美标准。】 4.(阅读前的)素养储备,语言接受能力、生活体验、文学艺术修养 5.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驱力。在接受动机的驱使下,读者调动相应的全部主体力量展开对文本的接受行为。 审美动机; 娱乐、消遣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动机; 借鉴动机; 批评动机

文学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练习题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____________”说。 2、____________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3、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4、文学阅读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____________、社会效果和____________效果。 5、“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____________》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6、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主要有再现型文本、____________、象征型文本及其多元呈现形态。 7、运用口语媒介的口语文学,往往有如下两种形态: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文学典型 2、文学史眼光 3、文学情境 4、审美感受力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将判断结果填在题干的括号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1.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阅读的实际状况看,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学院型、媒体型、读者型。( ) 2.叙事性散文强调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抒发,在表现手法上以抒情为主,并辅以记叙、描写和议论。( ) 3.发生构成作家写作的核心环节。( ) 4.一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图支配的形象,而且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形象特征。 ( ) 5.随笔以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作者在所见所闻中获得的生活感悟。 ( )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文学媒介的特点中任意一个特点的认识。 2、你怎么样理解“媒介优先”理论,谈两种以上观点,并做简要论证。 文学概论练习题2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____________是文本的基本层面。 2、____________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3、塞万提斯的《____________》奠定了欧洲近代小说的基本样式。 4、叙事性散文包括____________、传记文学、游记等。 5、学习文学理论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一,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论;三,____________;四,思考问题。 6、高雅文化文本具有三种特征:语言形式创新、____________、个性化趣味。6、诗按其中抒情和叙事元素比重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叙事诗;按其是否遵守格律规范,可以分为格律诗和____________。 7、文学写作过程大致划分为__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__、成文四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剧本 2、原理批评 3、叙事诗 4、作品批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